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资料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国粹之一。
下面是关于京剧的一些资料:
1. 起源和发展:京剧起源于北京地区,起初是清朝宫廷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
京剧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鼎盛时期,并在20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段低谷后得到复兴。
2. 剧种和剧目:京剧包括武戏、文戏、近代戏等多种剧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名旦(梅派、花派、青衣派、老生派)和四大名旦(程派、高派、孟派、沈派)。
著名的京剧剧目包括《霸王别姬》、《赵氏孤儿》、《白蛇传》等。
3. 表演特点:京剧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方式,注重唱腔、身段、表情和化妆等方面的表现。
其独特的唱腔包括“二黄”、“三黄”、“四黄”等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唱法。
4. 服装和化妆:京剧的服装和化妆非常精美,角色的服饰和妆容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不同角色的服饰和妆容可以反映出其身份、性格和社会地位。
5. 演出形式:京剧的演出通常在舞台上进行,舞台背景以绢幕和道
具为主,利用灯光、音乐和动作来营造气氛。
京剧也常常在戏曲剧院、剧场和节庆活动中演出。
6. 保护与传承:京剧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保护和重视。
同时,为了推广和传承京剧,许多京剧学校和培训机构也积极开展教育和培训工作。
以上是关于京剧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艺术魅力,欢迎你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京剧的表演艺术。
关于京剧的资料简短

关于京剧的资料简短
京剧,又称京杂戏、北京话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形成于1790年代,流行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
京剧由歌唱、舞蹈、曲艺、武打、念白等元素组成,其中表演技巧最为复杂,最能体现京剧特色的是面部表情艺术——“脸谱”。
脸谱对京剧的演出有很大影响,它可以表达角色的性格、内心情感,使演出更加生动逼真。
在乐曲方面,京剧乐曲风格丰富,既有传统的南琴、北琴,也有现代的电键盘、吉他、口琴等,使得整个曲调更加活泼动感。
除了表演方面的传统,京剧还具有独特的服装。
它的服装依据角色设定而不同,比如一般的门生服装就比较简单,而豪门的人物服装就会比较华美,有时甚至会采用宫廷式的装饰。
最后,京剧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文学内容。
京剧大多以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基础,把社会上的不同阶层、社会现象以及人物心理描绘得栩栩如生,深受观众的喜爱。
总之,京剧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表演方面,也体现在服装、音乐等方面。
它
的文学内容更是多姿多彩,涵盖了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诸多方面,是一种独特而完整的文化体系。
关于京剧的资料

关于京剧的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主要类型,历史悠久,在流行文化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该剧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可以将其归结为四类:昆曲、越剧、像派和京剧。
京剧在演员外表上具有斗鸡眼、娥眉特别的妆容,以及舞台上所表演的各种技巧;在
表演节奏上有动态和静态组合,配上伴奏乐器,有着极强的情趣。
特别是武打术的表演,情节的暗示编排,都被充分体现出来,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表演艺术,以至于当地的政府也
十分重视它。
此外,京剧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语言,是一种模仿特殊声调系统的语言。
由于中
国传统音乐更注重和声,所以京剧演员需要学习唱诵古曲,使用特殊的民族乐器,并建立
声音编排技巧。
在表演艺术中,京剧也重视表情表达和蒙太奇等表演技术,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与武侠小说的形象有很大关联,而新京剧表演方式则与此前的流行剧类型截然不同,将保留了京剧传统通俗舞台技术,同时也兼容更多的表演风格。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的变迁更加快速,越来越多的演出
单位转移到电视上,使得最传统的演出技艺逐步没落,也深受影响。
在未来,京剧还会有很多发展机会,我们应当在整顿行业标准、建立演出机构、改良
票房分配系统、优化表演环境、发展青少年观众教育、拓宽秀场市场等方面注重表演形式
的更新,营造良好的演出氛围,推动中国传统艺术的复兴。
有关京剧的资料

有关京剧的资料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
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
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
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
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设定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进展。
如“文场”使用管弦乐器,像音质高亢的京胡和长笛,而“武场”则使用班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来烘托。
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与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实现的。
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保持在最低限度,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
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
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京剧的资料

京剧的资料简介京剧,又称为“平剧”、“京韵大鼓”,是中国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
它起源于明代中晚期的北京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戏曲的主要门类之一。
京剧的音乐、唱腔、表演和舞蹈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其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美学思想。
京剧自20世纪初起迅速发展,并远播海内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背景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当时主要表演的剧种是元杂剧。
明代末年,北京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类曲艺在京城逐渐流行起来。
其中,元杂剧与其他地方剧种相结合,形成了京剧的雏形。
到了清朝时期,京剧逐渐发展壮大,并定型为现今的样貌。
清朝时期的京剧以皇宫各大剧院为主要演出场所,得到了皇帝和贵族阶层的支持,也使得京剧的流派更加多样化。
京剧的特点京剧的音乐以打击乐器如锣、鼓为主,形成了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唱腔上,京剧分为生、旦、净和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都有独特的角色特点和唱腔风格。
表演上,京剧注重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表达,演员要通过身体动作和面部肌肉的变化,刻画出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此外,京剧还融入了舞蹈元素,舞台上常常出现旋转、跳跃等华丽的舞蹈动作。
代表作品京剧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红楼梦》、《白蛇传》、《赵氏孤儿》等。
这些作品通过对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文学名著的改编,将精彩的故事情节和艺术表现相结合。
京剧的演出形式非常丰富,既有单个角色的独唱,也有多人合唱和对唱。
同时,京剧还以其华丽的戏服和精致的舞台布景而闻名,给观众眼前一亮的视觉享受。
影响和发展京剧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戏剧和舞台表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曾多次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演出,并广为世人所称赞。
尤其在20世纪初期,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引起了西方观众的极大兴趣,成为当时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虽然京剧在年轻一代的观众中受到了一些冲击,但京剧仍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
京剧知识资料

• 这次进京演出,使得四大徽班的
被誉为国粹。
观众喜爱。
演员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戏曲艺
术,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京剧的发展历程:从地方戏曲到国粹
01
清朝末期的京剧
• 清朝末期,京剧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成为了中
国最大的戏曲剧种。
• 京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
的演员和剧目。
的剧目和表演形式。
02
京剧的艺术特点与表现形式
京剧的行当与角色:生、旦、净、末、丑
• 生行
• 生行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
• 老生多扮演官员、将领或文人,有威严和儒雅气质。
• 小生多扮演年轻男子,有英俊潇洒的气质。
• 武生擅长武打,扮演武将或英雄人物。
• 旦行
• 旦行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等。
• 青衣扮演端庄贞矣的女性,如贤妻良母或皇后。
• 花旦扮演年轻貌美的女子,如富家千金或女侠。
• 刀马旦扮演勇敢善战的女将,如武则天或梁红玉。
• 净行
• 净行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擅长武打和舞蹈,扮演武将或神仙。
• 净行的脸谱最具特色,代表人物的性格特点。
• 末行
• 末行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扮演老年人物,如老父、老师、老僧等。
02
民国时期的京剧
• 民国时期,京剧继续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剧目和
表演形式。
• 京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出现了许多著
名的演员,如梅兰芳、程硕儿、马连良等。
03
新中国成立后的京剧
•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 京剧的表演艺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
京剧的资料

京剧的资料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
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2010年11月16日,经由正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京剧的历史资料

关于京剧的历史资料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北京地区,融合了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背景:
京剧起源于清朝晚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在北京地区以徽班、净川戏、秦腔等地方戏曲为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
它吸收了很多地方戏曲的元素,融合了当时流行的音乐、舞蹈、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点和表现形式:
京剧有四大表演基本功:唱、念、做、打。
唱指唱腔,分为生、旦、净、末等不同的唱腔类型。
念是念白,即讲话、吐字,表现人物心情、性格等。
做指动作、表演动作。
打则是武打动作,包括各种武术和舞蹈。
脸谱是京剧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性格和角色特征,如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坚毅等。
代表作品和角色:
京剧有许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霸王别姬》、《三岔口》等。
其中,角色有生、旦、净、末,每种角色都有特定的表演特色和表演技巧。
生角通常是男性演员扮演的,分为文生和武生,饰演男性角色。
旦角是女性角色,分为正旦、花旦、老旦等,饰演女性角色。
净角是丑角,通常是扮演些滑稽幽默的角色。
末角则是饰演配角或临时角色。
影响和传承:
京剧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京剧在中国戏曲舞台上仍然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吸引着观众和学习者。
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丰富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的行当有哪些?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末行呢?其实,末行现在已经并入净行了。
4.丑行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流派。
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
谭、汪、孙三人继承和发展了前三位的表演艺术。
老生行当表演流派的第三代在继余叔岩之后,便是著名的“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和奚啸伯。
小生表演中则出现了俞振飞、姜妙香等派。
京剧旦行中以“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所创的四派影响最大,另外还有李多奎等。
净行中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各成一派。
潭派——谭鑫培(老生)孙派——孙菊仙(老生)李派——李春来汪派——汪桂芬(老生)刘派——刘鸿声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明余派——余叔岩梅派——梅兰芳(旦角)麒派——周信芳荀派——荀慧生(旦角)尚派——尚小云(旦角)马派——马连良程派——程砚秋(旦角)裘派——裘盛戎京剧流派的繁荣是京剧艺术的成熟的结果。
在京剧逐渐成熟之时,由于艺术本身的积累、竞争机制的形成以及师承体制的完善,艺术上的追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许多演员在表演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也逐渐被观众认可;另外一些演员主动去效仿某一风格的演员,并在此基础上独特发挥,于是就形成了众多的流派。
早在19世纪末,老生演员谭鑫培就在表演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初随程长庚等人学唱老生,后博采众长,改革旧的老生唱腔,创造出细腻婉转的谭派唱腔。
梁启超盛赞谭鑫培"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
谭鑫培在演唱上运用"云遮月"的嗓音,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发低沉哀怨之情;在做工上发挥武生特长,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
他把青衣、老旦、花脸众行唱法及昆曲、梆子、大鼓等音调有机地融入老生唱腔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后有许多人以谭为宗,人称谭派传人。
此后,京剧在武生行、旦行都有不少演员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武生行早期的俞(菊生)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旦行早期的王(瑶卿)派。
时至20年代,京剧流派如雨后春笋般涌起。
老生行中有的余叔岩的余派、言菊朋的言派、高庆奎的高派、马连良的马派、周信芳的麒派、杨宝森的杨派、奚啸伯的奚派等。
20年代,余、马、言、高在剧坛有"四大须生"之称。
旦行的流派发展也很迅猛,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荀慧生的荀派、尚小云的尚派、于连泉的筱派、黄桂秋的黄派、李多奎的李派等。
1927年,北京《顺天时报》发起评选旦角演员的活动,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获得前四名,被人们称为"四大名旦"。
除了个人流派的繁荣以外,因地域文化之别也形成了一定的流派。
京剧的"京派"、"海派"就是这样形成的。
京派以北京为中心,亦称"京朝派";后者以上海为中心,包括南方地区的京剧,亦称"南派"或"外江派"。
京派讲究严谨的艺术规范、严格的师承、完美的表现,但又有拘泥成规之弊;海派讲究艺术上的革新,敢于突破旧范、大胆创新、追求新奇效果,但又易流于粗疏。
京剧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走向繁荣的标志。
众多的流派把京剧表演艺术发展得淋漓尽致,丰富了京剧表演艺术的欣赏层面,京剧艺术本身也在流派的形成和繁荣中走向中兴。
同时,也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取向。
京剧流派的繁荣虽刺激了京剧的发展,但又使戏曲艺术疏离了文学的追求,偏于一隅向前发展,使戏曲艺术流于技艺的开拓而失去了应有的文人色彩。
京剧有很多派,我们常听到“某某是学哪一派的”“某某是某派的传人”等等,感觉非常的高深,其实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我们从京剧的行当说起,就可以略见一斑了。
我们知道,京剧总的来说分为四个行当,即生、旦、净、丑。
最早期在元朝时,是生、旦、净、末、丑,后来将末行划入生行,成为现在这样。
生:在京剧中表现男子,有小生、老生(即是末)、武生等等。
如图:生┏━━━━╋━━━━━━┓小生老生武生┏-━┻┓┏━━┻┓┏━━━┻━━━┓小生武小生老生武老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小生:用来表现年青的男子,唱腔多用假嗓,在京剧中行话叫做“小嗓”。
这类角色非常多,如《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等。
代表派有叶派,叶盛兰开创。
武小生:顾名思义,就是以打为主的小生角色,《群英会》中的周瑜即是例子。
代表派有叶派,叶盛荣开创。
老生:用来表现老年男子,可以根据胡须的颜色来区分他们的年龄。
代表派非常多。
马派:马连良谭派:谭鑫培余派:余叔岩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麒派:周信芳(艺名七龄童,麒麟童,故称麒派)言派:言菊仙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称为四大须生。
武老生:顾名思义,是以打为主的老生角色。
长靠武生:表现武将时,身后插的四杆小旗,称之为靠。
长靠武生,就是指这种扎着长靠以打为主的行当。
如《挑滑车》中的高宠。
短打武生:同样是武生,但不扎靠,穿薄靴。
以短打为主的武生,《三岔口》就是比较经典的短打武生戏。
代表派有盖派:盖叫天。
旦:古写“狚”,是一种擅饰的小兽。
在京剧中,为女性角色。
如图:旦┏━━┳━━━╋━━━┳━━┳━━┓武旦花旦刀马旦老旦青衣彩旦在过去尚有正旦,又有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色旦、搽旦等等。
武旦:相当于生中短打武生,轻装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十三妹》中的十三妹就是此行当。
刀马旦:相当于生中长靠武生,扎靠重装的以打为主的女性角色,如《七星庙》中的佘赛花,《天门阵》中的穆桂英。
花旦:性格活泼的年轻女性,如《红娘》中红娘。
代表派有荀派:荀慧生彩旦:一般饰演媒婆等角色,如《法门寺》中的刘媒婆,可以说是旦角中的丑行,也是一出戏中出嚎头的地方。
青衣:性格文静的年轻女性,因为一般寒门女子,穿青皂色长裙故而得名。
代表派有:梅派:梅兰芳荀派:荀慧生程派:程砚秋尚派:尚晓云张派:张君秋其中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晓云被称作“四大名旦”老旦:年老的女性,如《岳母刺字》中的岳母,《打龙袍》中的李皇后等等。
代表派有李派:李多奎净:俗称“花脸”,京剧中脸谱就是由此诞生的。
因为满脸涂抹油彩,非常不净,反其意故名为“净”,净中都有那些行当呢?如图:净┏━━━━━━╋━━━━---━┓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铜锤花脸:因为在《探皇陵》、《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怀抱铜锤而得名,主要以唱功为主,发音多用鼻音和脑后音。
包拯、黄盖、徐延昭、尉迟恭等等都是以这种行当来表现。
主要派别:裘派,裘盛荣。
架子花脸:也就动毋就会“哇呀呀”的那种性格较暴燥或诙谐的那种。
如张飞、李逵、牛皋等等。
代表有金派:金少山,袁世海先生也是此派。
武花脸:以打为主的花脸。
在一出戏中,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花脸,主要的以唱为主的,称之为“大花脸”,其它的则是“二花脸”。
丑:鼻端涂白,滑稽可笑的角色。
丑┏━━┻━━┓文丑武丑文丑:较多,通常意义的丑,如《苏三起解》中的崇公道、《法门寺》中的刘公道、《群英公》中的蒋干等等好了,京剧的行当和派大概就是如此,希望您从这里可以有所了解。
◆程长庚(京剧早期老生)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
京剧早期老三杰之一。
是对京剧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物。
长庚自幼坐科徽班,出科后随父入京,搭三庆班,曾向米喜子问艺,以演《文昭关》及《战长沙》显露头角。
◆谭鑫培(京剧老生的流派)谭鑫培,老生"新三杰"之一的谭鑫培在程长庚、余三胜、王九龄及卢胜奎诸家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谭派",是京剧有史以来传人最多、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老生流派,以技艺全面、精当,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为主要特色。
◆梅兰芳(京剧旦角流派)四大名旦之一梅兰芳创立的“梅派”艺术体系,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和剧目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丰富的不断创造和发展,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旦行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
◆侯喜瑞[京剧花脸(净行)流派]侯喜瑞承暮年的黄润甫,得其苍迈沉郁,又根据个人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造,建立了侯派蓊脸艺术表演体系,是现代净行三大家中唯一专擅架子花脸的流派。
侯派特色主要体现在身段、工架和念、做方◆杨鸣玉(京剧早期丑角流派)杨鸣玉(1815-?),江苏扬州人,因排行第三,固人称杨三。
自幼入苏州科班学昆生后改昆丑。
奠定扎实的文武戏的功底。
道光年进京后搭四喜班,武戏能演《盗甲》、《问探》等,文戏能演《借靴》、《测字访鼠》、《风筝误》等。
与朱莲芬合演《活捉三郎》,表演生动,功夫非凡,被称为双绝。
由于其艺术高超,名声远播,在他病故后有"杨三一死无昆丑"的说法,足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