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识
1. 历史渊源:中国的烹饪技艺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从生食向熟食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膳食文化已有雏形,并随着历史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方菜系。
2. 地域特色与物产: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物产资源的差异,各地菜肴风味迥异,形成了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及其它区域特色鲜明的地方美食,如赣菜等。
3. 烹饪技法与哲学思想:中国烹饪技术精湛,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融入了阴阳五行、儒家伦理、中医养生等传统哲学思想,体现出和谐共生的理念。
例如注重季节变化下的食材选择与搭配,提倡“不时不食”。
4. 饮食民俗与礼仪:饮食民俗丰富多彩,包括主食、菜肴、饮料及其食用方式,涉及饮食姿式、用具选择、餐桌礼仪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宴席礼仪更是繁复而庄重,如酒令、座次排列等都有严格规定。
5. 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在国内各地区间交流互动,也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途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使得中华美食影响深远,同时也吸收了外来饮食文化的元素。
6. 饮食与生活哲学:中国饮食中寓含着深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儒家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体现对生活的热爱与尊重,道
家倡导的顺应自然则体现在季节性饮食上。
7. 食品多样性和层次消费: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因此在食品种类、制作工艺、餐饮服务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
不同的消费层次也有各自的饮食习惯和需求。
关于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继承,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体现。传统的食材、烹饪技法、品味方式不断丰富翻新,形成新的饮食文化。例如,日本的“寿司”原本是一种江户时代的街头小吃,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创新,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国化是一种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表现,它不仅仅是种种食品的简单组合,更是一种包含着历史、地理、社会、风俗、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的复杂体系。饮食文化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独特饮食理念及其与周边社会的交流与影响。
饮食文化的产生与演变
饮食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环境,追溯至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所采取的食物和饮食方式已经开始形成了一种文化传统,与时间的推移、地域环境的不同及阶层分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这种文化传统逐渐演化为独立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与历史的发展紧密相关,受到兴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演变。例如中国的饮食文化,最早可以追溯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又经历了殷商、周、秦汉等数千年的朝代交替,人潮汹涌、繁荣兴盛的长江流域特殊的区域环境,都成为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和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结
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独特文化表现,它是长期历史、地理、社会、风俗、信仰等多种文化因素的结晶,具有多样性、丰富性。推广和保护饮食文化事关文化认同、文化装备、文化创新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地体现着我们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知与探索。让我们共同尊重饮食文化,彰显民族风情,把饮食文化这一瑰宝滋养地保护好,从而为文化多样性的蓬勃发展创造一片美好的天地。
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家和地区因为历史的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种族习俗等差异,使得饮食文化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风貌和风味。例如,日本的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精致、优雅的品味,菜品以色、香、味、形、器皿、环境等为要素,致力于达到“品藻山川之味,品趣人间之香,品韵民俗之声,品价人生之趣”的境界。美国的饮食文化则比较多元化,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种不同文化的移民都带来各自的饮食传统和口味。
原题目: 快餐文化的兴起

原题目: 快餐文化的兴起
快餐文化的兴起
快餐文化是近年来在许多国家迅速兴起的一种饮食文化现象。
它的兴起源于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快餐文化的兴起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原因
1. 生活节奏快: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
快餐提供了一种快速便捷的用餐方式,能够满足人们快速、方便的需求。
2. 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快餐餐厅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且提供了更多种类的快餐选择。
人们对于多样化的口味和品牌的需求也在增加。
3. 快餐文化的推动:快餐餐厅的广告和宣传不断推动着快餐文化的兴起。
各种促销活动和优惠券的使用,使得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快餐作为用餐方式。
影响
1. 营养问题:快餐往往以高热量、高盐分和高脂肪为特点,容
易导致肥胖和健康问题。
尤其是长期过度依赖快餐,会给人们的身
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2. 饮食惯改变:快餐文化的兴起也导致了人们的饮食惯的改变。
相对于传统的健康饮食,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快餐来满足自己的口味
需求,导致了膳食结构的不平衡。
3. 就业机会:快餐文化的兴起催生了快餐行业的发展,创建了
大量的就业机会。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和低技能劳动者来说,快餐行
业成为了他们就业的重要选择。
结论
快餐文化的兴起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的结果。
它满
足了现代人快速、方便用餐的需求,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特
别是营养问题和饮食习惯改变。
在享受快餐文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原因的浅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原因的浅析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分裂、大动乱时期,也是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不论是内地南北之间、还是胡汉之间都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接触与交融。
饮食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相对于其他物质在社会的互惠交换中都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胡汉之间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南北之间的交流,且这种交流更多的是突出内地不同民族间的饮食文化交流。
下面浅析一下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文化发展原因。
(一)、对立与交融:胡汉之间的饮食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华夏大地上就己经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格局。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各民族都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具有明显本族特色和文化认同的饮食文化体系。
《礼记•王制》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在具体的饮食状况上,《博物志》记载:“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
食水产者,龟蛤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域或族群的饮食选择和饮食文化塑造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
于是,在南北社会之间便形成了这样一种饮食画面:北方是粟、肉和奶制品之乡,而南方则是吃米、鱼和水生食物。
关于这一时期胡汉之间饮食交流的研宂非常之多,大多从饮食原料、烹饪方法和饮食方式三个方面的交流着手来进行探讨。
这些具体的饮食物质交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胡汉交流状况及社会变迁。
饮食的交流实际上也是饮食所承载的文化的交流,对饮食的选择与否就是对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认同与否。
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隔江而立,作为其文化代表的饮食在南北对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保守与对立中的较量食物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处于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往往能够通过各自的饮食状况来区分彼此。
可以说,食物己经成为了识别一个族群、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
当代饮食文化: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当代饮食文化: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引言在当代社会,饮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饮食习惯和文化也在不断演变。
当代饮食文化在面对多样化的需求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不断塑造新的特点和展现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特点1. 多样性当代饮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的食物和烹饪方法通过传播媒介和旅游等手段互相融合。
在大城市中,人们能够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
同时,当代人们也更加注重健康饮食,激发了对于无麸质、素食、蔬果等特殊饮食的需求。
2. 便利性当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繁忙的工作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快速、便捷的饮食方式。
外卖、速食餐厅和便利店等便利性强的饮食选择逐渐占据了市场。
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外出就餐或购买已经准备好的食物,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3. 健康和环保健康和环保意识在当代饮食文化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人们开始关注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健康状况,有更高的健康意识和对于有机食品的需求。
同时,环保意识也影响到了饮食选择,人们倾向于选择环境友好型的食物,如素食和蔬果。
4. 社交和体验性当代饮食文化强调社交和体验性。
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在餐馆用餐,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分享美食,同时享受社交互动的乐趣。
此外,网上社交媒体也在推动饮食体验的流行,人们乐于分享自己的饮食经历和美食照片。
发展趋势1.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健康饮食将成为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人们更加关注食物的营养成分、食材的来源和加工方式,追求均衡饮食和有机食品。
同时,有机食品和健康饮食的市场需求也不断扩大,相关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 网络餐饮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餐饮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人们越来越喜欢通过手机App订购美食或使用外卖服务。
这种新型的饮食方式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拓宽了人们的饮食选择。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食创造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
1. 原始社会的饮食文化在原始社会,中国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基础的饮食文化主要围绕着食物的获取和烹饪展开。
人们开始学会制作火并利用火源烹饪食物,同时也开始发现了一些野生植物的可食用性。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注重对食材的简单处理和直接食用。
2.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发展随着农耕文明的兴起,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
土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种植使人们的食物来源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也带来了烹调方式的创新。
中国人开始发展出炊具,如锅、铁饭锅等,使烹调更加方便快捷。
人们开始发现了许多食材的烹调与搭配方法,饮食文化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各地独特的菜系。
3. 历史时期的饮食文化繁荣在历史时期,中国饮食文化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封建社会的兴起带动了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宫廷和贵族阶层的饮食文化成为时尚的引领者,影响了整个社会。
同时,各地区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不同的地域气候和土壤条件导致了菜肴风味的差异,各地区的饮食特色得以保留和发扬。
4. 对外交流与影响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进行了广泛的海上和陆上贸易交流,这使得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饮食文化中。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亚和中东的饮食文化走进中国,如灌汤包、油炸圈饼等。
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式烹调技术和烹饪方法,如西餐的烘焙和调味法。
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使之更加多元化。
5. 现代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饮食文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了人们的饮食选择和健康观念。
同时,国际交流和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各国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得到了更好的传播和接纳。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丰富多样。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
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地域差异,形成了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域特色、传统食材、饮食习惯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养生和调养功效,将食物视为药物,食疗的概念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形成。
同时,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并逐渐形成了以米饭、面食为主的主食文化。
二、地域特色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特色。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南方人则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等。
川菜以其麻辣口味而闻名,而粤菜则以清淡细腻而著称。
此外,还有湘菜、浙菜、苏菜等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三、传统食材中国饮食文化中有许多传统食材被广泛使用。
例如,大豆及其制品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豆腐、豆浆等;米饭作为主食,是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还有鱼、肉、蔬菜等各种食材,它们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人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即注重谷物和水果的搭配食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此外,中国人还有许多餐桌礼仪,如尊长者、用筷子、不浪费食物等,这些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饮食的尊重和节约的态度。
五、现代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现代中国人的饮食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菜肴,而是吸收了西方食品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饮食文化。
同时,中国的餐饮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各种特色餐厅和美食节目层出不穷,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和美食爱好者。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色和风味。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饮食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美食的享受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地域特色、传统饮食习惯、烹饪技艺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采集、狩猎和种植食物。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养殖动物和种植农作物,食物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
在商周时期,饮食文化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了一些特色的饮食习惯,如食用五谷杂粮、尊崇酒文化等。
二、地域特色中国地域广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等;南方地区以米饭为主,如粤菜、闽菜等。
西南地区以辣味为主,如川菜、湘菜等;东北地区以烤肉、炖菜为主,如东北菜、满族菜等。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和烹饪技艺,丰富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三、传统饮食习惯中国人有许多传统的饮食习惯,其中包括“四菜一汤”的饭桌布局、尊老爱幼的就餐次序、筷子的使用等。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搭配,如五谷杂粮的食用、荤素搭配的原则等。
中国人还有许多节日和特殊场合的饮食习俗,如春节的团圆饭、中秋节的月饼等,这些习俗也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四、烹饪技艺中国烹饪技艺源远流长,被誉为“烹饪之国”。
中国的烹饪技艺主要包括切、炒、炸、煮、炖、蒸等多种烹饪方法。
中国烹饪注重火候的掌握和食材的处理,追求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艺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如中亚的烤肉技艺、西方的烘焙技艺等,使中国的烹饪技艺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五、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不仅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烹饪技艺等都成为了世界上的独特文化符号。
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劳和热情好客。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为了独特的特色和风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一、中国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属于旅游文化中的一种,它是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术、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饪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1、物质层次,包括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2、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3、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中国的饮食文化其实可以分开从“饮”和“食”来看。
1、从“食”来分析(1)、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
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
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所以说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2)、地方小吃北方的小吃比较豪爽。
比如,兰州拉面!一碗拉面端上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
汤色清澈,香气很浓,萝卜片洁白纯净,鲜红的辣椒油漂在汤上,青菜新鲜碧绿。
尝一口面,韧而不硬,滑而不烂。
南方的小吃比较注重精工细作,比如,比如萝卜丝饼、梅干菜肉包、蟹壳黄、花生酥、香酥核桃等等,不仅造型精美,重要的是松软润口,清爽宜人。
2、从“饮”来分析(1)、茶文化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
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艺术。
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2)、酒文化“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句诗。
中国的酒文化在很早以前就出现了。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中也衍生出了酒政制度。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留下了斗酒、写诗、作画、养生、宴会、饯行等酒神佳话。
酒的种类:根据酿酒方法分类,有蒸馏酒、发酵酒和配制酒。
根据酒中酒精含量分类,有高度酒、中度酒和低度酒,根据商业习惯,则可分为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果酒、露酒和药酒。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1、科学性(1)、选料广泛。
荤素兼备,飞禽、走兽、游鱼无所不有,营养的平衡性强。
(2)、饮食习惯与地理、气候密切联系,以食补身。
如鲁地天寒,鲁菜擅长高热量、高蛋白。
(3)、重视精工细作。
各菜系均重火工,擅调味,这有利于清除食品表面的不良物质,食之安全卫生,利于营养吸收。
2、艺术性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3、人文性设宴请客,开始于周代,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邀客用请柬,客人来后敬茶、敬酒。
入席时要以长幼、尊卑排座次。
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1)、初始阶段(原始社会):食物原料多系渔猎的水鲜和野兽,间有驯化的禽畜、采集的草果的试种的五谷,不很充裕。
调味品主要是粗盐,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
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
此时的进行烹调,仅仅出自求生需要;关于食饮和健康的关系,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
在食礼方面,祭祀频繁,常常以饮食取悦于鬼神,求其荫庇。
开始有了原始的饮食审美意识,如食器的美化,欢宴时的歌呼跳跃等。
这是后世筵宴的前驱,也是他们社交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新石器时代的饮食文化好似初出娘胎的婴儿,既虚弱、幼稚,又充满生命活力,为夏商周三代饮食文明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2)、形成阶段(夏至先秦):中国烹饪发展史上的"初潮"。
它在许多方面都有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
烹调原料显著增加,习惯于以"五"命名。
如"五谷"(稷、黍、麦、菽、麻籽), "五菜"(葵、藿、头、葱、韭), "五畜"(牛、羊、猪、犬、鸡),"五果"(枣、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饴糖、姜、盐)之类。
原料能够以"五"命名,说明了当时食物资源已比较丰富。
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
菜品质量飞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
由于原料充实和炊具改进,这时的烹调技术有了长足进步。
在饮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树。
如从夏朝起,宫中首设食官,配置御厨,迈出食医结合的第一步,重视帝后的饮食保健,这一制度一直沿续到清末。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国烹饪史上开了一个好头,后人有"百世相传三代艺,烹坛奠基开新篇"的评语。
(3)、孕育阶段(汉至隋唐):隋唐时期,烹饪原料进一步增加,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水上丝绸之路,从西域和南洋引进一批新的蔬菜,还由于近海捕捞业的昌盛,海蜇、乌贼、鱼唇、鱼肚、玳瑁、肉、对虾、海蟹相继入馔,大大提高了海错的利用率。
从燃料看,这时较多使用煤炭,部分地区还使用天然气和石油;隋唐的火功菜甚多,与能较好地掌握不同燃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
在烹调技法方面,隋唐的突出成就是工艺菜式的(包括食雕冷拼和造型大菜)的勃兴。
(4)、成熟阶段(宋元明清):明清时期已经有通过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饮食原料进一步的扩展,而且烹饪的调味品也越来越精、多,味道好了。
四、中国未来饮食文化的发展及原因中国饮食文化将随着未来世界大交流、大变革的历史潮流中将得到提高和发展壮大;未来饮食将朝着“速、朴、养、清、奇、乐”六个方面发展。
其原因,一是从中国烹饪饮食,特别是中国的性质来讲,其本身所含学问就是融合的学问、变革的学问和创新的学问。
二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经处在与世界各国文化大交流和大融合之中。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与停滞虽然时有交叉,但发展是主流。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特别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人们不仅平均收入水准提升,而且思想得以开放,尤其是对饮食的认识发生了大的转变,到餐馆就餐的人越来越多。
“下馆子”已不再是昔日被视为“奢侈”的同义词,而成为一种正常的饮食方式。
“讲究吃”、“美食家”等词语由原来略带贬义变为中性,继而成为褒义。
甚至饮食的社会交往功能也被大大强化,人们之间业务性交往越来越多,请客吃饭成为找人帮忙办事、洽谈业务、交谈信息的重要方式。
饭馆变成集餐饮、信息、交谈、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厅”。
这种饮食观念的变化,是80年代以来中国人观念的空前巨变之一。
饮食观念的转变,促使了人们饮食行为的“积极进取”。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手头上有一些余钱,因此在吃的方面就比较放任,愿意花钱和朋友相聚,更喜欢全家大小到餐馆享受一顿美食,以显现家庭和乐气氛。
人们到餐馆吃饭与餐馆的增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进程,互相促进,互为因果。
再就是由于现代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出外旅游的人迅猛增长。
旅游者的增加不能不为食品餐饮业带来大批就餐人数。
另外还有因种种原因外出的其它流动人员,亦是社会餐饮的一个重要顾客群。
由此看来,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不仅要发展,而且还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饮食文化同样也是多元的。
就当今人类进食工具而论,除了以中国为代表的筷子文化外,还有直接用手指、使用刀叉的文化形态。
这三种文化与其它社会、群体文化一样,既具有进取性,又具有保守性。
进取性多能与其它国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保守性多顽固地坚持独立存在,更不允许其它文化取而代之。
进取性与保守性虽在同一时期都有呈现,但进取性占主导地位。
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日趋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由此而来的国际交往的频繁、移民政策的开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的饮食文化已经开始走出往昔的既定轨迹,全球饮食文化交流与融合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毕竟是历史的产物,它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更不能取代其它饮食文化。
这是因为其它国家和中国一样,其饮食文化各有优劣,只能共同存在,共同发展。
我们的正确态度是应该跳出传统思维的定势,既要吸收、接纳其它国家的饮食,充实我们的餐饮市场,又要将中国饮食打出国境,迈向全球,占领更多的餐饮市场,让中国食品餐饮在未来世界大交流、大变革的历史潮流中改进提高和发展壮大。
2、未来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的总体发展前景以及全球多元化饮食交流的大趋势,从这个总体发展前景和交融变革的大趋势中,我们似可看出,未来食品餐饮的具体走向,势必朝着“速、朴、养、清、奇、乐”六个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