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神奇的海绵宝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神奇的海绵宝宝》背景介绍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科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我设计了一节以《神奇的海绵宝宝》为主题的科学活动。
教学内容本次科学活动的主题是“水中物体的浮力与沉降”。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点,我选择了《神奇的海绵宝宝》这个题材,让幼儿通过观看影片、模拟实验和手工制作等多种方式来探究水中物体的浮力与沉降的原理与规律。
在教学活动中,我首先播放了《神奇的海绵宝宝》的影片,让幼儿感受到海绵宝宝在水中的轻盈和飘荡。
接着,我利用各种常见的小物体,如纸片、橡皮球、小石子等,引导幼儿进行模拟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和沉降的现象。
最后,我给幼儿分发了材料,让他们动手制作“水下世界”,在自己的小环境中重新感受海绵宝宝的海底世界。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科学活动,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让幼儿通过影片观察的方式,使幼儿更深刻地理解了水中物体的浮力与沉降的原理。
其次,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幼儿可以亲身感受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和沉降的区别,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快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最后,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幼儿可以更好地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加深对水下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不过,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可能会更感兴趣于单纯的手工制作环节,而对原理的讲解可能会显得不够吸引人。
因此,我需要更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幼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水中物体浮力与沉降的知识。
在教学中,我还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学生参与积极程度的不同,有些学生因为背景、兴趣而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
对于这些学生,我需要更加积极地引导他们参与课程,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吸引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总结在本次科学活动教学中,我结合《神奇的海绵宝宝》这个有趣的主题,利用了多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了幼儿对水中物体浮力和沉降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海绵宝宝(物体与物质)

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海绵宝宝(物体与物质)【活动目标】
1.乐意玩海绵,体验摆弄或探索的乐趣。
2.注重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感知、发现海绵柔软、能变形等特性。
【活动准备】
(一)材料准备:海绵宝宝音乐及影片,海绵,一大一小的小罐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音乐导入,引起探究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幼:(海绵宝宝)
师:对了,这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海绵宝宝,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很多的海绵宝宝,现在请你们去把它找出来好吗?
二、探索海绵,感知海绵的柔软性。
师:现在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海绵宝宝,他有很多的本领,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本领吧!
(一)播放片段一,感知海绵宝宝的柔软性。
1.师:你们猜,海绵宝宝会受伤吗?为什么?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的海绵宝宝摸一摸、捏一捏、试一试吧。
2.集体交流。
师:刚刚你玩了海绵宝宝,你发现了什么?他摸起来怎么样?
3.小结(播放影片后半段):电视里的海绵宝宝和你们手上的海绵宝宝一样轻轻的,摸起来软软的,怎么打也不会受伤。
三、探索海绵,感知海绵宝宝能变形的特点。
(一)播放片段二,感知海绵的可变形性。
师:刚刚大家知道了海绵宝宝的第一个本领:柔软,那海绵宝宝还有其他本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1.师:海绵宝宝能够变得像房子一样大,那他能够变小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小罐子,你们觉得大大的海绵宝宝能够装到小小的瓶子里去吗?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海绵宝宝》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海绵宝宝》活动反思《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海绵宝宝》活动反思》这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活动目标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7、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
(玩海绵)(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3、第二次探索。
(海绵变形)(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教案出自:幼儿园学习网教案网)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
(2)幼儿动手操作,把海绵变成毛毛虫。
(3)和毛毛虫玩一玩。
三、参观海绵展览馆,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学反思一、从兴趣出发,联系生活进行选材。
海绵在我们生活中是常见、常用的材料,孩子们对此既熟悉又陌生,虽常见常用,但是对于海绵的特性却不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我们选择了“海绵”作为活动题材。
活动一开始以动画片《海绵宝宝》中“海绵宝宝”作为导入,带领孩子们走进海绵世界。
由于这个动画片是幼儿感兴趣的,它的出现使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很自然地进入下一环节。
二、以“幼儿探索操作”贯穿始终。
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始终以幼儿为主体,自己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孩子们与海绵宝宝“玩一玩”、“变一变”,让他们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发现,符合《纲要》中指出的“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活动设计】幼儿园《神奇的海绵宝宝》

活动内容: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物体与物质)【活动目标】1.乐意玩海绵,体验摆弄或探索的乐趣。
2.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感知、发现海缩柔软、能变形、吸水等特性【活动准备】材料准备:不同形状、颜色的海绵,小杯予(小瓶子、小盒子),颜料水各若干。
【活动过程】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一)引导语:老师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
二、探索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一)第一次探索: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感受海绵的轻软)。
幼儿通过握握、抱抱、压压、捏捏的方式自由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集体交流,感知海绵的有趣:刚才你用什么方法玩海绵的?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小结:原来海绵宝宝是轻轻的、软软的,摸起来很舒服。
(二)第二次探索:游戏“海绵宝宝变变变”1.引导语:海绵宝宝可顽皮了,要和我们小朋友玩“海绵宝宝变变变”的游戏。
2.引导幼儿通过卷一卷、扭一扭、弯一弯、捏紧、放开的方式探索海绵,并观察海绵所产生的变形结果。
3.分组游戏“小房子里的海绵宝宝”,把海绵放进小杯子(小瓶子、小盒子)里。
4.交流分享:你的海绵宝宝成功地钻进小杯子(小瓶子、小盒子)里了吗?看看海绵宝宝和原来的一样吗?如果现在让海绵宝宝出来,它还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海绵柔软又有弹性,因此,通过挤压它能变得很小,但只要一松手,它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真神奇!三、水中的海绵宝宝。
(一)提问:仔细地观察一下海绵宝宝,它的身上有什么呢?(小孔。
)如果海绵宝宝跳进颜料水里,会有什么变化呢?(二)幼儿动手操作,体验海绵会吸水。
小结:小海绵跳进顔料水里,变重了,也变颜色了・原来海绵还能吸水。
【活动延伸】游戏活动:将材料投放在科学区,让幼儿继续自由探索、操作。
生活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海绵在生活中的用处,寻找生活中的海绵制品。
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海绵》

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活动目标】1.运用感官感知和了解海绵柔软、富有弹性。
(重点)2.对海绵的特性感到好奇,愿意大胆猜想并积极实验(难点)【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幼儿在活动前有玩过瓶中塞物的游戏。
2.物质准备:海绵、密封罐子。
【活动过程】一、激发兴趣,感知海绵的柔软性1.出示海绵宝宝的图片,引发兴趣。
指导语: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熟悉的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谁吧!2.引导幼儿摸摸海绵宝宝,感知海绵柔软的特性。
提问:海绵宝宝摸上去是什么感觉呀?教师小结:海绵宝宝摸上去是软软的。
2、玩捉迷藏,感知海绵的弹性1.躲起来——藏在身上——海绵宝宝最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拉!想办法把你手中的海绵宝宝藏起来吧!——让我来找找,海绵宝宝到底藏在哪里了?2.引导幼儿猜测海绵藏入杯子里的可能性。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大大的海绵宝宝能藏进这个小小的杯子里吗?为什么?3.幼儿第一次操作,把海绵藏进杯子里。
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了罐子和一块海绵。
提问:你的海绵宝宝藏进罐子里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藏进去的呢?小结:哦,原来我们用小手可以将软软的海绵宝宝变小,然后用大拇指挤一挤、压一压,海绵宝宝就可以躲进罐子了。
——看看躲进玻璃房的海绵宝宝还和原来一样吗?小结:通过用力挤压,海绵宝宝都变型了。
4.引发幼儿猜想海绵从杯子里出来的状态。
提问:海绵宝宝从杯子里出来是变成原来大大的样子,还是现在小小的样子呢?四、活动延伸,巩固海绵的弹性——如果我再邀请几只海绵宝宝在一起躲进去,你们说可以吗?我们一起试试吧!观察指导:①教师观察幼儿在操作中有什么困难?②引导幼儿观察海绵宝宝躲进罐子后有什么变化?小结:你们真厉害!可以让海绵宝宝变得这么小躲进罐子,太神奇了!。
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海绵》

小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海绵》一、设计意图:《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活动。
海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质地柔软,幼儿在进行触摸和对比时,能够直观感知到它的柔软。
同时海绵具有弹性,它在挤压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到原来的大小和形状。
这一神奇的变化,对于孩子来说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海绵还具有吸水性,它能充分吸收水分或液体。
而玩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玩中让幼儿去发现海绵这一特性,更容易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用多种感官和动作去探索物体,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的特征,比如感知物体的软硬、形状变化等。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海绵制品的,但他们却还不太清楚海绵的特性与用途。
针对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此次活动,通过让孩子触摸感知、大胆猜想和积极探索操作,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发现海绵具有柔软、有弹性、会吸水等特性,愿意大胆尝试,体验科学活动探索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1、感知海绵柔软、有弹性、会吸水的特性;2、能够大胆猜想和尝试,体验探索的乐趣。
三、活动重、难点:重点:感知海绵柔软、有弹性、会吸水的特性;难点:能够大胆地去猜想和探索问题。
四、活动准备:海绵若干、石头若干、塑料小鱼若干、装有小鱼的塑料盒若干、每桌一盆水五、活动过程:(一)出示海绵宝宝和石头宝宝,引起探究的兴趣。
教师:今天老师邀请了两位小客人来和你们一起玩游戏,请你们和它们捏一捏、掂一掂,告诉老师有什么感觉?小结:海绵是轻轻的、柔软的,石头重重的、硬硬的(二)动手操作,感知海绵的弹性。
1、游戏“住进玻璃房”,探索“海绵和石头谁可以住进玻璃房”;教师:老师这里有一间漂亮的玻璃房,海绵宝宝和石头宝宝都想住进去,请小朋友猜一猜它们谁能住进去?你们试试看,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的?2、分享交流操作结果,感知海绵挤压后会变形;教师:谁住进了玻璃房?你是怎样帮助海绵住进玻璃房的?住进玻璃房的海绵和原来有什么变化?3、幼儿再次操作,感知海绵从玻璃房出来后能够恢复原形;教师:如果我们把海绵从玻璃房拿出来,它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大家试试看?4、师生共同总结。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神奇的海绵宝宝》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反思《神奇的海绵宝宝》一、背景介绍本次科学活动是针对幼儿园小班的儿童设计的,活动主题为《神奇的海绵宝宝》,旨在通过对海绵宝宝这个动画形象的介绍,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
二、教学目标1.让孩子们了解海洋生物的特点和特征。
2.让孩子们了解海洋环境和海底地形。
3.让孩子们明白保护海洋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4.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准备1.《神奇的海绵宝宝》动画片。
2.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图片。
3.海洋环境的模型。
4.涂色纸、颜料和画笔。
5.教学反思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目的:引导孩子们认识和了解《神奇的海绵宝宝》。
步骤:1.引导孩子们观看《神奇的海绵宝宝》的部分片段,介绍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并询问孩子们对于动画片的感受和看法。
2.引导孩子们讨论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特点和特征。
2. 探究环节目的: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
步骤:1.通过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认识和了解不同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特点,如珊瑚礁、海底火山等。
2.展示海洋环境的模型,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发现海洋环境的特征和特点。
3.引导孩子们用涂色纸和颜料,根据自己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的理解,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
3. 总结环节目的:总结本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并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步骤:1.引导孩子们分享自己画的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并让其他孩子猜测是什么生物和环境。
2.让孩子们归纳总结本次活动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如海洋生物的特点和特征,海洋环境的种类和特征等。
3.引导孩子们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填写回执表反映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活动旨在通过介绍《神奇的海绵宝宝》这个动画形象,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物和海洋环境,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许多互动式教学的形式,如观看动画片、讨论、展示模型和画图等,让孩子们充分参与和互动。
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海绵

小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海绵尊敬的老师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堂关于海绵的科学课。
这个教案适用于小班的幼儿教学,旨在引导幼儿们通过观察和探索,发现海绵的神奇之处,并开发他们的学科技能。
让我们开始吧!教学目标:1. 让幼儿们了解并认识海绵的特点和功能。
2. 培养幼儿们的观察、探索和描述能力。
3. 培养幼儿们的小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海绵(多种不同类型和形状的海绵)。
2. 水槽或盆子。
3. 水。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话题(5分钟)老师可以先向幼儿们提问:“你们知道海绵是什么吗?”鼓励幼儿们分享他们对海绵的认识和观察结果。
然后,老师可以引导他们进入今天的话题:“海绵是一种神奇的物质,它可以吸水,你们相信吗?”步骤二:观察海绵(10分钟)老师将多种不同类型和形状的海绵展示给幼儿们观察。
鼓励幼儿们仔细观察海绵的外观和质地,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特点。
老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引导幼儿们发表观察结果和想法,例如:“这个海绵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颜色是什么?你觉得它是硬的还是软的?”步骤三:实验探索(20分钟)将水倒入水槽或盆子中,然后让幼儿们亲自体验海绵的吸水特性。
每个幼儿都可以选择一块海绵,将其放入水中观察和实验。
鼓励幼儿用手触摸海绵以及观察海绵的变化,并描述他们的发现。
老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来引导他们,例如:“你觉得这个海绵会吸多少水?水会不会从海绵上渗出来?为什么会这样?”步骤四:集体总结讨论(10分钟)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们进行集体总结讨论。
首先,鼓励幼儿们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然后,老师可以帮助幼儿们总结和归纳,重点讨论海绵的吸水特性和可能的原因。
鼓励幼儿们提出自己的解释和推测,并互相学习和交流。
步骤五:创意活动(15分钟)为了巩固幼儿们的学习成果,老师可以组织一个创意活动。
幼儿们可以使用各种海绵,如切割成不同形状的海绵或自制的海绵画笔,在纸上进行创作。
鼓励幼儿们运用他们对海绵的观察和实验结果来创作,并展示他们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
小班科学神奇的海绵宝宝
活动目标
1.感知海绵的轻软、能变形、吸水的特性。
2.乐意参加探索活动,愿意大胆猜想并实验。
活动准备
1.海绵、纽纽棒若干,海绵做成的毛毛虫一只。
2.生活中的海绵制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海绵宝宝,引起探究兴趣。
师老师带了一个朋友,看看是谁?(海绵宝宝)
二、玩海绵,感知海绵的特性。
1.和海绵宝宝握握手,抱一抱,初步感知海绵的轻、软的特性。
2.第一次探索。
(玩海绵)
(1)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体交流。
师刚才你用什么方法和海绵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3.第二次探索。
(海绵变形)
(1)幼儿自由探索。
(2)集体交流。
师你把海绵变成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变的?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但只要一松手,它就又变回原的样子,真神奇。
4.变毛毛虫。
(1)出示海绵变的毛毛虫(辅助材料纽纽棒),引起幼儿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