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
京剧 文化遗产

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它起源于徽剧,形成于北京,于1840年前后在中国各地广为流行。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表演艺术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京剧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它的表演形式独特,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和观赏性。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每种角色都有各自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
京剧的唱腔通常使用高亢激越的唱腔,配以锣鼓等打击乐器,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是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京剧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流。
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这一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将京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动京剧进校园,举办京剧艺术节等。
这些措施旨在提高公众对京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京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它的独特表演艺术和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

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摘要】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是一次展示京剧艺术魅力的活动。
京剧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这种艺术形式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现手段,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等元素,展现出精湛的表演技巧。
京剧的传统服饰如花脸、头面、盘子、袖箍等,也是其独特之处。
在京剧表演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名家演员的精彩演出,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不仅有助于传承京剧艺术,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京剧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被珍惜和传承。
【关键词】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介绍,艺术特点,表演形式,传统服饰,名家演出,意义,传承。
1. 引言1.1 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是一项旨在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活动,通过京剧艺术形式的展示和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京剧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
京剧作为中国四大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国粹。
在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中,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高水平的京剧表演,还可以了解京剧的创作历史、发展演变以及其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
通过这样一项有益的艺术活动,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京剧这一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和热爱中国传统艺术,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的结合,将京剧这一艺术瑰宝传播给更多的人,并在当代社会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2. 正文2.1 大班艺术活动介绍大班艺术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艺术表演形式,通常由一大群艺术爱好者组成,通过集体的努力和合作来完成一场精彩的演出。
大班艺术活动《国粹——京剧》正是其中之一,旨在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京剧艺术。
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演风格。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中国四大国粹讲解
1、中国的四大国粹分别指的是中国京剧、中国武术、中国医学和中国书法。
2、中国京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京剧的场景布置注重写意,伴奏是以锣鼓和胡琴为主,是中国戏曲三鼎甲的“榜首”。
京剧是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与许多其他戏剧融合形成的,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于民国年间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中国武术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是在商周时期,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以来不断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一项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在定义上是停止战斗的技巧,可以用来自保,也可以强身健体。
4、中国医学简称中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中医的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在古代时中医学家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病例之后才在积累的经验之上逐步形成了中医的理论体系。
5、中国书法拥有更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最早的中国书法是商代的甲骨文。
书法的基本形式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
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
我们的国粹--京剧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 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 (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 “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 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 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学校爱好京剧者及广大 观众给各报写信,倡议进行京剧童伶选举。时 富连成社社长叶龙章与北平《立言报》社长 金达志商妥,由该报发表通告,专门接待各界投 票,逐日在报上发表投票数字,并约请“韵石社” 几人来报社监督。规定投票日期为半月,到期 查点票数 中华戏曲学校和富连成社负责人及 《实报》、《实事白话报》、《北京晚报》、 《戏剧报》亦派人当场查验票数。选举结果, 富连成社李世芳得票约万张,当选“童伶主 席”。生部冠军王金璐,亚军叶世长;旦角冠军 毛世来,亚军宋德珠;净角冠军裘世戎,亚军赵 德钰;丑角冠军詹世甫,亚军殷金振。选举结束 后,于虎坊桥富连成社举行庆祝大会,并于当晚 在鲜鱼口内华乐戏院举行加冕典礼,由李世芳, 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别姬》。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 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 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老三派”: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新三派”: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他还有: 汪笑侬(满族)、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 奎、言菊朋、杨宝森。现代生行演员有:周信芳、 马连良(回族)、谭富英、奚啸伯(满族),以上 四人号称“四大须生”;小生:徐小香、程继先、 姜妙香、叶盛兰、俞振飞等;武生: 俞菊笙、黄 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李少春、尚和玉、 厉慧良等;旦角:首推“四大名旦”:梅兰芳、程 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后有“四小名旦”:张君 秋、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其他还有:王瑶卿、 李维康、刘长瑜、杜近芳、赵燕侠、李玉茹、吴素 秋、童芷苓等;武旦:张美娟、关肃霜。老旦: 龚云 甫、卧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高玉倩等; 净 角:袁世海、裘桂仙、裘盛戎、郝寿臣、侯喜瑞等; 丑角:刘赶三、杨鸣玉、王长林、萧长华、马富禄、 刘斌昆等。武丑:刘子云、张春华、叶盛章等。
中国国粹---京剧知多少

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
10、象形脸:一般用于神话戏,构图和色彩均从每个精灵神怪的形象特徵出发, 无固定谱式。画法要似像非像,不可过于写实,讲究“意到笔不到”,贵在 “传神”,让观众一目了然,一看便知道何种神怪所化。
11、神仙脸:由“整脸” “三块瓦”发展而来,都用来表现神、佛的面貌 ,构图 取法佛像。主要用金、银色,或在辅色中添勾金、银色线条和涂色块,以示神圣威严。
末行传统曲角色行当。扮演中年男性。宋杂剧中已有末出现。明清戏曲都有这行脚色,表演上基本与生、外相同。近代有些剧种(如京剧),末脚已逐渐成为生行的次要脚色,如《李陵碑》的杨六郎、《文昭关》的皇甫讷等即规定由末扮演。目前已不再有此区分,但有些剧种(如汉剧等)则仍作为一个主要行当。
“丑”指相貌丑陋的人物,一般在鼻子处沟画一块白,所以叫“小花脸”。丑主要分“武丑”,“文丑”和“一般丑”三种。武丑是会武艺的丑角,又叫“开口跳”这是因为要擅长念白和跳跃之故。文丑是不会武艺的丑角,常常是滑稽可笑的人物。年老诙谐的人物为“老丑”如《女起解》里的崇公道。“彩旦”一般指年龄较轻的,扮相特别夸张的女性丑角。
1、借鉴生活中血统遗传的原理。如张飞之子张苞,盂良之子孟强,焦赞之子焦玉,尉迟敬德之子尉迟宝林等,袭用其父脸谱,约定俗成,渐成定例。
2、依据剧中人物姓名,附会色调,确定脸谱。如齐桓公因名“小白”而勾白脸,膏面虎因“青”字勾绿脸,浪里白条张顺因“白”字勾白脸,黑风利、乌成黑等因“黑”字皆勾黑脸。
国粹京剧介绍 -回复

国粹京剧介绍-回复京剧,又称中国京剧,是中国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
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 什么是京剧?京剧是一种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法的艺术形式,它的音乐、戏曲表演、舞蹈、杂技等艺术元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京剧通常由一位或多位演员进行表演,通过唱念做打的技巧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
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精湛的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吸引着无数观众。
2.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京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它最初是在北京的茶肆、戏院等地逐渐发展起来的。
最早的京剧形式受到了传统戏曲剧种的影响,如湖北黄梅戏、河南豫剧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京剧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3. 京剧的表演要素京剧的表演要素涵盖了唱、念、做、打等方面。
其中,唱指的是京腔的唱腔和唱词,念指的是念白,做指的是角色的动作和表情,打指的是武打动作。
在京剧中,唱腔是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它通过高亢的音调、丰富的音色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来传递情感。
京腔的唱腔有很高的技巧要求,演员需要掌握适当的声音发音技巧,以及对调式和音律的深入理解。
念白是京剧中人物对话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既不是纯粹的唱腔,也不是纯粹的平常口语。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节奏和音调,使念白更加富有节奏感和艺术美感。
做是指角色的动作和表情,在京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演员需要通过精确的动作和生动的表情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打是指京剧中的武打动作,包括拳、剑、刀、枪等多种武器。
京剧的武打动作非常规范和精确,通过精湛的身体技巧和表演技巧,演员能够创造出华丽而又富有冲击力的动作场面。
4. 京剧的剧目和角色京剧拥有丰富的剧目,其中包括历史剧、宫廷剧、爱情剧、武打剧等多种类型。
每个剧目都有独特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展现出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中国三大国粹

中国三大国粹中国作为一个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多彩的国粹。
国粹,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有独特特点的、承载了该国家或地区文化精髓的代表性民间文化活动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有许多国粹,其中特别著名的是中国三大国粹:京剧、太极拳和中医药。
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戏曲之一。
京剧起源于北京,兴盛于清朝,深受皇室和高层社会的喜爱。
京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京剧融合了唱、念、做、打、舞等多种表演形式,通过刻画角色的表情、动作和声音,传达出剧中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其奇特的唱腔、华丽的戏服和精妙的身段动作,使得京剧独具特色。
历经时间的洗礼,京剧既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剧目,又吸收了现代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目风格。
京剧的表演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他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包括音乐、唱腔、动作和表演等方面的技巧。
京剧的表演过程非常繁复,需要演员面对许多挑战,如唱腔的转折、舞台上的转场和各种特殊的动作。
京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备受赞誉,也在国际上有很高的知名度。
每年都有许多国际友人专程来中国观看京剧表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其技术和理论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易经的思想体系。
太极拳在形式上强调柔和、流畅、缓慢的动作和呼吸法,通过舒展肢体和运动呼吸,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
太极拳的练习有助于舒缓压力、平衡身心、提升健康水平。
太极拳的拳理强调以柔克刚,利用对手身体的力量和力线,通过巧妙的技巧来制约和反制攻击。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培养注意力、耐心和稳定情绪的能力。
太极拳是一门综合性的运动方式,既包含了身体的锻炼,又涉及到意念的凝聚。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不仅能够提高人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人的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
国粹京剧

国粹京剧的艺术价值
京剧我国文艺百花园里一枝娇妍的 花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 花朵,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 是传统戏曲中保留剧目最丰富、 是传统戏曲中保留剧目最丰富、表演最 精致、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成普遍、 精致、流行最广泛、观众最成普遍、影 响最深远的剧种, 响最深远的剧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优秀代表,堪称“国之瑰宝” 优秀代表,堪称“国之瑰宝”,是中华 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而作出的卓越贡献。 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而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大名旦之荀慧生
荀慧生( 荀慧生(1900— 1968),河北人,幼年在 ),河北人 ),河北人, 河北梆子班学艺, 岁改 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 演京剧,扮演花旦、 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 他功底深厚, 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 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 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 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 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 荀派” 称“荀派”。擅长扮演天 活泼、 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 角色,以演《红娘》 角色,以演《红娘》、 金玉奴》 《金玉奴》、《红楼二 钗头凤》 尤》、《钗头凤》、《荀 灌娘》等剧著名。 灌娘》等剧著名。
国粹京剧
摘要幻灯片
京剧的由来 京剧的艺术特色 传 统 剧 目 行 当 分 类 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
国粹京剧的艺术价值
京剧的由来
京剧,又叫“京戏” 京剧,又叫“京戏”、“平剧”、“国剧”, 平剧” 国剧” 它是中国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历史。 200多年历史 它是中国传统名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乾 55年 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 隆55年(1790年),四大徽班陆续进北京 演出,于嘉庆、 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 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 合作,相互影响,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 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 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道光 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 以后,三大班的班主兼主要演员程长庚以唱徽音、 二黄著称, 二黄著称,随着湖北汉调演员余三胜等进京搭入 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 徽班,又带来被称为“楚调”的湖北西皮调,促 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 成由徽调与汉调合流的“皮黄”唱腔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俏丽刚健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年),工花 旦、闺门旦。河北东光县人。首次 于天津登台。1910年人京,师从梆 子演员侯俊山。19岁时(公元1918 年),参加喜群社,从此专演京剧。 旬慧生功底深厚、戏路宽广,又出 身于梆子班,所以能吸取梆子旦角 艺术之长,将京剧青衣、花旦、闺 门旦、刀马旦的表演熔于一炉,兼 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 从唱腔、念白、身段到化妆等方面 进行了改革和创造,并逐渐形成风 格新颖、独树一格的“旬派”艺术。 娇昵柔媚
深沉委婉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年), 工旦。祖隶汉军旗籍,河北南 宫人。幼为北京三乐科班学生, 初习武生,后改正旦,以演青 衣戏为主,并取得一些成绩。 尚小云的唱腔字正腔圆、刚劲 高亢,尤其是念白,爽朗明快、 流丽大方、字清音朗、极富感 情色彩。尚小云排演了大量新 戏,创造了众多巾帼英雄、侠 女烈妇的艺术形象。在艺术上 独树一帜,形成了“尚派”。
京剧服装按其样式大致可分五种,即:蟒、靠、褶、帔、衣
按其身份、职业、地位可分:
一、帝王后妃――穿蟒、帔、褶; 二、宰相文官――穿蟒、帔、开氅、官衣; 三、元帅武将――穿靠(盔甲)开氅、帔、箭衣; 四、中等阶层人士――穿帔、褶子 五、平民百姓――褶子和茶衣、裤子袄子等五类。
•京剧各类服装色彩丰富,可分红、黄、绿、白、黑上五色 和蓝、紫、粉、湖、湘下五色。
生
旦
净
丑
生——泛指“净”和“丑”以外的男角色,包括“老生”、“小生”和
“武生”等。
老生——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
小生——青年男性;
武生——擅长武艺的生行角色。
彩 旦
俗 称 丑 婆 子 , 实 际 由 丑 角 应 工
老 旦
老 年 妇 女 的 角 色
武 旦
精 通 武 艺 的 女 性 角 色
女老少,贵贱贫富都可以穿。
宝蓝褶子和青褶子
不同人物的花褶子
京剧服装之衣:宫衣、太监衣、官衣、箭衣、英雄衣等。
“衣”是在京剧中穿着种类较多的一种服装。上自公主、宦官、官吏 、僧道兵卒、夫役、堂官、平民以及豪杰侠客等所穿服装,都归衣类 。
太监衣 宫衣
官衣
箭衣:是上自帝王、武将下至少年武士草莽英雄等一类人物穿用的
花 旦
活 泼 、 开 朗 、 伶 俐 的 年 轻 女 子
青 衣
端 庄 、 严 肃 、 正 派 的 女 子
旦
—— 戏 曲 中 女 角 色 的 统 称
——
——
——
——
——
净——俗称花脸
指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犷浑厚、表现气质豪迈的人物。
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多演朝廷重臣; 架子花脸——以表演和念白为主;
国粹——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之 一,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它 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 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 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 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 以京剧也称“皮黄”。它不仅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更 是人类文化的长河中最璨烂的 一颗明珠,是人类文化的精华 。
服装。
英雄衣:(也称袍衣袍裤)供侠客、武士一类人物穿用
六 中国京剧脸谱
脸谱是中国戏曲所采用的一种化装手 段,主要是指“涂面”化装,即用“油 色”和“水色”直接在脸上化装,以塑 造戏中某个角色形象。 因剧中每一个角色化装时应当使用何 种图案,采用哪几种色彩,均有约定俗 成的谱式,不能随意勾画,故而叫做“ 脸谱”。
•京剧中的穿着讲究——“宁穿破,不穿错”,同时戏曲的 装扮也不讲究地区和季节的差别。
京剧服装之蟒袍:
帝王将相在大典、礼宴等场合穿的礼服。 蟒袍种类又分:男、女蟒、老旦蟒、改良蟒。
京剧服装之靠:古代武将穿的铠甲。
来源于战袍镶铁叶子基础上美化而成。 分为:男靠、女靠、硬靠、软靠、改良 靠。
京剧服装之褶子:用处最多、最常见的日常便服、长袍服类,男
二衣
二衣的服装名称有:靠,改良靠,箭衣(其 中含龙箭衣,花箭衣,素缎箭衣,布箭衣),马 褂(其中含龙马褂,黄素缎马褂,铲子马褂), 抱衣(含花,素)夸衣(含花,素,绒,布), 卒坎,龙套,大铠,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它 配件。
三衣
这个行当,俗称靴箱,它所含括的物品名称及作 用,大多为人物穿着的靴鞋及内衣装束, 其行当中 的物品名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软片类,俗称软硬两 类。
终于,在咸丰年间,一个以 (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的新剧 种——“京剧”诞生了。 从“三庆”、“四喜”、 “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晋 京,到京剧的诞生,大约经历了 六十年左右的孕育过程。
(二)形成期
标志之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 标志之二:行当大体完备 标志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剧剧目 标志之四: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京剧形成初期的代表,时称“老 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 庚、“探花”余三胜
(四)鼎盛期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 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由于文人崇尚的雅文化传 统在20世纪遭遇灭顶之灾,京剧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
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 “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 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京剧是国粹之一,其服饰也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京剧 服饰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
大衣
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 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 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 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 、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 、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 它服饰配件。
软片类: 胖袄,彩裤,护 领,大袜 硬类: 朝方,福字履, 登云履,皂鞋, 薄底,彩鞋,彩 薄底
云肩
常用四方四合云纹 装饰,并多以彩锦绣 制而成,晔如雨后云 霞映日,晴空散彩虹, 故称之谓:云肩。 云肩,在汉民族服饰 文化中,是一种独特 的服饰款式,装饰图 案内涵丰富,符号的 艺术语言,数字的喻 意,文化底蕴哲理深 邃。
虚拟性
虚拟性是指道具、背景和演员的表演动作都是模仿或者充分“借 代”的 。 京剧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以鞭代马”“以浆代船”四个龙套代 表“千军万马”,跑几个圆场等于跑十万八千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京剧的行当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 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在京剧专 门名词里称作“行当”。 不同行当的演唱及表演技术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二、京剧的艺术特点
综合性
综合性主要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在戏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 整体。 从表演形式上讲,是唱、念、做、打的融会贯通。 从人物行当上来讲,京剧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 旗下又分若干细小分支,所以又引出了无数形象各异的脸谱。
程式性或 称规范性
程式性即表演的过程及形式都已经形成高度的规范化和固定化。 演员的表演动作,走、坐、站的姿势,及服装、脸谱、道台等都 有严格的规定。这一特点决定京剧舞台意向创造的主体是演员, 而不是剧本道具等。
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重要表现。 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是20年代的 “四大须生”。 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 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 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 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 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 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端庄典雅
视频欣赏
视频链接
视频链接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 工青衣。满族,生于北京。 6岁学艺,11岁开始登台, 12岁参加营业演出。先后 师从众多京剧名家,并广 泛涉猎文学及多种艺术。 其表演艺术突飞猛进,声 誉日隆。他的表演功力非 常深厚,表情细腻,艺术 上富于独创性,逐渐形成 了个人的艺术风格,创立 了“程派”。
梅兰芳
梅兰芳(公元1894—1961 年),工旦。出生于梨园世家, 祖籍江苏泰州,长期居于北 京。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精心 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很 多优美的艺术形象,发展了 大量优秀剧目,改革与提高 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 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 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 派”。国内观众对其十分欢 迎和喜爱,“梅派”在国际 上享有盛誉。
武花脸——以武功为主;
油花脸——以形象奇特为其特点。
丑——俗称小花脸
文丑—以念功为主。
常扮演滑稽人物或奸诈小人。
武丑—以做功和武打为主。
四、京剧的流派
京剧中的流派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梅派,程派等等。 京剧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所创的老生表演的三个 流派。后来又出现了谭鑫培、汪桂芬和孙菊仙为代表的老生三个流派。 京剧流派的形成的条件: 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于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 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 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 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 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 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 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三)成熟期
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 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 培承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创造发 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
谭在艺术实践中广征博采,从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剧青 衣、花脸、老旦各行中借鉴,融于演唱之中,创造出独具演 唱艺术风格的“谭派”,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