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预测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目命题思路_高考作文

合集下载

2007年高考预测—语文(12)

2007年高考预测—语文(12)

2007年高考预测—语文(1-2)热点话题点击“高考不会直接考热点”,但是,“热点”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待某一社会现象,彼“热”可能此“冷”,也可相反;其次,“热点”通过不同层面、不同现象映射出来,“大”可以化“小”,“因小见大”,这也是高考作文考题一贯主张和表现出来的命题思想和考查方式。

因此,可以说“高考不直接考热点,但并不回避热点”。

以下几个话题,我们应该关注。

一、说论语品三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着实让传播文化的电视栏目“火”了起来,自2001年7月“百家讲坛”“开学”以来,收视率和相关出版物的销售情况不断创造“电视传媒神话”。

我们从新闻中截取一段来体验一下:2007年3月3日连天的小雪加雪,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于丹《〈庄子〉心得》签售,场面火爆异常,“当天共售出15260本《于丹《庄子》心得》和《于丹《论语》心得》,再次创造了图书签售的奇迹。

”然而,随着“百家讲坛”的“得势”,不同甚至抨击的观点也纷纷出现:亵渎“国学”?商业炒作?借古人赢私利?误导后人?玩弄汉语言文字?面对如此现象,我们又该如何思考?高中生对《论语》《庄子》《三国》《聊斋》等“国学”名著并不陌生,教材中的《〈论语〉六则》《逍遥游》《蒋干中计》《促织》等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许多耄耋之人是伴随这些“国学”著作成名成家,或者成为“国家”的爱好者。

但是,处于至高学术地位的“国学”却从未像现在这样产生了一种“百家讲坛现象”。

我们的思考:①“国学”不是学界独守的“自留地”,而应成为民众文化的普及性“营养”;②“国学”只有是大众的,才是民族的;③玄虚不是“国学”的实质,教人以“道”才是“国学”的本色;④传统文化只有与时尚文化恰当对接,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准确传达才是语言的根本作用;⑥传统不应该拒绝现代语言;⑦商业利益只是“文化传播后”的应有现象,不应指责为“为利益而文化”;⑧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应是两回事儿,不该相提并论。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文命题预测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文命题预测

200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文命题预测适用省份:吉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一、导向功能全国卷将进一步规范出题模式,避免地方命题的随意性,发挥其突出的导向作用,引导地方卷向全国卷靠拢,既突出规范性,又体现地方特色。

从目前各单独命题省市的考试说明反馈看,已经明显地看到了这一点,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题量、试卷结构。

二、热点透析1.字音字形,轮流出现多年来一直作为必考题的语音、字形,2005年在全国卷Ⅰ、Ⅱ、Ⅲ中已呈现轮换形式。

2006年全国I、II卷字音考查轮空,07年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语音考查重在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及异读字,应特别关注异读音。

字形考查重在音近与形近致误两大类,应特别注意因形音均相近而致误的别字以及易混字。

2.词语使用,必考内容04、05、06三年都考查了成语使用,07年仍将考查。

3.语病辩析,重中之重语病的考查,是历年的考试重点。

一般情况下两类病句交互出现,但也有两类同时考查情况,可见掌握多元病型十分必要。

4.压扩段句,压缩看好筛选压缩信息为现代社会所亟需,应引起高度重视。

能力以考查概括、归纳、整合为重点,取材贴近当代生活,尤其是反映科技、考古、艺术等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另外对材料中主要信息的一句话点评更应掌握。

5.连贯得体,余温不减语言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运用中最受青睐的考点。

2006年考卷全国I、II卷均有考查,07高考仍然不可忽视。

6.仿选变句,强化联系仿句开始回归经典,注重语句内在联系。

选用、变换句式更将整合筛选信息等方面能力要求。

7.名句名篇,注重名篇2005年,名句名篇最大的变化就是更注重名篇的全篇或其中完整段落的默写,这为考生敲响了警钟。

2006年高考全国两套试卷均考查名篇更加指示出07年的走向。

考生不能投机取巧,只背名句,而应重视名篇。

8.诗词鉴赏,重在诗歌唐诗宋词元曲,在2005年全国卷以唐宋诗并驾齐驱之势出现之后,2006年重心偏向宋词。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 重视两种题型_高考作文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 重视两种题型_高考作文

2007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趋势重视两种题型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是“稳中有变”。

在纵观2006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基础上,展望2007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笔者有如下预测与建议。

一、把握一个趋势这个趋势,就是高考作文已进入“一元为主,多元并存"的阶段。

多年考查话题作文.固然出现了一些流弊,但话题作文给考生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与发挥空间的优点不容抹杀。

这一优点,具体表现在思考方向的多向性、文体选择的多样化、思维特点的多重性等方面;这与多元、民主、开放的时代特点是相吻合的,与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也是一致的。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命题形式,也各有自己的长处,足可成为话题作文的有益补充。

所以在2007年的备考中,话题作文等四种形式的训练要兼顾,对它们的写作要领都应了然于胸。

特别是那些已连年考查话题作文的省份的考生,一定要多练练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及命意作文。

二、重视两种题型两种题型.指“寓意”类话题作文和关系类作文。

“寓意”类话题。

即本身含有比喻义、象征义等隐含意义的话题。

如,2006年江西卷的“雨燕减肥”、广东卷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等。

对于“寓意”类话题作文.审题立意时应当像材料作文那样。

充分理解、准确把握设题材料的内涵.这是把握题目的关键。

具体应注意:从材料中找到暗示话题含义的关键词。

比如在“雨燕减肥”的材料里,有多个关键词应引起重视,它们是“安乐窝”“离巢”“减肥”等,大体说来,它们分别比喻安逸的生活环境.走出安逸环境而接受考验,改掉自身的种种不足。

其中的关键句为“减肥之后,它们就能展翅飞翔”,这句话意味着强化自己的能力,就能迎接人生风雨的洗礼并一展抱负。

要有整体意识。

比如,“雨燕减肥”的材料,从整体上看,包含一组对比:幼年的雨燕……第一次离巢前……构思作文时就应根据这组对比,由物及人加以迁移。

试着把原话题改换成一个显性话题。

比如,“雨燕减肥”说白了就是“磨砺人生,不做温室中的花朵”“挑战自我,‘飞’向社会”“一味溺爱不足取”等。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教师中心稿)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教师中心稿)

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思路和题型变化综述(教师中心稿)【杨清健社科论文系列】(71)2007年高考语文试卷共有18种。

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辽宁卷、北京卷、天津卷、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福建卷、四川卷、湖北卷、湖南卷、江西卷、安徽卷、广东卷、上海卷、宁夏卷(海南同)、重庆卷。

其中使用全国卷Ⅰ的省区有:河北、河南、山西、广西、陕西;使用全国卷Ⅱ的省区有: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一、阅读量继续加大,愈来愈注重阅读从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和第Ⅱ卷的分值比例来看,21:129有福建卷;30:120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北京卷、安徽卷、四川卷、江苏卷;33:117有重庆卷;36:114有江西卷、湖南卷、湖北卷、辽宁卷、山东卷;42:108有浙江卷、天津卷;70:80有宁夏卷、海南卷;80:70有上海卷。

45:105的试题卷从去年开始巳经消失。

说明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正受到逐渐谈化。

福建卷从去年的(第Ⅰ卷和第Ⅱ卷)24:126到今年21:129;辽宁卷从去年39:111到今年的36:114;再从总题量来看,从上海卷(没有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题)27题特殊外,总题量25题的只有辽宁、北京、天津和浙江四卷;24题的有宁夏、海南、广东;23题的有山东、湖北;22题的有湖南、重庆、江西;21题的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安徽、四川、江苏;18题的有福建。

二、文言文阅读的几点变化和翻译题量的加大其一、2003年以前,文言文阅读题量一般为5小题;2003年后开始削减到4小题。

从2005年到今年,各省试卷的文言文阅读题量在3至5题不等,而上海卷2005年和2006年却有10题之多,今年为8题。

其二、所用选文,2005年以前多节选自《二十四史》。

文言文选自《二十四史》的今年有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四川、山东、重庆、宁夏、海南、上海、等卷; 2005年开始,有不少省卷打破了这一贯例,今年没有选的有福建卷(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北京卷(《淮南子秦族训》)、湖南卷(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安徽卷(明许解《古砚说》)、辽宁卷(清崔述《冉氏烹狗记》)、湖北卷(王士祯《先祖事略》)、江苏卷(清汤球《三十国春秋辑本高进之传》)、上海卷(《〈酌古论〉序》)、天津卷(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江西卷(明江盈科《催科》)、浙江卷(苏轼《王定国诗集叙》)、广东卷(《聊斋志异郭生》)、宁夏卷(《新唐书韦丹传》海南卷同)。

2007语文高考解析

2007语文高考解析

2007语文高考解析(一)命题指导思想1.语文科考试命题应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待发),突出语文学科特点。

2.命题应有助于考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考查考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探究能力,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

3.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

4.注意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联系与区别,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必修内容的考查应立足于共同基础,选修内容的考查在注重基础的同时,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

各选修内容的命题等值,难度大体相当。

5.试题应努力体现能力立意,鼓励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6.命题应有创新意识,关注试题的个性化、开放性和选择性。

7.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必要的区分度;难度系数应控制在0.60-0.65之间。

(二)考试能力要求语文科目考试应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要求,突出对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的考查,具体表现为对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的考查,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三)考试内容1.必考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必修模块。

名师预测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目命题思路

名师预测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目命题思路

名师预测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目命题思路“语基题”减分,作文分值提高到70,三道不同类型的话题备选。

我省语文高考命题,三年迈出三大步。

本报讯我省高考自行命题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什么缺憾值得关注?3年的经验又将对今后的命题走向提供怎样的借鉴?近日,福建省语文学会组织了一批语文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著成《专家评析福建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老师,了解他们对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的总结和反思,也希望能给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回顾试卷改革:三年迈出三大步“福建语文高考,三年迈出了三大步。

”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潘新和教授认为,命题为考生提供了多大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是一条重要的评价指标。

2004年的高考作文,以10个人物和文学形象为话题备选,一鸣惊人,命题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这一年由于刚开始自行命题改革,时间紧迫,只能率由旧章、稳中求变。

在题型和赋分上变动不大,但第一卷减掉3分,加到第二卷,已经透露出了“语基题”减分的信息。

试卷的最大亮点是作文题。

该题一改陈腐的时政话题或僵化的二元对立“思辨”话题,要求考生在10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道题被公认为是当年最好的作文题。

一些专家评价说:“这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

”2005年,语基题大幅削减,作文增至70分,再次引人注目。

第一卷从2004年的42分锐减到24分,一下子去掉18分,潘新和老师认为,这是对“伪语文考试动的一次大手术”。

2006年的作文题,以3道不同类型的话题备选,彻底打破高考作文题的单一模式,彰显了残酷竞争下的温情与体贴。

潘新和教授认为,机改题、客观题逐渐退出高考,是势所必然。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该如何考查,他有自己的看法。

语音应该考吗?——答对拼音题的学生,普通话未必说得好,可能还是满口地方腔。

20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

20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

2007年高考福建卷语文试题解读今年福建卷的特点可概括为“平易朴实,稳中求新,强化阅读,重视积累”。

全卷框架结构与去年大致相当,又有所改进,主要是增加了文学和文化经典名著阅读,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趋势贴近。

考试结束后,全省各地考生都觉得此次语文试卷比预想的容易,没有什么偏题、怪题,即使个别出新的题目也难得一见。

全卷题型都是平时复习训练当中反复接触过的,解答起来比较顺手;就是让人深为担心的作文试题,也不像前两年的那样怪异,使人刹那间不知该如何下笔。

大多数学生认为,今年这道作文题目“季节”,平易而富有内涵。

虽是完全命题,却不像去年那样三选一;考生没有太多的选题自主权。

但考生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发挥余地。

考前,学生们普遍感到棘手的新加入考试范围的文学与文化经典名著阅读,就试题表现看,也不难。

由于所考的文学名著是规定的10部之内,大家很熟悉;而且《红楼梦》《欧也妮·葛朗台》这两部名著的节选片段,教材中都出现过;加上是四选二,大家感到答题比较顺畅,大部分学生自估得分率不低。

文化经典名著考的是《孟子》中的选段,高三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单元的课文就是与《孟子》有关的,语言风格大家比较熟稔。

翻译与简答,难度不大。

名篇名句默写,都出自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基本篇目,比较浅易。

语文教师对今年福建卷的评价一般是“朴实”“平稳”“遵循考试说明”,不为难考生,有利于拉近城市与农村考生的语文平均分。

对作文题则争议比较大,有的认为“季节”这个题目,看似平实,但实则内涵丰富,比较灵活。

有的认为这道题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不易偏题、离题。

有的则认为采用命题作文是一种必然趋势。

福建卷今年的作文题不像往年那样个性张扬,极为另类;而倒返朴归真,甚或亦步亦趋了(因为分省命题以来,高考作文试题的话题作文命题模式仍居主流地位,仅有少数一些省份有意地要突破这种僵化的格局)。

福建卷今年也步他人后尘,采用完全命题的模式,去除了那些磕磕绊绊的提示语之类,更有利于考生节约审题时间,快速构思成文。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

《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解读在距离高考只剩下89天时,作为命题纲领的指导性文件,备受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的《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以下简称《07说明》)出台了。

它和《06说明》相比,除了保留《06说明》的大部分内容外,也有几处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带来的巨大影响,体现了对高中语文课程三个基本理念以及对课程目标的教学导向的关注。

一、主观题分数增加,思维与书写量增大。

考试内容:第I卷(选择题,共21分)其中,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6分;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6分;文言文阅读9分(原12分删:筛选文中的信息)。

第II卷(共129分),其中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删:断句;换:提炼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范围明确);古诗鉴赏6分;名句名篇默写6分(原8分,皆为名句;增加名篇,突出课文);文学名著阅读10分,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7分)(原20分);表达应用10分(原12分);写作70分。

这样随着主观题分数增加,尤其是200多字的名著阅读的考查使思维量与书写量增大。

二、关注课本,重视传统的文化积累自2005年起的福建卷加大了名句名篇的考查力度,题量有所增加,题型有所丰富,赋分也不断提高,同时又回归教材,关注课本,这体现了命题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从今年的试卷的示例来看,有二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1.以往主要是靠名句,而今年不仅要考查名句还要考查名篇,加大了测试的力度和难度;2.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将“名句名篇”安排进“阅读古诗文”部分,范围更加明确。

名句名篇默写取材于《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

因此,我们在复习重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进行文化积累。

三、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预测2007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目命题思路“语基题”减分,作文分值提高到70,三道不同类型的话题备选。

我省语文高考命题,三年迈出三大步。

本报讯我省高考自行命题已经走过了3个年头,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有什么缺憾值得关注?3年的经验又将对今后的命题走向提供怎样的借鉴?近日,福建省语文学会组织了一批语文专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著成《专家评析福建语文高考自行命题》一书。

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老师,了解他们对语文高考自行命题的总结和反思,也希望能给考生的复习备考提供帮助。

试卷改革:三年迈出三大步“福建语文高考,三年迈出了三大步。

”福建师大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潘新和教授认为,命题为考生提供了多大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是一条重要的评价指标。

2004年的高考作文,以10个人物和文学形象为话题备选,一鸣惊人,命题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这一年由于刚开始自行命题改革,时间紧迫,只能率由旧章、稳中求变。

在题型和赋分上变动不大,但第一卷减掉3分,加到第二卷,已经透露出了“语基题”减分的信息。

试卷的最大亮点是作文题。

该题一改陈腐的时政话题或僵化的二元对立“思辨”话题,要求考生在10个人物或文学形象中选择一个作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这道题被公认为是当年最好的作文题。

一些专家评价说:“这很符合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把作文与读书紧紧结合起来,通过考作文来反映学生读书的情况。

”2005年,语基题大幅削减,作文增至70分,再次引人注目。

第一卷从2004年的42分锐减到24分,一下子去掉18分,潘新和老师认为,这是对“伪语文考试动的一次大手术”。

2006年的作文题,以3道不同类型的话题备选,彻底打破高考作文题的单一模式,彰显了残酷竞争下的温情与体贴。

潘新和教授认为,机改题、客观题逐渐退出高考,是势所必然。

对于语文基础知识该如何考查,他有自己的看法。

语音应该考吗?——答对拼音题的学生,普通话未必说得好,可能还是满口地方腔。

语音题要考就考真的:面试。

如果高考这样做有难度,可以在高中会考中进行,或让学生通过普通话考级。

错别字、熟语、病句、逻辑、修辞怎么考?——应在阅读、写作中,在语言运用实际中考。

社科文、科技文怎么考?——这是文字游戏,考试大可不必。

命题者自己都命得死去活来,连专家、学者都做不出来,有什么理由拿来折磨中学生?一定要考查的话就交给写作好了。

会写作,就意味着会用信息。

文言文怎么考?——考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也可以直接考赏析。

古典诗词、现代文怎么考?——可以考诗词鉴赏、作品评论,也可以像作文题一样,多出几道,让学生选做。

探讨作文命题:减少审题障碍应该避开当前社会热点,否则易限制学生发挥,命题也成为封闭型了对于近几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著名特级教师王立根老师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理念、美学追求、价值取向、写作态度等。

“好的作文题应该尽量减少审题障碍,不要搞捉迷藏、绕弯子,要直白质朴;不要耍弄一些浅表的文辞,应多一些实际的思考交流。

”他建议,命题立意的指向性不能太过明显,应该避开当前社会的热点。

他认为,作文的命题最主要的是要检验学生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如果题目直奔主题,那就剥夺了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权利,使思想活跃、认知深刻的学生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命题就成为封闭型的了。

比如,去年连战来访,出现了“愿景”这一新词,某市高考卷就以“愿景”为题,这就会出现“宿构”“套作”之文,即便没有,因指向性太明,也会让考生把所有有关“理想”“追求”的材料都与“愿景”挂靠。

古诗鉴赏:我省仅6分,外省已提到8分篇幅不宜过长,也不能太浅显,以唐、宋绝句和律诗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宋词、元曲。

福州屏东中学朱之琳老师对我省3年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从考查形式上看,诗歌鉴赏题摒弃客观选择题,改考主观表述题,便于学生张扬思维个性,展示语言表达能力。

但考题从内容到形式变化不大,均为唐宋近体诗,都考语言鉴赏和表现手法,考题设计如出一辙;诗歌鉴赏题的分值偏低,3年都维持6分不变,而2006年全国卷和江苏、山东、四川、辽宁等地高考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分值已经提高到8分。

对此,朱之琳老师建议:古诗选材应继续坚持“经典”“浅显”的原则,不能太艰深,不宜有学生不熟悉的典故,但也不能选学生烂熟的作品;篇幅不宜过长,以唐、宋绝句和律诗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宋词、元曲等;选诗从内容上看,优秀的写景抒情之作应成为关注的对象;命题仍然要坚持开放性原则,主观题应占主导位置。

她认为,今后的诗歌鉴赏主观题,可能不会再仅仅局限于对单首诗字词句的理解把握,而是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过渡。

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高考不可缺一篇作文不能测出学生的全部语文素养,作文中的语病不单独考不会被重视一些大学教授认为,检测考生语文水准只需考查一篇作文,但部分中学的一线老师则提出了不同看法。

高研老师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最高的人,语文分项能力未必最高,而语文分项能力最高的人,综合能力也未必最高。

语文素养涵盖了一个人相关语文能力的方方面面,只用一篇作文就想测出学生的全部语文素养是不可能也是不可行的。

高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筛选区分的功能,作文的区分度弱,拉不开差异,所以,高考测试语文水准除了要考作文外,还必须考阅读以及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

不少人认为,语言表述方面的检测可以在写作检测中实现,但高研老师提出了疑义:这些经常在高中学生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语病,若没有单独的命题检测,就会被忽视。

因为高考作文试卷及其评分是不允许随便查看的,不查看原始材料,学生哪有机会了解自己的错误?不了解又怎么改正?因而,语言表述方面的题目不可缺。

在语文知识和语言表达题型的设置中,高研老师认为可借鉴2005年3份全国卷中写敬辞、谦语等涉及表达得体的考题。

这类题型不仅让语文教师认识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请柬、通知、启事、演讲、致辞等常见文章体裁,还启示我们,这些文章体裁不仅可以单独命题检测,而且可以简化为语言运用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类题材语言特点的把握能力。

现代文阅读:建议体现福建特色各省市自行命题后,都比较注重体现“地方色彩”,福建散文名家多,也可体现福州三中叶平老师说,福建高考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的命题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但3年来福建卷还仅限于散文的阅读,而且尽选现当代名家散文。

阅读文本的相对稳定,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导向和学生的温书迎考。

各省市自行命题后,一些省市在文学作品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比较注重体现“地方色彩”。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散文名家辈出之地,冰心、郭风、谢冕、舒婷等都是现当代著名散文家,叶平老师建议今后的选文能更体现福建地域特色、人文特色,尤其是“海西”特色。

文学常识:已3年未考今年可能会考可关注小说体裁和文学运动2004~2006年这3年的福建语文高考试题均未涉及文学常识的考查,但其他省市有涉及。

福州华侨中学徐聪老师综合近几年的命题,总结出文学常识命题的6个特点:一般只考一题;选材以课本为主;文学体裁的考查有细化的趋势,比如考查“曲”中的“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比较具体的文学常识;作家作品和文学体裁常常结合起来设题考查;作家、朝代、作品及其中的人物,以及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发起的运动,考查也有所涉及;考查形式以填空和选择题为主,填空题的比例有上升趋势。

徐聪老师认为,在往年的高考卷中,文学体裁中的诗歌和戏曲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考查,有关小说的知识仅仅考查了“拟话本”和文人独立创作小说的情况。

从过去的命题规律看,小说发展的其他阶段,如神话、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唐传奇,还有章回体小说,谴责、讽刺小说,在2007年高考文学常识题中极有可能出现。

文学现象1997年考查了“古文运动”,2000年考查了婉约派和豪放派,在文体命题空间变得狭小的情况下,命题者可能把“阵地”转移到文学现象上,汉乐府、建安风骨、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新乐府等现象以及相关作家,不能忽视。

名句名篇:以先秦唐宋诗文为主;可能出现理解型默写题、情景型默写题、开放型默写题;一般不超过8~10分该试题在1999~2001年停考了3年后,2002~2006年又连年登场。

根据2004~2006年福建省语文高考的试卷和全国各省市关于名句名篇考查的内容和形式,徐聪老师总结出该试题的特点:从朝代看,侧重于考查先秦和唐宋时期的诗文;从文体看,侧重于散文和诗歌;从内容看,侧重于思想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从形式上看,试题的数量增多、分值增大,福建卷从4分增加到了8分。

徐聪老师还对今后高考名句名篇的考查作出如下推测:考试内容仍以课本上的名句名篇为主,兼考课外知名度高的名句名篇;以往的试题大多属于“镶嵌式”完句填空,考法比较直接,但是单一呆板,今后可能出现理解型默写题、情景型默写题、开放型默写题等新的题型;试题的分值一般不会超过8~10分。

文言文阅读:可向史传类之外延伸多关注浅显优美的散文、意蕴含蓄的小品、浅易的议论文福州八中王忠贤老师总结了3年来我省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试题的特点:文言文试题分值除了上海卷外,我省是全国各省市最高的,其所占分数的比例逐年增加;试题设置自有特色,3年来都坚持选取两篇阅读材料,一大一小,大的材料设置客观题,小的材料专供考生阅读后翻译及断句。

此外,以前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内容总是史传类,显得过于单一,我省3年高考文言文试题选材较宽,既有选自《史记》的文章,又有取材于先秦史书的文章,还有典范性散文和史论等,拓宽了学生阅读范围。

漳州一中吴庭铿老师在分析高考文言文命题趋势时说,高考文言文文本阅读量有加大趋势,2004年以来均选取两段文字,选材范围扩大,除了二十四史外,有些省市试题选材开始涉及事与物,或从其他经史子集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文本,或是涉及论物述行的文章。

针对这一变化,他建议考生在复习时阅读要适度向史传文之外延伸,多关注那些浅显优美的散文、意蕴含蓄的小品、浅易的议论文等。

吴庭铿老师认为,今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思想将发生变化,由过去只重视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向“言文并重”发展。

现代文阅读的一些考查内容,比如对作者态度的评价、对文章内容的评价、对表达技巧的赏析等将会被引进文言文阅读。

此外,一些新的题型,比如简答、填空等,都有可能出现。

他建议考生,文言文试题的选文虽然不直接出自课文,但答案基本上是课文中语言材料的迁移,因此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课本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考试大纲》规定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应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知识,注意对知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STYLE2{font-size:14px;color:#333333;font-weight:bold;}style3{color:#000000;}style4{color:#3300F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