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建筑

西雅图中央 图书馆
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学生活动中心 与芝加哥捷运共构
葡萄牙波多音乐厅
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温柔的一击—— 扎哈•哈迪得的解 构主义建筑
• 1993年,哈迪得在德国魏尔镇推出了 自己的成名作“vitra”消防站。它 以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名噪一时,令世 界建筑界心跳不已。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新议会大厦
四 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 件
• 包括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设计竞争(特别德里达和彼 得· 艾森曼的作品 并且柏纳德· 楚米的得奖作 品),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 主义建筑展览, 由菲利普· 约翰逊和马克· 威 格利组织, 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 布市由彼得· 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 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归纳
• 散乱、残缺、错位、偶合、扭曲、失稳 等
七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目前所面临的 问题
•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 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 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 • 因此,建筑传达的意义并不可靠,一个符号有时候会传达 不同的好几个意义,这样,建筑家如何能够使他所希望传 达的意义表现出来,如何能够代表社会社区表达意义呢? • 根据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语言是不可靠的,那么如 何建立所谓的“建筑语言”呢? • 对于历史的态度,对于历史建筑的立场,由于语言的不可 靠性,也出现了问题,那么在建筑中有什么是真正可靠, 可以传达意义的呢? • 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解构主义建筑家经常考虑的。
End · · ·
因为这里没有建筑更没有场地,地面隆起地带和哥伦比亚城市的城 市布局一起把城市的布局投射校园布局中,将艺术中心连同校园一起和外 面的城市布局连为一体。将一个布局覆盖到另外一个布局上,在场地上形 成联接错觉是艾森曼的典型手法。
解构主义建筑

Z· 哈迪
盖里在建筑和艺术间找到了共鸣,明显
与模糊、自然与人工、新与旧、晦暗与 透明、堵塞与空旷等方面,这就是盖里 与其他建筑作品最为明晰的对照,因此 盖里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美国建筑师F· 盖里
维 特 拉 家 具 设 计 博 物 馆
布兰格尼德兰大厦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海 牙 国 立 舞 剧 院
柏林建筑师D· 李伯斯
柏 林 犹 太 人 博 物 馆
盖里在建筑和艺术间找到了共鸣,明显
与模糊、自然与人工、新与旧、晦暗与 透明、堵塞与空旷等方面,这就是盖里 与其他建筑作品最为明晰的对照,因此 盖里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香 港 山 顶 俱 乐 部 设 计
维特拉消防站
二·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
1· 解构主义哲学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存在
着一种系统的诸要素组织方式。20 世纪60 年代晚
期,这一观点遭到质疑。
德里达声称:结构主义已经过时,提出“解构 主义”
结构主义 · 同质事物集合,形成事 物结构,结构本身是封 闭的。 强调事物的总体性,普 遍性的结构 。 崇尚理性,严格追随逻辑 语言学方面:语言是表达 认 者意识的“出场”为: /封闭性 文学方面:文学是系统的
例 ·倾倒 格罗宁根博物馆 荷兰 蓝天社 1995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某工厂 蓝天社 1988-1989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迪斯尼集团办公楼
例· 盖里 维特拉家具博物馆 倾斜、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动态的体型, 造成失稳、失重、滑动、滚动、翻倾的错觉。
解构主义-扎哈哈迪德

迪拜前卫博物馆
多方位出击 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 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 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 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
0
扎哈·哈迪德的作 品并非全然地西 化与现代性。在 伊拉克长大的扎 哈,从小便迷于 波斯地毯繁复的 花样,藉由织工 的双手,波斯地 毯将现实转化为 交缠丰富的世界。 织工也多半为女 性。
设计思想
扎哈·哈迪德的现代主义的三种模式: 信仰新视点 信仰新的结构方式 重新诠释现代主义的现实性
设计手法 “我自己也不晓得下一个建筑物将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断尝 试各种媒体的变数,在每一次的设计里,重新发明每一件事物。 建筑设计如同艺术创作,你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直到你实际着手 进行。当你调动一组几何图形时,你便可以感受到一个建筑物已 开始移动了。”
扎哈·哈迪德 主要作品
广州歌剧院 广州歌剧院是广州市 新建的七大标志性建筑之 一,其地处珠江新城。其 外部形态独特,犹如一个 平缓的山丘上置放的大小 不同的两块石头,被形象 地称为“双砾”。
扎哈·哈迪德主要作品
哈迪德说:“就像巴赫音乐中 的节奏和协调一样,我们的设 计将在正式和结构化的逻辑中 找到符合其音乐多样性的要 素。”
总结---总结 conclusion
扎哈—一个把阿拉伯的传统文化 阿拉伯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阿拉伯书法)成 阿拉伯的传统文化 功地转换到世界建筑的最前沿。世界上没有一位建筑家能够完 成具有这种高质量的转换。 扎哈—彻底地、高傲地、孤独地进行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设计。 数字化设计 扎哈—刷新了我们对建筑的知觉。 扎哈—用建筑去追随资讯时代的速度,她的建筑是资讯时 代的速度固体形态。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
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
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
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
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
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
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
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Arts?and?Crafts?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1引言20世纪是各种风格与主义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比以往任何世纪都多,从构成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到新的粗野主义、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这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流派思潮对建筑观念的挑战和探索,如芝加哥学派、维也纳学派、未来学派、风格派、包豪斯学派等。
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垄断时期,70年代到现在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产生后现代风格的土壤是后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个性思潮也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争相现世,解构主义大师如彼得.埃森曼,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等也纷纷活跃在世界各地,引领了解构主义世界的潮流。
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1哲学起源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哲学得到了发展空间,其主要代表流派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
其中结构主义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发展过程中吸取语言符号学的方法,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结构主义哲学受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方法的推动,为以后语言学的解构主义的诞生促使解构哲学的产生并影响到解构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
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定,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之后便作为一种批评类型被理论家们用于对众多研究领域方法问题的探讨。
解构即反结构,或分解结构,消解结构中心。
结构中心即逻各斯中心(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本质即传统文化的“根”——切传统的,既定的概念范畴和分类法都是解构的对象。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曼彻斯特帝国战争博物馆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目录编辑本段基本简介一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文字和他解构的想法的影响。
虽然这个影响的程度仍然对受到怀疑; 而其他人则被重申的俄国人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几何学不平衡想法所影响。
在解构主义,也有对其它二十世纪运动作另外的参考: 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相作用,表现主义, 立体派, 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
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在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了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设计竞争(特别德里达和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并且柏纳德·楚米的得奖作品),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 由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组织, 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编辑本段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当代建筑学中的解构主义是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刚好对立。
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然并且是相反。
虽然后现代主义者和未成熟的解构主义建筑师沿著双方在《对立期刊》(1973–84出版)中出版了一些理论, 那本期刊的内容却标记著两个运动之间一个决裂的开始。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1、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最早反映在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代表作:1989年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国际家居展览中心。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建于(1995~1997)年,作为9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新建筑,盖里重新撰写了建筑手法的传统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构造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重视解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
是解析了以后的构造。
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2、P·艾曼森(Peter Eisenman)P·艾曼森(Peter Eisenman)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与P?艾曼森有较多联系,对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艾曼森的两大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与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
艾曼森主持的DAAD学院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始于1987年,学院1996年底建成。
原建筑呈折线互相联系,扩建部分在原有建筑北侧而且沿着山坡布置。
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独具特色。
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筑轴网的每个交点都在三度空间不断位移,多层次交叉、错动。
利用扩建部分与己建成部分的空间作为中庭。
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极不规则,设计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并予以发挥。
沿中庭北侧布置单跑大楼梯,平面呈曲线状,坡度极缓而且有宽度变化,大楼梯与横跨中庭的天桥、顶光组合成极具特色的共享空间。
由于高层的变化、构造的扭转、空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动感,这种扑朔迷离的空间在建筑艺术确实有所突破。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https://img.taocdn.com/s3/m/efb9b8c50c22590102029dba.png)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至此,公园设计才由“分解”实现了三个迥然不同系统的“叠合”。
丹尼尔·里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兰。
曾在以色列和美国学习音乐,后来在纽约的库柏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又在英格兰的埃塞克斯大学历史与哲学系攻读。
曾经在多所大学执教。
丰富的知识背景,使他的建筑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思想基础:解构主义哲学。
代表实例:柏林犹太人博物馆(1989-1999)。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1989-1999)三条“路径”和一个“虚空”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入口是从老馆地下层进入,入口连接了新馆的三条路径:一条较短的狭窄空间将参观者引向一个死胡同,进入这个绝境空间底部的一扇门,即屈米设计的“大屠杀塔”。
第二条路径的侧墙上布满了当年犹太人逃亡世界各地的城市名,路的尽端通向一个小庭院,院中一组密集的混凝土柱,象征犹太人的流浪与迁徙。
第三条也是最长的路径空间里,陈列着当年犹太社区幸存下来的各种遗物这个空间也将引导参观者返回博物馆入口。
博物馆中最意味深长的是一个虚空的空间,它是屈米在设计中最想表达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缺席的空间”,是柏林犹太人群体曾被彻底根除的见证。
彼得·艾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
1955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59-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1960-1963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建筑。
在普林斯顿等大学执教。
以具有广博知识的理论家、评论家而著称,这使他的建筑创作具有深奥的哲理。
思想基础: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哲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德勒兹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系列住宅,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5-1989),哥伦布会议中心(1989-1992),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碑(1999-2005)。
几何“地表”与“柱顶面”之间该设计从一套规则的网格开始,它包括2700多个混凝土柱,每个柱长2.3m,宽0.92m 高0-7.5m之间,柱间距0.92m,只能容纳一个人穿行。
柱阵的地面与顶平面之间所形成的波浪形,取决于柱网格和柏林城市网格相交错的断面。
由两套网格系统所产生的不定性,叠加在了地貌与柱阵的顶面上,创造出地表与柱顶面之间在视知觉上的差异。
网格结构的变异,导致原本规则的网格中出现模糊空间,空间显得密集、狭窄、深邃、变化多端,人在任何一处的感受都是多层次的,造就了一个消逝和反思的场所,亦即回忆。
莱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
1968-1972年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1972-1973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1975年组建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开始了他的城市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
曾在AA等校执教,是哈佛大学、莱斯大学教授。
思想基础:社会学。
代表实例:海牙国立舞剧院(1984-1987),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新总部大楼(2002-)。
摩天大楼设计者对摩天大楼作了重新界定在他们看来,原有摩天大楼对垂直性的表达已阻碍了想象力的发挥,随着垂直性拔地而起,创造性却轰然倒塌。
设计概念该设计并没有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争夺,而要建造的是由两座高楼组成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群。
主楼:对内。
包括行政管理、新闻广播、节目制作和服务等,纳入一个相互关联活动的立体环形结构中。
公众区:对外。
包括电视文化中心、宾馆等,将宾馆、音乐演奏厅、剧院以及电视演播厅融为一体。
环形结构结构——环形结构的三角形表面为大楼的主结构,它被用作一个巨大的管子,具有刚度、强度和扭转承受力等特点。
服务——建筑物中的一系列机械室供给一个由服务、电力、通信、水和热构成的连续环。
流线——工作人员流线和游客专用通道,使这种连续性更具潜力。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
早年在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学习数学,后移居英国,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1977年获得建筑学学位,1976-1978年,在库哈斯主持的OMA事务所工作,1979年自行开业。
任教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
思想来源:俄国构成主义派,库哈斯城市思想,计算机技术应用。
代表实例:香港山顶俱乐部(1983),维特拉消防站(1993),意大利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1998-2010)理念:哈迪德将博物馆看成是一个用来交流思想的、深入式的城市环境,从中孕育出一个多彩的文化性城市。
思路:城市化嫁接——场地渗透性——综合研究工场。
元素:素面混凝土——墙体;黑色钢铁——楼梯;无色玻璃——透明屋顶。
手法:线性,曲线,扭曲,捆绑。
蓝天组:设计组成立于1968年,由沃尔夫·德·普瑞克斯和海默特·斯维茨斯基组成,以维也纳为基地,1988年在洛杉矶开设事务所,1990年开始由合伙人法兰克·斯蒂普经营管理。
沃尔夫·德·普瑞克斯:1942年出生于维也纳。
曾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南加尼福利亚大学、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
执教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学院。
海默特·斯维茨斯基:1944年出生于波兰。
曾在维也纳工业大学、伦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
思想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实例:屋顶加建(1983-1989),德国慕尼黑宝马中心(2001-2007)。
“云”——是可以建造的关键词:速度、优雅、流畅。
思维:强调创造,崇尚技术。
创造:云朵—屋顶;屋顶景观;双层网状钢架;自旋双圆锥体;入口—坡道—天桥。
技术:屋顶—太阳能板;玻璃幕墙龙骨—金属管道;玻璃幕墙向阳面—金属遮阳板。
手法:被撕裂的表皮;穿插交错的空间;漂浮不定的屋顶;首位相对的锥体;流动旋转的曲面。
弗兰克·盖里: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后移民美国。
1954年毕业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1957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1962年在洛杉矶建立事务所。
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思想来源:俄国构成主义派,计算机技术应用。
代表实例: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1987-1988),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1993-1997),洛杉矶迪斯尼音乐中心(1998-2003)。
组成:城市公园,大型演奏厅,小型演奏厅,室外剧场,艺术装置等。
外观:不锈钢金属板,撕裂,折叠,包裹,曲线。
室内:美国松,纺织品,曲线,演奏台,管风琴装置。
7、3、3 解构建筑评述解构建筑的出现,对长期以来形式与功能的逻辑关系以及符号与意义的必然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以广泛的批判精神和超凡的前卫姿态又一次体现了西方建筑试图走向形式突破的创新传统,盖里等人的实践作品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建筑美学。
7、4、3 21世纪一个集群室内设计的作品——西班牙马德里美利坚之门酒店酒店业主突发奇想,聘请建筑设计界的19位明星,同时设计酒店的不同区域。
建筑师们收到项目任务书后,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自由造型,摒弃不必要的约束和严肃。
楼层设计师楼层设计师2层∕1.OG扎哈·哈迪德(英)8层∕7.OG 伦·阿纳德(英)3层∕2.OG诺曼·福斯特(英)9层∕8.OG凯瑟琳·梵德雷(英)4层∕3.OG 大卫·齐普菲尔德(英)10层∕9.OG 理查德·格拉克芒(美)5层∕4.OG Plasma工作室(英)11层∕10.OG矶崎新(日)6层∕5.OG维托里奥与鲁奇诺(西)12层∕11.OG贾维尔·马瑞斯考(西)7层∕6.OG 马克纽森(英)13.14层∕12.13.OG让·努维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