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旅游的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引言:旅游业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涵盖了旅游服务、酒店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休闲度假需求的增加,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分析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1.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经济全球化对旅游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涉及到国际间的资源共享、交流合作等方面,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提高。
2.科技进步对旅游业的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信息获取和在线预订需求的增加,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传统的旅游服务需求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旅游业的服务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1.旅游与互联网的融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互联网+旅游”的新业态,旅游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在线预订等方式,将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向市场,提高了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
同时,互联网平台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广阔的推广渠道和信息资源。
2.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旅游具有开展文化交流、传播文化内涵的功能,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因此,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通过旅游活动传承和推广民族文化,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
3.旅游与体育的融合旅游与体育是一对天然的“双赢”组合。
旅游活动可以为体育项目提供场地、设施和服务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体育赛事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赛、参与体育活动。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旅游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4.旅游与科技的融合科技的进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旅游产业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视角下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研究

产业融合视角下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研究一、引言云锦是南京传统工艺品之一,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产品。
在现代社会,云锦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探讨南京云锦品牌的建设,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南京云锦的传统与现状南京云锦是一种以绸、缎、细麻织物为基干,以蚕丝为线,以金、银箔为组织,以精细绒线为纬纱,配以珍珠、宝石、鸳鸯、金鱼、吉祥如意之花、草、鸟、鱼等为图案进行编织的传统手工艺品。
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曾经是帝王贵族的专属礼仪用品。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南京云锦也不例外。
现今,云锦的生产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依靠手工编织了,而是转向机器生产,这无疑削弱了其传统工艺的独特性和魅力。
三、产业融合对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的推动作用产业融合是指不同行业或者不同领域之间通过合作、整合和共享资源,实现互补优势,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圈。
在南京云锦的发展过程中,产业融合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云锦产业可以与服装、家纺等相关领域进行合作与整合,将云锦元素融入到服装、家纺等产品中,使云锦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可以与电商平台进行合作,推动云锦产品的线上推广和销售。
与旅游业进行合作,使云锦成为南京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
与设计师、艺术家等进行合作,推动云锦产品的设计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四、南京云锦品牌建设的策略和措施1. 传承与创新并重传统工艺品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但也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南京云锦在传承传统工艺的也需要开展新的工艺技术研发和创新设计,推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使云锦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2. 多渠道推广与销售通过电商平台、线下门店、展览会等多种渠道进行云锦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扩大消费者群体,增加产品曝光度和销售量。
3. 品牌定位与包装升级建立品牌形象,确定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包装升级,提升产品的档次和卖点,树立品牌的高端形象。
基于产业融合的山东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营 销手 段 ; 真正懂 文化旅 游产业 的高端 人才 匮乏等 , 这 些 问题 严重 阻碍 了文化 产业 和旅游产 业的深 度融合 。 因此 , 必须 采取切实措 施 , 实 现我省 从文化 旅游资
源 大省 向文化 旅游 经济 强省 的全面 提升 和跨 越 。
= 山东 省文化 旅 游产业 发展 的策略 选择
性、 体验性 、 娱 乐性差 ; 地域特 色 、 文化特色 突出的旅 游产品 开发雷 同, 缺 乏原创 性; 文化旅游 产业链 中购 物和娱 乐两大 要素 发育失衡 ; 缺乏有 效的 市场开 拓和
山东 省文 化旅 游产 业发 展的现 状与 不足 ( 一) 文 化 品 牌 建 设 不 断 加 强
一
基于对 文化 资源 的深度 挖掘 , 山东省打 造了“ 好 客山东” 这一富 有齐鲁文 化 特 色 的旅 游品牌 , 恰如 其分地反 映 了山东“ L 孟之 乡、 礼仪 之邦” 的文化特 色 , 向 游 客 传达 了山东 人的实诚 、 热情 、 好客 。 在 此基础 上 , 山东省 旅游局 又刨意 推 出
合发展 上 , 继续推 进“ 好 客 山东” 文化旅 游 品牌建设 , 打 破 区域局 限 , 整 合资 源 , 统一 品牌形 象 , 形成 合力 。 ( 二) 创 新 旅 游 体 验 模 式
游 产业 发展 势 头强劲 。
近年来 , 山东 省 以建设 “ 经济 文化 强省” 为 引领 , 大力 推进 文化产 业和 旅游 产业 的融合 发展 , 取 得了 良 好 的社 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 。 但同 时也应 看到 , 我省在 推动 文化产业 与旅游 产业融合 发展方面还 存在一些 不容忽视 的 问题 。 文化 与旅 游融 合 发展仍存 在合作 领域 不宽 合作机 制不 畅 、 政 策扶持 不到 位等 问题 n 。 比 如, 文化与 旅游 结合 不够 紧密 , 文 化旅 游产 品不 能适 应度 假休 闲 的需要 , 参 与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迅速崛起。
为了使中国的乡村旅游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相关部门需要不断探索其发展路径。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兴衰直接影响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因此,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希望本研究能为我国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农村文化1.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产业概述(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
在基本的物质需求相继得到满足后,中国居民开始追求精神供给,消费类型不断向文化消费型产品倾斜。
因此,在乡村旅游产品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其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提升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质。
文化在满足游客精神需求的同时,改变了他们的消费需求,使之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
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服务体系。
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实现全面的数字化文化服务体系,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为了提高旅游经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水平,中国需要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面向大众,为大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2)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概述至于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以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宣传和销售为核心,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神需求的产业体系。
所谓旅游业,是指为消费者提供衣、食、住、行、娱、购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产业形态。
根据自己的旅游需求,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在某一区域、某一城市或某一经济链条上的相互聚集,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产品资源相互共享和交流,在有效增加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产业的全面融合。
因此,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可以融合统一,从而进一步拓宽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范围,使我国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更加多元化,使文化产业的运营更加经济。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议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两个重要的产业领域,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以文化产业链为依托的产业形态。
而旅游产业是指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产业形态,包括旅游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等。
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机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体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可以实现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的深度融合,为当地经济带来更多的收益和就业机会。
2. 丰富旅游产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以为旅游产品带来更多的文化元素。
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提高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本地的文化遗产。
搭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平台,可以为当地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展示和传播机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多的保障。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加大政策宣传和推广力度。
4. 提高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培养更多具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重素养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鼓励各地开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人才交流和合作,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和合作,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
5. 强化品牌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品牌建设,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魅力的品牌,提升对外宣传和营销力度。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作为文化旅游产业的主管部门,政府在融合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景点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其次,政府要制定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鼓励创新,激发产业的活力。
最后,政府应加强对文化旅游企业的扶持和引导,提供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二、促进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文化是旅游的核心资源之一,只有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在一起,才能打造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开展文化体验项目等方式,将文化融入旅游中,增加旅游的艺术性和知识性。
同时,还可以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提供更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三、构建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这包括从文化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运营管理、旅游交通设施建设等多个环节。
只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在国内具有巨大潜力,也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以通过组织文化艺术展览、举办旅游推介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推广中国文化。
五、推动数字科技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科技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已经成为发展的新动力。
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旅游体验;利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智能化的旅游导览等。
通过数字科技的运用,可以提升旅游的品质和体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六、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研究报告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研究报告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3)1.1 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3)1.2 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特点 (3)1.2.1 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3)1.2.2 文化旅游资源特点 (3)1.3 文化旅游资源分布与评价 (3)1.3.1 文化旅游资源分布 (3)1.3.2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4)第二章文化旅游市场研究 (4)2.1 文化旅游市场现状 (4)2.1.1 市场规模 (4)2.1.2 市场结构 (4)2.1.3 市场竞争格局 (4)2.2 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4)2.2.1 需求特点 (4)2.2.2 需求影响因素 (5)2.3 文化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5)2.3.1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5)2.3.2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升级 (5)2.3.3 市场竞争加剧 (5)2.3.4 跨界融合发展趋势 (5)第三章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5)3.1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5)3.1.1 资源整合与优势发挥 (5)3.1.2 市场细分与定位 (6)3.1.3 文化内涵挖掘与传承 (6)3.2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设计 (6)3.2.1 设计理念的创新 (6)3.2.2 产品形式的创新 (6)3.2.3 文化元素的创新 (6)3.3 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建设 (7)3.3.1 品牌定位与规划 (7)3.3.2 品牌形象塑造 (7)3.3.3 品牌营销策略 (7)第四章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7)4.1 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 (7)4.2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8)4.3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8)第五章文化旅游产业政策与环境 (8)5.1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分析 (8)5.2 文化旅游产业环境评价 (9)5.3 文化旅游产业政策建议 (9)第六章文化旅游产业创新 (10)6.1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动力 (10)6.1.1 政策支持动力 (10)6.1.2 市场需求动力 (10)6.1.3 技术创新动力 (10)6.2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模式 (10)6.2.1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创新 (10)6.2.2 文化旅游产业技术创新 (10)6.2.3 文化旅游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11)6.3 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成果 (11)6.3.1 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成果 (11)6.3.2 文化旅游服务创新成果 (11)6.3.3 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新成果 (11)第七章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与融资 (11)7.1 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现状 (11)7.2 文化旅游产业融资模式 (12)7.3 文化旅游产业投资与融资政策 (12)第八章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与就业 (13)8.1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13)8.2 文化旅游产业人才培养策略 (13)8.3 文化旅游产业就业前景 (13)第九章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 (14)9.1 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现状 (14)9.2 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战略 (14)9.3 文化旅游产业国际化路径 (15)第十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与建议 (15)10.1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 (15)10.1.1 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15)10.1.2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15)10.1.3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 (15)10.2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挑战 (15)10.2.1 产品同质化严重 (15)10.2.2 市场竞争加剧 (16)10.2.3 环境保护压力 (16)10.3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16)10.3.1 深化产业融合 (16)10.3.2 加强品牌建设 (16)10.3.3 提升服务质量 (16)10.3.4 优化产业布局 (16)10.3.5 强化政策支持 (16)第一章文化旅游资源分析1.1 文化旅游资源概述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文旅融合视角下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研究

文旅融合视角下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研究文旅融合视角下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然而,在乡村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构建具有品牌形象的乡村旅游项目,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陕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品牌形象构建,陕北乡村旅游在市场定位和宣传推广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因此,本文将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探讨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构建研究,旨在提高陕北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文旅融合的理论框架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体验。
文旅融合视角是构建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重要理论依据,其使得乡村旅游项目能够在市场上具备竞争力。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需要注重以下几点:首先,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陕北乡村旅游地域辽阔,自然风景独特,这给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塑造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其次,要强调体验式旅游。
乡村旅游的魅力在于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因此品牌形象构建也应注重提供具有独特体验的旅游产品。
最后,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与自然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旅游形式,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才能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三、陕北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构建实践在陕北地区,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已经意识到了文旅融合下品牌形象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相关实践。
例如,延安市中寨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主题与乡村旅游相结合,通过建设红色旅游景点、红色主题民宿等方式,形成了具有鲜明品牌形象的乡村旅游产品。
同时,他们还注重引入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智慧旅游等方式提升游客体验,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研究
张海燕 王忠云
( 吉首大学,湖南 吉首 416000)
〔摘 要〕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是 推 动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这 一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的 重 要 手 段 , 其 核 心 价 值主要从地域性差异、文化气质差异和服务个性三个方面体现。重点在于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 旅游品牌建设模型,并基于此确定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对策。
( 3) 感性价值是旅游者对民族文化旅游地 内的旅游活动和旅游吸引物的整体感受和评价。 在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形 成了各具特色的灿烂文化和民俗风情,这对旅游 者来说具有一种新奇感,易被认同和便于参与, 亲身体验异地民族民俗文化特征,成为民族文化 旅游过程中最明显的一大特色。丰富的参与体验 感知,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缤纷多彩、独特的旅 游形态。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讲,游客对服务的 满意程度常常比景区的风光景致、文化内涵还更 能影响其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景区服务在标准 化基础上具有与众不同的差别是 一 种 优 势。 “非 标准化往往才是人们对服务的期望。因此对服务 企业而言能够提供有别于他人的服务就代表着自 己具有一 种 优 势 ”。[3] 旅 游 者 在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地 获得的服务感受若是能与其预期相符,甚至大于 他们的预期,这自然就能达到游客满意,最终导 向品牌忠诚。
二、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 核心价值构成
美 国 市 场 营 销 学 会 ( 1960) 将 品 牌 定 义 为 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 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的产 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 开来。但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符号, 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按照菲利普·科特勒 的观点,品牌的含义包括属性、利益、价值、文 化、个性及用户六个层次,在此笔者借用这六个 层次对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内涵加以说明: ( 1) 属性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为旅游者提供的基本效 用,也就是使用价值,如高质量的民族文化旅游 产品、优质的服务、丰富的民族文化体验等,虽 然品牌的层次高于产品,但是品牌是以产品为基 础,通过产品来体现价值的; ( 2) 文化是民族 文化旅游品牌的灵魂,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支撑 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了所代表文化的独 特魅力; ( 3)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通过体现民族 个性而加深与旅游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从而满足 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 4) 旅游者购买某一民
2011 年第 4 期 第 38 卷
( 总第 197 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4,2011 Vol. 38
General No. 197
〔收稿日期〕 2011-03-28 〔作者简介〕 张海燕 ( 1970 - ) ,女,甘肃兰州人,吉首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
王忠云 ( 1986 - ) ,男,湖南常德人,吉首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 09XJY033) ,湖南省社科 基 金 项 目 “产 业 融 合 视 角 下 的 大 湘 西 文 化 旅 游 品 牌 建
三、产业融合视角下民族文化 旅游品牌的构建
品牌建构是形成品牌的过程。这一过程解决 了有无 品 牌 的 问 题, 品 牌 适 宜 性 与 准 确 性 的 问 题,同时品牌建构完成了品牌核心价值的提炼与
特色的突出。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民族文化旅游 品牌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涉及民族文 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诸多要素,而各 个要素 又 包 含 于 一 定 的 子 系 统 中, 需 要 系 统 规 划。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构建系统可归纳为品牌 定位、品牌设计与开发、品牌营销和品牌管理四 个方面,但整个构建过程不是单向有序进行的, 其中品牌管理贯穿于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的始 终,另外,构建过程中还暗含了品牌的再定位、 再开发、不 间 断 的 营 销 和 管 理 等 反 复 的 行 为 过 程。以各个子系统为线索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 建模型如图 1 所示。
设研究” ( 2010JD31) ,湖 南 省 高 校 科 技 创 新 团 队 支 持 计 划 项 目 “区 域 旅 游 发 展 与 管 理 ” ( 湘 财 教 【200870】) 。 Nhomakorabea17
了探讨等。这些研究成果无疑证实了民族文化产 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与必然趋势。
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出于地域文化的优 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 产业的融 合 发 展 已 成 为 民 族 地 区 的 一 个 战 略 选 择。随着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文化旅 游品牌构 建 已 成 为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营 销 的 重 要 手 段。品牌除 了 聚 合 效 应、 衍 生 效 应、 带 动 效 应 外,还具有磁场、衍生、宣传、放大等效应。新 产品能够凭借品牌获得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品牌 能够对新产品带来明显的区隔意义,称为 “品牌 杠 杆 力 ”,[1] 这 对 于 新 兴 产 业 也 是 适 用 的 。 由 于 民 族文化旅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强化品牌 个性来体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差异、凸显竞争优 势的空间是很大的,品牌是驱动民族文化旅游产 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如何从产业融合发展 的视角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如何将景区自身 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与品牌传播方法相结合,如 何在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构建过程中深度挖掘民族 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并以此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8
族文化旅 游 品 牌 后 将 得 到 其 功 能 利 益 和 情 感 利 益,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属性要转化为功能性或 情感性利益以得到旅游者的认可; ( 5) 民族文 化旅游品牌核心价值是吸引旅游者前来的最根本 原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要紧紧围绕文化旅游产 品本身能够提供的利益来实现其价值; ( 6) 民 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体现在品牌与旅游者的关 系中,争取到旅游者的认同是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成功的 关 键。 根 据 民 族 文 化 旅 游 品 牌 的 内 涵 剖 析,民族文化 旅 游 品 牌 的 “价 值 ” 是 其 核 心 部 分,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一切价值活动都围绕 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价值而展开,是对品牌核心 价值的体现和演绎。
个性是品牌文化的集中表现,有什么样的品牌文 化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品牌个性,对于民族文化旅 游产业而言,其品牌个性塑造的核心就是要凸显 民族地区的文化气质差异,即独特的民族文化和 旅游文化。由于大多数的景区或多或少都会表现 出一定的文化性,那么民族文化旅游要体现其差 异性,更要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将其 融入旅游地的特色中。在设计文化性方面的形象 识别和表现手法时,还要体现出旅游景区的文化 品位,将丰富的民族文化升华为一种独特的旅游 吸引力元素。
〔关键词〕 产业融合; 民族文化旅游; 品牌构建 〔中图分类号〕 F159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575 ( 2011) 04-0017-07
一、引 言
产业融合现象最早出现在信息通讯领域,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 开始打破产业边界,实现融合发展,民族文化产 业与旅游产业便属此范畴。在国外,学者们在探 讨民族文化旅 游 时 大 多 使 用 “文 化 旅 游 ” 这 个 概念。文 化 旅 游 这 一 专 用 概 念 最 早 由 Mclntosh ( 1977) 提 出, 而 Smith ( 1977 ) 主 编 的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则 标 志 着西方民族文化旅游研究开始取得突破性进展。 J. Jafari ( 1977) 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围绕旅游 者 的量化标准、文化特征及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等 方面来 界 定 文 化 旅 游 的 概 念; Harvey ( 1989 ) 、 Zukin ( 1991) 、Britton ( 1991) 认 为 发 展 文 化 旅 游产业是各地区的政府、群体为了使本地区与其 他地区相区别而 采 用 的 一 种 发 展 战 略; Reinhard Bachleitner ( 1999) 认为 文 化 产 业 发 展 可 以 增 加 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 可以开发出文化遗产、文化景观、艺术、戏剧等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向消费者承诺的核心利 益,它代表着品牌对消费者的终极意义和独特价 值,是一个品牌最独一无二且最有价值的精髓之 所在。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而言,品牌核心价值 是构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终极追求,是民族文 化旅游营销传播活动的中心,并在根本上决定了 该品牌体系的独特性、识别性、不可复制性和吸 引力。
一切 文 化 旅 游 活 动; Hughes. H. Arts ( 2000 ) 认为当代旅游业发展趋势是由突出文化旅游资源 的经济效益向实现旅游文化资源的精神娱乐效益 转变; Yuko Aoyama ( 2007) 认为文化产业的兴 起在某种程度上是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等。国 内学者则从多个角度对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的融合问 题 进 行 了 探 讨。向 延 振 ( 2002 ) 提 出 了把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转化成为旅游产业 优势的观点,并指出增添文化含量将成为旅游业 新的 增 长 点; 郑 岩、 李 昕、杨 琨 ( 2004 ) 指 出 文化旅游作为 21 世纪增长最快的旅游产品,在 弘扬民 族 文 化, 展 现 地 方 风 采 方 面 起 着 重 要 作 用。梁振 ( 2005 ) 指 出 通 过 民 族 文 化 的 丰 富 内 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 解文化的 旅 游 开 发 行 为 可 以 概 括 为 三 种 基 本 模 式: 集锦式、原生态式和主题式; 刘训华、王兆 峰 ( 2008) 从产 权 的 视 角,分 析 了 保 护 民 族 地 区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以及持续发展的 作用; 王毅 ( 2009 ) 以 大 湘 西 为 例, 对 少 数 民 族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问题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