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全诗注释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诗歌赏析

杜甫《秋兴》诗歌赏析杜甫《秋兴八首》诗歌赏析《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这组诗,前人评论较多,其中以王嗣奭《杜臆》的意见最为妥切。
他说:“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可见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
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
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
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
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
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其七)杜甫昆明池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②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④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
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
②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
③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
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
④关塞:指作者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借“汉时功”“武帝旌旗”所表现的汉武帝练习水战时旌旗蔽天的宏大场面,颂扬昔日长安的盛况,表达诗人无限追忆。
B.颔联由回忆转向现实,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石像依旧伫立,与首联虚实结合,感慨昔日盛况不再。
C.颈联中,菰米漂浮如黑云一片,荷花经过露冷霜冻,花瓣坠落,露出莲蓬,表现出清秋的冷落凄凉,哀景哀情,点出秋兴主题。
D.诗歌尾联,作者以漂泊江湖的渔翁自比,在表情达意上与他在《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有异曲同工之妙。
16.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6分)参考答案:15.B虚实结合错。
作者人在夔州,前三联写昆明池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荒凉冷落都是作者想象的,是虚写。
16.(1)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
池畔织女,徒负夜月;“石鲸”之像,风雨飘摇;菰米结实,任其漂荡;莲花飘坠,凋零萎褪。
虚写昆明池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
(2)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
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抚今追昔,伤时念乱。
(3)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
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孤寂无所底止的沉哀。
秋兴八首其七译文及注释

《秋兴八首其七》译文及注释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七》的译文和注释。
这首诗是这样的:“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
咱们先来看看译文。
大概的意思是说,昆明池的水啊,那是汉朝时候的功绩,汉武帝的旌旗仿佛还在眼前晃动。
织女的织机在夜里空自运转,石鲸的鳞甲在秋风中好像在摆动。
水波漂浮着菰米,像沉沉的乌云,秋露冷了莲花,花瓣坠落变成粉红。
关塞高远只有鸟能飞过的小道,江湖辽阔我就像一个渔翁。
注释呢,咱们也来了解一下。
“昆明池”是汉朝时候挖的一个大湖。
“武帝旌旗”说的是汉武帝操练水军的情景。
“织女机丝”就是指织女的织机。
“菰米”是一种植物的果实,可以吃。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叫明明,他一开始读这首诗的时候,觉得很难懂。
但是当他认真看了译文和注释,再加上老师的讲解,他慢慢就明白了诗里的意思。
比如说“波漂菰米沉云黑”这一句,明明一开始不明白菰米是什么,看了注释知道是一种果实,再结合译文,他就想象出水面上漂浮着菰米,像黑黑的云朵一样的画面。
“石鲸鳞甲动秋风”这句,明明通过注释知道石鲸是昆明池里的石雕,再想想译文里说的在秋风中好像在摆动,他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那个场景。
同学们,了解了译文和注释,咱们就能更好地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想法啦。
希望大家以后读古诗的时候,也多看看译文和注释,这样就能读懂更多的古
诗,感受古诗的魅力哟!。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七)》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其七)①杜甫昆明池②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③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①本诗为杜甫在夔州北望长安而作。
②昆明池:当年汉武帝为拓疆,训练水师而凿。
池中有石刻的织女、牛郎和鲸鱼像。
③菰米:一种草木植物,生浅水中,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由汉武功之盛又想到当今国势,表达对当今国势的讴歌与赞美。
B.颔联写月夜下织女有机丝在杼,但一“虚”字表现出昆明池之寥落荒凉。
C.诗人远望长安却只见连天关塞,只有鸟道可通,与“西当太白有鸟道”异曲同工。
D.本诗把夔州与长安、汉帝与唐皇聚拢于一处,形成包举宇内、囊括千古的深邃境界。
16.本诗颈联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氓》中的女子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对“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的“氓”说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心与男子在感情上一刀两断。
(2)《琵琶行》中,白居易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琵琶女弹奏暂时停歇时给人带来的余音袅袅的深切感受,令读者如有所感。
(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为师者要重视“道”,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____________”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传道解惑,“____________”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15.A “表达对当今国势的讴歌与赞美”错误。
本诗抚今追昔,借汉武帝时代的强盛感伤当今国运的衰颓。
16.①个人飘零辗转的凄苦。
“漂”字,不仅写出菰米在水中漂浮,也暗示了诗人飘零辗转的凄苦。
②对国家乱离情状的忧虑。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其四)】
•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 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 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 19.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 直言,故云“闻道”。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 化,局势不明。 • 20.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 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 21.第宅:府第、住宅。新主:新的主人。 • 22.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此二句感慨今昔盛衰之种种变化,悲 叹自己去京之后,朝官又换一拨。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 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 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 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 【秋兴八首(其一)】 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 落衰败。 • 玉露凋伤枫树林, •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 巫山巫峡气萧森。 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 萧瑟阴森。 塞上风云接地阴。 • 3.兼天涌:波浪滔天。 丛菊两开他日泪, •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 孤舟一系故园心。 云盖地。“接地”又作“匝 寒衣处处催刀尺, 地”。 白帝城高急暮砧.
•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 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 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 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 捣衣石。
• 颔联感慨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着重内 忧,国运今非昔比,老一辈文武官员都换成 新主。尾联写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 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 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杜甫《秋兴》全八首通译与赏析

杜甫《秋兴》全八首通译与赏析(共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杜甫《秋兴》八首通译与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颔联写江上波浪很大,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
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颈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
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
尾联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2、【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孤城夔府落日西垂的时辰,我常常依凭北斗星思恋遥远的京城。
在巫峡听到猿猴的哀鸣让我也不由得泣下沾襟,未能像汉朝张骞乘着八月的木槎随严武如期还,因病我没能去装饰着画墙,供奉着香炉的尚书省供职,笳的悲鸣经过矮墙隐隐传白帝城。
过了许久,请君看!藤萝上面的月光已经延伸映照至洲前的芦荻花。
秋兴八首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秋兴八首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秋兴八首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秋兴八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翻译」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
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
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
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
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
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秋杜甫于唐大历元年(766)秋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赏析」《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全诗感物伤怀,借深秋衰惨冷寂之景抒写人之暮年,知交零落,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为基调,其间穿插着轻快欢乐的抒情。
每一首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作者的思想情绪。
《秋兴八首·其四》(即本诗)是组诗的前后过渡,“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
「后人评诗」《后村诗话》:公诗叙乱离,多百韵,或五十韵,或三十韵,惟此篇最简而切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秋兴八首其七》全诗注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七杜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注释:
[1]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
《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
[2]武帝:汉武帝,亦代指唐玄宗。
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
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
《汉书·食货志(下)》:“乃大修昆明池,列馆环之,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
”
[3]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
《三辅黄图》卷四引《关辅古语》曰:“昆明池中有二石人,立牵牛、织女于池之东西,以象天河。
”在今斗门镇东南的北常家庄附近有一小庙,俗称石婆庙。
中有石雕像一尊,高约190厘米,即汉代的昆明池的织女像。
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
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
[4]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
《三辅黄图》卷四引《三辅故事》曰:“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每至雷雨。
常鸣吼。
鬣尾皆动。
”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5]菰(gū):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
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
此句是说菰米漂浮在昆明池面,菰影倒映在水中,望过去黑压压一片,像乌云一样浓密。
[6]莲房:即莲蓬。
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
中二联刻画昆明池晚秋荒凉萧瑟之景。
[7]关塞:此指夔州山川。
极天:指极高。
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
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
[8]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
渔翁:杜甫自比。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①菰米:菰,茭白。
菰米,菰之实,一名雕胡米,古以为六谷之一。
②沉云黑:谓菰米之多,如云之黑。
③坠粉红:莲初结子,花蒂褪落,谓之坠粉红。
诗写于夔州,这两句是想象安史之乱后昆明池(喻长安)的荒凉景象——湖面上飘浮着很多菰米,如黑云一片,任其沉落;凄清的秋夜,水上的荷花也渐次凋落,莲房上凝聚着颗颗闪光的冷露,无人采摘。
一派冷落凄凉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赏析:
本篇写长安城昆明池盛衰变化,自伤漂泊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