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解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哲学和建筑设计理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规范、规则和对称性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限制,探索更具自由性和表现力的建筑语言和形式。
首先,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提倡建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追求规则性、均衡性和对称性,而解构主义试图通过不规则、不对称和非均衡的设计元素来突破传统限制,给建筑带来新的鲜活感和动感。
解构主义的建筑作品通常强调建筑形式和结构的断裂、错位和错觉,使建筑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引领建筑技术的突破。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涉及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结构系统,需要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
例如,托马斯·海瑟威克的吉姆·谢林斯卡学院图书馆(Hesselbach’sche Buchhandlung)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和结构分析技术,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实现了曲线、倾斜和非对称结构的精确控制。
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创新,也提高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再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和对自然资源的尊重。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主张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例如,法兰克·盖里的吉默教堂(Gehry Residence)结合了建筑与景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
解构主义建筑对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强调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自然光线,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此外,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表达和艺术氛围的塑造。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具有强烈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氛围,通过破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和视觉效果。
例如,弗兰克·格黑利的肯特·斯塔克研究中心(Kentuck Knob)以其独特的弧线形式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广受赞誉。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一个哲学思潮的延伸。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拆解、重组和反转。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形式多变、材料多样、构造复杂、空间开放、功能多元。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1.形式多变。
解构主义建筑不受传统建筑形式的限制,形式可以是曲线、斜线、破碎、交错、反转等多种变化。
2.材料多样。
解构主义建筑不局限于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材料可以是钢、玻璃、混凝土、石材、木材等多种材料的组合。
3.构造复杂。
解构主义建筑的构造往往比传统建筑更加复杂,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4.空间开放。
解构主义建筑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拘泥于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5.功能多元。
解构主义建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居住和工作,还包括文化、娱乐、商业、教育等多种功能。
三、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1. 劳伦斯·威斯曼的威滋曼博物馆(1987年)威滋曼博物馆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标志性作品,其外观破碎、交错,内部空间错落有致,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2. 弗兰克·盖里的格栅建筑(1992年)盖里的格栅建筑是一座独特的商业大楼,其外观像一个巨大的格子,内部空间则是错落有致的多层结构,给人以惊奇和美感。
3. 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2005年)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是一座以红色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其外观独特、光彩照人,内部空间则是开放、明亮、舒适。
四、解构主义建筑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变化,解构主义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解构主义建筑

例·盖里 哥根汉姆博物馆 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 动态的体型,造成失稳、滑动、滚动错觉。
3· 叠加、并置 例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9
例· 维也纳 某会议室 蓝天社 1983-1988
4·不出场法 残缺、破败,构件不完整,留有悬念,以利想象
来补充。
哥根汉姆博物馆
5·突变 构件之间连结很突然,没有过渡、生硬。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
一·起源 1· 英国 1988年3月,伦敦泰特美术馆:解构主义学 术研讨会 会期一天,上午观看德里达送来的录像带, 讨论建筑问题,下午讨论绘画、雕刻 AD 3/4 1988 专刊:建筑中的解构 英国解构主义建筑是由哲学家发起。
2· 美国 1988年6月:美国大都会现代美术馆: 解构建筑展 展出七名(集团)的十件作品:
国内
汪 坦: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 种意识形态。 “解构主义”思潮是跨哲学引起 的。
《世界建筑》8903
薛求理: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
周剑云: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研究态 度和方法,解构主义的研究是形而上学的知识 体系、建筑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构成了 解构主义的研究对象。
型,造成失稳、失重、滑动、滚动、错移、翻 倾、坠落等错觉。
例 ·倾倒 格罗宁根博物馆 荷兰 蓝天社 1995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某工厂 蓝天社 1988-1989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它以“解构”为特征,推翻传统的建筑规则和观念,强调建筑的非线性、非对称和非常规。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其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由建筑师彼得·库克和约翰·霍奇森领导的著名建筑师团体“黑色红字”提出。
解构主义建筑在当时的建筑界引起了轰动,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叛和颠覆。
与传统的建筑风格相比,解构主义建筑更加关注形式的自由和抽象,强调建筑的动态感和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初期阶段,建筑师们通过使用不规则形状、错位和错落的空间布局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线性和对称性。
他们试图通过拆解和重组建筑元素,使建筑更具表达力和个性化。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美国洛杉矶的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构主义建筑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和前卫的形式。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具艺术性和哲学性的作品。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公园就是一个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城市公园,它将建筑、景观和艺术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公园的界限和规则。
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领域,还扩展到了设计、艺术和文化等领域。
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受到解构主义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的理念也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和变革。
然而,解构主义建筑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和效果,忽视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解构主义建筑的建造成本较高,施工和维护也较为复杂,不适用于所有场景。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打破传统规则和观念,探索建筑的可能性和表达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演变和创新。
解构主义建筑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 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统。这一结构并 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而是要做到城市里 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和建筑。
他认为现在的建筑师都被解构主义诱人的图片所洗脑,不切实际的崇拜少 数“明星”建筑师,被训练得极具破坏性,扼杀城市这样的生命的有机体, 他们对古建筑除了扼杀没有任何感情。这些建筑过时后,将留不下任何值 得崇拜的东西。
解构主义的7位代表人物
埃森曼 屈米 盖里 库哈斯 哈迪德 丹尼尔.里勃斯基 蓝天组
解构主义的案例解读
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
打破原有的结构的整体性,转换型和自调性,强调结构的不 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
在形式上运用错位,叠合,重组等方法,使建筑反映生成新 形势机遇的模式。形式语言上倾于抽象,从表层语汇转向深 层结构的探索。
解构主义的消极面
尼科斯· A· 萨林加罗斯的《反建筑与解构主义新论》毫不客气地将解构主义 比喻为“德里达病毒”,揭示了解构的消极本性。 他认为解构主义建筑造型参差不齐,空间令人非常不舒服,还带有荒诞而 不切实际的角状空间,建设费用昂贵,而且不考虑城市文脉。
建筑思想
屈米的“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 “交叉程序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横断程序设计” 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解析程序计”, 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 起来。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实际上,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布局、要素处理等表象上,而是要了解作 品蕴含的本质性内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删这张感觉可以)
《解构主义建筑》课件

观音寺
拥有各种特色建筑群 的观音寺是标志台湾 现代建筑的代表,其 中建筑名师伍宗岳所 设计的解构主义建 筑——观音山世界禅 寺具有向心而联,向 外而离的飞扬曲线, 具有引领建筑的伟大 风范。
总结
解构主义建筑通过形式和元素的分化,突破了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则,创造出 更加具有个性化和视觉效果的空间形态。未来,解构主义建筑可能会成为传 统建筑设计的一种重要拓展和发展方向。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拒绝传统建筑设计的风格,它通过形式和元素的分化来 突破传统的建筑设计,创造出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个性化的空间。
什么是解构主义建筑
过程和形式的分化
解构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设计过程和形式的分离。这种风格拒绝传统的形式和构造,探究不同 元素组合的可能性。
不追求实用性
解构主义建筑不一定追求实用性或完全符合人类习惯,它更加关注视觉效果和感官刺激。
对称性的打破
解构主义建筑常常是不对称的,带有不同的形式和
无传统的平面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多数情况下没有传统的平面设计,在
代表作品
莱茵河博物馆
由法国建筑大师让·努 维尔和沃尔夫·迈克尔 设计,莱茵河博物馆 的设计完美地展示了 解构主义建筑的核心 理念:对称性和平衡 性的打破,以及视觉 效果和感官刺激的强 调。
犹Hale Waihona Puke 博物馆由丹麦建筑师英格 尔·卡尔森设计,犹太 博物馆是解构主义建 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建筑物采用不规则的 线条,突破了传统的 对称性和平衡性。
米歇尔·德·波 克苏博物馆
由弗兰克·盖里设计, 米歇尔·德·波克苏博物 馆也是解构主义建筑 的代表作品之一。该 建筑物采用了非常规 的形式和 结构设计, 展现了解构主义建筑 的特点。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的美学空间: 解构主义的美学空间:
现代主义对于建筑的思考停留在作为“雕塑” 现代主义对于建筑的思考停留在作为“雕塑” 形式的构成之中,而后现代则开始从“空间” 形式的构成之中,而后现代则开始从“空间”的 角度对建筑进行思考了。人类通过在空间中进行 活动,知觉空间存在于行为与思考之中,人类由 此证实自身的存在。同样人类为了描述世界的结 构还在创造空间,这就是表现空间或艺术空间。 将这些空间具有的诸特性加以体系化的空间概念 则称为“ 则称为“美学空间。
解构主义结果
解构主义在对空间的处理中运用摸棱两可 的形状、组合使整个建筑显得复杂而残断, 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正常含义变得不再清晰 明白。 建筑师在营造解构主义 “美学空间” 的过 美学空间” 程中在理性格局中陈列了非理性的因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解构主义建筑的基本特征:
设计语言的几何化与抽象化,丰富的三维立体空 间打破了传统建筑呈现的二维平面思维模式。 相对于传统建筑形式的静态平稳特点,呈现出富 于动态的重叠、交错、扭转、弯曲、起伏和倾斜 等效果。 作品意义的多元性,不会固定在一个中心含义、 一种意义或本质上。 突出设计者运用建筑要素的个性化特征,努力构 成自己的建筑语言表达形式。
解构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建筑时,建筑师对从属于建筑的一切进行提问, 解构建筑时,建筑师对从属于建筑的一切进行提问,即对居 住、使用、技术目的、宗教投入、神圣化的价值标准以及 所有那些本身不是建筑方面的价值标准提出质疑, 所有那些本身不是建筑方面的价值标准提出质疑,并试图 把建筑从这些外在目的中抽取出来。 解构主义建筑不承认任何建筑本身以外的内容对形式的统 治性, 治性,包括社会意义、审美甚至功能意义的统治性。这种 建筑形式因此摆脱了建筑之外的定势影响,建筑形式的可 能性不受传统规则的限制, 能性不受传统规则的限制,打破了原有传统结构的整体性、 转换性和自我调整性,强调不稳定性与可变化性,使一切 建筑结构都可以是随机、偶然,或者冲突的,建立起一种 反功能性占主导地位的设计形式。与此同时,解构主义建 筑还致力于发现、揭示、运用在传统设计活动中被忽视、 否定和抑制的方面。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一、解构主义的概念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中演化出来的。
因此,它的形式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解构主义早在1967年前后就已经被哲学家贾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来了,但是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形成,却是80年代以来的事情。
何为解构——解构,简言之,即反结构,或分解结构,消解结构中心。
那什么是结构呢?根据德里达的阐释,结构即逻各斯中心(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本质即传统文化的“根”。
——一切传统的,既定的概念范畴和分类法都是解构的对象,德里达把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文化传统中所有解释语言,文学和哲学等的明确的,封闭的体系。
德里达认为,解构不仅仅是对话语、哲学陈述或概念以及语义学的分析,它必须向制度,向社会和政治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而建筑必然隐含政治学的影响,不可能存在不考虑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和其它投入的建筑方面的论断.因此根本的有效的解构必须通过建筑来传递,必须通过建筑师同政治权力,文化权力,以及建筑教学所做的努力及交易来传递,当然这是极其困难的。
可见,德里达对建筑之于解构寄望甚高。
按其观点,所有哲学,所有西方形而上学都铭写在建筑上,即建筑总体上凝聚了对于一个社会的所有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诠释。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解构建筑不承认任何建筑本身以外的内容对形式的统治性,包括社会意义、审美甚至功能意义的统治性。
这样,其形式就在创作思维和建造可能性外不受任何限制,进而一切都可以是随机和偶然的。
总结出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
三、生活中的解构主义建筑在解构主义批量生产或复制的图像中,人们越来越习惯一些无中心的、不集中的、零散的、碎片的形象,这些形象如屈米在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广场设计中,反周边环境和场所给定的古典主义整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三条“路径”和一个“虚空”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入口是从老馆地下层进入,入口 连接了新馆的三条路径: 一条较短的狭窄空间将参观者引向一个死胡同,进入这 个绝境空间底部的一扇门,即屈米设计的“大屠杀塔” 。 第二条路径的侧墙上布满了当年犹太人逃亡世界各地的 城市名,路的尽端通向一个小庭院,院中一组密集的混 凝土柱,象征犹太人的流浪与迁徙。 第三条也是最长的路径空间里,陈列着当年犹太社区幸 存下来的各种遗物这个空间也将引导参观者返回博物馆 入口。 博物馆中最意味深长的是一个虚空的空间,它是屈米在 设计中最想表达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缺席的空间” ,是柏林犹太人群体曾被彻底根除的见证。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
谢谢
伯纳德· 屈米:
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 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 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 盟学院(AA)、普林斯顿 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 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 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 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 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
文化历史背景
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 批判。这里的所谓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 主义的原则和标准。
乔治 格鲁斯博格在他的《解构主义导论》一问中文说过,解构 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它不过是一个激进的方 面,目的是发现,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 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它却从来没有像20年代 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 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 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在很大 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 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就在人们对于解构主义能否进入美国主流建筑风格拭目以待之 时,建筑师弗兰克•盖瑞似乎已经以他极端个性化的建筑风格 肯定了这一点。他的洛杉机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 以及巴黎的 美国中心(American Center)都是杰出例证。弗兰克•盖瑞经常在 建筑形式与材料的运用上既风趣幽默又出人意料,不愧为美国 当今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中国中 央电视 台 (CCT V)新 总部大 楼
海牙国立舞剧院
扎哈· 哈迪德
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早年在黎巴嫩贝鲁特 的美国大学学习数学,后移居英国,在伦敦建 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1977年获得建 筑学学位,1976-1978年,在库哈斯主持的 OMA事务所工作,1979年自行开业。任教于 伦敦建筑联盟学院。 思想来源:俄国构成主义派,库哈斯城市思 想,计算机技术应用。 代表实例:香港山顶俱乐部(1983),维特 拉消防站(1993),意大利国立21世纪艺术 博物馆(1998-2010)
洛杉机沃尔特•迪斯尼音乐厅
巴黎的美国中 心坐落于巴黎瑞
特银行(Right Bank)附近,毗 邻法国新内阁大 厦。临街的一面 看似在空间的利 用上没有什么特 别之处,其实这 正是盖瑞对复杂 结构中空间运用 的独特解决之道, 而面对公园与河 的那一面则具有 流动的和谐之美。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 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 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 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 屈米、彼得· 艾森曼、丹尼尔· 里 伯斯金、莱姆· 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 哈迪德、弗兰克· 盖里、蓝天组等。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公园规划图
从“分解”到“叠合” 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 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 系统: “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 “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 “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 园的整体结构。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见方的构 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在方 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 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至此,公园设计才由“分解 ”实现了三个迥然不同系统的“叠合”。
德国慕尼黑宝马中心
屋顶加建
弗兰克· 盖里
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后移民美国。1954 年毕业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1957 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1962年在洛 杉矶建立事务所。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思想来源:俄国构成主义派,计算机技 术应用。 代表实例: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1987-1988),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 (1993-1997),布拉格尼德兰大厦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 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 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 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 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建筑装饰风格
20世纪9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式微与新现代主义的持续发 展,美国建筑界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趋向——解构主义。以弗兰 克•盖瑞为领导的解构主义者主张与传统建筑形式更彻底地分离, 他们不仅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直线式单调形式,也反对其变 体——后现代、新现代所主张的和谐之美,认为它们简单而过 时。解构主义建筑外形新颖、独特,犹如被分割成许多块,但 它们又彼此联系,在分离中构成一个整体。它的出现为建筑界 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彼得•艾斯曼曾几次主张重新定位建筑空间 的设计与分配方法,他的水晶宫模型就是在计算机的辅助下, 用新的设计与计算方法进行的一次尝试。在解构主义建筑中, 历史的因素,尤其是旧的装饰方法,被彻底地遗弃了,不过, 它与俄国曾经轰轰烈烈的构成主义运动在形式上却有着相当的 相似之处(尽管构成主义只是一个对现实建筑的梦想)。然而, 尽管欧洲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解构主义的发展,但美国走 在了最前列。
彼得· 艾森曼
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哥伦布会议中心
哥伦布会议中心平面
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碑
莱姆· 库哈斯
思想基础:社会学。 代表实例:海牙国立 舞剧院(1984-1987) ,中国中央电视台( CCTV)新总部大楼 (2002-)。 摩天大楼 1944年出生于荷兰。1968-1972年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 (AA),1972-1973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1975 年组建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开始了他的城 市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曾在AA等校执教,是哈佛大 学、莱斯大学教授。
香港山顶俱乐部
维特拉消站
意大利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
蓝天组:设计组成立于1968年,由沃尔夫· 德· 普 瑞克斯和海默特· 斯维茨斯基组成,以维也纳为 基地,1988年在洛杉矶开设事务所,1990年开 始由合伙人法兰克· 斯蒂普经营管理。 沃尔夫· 德· 普瑞克斯:1942年出生于维也纳。 曾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南加尼福利亚大学、伦 敦建筑联盟学院学习建筑。执教于维也纳应用 艺术学院。海默特· 斯维茨斯基:1944年出生于 波兰。曾在维也纳工业大学、伦敦建筑联盟学 院学习建筑。 思想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实例:屋顶加建(1983-1989),德国慕 尼黑宝马中心(2001-2007)。
丹尼尔· 里伯斯金
1946年出生于波兰。曾在以 色列和美国学习音乐,后来 在纽约的库柏联盟学院学习 建筑,又在英格兰的埃塞克 斯大学历史与哲学系攻读。 曾经在多所大学执教。丰富 的知识背景,使他的建筑创 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思想基础:解构主义哲学。 代表实例:柏林犹太人博 物 馆(1989-1999)。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
学的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 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 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 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 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 样式"。
1932年出生于美国。1955年毕 业于康奈尔大学,1959-1960 年在哥伦比亚大学,19601963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建筑。 在普林斯顿等大学执教。以具 有广博知识的理论家、评论家 而著称,这使他的建筑创作具 有深奥的哲理。 思想基础:乔姆斯基的结构 主义哲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哲学,德勒兹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系列住宅,俄亥 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1985-1989),哥伦布 会议中心(1989-1992),欧 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碑 (1999-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