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共44页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白色金属方格来代表鹰架,以 表示未完成的感觉,带些解构主义 建筑的味道。
砖砌体和白色金属网格 艾森曼自己解释说是为了唤起背会 军火库老城堡的记忆。
“非建筑 ”
将军火库作为中心,在新的系统中它的 角色已经改变,成为“非军火库”。而入 口处的脚手架,也不再是传统中为了建设 而搭建的临时构筑物——成为“非脚手 架”,同时在建筑中还有 “非入口”、 “非窗”、“非砖”等等。
结构的研究更重要。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 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 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 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美学、力学、功能),由 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 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
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
他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与建筑的和谐交融,他的解 构主义建筑思想是对传统的反对,它的建筑是自由的,存在着 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是创新,是他所独具的风格。在大师身上,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更应该是他所具有的优秀的品格和职 业精神。他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解放与自律性,有着深厚的文化
联系。
“克服建筑的存 在性,推出一种永久 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 建筑,打破形式与功 能之间所谓的的必然 联系,是我建筑设计
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对比的关系,对比运用不同 的视觉元素在组合中强调相互间的变化关系。十号 住宅中运用不同的体块产生大小、高低、纵横、远 近的对比,而不同的表面材料又产生重轻、虚实、 显隐的对比。对比突出了建筑的存在,使之不至于 显得单调和无味。同时艾森曼借助体块外形上的相 似性加以调和,避免建筑显得杂乱无章,保持了它 们的连续性,使之在形态上以优美的节奏渐变,形 成既不单调、拘谨,又自然流畅、有韵味,富有象 征和诗意的形式美。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舌现代主义“恶之花”解读彼得·埃森曼

用来表 达建筑 和“ ” 人 。
is 教育院校的刨新设和一系歹 仓造陛的私人住宅。 ,  ̄H、 f 『吐 J
18 年 , 9 5 埃森 曼凭借威尼斯 第三届 国际建筑双
年 展的“ 罗密欧与 朱丽 叶” 方案 获得石 狮奖 ( 头奖) 。
部分 的设计 中, A被 当作 一个模 型来 使用 , DN 它带 有 逻辑 的顺序 并有无 限 的扩 展可 能性 、 可变性和 适
是那么 的有组 织性 而义抽 象 , 是仍然 很难 说清楚 但
他 的建筑 到底 是在哪 里产 生的 , 者说他 的建筑 是 或 否是最 早 的“ 在 ” 发生 的建筑 。 就像 许多 战后 的语 言哲 学家所 主张 的 , 谈到 世 界 L 的某 种事 物 , 是预先 假 定地做 某事 , 就 这意 味 着语 言_ 和 头脑 中的事 实是存 在 的, 卜 并且凭 借它们 的 能力来 改变物 质 的状 态 。它们 安置 、 充满 , 以 并 相 同间 隔将世 界 重 新划 分 。一 个连 续 的被 调整 好 的事物影 响 的概念是 个主 义 的成 就 , 果不 是战 如 后 的存 在论 , 么…‘ 那 定是 战后 的美学 主义 。这一 概
特 公园作 过建 筑 设计 方案 。德里达 解 构主 义 哲学
理论与埃 森曼解 构主义 建筑 的这 种 内在关联 , 以 可
认 /J, Uf J 口 ^ 日 ,
过后 现代 主义
理论 的形 象t 具体体现 了
筑 实践与作 品
图 I 哥 伦布会 议 中心
V Y A D D S GN2 1 () E N E I 0 3 1
■幽■ 铵漕勤
后现代主义 “ 恶之花” 何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和Houses of Cards等,另外,彼得·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
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
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艾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
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
1993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耗资6500万美元的会议中心攀行了动工典礼;1996年,耗资3500万美元的阿伦诺夫中心(Aroff Center)动工。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共44页文档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彼得艾森曼作品解读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资料

一层平面
二层平面
屋顶平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东立面
北立面
剖面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时间:1983~1989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位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的 东端入口处, 亦是校园内椭圆形广场中轴线的 一端。州立大学的早期规划以这一中轴线作为 建筑群体围合的基准线。艾森曼有意摆脱古典 中轴线的约束, 从更为深远的视角观察视觉艺 术中心所处的场地。
Peter Eisenman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城市网络 系统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首层平面 两个扭转12.25°轴线网格,分别代表城市与校园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脚手架由两个有趣的三维网格组成, 该展廊将新的展廊和艺术用房与原有的 建筑相连。脚手架的一部分与哥伦布市 的街道相平行,另一部分与校园的网格 相平行。该建筑无论在具体形式上还是 象征意义上都将校园和城市相连。该中 心起着一定意义上的艺术象征作用,这 与当初设想的情形是一样的。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视觉艺术中心不仅在建筑整体上如此, 许多局部建筑界面、空间的划分也呈现一 种风车状。另外基地的互动网格同时也反 映在建筑的立面造型上这种不在同一坐标 系内的呼应也可以看作是风车构图的一种 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