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
彼得.艾森曼

代表作品
柏林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建筑设计 艾森曼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 使用。 由2711个水泥碑组成的网状通路有许多出入口并可供参观者任意穿行。
为保证碑体表层的质量长久不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层加工方案,这样 也可方便地清除涂鸦痕迹。 室内设计:对于室内的设计,建筑师也别具匠心,将带有文字的纪念碑水 平的镶在地上,这样游客在观看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低头去看,自然形成了 一种“默哀”的氛围。
艾森曼简介
彼得・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之一, 对建筑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近期历史中,他是首位建筑师,能通过 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 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智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份。
埃森曼的建筑作品
最早的作品是从1967年开始的,埃森曼将研究理论用于一系列住宅 设计。为了表明这些建筑不属于任何人和任何具体的内容,他以号 码来命名它们。 《住宅1号》中,埃森曼通过图解使形式和功能相分离。实现了建筑 自己产生自己的形式,不依靠人来形成自己的意图。 《住宅2号》将形式的结构逻辑区别于功能与技术要求下的结构逻辑 《住宅3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消除等级,这种等级包含各 部分美学价值的关系。他希望在他的体系中,不再通过权威的规则来作 出价值判断。 《住宅Ⅵ号》中,埃森曼研究的重点则是建筑的本质,根据结构 理论,建筑要自我分析,使建筑元素寻求自己的意义。埃森曼后来 称这一现象为“轨迹”。
埃森曼的实践
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Giuseppe Terragni)的形式主义解读和 “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 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
-埃森曼住宅2号

经典建筑分析---埃森曼住宅2号一、个人背景彼得・埃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作为著名的“纽约白色派”五人之一,埃森曼70年代开始在建筑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在设计上讲究理论依据。
他以深厚的学术造诣为解构主义摇旗呐喊,对于解构主义登上历史舞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设计背景埃森曼住宅2号是由著名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于1969-1970年设计并建成于美国佛蒙特州哈德威克市。
在住宅2号中,埃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不难看出,埃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
他所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空间节奏,而非功能。
建筑在埃森曼的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二、建筑言论埃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
这一理论落实到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
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住宅2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三、设计思想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在他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虽然还没有90年代那么极端,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但也不尽然,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
解构主义建筑

Z· 哈迪
盖里在建筑和艺术间找到了共鸣,明显
与模糊、自然与人工、新与旧、晦暗与 透明、堵塞与空旷等方面,这就是盖里 与其他建筑作品最为明晰的对照,因此 盖里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美国建筑师F· 盖里
维 特 拉 家 具 设 计 博 物 馆
布兰格尼德兰大厦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海 牙 国 立 舞 剧 院
柏林建筑师D· 李伯斯
柏 林 犹 太 人 博 物 馆
盖里在建筑和艺术间找到了共鸣,明显
与模糊、自然与人工、新与旧、晦暗与 透明、堵塞与空旷等方面,这就是盖里 与其他建筑作品最为明晰的对照,因此 盖里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香 港 山 顶 俱 乐 部 设 计
维特拉消防站
二·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
1· 解构主义哲学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存在
着一种系统的诸要素组织方式。20 世纪60 年代晚
期,这一观点遭到质疑。
德里达声称:结构主义已经过时,提出“解构 主义”
结构主义 · 同质事物集合,形成事 物结构,结构本身是封 闭的。 强调事物的总体性,普 遍性的结构 。 崇尚理性,严格追随逻辑 语言学方面:语言是表达 认 者意识的“出场”为: /封闭性 文学方面:文学是系统的
例 ·倾倒 格罗宁根博物馆 荷兰 蓝天社 1995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某工厂 蓝天社 1988-1989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迪斯尼集团办公楼
例· 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倾斜、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动态的体型, 造成失稳、失重、滑动、滚动、翻倾的错觉。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

(完整版)彼得·埃森曼与十号住宅艾森曼与House X 艾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
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设计建筑。
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
他所引用的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学概念。
在建筑中,有一种特殊的设计与艾森曼的名字相关联,这种设计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复杂的重复性,只有正确理解了这种复杂的本质,我们才能打开埃森曼建筑之门,去欣赏他的作品所体现的这种共有的风格。
一种对设计方案付诸实施的威胁促使艾森曼建筑风格中形式与功能关系的产生。
拒绝考虑设计方案的后果,带来的问题是设计人员常把建筑创新等同于一种形式的出现,一种不考虑实际功能而独立存在的形式。
因此,这种设计方式所考虑的并不是纯粹的传统保守的关系——那种同一性反复的关系,也不排除打断重复性,因而就会出现延续性和非延续性的并存。
所以,设计方案中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就顺理成章了。
艾森曼的建筑设计解决了相互矛盾的问题,或许这正是我们理解艾森曼建筑的正确态度。
对抗而不是解决矛盾将导致延缓一种形式的确定,而拒绝实施方案不是延缓功能的实施。
后者所带来的只不过是一种暂时性。
这将是一种依附于非完整中心性的暂时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延缓并不妨碍实施其功能性。
这种功能性的实施并不能一次性完成,它包含了建筑工作中的未来因素。
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他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传统的建筑理念并不否认建筑必须具有功能性,而是暗示建筑师们在保留功能性的同时,不必去表现功能性。
建筑的存在不能削弱建筑功能及建筑符号的存在。
”他的House X便是如此。
House X并未在设计之初便明确每一块空间的功能用途,他只是将几个几何形体变形、穿插,做细部处理,当建筑形式基本确定后,他才开始内部空间的布置与分割。
不断调整,直至一个有韵律建筑诞生。
建筑大师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究

罗密欧与朱丽叶城堡
该项目的意图虽然是在不同的位置上建立两个城堡, 但是在建筑形式上却统一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主要有三种看法,这三种 看法是设计意图的基础。每个故事情节被三个结构的 关系赋予特征:分离(情人之间的分隔/阳台);结合 (恋人的婚姻/教堂);他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恋人的 相聚与分离/朱丽叶的坟墓)。建通过缩放这一过程呼 应了一个世纪前得文化。
埃森曼强调建筑形式可以作为一系列的符号来看待。他认为建筑中存在着两 种形式结构:“实际的形式结构”和潜在的可别意识到的“深层结构”。他反对“ 形式追随功能 ”,认为形势的产生是建筑师对形势逻辑认识的结果。形式逻辑可 形势的产生是建筑师对形势逻辑认识的结果。 形势的产生是建筑师对形势逻辑认识的结果 以导致形势关系的产生。这比功能的需求还重要。 以导致形势关系的产生。这比功能的需求还重要。 如果梳理一下埃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 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埃森曼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 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 进入80年代后,他又尝试着从拓扑几何学、麦卡 托网格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 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他在这些理论指导下 完成的作品,毫无疑问与传统的建筑形象迥异。 埃森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相当缜密的理论。 总结一下埃森曼的建筑设计,他运用各种其 他领域知识理论将其引入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 将他的作品分类归纳为四个类型:网格型,剥落 网格型, 网格型 轨迹追踪和重叠型 重叠型。 型,轨迹追踪 重叠型
彼得·艾森曼

House X 之布局与空间
House X共三层,分为相互独立而又有一定联系四个体块。将闹静,洁 污,公共与私密空间巧妙分开。然而它不同于一般住宅的布局与空间 分割使它作为一个住宅而言颇显怪异。进去后的第一感觉可能是不舒 服,然后会觉得迷失方向。如他自己所说“当你感觉舒服时,你会开 始忽视空间;在你感觉舒服的地方就意味着忽视建筑。”他希望通过 这种不舒适的感觉唤起人们对建筑的关注。 因而House X的布局与空 间带有一定的哲学意味,并不容易分析,就住宅而言它可能是失败的, 但它以丰富的手法给人们在心理上带来的感受却值得借鉴。它并不是 “以人为本”来设计,恰恰相反强调的更多的是建筑的存在。
间的走廊并不单调,大块的玻璃窗与墙围合成一个穿插在“建筑群”里单独
又联系紧密的空间。走廊上方和尽头的玻璃将环境引入室内,使原本狭窄的
走廊变的广阔。建筑中心处的转折和入口处与楼梯的联系更是产生了“山穷 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
House X 之光与影
人们认识空间往往是通过眼睛,而人所看到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 应该是光空间与实体空间融合或叠合的结果。House X中大小形状各异 的采光口,既在外形上产生了有韵律美的变化,也形成了室内不同强 弱的光与影;不同方向的采光口又带来不同角度的光线,显出平缓的 亮度梯度,这些渐变的亮度强化了物体构成的空间深度。
• 入口小而隐蔽,只是用两个体块的逼近来营造一种诱人深入的气 氛。正门 在两块玻璃幕所夹的窄墙上,具有强烈的引导性。正面两个体块一实一虚,
大小相似的两个体块却给人不同的感受。左面网状方块难以用作居住却提供
了一个独特的开敞空间,地板与平台相呼应,楼梯交错上升,使空间更为丰 富;右面近乎封闭的体块则给人稳重的安全感,一层的的侧窗和玻璃房间满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1、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最早反映在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代表作:1989年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国际家居展览中心。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建于(1995~1997)年,作为9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新建筑,盖里重新撰写了建筑手法的传统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构造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重视解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
是解析了以后的构造。
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2、P·艾曼森(Peter Eisenman)P·艾曼森(Peter Eisenman)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与P?艾曼森有较多联系,对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艾曼森的两大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与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
艾曼森主持的DAAD学院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始于1987年,学院1996年底建成。
原建筑呈折线互相联系,扩建部分在原有建筑北侧而且沿着山坡布置。
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独具特色。
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筑轴网的每个交点都在三度空间不断位移,多层次交叉、错动。
利用扩建部分与己建成部分的空间作为中庭。
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极不规则,设计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并予以发挥。
沿中庭北侧布置单跑大楼梯,平面呈曲线状,坡度极缓而且有宽度变化,大楼梯与横跨中庭的天桥、顶光组合成极具特色的共享空间。
由于高层的变化、构造的扭转、空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动感,这种扑朔迷离的空间在建筑艺术确实有所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可以很哲学的
尽管一直遭到方方面面的非议,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先锋建筑学界中的地位却如日中天,俨然已是最受瞩目、也是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
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也许是有了这顶高帽子护身,自从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打得火热之后,艾森曼的建筑风格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
的确,他天生就是那种沉湎于幻觉和哲学思辨的设计师,所以一旦有了理论家的支持,他就不再顾忌什么实用、功能之类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纠缠了。
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80年代,他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
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反正如果用它来装人,估计是怎么住怎么费劲的。
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它们是精心打造的惹是生非,是一次建筑的冒险,因为他知道,虚拟性就体现在和我们之前看到和熟悉的事物毫无瓜葛之上。
和同时参赛的利伯斯金、伊东丰雄、简诺威尔等人相比,艾森曼简直把建筑当成电脑游戏或电影特技中的场景设置了。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他用Silycon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电脑设计的迅猛发展为艾森曼的建筑实验提供了契机,在与塞林考德的访谈中,艾森曼强调电脑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得无法想象的建筑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些潦草的想法一旦经过电脑软件的处理,它们会逐渐完整起来,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去配制一套想象之物,这在70年代之前以手工绘图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传统建筑体系中,屋顶保护我们的躯体,墙体环绕着我们周围,分割空间,遮风挡雨。
的确,这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也是基本的功能,但建筑的形态显然并未穷尽。
我们的内心被繁杂的表象所充满,艾森曼试图进入一片心理上的空旷。
建筑裸露在他的面前了,它的钢筋、表皮、文脉都是自我指涉的,似乎在有意向我们所尊奉的美德、优雅、秩序和慰藉发起挑战。
建筑是自治的
艾森曼给人们的鲜明印象就是,一个耽于幻觉的自我臆想者,他的头脑里到处是与经验无关的想象。
在他70年代的系列作品《住宅1号》、《住宅2号》和《住宅3号》中,虽然还没有90年代那么极端,但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
《住宅2号》的柱廊可以看作是向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埃致敬,但也不尽然,它更像是暴露在外的骨骼。
艾森曼在一种貌似现代主义的假面之下行实验之实,梯形的屋顶、屋顶上的玻璃窗和柱廊围合的空间使整栋建筑空灵、富有趣味,建筑在他的手中成了一个玩具似的小玩意,为偶尔才有机会碰面的都市白领提供了另一种居住的模式。
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支离破碎的设计潮流出现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德里达旗帜的鼓舞下,圣莫尼卡学派的弗兰克盖里、埃里克欧文莫斯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屈米等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毫无疑问,艾森曼也是其中呼风唤雨、不可忽略的一员大将,他本人也受邀参加了纽约现代美术馆中举办的“7人解构主义展”。
1983~1989年为俄亥俄州立大学设计的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这个设计中,建筑仿佛一把扶梯或者脚手架,又像是某种动物
遗骸中的脊骨横卧在大地上。
白色的格架是一个步行的过道,穿过现有的建筑,将校舍和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城市建筑连接起来,一种典型的艾森曼式设计风格。
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过去与未来、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因为这些二元对立之物在艾森曼看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建筑批评家肯尼思弗兰肯普顿指出,艾森曼的作品不是一种比喻式的,而是言说式的,通过巧妙的措辞,它们被用来反映最深刻的建筑系统,即生命本身。
他一直是个反对派
1967年,艾森曼创立并担任建筑与城市研究院(IAUS)的院长和《反对派》杂志的编辑,艾森曼致力于建筑观念上的革新。
正如那本杂志的名称所表明的,他一直是建筑学界的反对党成员。
虽然1982年,学院和杂志都走到了它们事业的终点,但艾森曼的建筑实验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变本加厉”。
它既是一种主观的冥想,又是在符合建筑学规律的范畴内所做的脚踏实地的尝试,也就是说,90年代之后他的作品虽然很少建成竣工,并不表示他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问题仅仅在于资金的问题上。
造价确实是横亘在空想建筑师们面前的一块绊脚石。
利伯斯金设计的犹太人博物馆每平方米的预算高达6250美元(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在美国,普通商用建筑的造价恐怕还不及这个数的一半,而在上海,仅为1500元人民币左右,其差距何其大也。
也难怪投资方看到艾森曼要头大,他的后期设计确实令人费解,他考虑的是身体与灵魂的新空间,热衷于依靠电脑软件AutoCAD、3dsmax制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效果图也以表达概念为第一目标,所以虽然在学界获奖不断,在商业上却并不受宠(近期艾氏在台湾倒是很有市场)。
艾森曼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他的意义就在于他总能在甲方条条框框的要求之外,找到自我的容身之所,在具有有效部分的真实世界和无法读解的玄想之间徘徊,有时候,他也会写实一些,以使自己的投标不至于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出局。
佩思的安伯艾公共高中建筑设计竞赛是为高中改建而举办的,它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希望建筑体现出一种新精神,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共同构成一个人居的新场所,一个教学的新天地。
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和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所做的设计有着相似之处。
一条通道穿过整个学校,两翼是又像坡地又像拱桥一样的土木建筑。
经过建筑的掩饰,街道从室外空间一变而为半室内的场地,在建筑的阴影中若隐若现。
临街建筑构成了一个藕断丝连的空中走道,将两片校舍联系在一起,于是整个校园就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在这个整体中,咖啡厅、阅览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室内体操场、礼堂和健身中心一应俱全,这一次,艾森曼没有故弄玄虚,他仔细地考察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并以一种凝练、冷静的姿态出现,建筑构型浑然一体,同时,也不乏艾森曼招牌式的造型特征,比如说动态的理念贯穿始终:一个更为封闭的环境要营造的是一种家园的感觉,一到夜晚,建筑物就会从一所高中转变为一个拥有图书馆的社区活动中心。
艾森曼与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合著的《唱诗日记》,记录了他们为巴黎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所做的设计的全过程。
那些围绕着柏拉图的唱诗文本所写下的讨论手稿、直言不讳的通信、随笔、草图、效果图和模型,勾勒出一幅怪诞紊乱的建筑和哲学图景。
这本怪诞的书为艾森曼带来巨大的声誉,也标志着艾森曼的设计生涯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
在此之后,艾森曼的建筑更多的只是一厢情愿的信念,或是无对象的空谈,或是在现实的视域之外,把生活引向了另外一种混沌无序的状况。
它们往往与理性背道而驰,玄虚与思辨,傲慢和反讽,在理想化的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为他清楚地知道,他的建筑所表现的是建筑师的智慧,以及它所拥有的神圣而又奇特的力量。
在解构主义日渐退潮之时,彼得艾森曼却坚守着这块阵地,在一个价值体系分崩离析的时代,致力于维护自由思想的尊严,这份坚持让人感动,做过建筑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损失多么大的一笔收入啊!□河西(上海)
相关专题: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