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解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艺术哲学和建筑设计理念,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建筑规范、规则和对称性的一种挑战,它试图通过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限制,探索更具自由性和表现力的建筑语言和形式。
首先,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提倡建筑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传统的建筑设计往往追求规则性、均衡性和对称性,而解构主义试图通过不规则、不对称和非均衡的设计元素来突破传统限制,给建筑带来新的鲜活感和动感。
解构主义的建筑作品通常强调建筑形式和结构的断裂、错位和错觉,使建筑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引领建筑技术的突破。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涉及复杂的几何形状和结构系统,需要运用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来实现。
例如,托马斯·海瑟威克的吉姆·谢林斯卡学院图书馆(Hesselbach’sche Buchhandlung)运用了先进的计算机模拟和结构分析技术,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实现了曲线、倾斜和非对称结构的精确控制。
这些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建筑设计和施工的创新,也提高了建筑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再次,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在于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和对自然资源的尊重。
解构主义建筑设计主张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追求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例如,法兰克·盖里的吉默教堂(Gehry Residence)结合了建筑与景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感。
解构主义建筑对可持续建筑的理念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强调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自然光线,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此外,解构主义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表达和艺术氛围的塑造。
解构主义建筑通常具有强烈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氛围,通过破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创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和视觉效果。
例如,弗兰克·格黑利的肯特·斯塔克研究中心(Kentuck Knob)以其独特的弧线形式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广受赞誉。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影响李萍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中国建筑的影响李萍发布时间:2023-06-17T10:15:22.314Z 来源:《小城镇建设》2023年4期作者:李萍[导读]天津天保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市空港经济区 300000一、解构主义建筑思潮(一)解构主义背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的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在二战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思潮平分秋色,欧美哲学即是在此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以结构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流派的“人本主义”哲学,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拥有了发展空间。
其中,结构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语言符号学的方法,成为了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个派别,从而创始了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
综合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法国哲学家)和罗兰巴特的观点,可以把反二元对抗、反权威、反中心、反“非黑即白”概括为解构主义的特点。
一些建筑师受此影响,将解构主义建筑不断往前推进,涌现出了大批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及划时代的建筑作品,为世界建筑发展史增添了强有力的一笔。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概念界定建筑中的解构主义,它的哲学基础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所提倡的解构主义哲学。
此前德里达在这之前被人们认为是结构主义者,后来他全面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转为解构主义哲学,解构理论刚刚提出的那段时间,西方文化界掀起了一阵解构风。
文学、社会学、心理学以至于神学都在德里达的启蒙下,尝试进行各种分解、颠倒、变构、重建似的研究。
最终这阵风也吹进了建筑界学子们的头脑与创作中了。
运用解构哲学在建筑中表现“无”、“不在”、“不在的在”等等,在建筑创作中采用“编造”、“解图”、“解位”、“虚构基地”“编造出比现有基地更多的东西”,“对地的解剖”还有“解位是同时又在基地上又不在基地上”。
解构建筑的形象特征可以总结为“散乱、残缺、突变、动势和奇绝”,解构建筑的形状、色彩、比例、尺度和方向的处理都打破原来建筑的条条框框,建筑手法极度自由,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疏散凌乱感。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一个哲学思潮的延伸。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拆解、重组和反转。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形式多变、材料多样、构造复杂、空间开放、功能多元。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1.形式多变。
解构主义建筑不受传统建筑形式的限制,形式可以是曲线、斜线、破碎、交错、反转等多种变化。
2.材料多样。
解构主义建筑不局限于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材料可以是钢、玻璃、混凝土、石材、木材等多种材料的组合。
3.构造复杂。
解构主义建筑的构造往往比传统建筑更加复杂,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4.空间开放。
解构主义建筑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拘泥于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5.功能多元。
解构主义建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居住和工作,还包括文化、娱乐、商业、教育等多种功能。
三、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1. 劳伦斯·威斯曼的威滋曼博物馆(1987年)威滋曼博物馆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标志性作品,其外观破碎、交错,内部空间错落有致,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2. 弗兰克·盖里的格栅建筑(1992年)盖里的格栅建筑是一座独特的商业大楼,其外观像一个巨大的格子,内部空间则是错落有致的多层结构,给人以惊奇和美感。
3. 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2005年)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是一座以红色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其外观独特、光彩照人,内部空间则是开放、明亮、舒适。
四、解构主义建筑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变化,解构主义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解构主义建筑

例·盖里 哥根汉姆博物馆 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 动态的体型,造成失稳、滑动、滚动错觉。
3· 叠加、并置 例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9
例· 维也纳 某会议室 蓝天社 1983-1988
4·不出场法 残缺、破败,构件不完整,留有悬念,以利想象
来补充。
哥根汉姆博物馆
5·突变 构件之间连结很突然,没有过渡、生硬。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
一·起源 1· 英国 1988年3月,伦敦泰特美术馆:解构主义学 术研讨会 会期一天,上午观看德里达送来的录像带, 讨论建筑问题,下午讨论绘画、雕刻 AD 3/4 1988 专刊:建筑中的解构 英国解构主义建筑是由哲学家发起。
2· 美国 1988年6月:美国大都会现代美术馆: 解构建筑展 展出七名(集团)的十件作品:
国内
汪 坦: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 种意识形态。 “解构主义”思潮是跨哲学引起 的。
《世界建筑》8903
薛求理: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
周剑云: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研究态 度和方法,解构主义的研究是形而上学的知识 体系、建筑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构成了 解构主义的研究对象。
型,造成失稳、失重、滑动、滚动、错移、翻 倾、坠落等错觉。
例 ·倾倒 格罗宁根博物馆 荷兰 蓝天社 1995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某工厂 蓝天社 1988-1989
浅析解构主义建筑

浅析解构主义建筑摘要:解构主义是当下建筑设计领域流行的设计理论。
本文通过论述解构主义哲学的内容、形成和对建筑领域的深刻影响来澄清解构主义建筑的概念,着重分析总结了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并阐述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建筑特征1 解构主义哲学解构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分解结构,消解结构中心。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结构即是逻各斯中心(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本质上就是传统文化的脉络。
一切传统的,既定的概念范畴和分类法都是解构的对象。
西方文化传统中所有解释语言,文学和哲学等明确的,封闭的体系都是解构主义攻击的对象。
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声音与形象)和所指(观念与意义)。
解构主义通过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割裂能指和所指的联系。
也就是说,所有的交流方式,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不能准确清晰的传达信息,语言文字并没有唯一的含义。
“在场的形而上学”指传统形而上学假定真理是语言之外的事实,这种事实可以交流、传达和捕捉。
解构主义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语言不是描述现实和反映经验的手段,不过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游戏,因为语言一出现,无数歧义也就产生了”。
语言和语义是不等的,语言的多重解释性致使语言必然包含歧义。
解构主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
1966年10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一次学术会议,大西洋两岸众多学者参加,多数是结构主义者,会议的原意是美国哲学迎接结构主义时代的到来。
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会议上宣读了《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的讲演。
他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的一代宗师列维·斯特劳斯,全面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他声称结构主义已经过时,要在美国树立结构主义已为时过晚。
德里达的观点即解构理论,即解构主义哲学。
也有人把解构主义归入后结构主义阵营。
但也有人认为德里达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
解构主义建筑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三条“路径”和一个“虚空”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入口是从老馆地下层进入,入口 连接了新馆的三条路径: 一条较短的狭窄空间将参观者引向一个死胡同,进入这 个绝境空间底部的一扇门,即屈米设计的“大屠杀塔” 。 第二条路径的侧墙上布满了当年犹太人逃亡世界各地的 城市名,路的尽端通向一个小庭院,院中一组密集的混 凝土柱,象征犹太人的流浪与迁徙。 第三条也是最长的路径空间里,陈列着当年犹太社区幸 存下来的各种遗物这个空间也将引导参观者返回博物馆 入口。 博物馆中最意味深长的是一个虚空的空间,它是屈米在 设计中最想表达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缺席的空间” ,是柏林犹太人群体曾被彻底根除的见证。
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
谢谢
伯纳德· 屈米:
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 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 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 盟学院(AA)、普林斯顿 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 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 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 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 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
文化历史背景
从字义来看,解构主义是指对于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 批判。这里的所谓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是指现代主义,国际 主义的原则和标准。
乔治 格鲁斯博格在他的《解构主义导论》一问中文说过,解构 主义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它不过是一个激进的方 面,目的是发现,和对于我们自身的发现。 从实质来讲,解构主义虽然一时先声夺人,特别在设计学院, 建筑学院的学生,研究生中非常热门,它却从来没有像20年代 俄国的结构主义,1918-1928年的荷兰的风格派,或者1919-1933 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派那样成为一个运动的根源,更没有现代 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那种控制世界几十年之久的力量。在很大 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学究味的尝试,一种 小范围的实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个人性,表现性等特点。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

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代表人物、作品1、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最早反映在弗兰克?盖里被认为世界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代表作:1989年设计的德国维特拉国际家居展览中心。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建于(1995~1997)年,作为90年代世界最著名的新建筑,盖里重新撰写了建筑手法的传统盖里的设计基本采用了解构的方式,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构造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然后重新组合,形成破碎的空间形态。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采用解构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他重视解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整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的充分表达。
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但本身却是一种新的形式。
是解析了以后的构造。
他对于空间本事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所谓的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丰富的形式感。
2、P·艾曼森(Peter Eisenman)P·艾曼森(Peter Eisenman)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建筑设计师之一。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与P?艾曼森有较多联系,对其思想也有一定影响。
艾曼森的两大作品——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威克斯纳艺术中心与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
艾曼森主持的DAAD学院扩建工程的设计工作始于1987年,学院1996年底建成。
原建筑呈折线互相联系,扩建部分在原有建筑北侧而且沿着山坡布置。
总体布局、内部空间和外部造型独具特色。
设计借助计算机,建筑轴网的每个交点都在三度空间不断位移,多层次交叉、错动。
利用扩建部分与己建成部分的空间作为中庭。
新旧建筑之间的空间本来就极不规则,设计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并予以发挥。
沿中庭北侧布置单跑大楼梯,平面呈曲线状,坡度极缓而且有宽度变化,大楼梯与横跨中庭的天桥、顶光组合成极具特色的共享空间。
由于高层的变化、构造的扭转、空间的穿插,形成强烈的动感,这种扑朔迷离的空间在建筑艺术确实有所突破。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它以“解构”为特征,推翻传统的建筑规则和观念,强调建筑的非线性、非对称和非常规。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其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由建筑师彼得·库克和约翰·霍奇森领导的著名建筑师团体“黑色红字”提出。
解构主义建筑在当时的建筑界引起了轰动,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叛和颠覆。
与传统的建筑风格相比,解构主义建筑更加关注形式的自由和抽象,强调建筑的动态感和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初期阶段,建筑师们通过使用不规则形状、错位和错落的空间布局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线性和对称性。
他们试图通过拆解和重组建筑元素,使建筑更具表达力和个性化。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美国洛杉矶的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构主义建筑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和前卫的形式。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具艺术性和哲学性的作品。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公园就是一个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城市公园,它将建筑、景观和艺术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公园的界限和规则。
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领域,还扩展到了设计、艺术和文化等领域。
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受到解构主义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的理念也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和变革。
然而,解构主义建筑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和效果,忽视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解构主义建筑的建造成本较高,施工和维护也较为复杂,不适用于所有场景。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打破传统规则和观念,探索建筑的可能性和表达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演变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 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统。这一结构并 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而是要做到城市里 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和建筑。
他认为现在的建筑师都被解构主义诱人的图片所洗脑,不切实际的崇拜少 数“明星”建筑师,被训练得极具破坏性,扼杀城市这样的生命的有机体, 他们对古建筑除了扼杀没有任何感情。这些建筑过时后,将留不下任何值 得崇拜的东西。
解构主义的7位代表人物
埃森曼 屈米 盖里 库哈斯 哈迪德 丹尼尔.里勃斯基 蓝天组
解构主义的案例解读
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
打破原有的结构的整体性,转换型和自调性,强调结构的不 稳定性和不断变化的特性。
在形式上运用错位,叠合,重组等方法,使建筑反映生成新 形势机遇的模式。形式语言上倾于抽象,从表层语汇转向深 层结构的探索。
解构主义的消极面
尼科斯· A· 萨林加罗斯的《反建筑与解构主义新论》毫不客气地将解构主义 比喻为“德里达病毒”,揭示了解构的消极本性。 他认为解构主义建筑造型参差不齐,空间令人非常不舒服,还带有荒诞而 不切实际的角状空间,建设费用昂贵,而且不考虑城市文脉。
建筑思想
屈米的“三个程序设计”的概念,“交叉程序设计”、 “横断程序设计”和“解析程序设计”。 “交叉程序设计”,是把空间用于与原来的空间意图不同的设计。“横断程序设计” 是把两项设计的各种空间布置结合在一起,而忽略掉其对立性。“解析程序计”, 是把两个设计结合起来,就是让设计A的必要空间布置同设计B的可能布置两者混合 起来。 解构意味着对设计任务的根本思想进行挑战,也意味着对建筑旧俗习惯的否定。 实际上,对一个作品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布局、要素处理等表象上,而是要了解作 品蕴含的本质性内容,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删这张感觉可以)
解构主义建筑
• 1988年,菲利普· 约翰逊和马克· 威格利在纽 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持了“反构成主义建 筑”7人展。 • 同年,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 行了国际研讨会,讨论了“建筑和艺术中 的解构”问题。
• 这两次活动表明了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正式 登上国际建筑舞台。
建筑师们对解构主义的定义
• 解构主义与反构成主义在形式方面偶然相似,但解构主义是“开
放系统”,包容多种流派。反构成主义相对而言是一个“封闭系统”。
构成主义
再发现
反构成主义
解构主义
• 结构主义主张用特定的”结构”观念来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结
构”指的是“两个以上的的要素按一定方式结合组织起来,构成一个 统一的整体,其中诸要素之间确立的构成关系”研究重点为各要素的 关系。
何形态的构成性,形成不稳定的,对比极强的的视觉形象与构图。
• 反构成主义是对早期构成主义基本艺术特征的再发现,“反”更多指
的是“扭转”的意思。将各种建筑元素运用各种方法(包括理性方法), 进行冲突性的布置叠加,形成不纯洁,无秩序,不稳定,无等级的建筑形 象。但这种建筑既符合结构原理,又符合功能要求。
建筑师简介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洛桑。1969
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l970-l980年 在伦敦AA建筑学院任教,1976年在普林斯顿建
筑城市研究所。1988-2003年他一直担任纽约
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研究院的院长职务。 他在纽约和巴黎都设有事务所,经常参加各国
设计竞赛并多次获奖,其新鲜的设计理念给世
解构主义的产生
· 解构主义建筑向传统建筑理论提出积极的质疑
1.向建筑的几何纯洁性质疑 2.向功能主义,功能象征主义质疑 3.向文脉主义质疑
• 解构主义提出了“非理”的理论。
解构主义者发现以往任何建筑理论及建立的秩序都有某种 脱离时代要求的局限性,不能够满足发展变化了的要求。 他们提倡的反理性,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对理性的否定,它 主要是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引入随机,偶然等被理性排 斥的因素。
• 后结构主义指出结构是不断变化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静止
的的结构。而是一种开放的,变异的,无中心含义的解构状态。
• 解构主义是后结构主义衍化而出。
发展
结构主义 批判 后结构主义
衍化
解构主义
• 现代主义对传统建筑文化基本持否定态度,是对古典经验的否定。 • 后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文化基本持肯定态度是对古典经验的认同
• 詹克斯把这些建筑叫做”新构成主义” • 约翰逊把这些建筑称为”反构成主义” • 而艾森曼则称之为“扰乱了的完美”
• 解构主义的意象多义繁杂,定义模糊。
解构主义与其他建筑理论对比
结构主义与 反结构主义
构成主义与 反构成主义
现代主义与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 构成主义研究的重点不在结构本身,而在于构成的艺术效果。探索几
界各地带来强大冲击。1983年赢得的巴黎 拉.维莱特公园国际设计竞赛,是他最早实现
的作品。
建筑思想
屈米对建筑批判性的理解至今仍是他设计实践 的中心思想。没有事件发生就没有建筑的存在,
他的设计永远是提供了充满生命力的场所而不
是重复已有的美学形式。这样建筑就成了一个 受设计概念、城市地形和规划所界定好了的 “情景构造物”
态度是一种无感情色彩的,超然
的态度。在解构主义的角度看现代主义与后现代建筑与古典主义都是 传统的,而解构主义可能更偏向于一种未来建筑艺术。
传统建筑文化 否定 肯定 超然,无感情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解构主义
传统
未来
解构主义建筑
• 当代建筑学中的解构主义是与现代主义的 合理性刚好对立。 •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然并且 是相反。
• 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屈米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丹尼尔.里勃斯基 • 德国慕尼黑宝马汽车公司客户接待中心
蓝天组
• 大连国际会展中心 蓝天组 •
拉·维莱特公园
伯纳德 ·屈米
背景
• 拉·维莱特公园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任期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 周年而主持在巴黎建设的九大工程之一。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 目标就定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 思想意义的公园。当时包括瑞姆·库哈斯在内,一共有472份方案, 最终屈米的方案赢得了这次竞赛。拉•维莱特公园诞生的时代,正 值法国园林复兴运动的初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论是拉•维莱特 公园的业主还是设计师屈米,都意在创造一个与以往园林风格大 不相同的作品,一个21世纪公园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