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合集下载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阅读附答案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

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

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

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

③抗疏:上疏直言。

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琯。

④刘向:汉朝经学家。

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风萧瑟,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为I寺人旅居菱州所写。

秋兴八首其三

秋兴八首其三
❖ (2)刘向,于汉宣帝时,讲论五经于石渠阁 。成 帝即位,领校内府五经秘书。事见《汉书·刘向传》
❖ 【译文】像匡衡那样抗疏直言却失去了功名,似刘 向传经给后人可事与愿违。
❖ 尾联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 【注释】(1)同学少年,谓小时同学之辈。(2) 五陵,汉时长安附近有五座汉代帝王陵墓,即长陵、 安陵、阳陵、茂陵和平陵。 (3)轻肥,即轻裘肥 马。 语本《论诗上四句写景,下四句感怀。情景交融,意脉 顺畅。所写之景正切合了篇名《秋兴》之意。在整 组诗中,它是前三首写秋景的最后一篇,面对夔府 秋景,诗人心念长安的心情却步步紧逼。其为下一 首转而描写长安埋下伏笔。
谢谢!
秋兴八首 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 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 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 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 五陵衣马自轻肥。
一 题解
《秋兴八首》是代宗大历元年(七六六)秋杜甫 流寓夔州时所作。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 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于凄清 哀怨之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 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 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 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
二 注释 、译文
❖ 首联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 【注释】(1)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 ❖ (2)千家,指人烟稀少。(3)朝晖,秋晨朝霞的
❖ 王嗣奭注:“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 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 厌之也。”(《杜臆》卷八)
❖ 【译文】度过两夜的渔人还在江上泛舟飘泊,清秋时 节的燕子仍旧翩翩地飞舞。
❖ 颈联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鉴赏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鉴赏

王禹偶、王安石或从息想内 概要 容、或从艺术技巧学习杜诗,都卓有成效
后世 江西诗派更以杜甫为祖师,不过他们仅得杜诗技 陆游和文天祥:真正能继承杜甫的爱国思想、发扬杜诗的沉郁顿挫风格、在创作手法上也 能追攀杜甫
明清顾炎武、直博老李梦阳、王世贞、陈子龙、顾炎武、黄遵宪
【赏析】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 品,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第三首写晨 曦中的夔 府秋气清明,却给诗人带来烦 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 乐章,以忧念匡v 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 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 零,特 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
杜育也十分重视诗歌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 融合
杜甫 杜霄的一些叙事诗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善于揭示人物复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
杂的内心活动
杜诗的语言成就也并非一呋苦思所得,他还特别善于从民间创作中 吸取新鲜活泼的语言
语言艺术
杜诗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它所特有的诗歌风格即“沉郁顿挫”的风格中 杜诗的艺术成就还体现在体裁的多样化上 杜甫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诗歌的写实传统,为中国古代诗歌反映社会人生开辟了广阔的 道路
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每一首都 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 不同的角度表现 作者的思想情绪。全诗感物伤怀,借深 秋衰惨 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 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 心境, 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v 园之思,悲壮苍 凉,意境深闳
感谢观看
20XX年XX月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 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1 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 2 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 3 生平思想与创作道路 4 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 5 飘泊西南时期(49一直至去七)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秋兴八首其三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三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三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七言律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时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身世的感慨。

鉴赏: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描绘了山城的宁静和诗人在江楼上的闲适。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通过渔人的泛舟和燕子的飞翔,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借用匡衡和刘向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愤。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则通过对比自己的困顿和同学的飞黄腾达,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苦闷和不满。

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同时,诗歌中运用了典故和对比手法,使其更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对于诗歌鉴赏,每个人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

秋兴八首(3)赏析|翻译|原文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

《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

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

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

在《秋兴》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

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

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

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

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

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

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

《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其六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其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古诗简介《秋兴八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律,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

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注音原文和翻译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2.注音原文及翻译
3.诗歌赏析
4.结论
正文
【概述《秋兴八首其三》】
《秋兴八首其三》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歌,主要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以及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这组诗歌共八首,其中第三首尤为著名,被称为《秋兴三》。

该诗以秋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注音原文及翻译】
秋兴八首其三:
玉露凋伤枫树林,江蓠⑴萧瑟⑵海风生。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⑴江蓠:即江离,一种水生植物。

⑵萧瑟: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

⑶海风:指海上的季风。

⑷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思念家乡,希望家书能够通过北归的大雁送到家乡。

【诗歌赏析】
《秋兴八首其三》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枫树、江蓠等自然景观,展现了秋天的美丽。

同时,诗人通过“玉露凋伤”的描绘,表现出秋天的萧瑟,暗喻自己内心的忧患意识。

诗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了江面宽阔、船帆高悬的景象,展现了秋天的壮观。

而“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则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寓意着新旧更迭,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最后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北归的大雁,诗人将自己的思念传递给家乡的亲人,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结论】
《秋兴八首其三》是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评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写的组诗。

这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平生进行回忆反思,处处流露着志不可得的失落。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诗人独居寒江,遥望清早,沐浴着晨曦;黄昏,时隐时现于流岚雾霭之中的夔州城,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之感,因为山城千家的宁静与祥和都是他人的,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

“日日”羁留于此,这漂泊之情便泛滥开来了……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与诗人一同“信宿”江面的还有渔人和燕。

然而渔人信宿,因有鱼可捕,捕鱼归家家尚近;燕子低飞随季节迁徙,也是来去自由的。

而诗人,遥望京华,山长水阔;病中衰朽,道阻且长。

一个“故”字似乎这燕子“飞飞”是有意而为之,在故意炫耀自己的身轻、自由。

实际上是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

使燕这一形象人格化了。

就像赵执信看山望月时所吟咏的“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一样,山带斜阳之色,月明于
落叶之时,燕低飞于清秋时节,于大自然而言,这一切并无特别之处,只因诗人观之而带有了诗人的情感,用了“常”、“偏”、“故”这饱含温情的字眼,使“寒山”、“新月”、“燕”具有了人的特点。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

退一步,诗人又渴望能像刘向那般潜心经学,开馆授徒,将自己“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政治理想传于后学,无奈自己却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立言”又成妄想。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

我想诗人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羡慕之情的。

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

这个世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少不了比较,于是人们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缓解这种伤害,所以,人不能一味“比上”,因为那是痛苦的源泉;也不能一味“比下”,因为那是麻醉自我的“奶头儿”。

人生需要“比上”,让自己知耻后勇,努力进取;也需要在遭遇坎坷时“比下”,让自己不至于绝望。

诗人以稷契、匡衡、刘向自比,“比上”显然不足,所以诗人常常心有所郁结,常怀壮志难酬的苦闷。

读杜甫的诗总是被他那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打动,为他流落不偶的人生际遇所惋惜,为他不肯“卷而怀之”的执着所痛心,读此诗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