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

合集下载

最新二十四史简介

最新二十四史简介

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
而除袁宏《后汉纪》外,诸家相继散亡。范晔《后汉书》成为
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依据。
《三国志》
• 《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 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 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 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 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 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我们 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三国志》 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 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 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 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可以同《史记》、《汉书》 相媲美,可惜的就是内容太少。
《陈书》
陈朝封建政权只存在了三十三年,在政治、经济、文化方 面没有特别的建树,或许与此有关。《陈书》内容比不上 《梁书》那样充实,本纪和列传都过于简略。
《魏书》
魏收,北齐钜鹿下曲阳人,字伯起,小字佛助。他机警能 文,与温子升、邢子才号称三才子,但生性轻薄,人称 “惊蛱蝶”。他奉命著《魏书》时曾声称:“何物小子, 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书成之 后,众口喧嚷,指为“秽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
姚思廉,字简之,姚思廉在撰பைடு நூலகம்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 著旧稿。自贞观三年至贞观十年,历时七年最终完成了《梁书》与《 陈书》的撰写工作。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 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 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

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四本书。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二十四史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二十四史之简介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陈寿的《三国志》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二十四史之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撰述动机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探求的天人之际,并非承认天的神秘力量反而重视天人之间关系的演变,从而了解“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最终完成“一家之言”。

而他的撰述动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司马迁为了继承其父司马谈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述《史记》的宏愿。

司马氏世代为史官,司马谈一心继承先人久绝的世业—太史令,重现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论述上代历史。

高中语文 知识《二十四史简介 》素材

高中语文 知识《二十四史简介 》素材

二十四史简介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历书的总称。

除《史记》是通史且为个人写作外,其余都是断代史,且大多为管家集体编写。

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1、史记西汉司马迁 130《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某某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

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

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

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

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表达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

二十四史名词解释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部正史,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宋书》、《南唐书》、《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这些史书是中国历代朝廷官方编纂的,内容主要是反映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史记》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撰写。

它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包括了夏、商、周以及西汉前期的历史。

《汉书》是西汉初年编纂的一部正史,主要记录了西汉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记载,由陈寿撰写。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详细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

《晋书》是南北朝时期的正史之一,记载了晋朝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在历史记述和文字表达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隋书》是隋朝的正史,主要记载了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旧唐书》和《新唐书》是唐代的两部正史,详细记录了唐朝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新唐书》较为完整,更具有历史价值。

《辽史》、《金史》和《元史》是中国历史上三个由契丹、女真和蒙古三个民族建立的王朝的正史。

它们分别记载了辽朝、金朝和元朝的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明史》是明朝的正史,主要记录了明朝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中国史学史上最后一部官修正史。

二十四史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内容详实,篇幅较大,包括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研读二十四史,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化传承的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简介讲解材料

二十四史简介讲解材料
•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 志》。
《后汉书》
范晔《后汉书》起于刘秀起兵,终于汉献帝禅位,详载了东汉 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 元嘉九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 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元嘉二十二年,当
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百衲本二十四史》选用的版本 ,都是最早最好的本子,而且多 数是精心选取几个不同版本配补 而成的。如僧人的百衲衣,所以 称百衲本。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王 绍曾先生评价:“是宋元以来全 史善本的一次大集结,是宋元以 后全史最佳的汇印本。搜罗旧本 之广,影印之精,在历史上都是 空前的。”
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州郡志》等五
志的时候,被人告发,下狱而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志稿 ,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之前,有关东汉史书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汉记
》为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长处,删繁补
缺,整齐故事,后来居上。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 清王鸣盛(1722—1797)撰。 • 对中国古代史籍一次全面清理。他指出:「十七史者,上
起《史记》,下讫《五代史》,宋时尝汇而刻之者也。商 榷者,商度而扬榷之也。海虞毛晋汲古阁所刻行世已久, 而从未有全校之一周者。予为改讹文、补脱文、去衍文; 又举其中典制事迹,诠解蒙滞,审核舛驳,以成是书,故 名曰《商榷》也。
• 《十七史商榷》和《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相比, 成就突出表现在史书文字的考订、历史事迹的考订和地理、 职官等典章制度的考订方面,为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史学 作出了贡献。

了解24史

了解24史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是文史类的课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是文史类的课

二十四史名篇导读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它涵盖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科技等方面,可以说是清代以前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本课程从《史记》出发,历经《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看司马迁的恢宏巨制,领略历史的魅力。

二十四史简介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共计3217卷(《汉书》《后汉书》《魏书》和两《唐书》有复卷,实际为3300卷),约4700万字(以中华书局点校本统计)。

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NO.1史记《史记》,一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大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大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许些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保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No.2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汉朝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

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汉书》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马续补写而成。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

No.3后汉书《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汉朝东汉时期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二十四史(全集) 电子书

二十四史(全集) 电子书

二十四史(全集) 电子书简介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的官方编修史书,它是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十四史共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明朝的历史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该电子书是二十四史的全集电子版,可以在电子设备上阅读和参考。

它为读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式来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

通过电子书的形式,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得历史知识,无需携带厚重的实体书籍。

内容二十四史的全集电子书包含了下列史书:1.《国语》2.《春秋左传》3.《春秋公羊传》4.《春秋谷梁传》5.《史记》6.《汉书》7.《后汉书》8.《三国志》9.《晋书》10.《南齐书》11.《梁书》12.《陈书》13.《北齐书》14.《周书》15.《隋书》16.《南史》17.《北史》18.《旧唐书》19.《新唐书》20.《旧五代史》21.《新五代史》22.《旧十国春秋》23.《新十国春秋》24.《宋史》25.《辽史》26.《金史》27.《元史》28.《明史》这些史书记录了从夏朝到明朝的几千年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读者可以逐篇阅读,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经济情况,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特点便携性和易用性这本电子书的特点之一就是便携性。

读者可以将它安装在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书阅读器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研究历史。

与传统纸质书籍相比,电子书可以随时携带,无需担心重量和空间限制。

此外,这本电子书还提供了便捷的书签、目录和搜索功能,使读者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的信息。

通过简单的操作,读者可以快速翻阅、浏览和定位到想要阅读的章节和内容。

多媒体功能电子书具有多媒体功能,能够包含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资料。

这意味着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插图、影像和音频解说,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背景、战争场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更新和扩充电子书具有更新和扩充的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史的名称和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1《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2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

3 《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4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

5《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6《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

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

7《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是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辛勤撰写完成的。

9《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由姚察及其子姚思廉两代人撰写的。

10《魏书》,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实共一百三十卷,记载了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阶段的历史。

11《北齐书》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12《周书》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13《隋书》是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也是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保存了大量政治、经济以及科技文化资料。

其中十志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汉魏。

14《南史》是合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为一编的纪传体史著,记事起自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止于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述南朝四代一百七十年的历史。

15《北史》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

记述北朝从公元386年到618年,魏、齐(包括东魏)、周(包括西魏)、隋四个封建政权共二百三十三年的
历史。

16《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17《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

其他几个志也各增补了新资料,质量多在《旧唐书》之上。

18《旧五代史》记载的是“五代十国”这段历史。

包括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五十三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19《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

20《宋史》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21《辽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一十六卷。

本书较系统地记载了我国古代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兼载辽立国以前契丹的状况,以及辽灭亡后耶律大石所建西辽的概况,是研究辽和契丹、西辽的重要史籍。

22《金史》撰成于元代,全书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纪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传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23《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成书于明朝初年。

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统记述元代历史的著作。

24《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