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因素分析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区东部,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中部。在数量变化上,低低类型的
区域由 2009 年的 5 个县域增加到 8 个县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大
荔县、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等县域都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外围,
没有与西安直接毗邻,受西安高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较小。其
136 2021年 11 期 总第 944 期
经济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对象逐渐从省域经济向县域经济转 变。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的不断创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 用,评价指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比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经验贝叶斯修正的 Moran’s I 指数、层次分析法(AHP)建立 的权重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分析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使用传 统的因子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来对空间差异的机 制进行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会等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 间极化现象。近年来,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 手段。孟德友等借助结合 GIS 技术的引力模型分析江苏区域经 济联系强度与方向。赵雪雁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 经济联系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
时间窗口为 2009 年 -2017 年。(由于白水县、富县、黄龙县、紫阳 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
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

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工业部门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提升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提高竞争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工业部门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分析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产业结构调整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改变不同产业的比重和内部结构,达到提高经济效益、调整资源配置和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例如,在制造业中加大高附加值的生产比重,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企业利润。
2.推动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的方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通过培育新兴产业和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可以增加产业附加值,提高国家竞争力。
3.调整资源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增加环保产业的比重,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因素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和国际竞争等。
以下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1.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随着消费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不同类型产品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因此,根据市场需求情况来调整产业结构,是确保产业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
2.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创新研发,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创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崛起。
3.政策引导:政府的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引导资金和资源向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倾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4.国际竞争:国际竞争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互影响,需要在国际竞争中寻找差异化和竞争优势。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从农业到工业再到服务业的转变。
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它涉及到社会、环境和经济各个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分析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更高效地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导致旧产业的衰败,而新兴产业的崛起。
例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技术进步和创新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也在不断提高。
高素质的劳动力可以更好地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这将对劳动力市场、养老服务等产业造成深远的影响。
三、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
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趋势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方向。
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保护和健康食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将带动清洁能源、有机食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因此,了解市场需求并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四、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创新、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国际环境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影响。
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企业面临着来自全球各地的竞争。
因此,中国需要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国际贸易的规则和制度也会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

陕西省产业结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研究陕西省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近年来,陕西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其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发展前景。
陕西省的产业结构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组成。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等传统的农产品生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工业生产,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则是指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和旅游等。
目前,陕西省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农业是陕西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和油菜等。
陕西省拥有广阔的耕地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陕西省的农业生产效率还有待提高。
第三产业是陕西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陕西省的服务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陕西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服务业中发展潜力巨大的领域之一、同时,金融、教育和医疗等行业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陕西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未来的发展中,陕西省应该注重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积极发展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陕西省的产业结构现状比较传统,但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陕西省的产业结构有望实现转型升级。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将共同推动陕西省经济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陕西省的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课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结构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减少,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我国工业经济结构尚未实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而新兴产业的比重较小,这使得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资源和环境约束传统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较大,而我国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影响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需要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因素,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3.科技创新不足我国工业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创新能力不足,这影响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当前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对策分析1.加快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工业经济结构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措施。
加强新兴产业的战略支持,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对于传统制造业,推动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2.加强资源和环境约束管理加强资源和环境约束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建立科学的环境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实行绿色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3.加强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是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间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作为中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在眉睫的任务,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现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现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资源配置不合理。
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很多环节都存在浪费、低效等问题,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比如,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过剩,房地产、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难以立足。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调整工业政策和资源配置。
对策: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工业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和通过监管机制,推动传统行业去产能、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绿色和高技术产业的投入。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压力。
传统的制造业行业结构在一些地区仍然过于单一,过份依赖单一的资源和低端市场。
而且,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整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的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业质量,推动工业深度调整。
对策: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加快结构调整,使工业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
三、环境污染突出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也成为一道重要的问题。
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很多污染,影响了生态环境。
此外,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环保意识淡薄的现象,治污不力。
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大环保力度,严格监管和处罚,提高企业环保意识。
对策: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并严格监管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企业环保意识,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结论:当前,我国工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这些问题给工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但只要采取合理的对策,建立科学、适应市场竞争、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政策和资源配置,推动结构调整,有效避免产生资源的浪费以及环境污染,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就能够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繁荣发展。
工业下滑因素分析

一、产值下滑的主要原因1、中央属企业生产受居民生产生活用电量和西北电网公司计划调控指标的制约,增幅还有余地。
①安康供电局今年1—6月累计工业产值占辖区总产值比重最大,达到30%,但其增幅也只有11.5%,低于年计划增长率,其结果就制约着全部规模工业产值总量的增加。
②安康水力发电厂产值在44户规模工业企业中占比重仅次于供电局,达到14 %,该企业生产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辖区工业总产值的升降水平,它的拉动效应特别明显,但其生产波动较大,产值不稳定。
2、省属企业大幅下降。
省属企业陕西省秦康化工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累计完成产值仅24万元,同比下降70.5%。
3、市属14家工业企业普遍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3月份的同比增长0.69%,到6月份下降3.51%。
①产值大户雷鹏铁合金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条断裂,无力消化电耗成本,自去年底停产至今。
加之硅锰、硅钡钙等铁合金市场售价继续走低,硅锰售价由上年的8000元/吨下滑至目前的5000元/吨,降低40%,硅钡钙售价由上年的10000元/吨下滑至目前的7500元/吨,降低25%以上。
雷鹏公司去年同期产值3423万元,今年为零,经市区统计、经贸部门现场调研得知该企业无法恢复生产,破产倒闭已成定局。
光大铁合金有限公司因电耗成本过高不得不限量生产,增速只有3.3%。
森源电解锰市场价低企业无利可投,年初至今一直停产。
②恒远丝绸公司、丝绸二厂由于原料短缺,加上企业改制因安置问题职工多次上访,导致两厂一直处于间断生产状态,截止6月底,本月没有产值,累计分别下降0.6%和25.5%。
③氮肥厂。
由于化肥价格下降,原料煤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上升,吨碳铵售价从500元下降到400元,而吨原料用煤由300多元涨到780元,化肥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3027吨,产值相应下降28.8%。
④通用机械厂。
东风公司汽车面临结构调整,载重车整车市场销售价格下降,相应缩减配件定单,产值较上年同期下降28.2%。
最新2019-陕西产业结构分析及其对陕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影响-PPT课件

2、陕西三产结构与全国三产结构比较
全国2019产业结构(300670)
2019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产值(亿元) 34000
146183.4
比重(%)
11.3
48.6
第一产业低0.3百分点 第二产业高7.5百分点 第三产业低7.2百分点
第三产业 120486.6 40.1
3、同其他地区比较
30.7
20192019
5258.68
33.02
1421.69 3747.17
年份
第一产业
平均增长 产业偏差 平均增长 竞争力份 平均增长
率
份额 PS 率
额 DS
率
39.67
-1.83
-0.05
-319.83 -8.92
23.53
9.46
0.06
1502.05 9.43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RS 1
PS 1
DS 1
RS 2
PS 2
DS 2
RS 3
PS 3
DS 3
19892019
362.12
-136.34
-50.14
593.64
58.67
-194.13 465.93
75.83
-75.56
20192019
598.95
-267.51
167.7 1
593.64 142.91 1414.47 1544.95
134.07
3、东南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形式
a资本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返回
二、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
内因
软环境 (思想观念对外开放、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根据工业的发展模式找出相关影响陕西省工业发展的14个评价指标,运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找出了陕西省相对独立的两个主成分,最后得出全省各市区的综合得分,并据此对各市区划分层次,同时提出对策建议,陕西省要减少高消耗产业,主要发展教育和高新产业。
【关键词】工业;评价指标;成分分析
一、背景
工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它是通过劳动等方式进行加工或再加工自然资源。
工业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自建国以来,我国就提出要要建设工业化国家的目标,几十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得到极大地提高,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发展仍然严重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差距较大。
这种严重的区域差异一直阻碍着我国的工业发展。
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域差异,1999年6月17口,江泽民总书记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抓住世纪之交历史机遇,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步伐”。
而陕西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领头羊”之一,如何全面准确
地评价其区域竞争力,准确的把握陕西省的区域产业的地域优势及经济优势,这将成为产业竞争力的热点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加深,市场份额的竞争越加猛烈,因而必会打破省际间工业结构严重求同的局面。
据统计表明,全国经济增长的一半乃至2/3是工业带动的;东西部差距的扩大有50%一70%是由工业的发展而引起更大差距的。
长期以来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一直是工业结构滞后。
根据“十二、五规划”战略、“西部大开发”目标以及产业结构对经济总量的促进作用,要提高陕西工业总体水平,就必须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利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将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使其工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全面、客观地分析全省工业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经验,对确定今年及以后工业发展,把陕西省建成促进大开发的重要支点,有着重大的现实愈义。
二、主成分分析的原理方法
主成分分析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K.Pearson于1901年开创的非随机变量的多元转换分析;1933年,H.A.Hotelling将其推广到随机变量。
主成分主要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由原始变量构成的主要分量来描述或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特征。
主成分的工作对象:样本点×定量变量类型的数据表;工作目标:将多变量的平面数据进行最佳综合、简
化,以期实现:①降维处理:高维变量化为低维变量,且信息损失最少;②统计简化:简化变量系统的统计数字特征。
③数据解释:利用主成分与原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建立变量与样品的关系,根据变量代表的主成分结构解释样品特征,其中①,②两个过程又称为数据压缩,因此有人将主成分的用途归结为数据压缩和数据解释。
三、指标确立及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2012《陕西省统计年鉴》,确定了以下变量:A1表示企业单位数,A2表示资产总计,A3表示负债总计,A4表示所有者权益,A5表示主营业务收入,A6表示主营业务成本,A7表示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A8表示销售费用,A9表示管理费用,A10表示财务费用,A11表示利润总额,A12表示亏损企业亏损额,A13表示本年应交增值税,A14表示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第一主成分贡献率76.223%,集中了企业单位数,全部企业人员平均人数,主营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等因子,大致表示从企业规模和企业成本分析工业生产能力的因子;第二个主成分的权重为13.652%,主要集中了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本年增值税等因子,是从企业利润和增值税来分析工业生产能力的因子。
四、各市主成分得分及其结果分析
根据综合因子得分,将陕西省十二市、区分为三个等级
层次,第一个是核心层,主要包括延安市、榆林市、渭南市、咸阳市;第二个是优势发展层,主要包括宝鸡市、杨凌示范区、西安市、汉中市;第三个是综合发展层,主要包括商洛市、铜川市、安康市。
由此,我们得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教育,使耗费资源较少,知识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
因此,转变增长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彦林(导师:冯仲科;马钦彦).基于3S技术的山东省森林蓄积量定量估测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8.
[2] 曾昭宁,徐英英.陕西省工业结构优化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 姚争.低碳校园:形态测度及其规划路径.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1.
[4] 何燕丽(导师:林作新).中国传统家具装饰的象征理论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5] 王忠奎,陈健,黄卓树.湖北省工业生产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消费导刊,2008.17.
[6] 韩艾军(导师:姚慧琴).陕西工业结构调整研究.
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
[7] 宋亚斌(导师:林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LAI定量估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姜雪梅.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学习,2009.12.
[9] 王玉书.推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1.3.
【作者简介】
董玺(1990.10-),大学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