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合集下载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工艺美术史案例分析

工艺美术史案例分析

7. Ⅲ号住宅
艾森曼的理性——表层结构表达与内部结 构网格的关联,在他的代表作之一“Ⅲ号 住宅”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中所体现出 的对传统建筑中各种结构元素(表层结构 与内部结构网格、承重结构与空间界面) 之间的关系的反动,各元素之间的重组、 各个元素自身的变异(旋转、偏离),这 些都是艾森曼解构主义建筑理念的集中体 现。并且他在建筑的外观(表层结构)上 做出了明确有力的表现,使人能直接感知 到内部几何结构体系所经历的变化。更进 一步的讲,他对于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的表 达都直接指向一个概念:他的建筑逻辑是 关注建筑的制作过程(结构的关系)而非 结果(建筑实体)。
姓名室
第三展室用来宣读全欧洲被害和失踪犹太人的名单及简历。与此同 时,四面墙壁上影像显示被害者的姓名和出生及遇难日期。宣读所有受 害者的姓名及简历以此方式进行共需要大约6年7个月27天的时间。相邻 的旁厅里,拥有300多万个数据条目的以色列亚德瓦谢姆大屠杀纪念馆 (Yad Vashem)纪念页(pages of testimony)数据库可供参观者查询。
三,艾森曼的建筑思想
通过对艾森曼资料的 研读,我觉得他的建 筑思想可以分为两个 方面: 1、将哲学和语言学的 理论引入建筑,为解 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 依据; 2、把数学等其他领域 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 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1. 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 构建筑提供 了理论的依据
从60年代开始,国际上的很多建筑都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创新 。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其意义的表达,而其意义的表 达有时候是一个符号会传达不同的好几个意义 ,因此这样很影响人们 对建筑物意义的理解,以及影响建筑师内心想法的表达。 在这个时候,艾森曼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想了一个办法,他 将诺曼·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 ,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 这样就相当于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来表达其意义,可以用有限的规则 来表达无限的意义。这一转化在建筑术语中用途和很广,虽然起初人 们对这些术语不是很感兴趣,但当人们发现其作用时治的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 表示未完成的感觉,带些解构主义 建筑的味道。
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 艾森曼自己解释说是为了唤起背会 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
“非建筑 ”
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中它的 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入 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 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 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 “非窗”、“非砖”等等。
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 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 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 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 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 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
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他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与建筑的和谐交融,他的解 构主义建筑思想是对传统的反对,它的建筑是自由的,存在着 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是创新,是他所独具的风格。在大师身上,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更应该是他所具有的优秀的品格和职 业精神。他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解放与自律性,有着深厚的文化
联系。
“克服建筑的存 在性,推出一种永久 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 建筑,打破形式与功 能之间所谓的的必然 联系,是我建筑设计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对比的关系,对比运用不同 的视觉元素在组合中强调相互间的变化关系。十号 住宅中运用不同的体块产生大小、高低、纵横、远 近的对比,而不同的表面材料又产生重轻、虚实、 显隐的对比。对比突出了建筑的存在,使之不至于 显得单调和无味。同时艾森曼借助体块外形上的相 似性加以调和,避免建筑显得杂乱无章,保持了它 们的连续性,使之在形态上以优美的节奏渐变,形 成既不单调、拘谨,又自然流畅、有韵味,富有象 征和诗意的形式美。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埃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埃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网格:具体表现建筑的重要性质——格网、轴线之类 轨迹追踪:埃森曼对于“踪迹”的诠释,就是被脚带 出、留在脚上的沙子的随机状态。 剥落——先在性比喻——缩减到与功能泡泡图里那些 相当的程度。 重叠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格网加减法
从一个纯粹的形式上削减一些体积,可以创造凹入的入口、 良好的内庭空间,或者用垂直的和水平的凹入表面来遮 挡窗洞。
话说大师?所获奖项与荣誉列表2004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2003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2002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2004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2003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2002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石狮奖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2001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1997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石狮奖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2001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1997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companylogo1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所获奖项与荣誉列表
2004 2003 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 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 2002 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 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石狮奖 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2001 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 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 1997 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

设计创新的经典评埃森曼的《10座经典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设计创新的经典评埃森曼的《10座经典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创新点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埃森曼形式分析方法的创新点:
1、独特的视角:埃森曼总能够从一个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角度来观察和 描述建筑,从而揭示出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美学价值。
2、系统性和深度:他的分析方法不仅涉及建筑的形式,还深入探讨了形式 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建筑。
建议方面,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苏童的作品,尤其是《桑园留念》 这部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 题,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此外,苏童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值得一读,例如《红 粉》、《米》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示了苏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深刻而感人的笔触,揭 示了抗战时期重庆“陪都”的独特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这部作品不仅具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独特见证。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 深入分析、个人观点和结论四个方面对《寒夜》的经典意义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
《寒夜》以1946年底的重庆为背景,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艰苦的抗战时 期。作为“陪都”,重庆集聚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特殊 的环境中努力地生存和工作。巴金在小说中通过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之间的矛 盾,展示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重压下的破裂和他们的命运。
二、深入分析
3、互动性: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使 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设计中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个人观点与评价
在我看来,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让我们可 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建筑设计。他的分析方法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 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这种方法也要求我们在分析时保持一 种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总的来说,我认为埃森曼的形 式分析方法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建筑设计中 的创新之处。

艾森曼

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作者简介: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

建筑风格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埃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

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观点的同情。

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他曾获得无数奖项,包括一个古根海姆学会奖(Guggenheim Fellowship)。

美国文学学院的Brenner奖埃森曼的建造作品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IBA社会住宅、阿朗洛夫设计与艺术中心、House Ⅰ 、House Ⅱ 、House Ⅲ 、House Ⅳ 、House Ⅴ 、House X 、Cannaregio Town Square-House 11A :坎那尓乔市镇广场,住宅11A 、House El Even Odd : EL单双构架住宅、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生化中心、大学艺术博物馆、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和美艺术图书馆、卡内基·梅隆研究所、瓜尔迪奥拉住宅、阿诺夫设计与艺术中心、长宫三洋公司办公楼、大哥伦布会议中心、班约勒斯奥林匹克宾馆、库珀学生公寓、格罗宁根音像馆、布谷办公室、雷布斯多克公园总体规划、恩莫利艺术中心、诺德利奇斯德伦道夫总体规划、巴恩霍夫斯伯利奇——腓德烈斯特劳斯规划项目、麦克斯·莱恩哈特大楼、伊门道夫大楼、马格德堡大马士革广场、克林“遗址”纪念馆、2000年大教堂解构主义建筑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在传统建筑体系中,屋顶保护我们的躯体,墙体环绕着我们周围,分割空间,遮风挡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一.彼得艾﹒艾森曼简介
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
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
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
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
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
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
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
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
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
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
设计评论家。

二.彼得﹒艾森曼的建筑特点
彼得艾﹒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观点的同情。

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三.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
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
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
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
——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那是些怪物,像工
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
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
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
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制图法模仿建筑
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
也是有生命的。

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
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
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电脑设计的迅猛发展为艾森曼的建筑实验提供了契机,在与塞林考德的访谈中,艾森曼强调电脑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得无法想象的建筑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些潦草的想法一旦经过电脑软件的处理,它们会逐渐完整起来,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去配制一套想象之物。

在传统建筑体系中,屋顶保护我们的躯体,墙体环绕着我们周围,分割空间,遮风挡雨。

的确,这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也是基本的功能,但建筑的形态显然并未穷尽。

我们的内心被繁杂的表象所充满,艾
森曼试图进入一片心理上的空旷。

建筑裸露在他的面前了,它的钢筋、表皮、文脉都是自我指涉的,似乎在有意向我们所尊奉的美德、优雅、秩序和慰藉发起挑战。

2.建筑是自治的
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支离破碎的设计潮流出现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德里达旗帜的鼓舞下,圣莫尼卡学派的弗兰克盖里、埃里克欧文莫斯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屈米等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毫无疑问,艾森曼也是其中呼风唤雨、不可忽略的一员大将,他本人也受邀参加了纽约现代美术馆中举办的“7人解构主义展”。

建筑批评家肯尼思弗兰肯普顿指出,艾森曼的作品不是一种比喻式的,而是言说式的,通过巧妙的措辞,它们被用来反映最深刻的建筑系统,即生命本身。

3.他一直是个反对派
佩思的安伯艾公共高中建筑设计竞赛是为高中改建而举办的,它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希望建筑体现出一种新精神,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共同构成一个人居的新场所,一个教学的新天地。

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和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所做的设计有着相似之处。

一条通道穿过整个学校,两翼是又像坡地又像拱桥一样的土木建筑。

经过建筑的掩饰,街道从室外空间一变而为半室内的场地,在建筑的阴影中若隐若现。

临街建筑构成了一个藕断丝连的空中走道,将两片校舍联系在一起,于是整个校园就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在这个整体中,咖啡厅、阅览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室内体操场、礼堂和健身中心一应俱全,这一次,艾森曼没有故弄玄虚,他仔细地考察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并以一种凝练、冷静的姿态出现,建筑构型浑然一体,同时,也不乏艾森曼招牌式的造型特征,比如说动态的理念贯穿始终:一个更为封闭的环境要营造的是一种家园的感觉,一到夜晚,建筑物就会从一所高中转变为一个拥有图书馆的社区活动中心。

四.主要建筑作品分析
1.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3~1989年为俄亥俄州立大学设计的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这个设计中,建筑仿佛一把扶梯或者脚手架,又像是某种动物遗骸中的脊骨横卧在大地上。

白色的格架是一个步行的过道,穿过现有的建筑,将校舍和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城市建筑连接起来,一种典型的艾森曼式设计风格。

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过去与未来、
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因为这些二元对立之物在艾森曼看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2.IBA社会住宅
3.意大利维罗纳卡斯托拉维奇奥博物馆
罗纳卡斯托拉维奇奥博物馆的庭院中彼得·艾森曼的装置艺术" (令人停步的花园)对于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哲学家与彼得·艾森曼的影响力。

艾森曼从解构文艺运动和根据记载的在拉维列特公园竞选项目与德里达的合作中悟出了一套哲学。

德里达、艾森曼和丹尼尔·李伯斯金都关心在场形上学。

这也成了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课题。

“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或者“实在”与“空虚”都常见于艾森曼的建筑项目。

德里达和艾森曼都相信所在地就是建筑,而“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则存在于建构与解构之中。

五.总结
彼得﹒艾森曼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也是一名教育家,他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与建筑的和谐交融,他的解构主义建筑思想是对传统的反对,它的建筑是自由的,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是创新,是他所独具的风格。

在大师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更应该是他所具有的优秀的品格和职业精神。

他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解放与自律性,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

参考资料:《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