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审计风险研究综述【摘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本文对国内外审计风险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防治审计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文献综述一、审计研究的必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审计界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现阶段防范审计风险已是摆在会计师事务所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审计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对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积极探索,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1.国外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国外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是从报表体现的,即财务报表没有公允的体现审计人员所认为的已经揭示的风险。

《柯勒会计词典》定义审计风险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并未公允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未觉察到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错误的可能性。

国际审计准则(2004)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因财务资料的误报而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

2.国内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基本相同。

王广明(2001)认为:审计风险是由于不明确审计意见是否恰当而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王素梅(2004)等对于审计风险定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和会计事务所因发表不当意见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更倾向于第一种。

中注协(2007)认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杜雪燕(2009)则提出:审计主体对于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偏离以及审计主体行为的错误产生的影响而付出代价或者承担责任的可能性称为审计风险。

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和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专业:会计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或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和理念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迫在眉睫。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国际商业银行的惯例接轨,可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本综述主要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二)相关概念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促进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的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它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局部微观拓展到了整体宏观,审计理念实现了质的飞跃。

商业银行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地风险分析、评价其风险控制、评价被审计商业银行可以审计的各个领域的剩余风险为基础,根据评价得出的已经量化了的剩余风险的大小,选定进一步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并予以实施的一种审计模式。

(三)综述范围本文参考了2005-2010年间发表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当代经济》、《时代经贸》、《南方金融》、《西部金融》、《经济师》、《商场现代化》等期刊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江西财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硕士论文,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文献综述西方国家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研究的比较早,其中“风险管理”一词就是被美国学者莫布雷在20世纪五十年代首次提出的。

Sohnke M. Bartram, Gregory W. Brown, and Murat Atamer发表了《How Important is Financial Risk》的文章,他采用对比分析法与文献资料法等方法,提出了要加强对财务风险分析的观点。

他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控制管理财务风险,从而让股东承担较低的经济风险。

对企业来讲财务风险非常重要,只是选择高负债承担水平或管理风险能力缺乏的不同罢了。

相比之下,典型的非金融类公司选择不采取这些风险。

财务总风险可能是重要的,但公司可以管理它。

与此相反,更加难以预防的是基本的经济和商业风险,因为他们可以代表机制,使企业赢得经济效益。

目前,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国对财务风险分析与防范的研究也非常重视。

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James(2017年)认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受到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经营市场的外部环境、企业的负债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Rileye(2016年)认为企业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建立以行业环境为中心的新模型,拓展原有风险评估模型,从多个层次对企业资产的状况进行剖析,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YoshikawaH(2014年)认为财务风险的控制是以财务风险的量化作为基础,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种各样财务风险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并将评估的结果应用于企业的决策,这对于转移财务风险,降低决策失误可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William (2015年)认为企业只有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且优化资本结构才能够对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Sibt-ul-Hasnin Kazmi(2016年)提出财务风险是随同业务活动发展产生的,错误的业务解决策略会导致财务风险,利用套期保值工具可以有效降低金融相关的财务风险;Indranil(2016年)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审计人员的判断力和企业构建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框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Andreea(2017年)认为企业对资产的管理存在不足是导致财务风险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企业想要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就需要结合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并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有效化解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综述

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综述

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综述目录一、文献综述 (3)二、选题意义 (4)(一)理论价值 (4)(二)实践意义 (4)三、研究方法 (4)一、文献综述本文的原始资料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园网内资源如互联网如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的电子期刊、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及近年来的相关学位论文来进行阐述,这些文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问题都进行了的阐述: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企业增加价值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发现、分析并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

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内部审计制度很不健全很难发挥其在企业中固有的作用。

就如何解决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问题李志鹏认为“企业应该理顺内审管理体,加强内部审计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赋予内审机构一定的处罚权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要在审计前,必须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

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同样,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沈洁铭(2011)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应对措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在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上甄晓文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审计对象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在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方面沈洁铭认为:“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约翰汉尼斯(1895)在其发表的《作为经济因素的风险》作品中,对风险进行了概述,他提到,在经济管理活动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风险会产生损害,且具有不确定性,经营管理主体需要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

威雷特(1901)在风险研究中提到,风险是一种不确定的因素,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但是却难以把控。

弗兰克·奈特(1921)在风险研究当中发表了《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文,他认为有些风险是能够予以确定的,有些风险是无法予以确定的。

他主要从事物的未来结果入手,认为可以提前对事物结果进行评估判定,并分析出不同结果,以此判定影响概率。

阿瑟·威廉姆斯(1996)等学者在风险研究中认为,风险主要是指在实现预期目标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到风险结果,从而导致结果具有不可预测性。

若结果唯一,则不存在差异性,风险也就不复存在;若结果不唯一,那么就面临着结果不确定风险,最终结果与预期目标差异性大小决定着风险大小。

事物结果具有不确定性,这种结果既有风险也有机遇。

风险之所以是风险主要是因为它有可能会引发损失,这种损失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0世纪中期,财务管理风险研究内容开始出现,其中研究极具成就的当属米勒、马克威茨等经济学家。

其中《资产组合选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可威茨(1952)在经济学研究中所提出来的,在风险研究中,他主要以资产组合为主题,分析了资产组合背景下所面临的风险要素,这也是资产组合理论的开端,随后这种理论被应用到经济管理研究当中,尤其在证券投资组合当中应用广泛。

研究当中,他对风险进行了量化处理,让风险具有了可评估性,这种理念使得人们对风险有了新的认知。

MM理论是由米勒和莫迪利安尼在1958年所提出的融资结构理论,该理论提出两个假设条件:第一,资产市场相对成熟,绝对完善,在此背景下不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所得税是不存在的。

该理论主要从资产成本入手,分析了多元资本结构模式下企业财务管理所产生的变化,尤其是财务杠杆、收益所面临的风险,研究发现资产结构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简单而言,企业价值与筹资之间不存在显著关联性,这为筹资问题探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审计风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审计风险问题研究文献综述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

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

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K.stringer 在 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企业内部控制优化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现代内部监督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发达国家(如美国)通过专业团体、机构和其他机构的共同努力,对内部监督理论有较强的理解。

这些发展对我们做出了重大贡献。

“内部监督”的概念在国外出现已久,国外也相继出台了内部监督的法律法规。

1992年,美国的五个会计专业小组集中要求国家错误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审查内部控制总的框架报告。

根据报告,内部控制包括五个相关的组成部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通知与沟通、控制。

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Turnbull Committee(2005)指出,风险管理在实现公司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内部控制制度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公司管理者必须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考虑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即风险管理。

南非King II(2002)的报告证明,传统的内部控制体系无法管理许多风险,如政治、法律和技术风险。

风险管理必须是管理和减轻风险的关键措施。

他们说,风险管理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

1995年11月,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监督标准委员会(coco-komitea)公布了以COSO报告为基础的监督标准,被认为是“内部控制”。

对于支持一系列要素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建议您可以看到一个公认的观点,内部控制包括风险管理。

Chandler(2000)认为运用内部控制来判断企业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准确的发现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

另外,基于外部单位的审计意见对企业事情趋于一致性的判断,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有效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

Spire,LauraF(2007)认为,Turnbull 指南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

Turnbull深入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过程中应当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双方的相互牵制关系。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000字》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4000字》
4.完善格兰仕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4.1明确企业的目标定位
4.2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发展模式
4.3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4.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结语
参考文献
三、研究方法、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本校图书馆和我院资料室查阅与本文相关的纸质文献,为本文的研究建立了学术背景和理论依据。拟通过网络数据库和图书馆检索、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论文、论著,依据涉及到的问题之不同加以梳理,了解本文选题目前的研究状况。
[16]Ioan Gabriel Popa,Valentin Pîrvuţ.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 - Major Objective in the Preparation and Achievement of the Public Internal Audit[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KNOWLEDGE-BASED ORGANIZATION,2016,22(1):.
3.1.1目标定位不清晰
3.1.2职能发挥不充分
3.1.3审计程序操作不规范
3.1.4审计人员力量薄弱
3.2格兰仕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成因
3.2.1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不足
3.2.2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问题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3.2.3组织影响力不够导致内部审计操作上缺乏权威性指导
3.2.4民营企业不敢轻易用人
(2)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研究现状
Andrew.D.Chambers通过收集大量实践数据信息和分析研读大量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其对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的观点,他认为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所设置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督并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评价,内部审计将全程监督企业所有的经营管理活动,并将活动的实际执行过程及结果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计划要求相比较,找出造成决策层做出的计划与执行层实行的结果存在出入的原因,即发现企业组织治理机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此进行评价然后提出改进的意见。因此,他在研究著作中得出的结论是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企业各项活动和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O.Ray Whittington,Kurt Pany等的观点则认为内部审计的职能是不仅能够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是否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能够为企业职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为管理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专业的、合理的咨询服务。因此,他们认为为企业提供评价和咨询服务就是内部审计所发挥的最突出的职能。Alvin A.Arens,Pandal,Mark S.Beasley等人的观点则是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特点、组织结构规模大小以及战略发展目标来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因为处在不同阶段、不同业务领域和不同发展目标中的企业内部审计所发挥的关键职能是不一样的。对规模比较大企业而言,其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在日常业务经营是否合规上,还在企业完善组织治理机制、内部业务操作流程和对企业管理的参与及抵抗风险的评价上,这些工作要求都是传统内部审计未涉及到的范畴。因此,他们认为定位内部审计职能的标准是企业是否对其面临的风险加强了识别和应对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服务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或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因此在这样的趋势下,要规避风险或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就必须强调风险管理。

与此同时,会计学者将内部审计这一概念引入到了企业风险管理中。

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的管理咨询师,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必然的内在需求。

麦克宁和塞林提出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已从原来“独立的评价职能”变为“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刘振华,2009)在其文章中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也给予了一定的论述。

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本综述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责和作用,以及我国在这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提出若干解决的措施,从而加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二)相关概念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

“风险”是指某种不利因素产生的可能性,其衡量标准是遭受损失的后果与可能性。

而风险管理是企业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对潜在意外或损失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预防、规避,以降低企业风险损失,使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下以稳健的方式运作,用最经济和合理的方法获得增加价值的机会。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之外,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给董事会,这一独立性使其更了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可以从全局的角度,以客观的视角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并及时向管理部门揭示风险、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三)综述范围本文参考了2000-2008年间发表于《财会研究》、《审计研究》、《会计之友》、《中国商界》、《辽宁经济》、《国际商务财会》、《现代商业》、《财会月刊》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文章及部分硕博士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章,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问题进行总体把握。

(四)相关主题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是一个必然的内在需求,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对于内部审计如何参与到企业风险管理中,便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

但目前我国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缺少重视,缺少理论基础,从理论到实务上,还存在大量的问题,由于风险管理意识淡薄,企业内部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没有专门的人员对企业风险进行专门管理。

由于法律并未将风险评估列入企业风险管理内容之中,所以部分企业没有对风险评估给予足够的重视。

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建立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所必需的数据库,管理层依赖经验或者主观感觉决策,可能造成企业承担不该承担的风险,同时又可能错过机遇。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一)国外研究综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得到国际学术界与实务界的空前高度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995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标准委员会率先通过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1995),并于1999年进行了修改。

2001年,加拿大财政部颁发整体化风险管理框架(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用以加强公共服务部门的风险管理事务,提高公共利益问题的决策水平。

2001年,COSO委员会开始着手研究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简称ERM),于2003年7月发布ERM框架征求意见稿。

ERM是在1992年颁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架构(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IC-F)的基础上发展而来,IC-IF是包含在ERM中的一体化的部分。

2002年,美国政府颁布《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公司治理、财务披露、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及利益冲突等进行规范。

在风险理念的作用下,企业内部控制已扩展为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趋于融合,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正是二者融合的产物。

早在1997年,麦克宁和塞林(McNamee&Selim)就提出在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已从原来“独立的评价职能”变为“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反应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契合。

IIA于2001年提出内部审计新定义后,切曼及安德森(Chapman&Anderson)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为增值;开启咨询、风险管理以及治理程序等新领域;为组织做出贡献提供新机会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主席伍顿·安德森博士在2004年5月25日的上海报告中指出:IIA《部审计实务标准》认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风险估算程序;二是对风险管理程序进行评价,对风险管理的恰当程度做出保证。

(二)国内研究综述我国现代内部审计是和国家审计一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98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

根据其发布的一系列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规定,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加强内部管理,促进企事业单位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7年,中国成立了内部审计学会,随后作为国家分会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ⅡA)。

2001年经审计署同意,民政部批准将学会更名为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内部审计有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风险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企业经营管理必须认清运行中的可能风险,掌握其变化趋势,才能吹散迷雾更好地控制风险。

所以,内部审计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了。

在此背景下,为了使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当前国内有关学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1、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风险日益增大,减少面临的风险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关键。

《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陈建松,2009)认为内部审计应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促进建立风险管理过程,通过内控制度的评价,对公司经营活动进行风险识别,提请管理层关注风险,从而完善企业管理。

可以看出这是从实现企业目标方面来阐述内部审计有职责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这样可以改进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实现企业目标。

在《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台》(高学余,吴倩婷,2009)一文中,作者从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互动交融关系形成的现实背景、互动关系、目标上的一致性三方面论述了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而在《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唐凌凤,2009)中,作者通过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析说明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充分阐述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企业在制订风险管理方案时,应将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由内部审计对整个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和监控。

在《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王虹,2009)中,作者认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的建立与防范中的主要责任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认定,并评价其充分性与有效性,向管理层报告并提出管理建议,以此来保证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在《论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林丽叶,2008)一文中,作者指出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框架中的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其次才是咨询、协调者。

所以,我认为内部审计作为一个监督者一定要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上,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地管理企业风险。

2、我国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应用中的现状企业风险管理的开展在我国时间较短,大部分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虽然理论界对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有一定成果,但在企业实践中还存在很大差距。

《刍议我国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定位》(黄季红,2010)的研究指出当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的职能定位上还不成熟,大多停留在建议和审查、评价的阶段。

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的研究》(刘振华,2009)也同样认为现阶段我国的上市公司发展还不够成熟,各公司特点也不尽相同,存在各种内部审计类型并存的局面。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职能定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企业风险管理探讨》(刘刚,2009)一文中,作者认为虽然大多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但其独立性仍未得到充分发挥。

在《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探析》(潘媛,2009)一文中,作者认为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有时甚至接受政府审计的指令实施有关审计,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内部审计效能的发挥。

3、对我国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我国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首先需要帮助企业建立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帮助企业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组织,并就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相应风险管理规章制度。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活动的评价和监督,帮助企业不断完善其风险管理系统。

《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动因及探讨》(冯晶,2008)认为,内部审计要不断识别企业的风险并制定管理措施,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的服务延伸到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并以风险管理为中心开展业务活动。

如财务风险审计、经营风险审计、生产风险审计、信息系统风险审计等。

其次,我们知道内部审计工作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与思考》(张惠平,2008)一文中,作者认为内部审计人员要成为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不仅要懂得财务会计及相关法规,熟练地运用审计标准、程序和方法。

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如内审人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方式、扮演好咨询顾问的角色、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诚实正直、待人热忱等。

正如《从风险管理视角谈内部审计》(谢绪丽,史剑桥,2009)一文中,作者指出为了能对企业面对的各种风险作出反应,内部审计人员不应局限于会计,应吸收市场专家、计算机专家、工程师等多种专业人才加入审计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