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
建筑笔记读后感

《建築筆記》的筆記及摘录熟悉漢先生在建築設計或古跡修葺方面卓越成就的人,卻可能不大讀他的方塊文章、遊記或散文,他們偏愛的是他的建築與美學志論,從中汲取關於空間的思考或理論,以拓展本身的藝術視野,這本書中漢寶德先生筆下描寫的歐洲人文風情,不只是建築文化,頗使我具有嚮往之情還是比較喜歡寶德先生的輕鬆自由的寫作風格的。
漢先生深信建築或藝術不應該是神秘而又高深的東西。
它們都是人類的造物,其最終目的應該是為人類社會服務。
它應能夠啟發我們的思想,開拓我們的情感領域,鼓舞我們的創造力。
……我相信真正有價值的作品,一定會有一種大家可以領會的語言,以便達到它激發我們情緒與思想的目的漢先生所欣賞的、從事建築這行的態度是:建築是一種科學,一種藝術,但它更是生活的容器。
科學可以關在實驗室做出來,藝術可以掛在博物館裏,但是建築一定要建造在大家的眼前,為眾人所使用。
它不是一種個人埋頭苦幹就能成就的事業。
建築家應有社會的胸懷,為大眾服務。
因此他們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為大眾創造一個愉悅的生活環境……漢先生念念不忘二十世紀以來的兩次建築革命。
就像鄭光復先生在《建築地革命》中寫到地那樣,第一次使建築設計脫離直覺與偶然的成分,走向理性主義;第二次是掌握、利用科學知識所提供的可能性,使建築創作更上一層樓。
這本書大致分為倫敦散記歐美建築之旅,而倫敦散記又分為倫敦的公共汽車英倫拓畫記倫敦的公園倫敦散記倫敦的公共汽車對我而言最有興味的倫敦公共汽車的人情味。
這一個特點加起來,使我覺得英國的車掌很了不起。
因為一種制度對乘客越方便,加給管理人員的負擔就越大。
英倫拓畫記英國的銅刻紀念物是用銅版勾出人像的外形,上面用線條刻出人像的細節,諸如衣物、裝飾等,然後嵌在棺石上,有時配以文字的裝飾與說明。
基本上,算是一種陰刻的線條畫。
銅刻所紀念的多屬武士、教士、殷商等,反映當時的生活、服飾與工藝,比起西敏寺中的大理石雕更為深刻而古老。
這些銅刻除了極少數嵌在有名的大教堂裏,大部分散佈在全英國小市鎮的教堂中,可以說是英國宗教藝術與建築的縮影。
学习传统建筑文化后的一些思考

正确的主人,得 以安放 。
建筑,常常体现出人与 自然共生的特点,这就与西方建筑所崇 尚
4.从王权地位来分析,这种艺术形式严格遵循一种规范和程 的生态型、共生论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发展当代建筑文化的时候
式。正面律 的表现手法 ,使人物形象的表情呈现出永远不变 的固 要以传统建筑文化为根,把握好各 自的精髓,让建筑文化能够在
现代 物业
Modern Property Managem ent
学 习传统建筑文化后 的一些思考
滕蔓 (重 庆市 工业学 校 。重 庆 4OOO43 )
摘 要 :在学习了解了传统建筑与文化后 ,笔者对几个概念非常感兴趣,也引发 了自己的—些思考。 关键词 :传统建筑 :文化 ;思考
一 、 简洁端庄不失趣味的埃及正面律
(二 )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 中国建筑文化 的启发。继承发
候 ,很难画好鼻子,这就影响复活后的人的嗅觉,所 以用侧面的 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不是简单重复,也不是主张复古、倒退,而
视觉画出完整的鼻子,同样,为了体现眼睛的视觉功能,在描绘 是意在寻根,弘扬传统建筑文化,遵循传统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
人物眼睛的时候就采用正面的角度 。同理 ,人体其他部位为了达 态,比如中轴对称、移步异景,也可 以延续传统建筑文化中 “天
作。 (2)三星堆青铜器造型擅长夸张变形。出土的青铜器人物造
(二 )正面律 是怎样 产生 的 ?
型 中, 眼睛都 被特 意 夸张 ,这 种夸 大 的变形 仿 佛是 在像 生描 摹 的
1.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正面律源于古埃及人多角度的观察视 基础上进行的有秩序变化。 (3)三星堆青铜器造型偏爱高和瘦。
到完整 的形象也采用相同的方法,也就是正面律的规律 ,这样就 人合一 ”的精神 内涵 ,主张尊重 自然、顺其 自然,把建筑构架与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埃森曼

关于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及其主要作品浅谈(原创)来源:徐华서화的日志大师Peter Eisenman的建筑理念是一种超越传统建筑的,令人耳目一新的。
他总是能从数学的领域里发现建筑的真谛。
我对大师的建筑作品和建筑理念始终都十分的膜拜。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大师吧~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大师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评价尤其是高。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另一位我十分喜欢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这样评价过他:将建筑与社会脉络及经济脉络分离开,不以任何事物为前提,而且排除所有古典概念上的秩序与顺序,力图确立纯粹的意义上,作为知识操作的建筑空间。
大师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
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
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大师建筑灵感的来源有二:一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二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大师在建筑上一直都是秉承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建筑思想,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理论引导者这段时期的建筑风格。
【最新】建筑书籍读后感范文二

【最新】建筑书籍读后感范文二书中分析了西方建筑史上各种风格建筑类型的空间特点和发展过程,一再强调空间是建筑的主体和灵魂.并且对建筑做了各方面的解释,包括政治.哲学和宗教.科学.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解释,以此来探讨建筑做空间方面的解释与其他解释的关系,并得出建筑空间的解释才是建筑艺术的一种根本解释的终极结论.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并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对建筑艺术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予了自己的界定,充分表达出了建筑艺术中能够的民族性和时代感.书中通过建筑的功能性特点的角度把建筑艺术详细的划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大体上,建筑艺术和工艺艺术都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在审美性上,两者都有着充分的共同点.应该看到,建筑艺术的本质就是提供居住和活动的一种生活场所,因此,实用性作为建筑艺术必要的特点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用性上来,而是随着整个人类族群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把建筑艺术的评价标注提高到审美的层面,出现了对审美性的要求.书中给出的建筑的定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做的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建筑就是人类族群为了保证自身生产生活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立体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筑整体组织和建筑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这种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认为,建筑的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参照书中所述,我对我国的建筑以及建筑艺术进行了参考,我发现我国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传统形式,这种以木质结构为特色的结构建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首先,这种建筑艺术表现能力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这个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其次,这种建筑形式,以木质为主要材料,不追求过高过大,这样就对减震防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已经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观我国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不仅仅充分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加以继承,同时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我国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形式必将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将我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的新生,偶尔在图书馆里发现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处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我在角落翻看着,但是完全不懂说的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是大的一名学生了,重读经典,收益良多.从最初学习建筑的迷茫中走过,细致的看完这本书,我对建筑艺术的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对我国的传统和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本书讲述的建筑艺术深入浅出,但是的确是我们专业所必须接触的读物.作为一个学建筑的学生,这本书是带我们走进建筑艺术的先导.曾经难以理解的解构:表皮主义,还有什么尖锐的大三角都是从这里演化过来的,曾经的难点和重点,都如同换形游戏,改变的只是其表现形式,而不是其内涵.通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学习到,建筑艺术的来源和发展,我们可以对建筑的社会内容.心理作用.形式效果等空间形式的表现加以理解,可以对囊括建筑物的方方面面学习到空间艺术的更深层级知识.。
设计创新的经典评埃森曼的《10座经典建筑》及其形式分析方法

创新点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埃森曼形式分析方法的创新点:
1、独特的视角:埃森曼总能够从一个全新的、富有洞察力的角度来观察和 描述建筑,从而揭示出其背后的设计思想和美学价值。
2、系统性和深度:他的分析方法不仅涉及建筑的形式,还深入探讨了形式 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建筑。
建议方面,我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到苏童的作品,尤其是《桑园留念》 这部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 题,以及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此外,苏童的其他作品也非常值得一读,例如《红 粉》、《米》等,这些作品同样展示了苏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
《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深刻而感人的笔触,揭 示了抗战时期重庆“陪都”的独特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命运。这部作品不仅具 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独特见证。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 深入分析、个人观点和结论四个方面对《寒夜》的经典意义进行探讨。
一、背景介绍
《寒夜》以1946年底的重庆为背景,这个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艰苦的抗战时 期。作为“陪都”,重庆集聚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他们在这个特殊 的环境中努力地生存和工作。巴金在小说中通过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之间的矛 盾,展示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家庭在现实重压下的破裂和他们的命运。
二、深入分析
3、互动性: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使 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建筑设计中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个人观点与评价
在我看来,埃森曼的形式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视角,让我们可 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审视和理解建筑设计。他的分析方法不仅具有极高的理论 价值,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然而,这种方法也要求我们在分析时保持一 种客观和中立的立场,避免过度解读或主观臆断。总的来说,我认为埃森曼的形 式分析方法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索和理解建筑设计中 的创新之处。
《概念建筑埃森曼建筑理论研究》读后感

《概念建筑——埃森曼建筑理论研究》读后感通篇论文当中的许多理论都是非常晦涩难懂的,如果要写的这篇读后感是可以很主观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的话,想说自己书读的太少,不能很完整的体会作者的意图,只能把自己对于艾森曼和文中涉及的各种概念的粗略理解表达一下。
上篇论文的标题说明文章内容就是研究艾森曼的建筑理论,通读全文发现作者将艾森曼的建筑生涯根据时代背景主要分为三大阶段:形式主义阶段,结构主义阶段,解构主义阶段。
作者通过背景理论介绍、艾森曼个人理论、艾森曼的建筑方案三个主要手段对其建筑理论的发展进行介绍,最后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歌颂,而是提出一个深刻的疑问。
文章的主题将艾森曼的建筑概称为“概念建筑”,然后从最开始“概念建筑”的提出到发展逐步论证,从各个方面详尽的介绍了艾森曼的“概念建筑”,只有在深刻详尽的了解这一概念之后,在更高层次上理解了艾森曼的建筑理论之后,对他的质疑才是深刻的,令人信服的,而不是单纯的,来自外围表象化的攻击。
用现代的评价标准来说,艾森曼的概念建筑其实很难站住脚,其中的原因是多样性的。
当然这一切必须站在时代背景之下观察,那个阶段的艾森曼受到广泛的“形式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诗歌、小说、音乐领域一直扩散到语言学,直到来到视觉艺术领域,从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兴盛的追求对自然存在表现的艺术手法到了这个阶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开始注意到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本身应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应该成为其他事物的附庸,而应当让人们看到现代主义绘画的第一时间注意到画本身,不是关注画里面是什么。
同时涌现出的精读思想,即对于大众庸俗文化过度膨胀和防止文化成为政治工具的反击,促使艾森曼开始追随形式主义,使建筑本身能够脱离形象诱导的被动状态,也是因为受到了自己导师的影响,艾森曼的理论从博士论文时期的追求高于“普遍形式”的“特殊形式”,即“句法”“语法”,过渡到特拉尼研究后产生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理论,最后终于发现了“概念结构”更加能够为自己所用。
埃森曼的建筑思想

/html/19/43619-277309.html如果梳理一下埃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现代主义是一个根植于客户需要的理性的完美系统,反映了功能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但是从60年代开始,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建筑让人渐感厌烦。
受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的影响,埃森曼开始质疑现代主义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是质疑现代主义秩序所根植的基础。
埃森曼反抗的对象是传统性,这里的传统性不能理解为古老的或古典的。
建筑的传统性是指社会系统性对某一状态(包括形与意)先觉性的肯定并固定其主导地位。
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
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
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语言依据有限的规则可以反映无限的事项,乔姆斯基的语言创造理论提出了“变形生成语法”。
这种“语法”,承载着将规则提取出来并体系化的任务。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模型,将焦点对准了语言结构与语言能力所具有的主体知识,从而生成无限的文本。
乔姆斯基的理论被认为是蹈袭了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和运用语言的概念,但与索绪尔无视语言传达机能,将作为传达单位的文本,从“运用语言”的规定中排除出去的方法不同,乔姆斯基将文本的生成视为重要事项提炼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枫1232116建筑生成的逻辑之道——读艾森曼《概念建筑的注释》有感摘要:本文意在探寻彼得·艾森曼对于概念建筑的注释过程,包括从语言学的语义学和句法学方向进行辩证论证,同时结合他的建筑设计实践,进一步理解艾森曼笔下概念建筑的具体含义延指。
关键词:彼得·艾森曼概念建筑注释过程语言学语义学句法学建筑设计实践一、背景材料1.1关于作者——彼得·艾森曼彼得·艾森曼(英语: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
虽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
他的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所有意思来说都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1。
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
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1.2“概念建筑“简介维基百科中“概念建筑”词条的解释是:“概念建筑是一种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原则的外延途径用概念化和本质化的表达建筑形式。
”表述比较宽泛,也比较综合。
Ruth Malan在《A Trace In The Sand》一文中对概念建筑做出如下阐述:“‘概念建筑’是建筑体系的概念化观念。
他描述了这个体系的设计想法的概念性层面,“这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试图给概念建筑定下基调,已有一定理论深度。
而Colin Rowe在《On Conceptual 1维基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Architecture》中谈到概念建筑时有不少轻松诙谐的论述部分,“我的第一反应是,任何建筑不都应该是‘概念性‘的么?“”如果不是这样,那马塞尔·杜尚一定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如此看来,作为概念建筑的研究和批判其实本来就该是建筑师和评论家集中注意力的领域。
二、读《概念建筑的注释》的几对关系要读懂这篇文章,除了对概念建筑的提出和发展沿革有个整体认识(包括其他建筑师和评论家),及对艾森曼的个人研究有一定了解(包括他的其他关于建筑设计理论的文章),还必须能深入理解以下几对关系:2.1概念建筑与抽象艺术的关系(艺术家及作品的实例分析)在艾森曼看来,抽象艺术对于建筑设计一直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抽象艺术,包括绘画和雕塑,继续对建筑学思考有一种无可否认的影响。
如今已经没有人再讨论绘画和雕塑等艺术是否对建筑设计有影响这类的问题了。
”而且最近由绘画和雕塑引起的争论,多是关注于建筑学领域。
他已经把建筑学看成是涵括其他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领域的统领者,包括艺术活动在内的创造性活动都应该能在建筑设计和理论研究中找到对应位置。
文中例举艺术家Sol LeWitt的艺术作品——方格网系列之ABCD(见下图)作进一步阐述,认为“物质形式首先应该是概念性的,尽管元素很少,但含义是隐含在内部的”。
在LeWitt的作品中,方格单元,不论虚实,都反映与整体之间的尺寸关联和意义暗指。
像这种概念性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物质实体的方格体系的木结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正是概念建筑的批判性关注。
可以说,正是抽象艺术作品如此真实有力的表现力,才符合概念建筑的现实含义。
但是概念建筑绝不是抽象艺术。
“首先,建筑语境是理性的意识;其次,建筑区别于绘画等艺术活动是它包含功能要求和语义环境下的物体如墙体、厨房、壁橱、门窗、屋顶等”。
因此,建筑不仅仅是艺术活动,如果离开了满足功能和使用的实际功效,谈论他的语义学意义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这一点,建筑师都容易理解。
把建筑的实际建造元素对应到抽象艺术中的点、线、面基本元素,如此理解建筑的生成,其实构思建筑的最初阶段,一直到建筑的建造和落成,都一直是概念性的、抽象性的活动。
这样,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明朗了。
2.2 建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主要是概念性和知觉性两方面的映射)艾森曼庞杂而高深的建筑理论里,“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2。
能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必然要发掘大家不易发现的联系。
这在艾森曼的理论研究世界里并不复杂。
“任何物体都有结构,首先是一个维持固有形态的形状,转而是表达一定意义的形式“,从这里发端去寻找建筑学和语言学的哲学统一意义,进而引入语言学的研究理论,2百度百科,“彼得·艾森曼”词条,“建筑思想”部分让建筑学也具有普适接受和阅读的可能性。
建筑学和语言学的对比研究有过许多的尝试,因为都存在一个“环境“问题,建筑环境和语言环境,某种程度上,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析前提。
其实过往的时间里,人们也是这么理解建筑的,只是多数情况下,多数人关注形式与功能的问题更易于实现,比对语言学环境的分析方法的知觉和概念理解往往被忽视。
2.3概念建筑的语义学与句法学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而转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乔姆斯基将语言学框架分成两大部分:作为表面结构(现象层面)的知觉性结构(Perceptual Structure),和作为深层结构(隐含意义)的概念性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
他指出,“在语言学中,词语和含义的联系,其实就是表层现象与深层句法的联系“。
那么在概念建筑里,空间含义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联,也是概念建筑的语义学和句法学关联,这点不难理解。
接着上面语言学的陈述,知觉性结构与概念性结构可反映在语义学(Semantic)和句法学(Syntactic)方面,但“要用类型学方法分析的话,也许语义学和句法学各自包含现象层面和含义层面”。
也即是,语义学和句法学均含有知觉性结构和概念性结构,这样,这是一张容易混淆的内部关系网络,在这样的结果下,建筑学的意义延伸得更长远了。
2.4柯布西耶与特拉尼、帕拉蒂奥的作品比较为了说明概念建筑的具体意指问题,给这张“容易混淆的内部关系网络”厘清头绪,文中例举了几个建筑师的作品进行比较,从案例的对比分析中窥见概念建筑带给我们的启发。
柯布西耶和特拉尼两位建筑师的作品的比较,集中体现在概念建筑的句法学方面知觉性和概念性的区别。
这二者的作品构思的出发点不同,但都有句法学的结构,因此用来解释知觉性和概念性最有说服力。
柯布西耶的作品往往从已知世界的各种物体包括机械、轮船和飞机等的形式出发,他认为机器具有工程学和技术学的完美性,通过在新的环境下转译形式的传达,完成建筑概念和形象的生成。
在这个过程中,柯布西耶做出变换环境和转译形式的想法最初是语义学。
但他绝不是在语义学的隐义下丧失了句法学的明义权重,譬如在萨伏伊别墅项目(平面图如下)中,ABABA的句法结构,其实来源于帕拉蒂奥的梅尔肯顿别墅别墅(平面图如下),而后者则被考证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别墅原型。
因此,柯布显然首先额外注重建筑的外在表现,即知觉性的句法发达,但同时他绝不牺牲深层结构的概念性语义表达,正如从建筑经典中延续哲学精神,也许那是更加根本的出处。
另一方面,在艾森曼看来,建筑本来也就没有所谓的好坏,他们只是在当时的时代使用当时的语言,帕拉蒂奥的建筑就不会比柯布西耶的差,而且,建筑的语言还是延续的。
而特拉尼显然是意大利的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中找到灵感,用含蓄的语义至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法西斯宫(平面图如下)的设计建造过程中,以至于初见这个建筑时完全摸不着头脑。
“法西斯宫外形上的意指已经被大大减弱,这种从历史环境和文化中发掘的灵魂空间,人们可能更容易发现其空间的句法特性,尤其是句法中的概念性角色”。
关于建筑形式的关注,可能因为特拉尼曾经从柯布那里学习的缘故,柯布已经把现代建筑的形式探讨发展到语义深度。
三、艾森曼的作品中对概念建筑的体现(住宅II号的概念建筑分析)3.1创作背景60年代末艾森曼开始建筑师职业生涯,1967年设计了住宅一号,1969年又设计了二号,直至1978年的十一号。
住宅二号坐落在100英亩基地的制高点,建筑面积2000平方英尺,三面均有延伸20英里的辽阔视野。
方案设计的隐喻意义是,在这个光秃的山顶上,创造树木和篱笆的意象,变成景观的视觉焦点3。
3.2方案生成过程住宅二号深受特拉尼的法西斯宫影响,外形采用其半立方形,在其中进一步发展了“九宫格”式的手法,先用十六根柱子形成九宫格矩阵,通过柱子的设立和面的围合,以及平面间的实体空间,探讨方案的多种可能性。
如下图所示,请注意草图中柱子的严3王晖,三个时期的三幢建筑——试论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整布局,以及墙体出现的位置,与九宫格节点的相互关系。
横向墙体和纵向墙体的韵律和相互关系也是草图中明显显现的。
最后确立明显化的网格、双层立面,以及旋转、无任何特定方向和无限量梁柱的虚幻4(如下图)3.3理论与设计的交互影响住宅一号标志出一套形式关系系统,包含梁、柱、墙等句法中的“元”,用它们演绎出几种“形式结构系统”,通过“切变、压缩、旋转、换位”等“形式动作”来实现,目的是最终展现物质实体背后的深层结构。
住宅二号是住宅一号的发展。
运用了极逻辑性的手法,借助于语言学所提供的语义学和句法学等工具,将设计过程抽象为一种符号和数学的操作过程,从头到尾透露出浓厚的思辨气息,构思立意概念化的同时时刻关注着知觉性的深层结构。
如此也正好反映了他在文中论述的建筑设计理论。
4林凯怡等,从特拉尼的法西斯宫到艾森曼的住宅二号——初探现代建筑形式结构下的透明性结语通过对艾森曼的文章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阅读,尤其是里面的几对“关系”和几个建筑师的作品比较,挖掘出“概念建筑”的语言学本质注释,在实际建筑案例中具体化理解。
同时对艾森曼本人的建筑设计作品——住宅二号——结合其概念建筑理论进行比照分析,认为其概念建筑理论与其建筑设计实践有紧密的纽带关系,相辅相成。
相关阅读:1.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三联书店.2004(3)2.王俊阳.《建构文化研究》译后记(上).2011/43.艾森曼.《Out Selected Writings,1963-1988》.耶鲁大学出版社4.Colin Rowe. 《On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5.Ruth Malan.《A trace in the sand》6. 王晖,三个时期的三幢建筑——试论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7. 林凯怡等,从特拉尼的法西斯宫到艾森曼的住宅二号——初探现代建筑形式结构下的透明性,福建建筑,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