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教案设计护理学基础
基础护理学之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发热对机体都是有害的吗?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热型形态)
体温过高
体温过低
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
定义 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
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
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 常范围
临床 分度
护理
低热: 37.3~38.0 ℃ 中等热: 38.1~39.0 ℃ 高热: 39.1~41.0 ℃ 超高热: >41 ℃。人体耐受最高温度40.641.4℃,高达43℃;永久脑损伤:肛温 41℃;休克:大于42℃,持续2-4小时
部位
口腔 直肠 腋窝
正常范围
36.5~37.5 ℃ (97.6~99.6F) 37.0~38.1 ℃ (98.6~100.6F) 36.0~37.0 ℃ (96.8~98.6F)
平均温度
37.0 ℃ (98.6F) 37.5℃(99.5F) 36.5 ℃(97.7F)
生理变化:体温存在波动,幅度不超过0.5~1.0°C 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有:昼夜因素、年龄、性别、环境温度、
产热因素
食物氧化 骨骼肌运动 交感神经兴奋 甲状腺分泌增多 体温升高
散热过程(物理方式)
散热器官:皮肤(70%)、呼吸(29%)、排泻(1%)
散热方式
辐射(radiation)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 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方式。
传导(conduction)指热在一个物体内部或两个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动的散热方式。
思考:
1*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为其降温,其散热的 机制是:( )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2*高热患者头敷冰袋降温,其散热机制是: ()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最新最全生命体征教案护理基础(完整版)

阐述了异常生命体征的识别方法,如体温过高或过低、脉搏过快或过慢、呼吸急促或困难、 血压过高或过低等,并介绍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及时通知医生、采取降温或保暖措施、调 整输液速度等。
新型监测技术应用前景
远程监测技术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可能。未来,患者可以在家中通过智能设备自测生命体征,并将 数据传输给医疗机构进行远程诊断和治疗。
连续监测技术
连续监测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可穿戴设备可以连续监测患者的 体温、脉搏、呼吸等指标,并将数据同步到手机或电脑上进行分析和处理。
多参数监测技术 多参数监测技术可以同时监测患者的多个生命体征指标,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信息。例如,多参数监护仪 可以同时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并自动分析数据,为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 疗依据。
腋测法
将体温计头端置于患者腋窝深处, 嘱患者用上臂将体温计夹紧,10分 钟后读数。
发热类型与原因分析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波状热
原因分析
体温恒定维持在39-40℃ 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 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 动范围不超过1℃。
体温常在39℃以上,波 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 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 正常水平以上。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 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 平,无热期(间歇期)可 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 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 现。
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 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 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 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发热的原因多种多样,包 括感染性发热(如细菌、 病毒、真菌感染等)和非 感染性发热(如中暑、药 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护理学生命体征教案模板(共3篇)

护理学生命体征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生命体征的教案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疾病。避免随意使用药物,特别是可能影响 心率的药物。学会自我监测脉搏和心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呼吸频率与深度监测及异常
04
处理
正常呼吸频率和深度范围及变化规律
01
02
03
呼吸频率
成人正常呼吸频率为每分 钟12-20次,儿童较快, 新生儿可达每分钟40次左 右。
与脉搏基本一致,也是60-100次/分钟。
变化规律
脉搏和心率可随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及不同时间段而有所变化。如新生儿和儿童的心率 较快,老年人较慢;女性通常比男性稍快;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加快,休息和睡眠时减慢。
异常脉搏和心率类型及原因分析
异常类型
包括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心动过缓(心率低 于60次/分钟)、心律不齐(心跳节律不规则)等。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不断监测患者的生 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
03 指导临床治疗
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 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 质量。
常见测量方法及原理
• 体温测量:常用测量方法有口温、腋温和肛温等。原理是利用温度计的感温液 体热胀冷缩的特性来测量人体温度。
02
体温监测与异常处理
正常体温范围及变化规律
01 正常体温范围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5℃之间,不同部位 测量略有差异。
02 昼夜变化
体温存在昼夜节律,通常清晨最低,下午或傍晚 最高,波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
03 年龄与性别差异
新生儿体温略高于成人,老年人则略低;女性体 温受月经周期影响,排卵后升高,月经期降低。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生命体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了解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意义。
- 熟悉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和技巧。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 能够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 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视态度。
-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细心度。
-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命体征的概念- 定义生命体征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2. 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详细介绍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值。
3. 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口腔、腋下、直肠等部位的测量方法。
- 脉搏的测量:腕部、颈部等部位的测量方法。
- 呼吸的测量: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
- 血压的测量:使用袖带法测量血压。
4. 生命体征变化的临床意义-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病情判断的影响。
5. 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程序- 生命体征监测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 生命体征异常时的护理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入生命体征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教师详细讲解生命体征的概念、正常范围、测量方法、临床意义及护理程序。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分析生命体征变化对病情判断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3. 课后作业:布置与生命体征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资料、撰写心得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一、教案背景护理学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人类健康的学科,而护理教育则是培养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命体征是护理中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帮助护理教育的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本教案提供了一个护理教案模板范文,以帮助教师准备课程并实施教学。
二、教学目标1.理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3.学会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三、教学内容1.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和作用;2.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3.讲解如何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真实场景或案例,激发学生对生命体征的兴趣,并引发探讨,引出本课程的主题。
2.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强调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3.生命体征项目讲解:–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4.观察和记录讲解:–讲解如何正确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观察的时间、方法、内容等;–讲解如何正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记录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等。
5.实例演练:–提供一些实际病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6.总结和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注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
五、教学资源1.护理教材及课件;2.实物模型或影像资料,用于展示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3.病例资料和记录表格,用于实例演练。
六、教学评估1.学生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评估;2.学生对生命体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3.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估。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生命体征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2.推荐学生阅读与生命体征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扩大知识面和提升专业素养;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医疗机构、实习实训等,提升实践能力。
护理学基础第9课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学教案

第9课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师】展示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三)三、体温测量技术(一)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1. 水银体温计(图 9-2)水银体温计包括口表、肛表、腋表三种。
2. 电子体温计(图 9-3)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测量体温,测得的温度值直接显示数字。
3. 可弃式体温计(图 9-4)此体温计含有对热敏感的化学指示单位,可随机体的温度而变色。
一次性使用。
4. 感温胶片是一种对温度敏感的胶片,放置于患者的前额或腹部,对比测量前后胶片的颜色变化,可推测患者的体温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
(二)测量体温的方法【目的】(1)测量并判断患者的体温,协助临床诊断、治疗和护理。
(2)动态监测患者体温的变化,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评估】(1)了解患者的诊断及目前的治疗情况。
(2)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
(3)询问患者测量前 30 分钟情绪是否稳定,有无剧烈运动,有无进食冷热饮料,有无冷热敷等影响体温的操作,如有上述情况应休息 30 分钟后再测量。
(4)根据测量方法,评估患者有无口腔疾患,上肢有无缺失或疾病,有无肛门疾病等。
【计划】1. 操作者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熟悉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
2. 用物准备将已经检查并消毒好的体温计放入体温盒内(确保所有体温计完好无损,水银柱在 35℃以下),另备一个清洁容器(盛放测量后的体温计),消毒液浸泡的湿纱布,记录本,笔和带秒针的表。
3. 患者准备了解测量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4. 环境准备整洁、宽敞、明亮,必要时屏风遮挡。
【实施】测量体温的操作步骤及要点说明见表 9-1。
【评价】(1)操作方法正确,测得体温值准确。
(2)与患者沟通有效,患者配合。
【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后,应清点体温计总数并检查体温计完好。
(2)评估患者时应注意询问患者有无影响体温测量的各种因素,如运动、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若有上述情况应休息30 分钟后再测量。
护理学基础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PPT课件

案例分析一:高热患者的护理
案例概述
患者因感染引起高热,体温持续升高,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护理措施
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给予降温措施,补充水分和营养,提供舒 适的环境。
护理效果
经过护理,患者体温逐渐下降,症状缓解,病情得到控制。
案例分析二:心率异常患者的护理
案例概述
患者因心脏病导致心率异常,出现心慌、气短等症状。
高热处理
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冰敷、温 水擦浴等,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 ,同时补充足够的水分和营养, 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心率异常预防与处理
心率异常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情绪波动 ,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定期进行心 电图检查。
心率异常处理
根据心率异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 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如药物治疗、安 装心脏起搏器等,同时注意监测心功 能状况。
可达40-60次/分。
异常呼吸
呼吸频率超过20次/分或低于10 次/分可能提示呼吸系统疾病或
其它健康问题。
测量方法
观察胸部起伏或使用呼吸机进行 测量。
血压的评估
正常血压
正常成年人血压在90-140/60-90mmHg之间。
异常血压
血压超过140/90mmHg称为高血压,低于90/60mmHg称为低血 压。血压异常可能提示心血管疾病或其它健康问题。
定期监测血压变化,记录低血压症状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护理
措施。
04
生命体征的监测仪器与技术
体温计
总结词
测量体温的工具
详细描述
体温计是用于测量病患体温的常用工具,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耳温枪 等类型。水银体温计准确度高,但易破碎,电子体温计快速便捷,耳温枪适用 于婴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