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进展

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进展

2021/4/9
16
在临床上,对ST段抬高的患者,还应注意鉴别诊 断,排除左心室室壁瘤、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 早期复极综合征和预激综合征等。最近欧洲心脏 病学会公布的注册登记的资料显示,无ST段抬高 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又占全部该综合征患者的半数 以上,已超出了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我国患者 比例的变化趋势与欧洲一致,因此应重视无ST段 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
2021/4/9
7
5、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无Q波心肌梗死之 间,有一些患者CK-B轻度升高或者不升高,但 TnT或者Tnl升高,这些患者的病变可被称为微 小心肌损伤(minol myocardial injury)或微梗 死(microinfarction ,infartlet),新的分型将此 类患者列入了心肌梗死的范围。
2021/4/9
9
表1 新的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标准
进展性AMI 导联
ST段抬高/mV
确立的AMI Q波时间/ms
V1~V3 ≥0.2
任何Q波
其他(除aVR外) ≥0.1
≥30
注:心电图变化必须至少2个导联,且Q波深度≥0.1mV
2021/4/9
10
二、急性心肌梗死分类的演变
80年代以前,人们根据坏死型Q波的有无将 AMI分为透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80年代以 后,提出用Q波型和无Q波型心肌梗死取代以往的 诊断名词。90年代以来,对早期的AMI根据 ST段 抬高或压低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无ST段 抬高的心肌梗死。
2021/4/9
17
▪ 3.心电图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分层 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2021/4/9
4
3、 200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超急性期T波
两分钟即可出现。 首发表现可能仅仅为ST段变得斜直 轻度T波变大,与QRS比例失阔;如QRS低电压时,
一个小的T波也可能为超急期变化。 通常超急性期T波宽大,无明显向上的凹面,并可
定位梗死区。 QT间期通常延长。 可出现J点下移及ST段斜型上移,伴有T波从等电
位线上移。
下壁心肌梗死
下壁心肌梗死
判定IRA闭塞部位
前壁心肌梗死:
近端左前降支(LAD)闭塞(第一对角支与第一间隔支近端 1.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 2.aVR ST↑ 3.Ⅱ、Ⅲ、aVF ST↓
LAD闭塞(第一对角支近端与第一间隔支远端) 1. ⅢST↓>ⅡST↓ 2.aVL出现Q波
LAD闭塞(第一对角支远端与第一间隔支近端) 1.出现第一间隔支闭塞的特征 2.aVL ST↓
RBBB时可在Ⅲ、aVF出现QR(或Qr)波,而非 原来的rSR’波。
机制:此与右室负荷增加,心脏顺钟向转 位有关。
鉴别要点: 1.Ⅱ导联上出现QR波 2.单纯的RBBB虽偶尔可在Ⅲ、aVF导联呈现QR波, 但不应在Ⅱ导联上出现QR波。故Ⅱ、Ⅲ、aVF导联 均呈现QR波时,支持下壁心肌梗死。

ACS的心电图类型:1c
ACS的心电图类型:1d
ACS的心电图类型:2型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 死有诊断意义的心电图变化: 1.新的、有进展的ST段压低≥1mm,对非后 壁急陆心肌梗死而言。 2.新的、有进展的≥]mm的T波倒置。
ACS的心电图类型:2型
ACS的心电图类型:3型
下壁和侧壁尝性心肌梗死时。 ST段水平、 凸面向上的(非凹面型)抬高对诊断ST段抬 高型心肌梗死高度特异。

急性心梗治疗进展

急性心梗治疗进展

(六)溶栓治疗
脑卒中危险增加因素 1、高龄(大于65岁) 2、低体重(小于70kg) 3、就诊时高血压、tPA溶栓
(六)溶栓治疗
禁忌症 1、以往任何时候的出血性卒中,1年内的 其他卒中或脑血管事件。 2、已知的颅内肿瘤。 3、活动性内脏出血(不包括月经)。 4、可疑的主动脉夹层。
(六)溶栓治疗-相对禁忌症
(十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3、乙胺碘呋酮 用法 静脉推注 开始剂量为 500mg/24h。 分三个阶段 10分钟静脉推注150mg 1mg/min 维持6小时 0.5mg/min后期滴注
(十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4、阿托品 用于AMI 6-8小时内。 有益(1)AMI症状发作,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 低心排出量和周围循环灌注不良或频 发室性早搏 (2)AMI(下壁)伴III型或IIIAVB 并伴有低血压症状、缺血性胸痛或室 性心律失常 (3)用硝酸甘油后出现持续性心动过缓和 低血压 (4)使用吗啡致恶心,呕吐 (5)心室停搏
(五)硝酸甘油
用法 开始一次静脉推注12.5-25g,在用泵 控制滴注10-20g/min 以后每5-10分钟增加5-10g 用量不宜超过200g/min
(五)硝酸甘油
停药指证 (1)控制临床症状 (2)血压正常者MAP下降10%;高血压者 MAP下降30%(但SBP不得<90mmHg) (3)HR增加10次/分(不超过110次/分) (4)肺动脉舒张末压下降10-30%
(三)止疼剂
吗啡2-4mg静脉推注 每5分钟重复一次 如过量给予纳洛酮
(四)阿司匹林
1、每日160-325mg口服。 2、阿司匹林过敏或无效,用其他制剂如 噻氯匹定,氯吡格雷。 其中噻氯匹定使用2周以上可引起 可逆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引起血栓性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心肌梗死心电图

心肌梗死心电图

急性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 V2-5均呈QS型
(三)心肌梗死部位诊断
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时常发生前壁 梗死,右冠状动脉阻塞时常发生下壁或下 后壁梗死,左冠状动脉旋支阻塞时常发生 侧壁梗死,但较少见。心肌梗死范围的大 小与反映梗死导联的多少呈正比。广泛性 心肌梗死时,在较多的导联上出现坏死型 波形,而局灶性心肌梗死则只在较少导联 上有表现。
2.收缩期损伤电流学说
缺血心肌不能完全除极,与正常除极
的心肌不同,在细胞膜上带有正电荷,二
者之间产生电流,即收缩期损伤电流。为
心外膜一侧损伤,使朝向外膜面上边的导 联ST段升高。
3.除极波受阻
当部分心肌损伤时,产生保护性除极
受阻,即大部分除极心肌呈负电位时,部
分受损伤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心电图诊断
1. 超急性损伤期(超急期)
(1)ST段斜直形抬高
(2)T波增高
(3)其他改变:如VAT延长,R波振幅增 加。
2.急性充分演变期
(1)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对应面导联
ST段下移。
(2)出现病理性Q波, R波增生不良现象,
R波逐渐下降。
(3)T波逐渐下降,可由直立逐渐转为倒
1 . ST 段 压 低 型 : 部 分 导 联 ST 段 压 低
>1mm。
2.ST段抬高型:部分导联ST段抬高>1~
2mm,可呈弓背向上,开始抬高,以后
转为压低。
3.T波倒置型:部分导联T波倒置>1mm多
与ST段压低型并存。
急性无Q波 心肌梗死
I、II、III、V14 T波呈冠状T倒 置, V2-4 ST段 下降,无Q波。
立T波可演变为后支开始(向下)倒置,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

全面解读急性心梗的心电图特征一、特征性改变1、缺血性改变:冠状动脉闭塞后最早出现的改变是缺血性T波改变,最初期表现为T波振幅增高,双肢对称(心内膜缺血),缺血进一步扩展至心外膜,使外膜面复极延迟晚于心内膜,复极程序发生改变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心脏的耗氧量较其它脏器为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K﹢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及复极顺序发生改变。

2、损伤性改变:随着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出现心肌损伤,由于心肌损伤,产生了损伤电流或除极波受阻,而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为ST段偏移。

在超急期,ST段斜形抬高,与高耸的T波相连。

在急性发展期,ST段凸面向上抬高呈弓背状,并与缺血性T波平滑地连接。

一般地说,损伤不会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进一步发展,出现坏死。

3、坏死性改变: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为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坏死的这一片心肌不能除极,自然就不会产生心电向量,因此,心电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心电图面向梗死部位的导联产生病理性Q波或呈QS型。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的三要素:1、病理性Q波(坏死改变)①Q波增宽>0.04②Q波加深>1/4 R、Q波出现粗钝与切迹2、ST段弓背向上抬高(损伤改变)3、T波倒置(缺血改变)ST段变化的意义ST段压低可能的机制:镜象;区域性心内膜下缺血或梗死。

单纯ST段压低o单纯ST段压低的导联≥6个,AMI的特异性为96.5%;o V2-V3导联ST段压低最大,提示Lcx闭塞,它可以得益于溶栓治疗;o V4-V6导联ST段压低最明显,可能是由于LAD的次全闭塞所致的心内膜下缺血,其特点是ST段压低合并T波直立而不演变为T波倒置;o V4-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表现为由于Lcx闭塞所致亚急性后壁损伤或左室氧耗量的增加。

ST段压低与ST段抬高同时存在o前壁梗死中出现下壁ST段压低,常为镜影现象,而非下壁心内膜下缺血所致;o下壁梗死合并以V1-V3或Ⅰ、aVL ST段压低为主,提示Lcx闭塞,可以做为同时合并LAD 病变的“除外现象”;o下壁梗死合并V4-V6,ST段压低为主,提示LMA、LAD或3支病变。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诊 断最 佳 变量 为 :下 壁 ( Ⅱ, Ⅲ ,a 导 联 ) 或 侧 壁 VF ( 、V6, 工,a v5 VL导 联 ) 至 少 1个 导 联 S 段 抬 高 T
≥l mm; 前 壁 至 少 1个 导 联 S T段 抬 高≥ 2 mm。 实 验
中这 种 判 定 标 准 ( 在 有 效 性 ) 的 正 确 诊 断 率 8 % , 内 3 敏感 性 5 % ,特 异 性 9 % 。 改 变 S 段 抬 高 的 标 准 。 6 4 T 使 敏 感 性 ( 5 4 ~ 6 6%) 和 特 异 性 ( 1 2 ~ 4 .% 8. 8 .%
9 . % ) 明显 改 变 ,增 加 QR T 变 异 系 数 仅 能 增 加 特 81 S 异性 ,而 总 诊 断 率 提 高不 明显 。 2 心 电 图 与 冠 脉 造 影 的 相 关 性 回顾 在 因胸 痛 人 院或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出 院 的患 者 中 ,梗 死 相 关 血 管 发 病 率 依 次 为 L D ( 5 ~ 5 % ) CA A 4% 6 ,R (7 2 %~3 % ) C ( 7 ) 9 ,L X 1 % 。 2. 前 壁 / 问壁 / 侧 壁 梗 死 ( AD 栓 塞 ) 1 前 前 L
维普资讯


24 — 0 —
旦夕 堂 : } 量生 医学分 册
20 0 2年 9月
第 2卷 3
第5
心 电 图 在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诊 断 中 的 研 究 进 展
解放军 2 2医院心肾内科 汪 明 慧 沐 贤友 编译 5

要 1 2导联 心 电 图在急 性 心肌 梗死 患者 的诊 断 以及 轻重 分级 中具 有 至关 重要 的作 用 ,在 绝 大 多数 医 院 ,依 旧 是 对胸 痛 患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心肌梗死是指冠状动脉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坏死。

心电图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下面是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和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
1. 超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超急性期一般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30分钟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可能尚未出现ST段抬高或Q波,但是可以出现以下特征:
- T波倒置: T波倒置出现在V1-V4导联,尤其是V2导联,是一种趋势性变化。

- ST段隆起: 仅出现在极少数的病例中,且仅仅持续数分钟。

2. 急性期的心电图特征:急性期通常指患者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关症状后的前12小时内。

此时心电图表现出现了ST段抬高或Q波,显示出心肌梗死的明显特征。

- ST段抬高: 通常表现为2毫伏以上的上斜型或平顶型的ST 段抬高,出现在患者患病时的相应导联上,至少两个相邻的导联处于受累区,如V1-V6,Ⅰ,Ⅰ,fL,aVL,aVF。

- Q波: 从ST段抬高开始的0.04秒内出现的深而宽的Q波,也叫做“新Q波”。

通常在25%至50%的急性心肌梗死中可以
发现,Q波的存在代表心肌坏死。

需要提醒的是,心电图的异常体现可能是因为心肌梗死所导致的,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心脏问题所引起。

因此,临床医生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来进行综合判断。

【心电图 课件】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最标准

【心电图 课件】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最标准

透壁性MI
QSV1-V5 提示透壁性前壁MI
非透壁性MI
女性,61岁,冠心病,MI,冠脉 造影,前降支 狭窄90%,右冠 状动脉狭窄95%,中段闭塞。 窦性心律,II、III、aVF、V1-V4 出现异常Q波。I、aVL导联ST下 降0.05、0.10mV,I、II、III、 aVF、V2-V6导联T波倒置。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高侧壁 广泛前壁 下壁 后壁 右室
经典的AMI心电图形分期
• 超急性损伤期 • 急性期 • 演变期(进展期) • 陈旧期
• 现在的AMI患者PCI术后, 演变期消失了。
• 这种分期对于未接受治疗 的患者仍然有用。
经典的AMI心电图形分期
经典的MI超急性损伤期
急性冠脉阻塞,可立即引 起急性损伤阻滞图形改变,发 展成为ST段抬高的AMI。心电 图特征:
新生的Q波或QS波,若能除外其他原因 引起的异常Q波,即可诊断为AMI。
临床上开展的溶栓治疗AMI可使便死部 位Q波迅速变小,见于溶栓后冠脉再通 者。梗死区Q波缩小的原因与血管再通, 梗死四周处于冬眠的心肌恢复了血供, 又能开始除极化有关。
AMI三大心电图特征-损伤型ST段抬高
损伤型ST段演变
在坏死区的导联上,ST段呈损伤型抬高,是 AMI最具有诊断意义的指标。
1. 新生的Q波或Q 波 增宽增深
2. ST段显著抬高 3. T波直立
经典的急性期MI演变期
典型的AMI演变期,心电图上表现 1. 新生的Q波或Q 波增宽增深 2. ST段弓背抬高开始回落 3. T波直立转为正负双向、倒置
男性,51岁,AMI 5天
经典的陈旧期MI
1. 遗留永久性Q波、Q 波减小或消失 2. ST段回落至基线或持续抬高 3. T波直立转为直立或持续倒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
做无差错能手,向零缺陷迈进。20.11.1920.11.19Thursday, November 19, 2020
天长地久有时尽,9000推行无绝期。11:26:4911:26:4911:2611/19/2020 11:26:49 AM
质量是成功的伙伴,贯标是质量的保 障。20.11.1911:26:4911:26Nov-2019-Nov-20
位是:室间隔、左右室前壁、心尖部、左室 侧壁。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不出现病Q的原因 1、梗塞面积小,如累及左室面积≤ 10%; 2、梗塞深度浅; 3、某些特殊部位;如左室高侧壁、后壁和 后基底部; 4、多支血管病变引起的大面积梗塞;多部 位的小灶性梗塞;LBBB;LAFB。
三、ECG诊断AMI的新标准
STavR↑伴Ⅰ、Ⅱ、v5、v6、ST↓--左主干或三 支病变; STavR↓伴前壁心梗—梗死面积大,住院心衰发生 率高; STavR↓伴下壁心梗—梗塞面积大,预后差。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2、ST↑与ST↓并存 前壁心梗出现下壁ST↓--前壁严重缺血及
LAD近端闭塞,梗塞面积大; 下壁心梗并胸导ST↓--与后壁或侧壁缺血有
ESC/ACC2000AMI的ECGS标准
导联
进展的AMI
确立的AMI
ST↑/mv
Q时间/ms
胸导
≥0.2
任何Q
肢导
≥0.1
≥30
注:ECG变化必须至少2个导联,且Q深≥0.1mv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等位Q波
1、微小Q波 前胸导联Q未达病Q标准,但宽于或深于
下一胸导Q,即Qv3>v4 > v5…..;且V1~3均出 现Q波。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5、超急性期中,梗死区相应导联R升支延缓, 即VAT≥0.045”,越严重,病死率越高。
6、AMI伴束支阻滞,自主心律或心室肥厚者预 后差。
六、ECG诊断AM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系列的心电图描记 增加描记导联,如右室、后壁等 认真细致的观察和对比 紧密结合临床及血清心肌标记物
0.25mv或RⅡ进行性丢失。
R波丢失:胸导R波递增不良、R波振幅相差>50%
左束支传导阻滞合併急性前间壁心梗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
左束支阻滞并急性下壁心梗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avR的改变在心梗中的重要意义 1、STavR↑或↓-梗塞面积大,预后差;
STavR↑伴前壁心梗-左主干或LAD 近端堵塞;
脂质核
外膜
中层平滑肌细胞 (可伸缩型)
不稳定型斑块(病变)
发生在破裂/侵蚀口的血 小板凝聚
脂lip质id 核core
外膜
不稳定型心绞痛 / 非Q波急性心梗
稳定型斑块 不稳定斑块
斑块破裂
Braunwald E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0;36:970–1062.
病者劳力性胸痛5年,本图为无胸痛时记录
体表心电图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新进展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
严金胜
内容提要
一、ECG在诊断AMI中的地位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三、ECG诊断AMI的新标准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六、ECG诊断AMI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心脏的外观及血管
一、ECG在诊断AMI中的地位
一、ECG在诊断AMI中的地位
ECG的优点
设备简单、普及; 检查无创,方便; 可多次重复; 经济; 信息可靠,具诊断价值。
ECG仍然是诊断AMI必不可少的、极其有用 的诊断工具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80年代前,根据ECG有无Q波:(一般6~8小时出 现,平均9小时) 透壁性心梗 非透壁性心梗或心内膜下心梗
2、进展性Q波 原导联出现的Q波进行性增宽或加深,或
原无Q的导联出现新Q。(从小到大,从无 到有)
微小Q波V1—3小Q
进展性Q波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等位Q波
3、病理性Q波区
虽在梗死区导联上出现的Q未达标准,但 其周围可记录到病Q区域。如胸导上下肋或 左右的范围均可记录到。 4、QRS波起始部的切迹,顿挫
关,提示梗死面积大,临床预后差。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3、Q波 QAMI梗塞面积通常>NQMI,MI早期死亡
率较高。而NQMI再发MI的发生率较高,两型 的远期预后相似。 多导联有Q、宽而深的Q及R振幅明显降低的 病例常伴左室射血分数的明显下降。
五、ECG与AMI预后相关的新概念
4、梗塞部位 前壁心梗比下壁心梗的预后差; 下壁心梗合并右室梗塞的预后比无合并右室 梗塞者死亡率相差约5倍;心源性休克、室 颤及Ⅲ度AVB的发生率高。
QRS40ms内,梗死相关导联的R波出 现≥0.05mv的负向波。 Cabrera征和 Chapman征。
Cabrera征和 Chapman征
四、ECG定性诊断AMI的新概念 等位Q波
5、R波丢失 ①胸导R递增不良; ②胸导两个相连的导联上出现R振幅相差≥
50%; ③同一导联R波进行性丢失; ④RⅢ、avF<0.25mv伴QⅡ出现,或QⅢ 、avF伴RⅡ <
中国AMI的诊断标准: ESA/ACC AMI新定义:
1、心绞痛;
有心肌坏死标记物
2、心电图的动态演 1、心肌缺血的症状

2、出现病理性Q波
3、心肌坏死标记物 3、ST↑或↓
且有动态变化
4、PCI术后
以上3条中有两条即
可诊断
内皮细胞
稳定型斑块(病变)
纤维帽
(平滑肌细胞和)基质
内膜平滑肌细胞 (修复型)
80年代后….. QMI NQMI近年 根据ECG-ST改变(早!) STEMI(管腔全堵,红色血栓,溶栓!) NSTEMI(管腔不完全堵,白色血栓,抗栓!)
二、ECG在AMI分型中的进展
Q波形成的条件 1、梗塞的范围 直径>25~30mm; 2、梗塞的深度 >左室厚度的50%; 3、梗塞部位位于QRS起始40ms;这些部
为同一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
急性心梗严重威胁生命
心血管事件链 美国每年: 110万;其中首发MI65万,再发MI45万; 83万MI住院; 20万死亡。 即每29秒发生一例心梗,每分钟即有一例死 于心梗
中国急性心梗流行现状
每年新发心梗70万例; 每年心梗死亡40万例;
上海复旦大学资料:急性心梗死亡率20%左 右,明显高于欧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