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档】低血糖症“晕厥”,中医辨证分型灸法

合集下载

昏迷的辨证论治

昏迷的辨证论治

昏迷的辨证论治昏迷是指意识丧失,不省人事,对各种刺激失去正常反应。

凡属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抑制,因感染或某些非感染性疾病,如肝昏迷、尿毒症等,影响中枢病变者,均可产生昏迷。

中医学认为昏迷是由于邪闭心包,神机失用所致。

辨证以实为主,但有痰与热的不同,治疗主要在于开窍,并分别给予涤痰、清热等法。

若昏迷过深,正不胜邪,则可由闭转脱,表现“内闭外脱”,甚或正虚欲脱征象。

按语:(1)治疗昏迷,因为病情危急,首选针刺、放血、艾灸,多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针灸疗法治疗昏迷首先要分清是实症还是虚症。

实证的治疗原则为开窍启闭,主要取督脉和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为主,具体取穴为水沟穴、十二井穴、合谷穴、太冲穴,水沟穴用雀啄泻法,十二井穴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其余穴位用泻法。

有痰热者加大锥行间,喉中痰鸣盛者加丰隆,伴有便秘者加天枢和上巨虚。

昏迷的虚证治则为滋阴、敛阳、固脱,主要取任脉和督脉的穴位为主,具体取穴百会、水沟、神阙、关元、涌泉,水沟穴用雀啄泻法,百会穴用雀啄灸,神阙穴用隔盐灸,关元穴用毫针补法或针上加灸。

(3)治疗昏迷,除了立即针灸放血治疗,中成药应急处理也非常重要,然后再辨证应用汤剂,并按原发病证采取相应治疗。

(4)温病因热陷心包,阳明燥实,或热入血室而致的昏迷,当分别审因辨治。

(5)深度昏迷病人,如见面色苍白、呼吸浅促,肢冷,脉细数不清,此属内闭外脱的严重证候,可参阅“虚脱”篇治疗。

(6)昏迷病人应采取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如舌内缩者应用舌钳拉出,以免窒息。

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吸痰。

有假牙的,取出假牙。

并应加强护理,注意保暖。

密切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等变化。

有缺氧情况者,给予氧气吸入。

昏迷的辨证分型:(1)热闭证:病机:温邪热毒、内传心包。

症状:神志不清、高热、烦躁、谵语,面赤、气粗或有惊厥,舌苔黄或焦黑、舌质红绛,脉数大。

治法:清心开窍。

例方:清营汤、安宫牛黄丸。

治法:黄连、金银花、连翘心、莲子心、郁金、鲜石菖蒲、黑山栀,另予安宫牛黄丸,每天吃一丸。

高血糖或低血糖的艾灸疗法

高血糖或低血糖的艾灸疗法

高血糖或低血糖的艾灸疗法一、低血糖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

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 mmol/L即可诊断低血糖。

低血糖症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静脉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氧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

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

二、高血糖当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即为高血糖。

高血糖也是通常大家所说“三高”中的一高。

另外“两高”分别是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空腹血糖正常值在6.1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在7.8mmol/L 以下,如果高于这一范围,称为高血糖。

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这两大调节系统确保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平衡,使血糖维持在一定水平。

但是在遗传因素(如糖尿病家族史)与环境因素(如不合理的膳食、肥胖等)的共同作用下,两大调节功能发生紊乱,就会出现血糖水平的升高。

往往有人问“艾灸可以治疗低血糖么?”,“艾灸可以治疗高血糖么?”一句话真难回答清楚。

人体免疫力低下会引起很多疾病,身体元气越是低下,疾病也就会发生连锁反应。

就是这个疾病还没有治愈,另一个疾病接踵而至,这时身体内的阴邪就会占据上风。

艾灸是治未病的,就是艾灸是扶元气的,用艾灸主要是提高免疫力,使我们的身体不生病,这才是治病的根本。

艾灸帮助身体提高元气,使其有能力和病邪抗争的一种治疗方式,所以我们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我们并没有治疗这种疾病,因为元气提升了,所以其他疾病就好了。

艾灸对疾病有双向调节作用。

治疗高低血压,都可以艾灸以下穴位:大椎-命门-肾俞-神阙-太溪-涌泉穴。

晕厥的中医辩证治疗

晕厥的中医辩证治疗

晕厥的中医辩证治疗厥症,又名晕厥,厥脱,此外还有热厥、寒厥、昏厥、厥逆、巨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阳厥、少阴厥、厥阴厥等名,为脑病日久引起。

有轻重之分,轻则晕厥之后复苏,不至危笃。

重则脑病极重,暴不知人,大热大汗,大吐大泻,气脱血脱,一厥不振,神昏不语,阴阳离绝。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晕厥患者20例临床中医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晕厥患者20例,其中男2例,女18例,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28岁。

低血糖性晕厥9例,血管迷走神经性晕7例,体位性低血压1例,贫血性晕厥1例,中暑1例,其他原因性晕厥1例。

1.2方法1.2.1实证1.2.1.1气厥顺气调肝,开郁醒脑。

苏和香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或玉枢丹(《百一选方》)用温开水灌服以急救。

待病人苏醒后,再以五磨饮子(《医方集解》)化裁内服。

五磨饮子中用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木香行气破滞,气顺则阳郁得疏,清阳舒展,昏厥则愈。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加钩藤、石决明以平肝潜阳;若醒后时时啼哭,哭笑无常,睡眠不宁,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合欢皮等安神定志;痰多气重,可加贝母、胆南星、竹沥等以清热涤痰。

若患者常有遇情绪刺激即反复发作的表现,可服逍遥散。

1.2.1.2血厥活血祛痰,顺气醒脑。

通瘀煎(《景岳全书》)。

方中用归尾、山楂、红花活血化瘀;香附、乌药、青皮、木香降气开郁,泽泻利水泻浊,诸药配伍起理气化瘀之效。

气通则阳气舒展,厥逆自除,瘀化则不致上逆蒙蔽脑窍。

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加钩藤、石决明、龙胆草、丹皮、远志、菖蒲等以平肝潜阳,清肝宁神;若风阳内盛,而致头痛眩晕加剧者,可用天麻钩藤饮。

1.2.1.3痰厥豁痰顺气,宣达开闭。

导痰汤(《济生方》)。

中以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胆南星清热化痰,枳实导气下行,茯苓淡渗化痰湿,甘草和中。

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痰,宽胸开闭之功。

痰气壅盛,加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痰热内蕴,可加栀子、黄芩、竹茹等清热降火;若痰热化火,口干便秘,可用礞石滚痰丸。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1)

眩晕的中医辩证治疗(1)

眩晕中医辩证治疗尉氏县中医院急诊科高玉杰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血亏虚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病因病机】1.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4.体虚、久病、失血、劳倦过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精不充,或者年老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虚,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而发生眩晕。

[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轻者仅眼花,头重脚轻,或摇晃浮沉感,闭目即止;重则如坐车船,视物旋转,甚则欲仆。

或兼目涩耳鸣,少寐健忘,腰膝酸软;或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

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可为数月发作一次,亦有一月数次。

常可有情志不舒的诱因,但也可突然起病,并可逐渐加重。

眩晕若兼头胀而痛,心烦易怒,肢麻震颤者。

应警惕发生中风。

【诊断】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也可见急性起病者。

4.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测血压、作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头部CT、MRI等项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5.应注意排除颅内肿瘤、血液病等。

【鉴别诊断】1,中风病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王付经方研究;低血糖症从中医分型辨治

王付经方研究;低血糖症从中医分型辨治

王付经方研究;低血糖症从中医分型辨治低血糖症(hypoglycemis)是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而引起的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㈠心阳欲脱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心悸,大汗不止,头晕目眩。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微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汗出如油,或面色苍白,或神疲,或嗜睡,或失眠,或注意力不集中,或思维和言语迟钝,或腹中饥饿,或手足厥冷,或动则气喘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心阳,回阳固脱;可选用四逆汤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方。

㈡心脾阳虚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心悸,食后腹胀,头晕目眩。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自汗,或嗳气,或恶心呕吐,或腹中饥饿,或面色苍白,或大便溏泄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心阳,健脾益气;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吴茱萸汤合方。

㈢心阳虚弱,肝风内动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心悸,抽搐,头晕目眩。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3.可能伴随的症状视物模糊,或肢体麻木,或手足震颤,或两目上翻,或口吐白沫,或步态不稳,或行为异怪,或惊厥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心阳,息风止痉;可选用茯苓四逆汤与玉真散合方。

㈣心阳虚弱,肝气郁滞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心悸,视物模糊,焦虑。

2.辨证要点口淡不渴,倦怠乏力,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弱或细弦。

3.可能伴随的症状出汗,或紧张不安,或腹中饥饿,或急躁易怒,或行为异怪,或惊厥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阳气,疏肝理气;可选用四逆汤与四逆散合方。

㈤心阳虚弱,痰热困扰证【病证表现】1.主要症状心悸,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言语迟钝。

2.辨证要点口苦口腻,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苔黄腻,脉虚弱或沉滑。

3.可能伴随的症状头沉,或头晕目眩,或面色苍白,或面色暗红,或水肿,或幻觉,或行为异常,或惊厥等。

【治则与选方】温补心阳,清热化痰;可选用桂枝人参汤与小陷胸汤合方。

?低血糖辩证分型治疗

?低血糖辩证分型治疗

低血糖辩证分型治疗低血糖辩证分型治疗辨证分型:心脾两虚症状:起病多缓,头晕,汗出,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恐惧健忘,甚则精神异常。

舌淡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心脾两虚汽血两亏,无以上荣,则头晕、面色苍白;气虚失摄则汗出,心血不足,血不藏神,则心悸心慌,恐惧健忘,甚至精神失常;舌淡苔薄,脉细,均为心脾两虚之征。

处方:归脾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黄芪15克,党参12克,当归9克,酸枣仁12克,远志3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柏子仁9克,龙眼肉15克,炙甘草3克,随症加减:兼阴虚烦热者,加生地12克,、玄参12克,、知母9克,、天冬9克,,以滋阴清热;精神亢奋者,加磁石30克,(先煎)、生龙齿30克,(先煎),以镇静安神。

辨证分型:肝虚风动症状:头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或震颤,甚则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口吐白沫。

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证候分析:肝血不足,不荣上窍,则头晕、视物不清;虚风内动,则肢体麻木或震颤,甚至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及口吐白沫等;舌淡红,苔薄,脉细弦,均为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之征。

处方,补肝散加减:当归9克,山茱萸工2克,五味于6克,白芍15克,黄芪 20克,川芎 6克,木瓜 6克,熟地 12克,山药 15克,枸杞子12克,甘草6克,大枣6枚,随症加减:癫痛样发作者,加制南星12克,、白附子9克,,以化痰祛风;胸闷、太息、精神抑郁者,加柴胡9克,、郁金9克,,以疏肝理气。

辨证分型:痰热闹窍症状:酒癖暴饮后,多汗,嗜睡,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酒酿痰热,暴饮之后,痰热内盛,伤及脾胃;脾气不健,清阳不升,胃气不降,痰热浊邪上蒙清窍,故嗜睡、神昏谵语;湿热内迫,则多汗;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象。

处方:菖蒲郁金汤合玉枢丹加减:菖蒲9克,郁金12克,鲜竹沥20克,山栀子9克,连翘12克,竹叶9克,木通6克,丹皮9克,玉枢丹3克,随症加减:烦躁口渴头痛者,加生地15克,、知母 12克,、葛花 9克,,以养阴清热,除烦醒脑;呕吐不止者.加黄连3克,、姜半夏9克,、姜竹茹9克,.以清胃降逆。

低血糖症_中医治疗

低血糖症_中医治疗

低血糖症目录低血糖症 (1)低血糖症中医辩证施治 (2)【概述】 (2)【病因病理】 (2)【诊断要点】 (2)【辩证分型】 (3)1.心脾两虚症状: (3)2.肝虚风动症状: (3)3.痰热闹窍症状 (3)4.气虚阳脱症状: (3)【分型治疗】 (3)1.心脾两虚治则:补益心脾。

(3)2.肝虚风动治则:养肝熄风。

(4)3.痰热蒙窍治则: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4)4.气虚阳脱治则:益气回阳固脱。

(4)【中成药】 (4)【简便方】 (4)【其它疗法】 (4)【注意事项】 (5)艾灸配合推拿治疗低血糖症临床应用总结 (5)1 低血糖症的中医认识 (5)2 大气下陷论的基本概念 (6)3 艾灸推拿结合治疗的依据及机理 (6)4 艾灸、推拿治疗的优势 (7)5 病案举例 (8)参考文献: (8)西医如何分析中医如何治疗低血糖 (9)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9)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症之一,应积极处理: (10)●少吃多餐 (10)●均衡饮食 (10)●应加以限制的食物 (10)●增加高纤维饮食 (11)●戒烟禁酒 (11)●食物疗法 (11)血糖有多种来源 (12)低血糖的症状 (12)几种常见的低血糖 (12)胰岛素瘤 (12)肝病性低血糖 (13)早期糖尿病 (13)功能性低血糖 (13)治疗低血糖的原因最重要 (13)低血糖症中医辩证施治【概述】低血糖症是指因某种病因引起血糖浓度过低,并由此导致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脑功能障碍为主的证候群。

以饥饿感、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颤、恐惧感或精神错乱,甚则晕厥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临床最常见的为原因不明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多见于中年女性、长期反复发作,但无恶化征象。

其次为胰岛β细胞瘤及各种内分泌病所致者。

低血糖症属中医的“晕厥”、“虚风”等范畴。

【病因病理】低血糖症的病因多为禀赋素弱,或病后体虚,脾胃不健,气血乏源,致心肝失养,元神失主,故而发病。

晕厥的中医辩证治疗

晕厥的中医辩证治疗
枸杞子 、菟丝子、鹿角胶等 ; ⑤气血虚弱型 : 治 以补气养血益脑 , 方选 归脾 汤加
药液。接正负两极分别置于颈椎 两侧 , 通以直流电。使局部产生刺麻感 , 以病人 能耐受的最大量为治疗量。治疗 3 0 m i n ,每 日 1次 ,1 4 d为 1个疗程 ,2个疗 程后判定疗效。结果 控制 1 2例 ,显效 2 2例 ,有效 2 5例 ,无效 7例 ,总有效
[ 3 ] 王建勇. 补 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眩晕 2 O例[ J 1 . 河北 中医, 2 0 0 0 ,2 2( 1 ) :5 5 . [ 4 】 张洪俊. 血府逐瘀 口服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性眩晕 4 1 例『 J ] . 中成 药,
2 0 0 0,2 2( 8) :5 5 8 — 5 6 0
率为 8 9 . 4 %。
减 ,药用黄芪 、 党参 、白术 、酸枣仁 、远志 、 木香等 ;⑥瘀血阻窍型 ;治以祛瘀 生新 、通窍活络 ,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 ,药用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当归、 黄芪 、水蛭等 。
3 固定方加减
5 结语
谢敏[ 2 借 用养血止眩汤治疗本 病 4 0例 ,药用黄芪 、党参、当归 、丹参 、 川 I
肖伟【 6 ] 采用针刺合刺五加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本病 , 并与单纯针刺做对 比。 针刺组取颈部夹脊 、肾俞 、 脾俞 为主,肝肾不足加肝俞、三阴交 、 太溪 ,气血不 足加心俞 、膈俞 、足三里 ,痰湿阻络加 胃俞 、足三里 、丰隆 。针药并 用组 另以 5 %葡萄糖注射液 5 0 O a r l 加刺五加注射液 2 O a r l 静脉滴注 ,每 E l 1次 ,与针刺同 日进行。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 6 6 . 6 7 %,针药并用 组为 8 9 . 6 %。 师军华【 7 】 应用中药离子导入法治疗椎 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6 6例 。治疗 方 法 :用 G 2 ⅢA 型骨质增生药物电泳治疗 仪在病变部位 ( 颈椎两侧 ) 用中药离子 导人 。中药选用水蛭 、桃仁 、红花、乳香 、没药、川芎 、地龙 、葛根 、桑枝等 , 加水 2 0 0 O a r l ,煎至 l O 0 0 m l ,浓缩至 5 0 0 m l 备用 ,用 4 e m * 4 e m 衬垫 2块 ,浸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血糖症“晕厥”,中医辨证分型灸法
低血糖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

这种病症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后果将是非常的严重。

那么,这个低血糖症晕厥应该如何进行治疗?治疗低血糖症的方法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低血糖症的中医辨证方。

凡因某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表现,称为低血糖症。

以饥饿感、脸色苍白、心悸脉速、冷汗、四肢麻木或震颤、恐惧感或精神错乱,甚则晕厥等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症严重时可致昏迷。

临床一般以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为诊断标准。

低血糖症属中医晕厥、虚风等范畴。

1、辨证分型
心脾两虚
起病多缓,头晕,汗出,面色苍白,心慌心悸,恐惧健忘,甚则精神异常。

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方药】补益心脾。

归脾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肝虚风动
头晕、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或震颤,甚则晕厥,或抽搐、两目上翻、口吐白沫。

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治法方药】养肝息风。

补肝散加减。

痰热闭窍
酒癖暴饮后,多汗,嗜睡,神昏谵语。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方药】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菖蒲郁金汤合玉枢丹加减。

气虚阳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