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史研究(史料运用)型试题训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含答案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江苏卷)含答案

江苏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毛家坪遗址是自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晚期的秦文化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大量炭化的苜蓿属植物种子和马的骨骼。

有学者依据《史记》中秦人先祖“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的记载,认为上述苜蓿属植物与秦人养马有关。

该学者的研究可以说明()A. 西周晚期出现原始农耕和畜牧B. 探究历史要重视史料间的联系C. 秦人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D. 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2.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

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A. 源于北方士族南迁B. 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C. 有利于儒学的复兴D. 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3. 下表为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常平仓的部分支出情况。

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A. 力图发展农业平抑物价B. 运用经济手段稳定秩序C. 鼓励民间组织救济灾民D. 增加军费缓解边防压力4. 据广东《博罗县志》记载,明嘉靖、隆庆年间,该县出现源自乡约的“约”字地名,如安山约、大连约等,一约辖一村或数村。

知县往往“慎择乡约之长”,让其宣讲“高皇帝之六训”,负责当地保卫事宜。

这一记载反映出该县()A. 乡约与法律合流B. 注重对农民的军事训练C. 保甲制形同虚设D. 重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5. 如图为唐代至清代扬州城的变迁图。

据此可知()A. 城市中心区域不断扩大B. 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发展C. 城市功能分区日趋明显D. 内河河道交错密布全城6. 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专营进口棉布的商店,到1858年这类洋布店已有十五六家,以门市零售为主。

1860年以后,内地商人纷纷到上海采购,上海洋布店转向以批发为主,实力大增。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

史学研究方法专题训练★高考地位近几年高考在试题命制中已经反映出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之一,容不得我们忽视!★专题简案一、历史: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客观性、真实存在过的)。

二、历史学:指史学家对客观历史的记录和解释(主观性,不可能完全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历史学的基本要素1.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根据的材料)(1)按内容分类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2)按学术价值分类①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含义: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学术价值: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直接记载,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其中,实物由于不受阶级和个人主观的局限,是最可靠、可信度最高的)②第二手史料含义: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学术价值: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2.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3.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简介,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4.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四、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即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计量史学、社会史观、生态史观)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五、历史研究的步骤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一历史解释★高考链接例1.(11年广东)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

【K12教育学习资料】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三(三)史学研究方法(含解析)

三、史学研究方法例7 (2015·上海高考)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A.《三国志》B.《三国演义》C.《三国》D.《三国英杰传》理论指导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

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和口述史料:(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二、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例8 (2014·北京高考)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理论指导(1)“史”作为历史材料,其突出特点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

【高考历史核心素养专项精练】专题三 五大核心素养专项精练—史料实证(解析版)

概念释疑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

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

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

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

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

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课标要求(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课标解读课标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

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

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高考真题1.(2018·全国II卷,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

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

”其意在( )A. 走苏俄革命道路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D. 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答案:C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

史学研究方法类试题解答方法例析一、高考试题示例1.(2014·四川文综·14)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解析】(3)第一小问如何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评价方法,结合材料我们看到陈旭麓是将“中体西用”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分析,故方法可称之为历史的评价;“如何”评价含义二之的是对“中体西用”的看法、观点,梳理材料、提取关键词,概括归纳可知陈旭麓对“中体西用”持较多的肯定态度,他认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第二小问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也即前述评价方法,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

【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

2.(2014·大纲全国卷·37)材料一阴谋、屠杀、行刺,对某些人来说乃是获得一场革命的微不足道的代价……必须来一场伟大的场面变化,必须有一种宏伟的舞台效果,必须有一片宏伟的景观来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它们全都在法国大革命之中。

(法国的国民议会)甚至于并不具有一个严肃的立法团体的面貌和形象……他们被赋予一种威力,就像那种邪恶原则的威力一样,在进行颠覆和毁灭,却没有任何进行建设的力量,除了是建造那类可以适用于进行更多的颠覆和更多的毁灭的机器。

——摘编自[英]埃德蒙•柏克《法国革命论》(1790年)材料二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研究》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研究》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史学研究》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2·广东·高考真题)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其他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2·浙江·高考真题)1943年,身处北平的历史学家陈垣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至于史学,此间风气亦变。

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

……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

1945年,他完成重要著作《通鉴胡注表微》,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这说明A.史学著作是时代的产物,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B.史学研究者必须紧跟时势变化,不断调整研究方向C.历史研究应以精密考证为基础,重在价值评判D.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求真求实,经世致用【答案】D【详解】材料“……欲以正人心,端士习,不徒为精密之考证而已.此盖时势为之”“表彰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的民族气节、爱国思想”体现的是历史学家陈垣史学研究的价值在于正人心,求真求实,经世致用,D项正确;史学著作并非是当今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排除A项;史学研究者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并非是不断调整方向,排除B项;材料与价值评判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

历史研究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研究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历史研究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属于中国战国时期的“四君子”?A. 孟尝君B. 信陵君C. 春申君D. 项羽答案:D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货币制度是什么?A. 圆形方孔钱B. 刀币C. 布币D. 贝币答案:A3.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A. 李渊B. 李世民C. 李治D. 李隆基答案:A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宣扬国威B. 寻找建文帝C. 贸易往来D. 寻找长生不老药答案:A5.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谁?A. 曾国藩B. 李鸿章C. 左宗棠D. 张之洞答案:B6.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间是?A. 1911年B. 1912年C. 1913年D. 1914年答案:A7.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年份是?A. 1920年B. 1921年C. 1922年D. 1923年答案:B8.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是谁?A. 毛泽东B. 朱德C. 周恩来D. 邓小平答案:B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期是?A. 1949年10月1日B. 1949年9月1日C. 1949年8月1日D. 1949年7月1日答案:A10. “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A. 红卫兵运动B. 批林批孔运动C. “五一六通知”D. “四清”运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____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郡县制2. 唐朝的盛世被称为____,这一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答案:开元盛世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____地区。

答案:非洲东海岸4.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和____。

答案:求富5.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首任临时大总统是____。

答案:孙中山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地点后来被称为____。

答案:中共一大会址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被称为____。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专题(文科)

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专题(文科)

史学入门与史料价研读专项讲义与训练史料研读专题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课标要求】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由于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并非所有史料都能进入人们的视野。

迄今为止,人们所能认识并可以搜集、运用的史料大体有文献、实物、口述、图像等类别。

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别史料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却有共同的原则。

运用史料就是理解历史,需要秉持大胆怀疑、多源互证等原则。

对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其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其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

二、史料的类型(一) 按史料的形式划分为1、文献史料:是指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史料。

(1)种类:①以纸张为载体,主要包括史书、档案文书、文集、笔记、书信与日记、地方史志、报刊、碑铭与简牍、族谱、契约、账簿等。

(2)地位与价值:是数量最多、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明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性:①无法反映前文字阶段的人类历史。

②经常受以下因素影响:个人因素,如研究者的立场、个人素养;政治因素,如政局变动、政治导向等;时代局限因素,如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时代局限性等;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种类:器物、建筑物、遗迹、遗址、碑刻、雕塑和绘画等,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2)价值:①客观真实、直观地反映历史事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②研究史前(前文字阶段) 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③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对其补充、纠正。

绘画对于研究当时的艺术发展、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3)局限性:实物史料大多只反映历史的片断,无法完全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因此需要与其他类型史料进行综合印证,相互补充。

3、口述史料:是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原始资料(1)种类:神话、史诗、民间传说、俗语、歌谣、回忆录、访谈录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被称作口述史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历史研究(史料运用)型试题训练含答案历史研究强调史料的运用。

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是事件( 或活动) 的当时记录,是事件的实际目击者或参与者所亲身经历的。

包括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和其它实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

二手史料如本人或他人的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史学研究的史料来对待,但是必须谨慎使用。

有时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在发现甲骨文以前,关于殷商的历史一直以《史记》的记载为第一手史料,但甲骨文发现后,甲骨文就是第一手史料,《史记》变为第二手史料了。

司马迁著《史记》,其中有不少司马迁关于历史现象的叙述。

司马迁并没有亲身经历,以事后追记的方式来描述,所以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叙述可以看作是我们研究这些历史现象的二手史料。

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真实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

历史研究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从史料得出结论时要注意两个原则:1、孤证不立,单一的史料不能证明结论。

2、小不证大,一个小的史料不能证明一个很大的结论。

1.从体裁角度,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文献、实物、口传三种。

下列史料兼具文献和口传两种属性的是()A .《汉穆拉比法典》B.《荷马史诗》C.帕特农神庙D.炎黄传说2.某外国学者研究唐代农业生产时引用范成大诗句“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 .范成大的诗激情浪漫,其诗不足以信B.范成大是唐代田园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令人耳目一新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需详加考证2007 年广东高考26.(9 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 人;《宋史》55 人;《元史》l87 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 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 分)(3) 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 分)2009 广东高考26、(14 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材料结论东汉组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统思想的主流。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宋代组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

游、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晚清组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比西学重要。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 年)(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1 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 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 分)2014广东高考38.(25 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 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材料二(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2013 广东高考39.(25 分)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10 分)2015 茂名一模39.(26 分)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留下的日记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内容今日为美国选举日期,夜人市观之,此间有报馆两家,俱用电光影灯射光粉墙上,1912 年11 月5 日以报告各邦各州选举之结果,惟所得殊不完备。

市上观者甚众,每一报告出,辄欢呼如雷。

以大势观之,似民主党胜也。

1916 年7 月6 日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文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做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学——严格的评判史料,一方面是艺术——大胆l921 年8 月13 日的想象力。

史料总不会齐全的,往往有一段,无一段,又有一段。

那没有史料的一段空缺,就不得不靠史家的想象力来填补了。

——摘自《胡适日记全编》(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

胡适认为历史学家需要哪两种能力?你对他的观点有何看法?(10 分)(4)1995 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 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出人,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4 分)2015 山东德州高三期末统考(4)分析族谱、家谱在研究家庭变革方面的史料价值?( 4 分)2007 广东高考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3,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009 广东高考(1)晚清组。

(1 分)(2)①东汉组、宋代组。

(1 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每组 2 分,共 4 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或结论修改为“游酢和杨时非常尊敬老师”。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佛教、道教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独尊(正统)地位被动摇。

3 分)宋代:程颐受到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的影响,融合了佛教思想的理学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

(3 分)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 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 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014 广东高考(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

(4 分)2013 广东高考(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 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5 分)2015 茂名一模(2)贡献: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 分)能力:科学严谨的判断力;大胆高远的想象力。

(4 分)看法:无论赞同还是反对,育之有理即可。

(2 分)(4)更可靠:胡适。

(1 分)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大约60 年后再追忆,难免会记忆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

(3 分)2015 山东德州高三期末统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