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的胜利赏析
扭曲的现实真实的人生_论舍伍德_安德森的_鸡蛋的胜利_的叙事特色_罗璐.caj

第13卷第2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3No.22011年6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Jun.2011扭曲的现实真实的人生———论舍伍德·安德森的《鸡蛋的胜利》的叙事特色罗璐1,2(1.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武汉430079;2.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安徽淮南232001)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引导意义的大师级人物。
其作品鲜明的特色和深刻的主题给后世的美国作家们以深远的影响。
《鸡蛋的胜利》即为其非常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叙事特色尤其值得后人研究。
从叙事结构,叙事者及叙事话语三个方面对这篇小说的写作特点加以分析与评论。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叙事结构;叙事者;叙事话语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1)02-0081-03收稿日期:2011-04-07作者简介:罗璐(1983-),女,安徽淮南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True life in distorted reality———on the narrative features in Sherwood Anderson ’s The Triumph of the EggLUO Lu 1,2(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2.The Basis of Ministry ,Hua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uainan ,Anhui 232001,China )Abstract :As a master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 ,Sherwood Anders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inct features of his works and the profundity of their themes ,which exerts a far -reac-hing influence on subsequent American writers.The Triumph of the Egg is one of his crucial masterpieces ,the narrative features of which are especially worth exploring by the successors.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ments on the writing features of this short sto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narrator and narrative dis-course.Key words :Sherwood Anderson ;narrative structure ;narrator ;narrative discourse在美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上,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 )无疑起到了现代小说的导师和先驱者的作用,他鲜明的文风和对美国社会现实的深刻描写及讽刺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作家。
从图形-背景理论来解读《鸡蛋的胜利》

是怎样 凸显 的, 以及 了解 图形和背景 的关系 , 以更 深刻地 阐述 该作品 的主题意义 , 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这部作 品。 二、 图形—— 背景理论介绍及 其在文学 中的运用 2 0世纪末 , 迅 速兴起的认 知诗学是认知语言学与 文学 评论
作品 中的地 位和作用是不 同的 , 依据这一 特征, 将 图形 分为两 个类型 : 主题图形 和形 式图形 , 主题 图形是对作 品主题意义具
第2 6卷第 1 0期
2 0 1 3年 1 O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 0 1 . 2 6 . N O. 1 0
0c t . 2 01 3
来摆脱 生活 的困苦 , 实现梦 想 , 但是 最终也 未能 如愿以偿 的艺 术形象 。
形” 又是什么, 这一重点 图形又是怎样影响父亲 的生活 , 揭示 出
了父 亲失败 的真正原因。 三、 图形——背景理论在作品 中体 现
部作 品中, 图形不仅仅限制于一个 , 在《 鸡蛋的胜利》 中, 就是有 多个 图形 : 鸡, 鸡蛋 和父亲这 几个图形 , 当然各 个图形在
从 图形—— 背景理论 来解读 《 鸡蛋 的胜利》
郝 明梅
( 广西师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 , 广西桂林
[ 摘
5 4 1 0 0 6 )
要】 图形一 背景是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 它也被 越 来越 多的人运 用到文学文本 的分析 中。本 文依据 图
鸡蛋的胜利英语读后感

鸡蛋的胜利英语读后感英文回答:The Triumph of Eggs is a collection of short stories by Sherwood Anderson that explores the themes of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The title story follows the protagonist, an unnamed man, as he navigates the complexities of small-town life and the challenges of human connection. Anderson's prose is spare and evocative, capturing the alienation and frustrationthat his characters experience.One of the key themes in The Triumph of Eggs is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society. The protagonist struggles to find his place in a world that often seems indifferent to his needs. He is drawn to the idea of breaking free from societal expectations, but he also fears the consequences of doing so. This conflict is reflected in the story's central metaphor of the eggs: the eggs represent both the potential for new life and the fragilityof human existence.Another important theme in the collection is the role of imagination and fantasy in coping with the harshrealities of life. The protagonist often retreats into his own private world of dreams and fantasies, as a way of escaping from the disappointments and failures of his waking life. However, he also recognizes that these fantasies can be both a source of comfort and a barrier to 真正的快乐。
鸡蛋的胜利读后感

鸡蛋的胜利读后感《鸡蛋的胜利》这本书我一直很期待,终于在上个月借到了。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平凡的鸡蛋,经历了一番努力和挫折,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
读完书后,我深受启发,也产生了许多感悟。
首先,这本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无论是一个平凡的鸡蛋,还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我们愿意努力付出,就能获得成功。
书中的主人公鸡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面对人们对鸡蛋的普遍看法,认为它只是一个普通的食材时,鸡蛋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努力学习和训练。
最终,它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这让我意识到,不管是什么身份、背景,只要拥有梦想和奋斗的精神,我们都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胜利。
其次,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如何对待挫折和失败。
在书中,鸡蛋并非一帆风顺,它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鸡蛋从不退缩,而是坚持不懈,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克服了困难。
尤其是在获得胜利之前,鸡蛋曾多次失败。
然而,它没有因失败而气馁,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不断尝试和改进自己的方法。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鸡蛋最终战胜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而是要用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意志去面对,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成功就在不远处。
再者,这本书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追求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鸡蛋经历了很多的辛苦和艰险。
它得放弃舒适的生活和安全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它也经受了人们的指责和不信任。
然而,鸡蛋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勇敢地面对这些挑战和抵触,付出了许多努力和代价。
正是这种努力和付出,换来了鸡蛋的胜利。
这让我明白,成功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付出、不断跨越舒适区的。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深入思考个人的梦想和价值。
在鸡蛋的故事中,它的梦想是成为一只小鸟,翱翔在蓝天之上。
通过努力和不懈的追求,最终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鸡蛋的胜利赏析

一谢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的小说语言平实,擅长描述日常生活,主人公就是随处可见的普通人,通过对人物感情的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是美国首位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在小说中来诠释书中人物的动机和挫败感的作家。
安德森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影响并栽培了不少有名的作家,其中最有名得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福克纳称安德森为他们这代美国作家之父,他将美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转变,其行文风格影响了一代人。
《鸡蛋的胜利》是他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该年度美国著名《Dial》杂志颁发的最佳优秀短篇小说奖,“使得安德森获得国际声望”。
《鸡蛋》就是出自此小说集,该文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在开篇就告诉读者“父亲本性快乐、和蔼”,他原本是个安分守己的农场工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三十五岁那年,结婚娶了一个女教师,第二年就有了“我”。
然后,“这两人身上发生了一种变化。
他们变得野心勃勃起来”,父亲先后两次想通过从事跟鸡蛋有关的事业来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但都是以失败告终,最终在整个追求的过程中,他变成了“畸人”。
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话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原型的原意是最初的形式,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而神话就是“某种类型的故事,讲述主角是神或比人类力量更为强大的存在物的故事”。
《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
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
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
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
《鸡蛋的胜利》译文

《鸡蛋的胜利》译文我父亲是个生来快活又和善的人,34岁之前,他一直给托马斯巴特沃斯当农场雇工,就在俄亥俄州的彼得维尔附近。
他有一匹自己的马,每周六晚上骑着它进城,花几个小时和其他雇工打打交道。
他会喝上几杯啤酒,在本海德的酒馆里四处转悠,雇工们一到周日晚上都聚集在那里。
他们大声唱歌,举杯痛饮。
大约十点钟的时候,父亲骑马沿着一条孤独的乡间小路回家,安顿好马儿然后上床睡觉,对自己的生活境况非常满意。
那时,他完全不想着如何出人头地。
在他35岁的那年春天,父亲和母亲——一个乡村女教师——结婚了,次年春天,我也就挣扎哭喊着来到了世间。
他们两个人变了,变得雄心勃勃,浑身充满了想要向上爬的美国式激情。
这主要是母亲的责任。
作为教师,她自然会读书,还有杂志。
我想,在她坐月子的时候,她一定读到了加费尔德、林肯以及别的美国人如何从贫穷走向伟大和有名,看着我躺在旁边,她也许会梦想我将来也会统治一些人、一些城市。
总之,她劝说父亲放弃雇工生涯,卖掉马儿,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上去。
母亲一点都不为自己,但为了父亲和我,她的野心无可救药。
他们俩的第一项冒险惨淡收场。
在彼得维尔8英里开外的格里格路旁边,他们租下来十公顷的贫瘠石头地,打算养鸡。
在那里我度过童年,关于生活的最初印象也在那里形成——从一开始都是些关于灾难的印象。
因此,如果说我是个倾向于看到生活阴暗面的忧郁者,那要归因于原本应是快乐幸福的童年时光都被虚度在养鸡场里。
对这些事情不熟悉的人可能想不到一只鸡身上能发生这么多悲剧事件。
从蛋里出生后,这些毛茸茸的小东西——你在复活节卡片上应该见过——几周后会变得光秃秃,很难看,它们吃很多你父亲用额头上汗水换来的玉米和面粉,然后生病——鼻炎、流感,或者别的什么病,瞪着它们愚蠢的眼睛看太阳,病倒然后死掉。
只有几只母鸡和一只公鸡,按照上帝神秘的目的幸存到成年。
母鸡下蛋并孵出小鸡后,这个该死的循环才算完成。
这一切复杂得难以置信,因此,哲学家们肯定是在养鸡场长大的。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鸡蛋的胜利》

从新批评角度解读《鸡蛋的胜利》作者:王晗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5年第06期[摘要]该论文旨在从新批评理论中的叙事手法、象征和反讽等角度来解析舍伍德·安德森的小说《鸡蛋的胜利》。
本文试图理解作家如何敏锐地捕捉到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生活。
[关键词]叙事学角度;象征;反讽《鸡蛋的胜利》作为舍伍德·安德森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全文贯穿以轻松基调、尖锐的讽刺以及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入微描写展现了简单却不失精彩而且蕴含深刻寓意的故事。
本文试图从英美新批评理论中的叙事视角,以及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对《鸡蛋的胜利》一文进行分析,深刻了解作者的写做艺术。
一、《鸡蛋的胜利》中的叙事效果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本文的叙事视角是“我”——一个儿童的感知来看世界,“我”既是故事中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又是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旁观者,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父母亲的努力、挣扎和绝望。
1.视角转换在小说中的体现《鸡蛋的胜利》讲述了一个被打破的美国梦。
故事的主人公原为农场工人,结婚后在雄心勃勃的妻子的促动下,办起了自己的养鸡场,奋斗了十年没有成功,于是改行换业,在比德尔镇附近开了一家昼夜不停营业的餐馆。
在等待数日后,一天夜里果然有一位从镇上来的名叫乔·凯恩的年轻人光临其餐馆,他终于盼来了一个施展自己“表演才能”的机会。
当他使出浑身解数在这位客人面前用鸡蛋表演戏法时,却接连受挫,直至溅了满身蛋液,使乔·凯恩忍俊不禁。
这时他恼羞成怒,抓起一个鸡蛋朝乔·凯恩扔了过去,于是,他想讨好客人的计划以得罪客人告终。
这一戏剧性的一幕发生时,故事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正在楼上熟睡。
他与他的母亲被他父亲的咆哮声惊醒,几分钟后气疯了的父亲爬上楼来,向他母亲哭诉了楼下发生的事情。
按常规而论,表达这一幕仅有一个途径,即由叙述者他旁听到了他父亲的话。
短篇小说_鸡蛋的胜利_中的人文关怀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在1956年曾被福克纳称为“我们一代美国作家之父,其美国创作传统将由我们的后继者所承传”。
托马斯・伍尔夫在1936年公开宣称:“(安德森)是美国唯一教会了他一些东西的人。
”马尔科姆・考利尊称安德森为“作家的作家”(a writer's writer ),他认为安德森是他那一代讲故事的作家中唯一对后一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和眼界都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家。
《鸡蛋的胜利》是安德森的著名短篇小说之一。
贯穿全文的轻松的基调、尖锐的讽刺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入微描写使其拥有一种震撼人心的东西。
一、追梦人的苦与痛——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安德森所处的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铁路的迅速扩展。
其间,中西部小镇迅速崛起,工业中心西移。
伴随而来的则是更为深刻的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
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成功”,热衷于对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狂热追求。
这可以说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的理想。
在这个急剧演变过程中的人们不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客观势力的牺牲品。
就像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在这种梦想的驱使下,放弃了以前舒适闲逸的田园生活,成了梦想的牺牲品。
因此作品中也流露出安德森对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小说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眼睛见证了自己生活中的心酸苦辣,也见证了父母为实现心中的梦想而坚持不解的努力过程。
故事的伊始便告诉我们:“事情开始微妙起来,他们二位变得野心勃勃了。
凭着美国人的激情,他们要在这个世界上聚敛财富强大起来。
”(张纪习译.文中下同)而导致他们变得有野心的原因似乎是“我的呱呱落地”。
于是父母便开始走出了他们追求梦想的第一步——开办养鸡场:“他们在离比德韦尔镇只有八里的格里格斯路租了十亩山石地,开始了养鸡的生意。
”毕竟创业是艰辛的,也不是一帆风顺,在我的记忆中,父母辛辛苦苦创办的养鸡场却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小鸡们一个个得鸡瘟死去了:“它(小鸡)从一只蛋中孵化出来,毛绒绒的小东西,就像感恩节卡片上的图画,几个星期后,它就变成了讨厌的光腚,吃了大量的苞谷,那是你父亲眉头上的汗水换来的,得了病,叫白喉炎、霍乱或其它名字,站在阳光下,瞪着呆呆的眼睛,然后就病重死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谢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美国短篇小说家。
他的小说语言平实,擅长描述日常生活,主人公就是随处可见的普通人,通过对人物感情的细节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他是美国首位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在小说中来诠释书中人物的动机和挫败感的作家。
安德森在两次世界大战间,影响并栽培了不少有名的作家,其中最有名得是海明威和福克纳,福克纳称安德森为他们这代美国作家之父,他将美国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转变,其行文风格影响了一代人。
《鸡蛋的胜利》是他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曾获得该年度美国著名《Dial》杂志颁发的最佳优秀短篇小说奖,“使得安德森获得国际声望”。
《鸡蛋》就是出自此小说集,该文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叙述,在开篇就告诉读者“父亲本性快乐、和蔼”,他原本是个安分守己的农场工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在三十五岁那年,结婚娶了一个女教师,第二年就有了“我”。
然后,“这两人身上发生了一种变化。
他们变得野心勃勃起来”,父亲先后两次想通过从事跟鸡蛋有关的事业来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但都是以失败告终,最终在整个追求的过程中,他变成了“畸人”。
二在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话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原型的原意是最初的形式,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而神话就是“某种类型的故事,讲述主角是神或比人类力量更为强大的存在物的故事”。
《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
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
荣格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
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
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众多,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在《鸡蛋》中父亲的原型是圣经中的亚当,在没遇到他的“夏娃”时,就像是生活在伊甸园般——“那时,他拥有一匹马,每到星期六晚上,他会骑着那匹马去镇上,与其他雇农在一起混上几个小时。
星期六晚上,镇里的本·赫德酒吧总是挤满了雇农,父亲会先喝上几杯啤酒,然后站着聊天。
大家在酒吧里尽情碰杯喝酒,一片欢歌笑语。
到了十点,马儿——父亲已让马儿适应了走夜路——沿着荒凉的乡间小路,驾着父亲回到家,然后上床就寝。
日子过得相当快活啊。
他在那时可没有出人头地的想头。
”而母亲是位乡村教师,她读过的书和杂志就像是伊甸园的蛇一样,引诱着夏娃。
坐月子时读了关于林肯等人如何从一无所有到名动天下的故事,这些励志故事就是美国梦在现实中最完美的表达。
母亲萌发了要催动自己丈夫成就一番事业的想法。
父亲就去触碰了那个使亚当夏娃被驱逐出门的“苹果”——鸡蛋。
在父亲的创业史中,他有两次寄希望于鸡蛋,但每次,他都被推到了绝望的更深层。
第一次是雄心勃勃地进入了从未涉足的领域,开办了养鸡场。
但是因为鸡瘟,血本无归——“鸡也会害病,诸如喉舌传染病、霍乱等等,这些病怏怏的鸡站立着,用呆滞的目光凝视太阳,变得衰弱,然后死去。
少数母鸡,也有些公鸡,为履行上帝神秘的意旨,苦苦挣扎到成年就死了。
鸡生蛋,蛋又生鸡,才得以成全这个悲惨的循环,一点也不难理解。
”这些鸡的死亡被描写成是愚蠢而无意义的,能让人对生活产生绝望——“而我,如果成了一个悲观的人,倾向于看到人生的阴暗面,这得归因于此一事实,我在养鸡场度过了童年时代,而童年本该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
”在离开养鸡场的时候,父亲已经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步转变,他变得习惯沉默寡言,意志消沉。
但是母亲还是不消停,在没有完成她“夏娃”的使命前,是不会罢休的。
全家人在她的见一下来到了一个偏僻的火车站旁开了家餐馆。
终于,在父亲枯老的心中又燃起了“美国梦”,而这次又是和鸡蛋有关,并且更加变态和让人诧异。
他将畸形的小鸡浸泡在瓶子里,强迫自己的顾客欣赏——“你喜欢这个七腿双头的家伙吗?”。
同时,他致力于将用醋泡过的鸡蛋从狭窄的瓶颈里塞入瓶子,但是这个表演的失败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忧心忡忡,把鸡蛋硬往瓶里塞;还破口大骂,额头上挂着汗珠。
鸡蛋碎了,蛋白喷到父亲的衣服上。
”在经历了各种挫败之后,父亲终于崩溃了,一如食了禁果的亚当和夏娃,最终被逐出了伊甸园,来到了充满“美国梦”的人间——“父亲喉咙里爆发出一声愤怒的咆哮;一边跺脚,一边胡言乱语地呼喊。
捉取柜台篮子里的鸡蛋,胡乱扔掷;恰好此时年轻人躲过门后,逃跑了,人影都看不见了。
”最终,父亲还是在母亲床前平静下来了。
鸡蛋再也没有在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但是他们以后一辈子的命运都已经被其影响。
父亲最好的年华就是跟鸡蛋纠缠在一起,母亲的“美国梦”也不曾实现,而我的性格也已改变,变得悲观、阴郁——“这仅是鸡蛋胜利的又一个证据,最终完满的胜利——至少,我们家是被打败了。
”鸡蛋象征的是父亲的美国梦,也是使得人类失去了天真的性情和在伊甸园安稳生活的罪魁祸首。
美国梦曾被作为美国精神和价值标准的体现,受到众人的追捧。
但是安德森所处的社会转型期,让他看透了美国梦的虚伪本质,那个表面上只要努力,人人都能成功,实际上却剥夺了人们纯真的本性,在利益的驱逐中变得畸形。
而安德森最初也是个成功的生意人,但是他厌倦并看透了让他名利双收的“美国梦”,最终从事了他喜欢的写作,并在他的小说中,深刻地揭露了这个迷惑了几代人的“美国梦”的本质。
所谓的美国梦(American Dream),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美国梦的象征——自由女神像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指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1]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
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独立宣言》是美国梦的根基,自由女神像是美国梦的象征。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句话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来到美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独立宣言》之后制定的宪法等各种法律为美国梦提供了法治保障,法治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好的制度,个人再好的梦也难以实现。
在美国历史上,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等无数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作家使用过“美国梦”这个字眼。
奥巴马2008年竞选总统时,他的一本畅销书《无畏的希望:重申美国梦》感召了众多美国人,为他赢得了不少选票。
奥巴马,这个跟着母亲长大的非洲裔平民百姓,通过个人努力攀登上美国权力的顶峰,这就是美国梦的一个例证。
形形色色的个体的梦孕育着美国梦的普遍性,那就是不管你出身如何,也不管你有何背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正如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对美国梦解释的那样:“任何人,不管他出身如何,也不管他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更不管他有何种得天独厚的机遇……他有权生存,有权工作,有权活出自我,有权依自身先天和后天条件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美国梦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远远胜过对物质的追求。
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1878-1949)在《美国史诗》(Epic of America)中写道:“美国梦远远超过物质范畴,美国梦就是让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自我。
”他认为:“美国梦不是汽车,也不是高工资,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所有男人和女人都能实现依据自身素质所能取得的最大成就,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与他(她)的出身、社会背景和社会地位无关。
”综上所述,尽管每个人的梦想不尽相同,但美国梦的共性就是“民主,自由,人权”。
“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它是美国梦的土壤;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那国民只能做“白日梦”,任何美好的梦想就很难实现。
“自由”是实现美国梦的方式,体现了美国梦对公民个体的尊重以及“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梦想,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实现自己的梦想;没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罢工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等这些自由,就斩断了由梦想通向梦想成真的桥梁。
“人权”是美国梦的内容,它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工作权、自由迁徙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批评政府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等。
当然,美国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美国虽然在1776年宣布独立,但直到1865年才废除奴隶制,直到1870年才明确赋予黑人男子投票权,直到1920才规定各州不得剥夺妇女的选举权。
随时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自我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美国著名黑人民权活动家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的演讲中道出了美国梦的真谛:美国梦就在宪法里,实现美国梦就是实施宪法,如果制定了宪法不实施,那就亵渎了宪法的尊严,那就相当于给人民开出一张“空头支票”,任何梦想都是“黄粱美梦”。
[3]尽管有些人批评美国梦过度强调了物质财富在衡量胜利和快乐上所扮演的角色,美国梦但许多美国人的确认为,这种获得成功的机会在世界上其他国家是找不到也并不存在的。
因为与其他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拥有的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扮演的角色相当有限,这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极大,任何人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迈向巅峰。
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
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的可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一天一天的增加中。
美国梦辨证分析编辑但中国还有一句古语:勤能补拙,天道酬勤。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去世前,在病榻上告诫自己的儿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世间唯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才会真正地寻到属于自己的财富和幸福。
在对信仰的坚持下,美国梦将作为灯塔指引着美国人奋勇前进,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古语:多难兴邦,美国历史虽短,但是在民主的政策下,遵守宪法的前提下,会发展的更加繁荣。
美国梦历史沿革五月花号300年前,当英格兰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马里兰,寻找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American Dream)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