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 透镜

初二物理教案  透镜
初二物理教案  透镜

初二物理教案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重、难点:

1、焦点、焦距的定义。

2、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试验:

结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

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

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3、照相机的原理。

4、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3、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3、完成课本练习。

4、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道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重、难点:

5、试验的过程。

6、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4、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5、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6、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1、演示试验:如图示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4)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5、完成课本练习。

6、写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后记:

注意几个概念的讲解……物距、焦距、2倍焦距等

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最清晰的位置?

如何确定虚像、实像?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

7、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

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图3.4-3示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7、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

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8、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

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图3.5-1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8、完成课本练习。

9、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