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氏肺吸虫病87例临床资料分析
肺吸虫病43例临床误诊分析

肺吸虫病43例临床误诊分析肺吸虫病是由肺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常常造成误诊。
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肺吸虫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我们对43例误诊的肺吸虫病病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旨在帮助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判。
病例一:胸腔积液一名40岁男性患者以胸腔积液为主要症状入院,经过一系列检查,最终被诊断为肺结核。
然而,经我们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发现,此患者实际上是患有肺吸虫病导致的胸腔积液。
胸腔积液是肺吸虫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但由于肺结核在我国的高发率,此患者被误诊为肺结核,延误了治疗时间。
病例二:咳嗽和咯血一名45岁女性患者以咳嗽和咯血为主要症状就诊。
她被初步诊断为肺癌,但病理检查却显示并无癌细胞存在。
进一步检查后,我们发现该患者的症状与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相符。
因此,她最终被确诊为肺吸虫病。
这个案例再次强调了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时,应该排除其他潜在病因,避免误诊。
病例三:寒战和高热一名61岁男性患者在发热和剧烈寒战的症状下前来就诊。
由于这些症状与肺炎相似,医生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并立即给予相应治疗。
然而,症状并未改善。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血液中存在肺吸虫寄生虫,因此最终被确诊为肺吸虫病。
对于寒战和高热的患者,除了常见的呼吸系统感染外,应该考虑肺吸虫病的可能性。
通过对43例肺吸虫病误诊病例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教训:1. 充分了解疾病特点:肺吸虫病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不仅仅局限在肺部症状上。
医生应该充分了解肺吸虫病的特点,包括寄生虫生命周期、传播途径和症状变化等。
2. 全面检查和分析: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医生应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不仅限于常见的病因,还应考虑其他非常见因素的可能性。
3. 强调早期诊断和治疗:肺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避免病情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医生应提高警惕,及早考虑肺吸虫病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于误诊。
斯氏肺吸虫病108例临床报告

斯氏肺吸虫病108例临床报告
朱名胜;朱丹
【期刊名称】《四川医学》
【年(卷),期】2004(025)012
【摘要】湖北省十堰市曾有过并殖吸虫和并殖吸虫病的报道,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本地区流行的虫种为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
近年来,经我室诊治本地区斯氏肺吸虫病108例,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1321-1321)
【作者】朱名胜;朱丹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阳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湖北,十堰,442000;广州白云区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32.2
【相关文献】
1.铜仁地区脑型斯氏肺吸虫病114例临床分析 [J], 姚曙光;王美华;肖品佐
2.南水北调工程库区斯氏肺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 [J], 朱名胜;朱艳霞;宋明华;王绍基
3.卫氏和斯氏肺吸虫抗原对同源及异源肺吸虫病诊断价值的比较 [J], 李调英;徐亮;曾明安
4.三峡库区重庆段斯氏肺吸虫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附58例斯氏肺吸虫病误诊
原因分析 [J], 张锡林;王英;张敬如;段建华
5.湖北省十堰市斯氏肺吸虫病324例诊治报告 [J], 朱名胜;宋明华;王绍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吸虫病30例诊治分析

肺吸虫病30例诊治分析
葛挺;吴宏成
【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
【年(卷),期】2012(24)4
【摘要】目的探讨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提高肺吸虫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0例肺吸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3%患者病前明确有生食水产品史,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60%)、胸痛(46.7%)、发热(40%)、胸闷气急(40%)为主,胸部影像学以胸腔积液(66.7%)、液气胸(16.7%)为主.25例患者的末梢血嗜酸细胞百分比及绝对数升高(最高达59%).所有患者均经肺吸虫抗体金标法(DIGFA)和酶标法(ELISA)检查明确诊断.经吡喹酮治疗后,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肺吸虫病患者多有生食水产品史,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影像表现以胸腔积液、液气胸多见,末梢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此病诊断,吡喹酮治疗仍是此病首选.
【总页数】2页(P382-383)
【作者】葛挺;吴宏成
【作者单位】315040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患利医院;315040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患利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4
【相关文献】
1.儿童脑型肺吸虫病1例诊治分析 [J], 吴南海;谢益兵
2.肺吸虫病49例诊治分析 [J], 宋嫣瑾;冯为盛;徐涛
3.肝肺吸虫病1例诊治分析 [J], 董烈斌;王学汉
4.儿童脑肺吸虫病50例诊治分析 [J], 程玉芳
5.以胸腔积液为主要表现的肺吸虫病15例诊治分析 [J], 顾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肺吸虫病误诊原因讨论

肺吸虫病误诊原因讨论王章牛;詹志民;倪高顺【摘要】探讨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将我院误诊的3例肺吸虫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均表现为咳嗽、消瘦.X线胸片检查示胸腔积液2例,胸膜肥厚1例.均误诊为胸膜炎,经治疗无效,后行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均阳性,确诊为肺吸虫病,给予吡喹酮治疗后痊愈.结论对有胸腔积液常规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应考虑到肺吸虫病的可能,及时行相关检查,避免误诊误治.【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1(024)009【总页数】2页(P41-42)【关键词】并殖吸虫;误诊;胸膜炎【作者】王章牛;詹志民;倪高顺【作者单位】726000陕西商洛,商洛市中心医院放射科;726000陕西商洛,商洛市中心医院放射科;726000陕西商洛,商洛市中心医院呼吸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39肺吸虫病临床表现与影像改变缺乏特异性,不易与其他胸膜病变鉴别,易误诊误治。
本文对我院收治有完整资料的3例肺吸虫病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其特点及误诊原因。
1 病例资料【例1】男,32岁。
因咳嗽、咳痰、消瘦半年伴发热1周入院。
查体:消瘦面容,听诊右肺呼吸音低。
经X线胸片检查显示右侧少量胸腔积液。
查白细胞10.5×109/L,嗜酸细胞 5.2 ×109/L,血红细胞沉降率(ESR)60 mm/h。
拟诊结核性胸膜炎随即给予抗结核治疗1周。
随后复查X线胸片示胸腔积液未减少,予胸腔抽积液减压,胸腔积液为淡黄色渗出液。
详细询问病史得知患者有生食蟹史。
即行肺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呈即时反应型,复查血白细胞12.5×109/L,嗜酸细胞5.4×109/L,诊断为肺吸虫病。
予吡喹酮口服1个疗程,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复查X线胸片示胸腔积液较前有所吸收,第2个疗程后复查X线胸片示胸腔积液完全吸收。
出院后1个月复查X线胸片正常。
【例2】男,16岁。
因咳嗽、胸痛伴乏力半年入院。
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分析

X线检查:早期。肺部炎性浸润,囊肿及胸腔 积液。CT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资料: 实验室检查:痰、粪便或体液中查到虫卵,皮 下结节活检发现虫卵、童虫、或成虫可以确诊。 免疫学检查有诊断意义
肺结核、肺癌 脑部寄生虫病和脑肿瘤 病毒性肝炎、肝脓肿
鉴别诊断
预后
一般预后较好,脑脊髓型疗效较差。斯氏狸殖 吸虫预后较好
全身症状 荨麻疹 咳嗽 咳痰 胸膜炎、胸腔积液 肺部损害 肝损害 皮下结节与包块
临床表现
腹型:腹痛(阵发性或下腹隐痛)、腹泻、恶 心、呕吐、肝肿大和肝功能异常。脓肿破溃可 排棕褐色粘稠血便。斯氏并殖吸虫可引起肝功 能异常 脑脊髓型:2-5%,卫氏并殖吸虫多见
脑型:儿童和青壮年严重感染者。
胸肺型: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短。铁锈色或棕 褐色烂桃样血痰为最典型症状。(为肺部坏死组织,痰 中可查到虫卵)有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
卫氏并殖吸虫病与斯氏并殖吸虫病的鉴别表
卫氏并殖吸虫病 不常见 不常见 明显,伴中等或大量痰液 铁锈色痰,棕褐色痰或烂桃肉样 较少见 常见 较少见 10-20%病人可见,结节内查见 虫卵或成虫 斯氏并殖吸虫病 常见 很常见 轻咳,痰量很少 血丝痰 常见 少见 较常见 30-70%病人可见,有游走 性包块,包块内偶见幼虫, 未见成虫或虫卵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是卫氏病殖吸虫的重要传染源。 通过痰或粪便排出虫卵。某些家畜和野兽是并 殖吸虫的保虫宿主和传染源。病人不是斯氏并 殖吸虫的主要传染源。犬、猫、果子狸等为其 保虫宿主和传染源 传播途径: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溪蟹、喇 蛄或进食含有童虫的野猪肉或生饮溪水而感染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分布广泛。东北地区为喇蛄型卫氏 并殖吸虫流行区
儿童肺吸虫病35例临床分析

儿童肺吸虫病3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特征、影像学特点,提高一线医务工作者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住院治疗的儿童肺吸虫病的临床资料。
结果:35例病人中,男孩28例,女孩7例,年龄从2岁1月到15岁3月,平均年龄6岁9月。
11例有明确的进食螃蟹、蛤蝲病史,3例曾在溪水中玩耍、饮用溪水。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呼吸系统累及及全身症状,其次为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6例仅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无其他不适主诉,另有5例可及胸、颈、背部、双下肢等皮下结节。
31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高于正常,21/21例血IgE均明显高于正常。
影像学检查提示肺炎17例(48.6%)、胸腔积液16例,胸膜反应10例,心包积液5例。
5/16有头颅影像学异常改变。
7例行骨髓穿刺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生。
2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灌洗液细胞学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
确诊为肺吸虫病后,所有病例均以吡喹酮治疗,1例行颅内寄生虫切除术,所有病例均好转出院。
结论:在临床中对有多脏器、多系统损害,尤其是高嗜酸性粒细胞、皮下结节,多浆膜腔积液、肝脾肿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患儿,需高度警惕本病可能。
本病确诊经正规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肺吸虫病;儿童;嗜酸性粒细胞;IgE;吡喹酮引言儿童肺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肺吸虫寄生于人体而引起。
由于进食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虾蟹类而感染。
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多样化,在临床中首诊常较易误诊。
对我院2005年-2012年间收住院肺吸虫病患儿35例进行临床分析,并对儿童肺吸虫病临床表现及有关问题予以探讨。
1、对象与方法2005年至2012年我院收治,诊断为肺吸虫病患儿共35例。
结合患儿病史、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考虑寄生虫感染,查血肺吸虫循环抗体阳性或痰液中找到肺吸虫虫卵诊断本病。
其中28例男孩,7例女孩。
年龄最大者15岁3月,最小者2岁1月,平均年龄6岁9月。
11例肺吸虫病例误诊分析

胸 膜 炎 ” 。
、
1 例 病人 中 1 为男性 , 例 为女 性 ; 1 0例 1 年龄最 大 5 7
岁, 最小 6岁 ; 中 1 其 0例来 自本省 ( 中 2例来 自市 区 , 其 8例
来 自农 村 ) 1 , 例来 自四川 省合江县 ; 中 5例有饮 用溪水史 , 其
阴影为 2例 ; 全部均有胸 腔积 液表现 , 中单侧 胸腔积液 为 7 其
例, 双侧胸腔积液 为 2例 ; 心包积 液 2例 ; 腹腔 积液 。积 液 无 量 为少至中量。均未见肝脾肿大 。 四 、 常规及 嗜酸性 粒细胞计数 : 血 白细胞 总数增 高共 4例 , 最高达 2 . 0 2×1 L 嗜酸性 粒 0/ ;
七、 诊断及分析 :
[ ] 谢醒 民, 3 杨树森. 临床寄生 虫病学 [ . M] 天津 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 9 9:6 3—7 0.
[ ] 许隆祺 ,薛纯 良. 4 重要寄生虫病诊治指南 [ . M] 北京科学技术 出
三、 影像学检查 : 全 部行 胸部 x片或 C T检查 及 B超检查 : 中肺 部片 状 其
临床医师易首先考虑结核 。流行病 学资料对诊 断肺 吸虫病有 重要参考价值 。我省为肺 吸虫新发疫 区, 对临床诊 断不 明确 的病例有时应做相应 的鉴别诊断 。 二 、 问病史不仔细 , 询 对患者生活 , 饮食习惯未仔细询问 。
临床肺 科 杂志
・
21 02年 2月 第 l 7卷第 2期
35 6
误诊分析 ・
1 1例 肺 吸 虫病 例 误诊 分 析
阮树 松
肺 吸虫病属人兽共患蠕虫病 , 为卫氏并殖吸虫 , 氏病 殖 斯 吸虫等寄生人体所致 , 因在 流行 区生食 或半生食 含囊 蚴的 人 溪 蟹或蜊蛄 , 用生水而感染 , 饮 临床特点 : 有长期咳嗽 , 咳铁锈 色 痰或癫痫 , 头痛 , 瘫痪 等 , 或有 持续 的嗜 酸性 细胞增 多而 已 排 除其他寄生虫或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等 , 确诊 以痰 、 或 粪
肺吸虫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

肺吸虫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参考肺吸虫病主要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吸虫引起的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并殖吸虫病。
以卫氏并殖吸虫为代表的大多数致病性并殖吸虫主要在人体肺脏中寄居,并成熟产卵,引起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肺型并殖吸虫病,病人和病兽、病畜是主要传染源,斯氏狸吸虫在人体内不能发育成熟,但可到处游走移行,引起以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外型并殖吸虫病,病兽、病畜是主要传染源。
本病流行于亚洲,非洲、美洲也有报道。
在我国分布也较广泛,达1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14个省发现病人。
病因及发病机制肺型并殖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为卫氏并殖吸虫、团山并殖吸虫、宫崎并殖吸虫及墨西哥并殖吸虫。
肺外型并殖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为斯氏狸吸虫和四川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的成虫寄生在宿主肺脏,发育成熟后产卵,虫卵随宿主痰液或者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为毛蚴,随即钻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体内,经胞蚴、母雷蚴以及子雷蚴而产生许多尾蚴,尾蚴自螺体逸出,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或者喇蛄,发育为囊蚴。
人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的溪蟹、喇蛄而感染,也可因生食或半生食带并殖吸虫童虫的猪肉、野猪肉、鸡、鸭肉而受感染,直接饮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溪水、用被囊蚴污染的溪水洗手或使用被囊蚴污染的食具等也可能感染。
囊蚴在肠腔内脱囊,穿过肠壁进入腹腔。
在腹腔中移行发育为童虫,童虫穿过横膈进入胸腔,童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侵犯肝、脾、肺、脑及皮肤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
症状特征分潜伏期、急性期和慢性期。
潜伏期:一般3~6个月。
急性期:起病急骤,初发症状为腹痛、腹泻,稀便或黏液便,伴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继之出现畏寒、发热、胸痛、胸闷、气短、咳嗽。
机体可对虫体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变态反应,引起荨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急性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0~20)×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可达30%~40%以上,血沉增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氏肺吸虫病87例临床资料分析【关键词】斯氏肺吸虫病
【摘要】目的探讨斯氏肺吸虫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采用临床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结果斯氏肺吸虫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儿童感染多见;多有食生或半生的溪蟹史;以皮肤型、胸肺型和脑型等幼早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嗜酸粒细胞升高、肺吸虫皮试阳性、肺吸虫ELISA阳性等辅助检查可帮助确诊;药物治疗效果好。
结论临床上遇到类似病例时,应予以相关检查,及时诊断和治疗,以提高临床诊治率。
关键词斯氏肺吸虫病诊断治疗
斯氏肺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该病流行于我国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福建、广东等14个省市自治区[1]。
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局部症状也常不典型,故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诊或漏诊[2,3]。
本文对87例斯氏肺吸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7例患者中儿童(2~15岁)73例,男43例,女30例;成人14例,男9例,女5例。
地区分布:四川74例,重庆3例,陕西9例,云南1例。
流行病学资料:87例患者均有疫区生活史,其中79例有明确食生或半生的溪蟹史。
1.2 临床表现及分型幼虫移行症为主要临床表现:(1)皮肤型32例,表现为游走性皮下包块或结节,常见于腹部、胸部、腰背部、
四肢等处。
包块呈球形或长条形,大小1~3cm左右,可单个或多个,边缘不清,皮肤表面正常。
(2)胸肺型41例,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胸痛,其中9例体温升高,4例咳血痰,2例出现呼吸困难、心悸。
(3)脑型11例,偏瘫3例,癫痫发作5例,有头痛病史8例。
(4)亚临床型3例,无临床表现,仅皮试及血清ELISA检测阳性。
1.3 实验室检查肺吸虫ELISA阳性79例,皮试阳性70例,血白细胞总数升高51例,嗜酸粒细胞升高79例,血清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置54例。
1.4 肺部表现 87例患者经X线胸部照片检查示肺纹理增多61例,胸膜增厚38例,单侧胸腔积液19例,双侧胸腔积液14例,叶间积液1例,心包积液1例。
1.5 头颅CT 5例考虑寄生虫占位病变(仅有5例做此检查)。
1.2 结果 87例患者分别经别丁和吡喹酮按正规剂量治疗2~4个疗程,1年后随访均达到临床治愈。
2 讨论
斯氏肺吸虫病是由斯氏狸殖吸虫的幼虫寄生人体所致。
斯氏狸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其囊蚴大部分寄居于蟹的肌肉内,终末宿主为果子狸、猫、狗、豹猫等,多种动物如蛙、鸟、鸡、鸭、鼠等可作为本虫的转续宿主。
人可因为食入含有活囊蚴的蟹肉而感染本病,也有报道因食入含活动虫的蛙、鸡、鸭等肉类而感染。
人并不是本虫的适宜宿主,虫体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而是处于幼虫阶段,幼虫在人体内游走、窜扰、寄居而致病。
本组资料87例患者均来自疫区(天然河流和小溪流经的山区农村),多有食生或半生的溪蟹史(90.8%),儿童感染多见(83.9%),男女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潜伏期多为3~6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幼虫移行症,包括皮肤型(36.8%)、胸肺型(47.1%)和脑型(12.6%)。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粒细胞升高(90.8%),血清球蛋白升高(62.1%),肺吸虫ELISA阳性(90.8%),皮试阳性(80.5%)。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人体4周后,其幼虫可侵入胸部,进而侵入肺组织。
轻度感染者仅表现为轻微咳嗽、咳痰,继之肺部症状消失,重度感染者则继发胸腔积液(37.9%)或心包积液(1.1%)。
胸腔积液呈草黄色,微浊,常规查见大量嗜酸性细胞。
与国内多见的卫氏肺吸虫病相比,两者的胸肺症状和体征基本相似,但斯氏肺吸虫病一般无剧烈咳嗽、咳痰、咯血病史,肺部没有结节或囊性阴影,其痰内、粪便中也查不到虫卵。
分析87例患者的就诊情况发现,该类患者常因全身症状或皮下包块而被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肺炎、白血病、脑肿瘤及纤维瘤等,曾给予抗结核药或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个别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疗效均不满意甚至几乎无效,但使用抗肺吸虫药物治疗2个疗程后,不仅其症状体征明显好转,而且X线、CT等检查显示胸部、脑部病变也有明显吸收,收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增加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一些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分布正悄然发生变化,感染率也在逐年增加[4]。
肺吸虫病便是其中一种,临床医生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希望通过本文提供一些鉴别参考,以减少斯氏肺吸虫病的误诊和漏诊,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