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完美课件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西方对《桃花源记》的译介与传播
01
自19世纪以来,多篇英文译本的出现使得《桃花源记》逐渐在
西方世界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方视野下的《桃花源记》解读
02
西方学者往往从乌托邦、理想国等角度解读《桃花源记》,将
其视为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追求。
《桃花源记》在西方文化中的影响
03
该作品所传达的隐逸思想和对理想社会的构想,对西方文学、
望。
文中“桃花源”的描绘,既是对 作者心中理想社会的具象化,也 是对东晋末年社会现实的批判和
反思。
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 作。
《桃花源记》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 要地位,还对中国的哲学、美学、社 会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描绘 手法,塑造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社 会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 《桃花源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人们向往的生活 环境,更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引导人们在喧嚣的现实 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归宿。
THANKS
感谢观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对生态文明的启示 《桃花源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当代生态文 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9 桃花源记 课件(共45张PPT)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引导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对,向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感叹惋惜
邀请
告诉
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值得,不必
“不足为外人道也。”
学习引导
村民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 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预学检测
2.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缘( yuán ) 诣( yì ) 语( yù ) 要( yāo )
俨然( yǎn ) 间隔( jiàn ) 垂髫( tiáo ) 怡然( yí )
huò然( 豁 )
qiān mò( 阡陌 )
bīn fēn ( 缤纷 )
学习引导
1.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1)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 世外桃源 ,现 在用来比喻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 好的世界。 (2)根据提示,把渔人的行踪写完整。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 桃花源→ __再__访__桃__花__源___
局外人
。
古义:
隔离
;今义:
距离
。
预学检测
2.指出下列标蓝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渔人甚异之 (2)处处志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 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3.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2)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省略句) ( 判断句)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20张ppt)

陶渊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能描绘桃源美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3.鉴赏文章简洁而内涵丰富的写作手法 4.评价“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自主学习
晓常识
陶渊明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 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 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 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 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 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任务探究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含哪些 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如此”是指示代词,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 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 定会谈到:①发现桃源村的经过,②村中人的生活情状,③归途 中做标记的事。
自主学习
竟然
不要说,更不要说 详细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邀请
离开
告诉
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 了。渔人就详尽地讲了自己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他 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 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 方不必对外边的人说啊。”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0张ppt)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 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 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 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 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 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 开头结尾都有真实的人物:以武陵人的游踪为线索展开; 南阳刘子翼 • 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是人间乡村常见之物 • 村民丰年待客之道,热情好客的民风 • 渔人“忘路之远近”、“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 概括罗列桃花源之景,没有详细的描写
2.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 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根据翻译,背诵本段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 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 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 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 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 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 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桃花源记》 陶渊明
任务一:读文化常识
1.再逢作者
桃花源记ppt课件

作者通过桃花源这一虚构的世界,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现实社会 能够像桃花源一样美好、和谐。
批判现实社会制度缺陷
揭露社会黑暗
桃花源外的世界充满了战乱、剥削和压 迫,这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黑暗现实 。
VS
批判制度不公
通过桃花源内外世界的对比,作者批判了 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和腐败,表达了对现 实社会的不满和反抗。
创作意图
通过描写一个隐秘、安宁、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陶渊明表 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同时,他也希 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 反思。
文学作品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地位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记中之绝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代表了陶 渊明个人的文学成就,也体现了东晋时期文学的发展水平。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
02
将桃花源记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旅游推广
03
借助桃花源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广相关旅游资源和产品,
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前来游览和体验。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主要成就
陶渊明的诗文代表了东晋时期的文学成就,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 的作品以自然、清新、淡泊、深远为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桃花源记创作背景及意图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 。他深感社会黑暗,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创作了《桃花 源记》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社会愿景。
启示后人寻求美好生活方向
01
02
03
追求美好生活
《桃花源记》ppt课件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注释: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
妻子儿女及同乡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 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桃花源人)问现在是什么 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两朝了。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探访桃花源的经 历,在结尾却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 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了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实世外桃源的生活,不仅是陶渊明的追求,更是 当时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文中有很多细节能体现作者的理想,细读文章, 进行分析。
例:文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 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 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 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 会的否定。
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写桃花 源人“皆叹惋”是写桃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密。相闻,可以互相听见,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 示一种和睦的景象。 7.黄发垂髫:借指老人和儿童。
贰
感知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概述故事内容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
背诵全文。 文章讲述了一个打渔人发现桃花林、探访桃花
源,离开桃花源后再次寻访而不得的故事。 一波三折,构思巧妙
统编版八年级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38张PPT)

既出,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已经
沿
动词,做标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到
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
名词,标志
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
计划前往
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不久
译文: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 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下, 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 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屋舍俨然( 房屋 ) 3、捕鱼为业 ( 作为 )
便扶向路 ( 原路 ) 4、乃大惊 ( 就 )
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 乃不知有汉( 竟然 )
5、往来种作( 劳作 ) 6、阡陌交通( 相通连 )
设酒杀鸡作食中(准备 ) 才通人 ( 通过 )
7、寻向所志 ( 寻找 ) 8、既出( 出来
)
寻病终 ( 不久 )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 境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 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 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 说了。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 边的人说啊!”
古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今 妻子 古义: 妻子儿女
异
今义: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间隔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间离断绝 今义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桃花源”可以是满架秋风,一畦青菜的小院,也可以 是一块秀石两尾小鱼的盆景,可以是烟火缥缈的大街,也可以是亭台 轩榭的楼阁,可以是小桥流水,也可以是夕阳荷风……
你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请你先读一读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如果你读不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那你在文化层面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 朝了。渔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不 已。其余的人各自都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拿出好酒好菜招待。打鱼 人住了几天后,就告别(他们)回去。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一切) 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起。”
找找文中的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有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朗。 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变得通晓明白。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 想境界。后亦指环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无人问津:原指没有问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现 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怡然自乐: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诵读《桃花源记》
——唐代:王维《桃源行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毛泽东 《七律·登庐山》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中华文化精神遗传密码,它的内涵十分丰
富,它表达了中国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中国人与大自然和谐 共存的理念,表达了中国人希望远离人间的纷纷扰扰,表达了中国人 十分珍惜平平静静的园田生活,表达了中国人愿意勤勤恳恳的劳动建 设自己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中国人远离战争远离自然灾害的 殷切希望。
读准字音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 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完美课件课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同学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同学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课堂教学重点引导同学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课堂教学方法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同学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同学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同学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要点]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同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同学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顺带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二、整体感知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
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五、布置作业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2、完成课后思考题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课堂教学后记文言文课堂教学,同学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同学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同学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同学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
本节课,气氛活跃,同学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
不足之处是对同学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七:附课堂实录: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
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
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
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
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 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
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
(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同学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
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
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生:有,结尾处渔人记号找不到了,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暗示了这个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师:除了结尾处的复寻而迷,还有什么地方有暗示?生:开头的桃花林,是纯一色,很少见。
师:对,桃林中无杂树,年号、地点含混,渔人也没有名字。
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生:当时的东晋是历史上比较动乱的时期,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向往。
生:为了让劳动人民看到,虽然当时战乱,以后还会出现好社会的,不让百姓失望。
师:两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请看下面一段资料(出示字幕):请同学齐读。
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宋书荆州蛮)师:“蛮”就是南方。
据说当时的南方没有赋税。
我们刚刚学过《大道之行也》,在孔子的大同社会里,“男有——生接:“男有分,女有归”师:可是,当时的现实是男子没有职业,女子不能婚配。
由于常年的战乱和繁重的赋税,土地荒芜,民不聊生。
这是陶渊明构想理想社会的现实基础。
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政治黑暗的时期,“大济于苍生”的壮志难酬,他的心中是悲愤的。
陶渊明深切体验到社会的黑暗和人生的忧苦,多年的农村生活使他对劳动人民产生浓厚的感情,他用一个读书人的良知为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呼唤着人间乐土,因此他的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
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没想到同学立刻喊:不——愿——意。
师:都不喜欢吗?喜欢的举手。
师:有两位。
不喜欢的呢?(其余都举手)你们先讨论讨论。
(生讨论)师:先请两位喜欢的同学来谈。
生:那里的环境好,主要是可以不写作业。
师:你的桃源是没有学习没有作业的地方啊,我知道你不是不爱学习,可能是作业太难对吗?生:是。
师:你可以找老师同学解决,可千万不要逃到桃花源里去,那里的人也要学习的,现在是学习化社会。
(笑)生:我不喜欢。
现在我们多先进,有电脑,有汽车,他们连个马路都没有,都是田间小路,那么窄,怎么走啊。
师:你不喜欢那里,是因为落后对吗?生:是。
生:我也不喜欢,桃花源里不与外界联系,学不到外面先进的技术,他们发展太慢,科技不会太发达。
师:你的眼光很高远喔!只有开放社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不过当时能对外开放么?生:不能,当时他们进入桃源时在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外面的社会不如桃源里面,所以他们不能开放。
师:他们远不如我们的同学有远见卓识哦!他们一直不出来,进去时是秦朝,外面是动乱的,渔人偶然进入时是东晋,外面还是动乱的,也不知道外面有过多少沧海桑田的变迁,也没有经历过强盛的时期。
看来,闭塞是有许多弊端。
生:我不喜欢,就那么一小块地方,每天看见的都是那几个人,太无聊了。
师:你觉得不断地更新,才有乐趣是吧。
生:我也不喜欢,因为那里没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才有进步,我喜欢竞争。
生:当时的外界很动乱,现在我们的社会非常和平,就不喜欢到哪里去了。
师:大家谈得非常精彩,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