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600字》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2600字》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1国外学者研究现状 (1)1、对财务风险识别的研究 (1)2、对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 (2)2.1.2国内学者研究现状 (2)1、对财务风险识别的研究 (2)2、对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 (3)参考文献 (4)2.1.1国外学者研究现状1、对财务风险识别的研究风险识别是指对于将要来临的风险,人们会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系统性的认识,并做出分析。

William Beaver(1966)在《会计评论》上的文章把统计学的数据方法使用到了财务风险的领域,在研究过某一个财务指标变化程度——建立出单变量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结构,以此来推断辨识出企业的财务风险,这成为了多变量预警分析的基础。

(引用)Ohison(1980)引入了logistic 逻辑回归方法从而针对性的分析判辨出企业财务方面的流动性、公司的资本组成结构和公司的规模。

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提供的数据要求不高,并且在准确率方面也较高,从而可透彻的探究财务风险。

Alnoor Bhimani(2006)认为企业的现金盈余水平可以通过企业现金净流量的变化体现出来,从而可以更为确切的辨别出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还可以根据企业在不同时期获得的投资现金净流量的变化来辨别出其不同阶段产生的财务风险。

Bonnie(2013)提出应建立一个延长企业的财务风险识别流程的分析框架,其框架应当包括有识别模型的建设构成、数据的汇集与规范等,并且,传统数据分析的不足之处可以通过构建财务风险识别框架来弥补。

Alessandro Zeli(2014)通过对中型企业的财务比率实行动态因子剖析之后,发现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可以使用财务杠杆系数、财务绩效数据来进行综合的识别剖析。

2、对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财务风险的防范研究一般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对风险的辨别,第二步则是从中找到隐形风险,对其进行研究和控制。

这些年来,专家学者们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针对企业如何识别与防范财务风险的问题给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且行之有效的建议。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审计风险研究综述【摘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本文对国内外审计风险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防治审计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文献综述一、审计研究的必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审计界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现阶段防范审计风险已是摆在会计师事务所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审计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对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积极探索,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1.国外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国外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是从报表体现的,即财务报表没有公允的体现审计人员所认为的已经揭示的风险。

《柯勒会计词典》定义审计风险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并未公允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未觉察到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错误的可能性。

国际审计准则(2004)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因财务资料的误报而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

2.国内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基本相同。

王广明(2001)认为:审计风险是由于不明确审计意见是否恰当而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王素梅(2004)等对于审计风险定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和会计事务所因发表不当意见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更倾向于第一种。

中注协(2007)认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杜雪燕(2009)则提出:审计主体对于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偏离以及审计主体行为的错误产生的影响而付出代价或者承担责任的可能性称为审计风险。

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和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科创板的成功设立,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选择在科创板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审计风险控制问题成为了企业、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研究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控制问题,分析其现状、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科创板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参考。

二、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概述科创板IPO审计风险主要指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审计结果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进而影响投资者决策、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可能性。

这些风险主要源于企业自身、审计机构、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三、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控制现状及问题(一)现状目前,科创板IPO审计工作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技术手段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审计标准不统一、审计过程不透明、审计结果真实性难以保证等。

(二)问题及原因1. 审计标准不统一:由于科创板企业多为创新型企业,其业务模式、财务状况等具有较大差异,导致审计标准难以统一,增加了审计风险。

2. 审计过程不透明:部分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投资者难以全面了解企业情况,增加了投资风险。

3. 审计结果真实性难以保证:部分审计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可能存在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

四、科创板IPO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一)完善审计制度1. 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针对科创板企业的特点,制定统一的审计标准,明确审计范围、方法、程序等,降低审计风险。

2. 加强信息披露要求:要求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相关信息,包括业务模式、财务状况、风险因素等,以便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情况。

(二)提升审计机构及人员素质1. 提高审计机构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审计机构资质,确保其具备足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2. 加强人员培训: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专业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涉及了许多相关主题,包括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审计风险等。

以下是一些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相关主题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

1. 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综述可以回顾审计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当前审计理论的主要趋势和前沿。

- 审计理论的理论框架: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不同的审计理论框架,包括信号检测理论、代理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等。

2. 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的综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类型企业的审计程序,以及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特点,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 数据分析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应用,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3. 审计流程- 审计计划与风险评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审计计划的编制过程,以及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证据的不同来源和收集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4.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如审计报告的标准符合程度、审计结果的重要性等指标。

-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审计机构的制度设计等。

5.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以及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要求。

- 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这方面的综述可以研究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

以上仅是一些审计方面文献综述的主题示例,具体的文献综述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关注点来确定。

可通过学术数据库、审计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网站等渠道搜索相关文献,以获取更详细和最新的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研究是审计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识别和评估审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审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审计风险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风险的来源和分类。

审计风险可以来源于客户的内部控制、经营环境、诚信度等多个方面,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其次,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

评估审计风险需要考虑到客户的业务特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等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专家判断法和统计分析法等。

再次,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对客户的了解、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加强对重大事项的审查等。

最后,审计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审计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审计风险研究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审计风险,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研究审计风险还可以为审计机构提供科学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方法,提高审计机构的综合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

审计风险研究是审计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内容涵盖了审计风险的来源和分类、评估方法、控制措施以及管理和监控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审计风险,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审计机构的科学管理和风险应对提供参考和支持。

试论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及市场监管建议

试论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及市场监管建议

试论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及市场监管建议创业板是中国证券市场中的一个板块,旨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创业板IPO公司是指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在审计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特殊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市场监管建议。

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之一是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创业板公司中很多是初创企业,会面临业务模式尚未成熟、财务数据不稳定等问题,这就增加了审计师发现和判断财务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难度。

一些公司为了满足上市条件可能存在虚增利润、虚报财务数据等问题,给审计师带来了相应的风险。

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之二是内部控制的薄弱性。

初创企业往往由创始人或少数几个股东创办,公司治理结构相对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这就增加了审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估和测试的难度,容易导致审计师未能充分发现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弱点和风险。

创业板IPO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之三是财务数据的预测和估计。

由于创业板公司的业务模式尚未成熟,有些公司会对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预测和估计。

这些预测和估计数据对于审计师来说往往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审计师需要评估公司预测和估计的合理性,并采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来验证其准确性。

加强对创业板IPO公司的审核和监管。

市场监管机构应加强对创业板IPO公司上市审核的监管力度,确保审核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对上市后的创业板公司进行定期检查和跟踪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完善的创业板公司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市场监管机构应要求创业板公司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财务信息披露,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

加强对创业板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评估,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加强对创业板公司内部控制的监管。

市场监管机构可以要求创业板公司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进行定期的内部控制审计。

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和测试,防范内控风险。

加强对创业板公司的监管执法。

IPO审计风险与防范——以振隆特产为例

IPO审计风险与防范——以振隆特产为例

摘要摘要在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的政策背景下,同时在受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安排影响的新经济与贸易形势下,会计师事务所的IPO审计业务面临更艰巨的挑战。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经历了9次IPO间歇期,其中自2012年10月起暂停了15个月,2015年7月开始暂停4个多月,中国证监会开始针对IPO企业财务情况的大检查,就是为了发现其中的造假舞弊行为,整治国内IPO项目中存在的不合理部分。

证监会每年的专项检查,几乎都会发现IPO财务造假案或者欺诈发行案,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受到证监会的处罚。

笔者分析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文献,大部分研究仅仅处于纯理论研究阶段或是基于证监会统计概括总结问题较为宽泛,缺乏研究深度和针对性,而且对具体案例的研究相对较少。

现在急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具有代表的案例对我国IPO审计风险进行分析研究,更加具体的来诠释理论,找到应对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IPO审计风险防范对策与建议。

因此,本文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站在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环境的角度,分析了与IPO审计风险相关的理论,包括IPO审计风险的特征和成因,然后总结了我国IPO 审计的现状,为案例分析内容提供理论支撑。

最后基于以上理论,笔者以IPO 审计失败的典型企业振隆特产为本文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工作中暴露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了振隆特产IPO审计风险的成因。

最后,提出了针对IPO审计具有代表性的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本文主要贡献点在于:第一,搜集整理了2010年-2018年证监会做出行政处罚的审计失败案例,并整理归纳了2018年证监会对60个IPO被否案例提出的审核反馈意见。

第二,结合典型的审计失败案例,实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分析了IPO审计风险的成因,提出针对IPO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加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IPO审计风险与防范-以振隆特产为例关键词:IPO审计,审计风险,注册制Abstract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licy of transition from the approval system to the reg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s new share issuance system, and under the new economic and trade situation affected by China's “One Belt, One Road” strategic arrangement, the accounting firm's IPO audit business faces more arduous challenges. So far, China has experienced nine IPO periods, of which 15 months have been suspended since October 2012 and suspended for more than four months in July 2015. The China Securities Regulatory Commission has started a major inspection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IPO companies. In order to discover fraudulent practices and rectify the unreasonable parts of domestic IPO projects. After several major inspections, IPO fraud cases are still found every year,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counting firms and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re punished by the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s of predecessors. Most of the researches are only in the stage of p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or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summary of the CSRC. The problems are broad, lack of research depth and pertinence, and relatively few studies on specific cases. It is urgent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alyze and study China's IPO audit risk through representative cases, and more specifically interpret the theory, and fin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dealing with forward-looking and representative audit risk. Therefore, based on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y related to IPO audit risk,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IPO audit ris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dit subject, audit object and audit environment,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PO audit in China.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ase analysis content.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theory, the author takes the typical enterprise Zhenlong special product with IPO audit fail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posed by Ruihua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in the audit work,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IPO audit riskIPO Audit Risk and Prevention—A Case Study Based on Zhenlong Companyof Zhenlong specialty products. Finally, a representative audit risk response measure for IPO audit is proposed.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ly, the audit failure cases of the CSRC's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from 2010 to 2018 were collected and compiled, and the audit feedbacks from 60 cases of 60 IPO cases were summarized. Secondly, combined with typical audit failure cas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realized. The causes of IPO audit risk are analyzed. The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IPO audit risk are put forward, which strengthen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Key Words: IPO audit, audit risk, registration system目录目录摘要 (1)ABSTRACT (1)目录 (1)1.导论 (1)1.1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1 研究背景 (1)1.1.2 研究意义 (3)1.2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4)1.2.1 研究目的 (4)1.2.2 研究内容 (4)1.3研究思路与方法 (5)1.3.1 研究思路 (5)1.3.2 研究方法 (6)1.4预期贡献 (7)2.文献综述 (8)2.1IPO审计特征相关研究 (8)2.2IPO审计风险具体表现相关研究 (9)2.3IPO审计风险来源相关研究 (9)2.4IPO审计风险防范相关研究 (10)2.5文献述评 (11)IPO审计风险与防范-以振隆特产为例3. IPO审计风险的理论分析 (12)3.1理论基础 (12)3.1.1 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分析 (12)3.1.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分析 (13)3.1.3 理性经济人理论分析 (14)3.2IPO审计风险相关概念 (15)3.3IPO审计与年报审计的对比 (16)3.4IPO审计风险的特殊性—有别于年报审计 (16)3.5IPO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18)3.5.1 来源于审计主体 (18)3.5.2 来源于审计客体 (19)3.5.3 来源于审计环境 (21)4. 案例分析 (23)4.1IPO审计现状 (23)4.1.1 IPO审核通过情况 (23)4.1.2 IPO被否案例证监会审核反馈意见 (24)4.1.3 IPO审计失败事件概览以及案例选取原因 (27)4.2公司简介 (29)4.3案例始末 (30)4.4证监会对振隆特产和瑞华所的处罚情况 (31)4.4.1 证监会对振隆特产及管理层的处罚情况 (31)4.4.2 证监会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及相关审计人员的处罚情况 (31)4.5振隆特产IPO审计风险点分析 (32)4.5.1 营业收入重大错报风险 (32)4.5.2 存货重大错报风险 (33)4.5.3 应收帐款重大错报风险 (33)目录4.5.4 境外销售合同风险 (34)4.5.5 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风险 (34)4.5.6 职业道德风险 (35)4.6振隆特产IPO审计风险成因 (35)4.6.1 审计主体的原因 (35)4.6.2 审计客体的原因 (37)4.6.3 审计环境的原因 (40)5. IPO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42)5.1审计主体对应对策 (42)5.1.1 严格执行实质性程序 (42)5.1.2 事务所内部审计经验共享 (42)5.1.3 建立以责任为导向的审计人员考核机制 (43)5.1.4 IPO审计时谨慎对待特殊行业 (43)5.2审计客体对应对策 (43)5.2.1 完善企业内控制度 (43)5.2.2 提升独立董事地位,形成中小股东联盟 (44)5.3外部监管层面 (45)5.3.1 加大IPO审计违法成本 (45)5.3.2 建立IPO审计质量考评和资格淘汰机制 (45)5.3.3 建立IPO审计与后续鉴证业务相分离制度 (45)6. 研究局限与研究结论 (46)6.1研究结论 (46)6.2研究局限 (47)参考文献 (48)后记 (51)IPO审计风险与防范-以振隆特产为例致谢 (52)1.导论1.导论1.1 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1.1.1 研究背景2012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IPO制度将从核准制逐渐向注册制转型。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在内控审计涵义及内容方面,COSO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了以五要素为基础的内控框架。

PCAOB在2004颁布了第2号审计准则文件,首次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明确定义,指出其是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的过程。

其后发布的第5号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也应对企业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

2、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Hogan, C. (2006), Doyleetal. (2007), Ashbaugh Skaifeetal. (2007)在就企业内部控制成功展开实证分析之后得到结论: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内部控制审计和执行效果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将会导致企业业绩的波动。

Abraham D. Akresh(2010)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简单的定义,即:实体具有审计师未发现的重大缺陷的风险,如果审计师认为未能发现的重大缺陷的风险没有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对内部控制发表无保留意见[3]。

Hoitash R(2012)的观点认为,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风险基本都基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必然导致审计的效率和进度会受到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的影响。

就此引出,一个合适的审计风险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

3、内控审计风险模型研究最初的风险模型在1991年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模型表达为:最终审计风险=固有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账项余额测试风险。

其后美国注册时协会对此进行了改进,改动之后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也是最初的传统的风险模型。

之后,IAASB将模型进一步改进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审计风险。

但在各国监管机构逐渐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并对其提出明确要求之后,审计人员发现在实务中但这一风险模型不直接适用于内部控制审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O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目前对IPO审计风险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外部环境、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三个角度,分析IPO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防范措施。

此外还有其他不同的分析视角,但是现有文献很少系统性、综合性地对IPO审计风险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IPO审计风险的经典文獻,希望有利于全面地分析IPO 审计风险。

标签:IPO审计;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CPA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包含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个方面。

IPO审计风险之所以被重点关注,其中一个原因是IPO审计风险除了具有一般审计风险的特点外,还有其独有的特点,不能套用一般审计所适用的方法,应根据IP0审计风险自身特点评估其产生的原因。

本文通过研究近年来关于IPO审计风险的国内外文献,以期为IPO审计提供借鉴。

一、IPO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田金玉,刘媛(2010)[1]认为IPO审计风险来源于审计环境,包括经济和社会环境、行业监管环境、审批与管理制度环境。

比如实际情况中,地方政府考虑政绩、地方保护主义和上市资格的审批等现象。

盛剑红(2014)[2]通过分析IPO审计舞弊的原因,认为IPO审计风险之一是IPO中聘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机制不够完善。

主要体现在实施IPO审计的事务所主要是由拟IPO企业进行委托,被审计单位有权决定事务所的选择与聘用,使得被审计单位拥有主动权,倾向于选择发表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会计师事务所。

刘婧祎、范抒(2016)[3]分析IPO审计外部环境风险时,认为IPO审计受到市场环境影响严重,在IPO审计过程中,市场没有高审计质量需求,审计市场分散,竞争激烈。

同时,较为全面的会计师执行准则还没有完全的被贯彻到审计理念当中。

现行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还是很含糊不清的,对于在审计的每个阶段要给出的新评价也没有给出其相应严谨的准则,IPO审计的相关法规不完善极大程度的增加了IPO审计外部环境风险。

章磊(2013)[4]认为拟IPO的企业存在会计处理不合规、内控不规范的审计风险。

部分拟IPO企业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要求来进行会计政策的变更,会对会计处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收入、费用、利润等财务数据。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企业IP0上市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

严智群(2015)[5]认为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仍然薄弱,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的现象仍然相当普遍,使得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大大增加,客观上加大了IPO审计的风险。

二、IPO审计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宋瑚琏、刘静(2014)[6]通过分析海联讯公司欺诈上市的案例,认为行业协会应当对与拟IPO企业合谋欺诈上市的事务所以及相关注册会计师从重处罚,对签字注册会计师、项目组成员进行彻底追查,尤其是要追查合伙人的连带责任,不能让涉事合伙人通过转投他所、更换品牌继续执业。

万潇月(2013)[7]创业板IPO审计,要建立较为完善的预测性财务信息审核程序体系。

同时,考虑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点:内部控制风险、舞弊风险、关联方交易风险均较高,注册会计师需要对重点事项进行重点审计。

另外,还应当考虑企业对重大和不经常发生业务的会计处理、会计政策的使用和变更的合理合法性。

李晓慧、周羽杰(2015)[8]以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对天丰节能IPO审计失败为例,主要分析了影响职业怀疑的因素,并结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在IPO审计中,从事务所层面和项目组层面引导和强化注册会计师对职业怀疑实质的理解,并提出建立融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模版的知识库,设置专职团队,及时讨论项目组提交的重大问题。

郭海兰(2015)[9]通过解析重要性概念,认为在IPO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评价未更正错报的影响时,不仅需要考虑错报金额的大小,更要考虑错报性质以及被审计单位特定的环境,运用好重要性概念,才能把IPO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王瑛(2016)[10]提出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IPO审计风险的控制。

宏观层面关注系统风险和政治风险,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处于进行时和深水区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要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政治状况的影响,这需要审计人员有一个合理的预判。

微观层面利用比较分析等财务管理方法,查找企业是否存在虚假记录,结合分析性复核等审计手段,防范审计风险。

三、文献评述
通过梳理给内外关于IPO审计风险的经典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对IPO 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尽管有一定数量,但是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同时,结合案例分析的研究较少。

因此,我建议可以结合近几年IPO审计失败的经典案例,把外部环境、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三个维度运用到案例分析中去。

参考文献
[1] 田金玉,刘媛. 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44-46.
[2] 盛剑红. 浅析IPO审计舞弊的原因及对策[J]. 财务与会计,2014(03):56.
[3] 刘婧祎,范抒. 强化识别IPO审计风险[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9):220-221.
[4] 章磊. IPO审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3
[5] 严智群. IPO审计的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J].審计月刊,2015(10):236-238.
[6] 宋瑚琏,刘静. IPO舞弊风险识别与欺诈上市防范--以海联讯公司为例[J]. 财会月刊,2014(23):76-78.
[7] 万潇月. 创业板IPO审计中特殊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时代金融,2013 (12):21.
[8] 李晓慧,周羽杰.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怀疑缺失的问题分析及建议--以利安达对天丰节能IPO审计失败为例[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1):35-41.
[9] 郭海兰. 强化重要性概念做好IPO审计[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42-43.
[10] 王瑛. 浅析我国企业IPO上市审计的风险防范[J].2016(09):45-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