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发展历史与趋势
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研究

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研究「摘要」本文从党中央、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指示的转变入手,总结审计的发展变化,分析了审计在“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以及审计的发展战略。
运用受托责任理论深入研究审计功能的变化原因,分析审计制度的政治学基础,从而进一步研究审计体制及我国审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目标功能体制趋势一、十六大以后我国审计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时,提出要发挥审计职能部门的作用。
报告指出: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我国对审计职能的认识,基本经历了从严肃财经纪律,到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再到权力制约的转变过程。
这一过程,不但显示党对审计工作重视的逐步提高,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立审计制度中的具体运用。
第一,这一转变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经典论断马克思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经济法制制度“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物质生产方式对生产关系及其附属的法律具有决定作用,所以每一个时代法律的基本使命与同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致的。
国家审计是对政府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由于国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所采取管理的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国家审计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主要指不同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管理体制中,发挥作用的广度和力度也就有所不同。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发生很大的变化。
1982年,国家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体制,首次提出了市场概念,突破了纯计划经济的框架。
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观点,突破了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理论,为市场经济的引入准备了理论基础。
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运作方式,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引言概述: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审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现代审计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审计开始,逐步介绍审计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审计1.1 古代审计的起源古代审计起源于古代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早在古代的中国、埃及、希腊等国家就已经存在审计制度。
审计主要是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检查和监督,确保国家财政的安全和稳定。
1.2 古代审计的形式古代审计主要以财务审计为主,审计对象主要是国家财政收支和官员的财产。
审计人员多为官员或财政官员,审计程序相对简单,主要是通过查账和盘点财产来实现审计目的。
1.3 古代审计的意义古代审计在维护国家财政安全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管理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
古代审计的发展奠定了审计制度的基础,为现代审计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近代审计2.1 近代审计的兴起近代审计的兴起主要是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国家管理体系建立的背景下,审计开始逐渐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
审计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财务审计,还包括绩效审计、合规审计等多个领域。
2.2 近代审计的发展近代审计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审计理论和方法。
审计制度逐步完善,审计机构也逐渐建立,审计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得到了保障。
2.3 近代审计的意义近代审计在保障国家财政安全、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审计的发展为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为现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现代审计3.1 现代审计的特点现代审计以专业化、科学化和国际化为特点,审计范围逐步扩大到企业、机构等各个领域。
现代审计注重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审计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审计理论也不断完善。
3.2 现代审计的发展趋势现代审计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逐步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审计数据分析和风险识别能力得到提升。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一、概述审计是一种对组织、机构或者个人财务、业务和运营活动进行独立、客观、专业的评估和检查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控制机制,逐渐形成并发展至今。
本文将从审计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审计发展的历史。
二、审计的起源审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
早期的审计主要是针对国家财政收支的检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等国家都有类似的审计制度。
例如,中国古代的“三司”制度就包括监察官员对财政收支进行审计。
三、审计的发展1. 古代审计在古代社会,审计主要是由政府机构或者官员负责进行。
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国家财政的安全和公正。
审计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检查账目、核对收支情况等方式进行。
2. 工业革命前的审计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审计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企业和组织。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促使了企业审计的发展。
企业开始雇佣专业的审计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独立的评估和检查。
3. 现代审计20世纪初,现代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国际上的审计机构开始成立,例如1917年成立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21年成立的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ICAEW)等。
这些组织为审计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四、审计的演变1. 财务审计财务审计是最常见的审计形式,主要关注企业或者组织的财务报表。
财务审计的目的是评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规性。
2. 经济审计经济审计是对企业或者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评估的审计形式。
除了财务报表,经济审计还关注企业的经营策略、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
3. 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对企业或者组织的绩效目标和成果进行评估的审计形式。
绩效审计主要关注企业或者组织的目标达成情况、效率和效果等方面。
4. 环境审计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环境审计逐渐兴起。
环境审计主要关注企业或者组织对环境的影响和环境管理的合规性。
五、审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审计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摘要】绩效审计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视与运用程度,是衡量该国家或地区审计发展水平及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前,政府绩效审计正成为我国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探究了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大致可分为思想萌芽、试点探索、全面推进3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历程试点探索全面推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政府承担的公共经济责任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十分关注政府在承担公共经济责任的过程中,是否节约公共资金,其效率和效果如何。
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应运而生。
研究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历程,理清发展脉络,总结各阶段特点,无疑会促进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笔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
一、政府绩效审计思想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本世纪初)xx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的诞生,绩效审计开始走进中国。
xx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试审,充分关注经济效益问题。
通过试审,对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
xx年,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审计署首次提出:“在开展财务审计同时,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效益审计(即本文所述绩效审计)方面延伸”。
这是我国政府部门首次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从经济效益审计的角度展开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形成了绩效审计概念、绩效审计内容、绩效审计种类、绩效审计标准及绩效审计方法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需要提出的是,xx年中国审计学会将绩效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确定为重点研究课题,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与此同时,兴起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思想。
需要指出的是,该阶段针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是政府绩效审计思想的萌芽,这一系列研究成果有待实践的检验,有待不断丰富和完善。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引言概述:审计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具,它通过对财务报表和业务流程的审查,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审计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审计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和重要里程碑。
一、古代审计1.1 早期审计实践古代审计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当时的审计主要是由政府机构进行的。
审计的目的是确保政府的财务状况和税收征收的合法性。
审计员会对政府财务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合规,并追溯财务记录的准确性。
1.2 中国古代审计制度中国古代审计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时期。
当时的审计主要是由官员进行的,目的是监督税收和财政收支。
审计员会对官员的账目进行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合规,并追溯财务记录的准确性。
1.3 古代审计的限制古代审计受到技术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审计员通常依靠手工记录和计算,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
此外,审计员的数量有限,无法对所有财务记录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导致财务不端行为的发生。
二、近代审计2.1 工业革命对审计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兴起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复杂性。
为了应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挑战,审计开始向企业内部发展。
审计员成为企业内部的一员,负责监督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内部控制的建立。
2.2 审计专业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增加,审计逐渐发展为一门专业。
审计师开始接受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的资格认证。
审计机构也开始成立,提供专业的审计服务。
2.3 审计法律法规的出台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维护市场秩序,各国纷纷出台了审计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审计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强了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审计成为保障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三、现代审计3.1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审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审查,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3.2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现代审计强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性评估。
审计发展历史

审计发展历史一、概述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评估工具,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从审计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等方面,详细介绍审计发展的历史。
二、审计起源审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进行财务记录和财务核对,以确保财务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古代埃及的统治者就聘请了财务专家来监督财务收支,这可以看作是审计的雏形。
三、审计发展1. 古代审计发展在古代社会,审计主要是由统治者或统治阶级的财务专家进行的。
他们负责核对财务记录,确保财务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这种审计形式主要是为了保证统治者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2. 工商业审计的兴起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商业的兴起使得企业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审计服务。
工商业审计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财务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为了保证企业财务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工商业开始聘请专业的审计师来进行财务核对和评估。
3. 政府审计的发展随着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政府审计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监督工作。
政府审计主要是对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政府资源的合理使用和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政府审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政府财政管理面临着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开始聘请专业的审计师来进行财务审计和评估。
4. 现代审计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审计不仅关注财务核对和评估,还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同时,审计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财务核对者转变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和风险管理专家。
四、审计的演变1. 传统审计传统审计主要关注财务核对和评估,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审计师主要通过检查财务记录、抽样核对和会计凭证等方式进行核对和评估。
2. 内部审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性的增加,内部审计逐渐兴起。
内部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的专业团队负责,目的是评估和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 2.内部审计的发展规律。内部审计是因企
业内部管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形成的“委
托代理责任”而产生和发展的。是企业治 理结构中重要的职能部门,以提高企业内部 经济效率为主要目标,同时为公司内部重要
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信息资料。社会经济愈 发展,市场竞争愈激烈,企业发展速度愈快、 愈成熟壮大,内部审计愈重要。这就是内部 审计的发展规律。
• (2) 审计方法的演变。在美国,民间审计方法 实现了从英式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的转变, 从传统的账表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和
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是在企
业实施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的基础上,民间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 利用来实现的。
•
第一次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对民间审计重要性
离所产生的新型“经济责任关系”是民间 审计产生的发动机,市场经济秩序、尤其是 资本市场是民间审计的主要阵地,信息使用
者、尤其是财务信息使用者是民间审计的 直接服务对象。经济愈发展,民间审计愈重 要。这就是民间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
• 三、内部审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 • 1. 内部审计的产生。1844年英国议会制订公司法,以法律
度》第一次正式公布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并在随
后将内部控制制度分为“会计控制”和“业务控
制”,从此将内部控制制度导入审计系统,标志着现
代审计的兴起。
• (3) 审计标准的形成。审计标准就是对审计机构和审 计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提出的要求,是据以指导 审计行为的一般原则或规范,旨在确保审计工作的社 会可靠性。1929年AIA“财务报表的验证”的出版,在 确立了资产负债表审计程序的同时强调突出了审计 标准。而1938年的“罗宾斯公司”倒闭案则催生了 审计标准的诞生。1941年SEC修订财务报表规则S— ——X第2条第二项“审计证明书”中第一次提出 “公认审计标准”。此后,出现“审计标准”大讨论, 直至1954程序委员会发表了《公认审计标准——— 其意义和范围》列出10条审计标准同1972年审计标 准执行委员会发表的《审计标准说明》合称“公认 审计标准”(GAAS)。
最新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地位得到了确认。 审计的目的: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 全完整。 审计方法:详细审计 审计报告使用者:主要是企业股东
jjjkk
14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
.20世纪初,全球经济发展重心逐步由欧洲 转向美国。 1887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成立,1916年 改组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后来成为 全球最大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
31
jjjkk
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 将审计的视角转向企业的管理制度,特 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从 而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 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控制测试为基础 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该种方法称作制 度基础审计方法
32
jjjkk
jjjkk 23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 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 册会计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 行。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我国 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 到2007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会计师事 务所6,990家,注册会计师77,000人 .
一、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审计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 分为六个阶段: 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 秦汉时期最终确立阶段 隋唐至宋日臻健全阶段 元明清停滞不前阶段 中华民国不断演进阶段 新中国振兴阶段.
jjjkk 1
西周初期初步形成阶段
.西周财计机构分为两个系统 ----地宦大司徒系统:财计收入 ----天宦冢宰系统:财政支出 天宦中设“司会”,为主宦之长,主天下之 大计,掌管王朝财政经济的审核和监督 《周礼》记载:“凡上之用,必考与司会”。 “以参互考月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 岁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与趋势探讨【摘要】本文介绍了政府审计制度的发展历史,针对党和国家对政府审计工作指示的转变,总结政府审计的发展变化,分析了政府审计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研究我国政府审计职能的新思路以及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研究政府审计体制选择问题。
研究认为,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深刻影响着政府审计体制选择,建立审计监察院并提高其行政级别符合中国政治制度和历史传统的审计体制改革方向。
【关键词】政府审计审计职能审计史Government audit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rend【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auditing system for Party and government audit changes direction, sum up the developments in the audit, the audit of the govern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further study the functions of our government audit application of new ideas and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of ideas and methods of sel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uditing system. Studies suggest that political systems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governmental audit system options, the Control Y uan to establish audit and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level in line with China's political system and the direction of historical tradition, the audit system.【key words】System Functions Trends目录一、引言 (1)二、政府审计的作用 (1)三、应收账款功能 (1)四、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 (2)1.古代政府审计 (2)2.近代政府审计 (2)3.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府审计 (2)五、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 (3)1.绩效审计将会走上前台 (3)2.经济责任审计在时空上将不断拓展 (4)3.审计透明度将逐步提高 (4)4.审计调查将成为反映社会热点的重要工具 (5)5.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政府审计准则 (5)6.构建审计文化 (6)7.革新审计技术方法 (6)8.提高政府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7)9.政府审计的风险加大 (7)10.转变政府审计管理方式 (8)六、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的传承 (8)七、结束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0)一、引言政府审计是指政府审计机关对会计账目,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进行独立检查,其实质是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结果进行独立的监督。
西方审计内容除一般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外,正向着重于经济和效率审计、项目效果审计发展,也称为绩效审计(又称“三E”审计)。
“三E”是指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我国政府审计包括中央、地方以及行政单位预决算审计。
政府审计的目的,一方面是监督国家财政预算资金合理、有效地使用;另一方面是对财政决算情况作出客观的鉴定与公证,为财政管理提供改进措施,并揭露违法行为。
二、政府审计的作用1.政府审计对财务行政起监督作用,并促进财政监督的实施2.政府审计对财务行政活动符合有关政策、制度规定起保证作用3.政府审计对财务行政活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起保证作用4.政府审计有助于提高财务行政的效益三、政府审计的权限和基本方法国家依法赋予政府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享有的资格和权能就是政府审计机关的权限。
从我国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来看,审计机关权限具有如下特征:(1)权威性(2)强制性(3)专属性(4)广泛性政府审计机关的权限包括:审查权、要求报送资料权、审计检查权、审计调查取证权。
政府审计的基本方法主要是审计分析、审计检查、审计调整和审计报告四种方式。
四、政府审计发展的历史1、古代政府审计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设立了十分严密的组织机构。
最早产生于西周的“宰夫”一职就是当时政府主管审计的机构。
到周朝后期“冢宰”下设小宰、司会,其中司会行使会计职责,小宰掌管财物,小宰一职下又设宰夫、大府之职。
大府掌管国库,宰夫掌管审计事务。
《周礼》称:“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
秦朝为了加强国家管理和地方政府机构建设,采用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御史”掌管全国政治经济的监察事务,包括审计事务。
这一机构始于战国,定型于秦汉,完善于唐代,在中国封建社会济、政治监督上有着非凡的贡献。
在以后每年全国上计时,御史大夫作为主持者之一,监督上计制度的贯彻执行。
《汉书》记载,皇帝每年“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史、守丞以政令得失。
”令御史督察上计制度,防止弄虚作假,御史作为掌管经济监察一职,在以后的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中都被承袭,“御史”一职影响中国古代审计机制一千多年。
中国古代另一审计机构是“比部”。
比部最初始于曹魏时期比部曹,后来发展为比部,是在尚书之下设置的掌管诏书、律令、勾检、勾复等事项的官职,就是复核、审查的意思,其职能很多都是具有审计性质的工作。
“比部”一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建立的独立审计机构,在审计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隋唐“比部”职责是稽核文账,考核官吏政绩。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国家审计机关,其主要职责是稽核财政收支。
2、近代政府审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曾拟改良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审计院,专掌审计事宜,并拟定了《审计院官制草案》。
后因辛亥革命爆发,这一设想未能实施。
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在国务院下设审计处,各省设审计分处。
审计处隶属总理,并先后颁布了《审计处暂行章程》、《审计院编制法》和《审计法》。
审计处和审计院主要审查国家总决算、官署每月收支计算、官有财物的收支计算等事项。
并建立了审计合议、审计报告、审计程序等基本审计制度。
国民政府时期。
1925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监察院组织法》。
成立监察院,下设审计科。
并颁布了《审计法》和《审计法施行细则》。
规定了审计科的执掌、审计程序、审计方式等。
1928年分布了《审计院组织法》、《审计法》,并依此设立审计院。
为了适应五权分治,国民政府决定在监察院下设立审计部。
1929年颁布了《审计部组织法》。
1938年重新修订了《审计法》,规定审计部的职权为监督预算执行、核定收支命令、审核计算决算、稽察财政之不法或不忠于职务之行为,并对审计人员的回避制度、审计报告制度、审计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
3、新中国成立后的政府审计。
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83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暑正式成立的34年间,我国一直没有设立独立的政府审计机构,经济监督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各项经济监督再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审计制度,我国选择行政型审计模式主要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主观客观条件决定的。
当时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启动,政府职能改变的目标也未提出,政府依然是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心,拥有大量社会资源,审计只有在政府的扶持和支持下才能得以迅速启动、快速成长。
1982年12月,新的宪法修改草案公布,其中规定在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1983年9月13日,审计署正式成立,隶属国务院管理,同时在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下设立审计机关,这样,就形成了统一领导、分级审计的行政型审计体制。
五、政府审计的发展趋势一、绩效审计将会走上前台十六大提出要把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就是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
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确把握经济发展量与质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因此,随着把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建立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公众对政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越来越关注,强化资金绩效观念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对使用国家财政资金的绩效进行审计分析评估。
开展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从国外的情况看,美国的绩效审计工作起步较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家审计机关就开始对国家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广泛开展绩效审计机关的国家不仅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一些亚洲国家的政府审计工作也开展了绩效审计,其中有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审计机关还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例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和香港等。
国外的国家审计机关将超过60%以上的人力和审计资源用于组织绩效审计,美国甚至达到80%以上。
2001年我到加拿大考察了地方政府审计,其中有两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大规模地运用审计调查;二是广泛开展绩效审计,而且把专项审计调查和绩效审计结合起来。
开展绩效审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是经济性即花得少,投入的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合理地利用;二是效率性,即花得值,使用一定的资源取得更大的成果,或使用更少的资源取得预定成果;三是效果性,即花得好,计划和方案的实施取得预期效果或实现预定目标。
其共同点,就是要对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节约度进行监督,通过绩效审计揭露问题、促进管理、推动改革、规范秩序、提高效益。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时空上将不断拓展经济责任审计在时空上的拓展趋势:在空间上,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在时间上,经济责任审计从离任审计为主向任期审计为主转变。
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协调指导,全面推进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