双歧杆菌及其发酵液的抗肿瘤机制的研究
长双歧杆菌液态发酵条件的优化及生长曲线的测定

FENG Weihua1 CHANG Yanlu2▲ 1.Department of Pharmac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 gion, Hohhot 010059,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ptimize the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for bifidobacterium longum. Methods By the single-factor test, the best initial pH, incubation temperature, inoculum size and incubation time of the culture medium for bifidobacteri um longum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bifidobacterium longum were as follow: the initial pH of fermentation broth was 7.0, 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was 39 ℃, the fermentation inoculation size was 6%, the best incubation time was 8-10 h. Conclusion This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the cultivation of bifidobacterium longum. [Key words] Bifidobacterium longum;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Growth curve
药物影响细胞衰老及抗肿瘤疗效的机制研究进展

药物影响细胞衰老及抗肿瘤疗效的机制研究进展刘娜;何琪杨【期刊名称】《老年医学与保健》【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3页(P727-729)【作者】刘娜;何琪杨【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发生机制的深入了解,肿瘤治疗取得了明显进展。
靶向药物的普遍应用,免疫疗法的成功实施,明显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多数肿瘤有可能转变为慢性病 [1]。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统计资料,我国老年肿瘤占总肿瘤患者数量的60%以上 [2],显然衰老因素在肿瘤发生及其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利用药物诱导肿瘤细胞衰老或清除衰老细胞,治疗疾病、改善健康,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成果。
下面就药物与衰老及肿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以衰老细胞为靶点的药物研发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内衰老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
衰老细胞是活细胞,在体内能存活数年之久,这些“僵尸细胞”能分泌多种炎性因子、蛋白酶和基质蛋白,导致体内慢性炎症和老年病,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能否使用药物选择性地消除这些衰老细胞?以美国梅奥诊所为主的科学家得到了明确的答案,清除衰老细胞既能明显改善小鼠的健康,还能治疗疾病[3]。
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2次被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最早的研究是2011年发表的成果,研究者巧妙地建立了一种转基因小鼠模型。
衰老细胞标志分子 p16连接引起细胞凋亡的天冬半胱酶(caspase-8),使用药物AP20187可以激活该酶,杀死衰老细胞。
使用小鼠BubR1早老症模型,发现清除衰老细胞后,小鼠的疾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4]。
随后,使用正常老年小鼠也证实,清除衰老细胞不仅能改善生理功能,还能明显延长小鼠寿命 [5]。
从现有的化合物或上市药物中,寻找能清除衰老细胞的药物,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分泌条件研究_尚楠

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筛选及其分泌条件研究尚 楠,王 洋,任发政,李平兰*(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摘 要:以32株我国广西巴马长寿老人源双歧杆菌为材料,以植物乳杆菌PL-2为指示菌,经筛选获得1株具有明显抗菌效果的双歧杆菌L-SN 。
排除有机酸、H 2O 2等干扰因素,经硫酸铵沉淀粗提,蛋白酶敏感性实验后确定其产生的抗菌物质为细菌素。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以及16S rRNA 序列分析鉴定菌株L-SN 为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 fi 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 lactis L-SN)。
进一步研究菌株L-SN 产细菌素的生物学特性,确定其最佳分泌细菌素条件为起始pH6.5、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28h 。
在此基础上,考察菌株L-SN 所产细菌素的抗菌谱,发现其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氏菌等致病菌有显著的作用,显示出该双歧杆菌的潜在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双歧杆菌;筛选;细菌素;分泌特性Screening of Bacteriocin-producing Bi fidobacterium Strain and Culture Coditions for Bacteriocin Secretion SHANG Nan,WANG Yang,REN Fa-zheng,LI Ping-la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a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Abstract :Bi fi dobacterium L-SN capable of producing an antimicrobial substance that was effective against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L-2 was screened from 32 strains of Bi fi dobacterium isolated from the feces of centenarians in Bama county of Guangxi region. By eliminating the effects of organic acid and H 2O 2, we con fi rmed the antimicrobial role because of bacteriocin. Based on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 rRNA sequence analysis, the strain L-SN was identi fi ed as Bi fi 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 We investigated the secre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i fi dobacterium animalis L-SN and established the optimum incubation conditions for producing bacteriocin: 28 h of culture at 30 ℃ and initial medium pH 6.5. The bacteriocin had a wide spectrum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especially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 Escherichia coli and Listeria monocytogenes showing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Key words :Bi fi dobacterium ;screening ;bacteriocin ;secre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Q 9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13)23-0170-06doi:10.7506/spkx1002-6630-201323036收稿日期:2013-09-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1591)作者简介:尚楠(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益生菌的研究。
双歧杆菌耐氧性研究及其应用

双歧杆菌耐氧性研究及其应用赵建云;左芳雷;肖满;陈尚武【摘要】双歧杆菌是存在于人和某些动物肠道中的功能益生菌,与机体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功能优势.已经成为微生物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但双歧杆菌内部缺少有效的活性氧清除系统,对氧气十分敏感,限制了双歧杆菌的研究范围与实践应用.如何提高双歧杆菌的酎氧性能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从双歧杆菌耐氧性及其耐氧机制、改善其耐氧性方法及耐氧双歧杆菌制品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为今后双歧杆菌的应激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0(036)012【总页数】5页(P15-19)【关键词】双歧杆菌;耐氧性;耐氧机制;氧化应激【作者】赵建云;左芳雷;肖满;陈尚武【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教育部北京市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教育部北京市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教育部北京市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营养工程学院,教育部北京市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数量最多、功能最重要的革兰氏阳性无芽胞菌。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与宿主形成了和谐的依存关系,和其他厌氧菌一起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形成一个生物学屏障,阻止致病菌的侵入[1],对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双歧杆菌在体内具有预防和治疗腹泻、减轻便秘和乳糖不耐性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发生、减少胆固醇等多方面作用[2],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肠道内益生菌需要保持很高的活菌数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要达到治疗效果,每天至少摄入108CFU[3],这就要求含有益生菌的食品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大量的益生菌必须保存下来。
由于双歧杆菌在氧气和酸度较低的条件下,生长缓慢且容易死亡,对营养要求比较严格,造成培养的难度大,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双歧杆菌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

临床上应用的病例或案例可知,蓝苓口服液联合西药用于手足口病,病毒性心肌炎、玫瑰糠疹、流行性腮腺炎、口腔溃疡、水痘、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上效果较满意,不良反应少,又解决抗生素的耐药问题,作为口服药携带方便,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但是笔者在检索蓝苓口服液超上述适应症用药时发现,蓝苓口服液用于手足口病的文章相对比较多,而用于其余六种疾病的文章很少,可能与超说明书适应证有关,以后应不断深入研究蓝苓口服液药理、药性,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并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RCT研究,明确蓝苓口服液的适应证,还可以不断改良剂型,颗粒剂和针剂的出现,将不断扩大其运用范围,真正体现中药的临床应用价值。
药品说明书是负有法律责任的文件,用于指导安全合理用药,医师或药师在使用药物时均应遵循药品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法用量。
蓝苓口服液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在目前的临床治疗中也有发生,因此,建议药师在审核处方时,遇到蓝苓口服液超说明书适应证用药的医嘱或处方,需按照本院超说明书用药的规范审核,若本院有备案可以直接审核发药给患者;若是本院没有备案,需处方医师告知患者或家属使用此药的利弊,征得其同意并签署“超说明书用药知情同意书”并重新确认处方后,才可以审核通过并发药给患者,以保证患者放心使用药品,提高用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5〕张晓红.蓝苓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7(1):2140〔2〕陈启文・蓝苓口服液佐治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9711,51(1):83R4-〔3〕刘秀霞.蓝苓口服液〔〕-中国新药杂志9072,-1(9):733R34-〔〕徐定平,郜红利,徐先顺,等・环抱素A超说明书适应证使用情况分析〔〕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5,32(2):210-215-〔5〕黄亮,张伶俐,曾力楠,等.我院超说明书用药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药房,201,37(1):80-〔6〕王梵烨,方金涌,林若清-蓝苓口服液对手足口病普通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8,25(3):478R79-〔7〕史宁,郭宏举,李艳蕾,等.蓝苓口服液对手足口病普通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5,57(4):557-522-〔8〕印志霞,蒋新.蓝苓口服液对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世界中医药9017,-2(-):29-R91-〔9〕富建化・流行性腮腺炎-见: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73909-〔42〕戚拥军,宋晓萍,国春玲.蓝苓口服液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714,-(27):267R61-〔1〕高金华.蓝苓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流行性腮腺炎60例临床观察〔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2):20&〔-〕施卉,戴晖-蓝苓口服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腮腺炎50例临床疗效观察〔〕-当代临床医刊201,29(6):2663-〔1〕石鹏展.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与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11,32(2):2/7-2/9-〔-〕赵士勇-蓝苓口服液联合口腔基础治疗口腔溃疡的临床效果〔〕临床医药文献杂志9717,4(62):-236-〔1〕郭足森,曾洁,陈丽莉,等-蓝苓口服液联合口腔基础治疗对口腔溃疡临床疗效分析〔〕光明中医,201490(8):1499057-〔1〕余振华.蓝苓口服液联合口腔基础治疗口腔溃疡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9017,-4(8):17943-517〕迟英姿.探讨蓝苓口服液联合口腔基础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大家健康(中旬版),201,1(-):19947-〔7〕张春华・蓝苓口服液联合更昔洛韦治疗成人水痘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13949-51〕陈雪飞.蓝苓口服液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小儿水痘疗效分析〔O〕-河北联合大学报(医学版)9015,-5(74):534R35-〔20〕刘祥波.中西医治疗水痘的临床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 4(18):75〔21〕李宗伟-蓝苓口服液治疗水痘92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 27119(7):869R69-〔22〕张乾忠,马沛然,王心,等-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9073,1(1)-〔23〕付少明,迟福艳-蓝苓口服液佐治儿童急性病毒性心肌炎35例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7-9(1):882985-〔27〕陈岚-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7例的临床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5(25):50R1-525〕张艳英,何世祺,潘洁红-蓝苓口服液联合氦氛激光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探讨〔〕中医中药9712,-(8):572R73-〔26〕王雅清,白美娇,吴英楠,等-中西医结合诊治玫瑰糠疹研究进展〔〕-山东中医杂志20-,38(4):384989-〔27〕魏文菊.蓝苓口服液治疗玫瑰糠疹临床观察〔〕Aerospace Med-iciae971,21(9):13&双歧杆菌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吴娇霞,徐啥,李永辉*,王燕,谭银丰,李海龙(海南省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771—9)摘要:人类胃肠道是一个微生物群落定居的环境,对宿主的健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及研究进展(精)

双歧杆菌对人体的生理作用及研究进展作者:朱俊晨李世敏魏小时间:2007-11-22 12:13:00关键词:双歧杆菌微生态学免疫调节存在于人体消化道内的菌数可达100万亿,菌体总重量约1.0~ 1.5公斤,占人体总重的1/50~1/60,与人体的肝脏重量相当,而产生酶的量却远远超过了肝脏所产生的量。
因此人体的生理、免疫、营养、消化、抗肿瘤、生物拮抗、药物效能和抗衰老等都离不开其自身携带的微生物群[1]。
婴儿出生2~3日后双歧杆菌开始增殖,5日后达最高峰并占绝对优势,在肠道内菌丛中占99% 。
但随着人的年龄增高,双歧杆菌在肠道内逐渐减少,体弱多病的老人肠道内该菌几乎消失,而健康人仍能保持一定的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存在。
这也反映出人体肠道内双歧杆菌的数量乃是检验人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自法国巴斯德研究院的Tissir发现双歧杆菌后,经过人们多年努力不懈的研究,现已认识到该菌是人体重要的益生菌,是人体肠道内数量占优势的一种菌,终生存在于人体并与健康息息相关。
多年来,伴随着现代微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辨证哲学思想的引入,人们对双歧杆菌的研究、认识和开发利用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1 双歧杆菌的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双歧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多形态杆菌,呈Y字形、V字形、弯曲状、刮勺状等形态,其典型的特征是有分叉的杆菌,因而取名为bifidus,拉丁语源是裂开、分开之意。
双歧杆菌不形成芽孢,亚甲兰染色菌体着色不规则,无运动性,专性厌氧,过氧化酶阴性,不还原硝酸盐,吲哚反应阴性,明胶液化阴性,联苯胺反应阴性;最适生长温度37~41℃,最适发酵温度35~40℃,最低生长温度25~28℃,最高生长温度43~45℃;起始生长pH值为6.7~7.0,在pH值为4.5~5.0以下或pH值为8.0~8.5以上的环境中都不生长。
双歧杆菌对糖类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代谢途径不同于乳酸菌的同型或异型发酵,而是经由特殊的双歧支路,其中果糖-6-磷酸酮酶是其关键性的酶。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其药效机制研究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其药效机制研究
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抗肿瘤药
物是治疗肿瘤的特殊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因此,对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其药效机制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一项繁琐而复杂的工作。
首先需要从天然产物、合成化合
物或已有药物中筛选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物。
这一过程需要广泛的科学技术,比如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机器学习等。
同时,该过程中还需考虑药物的生物可行性、毒性等因素,以防止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除了筛选过程外,研究抗肿瘤药物的药效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
药效机制的研
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并指导临床应用。
现代科技已经为药效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多便捷手段,比如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质组学分析等,这些技术可以从分子层面解析药物的作用方式。
以替吉奥为例,该药物已在治疗结直肠癌等疾病中显示出极高的疗效。
关于其
药效机制的研究表明,替吉奥是一种TOP2A抑制剂,能够影响细胞分裂过程中的DNA拓扑异构酶2α。
该作用机理不仅有助于科学家验证和探究药效,同时也可以
为下一步制定更好的配方或制剂提供方向性指导。
综上所述,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及其药效机制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
各类科技手段和科学知识的结合。
只有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精细的数据分析,才能从众多可能的药物中选择出最为有效、安全的药物,并理解其作用方式。
这一工作的不断深入,有望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双歧杆菌V9发酵液功能性成分研究

双歧杆菌 V9发酵液功能性成分研究关键词:发酵液;有机酸;氨基酸;维生素双歧杆菌作为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益生菌,渐渐成为微生态制剂研究的一大热点趋势,且广泛应用于食品、畜禽养殖、医疗保健和基因工程等领域[1]。
双歧杆菌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脂的功能,主要的作用机制包括共沉淀作用、吸附结合作用以及抑制肠道中胆酸的重新吸收等[5]。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与试剂双歧杆菌V9菌株由内蒙古普泽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本试验所用试剂部分为分析纯,部分离密度发酵所用原料为食品级。
测定主要依据国标,试剂和试剂的配制均由内蒙古普泽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2实验方法称取5 g发酵液(精确至0.01 g)均匀试样,放入25 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经0.45 pm水相滤膜过滤,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得到峰及峰面积之后,根据标准曲线得到发酵液中有机酸的浓度。
2结果与分析2.1发酵液有机酸含量分析色谱图如图1所示,从左到右依次为标准有机酸出峰顺序,分别为,甲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丙酸和丁酸。
样品的浓度如表1所示,其中乙酸的含量最高,其次为甲酸和乳酸。
采用益生菌双歧杆菌V9作为发酵剂制作的产品,产生的有机酸可以在提升胃肠道免疫功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改善消化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乃至抑制肿瘤发生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图1发酵液有机酸色谱图表1发酵液有机酸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和样品含量样品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2样品含量甲酸y=495090x-5241R2=0.99997.22 mg/ml乳酸y=222481x-3825.9R2=0.99984.99 mg/ml乙酸y=463082x-3749.3R2=0.99997.29 mg/ml柠檬酸y=1E+06x+38726R2=0.99912.35 mg/ml琥珀酸y=465720x+1880.6R2=0.99993.11 mg/ml丙酸y=222481x-3825.9R2=0.99981.53 mg/ml丁酸y=420930x-370923R2=0.9973.26 mg/ml2.2发酵液氨基酸含量分析游离氨基酸是既含有氨基(-NH2)又含有羧基(-COOH)的一类有机化合物,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要 】 目的 通 过 比较 双 歧 杆 菌 及 其 发 酵 液 的 抗 肿 瘤 作 用 , 其 抑 瘤 作 用 和 相 关 机 制 进 行 初 步 探 讨 。方 法 摘 对 取 B B c小 鼠 , 别 予 H2 AL / 分 2细 胞 和 S 8 1 O细 胞 腹 腔 荷 瘤 , 瘤 后 给 予 不 同 的 治 疗 。 别 观 察 2种 肿 瘤 细 胞 荷 瘤 小 荷 分 鼠 的 生存 期 。右 腋 下 荷 瘤 后 , 行 病 理 切 片 观 察 。MTT 法计 算 给 予 不 同 方 法 后 的 抑瘤 率 。 计 算 淋 巴细 胞 转 化 率 。 进 并 制 备 电镜 标 本 。 察 其 超微 结 构 。结 果 双 歧 杆 菌 死 菌 液 、 菌 液 能 够 延 长 荷 瘤 小 鼠 的 生 存 期 , 双 歧 杆 菌 发 酵 液 观 活 而 不 能 延 长 其 生 存 期 , 理 切 片可 见 作 用 后 的肿 瘤 组 织 内 部 和 间 质 有 大 量 炎 性 细胞 浸 润 。双 歧 杆 菌 死 菌 液 、 菌 液 对 病 活 肿 瘤 细 胞 株 有 抑 杀 作 用 。 镜 观 察 死 菌 液作 用 后 的 H2 电 2细 胞 可 见 典 型 的 凋 亡 表 现 。 论 双 歧 杆 菌 死 菌 液 、 菌液 结 活 在 体 内外 均 有 较 好 的 抑 瘤 作 用 , 发酵 液 并 未 显 示 出 抑 瘤 作 用 。 明 双 歧 杆 菌 的 抗 肿 瘤 作 用 主 要 来 源 于 菌 体 的作 其 说
Chi a) n
[ src ] Ob e tv B o a igBii o a tru a d i r t ’ a t—u refc ,we ii al n e— Ab ta t j cie y c mp rn fd b ce im n t b o hS n i mo fe t s t nt l u d r i y sa d i n it mo c a im. t o s B B/ c e rn 2a d S1 0 we egv n t ifrn to s, tn t a t u rme h ns Meh d AL cmie b a ig H2 n 8 r ie o dfee tme h d s —
d b c e i m C l n i i a d k l t mo el .I a h l g c l e t n。 yo s r et e g o h o u rts u s o a t ru CI d i h bt n i u rc l u l s n p t o o ia c i s o we ma b e v h r wt ft mo is e
i r t i o h w n it mo fe t e n ta et a h n it mo fe to fd b ceim hel rgn t b oh dd n ts o a t u re fc ,d mo sr t h tt ea t u refc fBii o a tru c ifyo iis s — —
a fce y Bi doa tru we eihbtd,a d ma b e v o fp lg n ssc l n tmo is ea disi— f td b f b ce im r n ii e i e n yo s r ealt he mo o i el i u rtsu n t n o s
抑 瘤 率 一 ( 一 T/ ) 1 O 1 C × O T一 实 验 组 平 均 瘤 重 C一 对 照 组 平 均 瘤 重
1 2 1பைடு நூலகம்双 歧杆 菌及其 发 酵液对 荷瘤 小 鼠的体 内实验 . .
研 究
1 2 1 1 双歧 杆菌及 其 发酵 液对腹 水型荷 瘤 小鼠 生 . . . 存 期 的 影 响 H2 、 1 0肿 瘤 细 胞 在 小 鼠 腹 腔 传 2 2S 8 代 以 上 , 腔 抽 取 腹 水 瘤 细 胞 , 菌 生 理 盐 水 洗 2次 , 腹 无 调 整 细 胞 数 至 3 0 1 ml0 2ll只 接 种 于 小 鼠 腹 . × 0/ , . 1 ' 1/
t r tta ub t nc . e s ii ls s a e Con l i n Tha t Biiob t rum nd i — fd ba t rum v i niyc t a t—um or e— c uso na o— fd ac e i a vviBii o c e i ha e s g f an n it f f c v to a n v v e ti ir nd i i o,c l ol ng t ie s a fm ie b arng t or nd i bi ubsanta u orc ls,but ou d pr o he lf p n o c e i um s a nhi ts t i lt m el
IENG Sho ng, ANG o— u W Ru v ( e S cn flae s tl o la dc l Unv ri Ge ea ek p De a t n , l n 1 0 3, 7h eo d Af i td Hopi f Dain Me ia iest i a y, n r lCh c u p rme t Da i l 2 a 6
1 2 方 法 与 分 组 .
腔 , 注射 5 各 0只 。2 4h后 随机 分 成 5组 : NS组 、 Y C 组 、 酵液 组 、 菌组 、 菌 组 , 组 1 发 死 活 每 0只 。NS组 每 次 腹 腔 注 射 无 菌 生 理 盐 水 l / , 日 1次 , 续 6 ml只 每 连 d; Y 组 予 环 磷 酰 胺 0 4mg 只 ; 酵 液 组 予 发 酵 液 C . / 发 1ml 只 ; 菌 组 予 3 1 个 双 歧 杆 菌 / ; 菌 组 予 / 死 × 0 只 活 3 1 个 活 双 歧 杆 菌 / , 量 、 径 、 法 、 数 同 × 0 只 剂 途 方 次 N S组 。 分别 观察 H2 、 1 0荷瘤 小 鼠各组 的生 存期 。 2¥ 8 1 2 1 2 双 歧杆 菌及 其发 酵液 对实体 肿 瘤 生长 的影 . . . 响及 病理 学观 察 H2 2肿瘤 细胞 同上 法 调整细 胞数 , 0 2ml只右 腋皮 下注射 小 鼠 5 . / 0只 ,4h后 随机 分成 2 5组 。分 组情 况 、 剂量 、 径 、 法 同 上 , 腔 注射 , 途 方 腹 每 日 1次 , 续 1 。 于 接 种 肿 瘤 细 胞 后 1 连 0d 3d处 死 小 鼠, 解剖 剥离 瘤体 , 称瘤 重 , 计算 抑瘤 率 。
用。
【 关键 词 】 双歧 杆 菌 ; 瘤 ; 亡 肿 凋
【 图 分类 号J 7 . 9 中 R3 8 9 2 【 献标识码I 文 A
Ex e i n a t d n a t t mo fe twi ii o a tru a d i r t p rme tlsu y o n i u r e f c t B fd b ce im n t b o h — h s
f o t h li . r m ist a lne
[ ywo d ] Bi o a trun; mo ; o t ss Ke r s d b ceir Tu r Ap po i
双 歧 杆 菌 ( iioa t— m) 一 种 对 宿 主 无 害 B fd b c lu 是 ei 无毒 的生理 性 细菌 , 在 机体 中发挥 着 生 物屏 障 、 它 抗 衰老 、 养 免疫 、 制 内毒 素血症 等作 用 , 营 控 目前 的 研 究 资 料 表 明 它 还 对 多 种 肿 瘤 的 发 生 与 发 展 具 有 抑 制 作 用 。 实 验 通 过 比较 双 歧 杆 菌 及 其 发 酵 液 的 抗 肿 瘤 作 该 用 , 其抑瘤 作 用 和相 关 机 制进 行初 步探 讨 , 对 为抗 肿 瘤研 究提 供新 的理论 基础 和应 用手段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材料 . 1 1 1 实验 动 物 昆明 系小 鼠, 重 2 ~2 g 雌 雄 . . 体 0 2, 各半 。 1 1 2 青 春 型双 歧杆 菌 培 养液 培 养 2 无 菌过 . . 4h, 滤 其 发 酵 液 , 调 整 p 为 7 0 分 装 待 用 ;6 C ,0 并 H ., 5 3 mi , 活 双 歧 杆 菌 , 菌 生 理 盐 水 洗 涤 , 整 p , n灭 无 调 H 调 整浓度 为 3 0 个 / 。 ×1 。 ml 1 1 3 瘤 株 H2 ( 鼠 腹 水 型 肝 癌 细 胞 株 ) S 8 . . 2小 、 10 ( 鼠 腹 水 型 肉瘤 细 胞 株 ) 均 由 大 连 医科 大 学 提 供 。 小 , 1 1 4 主要试 剂与仪 器 R MI1 4 、 牛血 清 、 . . P 一60小 四 甲基 偶 氮 唑蓝 ( MTT) 刀 豆 素 ( o A) C ) 孵 育 培 、 C n 、 (。 养箱 、 标仪 。 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