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合集下载

保护中国国粹—京剧

保护中国国粹—京剧

• 时尚界关注京剧元素不是坏事,世界 了解中国,可以是张艺谋的奥运会开 幕式,可以是周杰伦的《青花瓷》, 可以是孔子学院的中国功夫课,也可 以是比基尼中的京剧元素。与其让京 剧批着国粹的战袍默默无闻小心翼翼 的活着,不如大胆张扬闯出一条生路。
• 创新无论如何应当予以鼓励的,不排除这或许只是一个 肤浅、低俗的噱头,但只要有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 流融合,刻意制造的“惊艳亮相”当也在包容之列,至 少可以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切记不要仅仅满足于从形 式上讨巧,就万事大吉,而应汲取其他门类艺术的元素 为我所用,并努力做到文化气质上的契合。比如,“京 剧比基尼”尚可接受,但如果女孩子全无半点京剧的基 础,动作僵硬、眼神冷漠,甚至咿咿呀呀地唱将起来, 那恐怕就会走向创新的反面,只能沦为转瞬即逝的搞笑 式“创新”。 • 总之,对“京剧比基尼”我们既不要过早“棒杀”, 而急煎煎地“捧杀”也是一种浮躁的媚俗。这是一个多 元开放的时代,如果墨守成规,拘于传统,也就没了时 尚的立锥之地。只要改造适宜、嫁接成功,说不定过些 年,“京剧比基尼”会成为新的时尚,越看越耐看,越 看越顺眼。这就应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一切皆 有可能。”
京剧脸谱
•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 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 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 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 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 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 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 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保护中国国粹——京剧

京剧又称京戏,它的行当全面、表演 成熟、气势宏美,在台湾又称平剧、国剧, 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 。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至 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 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 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1、中国的四大国粹分别指的是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医学和中国书法。

2、中国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的场景布置注重写意,伴奏是以锣鼓和胡琴为主,是中国戏曲三鼎甲的“榜首”。

京剧是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与许多其他戏剧融合形成的,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于民国年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中国武术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是在商周时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不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一项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在定义上是停止战斗的技巧,可以用来自保,也可以强身健体。

4、中国医学简称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医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在古代时中医学家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病例之后才在积累的经验之上逐步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5、中国书法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最早的中国书法是商代的甲骨文。

书法的基本形式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国粹--京剧

我们的国粹--京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 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 (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 “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 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 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 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 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 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 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 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 查点票数 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 《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 《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 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 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 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 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 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 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 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 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 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老三派”: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他还有: 汪笑侬(满族)、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 奎、言菊朋、杨宝森。现代生行演员有:周信芳、 马连良(回族)、谭富英、奚啸伯(满族),以上 四人号称“四大须生”;小生:徐小香、程继先、 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等;武生: 俞菊笙、黄 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李少春、尚和玉、 厉慧良等;旦角:首推“四大名旦”:梅兰芳、程 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后有“四小名旦”:张君 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其他还有:王瑶卿、 李维康、刘长瑜、杜近芳、赵燕侠、李玉茹、吴素 秋、童芷苓等;武旦:张美娟、关肃霜。老旦: 龚云 甫、卧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高玉倩等; 净 角:袁世海、裘桂仙、裘盛戎、郝寿臣、侯喜瑞等; 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萧长华、马富禄、 刘斌昆等。武丑:刘子云、张春华、叶盛章等。

赞美国粹京剧的典雅句子

赞美国粹京剧的典雅句子

赞美国粹京剧的典雅句子国粹京剧唯美短句(篇一)1、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

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2、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京剧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国人的自豪!3、京剧是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4、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其中,戏剧中的京剧被称为国粹和第一大剧种。

5、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2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多彩的花朵,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6、中华国粹是京剧,始于清朝乾隆间,融汇徽汉昆秦调,流传世间两百年,分为生旦净末丑,脸谱划分善与恶,有板有眼有讲究,中华文化藏其间!7、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啊!8、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演员们把它演绎得活灵活现、气势宏美,使它成为了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9、在外国人眼里,京剧就是中国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代表。

他们常说京剧的服装美、身材美、伴奏美、唱腔美,真是美不胜收啊!10、京剧是中国传统蓺术宝库内的一颗明珠。

11、京剧是中国传统蓺术宝库内的一颗明珠。

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表演五彩纷呈,绝妙新奇,是拥有民族性、夸张性的蓺术。

12、京剧的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13、精彩的武打、优美的舞蹈和圆润动听的唱腔紧紧地扣住了观众的心弦,显示出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14、京剧的表演风格是安详的,既不过分高亢激昂,也不刻意一唱三叹,从不强调暴力和血腥。

15、京剧,是一门高超的技术;京剧,还一种动听的旋律;京剧,是让你精神抖擞的力量!!!16、许多的人认为京剧的节奏慢,就像摇篮曲似的催人入睡。

其实也不错,但这都是根据剧情来定的。

17、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18、和着京剧的配乐,她一会儿转着圈,一会儿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连停下来的姿势都是那样的精美。

国粹京剧

国粹京剧

俏丽刚健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年),工花 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 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 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 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 旬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 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 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 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 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 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 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 格新颖、独树一格的“旬派”艺术。 娇昵柔媚
深沉委婉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年), 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 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 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 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 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 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 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 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 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 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 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京剧服装按其样式大致可分五种,即:蟒、靠、褶、帔、衣
按其身份、职业、地位可分:
一、帝王后妃――穿蟒、帔、褶; 二、宰相文官――穿蟒、帔、开氅、官衣; 三、元帅武将――穿靠(盔甲)开氅、帔、箭衣; 四、中等阶层人士――穿帔、褶子 五、平民百姓――褶子和茶衣、裤子袄子等五类。
•京剧各类服装色彩丰富,可分红、黄、绿、白、黑上五色 和蓝、紫、粉、湖、湘下五色。




生——泛指“净”和“丑”以外的男角色,包括“老生”、“小生”和
“武生”等。
老生——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
小生——青年男性;
武生——擅长武艺的生行角色。
彩 旦
俗 称 丑 婆 子 , 实 际 由 丑 角 应 工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历史国粹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京剧历史国粹文化》PPT课件

➢ 板式分类
京剧的特点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
一眼板
三眼板
无眼板
散板
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 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
叁 京剧的流派
京剧的流派
老生流派
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李派(李 洪春);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 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 表现手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
京剧的特点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 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 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 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要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 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 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 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 剧的艺术特色。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

智》》进》渔》 取《《士《杀《

威八挡》拾家玉 虎大马《玉》堂

山锤》搜镯《春
》》《孤》五》
《金救《人《
空玉孤三义长
城奴》击》坂
计》《掌《坡
》《秦》挑》
《樊香《滑《
霸江莲六车群
王关》月》英

肆 京剧的影响
京剧的影响
1919—1935

中国三大国粹

中国三大国粹

中国三大国粹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多彩的国粹。

国粹,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有独特特点的、承载了该国家或地区文化精髓的代表性民间文化活动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有许多国粹,其中特别著名的是中国三大国粹:京剧、太极拳和中医药。

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戏曲之一。

京剧起源于北京,兴盛于清朝,深受皇室和高层社会的喜爱。

京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通过刻画角色的表情、动作和声音,传达出剧中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其奇特的唱腔、华丽的戏服和精妙的身段动作,使得京剧独具特色。

历经时间的洗礼,京剧既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剧目,又吸收了现代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目风格。

京剧的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包括音乐、唱腔、动作和表演等方面的技巧。

京剧的表演过程非常繁复,需要演员面对许多挑战,如唱腔的转折、舞台上的转场和各种特殊的动作。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也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每年都有许多国际友人专程来中国观看京剧表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其技术和理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易经的思想体系。

太极拳在形式上强调柔和、流畅、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法,通过舒展肢体和运动呼吸,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太极拳的练习有助于舒缓压力、平衡身心、提升健康水平。

太极拳的拳理强调以柔克刚,利用对手身体的力量和力线,通过巧妙的技巧来制约和反制攻击。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培养注意力、耐心和稳定情绪的能力。

太极拳是一门综合性的运动方式,既包含了身体的锻炼,又涉及到意念的凝聚。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

国粹京剧——中华文化

国粹京剧——中华文化

The end 谢谢观赏!
二、京剧的伴奏乐器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 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 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 “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 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 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在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包括最隐秘的思想活动,都 是通过舞蹈化的身段动作、音乐化的念白和演唱,并在音乐的 伴奏中进行的,由各种打击乐器的音响组成的“锣鼓经”,起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如果“唱”、“念”、“做”、 “打”是戏剧的血肉,那么“锣鼓经”就是它的骨骼,一阵锣 鼓,既可渲染磅礴的气势,又能烘托演员的表演,并且这种对 表演的烘托,是非常细致的,甚至细致到鼓点子打出演员眼珠 的转动,眼皮的开阖,手指的颤抖。
一、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余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 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 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 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 衍变成为京剧,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 、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 之冠。 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歌唱)、念(念白)、做( 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 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 想感情。
四、京剧脸谱欣赏
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 一种程式。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 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 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 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 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 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 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 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 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 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 通 武 艺 的 女 性 角
武 旦 ——
色 的 年 轻 女 子 活 泼 、 开 朗
花 旦 ——
、 伶 俐 派 的 女 子 正 、 端 庄 、 严 肃
青 衣 ——

—— —— —— ——
净——俗称花脸
指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犷浑厚、表现气质豪迈的人物。
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多演朝廷重臣; 架子花脸——以表演和念白为主; 武花脸——以武功为主; 油花脸——以形象奇特为其特点。
二、京剧的艺术特点
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戏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 整体。 从表演形式上讲,是唱、念、做、打的融会贯通。 从人物行当上来讲,京剧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 旗下又分若干细小分支,所以又引出了无数形象各异的脸谱。
程式性或 称规范性
程式性即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 演员的表演动作,走、坐、站的姿势,及服装、脸谱、道台等都 有严格的规定。这一特点决定京剧舞台意向创造的主体是演员, 而不是剧本道具等。 虚拟性是指道具、背景和演员的表演动作都是模仿或者充分“借 代”的 。 京剧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以鞭代马”“以浆代船”四个龙套代 表“千军万马”,跑几个圆场等于跑十万八千里。
虚拟性
三、京剧的行当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 性别 地位的不同 划分为生 的不同, 四种类型, 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在京剧专 门名词里称作“行当” 门名词里称作“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及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不同行当的演唱及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余派——余步岩 言派——言菊明 高派——高庆奎 马派——马连良 梅派——梅兰芳 尚派——尚小云 程派——程砚秋 杨派——杨小楼
麒派——周信芳 盖派——盖叫天 刘派——刘鸿声 李派——李春来 潭派——潭鑫培 裘派——裘盛戎 孙派——孙菊仙 汪派——汪桂芬
五、京剧的服饰
京剧服装:统称行头。 统称行头。 统称行头 此称谓在金、元时代即存在。是指京剧舞台上演员所 穿戴的服装、鞋帽的统称 。 服装是塑造人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京剧的服装是以明代 以明代 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参照了宋、元两代服装的样式, 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参照了宋、元两代服装的样式 同时吸收了清代服装的某些特点,经过艺术加工、提炼、 同时吸收了清代服装的某些特点 美化形成。
1、京剧旦角脸部化妆
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 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
从左到右依次为:铺底色、抹红、描眉、勒头、缠头
旦 角 的 头 型
2、生角的化妆
就一般生角化妆来说,分为上底油、拍底色、抹红脸颊、 就一般生角化妆来说,分为上底油、拍底色、抹红脸颊、 画通天、拍粉底妆、描眉打眼圈、打口红(指不戴髯口者) 画通天、拍粉底妆、描眉打眼圈、打口红(指不戴髯口者) 等七道工序。 等七道工序。 同是老生、小生、武生的化妆有很大的区别。 老生行当中,有的戴黑髯口,有的戴黪髯口;有的戴白髯 口。这说明他们属于三个年龄段,观众可以根据其所戴的 髯口,区别年龄。
京剧的服饰具有程式性。 京剧的服饰具有程式性。
京剧服装的源头之一: 京剧服装的源头之一:清帔
男帔
女帔
京剧的服装和人物造 型浑然一体, 型浑然一体,既要符合 人物的身份 地位, 身份、 人物的身份、地位,又 气质、 要符合人物气质 秉性, 要符合人物气质、秉性, 还要符合戏曲美学规律 戏曲美学规律, 还要符合戏曲美学规律, 包括色彩、图案、装饰。 包括色彩、图案、装饰。 每一件服装就是一个 手工绣制的艺术品。 手工绣制的艺术品。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 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 。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 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 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 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 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 (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 (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 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 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 龙德云等入京, 龙德云等入京,分别搭入徽班春 和春班演唱。 台、和春班演唱。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 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 年一1918 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 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 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泛指“ 以外的男角色,包括“老生”、“小生”和 生——泛指“净”和“丑”以外的男角色 泛指 “武生”等。
老生——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
小生——青年男性;
武生——擅长武艺的生行角色。
彩 旦 ——
俗 称 丑 婆 女 子 , 实 色 际 由 丑 角 应 工 角 的 妇 老 年
老 旦 ——
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 “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 四大流派” 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端庄典雅
深沉委婉
梅兰芳
程砚秋
娇昵柔媚
俏丽刚健
荀慧生
尚小云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重要表现。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重要表现。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 20年代的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是20年代的 余叔岩 四大须生” “四大须生”。 30年代末、 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 年代末 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 啸伯、杨宝森称之 四大须生” 称之“ 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 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 1940年 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 李世芳 德珠四人合作 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 四人合作, 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 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 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 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京剧服装成为塑造人物的一部分
演员舞动水袖、大靠(古代武将穿的铠甲)满台飞舞,服装成为京剧 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
京剧服装具有装饰、点缀、寓意性
系上腰包、 系上腰包、 坎肩, 坎肩,头上 包着绸子或 系绸条寓意 生病
短打扮、 短打扮、戴草帽圈寓意防晒 和干活方便
京剧服装的种类
京剧服装按其样式大致可分五种, 京剧服装按其样式大致可分五种,即:蟒、靠、褶、帔、衣 按其身份、职业、地位可分: 按其身份、职业、地位可分: 帝王后妃――穿蟒、 ――穿蟒 一、帝王后妃――穿蟒、帔、褶; 宰相文官――穿蟒、 ――穿蟒 开氅、官衣; 二、宰相文官――穿蟒、帔、开氅、官衣; 元帅武将――穿靠(盔甲)开氅、 ――穿靠 箭衣; 三、元帅武将――穿靠(盔甲)开氅、帔、箭衣; 中等阶层人士――穿帔、 ――穿帔 四、中等阶层人士――穿帔、褶子 平民百姓――褶子和茶衣、裤子袄子等五类。 ――褶子和茶衣 五、平民百姓――褶子和茶衣、裤子袄子等五类。
俗称小花脸。 丑——俗称小花脸。常扮演滑稽人物或奸诈小人。 俗称小花脸 常扮演滑稽人物或奸诈小人。
文丑—以念功为主。 武丑—以做功和武打为主。
四、京剧的流派
京剧中的流派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梅派,程派等等。 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 流派。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 京剧流派的形成的条件: 京剧流派的形成的条件 一是集百家之大成, 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 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 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 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 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 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 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 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 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也称袍衣袍裤)供侠客、 英雄衣:(也称袍衣袍裤)供侠客、武士一类人物穿用
六、京剧的妆容
京剧化装,是我国传统戏曲的一种独特的化装艺术。 京剧化妆通过类型化的表现手法 类型化的表现手法,利用不同的色彩、图案、 类型化的表现手法 装饰以及某些细节的变化,表现每个人物不同的外貌和性格 特征。 京剧化妆艺术具有程式规范。 京剧化妆艺术具有程式规范。 一般说来正派人物扮成俊脸 俊脸;举止猥琐、阿谀奉承的小人或 俊脸 幽默滑稽的人物则扮成丑脸 丑脸。 丑脸
宝蓝褶子和青褶子
不同人物的花褶子
京剧服装之衣 宫衣、太监衣、官衣、箭衣、英雄衣等 京剧服装之衣:宫衣、太监衣、官衣、箭衣、英雄衣等。
“衣”是在京剧中穿着种类较多的一种服装。上自公主、宦官、官吏 、僧道兵卒、夫役、堂官、平民以及豪杰侠客等所穿服装,都归衣类 。
太监衣 宫衣
官衣
是上自帝王、 箭衣:是上自帝王、武将下至少年武士草莽英雄等一类人物穿用的 服装。 服装。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 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 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
(四)鼎盛期 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 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 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 四大名旦”
一、京剧的起源与发展
(一,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 曲与京腔(弋阳腔) 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 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 昆曲渐而衰落, 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 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 十五年(1780 (1780年 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 生由川进京。 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 出秦腔《滚楼》 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 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 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 一”》等剧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其中以三庆 其中以三庆、 (1790年),其中以三庆、四喜 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 、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 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