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第26题题型研究

合集下载

2020全国一卷历史选择题分析和技巧

2020全国一卷历史选择题分析和技巧

2020全国一卷历史选择题分析和技巧前言:该分析意在帮助考生能够学会一种答题思路。

历史选择题最终答案是唯一的,但选项却是故布迷局。

对于一道题的解答,有不同的路可以通向答案,分析尽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为什么答案是某个选项。

由衷的希望考生通过观看分析,可以拨开迷雾,寻找到最终的答案。

在最后,又根据这份试卷,稍微整理了做选择的一些技巧。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分析:一:审题目。

1时间,春秋。

2事件,楚国国君要求遭到周王拒绝,于是楚国国君自立称王3着眼点,这表明......重点在事件上二:分析选项。

A首先,不复存在过于绝对。

其次,事件上,仅从一个事件是无法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也就是论据不全。

再次,时间上,春秋时期,这时候礼崩乐坏,注意,这时候仍然存在礼。

B首先,消亡过于绝对。

其次,事件上,明显和王位世袭制无关。

因为根据楚国国君和周王,可以推测出的关系是分封。

王位世袭涉及到的是王位的传承关系。

再次,时间上,王位世袭制明显仍然存在。

C首先,开始这个词在历史上,一般而言,是较为模糊的。

题目的事件和开始扯不上必然关系。

其次,事件和宗法制度无关。

D根据事件和时间,可以表明分封制度的问题。

三:总结。

为方便以后做题,需要明确区分宗法,分封,礼乐,王位世袭等制度。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图4 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分析:一:审题目1时间,唐朝2事件,唐国画家步辇图,描绘了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

3着眼点,该作品,需要关注作品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26练 现代中国外交(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知识针对练 第26练 现代中国外交(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26练现代中国外交1.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就学期间和毕业以后在美国工作。

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

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A.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B.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C.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D.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2.(2018·某某某某一模,31)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时,斯大林迫使我国签订了一项秘密的《补充协定》规定在苏联的远东和中亚地区、我国的东北和某某“不给予外国人以租让权利。

并不许第三国的资本或其他公民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所参加之工业的、财政的、商业的及其他的企业、机关、会社与团体的活动。

”该《补充协定》( )A.有利于我国开展独立自主外交B.有助于“一五”计划的开展C.影响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3.(2018·某某某某一中第八次适应性训练,30)1949年以苏联为首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虽然苏联也向中国发出了邀请,但中国一直没有加入,仅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

这体现了中国( )A.自力更生的建设方针B.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C.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D.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4.(2018·某某某某一模,31)1952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5.(2018·某某某某高三模拟,31)1955年7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

8月1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

2020全国二卷26题文综解析

2020全国二卷26题文综解析

2020全国二卷26题文综解析
2020年全国二卷第26题文综是一个历史选择题,题目要求从所给的四个
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题目如下:
“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主体民族——汉族已经形成,而且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边疆民族汇聚和交往也空前活跃。

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 中华文化共同体并未形成
B. 边疆各族逐渐纳入中华文化圈
C. 汉族文化的同化功能逐渐减弱
D.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加强
解析:
首先,我们分析材料信息:
秦汉时期汉族形成。

边疆民族汇聚和交往活跃。

然后,对每个选项进行逻辑推理:
A. 中华文化共同体并未形成:材料中指出秦汉时期汉族已经形成,这表明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核心已经形成。

但是是否“并未形成”还需看边疆民族与核心的互动关系。

此选项不能完全否定,但不选的原因是这个选项只否定了“主体”,没有考虑到“边疆”,描述不完整。

B. 边疆各族逐渐纳入中华文化圈:由于汉族的形成和边疆民族的汇聚和交往活跃,可以推断边疆各族在逐渐融入中华文化圈。

此选项正确。

C. 汉族文化的同化功能逐渐减弱:材料中没有提供足够信息来支持或否定这一观点。

此选项不正确。

D.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加强:材料中的信息可以支持这一推断,因为汉族的形成和边疆民族的汇聚和交往都加强了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和整合。

此选项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B、边疆各族逐渐纳入中华文化圈;D、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凝聚力加强。

2020年高考选择题第26题解题指导

2020年高考选择题第26题解题指导
【近几年高 考考点分布】
【命题特点】
【技巧与 方法】
2020年高考选择题 第26题研究
【针对性 练习】
【解题实 际操作演 练】
1
2020年高考选择题第26题研究
一、考点分布
全国Ⅰ卷
2019 年 2018 年 2017 年
唐代“拔 河俗戏”
北宋时期民 营手工业的
发展
史学素养 (唐朝)
2016 年 2015 年
• 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
• 5、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
• 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
• 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 )
• A.唐朝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 C.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
• 宋初年,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 破”这一情境,具体
• 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的认识。 • ①读题干。提取题干信息,“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导致南方地区小麦
价格暴涨,小麦在南方 • 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
【示范3】(2018·北京卷)
出( )
唐太宗形象
出处
“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 《旧唐书》 从善如流,千载可称, 一人而已!”
“太宗亲执弓 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 其弟,斯时 也,穷凶极惨。而人心 无毫发之存者也。”
王夫之
•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 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
• 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
•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第26题-2010-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Word版含解析

第26题-2010-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卷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Word版含解析

(说明:2010—2014年大纲卷题号为14)第26题9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上图来看,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占比重比较高(具体题型特点以及设问方式等在第24题中已经阐述,此处不再赘述)。

背景、原因类选择题、比较类选择题比重比较高。

通过对图片分析发现。

第26题的题型,即设问方式比较多样,本节将对比较类选择题进行阐述。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点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考查点可能是中国或世界古今事件的比较,也可能是中外相关历史事件的比较,一般分为同比和对比两类。

第26题9年模块知识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通过对近9年第26题考查知识点分来来看,经济史比重比较大。

依据下面具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政治史模块方面主要考查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经济史模块土地制度、经济重心南移、古代商业考查频率比较高;文化史方面,古代科技与文学艺术、宋明理学则考查频率比较高。

整体来看,第26题考查的时间段主要集中于宋、唐。

据25题、26题统计发现,唐宋时期史实在古代史中考查频率很高,是历史课本中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命题的重要区域。

比较类选择题题型特点:考查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历史制度的比较。

考查点可能是中国或世界古今事件的比较,也可能是中外关联比较(在非选择题中出现频率比较高)。

设问方式解题策略26.(2018新课标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点睛:古代手工业各种经营形态及特点26.(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26题-【临考突破】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必杀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26题-【临考突破】2023年高考历史考前选择题必杀技巧(全国甲卷、乙卷专用)

角度1:史料实证——宋代的手工业
真题典题
(2022新课标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 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 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 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
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
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C A . 皇 帝 好 恶 决 定 社 会 对 艺 术 的 批 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
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
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015年全国I卷
真题演练
2015年全国II卷
角度13:历史解释——宋代科举制
真题典题
(2018新课标III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 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 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 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2016年全国I卷
土地规模( 亩)
20以下 20~130 131~300 300以上
小计
户数
24 103 10
2 139
户数比例
17.3% 74.1% 7.2% 1.4% 100%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
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

A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角度2: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真题典题

2017-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Ⅱ、Ⅲ卷26题分析及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2017-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Ⅱ、Ⅲ卷26题分析及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备考策略

2017-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Ⅰ、Ⅰ卷26题研究暨二轮复习备考指导2017年(Ⅰ卷)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新唐书•高祖本纪》战于泾州,败绩。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新唐书•太宗本纪》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Ⅰ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Ⅰ卷)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 1.4%小计139100%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018年(Ⅰ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

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Ⅰ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202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选择题28题的评析及教学启示

202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选择题28题的评析及教学启示

2020年新课标高考历史选择题28题的评析及教学启示(2020·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应用科学、各种技术自然常识基础科学奇异和其他问题42.5%22.8%17.5%17.2%据此可知,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答案】C 试题难易程度:中一、试题评析1.背景知识:(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中国大事记)年份主要经历《格致汇编》1861香港,主持圣保罗书院的校务。

致力于“将西方格致之学广行于中华”,体现出明确的读者中心意识。

为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贡献。

1863北京,担任京师同文馆英语教习。

1865担任上海英华学堂校长,主编中文版《上海新报》。

1868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时间长达28年。

1876上海,创办《格致汇编》1896离开中国,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担任东方文学语言教授。

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中国阅历看,正值中国洋务运动期间。

可以说他是一位富有中国情感,致力于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知识的“洋务专家”。

2.试题立意:(唯物史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3.考查立意:通过《格致汇编》“问卷”,反映19世纪中期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西方科学技术的需求。

4.涉及的理论与知识: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知识:洋务运动、西学传播、民族企业兴起、“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崇尚科学思想等。

4. 能力(素养)考查:信息加工(数据对比)、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

5.试题解析:数据信息聚焦于19世纪中期,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指向洋务运动、民族企业兴起,需要西方科学技术的支持,C项符合题意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微专题突破
专题一:唐宋变革
内藤湖南及其“唐宋变革论”
“唐宋变革论”是以对比六朝隋唐贵族政治和宋代君主独裁政治两种政 治体制为核心而展开的,然后推广于经济、学术、文学、艺术、音乐等层 面的变化。
三、微专题突破
专题一:唐宋变革
一、唐宋政治变革:
2.中枢权力体系:由三省制到一省制
①三省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三省的 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
二、核心知识突破
【核心概念——隋唐】
【监察制度】
1、隋朝:御史台。 2、唐朝:
(1)御史台:在隋朝基础上,在御史台下设三院: 台院:纠察百僚,弹劾不法;殿院:纠察朝会典礼失仪等;察院:监察
地方官吏和尚书省六部。 (2)谏官制度。 ①沿革:先秦设立;魏晋初具规模;唐朝成熟。 ②权力:一是言谏之权,谏官可以随宰相入阁议事,参与决策权,同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2016·全国Ⅱ卷·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
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2)特点:
【核心概念——宋元】
①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
②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③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④科技使用: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
(3)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13世纪前一直领先世界,是中国科技的辉煌时代,明清时期
逐步走向停滞,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1.质疑汉学,重建儒学信仰体系。
批判汉代儒学谶纬,回归先秦儒学,重建孔孟之道。
2.理学的哲学化与世俗化。
理学受到了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 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 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三、微专题突破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全国Ⅲ卷·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
“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
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
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
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2019·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④节制君权,减少失误。
(3)影响
①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二、核心知识突破
【核心概念——隋唐】
【地方制度--郡县制到道州县】
1、隋朝:郡县制。 2、唐朝: (1)唐初:
时也可以独立向皇帝进言; 二是封驳之权,如门下省接到中书省诏书后其要进行复议,
若有不同意见,可送回要求重新拟定。
二、核心知识突破
【中央官制】
2.元代:一省两院
(1)内容: 中书一省制,由中书省掌
管行政; 枢密院掌管军事; 宣政院掌管宗教事务和西
藏事务。 (2)特点:
元朝宰相权力较大,是相 权的一次反弹。
三、微专题突破
专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1)原因:
①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民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南方统治者为发展自身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优越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三、微专题突破
专题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015·全国Ⅱ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
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二、核心知识突破
【阶段特征】
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 (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至元朝)。
【宋明理学】
4.特点:
【核心概念——宋元】
(1)儒学哲学化、思辨化。 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 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
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2017·全国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
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专题一:唐宋变革
四、唐宋思想变革:
3.市井文化的兴起:
文化重心下移,由贵族文化向庶民文化(市民阶层)转变; 文学上从雅到俗; 书法上从碑书为主到帖书为主; 绘画上从宗教政治题材到风俗画兴盛。
4.科技发展的高峰:
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及火药配方的改进和完善,为推动世界历史 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开始瓦解,由人丁税开始转为财产税。
三、微专题突破
二、唐宋经济变革:
专题一:唐宋变革
3.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革命” 实物经济向货币经济的转化
“信贷革命” 王安石变法实施的“青苗法”
“都市化革命” 坊市界限打破、草市演进为商业市镇、市民阶层壮大
三、微专题突破
专题一:唐宋变革
四、唐宋思想文化变革:
对外交往:
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二、核心知识突破
【核心概念——隋唐】
【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
1、演变: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设中书省(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下
设六部)
②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2)特点
①三教合一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立; ②科技创新的高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 与外传。 ③走向大众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文人的世 界。
二、核心知识突破
【阶段特征】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政权并立; 民族交流加快; 民族空间压缩; 民族意识增强。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 君主制进一步发展,中枢权力机构由三省向一省制发展; ②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 ③国家统一到民族政权并立,再到逐步走向国家统一,农牧文化逐渐融合; ④科举制度创立并不断完善,文官制度发展。
二、核心知识突破
【阶段特征】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核心概念——宋元】
皇帝
三司 枢密院
中书门下 中书省
财政




中书省
行政




尚书省
枢密院 宣政院
军政




门下省
二、核心知识突破
【监察制度】
【核心概念——宋元】
1、宋代: 中央设御史台;路设提点刑狱司负责刑狱; 地方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2、元代: 御史台
二、核心知识突破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田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 经济重心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支;文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宋代“商业革命”出现; 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大
二、核心知识突破
【阶段特征】
思想文化:走向全面繁荣。
道(用来监察州,带有监察性质的行政区)、州(府)、县。 (2)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①概况: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广泛用于全国。 中唐以后,节度使辖区也称道,不是单纯的监察区划,而成为实际的行政 区划了。
②评价:部分节度使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 威胁中央集权,成为唐朝后期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②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 枢密院和三司分割。
③元代中书省下设六部,掌握行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
三、微专题突破
专题一:唐宋变革
一、唐宋政治变革:
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
①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权重削弱,宋太祖开 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生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一、近五年高考题分析
(2015·全国Ⅰ卷·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的被视为海上保护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