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方案

合集下载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初一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初一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 初一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研究方法
02 二、研究背景 04 四、研究过程
目录
05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07 参考内容
06 六、结论与建议
一、引言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CSE)是描述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发展水平的标 准,对于我国初中学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初一年级是学生英 语学习的关键阶段,如何有效提升其阅读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 提升学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为指导,对 初一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进行行动研究。
4、观察与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 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同时,教师也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调整教学 策略和教学方法。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动研究,教师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 表现为:学生的阅读速度加快,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 相应的提升和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这些结果表明,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对于初一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改进,实现教学 过程的优化。具体步骤包括: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行动、观察与反思。
四、研究过程
1、发现问题
在初一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 学生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本,而部分学生则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教师的帮助。这 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制定阅读目标:教师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包括词汇、语法、 语篇等方面的目标。这样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阅读能力。

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进行了本次英语教学行动研究。

二、研究背景(一)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有些学生在词汇、语法等方面基础扎实,能够较为轻松地跟上教学进度;而另一些学生则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感到困难和吃力。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参与和实践的机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英语的机会有限,难以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影响了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研究目的本次行动研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通过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四、研究对象本次研究选取了我校_____年级的_____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共_____名学生。

五、研究方法(一)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关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的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

(二)课堂观察深入课堂,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实施情况。

(三)学生访谈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期望。

(四)测试分析定期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包括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情况。

六、研究过程(一)第一阶段:问题诊断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和测试分析等方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第二阶段:制定计划根据问题诊断的结果,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改进计划。

计划包括教学方法的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

(三)第三阶段:实施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制定的计划逐步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中学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关于“课堂指令话语”的行动研究报告姓名:赵代庆实习学校:曲靖麒麟区六中一、发现问题:实习期间,我上了十几节课,通过指导老师和组员的评课以及自己观看录音录像,我发现自己的课堂话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话语混乱,没有逻辑,条理不清,甚至出现语法错误等。

其中问题最大的是指令话语,我的指令非常复杂混乱,经常是先说英语指令,再穿插中文翻译,然后又重复英语指令,而且这样来回好几次,冗长啰嗦, 很多学生都听不清楚指令,不知道该做什么,显得很急躁,这大大地挫伤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根据调查表明,成功的课堂指令应符合以下要求:1. 语速较慢,声调提高,有必要的停顿或重复。

2. 用基础或普通词汇,尽量用简单句或短语。

3.前后指令要有一定的逻辑。

4. 用疑问句引导。

5. 检查学生是否明白要求。

而我的指令话语没有达到这些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有必要展开关于课堂指令话语的行动研究,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以改善。

二、制定方案:课堂话语分析和指导老师及组员听课评课反馈。

我于2011年11月11日在农垦中学初二(3)班上了仁爱版八年级上册Unit 3, Topic 1, Section B的内容,上课录音,课后指导老师和组员都对这节课进行了评课反馈,我也将这节课的录音转写出来进行话语的调查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和数据分析:1、报告调查的总体情况:通过在初二(3)班上的Unit 3, Topic 1, Section B这一堂听说课的话语分析,我总结了我这堂课的调查结果:整堂课没有一个明确突出的目标,每个活动都各自为政,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它们紧密地串联起来。

教师的课堂话语非常粗糙随意,没有一定的逻辑,语言很混乱。

1. 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除了一些新词外,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掌握usedto 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课堂上的活动有复习(让学生看图翻译表达兴趣爱好的句子、报告各自组员的兴趣爱好、呈现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收集、讲解1a呈现 used to , 表格替换操练 used to 的肯定句和否定句,引入阅读短文2a , 除了替换操练 used to句型这个活动是直接为目标服务之外,其他活动都没有明确地体现出目的性。

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报告## English Response ##。

Action Research Report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bstract.This action research report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in improv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in a secondary school. The study employed a mixed-methods approach,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LT o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engagement.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CLT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in English, fostering their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language.Introduction.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is a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that emphasiz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nabling learners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real-world situations. It places a strong focus on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and meaningful interaction, aiming to develop students' fluency, accuracy, and sociocultural awareness. This action research study aimed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T in improv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in a secondary school.Research Design.A mixed-methods approach was employed, combining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Quant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preand post-intervention tests to measure changes in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Qualitative data was gathered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learner journals to gain insights into students'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CLT. A two-group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used, with one group receiving CLT instructio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groupreceiving traditional grammar-translation instruction (control group).Intervention.The CLT intervention was implemented over a period of 12 weeks. The lessons were designed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uthentic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A variety of activities were employed, including role-playing, simulations, group discussions, and problem-solving tasks. The focus was on developingstudents' fluency, accuracy, and sociocultural awareness.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Quantitative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preand post-intervention tests. The tests measured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he area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Qualitative data was gathered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and learner journals. Observations were conducted during CLT lessons to assess students' engagement and participation. Interviewswere conducted with students to gain their perspectives on CLT and its impact on their learning. Learner journals were used to collect students' self-reflections on their progress and experiences.Findings.The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reveal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cross all four skill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post-intervention test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e-intervention test scores. The qualitative data also suppor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LT. Observations showed that students wer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and demonstrated increased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in using English. Interviews revealed that students appreciated the communicative nature of the lessons and felt more prepared to use English in real-world situations. Learner journals reflected students' positive experiences with CLT and their increased awareness of their own progress a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Conclusions.The findings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study suggest tha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students in a secondary school. CLT fosters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enabling students to use English effectively in real-world situations. It enhances students' fluency, accuracy, and socio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motes their confidence and motivation to learn the language.Implications.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av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econdary schools. They suggest that CLT should be adopted as a primary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as it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uthentic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experiences that foster their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engagemen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lessons that focus onreal-world communication, incorporate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and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interact with native speakers. By implementing CLT, educators can effectively prepare students to use English confidently and effectively in their personal,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lives.## 中文回答 ##。

初中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

初中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

初中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
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是一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实践性的项目设计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一个初中英语项目化作业设计的行动研究示例:
研究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研究目标:通过项目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研究步骤:
1. 设计项目:选择一个真实的情境或主题,例如旅游规划。

2. 设计任务:设计一份旅游规划,包括目的地选择、交通工具、住宿、饮食等内容。

3. 组织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3-4人,共同
完成旅游规划任务。

4. 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比如项目经理、行程规划师、预算控制员等,共同完成旅游规划任务。

5. 资料收集: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收集相关的信息,为旅游规划提供依据。

6. 讨论和决策: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并最终达成一致的决策。

7. 制作展示:小组成员使用英语制作一份旅游规划的PPT或海报,展示给全班同学。

8. 展示和评价: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旅游规划,并给予同学们的评价和建议。

9. 反思和总结:学生们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表现和收获,并总结出有效的口语表达技巧和策略。

10. 复盘和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改进项目化作业设计,并应用到今后的英语教学中。

通过这样的项目化作业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练习口语表达,还能培养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行动研究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和综合素养。

英语教学课题的研究措施

英语教学课题的研究措施

英语教学课题的研究措施
研究英语教学课题时,可以采取的研究措施有:文献综述、调查问卷、实地观察、实验设计、教学反思和访谈、行动研究以及输送研究等。

1.文献综述:对相关领域的教学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建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背景知识。

2.调查问卷:设计合适的调查问卷,针对学生、教师或其他相关人群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收集数据,了解他们对英语教学中的课题的看法、经验和需求,为研究提供依据。

3.实地观察:前往教学机构或教室进行观察,记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教室环境等因素,确定课题重点和研究方向。

4.实验设计:设计实验,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资源或策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学习效果。

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和比较不同措施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影响。

5.教学反思和访谈:与教师进行访谈或开展教学反思,了解他们对所涉及课题的认识、体验和看法。

通过教师的专业洞察和经验,可以深入探讨和解决课题引发的教学难题。

6.行动研究:结合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实践、观察、反思和调整的循环,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课题。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收集反馈数据,不断改进和调整研究方案。

7.输送研究:将研究成果和经验分享给其他教师和研究者,进行交流和讨论。

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撰写研究报告、论文,与其他领域的研究者沟通,共同推进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2024年教师行动学习研究——以高中英语学科教师为例》范文

《2024年教师行动学习研究——以高中英语学科教师为例》范文

《教师行动学习研究——以高中英语学科教师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师行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思、实践、研究等方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本文以高中英语学科教师为例,探讨教师行动学习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二、教师行动学习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英语学科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求,高中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行动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高中英语学科教师行动学习的实践1. 反思教学实践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通过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措施。

例如,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 参与教研活动参与教研活动是高中英语教师行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同事们的交流、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从而吸取有益的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和研究成果。

3. 实施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方式,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高中英语学科教师行动学习的思考1. 更新教育观念高中英语教师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 提高教学水平高中英语教师要通过行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这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

“小学英语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的行动研究案例

“小学英语课堂练习的有效设计”的行动研究案例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我们面临着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保持甚至提高 教育质量的挑战。我们试图通过一种全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课堂 练习和作业设计的创新与优化,以及教师的角色转变。本次演示将探讨这一主题, 并称之为“绿色行动”。
内容摘要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减负”的含义。这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减少学生的作业 或练习,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更符合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的方式进行。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课堂练习和作业的针对性。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练 习和作业,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是进行无意义的重复 或机械性的练习。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通过分析关键词,探讨有效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旨在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六、总结与反思
六、总结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师团队发现学生的英语课堂练习活动效果有了显著 提升。多样化的练习形式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机会的增加使他们 在实际情境中更好地应用了所学知识;个性化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差异和发展需 求;教学互动的增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合作学习能力。
七、建议与展望
2、持续创新练习形式: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考虑将数字化工具和 在线学习平台引入课堂练习中,以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具挑战性的活动。
七、建议与展望
3、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学 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 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教学行动研究方案
研究背景: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一年级英语,学生人数310人,使用校本教材《朝化少儿英语》第一册,执教教师为该校一名教师。

项目时间:2008年9月——2009年6月
发现问题:学生个体参与课堂活动非常积极,但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气氛就不如个体活跃。

提出假设:1.一年级学生刚接触英语,对小组合作学习不习惯,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不够多。

2.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的引领示范不够明确、到位。

3.教师对英语学习中的“弱势学生”不够重视、缺乏鼓励。

初步调查:我仔细观察教学过程,同时对其中的一个班52名学生进行了访谈,内容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喜欢或是不喜欢,为什么?结果显示
36名学生表示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还有16名学生不太喜欢。

不喜欢的16人中,有的是因为自己成绩差,而成绩好的学生不喜欢
跟他们合作,因而就只能在课堂上保持沉默;还有的是因为不太明白
合作学习的内容,所以只能坐而不语,同时他们也非常希望教师能在
课堂上示范得仔细一些、到位一些,从而使活动更加明确——这就会
大大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重新确认问题:我所提出的三个假设中有两个得到了证实,只有第一个假设不成立。

学生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不活跃与教师的引领示范不到位以及
忽视“弱势学生”有关。

因此,我的问题是,如何在方案预定的时间
内,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反思:一年级学生刚接触英语,而且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尤其是在个体参与活动频率较高的课堂上要能使学生同样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
习,作为教师,引领示范就必须明确到位,而且要面向全体,特别关
注“弱势学生”的情况,合理搭配小组合作学习的人员,从而真正体
现语言的交际性功能,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行动方案设计:经过认真思考和与本校教研组教师的交流,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方式对我的教学进行改革。

1.提高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我首先要在每个班中精心
挑选3组学生(4人一组),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对话的合作表演
并对他们的表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给全班学生起到一
定的鼓励作用。

最后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并相互交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2.每个小组(2人或4人一组)记录上台合作表演的次数,我要
求每组派一名学生用专门的本子记录小组上台合作表演的次
数,一个月(四周)总结评比一次“优胜小组”(次数多者或
胜),我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

每六周专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
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竞赛活动。

我要求学生在平时要注重积
累知识,在我给定的主题内精心准备比赛内容。

比赛时我将根
据每组学生的语音语调、表情以及表演内容评定“最佳小组”
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4.访谈活动。

研究过程中和研究结束时各一次。

实施计划:
数据收集方式:此项研究的数据收集方式主要是访谈,研究过程中一次和研究结束时一次。

研究过程中访谈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问题以便及
时调整计划,而研究结束时的访谈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比较自
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以便进一步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
学的有效性。

预期效果: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希望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尤其是希望“优秀学生”带动“弱势学生”的英语学习;
每月评比“优胜小组,希望进一步提高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信心、参与性和积极性;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竞赛活动,希望学生能借此“舞台”发挥自己的最高英语水平,真正达到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