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化学

合集下载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作用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们以不显眼的微小身躯,平凡的生命力量,背后却隐藏着惊人的生命化学过程和生态学作用。

一、微生物的生命化学过程微生物参与了多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碳循环和氮循环。

1. 碳循环碳循环是指碳从大气中吸收或以其他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然后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被再次释放回到大气或其他空间。

事实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都是基于碳构成的有机物,而微生物在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微生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

具体来说,微生物通过吸收太阳能和气体中的碳素,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和氧气,这样就能将碳从大气中转移到生物体内。

同时,微生物还能分解有机物质,将其中的碳返回到大气中。

2. 氮循环氮循环是指氮从大气中以氮气形式进入生态系统,然后转化成氨和其他氮化合物,再被植物吸收利用。

微生物在氮循环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可以通过有机碳作为能量和电子提供源,利用氮气合成氨,促进氮的进入植物体内。

另一方面,微生物还能分解蛋白质、尿素等复合氮化合物,将其转化成氨和其他氮化合物,使其重新进入氮循环过程中。

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微生物的生命化学过程完善了碳和氮循环的生态系统,也创造了各种生态角色,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奠定了基础。

1. 分解和养分释放微生物在分解死物质和废物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通过腐解、有机物质的分解,微生物将有机物素和矿质元素释放到土壤中,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2. 生态平衡的调节者微生物在各种环境系统中扮演着平衡者的角色。

通过控制、分解输入和输出,可以调节圈闭和转移等过程,从而在环境中维持元素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3. 建立共生关系微生物在植物生长和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微生物与植物形成了共生关系,利于根系发育和抗病能力提高。

相反,有些微生物则对植物造成破坏,致使植物死亡。

化学生物学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化学生物学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

化学生物学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作用是什么一、协议关键信息1、化学生物学的定义与范畴2、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内容与重要性3、化学生物学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4、相关技术与方法5、应用领域与成果6、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二、化学生物学的定义与范畴11 化学生物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111 它主要致力于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体系中的分子过程和现象。

112 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等方面。

三、微生物组学的研究内容与重要性12 微生物组学旨在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与宿主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21 微生物群落广泛存在于人体、土壤、水体等各种生态系统中。

122 对人类健康、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化学生物学在微生物组学研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13 化学生物学为微生物组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工具。

131 例如,利用化学标记和荧光探针技术,可以对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定分子进行标记和追踪,从而深入了解其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

132 通过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化学小分子,可以调控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基因表达。

133 化学生物学还可以帮助揭示微生物之间以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化学通讯机制。

134 例如,研究微生物产生的信号分子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方式,有助于理解微生物群落的协同行为和生态适应性。

五、相关技术与方法14 基于化学生物学的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包括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

141 代谢组学可以分析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组成和变化,从而反映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和代谢活性。

142 蛋白质组学则能够鉴定微生物表达的蛋白质及其修饰情况,为了解微生物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重要信息。

143 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对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成进行测序和分析,揭示微生物的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微生物化学式

微生物化学式

微生物化学式微生物是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环,由于其微生物化学式的特殊性质,在环境保护、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下将从微生物化学式的解析、应用及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微生物化学式的解析微生物化学式是指微生物生长和代谢中所涉及的物质组成和反应式。

通过对微生物进行化学式的解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生长机制,还可以为微生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以乳酸菌为例,其发酵代谢的化学式为:C6H12O6 → 2 CH3CH(OH)COOH通过这个化学式可以看出,乳酸菌通过发酵过程将糖类转化为乳酸,从而达到生长和繁殖的目的。

通过这个化学式的解析,可以发现乳酸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广泛,如制作酸奶、乳酸饮料等。

二、微生物化学式的应用微生物化学式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在环境保护、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微生物在环境修复领域中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微生物可以通过代谢有毒有害物质,将它们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例如,菌株Pseudomonas putida能代谢氯苯类化合物和酚类物质,为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下降提供了实际解决方案。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如酸奶、乳酸饮料、干酪、豆腐等产品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

此外,微生物也可以用于生产细胞色素和蛋白质等生物制品,如人胰岛素等,为医药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微生物化学式的发展前景微生物化学式在食品工业、医药领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学领域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新的微生物种类的发现和研究,将为微生物的应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医药领域,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微生物生产人类所需的蛋白质和药物的能力越来越强大,未来微生物化学式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综上所述,微生物化学式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十分重要,通过对微生物化学式的深入解析,可以为这些领域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际应用的指导。

微生物学-第五章第六章

微生物学-第五章第六章
3
4 2
3
4
2
4. 无机盐
在机体中的生理功能主要是: 构成细胞组分(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是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的一类营养物质,是构成酶活
性中心的组成部分、维持酶的活性; 调节并维持细胞的渗透压平衡、控制细胞的氧化还原 电位; 供给自养微生物生长的能源物质。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指那些在微生物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而机体对这些元素的需要量极其微小的元素,通常
脂肪、磷脂 天然气、石油、石油馏分、石蜡油等
NaHCO3、CaCO3、白垩等 芳香族化合物、氰化物 蛋白质、肋、核酸等
3. 氮源 氮源物质常被微生物用来合成细胞中含氮物质,少数情况
下可作能源物质,如某些厌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可利用
某些氨基酸作为能源。 能被微生物所利用的氮源物质有蛋白质及其各类降解产物、 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分子态氮、嘌呤、嘧啶、脲、 酰胺、氰化物。
需要量在10-6-10-8mol/L (培养基中含量)。微量元素
一般参与酶的组成或使酶活化。
无机盐及其生理功能
元素 化合物形式(常用) 生理功能

硫 镁
KH2PO4,K2HPO4
(NH4)2SO4, MgSO4 MgSO4
核酸、核蛋白、磷脂、辅酶及ATP等高能分子的成 分,作为缓冲系统调节培养基pH
藻类 C5H8NO2
原生动物 C7H14NO3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物(P60)
微生物的营养物:凡能满足机体生长、繁殖和完成各种生理活 动所需的物质。 微生物获得与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称为营养。 1. 水
2. 碳素营养源:能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 包括无机含碳化合物和有机含碳化合物。 3. 氮素营养源:能供给微生物氮素营养的物质; 无机氮源 有机氮源 4. 无机盐:磷酸盐、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等; 5. 生长因子:VB族、VC、氨基酸、嘌呤、嘧啶、生物素、 烟碱等。

微生物生态学-9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1(精)

微生物生态学-9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1(精)

C. 与细胞运输有关的抗性机制
降低细胞的运输能力, 降低细胞对金属的渗透能力,
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存在有Cd2+/2H+抗子, 从而导致细胞抗Cd2+。
细胞存在有效的排出重金属系统,
都可以提供微生物抗重金属的能力。
D.细胞内的隔离作用和解毒作用
在许多真核微生物中,如藻类、酵母和真菌,细胞能把重金属离子Co2+、 Mn2+、Mg2+、Zn2+和K+累积于细胞内的小气泡中,它们以离子的形式存在或结 合在低分子量的聚磷酸上。 许多微生物可以合成具有结合重金属能力的胞内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以催化 胞内的金属离子解毒作用,并可以起贮存和调节胞内金属浓度的作用。
一、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
低浓度下,环境中某些重金属不会对微生物产生不利影响,反 而对它们有利。 原因:
① 一些重金属对于微生物细胞中的酶是必需的成分。 ② 微生物对某些重金属化合物进行氧化过程中可以获得能量
当环境中的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微生物产生毒性效应。
高浓度重金属对微生物的毒性效应
1. 对微生物群体的影响
二、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 重金属
汞:水俣病 砷:中毒,“三致“ 铅:作用于神经系统,紊乱,心肌损伤
2.多环芳香烃 皮肤病、肺癌、胃癌
3.合成洗涤剂 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
4. 农药 5. 偶氮染料
有机氯农药引起神经系统损伤; ”三致”; 有机磷农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因呼吸衰毒性
2. 水中的污染物
工业排放的废水 生活污水 大气中带来的水 农田水
3. 土壤中的污染物
来源: 生活污水和垃圾、 工业三废和汽车废气、 农业上施用化肥和农药、 某些微生物在土壤中代谢所产生的有毒物质。

微生物常识、消毒灭菌、化学防护

微生物常识、消毒灭菌、化学防护

一般,消毒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以 及协同作用法。
• 消毒灭菌的基本方法与特点 根据杀菌目标物和程度、污染微生物情况及待处理物品和环境的 不同,选择合理的消毒灭菌方法,对确保消毒灭菌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必须了解消毒灭菌的各种基本方法及其特点与适用范围。
物理法
杀菌能力
杀菌能力热力法(包括干热和湿热)、电离辐射法(包括电子 加速器和(射线)、等离子体法主要用于灭菌, 过滤法用于除菌; 紫外线法、微波法虽能杀灭各种微生物,但主要用于消毒; 超声波法只能用于消毒。
二、微生物的消毒与灭菌
消毒和灭菌的定义
• 灭菌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一切微生物的过程,包括病 原和非病原微生物及细菌芽孢,使之完全无菌。
• 消毒是指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使之无 害化,不致引起感染或致病。
从上述定义可知,消毒和灭菌都要求杀灭或去除外环境中的微 生物,只是杀灭或去除的目标微生物和程度不同,即消毒处理不 一定都能达到灭菌要求,而灭菌一定可达到消毒的目的。
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
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检验人 员遭受危险生物的侵害,让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建 立健全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一方面能够让检验人员在实际工 作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进行实验与生产,能够最大限 度地保护检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如此一来,不但能够规范检验的工作 流程,而且能够保证检验人员的人生安全,让检验人员能够全身心投 入工作。因此,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操作规范能够保障检验人 员的生命安全,降低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

• 超声波法:病毒→细菌繁殖体(杆菌→球菌)→酵母菌→结核菌→细菌芽孢、
真菌菌丝体

实验八 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八 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实验八物理、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 目的1.1 观测氧气、温度、紫外线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2 认识细菌芽孢对热、紫外线的抗力2 原理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不良的环境条件使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导致菌体的死亡。

但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芽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条件,使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抑制,甚至被杀死;而对有益微生物,通过调节理化因素,使其得到良好的生长繁殖或产生有经济价值的代谢产物。

根据微生物对氧气的需求,可把微生物分为好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好氧菌。

在鉴定细菌时,常以它们的好氧性作为指标。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可分为高温菌、中温菌和低温菌,自然界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属于中温菌。

紫外线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DNA,轻则使微生物发生突变,重则造成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照射的剂量与所用紫外光灯的功率(瓦数)、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有关。

紫外线透过物质的能力弱,一层黑纸足以挡住紫外线的通过。

3 材料3.1 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质沙雷氏菌。

3.2 培养基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麦芽汁葡萄糖培养基、察氏培养基。

3.3 其他物品培养皿、无菌圆滤纸片、镊子、无菌水、无菌滴管、水浴锅、紫外线灯、黑纸、试管、接种针、温箱、刮铲、吸管、调温摇床、分光光度计。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 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1 流程半固体培养基→接种→培养→观察比较→记录结果1.2 步骤1.2.1制备试管培养基依据培养基配方制作肉膏蛋白胨半固体培养基,灭菌备用。

1.2.2接种与培养取上述试管7支,用穿刺接种法分别接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丙酮—丁醇梭菌,每种菌接种2支培养基试管,剩余一支作为空白对照。

注意:穿刺接种到上述培养基中时,必须穿刺到管底。

在37℃恒温箱中培养48h。

1.2.3观察结果取出试验样品,观察各菌株在培养基中生长的部位。

化学与微生物学

化学与微生物学

化学与微生物学化学与微生物学是两门密不可分的学科,在现代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转化关系的科学,而微生物学则是研究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活史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学。

本文将探讨化学与微生物学的交叉领域以及两门学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化学与微生物学的交叉领域1. 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化学与生物学的结合,研究生命体内化学反应的机理和过程。

它主要从分子层面分析生物体内的化学成分,并研究这些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物学功能。

生物化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组成和机能,为药物研发、生物工程等领域提供了基础。

2. 药物化学药物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合成有益于人类健康的化合物的科学。

微生物常常在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抗生素的发现就与微生物的抗菌活性有关。

药物化学家通过研究微生物产生的活性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合成更安全、有效的药物。

3. 环境化学环境化学是研究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转化和迁移的科学。

微生物在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影响着环境的质量和生态平衡。

化学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微生物参与的环境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而制定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策略。

二、化学与微生物学的应用1. 能源生产化学和微生物学在能源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生物能源研究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生生物乙醇,用于取代化石燃料;光合作用通过化学反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产生。

此外,化学和微生物学还有助于改进燃料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能源转换技术。

2. 农业与食品在农业生产中,化学和微生物学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化学肥料的研发利用了化学原理和方法,以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微生物肥料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此外,食品加工和储存中的防腐剂和食品安全检测方法等也离不开化学和微生物学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化学
专业:应用化学
姓名:蔡兴
学号:1203634074
微生物与化学
微生物是什么?一般来说是形小体微、结构简单的一类生物,其绝大多数非肉眼所能看见,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生物的研究,最初是从形态和生态方面进行的。

随着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和医药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以及化学、物理等学科对微生物学的渗透,微生物学才进入一个崭新的领域——微生物生理及生物化学,从而威为一门实验科学,为微生物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界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群,这些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在环境污染净化中却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是通过水和风的散播得以存在各处的,无论在水表、海底或在土壤中都有微生物的身影。

微生物由于自身的生理特性,可以通过自发的或人为的遗传、变异等生物过程适应环境的变化,使之能以各种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为营养源,通过吸收、代谢等一系列反应,将环境中的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无机物。

因而,在生物圈中微生物充当着分解者的角色。

大约90%的陆地生产者都要通过分解者作用最终形成无机物归还大地。

如果没有微生物的作用,仅历年积累下的生物残体就会堆积如山。

通常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少量污水排入河川使得河水出现浑浊,但在经过一短时间的流动以后,河水逐渐变得清澈。

这种现象就是微生物对排入水体污染物进行净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正是这种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降解作用保证了自然界正常的物质循环。

以废水的生物处理为例,可分为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利用好氧在有氧条件下的代谢作用,将废水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一过程需要在一定的处理构筑物内完成,其重要条件是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稳定的温度及水质。

厌氧生物处理是利用在无氧条件下生长的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处理废水,其主要降解产物是甲烷和二氧化碳等。

厌氧处理也需要在一定的处理构筑物内完成,一般需要保证温度、无氧或低溶解氧浓度。

当今,微生物技术已成为废水处理中的主流方法。

空气、水体和土地资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但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智力乃至生存,因此全球各国近几年都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治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以下重点介绍几项经多年开发,已接近产业化的微生物技术。

1.微生物脱硫技术
煤炭是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和煤消耗国,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的3/4,高硫煤储量约占总储量的1/3,并且高硫煤开采比例也逐年上升,而黄铁矿硫约占总硫的60%。

煤中通常含有0.25%~7%的硫,如我国西南地区煤平均含硫量为3.23%,西北地区为3.05%,中南地区为2.02%,华北地区为1.65%。

煤炭中的硫分为可燃硫和不燃硫。

不燃硫主要是硫酸盐,可燃硫包括无机硫和有机硫。

可燃硫经燃烧生成SO
随烟气排入大气,导致了严重的环
2
年排放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百亿元。

据报道,1997年,我国的SO
2
量已达2 346万吨,居世界第一位,62%的城市大气SO
日平均浓度超过国家三级
2
标准;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30%,华中酸雨区酸雨频率高达90%以上。

预计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将超过12亿吨。

SO
年排放量将会达到3822万
2
吨。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发展少污染的洁净煤技术是中国政府履行国际公约、承担相应国际义务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系统向环境无害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的战略组成部分。

”可见洁净煤是中国能源的未来。

近年来研究人员把煤的物理选煤技术之一的浮选法和微生物处理相结合,即把煤粉碎成微粒与水混合,并将微生物加入溶液中,让微生物附着在黄铁矿表面,使其表面变成亲水性,能溶于水。

在浮选中其难以附着在气泡上,下沉至底部,从而把煤和黄铁矿分开。

由于它仅处理黄铁矿的表面,因此脱硫时间只需数分钟即可,从而大幅度缩短了处理时间,可脱除无机硫约70%。

另外,该法在把煤中的黄铁矿脱硫时,灰分也可同时沉底,所以也具有脱去灰分的优点。

目前,浮选法微生物脱硫已成为国际上洁净煤技术开发的热点。

2.微生物制浆和微生物漂白技术
我国造纸行业年排放废水量达40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6,其中有机污染物(以BOD计)达170万吨,约占全国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总量的1/4。

在用植物材料进行化学制浆与化学漂白过程中,含有大量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有害物质的废液被倾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多年来,人们不懈地努力,试图开发出无污染和高效率的制浆造纸新工艺,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造纸工业中的制浆和漂白工序是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工序。

与化学法相比,虽然机械法制浆可以大大提高纸浆得率,从而节省大量林木资源。

但是,磨木浆的能量消耗很大,而且成品纸的强度等质量性能不如硫酸盐浆,因而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技术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其中最具吸引力和挑战性的是微生物制浆与微生物漂白。

利用微生物与微生物酶类进行微生物制浆与微生物漂白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因为微生物极易生长繁殖,酶催化反应具有高度专一性,反应条件温和,并且高效无污染。

3.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
当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人造化学物质排放入环境中,对资源和环境构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工业三废的排放,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污染,比如在国外仅石油的开采、运输、储存以及事故性泄漏等原因造成每年约有1000万吨石油烃进入环境(不包括石油加工行业的损失),另外全世界各国每年大约使用1500万吨的各种农药广泛喷洒于面积巨大的农田,引起土壤、地下水、水系和海洋的严重污染,破坏生态平衡,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我国如华北油田周围的很多农田由于原油污染而无法耕种,每年都要支付大量资金作为对农民的赔偿。

黄河水系年平均含油最高可达4.82mg/L,辽河水系年平均含油最高可达7.68mg/L,明显地超过了国家三级地面水的标准(<0.1mg/L﹚。

有的甚至污染到地下水资源,如山东淄博地区地下水最高含油达到了100mg/L以上,超过国家标准(<0.1mg/L﹚1000倍以上。

全国各地的储油场所也已开始渗漏污染到地下水,严重
威胁了地下水资源的水质,石油污染是1998年发生在渤海的1 万平方公里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世界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环境修复计划,如:荷兰在80年代已投资15亿美元进行土壤污染的修复,德国在1995年一年就投资60亿美元净化土壤污染,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也相应投巨资进行环境污染的修复。

美国在90年代中,每年都投资几百亿美元进行污染环境的修复,如果采用传统的修复方法(物理和化学方法)来治理美国本土陆地上的环境污染,就需要投资1.7万亿美元,而如果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而只需3400~6000亿美元的投资,也就是传统方法所需投资的1/5~1/3。

在今后若干年内,美国市场对微生物修复技术服务及其微生物产品的需求将以每年15%或更高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纯利润将超过5亿美元。

针对严重污染的环境,我国尚未采取大规模的治理措施,仅在少数地区开展了治理,并以物理化学方法(如洗脱、吸附)为主,不仅投资成本高,而且也造成了二次污染。

我们的国土面积比美国略大,且环境污染还更为严重,对全国范围的污染环境进行修复,若采用传统方法,即使考虑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因素,其投资规模将仍然非常庞大,如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不仅其投资规模大为缩小(仅需传统方法的1/5~1/3),而且还没有二次污染。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我国今后治理环境污染必须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前景。

四、微生物技术前景展望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微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活动。

已开发了一系列的微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并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及污染环境介质治理等诸多方面。

当前,环境微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已进入蓬勃发展的轨道。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市场对环境微生物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

微生物技术也将和化学联系的更加紧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