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第二章“科学探究”,学习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第三章“科学的力量”,探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2. 学会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试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发现的照片,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有什么用?”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如观察植物细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展示实验结果。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方法2. 科学探究观察提问假设实验3.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2. 答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学社团等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科学§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课题 1.1科学并不神秘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课浙教版初中科学的起始节,它承担着开启学习一个学科的“绪论”的功能。
课程设置知识目标不多,也不难,但对能力和情感要求比较多。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领悟科学并不神秘,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科,使学生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了解科学的发现可以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理解科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了解科学是发展的;科学思维: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探究: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活动,初步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感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初步形成对科学的向往。
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
难点培养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活动:取两只蜡烛,如图一高一低放置蜡烛,点燃蜡烛:1)先在两支蜡烛上方罩一个较小的玻璃罩;一段时间后,观察先熄灭的蜡烛是。
2)若换较大的玻璃罩,则先熄灭的是。
过渡:同样的蜡烛,同是钟罩,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情况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学习《科学》才能解开其中之谜。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一门学科。
导入新课讲授新视频欣赏:1、织布鸟2、昆虫的蜕皮讨论交流:我们身边有许多奇特的现象,你能举出身边的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吗?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和规律。
2、学习科学的目的:学习科学,研究各种客观事实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并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
3、自然现象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物质性质和变化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知识拓展:
介绍与物质性质和变化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物质性质和变化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 物质A:硫酸
- 物质B:氢氧化钠
- 物质C:碳酸钠
解答:
- 物质A:硫酸是酸性物质,其溶液的pH值小于7。
- 物质B:氢氧化钠是碱性物质,其溶液的pH值大于7。
- 物质C:碳酸钠是一种盐,其溶液的pH值接近中性。
例题4:根据实验现象,判断下列物质的性质:
- 物质D:能够在空气中燃烧的铁粉
- 物质E: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碳酸钙
5.总结与反思(5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 学生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
1.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准确性
2.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
3.学生对总结和反思的认真程度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科学探究素养: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并不神秘》,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方法的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和第2节“科学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提问、实验等科学技能。
3. 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其科学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离我们有多远?”2. 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阐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a. 提问: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问题。
b. 假设:指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c.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d. 实施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e. 分析结果: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f. 表达交流: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表达和交流。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方法的应用2. 科学探究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表达交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b. 结合教材第2节“科学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结论。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并不神秘》,包括第1章“科学的本质”,第2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 初步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思维与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试剂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有什么特点?”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实实在在的。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创新。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系统性、发展性。
2.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思考、创新实验操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科学新闻、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新浙教版第一章《科学并不神秘》的第1节和第2节。
具体内容包括:1. 科学是什么:介绍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
2.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分析、结论。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的定义,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1)科学的定义:介绍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什么。
(2)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
(2)观察实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观察实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探究方法分析。
(2)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答案:(1)示例:冰融化成水,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冰的结构发生变化。
(2)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科学素养。
(2)组织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在课堂上,教师将运用讲授法,向学生清晰地阐述科学的定义、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确保学生对基本概念有准确的理解。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具体的科学案例,让学生了解科学方法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探究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实际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例题四:科学探究中的问题提出
题目:小王在进行实验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相同条件下,植物在含有糖分的土壤中生长得更快。请根据这个现象,提出一个科学探究问题。
答案:探究糖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例题五:科学探究中的交流与合作
题目:小李和小张在进行一个科学探究项目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们无法确定实验结果是否可靠。请根据他们的情况,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科学探究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科学探究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探究”,具体为1.1节“科学并不神秘”。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明白科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科学的定义、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精神。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是什么2. 科学研究方法3. 科学探究过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理解科学并不遥远,与生活息息相关。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
教学重点: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科学的定义,阐述科学并不神秘,与生活密切相关。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假设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分析教材中的案例。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是什么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过程2. 生活与科学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七、作业设计a. 科学是什么?b. 科学研究方法有哪些?c. 科学探究过程是怎样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具体设计3.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在于科学探究过程的掌握,这涉及到学生能否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步骤,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实际应用,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活动和练习,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具体设计实践情景引入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要点]
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一一科学。
科学
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例: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种子长成了幼苗、鸡蛋会孵出小鸡
大雁迁徙、雨后出现了彩虹、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
2、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
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
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3、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归纳: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
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
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4、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利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弊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5、小结:要想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必须认真学好科学知识,学会科学探索的本领。
我们
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仔细观察-
.学习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积极实验
认真思考
[课外资料]
1、不明飞行物(UFO: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或物体;
有各种形态,如碟子、雪茄,呈球形、环形或椭圆形等。
据统计被目击到的UFO的形态有100多种。
目前世界各地对UFO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然无声、飘忽不定或轰鸣异常。
2、壮观的火山岛: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结果,由于地壳以下的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熔化成岩浆,由于地层的强
大压力,岩浆便随着裂缝喷出地面。
如我国的澎湖列岛,世界著名的夏威夷火山公园等。
3、珍贵的间蜂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属于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体重
250~350克,个体小,俗称“小懒猴”。
4、美丽的含羞草:含羞草又称“知羞草”“怕痒草”和“惧内草”。
含羞草被摸后,先是小羽片一片片闭
合起来,四根羽柚接着也合拢了,然后整个叶柄都下垂。
含羞草常见于路边、空地等开阔场所,全株皆可入药。
它的特殊在于它奇异的植物运动现象。
5、雨后出现彩虹:阳光是由7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就像三棱镜一
样,将阳光分解成7种色光,形成彩虹。
由于夏天常常下雷雨或阵雨,这些雨的范围不大。
往往是这边天空在下雨,那边天空仍闪耀着强
烈的阳光。
雨过以后,天空中还悬着许多小水滴。
而冬天天气一般较冷,空气干燥,下雨机会
少,阵雨就更少,多数是降雪,而降雪是不会形成虹的,所以冬天很少出现彩虹。
6、绚丽的眼花:其结构都包含黑火药和药引。
点燃烟花后,类似以上提到的化学反应引发爆炸,而
爆炸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绝大部分转化成光能呈现在我们眼中。
制作烟花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发光剂和发色剂能够使烟花放出五彩缤纷的颜色。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要研究各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寻找它们 。
2 •我们在学习科学 的时候,我们应该多 ___________ 、多 ________ 、多 _________ ,运用 __________ 和知识, 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3 •通过各种途径,解释下列自然现象: (1) 筷子在水中“弯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雨后出现彩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晴朗的夜空出现流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金钱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或下沉呢?鱼在水中的浮沉除了与 _______ 有关外,还与 ___________ 的
大小有关。
5 •科学老师在做“会沉浮的气球”演示实验时,装着沙 子的气球,吹到适当大小,然后扎紧口子放 到水缸里恰好使气球不浮出水面,
也不沉到缸底。
若把气球吹得再大一些, 扎紧口子放到水缸里,
则气球将 ______________ (填“上浮”、“下沉”或“和原先一样”) 。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
了解到鱼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的道理是一样的,鱼在水中上浮与下沉是由
______________ 来完成
我们国家制造的潜水艇也可以在水中下沉和上浮,潜水艇沉浮过程中起作用的结构,与鱼的 所起的作用相似。
、选择题
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
B.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D.凭感觉对身边的事物仔细观察并做出正确判断 ()
B.悬灯的摆动——时钟 D.光的折射——望远镜 3 •下列关于科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科学是对人类有用的,它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B.科学对人类有用,没有任何不利之处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 •我们要学好科学,为人类社会服务
A.多做实验 C.认真听老师讲课
2 •下列自然现象和发明创造不相关的是
A.金鱼的沉浮 ---- 潜水艇 C •水沸腾顶起壶盖一一蒸汽机
三、实验分析题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上两支蜡烛,一高一低。
在点燃后,罩上玻璃罩,观察哪支蜡烛先熄灭。
你的
猜想是什么?试验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比较近视眼镜和老花眼镜的镜片,你会发现它们有什么区另U?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自然现象;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观察;实验;思考;科学方法
3.(1 )是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
(2 )是光的色散现象
(3)小天体落入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直至燃烧形成的。
4.鳍的活动;鳔
5 .上浮;鱼鳔的胀大与收缩;鳔
二、选择题
1.B
2.D
3.B
三、实验分析题
1•低的先熄灭,原因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或者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所以它是沉在下面的,所以低的蜡烛先熄灭。
2.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中间薄,四周厚;老花镜的镜片是中间厚,四周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