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因权

试论基因权
试论基因权

[论文关键词]基因;基因资源;基因隐私;基因权[论文摘要]随着基因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权将成为人类21世纪的一项新型权利,这项权利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即关于基因资源权和基因技术知识产权。关于基因资源权的保护,应该针对我国的国情,通过修改宪法有关资源所有权的条款、确立新的资源所有权机制、制定专门的基因资源保护法等来实现。关于基因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应采取综合保护战略,实现全方面的保护,特别是对农民群体的有关权利的保护。此外还有基因隐私权的保护,基因产品消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权的保护问题。基因资源将成为未来数百年一国的战略性资源,发达国家正在世界各地探寻基因这“绿色黄金”的新大陆,希望发现有市场潜力的基因资源,然后利用有关知识产权制度把从世界各地“掠夺来”的资源合法化,这种行为把人类推进一个继“政治殖民”、“经济殖民”之后的第二个殖民时代一“基因殖民”时代。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和一些跨国公司及大型研究机构正在“合谋”如何开垦人类的“基因疆土”,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因主权正在遭受西方列强的践踏,为此,通过制度建设为本国的基因资源构筑一条制度围墙,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主题,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确立基因权这一举措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选择。一、基因权的含义所谓基因权就是指基于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基因技术的研发应用而产生的权利。基因权是一束权利,而非一项权利,笔者认为基因权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基于基因资源而产生的权利界定问题。因为基因资源以其独特的属性而使其与人类所发现的其他资源区别开来,这样确立对该资源产权的界定规则是促进基因技术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所以科学而明确地界定该资源的产权属性就能很好地体现法律正义和法律价值的选择,这里主要涉及到基因资源的终极所有权、控制权、资源市场价值归属权等。其次是基于基因技术而产生的权利界定问题。这是基因权的核心之所在,因为关于对该技术采取哪种价值取向的保护模式,事关基因技术市场价值在全社会的分配问题,也是基因技术造福于和谐社会的关键之所在,否则基因技术可能演变成破坏和谐社会的“技术利剑”,事实上这种状况已经在国内,特别是在国际社会出现。这里主要涉及的权利有:技术原材料提供者的权利、技术开发者的权利、社会获取该技术的权利等。再次是关于基因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基因技术的发展将导致神秘的人体不再神秘、神秘的人性不再神秘,从而也把人赤裸裸地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任凭基因技术横冲直撞,那么人格、人的尊严等诸多人身权利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该技术的发展使基因隐私权成为一项新的人身权,这有赖于我们通过法律制度创新来保护。基因隐私权涉及的权利主要有:疾病基因隐私、健康基因隐私、特殊体态相貌基因隐私、性格基因隐私等。最后是关于人类使用基因产品的安全权的保护问题。基因产品是基因技术物化的最终成果,也是基因技术造福于人类的物质载体,如果没有形式多样的基因产品,那么再好的技术对于人类而言,也是无济于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不好,那么基因技术非但不能造福于人类,反而会祸及人类,所以保证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就是保证人类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此安全权无可避免地成为基因权的重要内容。具体涉及到的安全权有:食用基因食品的安全权、使用基因医疗产品的安全权、使用转基因新品种的安全权、基因产品的环境安全权和生态安全权等。 [!--empirenews.page--] 二、基于基因资源产生的权利保护问题我国是一个生物遗传资源大国,在生物技术的研究领域,生物遗传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如何有效保护我国丰富的生物遗传资源,已成为我国生物技术及相关产业能否在未来国际技术竞争中立足的关键之所在。但由于我国相关管理措施不到位,近年来不断发生基因资源被盗的情况,保护现状令人担忧。为此,我们当前急需修正宪法的有关条款,确立对基因资源的特殊保护。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如果对此条规定中的“资源”做出扩张性的解释,将基因资源纳入其中,其产权也属国家所有,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基因资源是一种极其独特的资源,对其产权决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国有。因为历史已证明在资源领

域单纯的公有制是一种有诸多弊端的制度,它不利于财产的有效保护与快速增值,而且资源的公有化必然导致“寻租”行为的蔓延和对人权的践踏。所以对于特殊的基因资源而言,从有利于保护基因资源和对其开发的角度出发、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出发,基因资源的产权应界定为国家与个人共同所有,即要确立基因资源产权的二重性,国家享有终极所有权,资源主体享有控制权,同时资源主体也无可辩驳地享有基因资源产业化利益分享权。这样界定的依据在于基因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该资源有极为独特的特征,所以为其设定产权吋,不能再依现行宪法的有关条款,确立资源法规对基因资源产权的界定,而应对现行宪法的有关条款进行修订,确立同家和个人共同拥有基因资源的产权模式,从而调动私人对基因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有效抑制国际上的“基因海盗”行为,特别是对于人体基因资源的保护。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自然人的一项新型财产权利——基因资源占有权将日益凸现出来,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宪法的有关条款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修订将是确立我国基因资源法律保护体系的一个必然选择,同时在民法典的编纂中应把基因资源占有权作为公民的一项新型财产权利置于民法典中,从而实现对我国丰富的基因资源进行公法和私法的全面保护。此外应该加紧制定《基因资源保护法》,把上述宪法成果具体化。[1][2][3]下一页三、基于基因技术产生的权利保护与基因有关的知识产权在我国目前主要通过专利或类似专利的形式加以保护,这是囿于西方发达国家制度霸权的压力所致,外国人的规则不可能保护我们的利益。然而我国的专家学者们在谈到基因知识产权的保护时,言必谈专利,用欧美的一些“经典”来证明我国应如何保护。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国家来说,对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打破西方模式,特别是基因知识产权方面更应如此。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因领域的研究取得较大发展。中国目前的保护做法是“与国际接轨”,跟着西方的感觉走,用专利法来保护基因知识产权,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做法。因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法中缺少系统的关于基因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条款,只是在专利审查指南中做了一些规定,单行的立法更少。较好的一个行动是1997年10月开始实施了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 [!--empirenews.page--] 种保护条例》,通过该条例阐述了一个新的知识产权一品种权(类似日本的种苗权),这是目前国内对转基因植物保护的最系统条例,但该条例并未对这项权利的利益分享机制作出公平的规定。此外,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在涉及技术及物质方面的与基因有关的知识产权的保护中,通过延展现有专利法来保护,这种分散的,、无明确条款的保护方式,加之我国独特的行政、司法体系,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流失,进而使基因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限制。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对基因知识产权的良好保护:首先,对于植物基因研究中的方法性发明给予专利法保护,即可授予方法专利,至于利用该方法产生的物质,主要给予著作权,辅之以一定的专利权(即有条件的专利权)。例如对一些新型农作物,可以给予专利保护,但只能是专利权一次用尽原则,即卖出后其繁殖物不受专利法保护,这样便可协调发明人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冲突,达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因为基因技术开发者不是石头里变出的孙悟空,他们的创造是以材料提供者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正是农民的历代辛勤劳动和对物种的保护,才使得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可以有研究的材料,所以一方面要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广大农民的利益,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大国而言,相关法律确实保护农民群体的利益是促进农民摆脱贫困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基于人体器官而产生的专利技术的保护,我们要慎重选择,审时度势,可以同时开展专利的、著作权的、商标的全面保护。对于与人体有关的基因研究,可通过特殊的法律、政策,吸引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开展研究,壮大我国的基因科研实力,为我国在未来国际基因科技领域参与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并赢得规则制定的发言权,甚至是规则制定的最终决定权,从而捍卫中国的基因主权。其次,积极开展立法探索,力争创设一部新的法律——《基因法》。在现有相关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阐释进行基因知识产权的保护,必然出现与现实的一系列矛盾,最好的解决办

法是创设一部新的基因知识产权保护法来保护与基因技术有关的知识产权,这样就能较好地避免基因技术与社会的冲突,推动基因研究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制定《基因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西方发达国家已完成了生物技术领域的“抢滩”任务,凭借其用专利法构筑起的铜墙铁壁来获取巨额的垄断利益,这已经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技术产品特别是新兴技术产品已成为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国制定专门的法律保护基因技术是一项应对全球化的重要的战略性举措。我国目前的专利法有关基因技术保护的措施正把基因技术的保护引向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好的制度“死胡同”中,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单独立法来规范基因技术保护,形成一个系统的基因法律保护体系,从而使《基因法》成为我国相关立法的母法。

四、基于基因技术发展产生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今天对人类隐私权给予保护的必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人体的秘密不再秘密,这项技术在基因的层面上向人类展示了“赤裸裸的人”。于是相对于传统的隐私而言,侵犯基因隐私对人类的震撼力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技术进步对人类隐私保护带来的挑战。为此,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来确立基因隐私保护制度已经刻不容缓。笔者认为,确立基因隐私保护制度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强化国家对人体基因研究的控制力度。基因隐私的有效保护首先在于国家对人体基因研究的控制力度,因为一旦国家对之控制失范,那么私人资本控制下的人体研究将在赤裸裸的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做出一系列侵害人们基因隐私的事件。所以对于人体基因研究这样重大的基础科研工程来说,必须在国家的调控下进行,国家的有形之手一定要从技术发展战略的层面上强化监管,以使其健康发展。其二,划定人体基因研究的界线。科学研究是无限的,但就具体某个历史阶段的科学研究却是有限的,因为特定历史阶段的科学研究必然要受到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的影响,科学研究只有在这些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特定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对于人体基因研究而言,它也同样无法逃脱历史的制约,所以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科学家群体之间必须精诚合作,制定出当前人体基因研究的范围、界线,把这项有史以来对人类产生最为彻底影响的技术研究划定在特定的疆域内,以便该研究能在人类接受的范围内展开。使人类自身的秘密不至于超前曝光。其三,通过制度创新,确保人体基因技术的发展不能应用到对人类正常生活产生干扰的事项中。技术研究迟早会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中,人体基因技术的研究也不例外。在人类技术演进史上,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每次新技术的普及化过程,都对人类的隐私造成这样那样的不良影响,这种状况促使着人类不断通过制度创新来消除新技术给人类造成的不良影响。今天人体基因技术的发展、普及化的过程给人类心灵的创伤将比以往任何技术都严重,所以,从制度创新的前瞻性角度来看,我们有必要在这项技术还没有普及化以前就把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心灵创伤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笔者认为,新制度有必要把人体基因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限制在医学的疾病治疗的范围内,严格限制医学以外的领域使用。比如,如果把人体基因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劳动力市场中,那将必然导致新的奴隶制,并可能彻底摧毁现有的劳动力使用制度,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如果把人体基因技术研究成果应用到反人类进化论的研究中,那必将摧毁人类的心灵大厦。正是这许许多多风险的存在,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把风险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其四,确立侵犯基因隐私的刑法保护制度。从刑事的角度来规范基因技术的研究、应用,是防止基因技术异化人类的最后一道制度防线,所以人类的刑事法律思想、刑事法律制度建设在飞速发展的基因技术面前要快马加鞭了。通过刑事制度建设,给那些不守规矩的研究者、技术使用者以严厉的刑法制裁,让刑法的威严阻断那些敢于嘲弄人类纯洁心灵者的歧途,使人体基因技术研究真正造福于人类。[!--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五、基于基因技术发展产生的消费、使用安全权基因技术已经开始对人类的食物链进行修饰,并开始显现其巨大的威力,在人类攻克重大疾病难关的过程中,基因技术也发

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基因技术将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正向的变化也可能是逆向变化。但是不论哪个方向的变化,它都需要通过人类对基因技术产品的消费、使用来体现,所以确保人类的基因产品消费、使用安全权,也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件大事,而且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持续的进化问题。要确保人类的安全,避免新技术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这种制度建设分为国际相关制度建设和主权国家国内相关制度建设。从国际相关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制定一系列有国际约束力的基因产品消费、安全使用的制度,特别是规范产品处于实验阶段时的安全性问题。在现实中,由于相关国际规范制度的缺失,使得那些掌握尖端基因技术的发达国家,不断把不成熟的基因技术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人群中使用,这是尖端基因技术垄断国的“技术殖民的典范之作”,这些国际性问题离开国际组织,单靠主权国家是很难解决的。从主权国家国内相关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各国要建立、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特别是对基因产品的初次使用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对基因产品的初次使用者要有相应的利益保障制度,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完善基因产品开发者的产品伤害保险制度,以便使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利益得到良好的保障,此外,进行相关产品的成分明示制度、危险警示制度等等一系列制度的建设。六、余论基因权是随着基因技术的演进而出现的一项新型财产权利,是技术进步在权利形态领域的深刻反映,这一权利的出现是对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创造权利历史的延续,是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又一见证,也是权利演进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项权利引起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有些国家已经通过制定系统的法律体系来全面确立国家、国民的这项新权利。但这项事实上存在的权利却还没有引起我国政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更没有从国家立法的角度来规范这项新权利,从而使我们现在既有的保护措施无法适应基因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实,并在二者之间形成巨大的制度断裂,这样的现状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有关群体和某些特殊个体的利益,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单独立法来规范与基因相关的各项则产权利的行使,以便从法律制度的层面上确立基因保护的制度框架,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使技术演进带来的利益能在全社会的各阶层中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分配。

浅谈转基因食品 陈芹

浅谈转基因食品陈芹 发表时间:2018-10-29T10:36:33.5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中作者:陈芹 [导读] 转基因食品在解决人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安顺市第一高级中学,贵州省安顺市) 摘要:转基因食品在解决人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利;弊 引言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某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的物种中去,从而定向的改造生物,使它的外形、营养、味道等方面转变成人们所需要的。用转基因的生物作为直接食品或者作为原料对其进行加工的食品都称为“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从问世到走上餐桌,作为人们的食物。因转基因的食品含有新的遗传物质,以引起了世界各国极大的关注。一直从转基因技术产生到现在,人们对转基因的食品引发的各种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更是关注的焦点。 1.转基因食品的有利方面 1.1短时间培育出优良品种 传统的改变品种的方式是杂交育种,但杂交育种育种年限长、目的性差,而且不容易控制。而转基因技术可以选择目的基因导入进去,便可得到一个新品种,不用花那么长时间去筛选了。通过转基因的技术可培育出优质、高产、抗虫、抗病毒、抗旱、抗除草剂等特性的新品种,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产量,提升了食品的质量。 1.2改变育种的方式 传统的改变品种的方式只能同种生物之间进行杂交,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生着殖隔离。转基因技术不但能把不同种的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某些基因组合到植物里。例如可以将番茄的基因组合到马铃薯中,这颗马铃薯理论上就能地下长马铃薯而地上结出番茄。将高泌乳量基因、促卵素基因、=生长素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导入受精卵,可以培育出产奶量高、生蛋多、产仔多并具有抗病性等特性的动物,到现在已经在鸡、鸭、鱼等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1.3使植物摆脱季节的影响 转基因食品还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让人们随时都可吃到新鲜的瓜菜。人们还发现转基因农作物结出来的果实,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味道都别具风味。英国的科学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去,可以使草四季常青,除具有绿化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得肉的质量提高。 2.转基因食品的弊端 2.1毒性问题 虽然到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去证明转基因食品是有毒的,但有些研究者认为,对于基因人工提取和添加,可能会增加食物中原有的少量毒素的积累食。 2.2引起过敏反应 食用了转基因的食品后,有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例如产生了具抗病虫的芹菜中,含有过敏原可能会导致皮肤严重过敏;美国Pioneer Hi-Bred种子公司研发的的一种能表达2s的种子贮藏的蛋白质的转基因大豆,能使原本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产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2.3营养问题 新基因编码造成了基因产物的改变,产生新的蛋白质。使得产物中微量营养成分、营养成分等成分发生了变化,可能会降低营养价值,甚至使其营养结构失衡,还会影响作新陈代谢。 2.4影响生物多样性 大量的转基因生出现可能会与野生物种杂交,造成基因的污染,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的利用,这种污染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比其他任何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都难以消除。 近些年来,我国的转基因食品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欧洲国家意识到转基因食品的危害,通过立法来防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有些国家甚至完全禁止转基因食品的播种与生产。 3.总结 转基因食品在解决人口、环境、能源和资源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危害。对于转基因食品,我们要理性对待,兴利除弊,它的前景还在是十分光明的。参考文献 [1]陈锦凤,浅谈转基因技术的“双刃性”及中国规避风险的策略,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5) [2]李亚一.生物技术.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3]CLIVE JAMES.全球转基因作物商品化情况.生物技术通报,2000,(1):45—46. [4]高翔,刘京贞.动物的基因工程技术及其意义.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23(6):65. [5]杨振泉,刘巧泉,焦新安.利用转基因植物表达药用蛋白.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24(3):22~25. [6]陈琳,袁峻峰,柏国强,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生物安全问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32(1):91—94.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一.学习目标 (1)能简述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能举例说明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3)了解转基因生物及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二.自主学习 (一)基因工程 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加以,然后放到,地改造生物的。 2.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基本工具 (1)基因的“剪刀”:指______________(简称_ _____),具有特异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_________的核苷酸序列,并在_______的位点上切割DNA分子,露出。 (2)基因的“针线”:指________ ,它能在__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形成一定的化学键,将两条DNA片段连接起来,而互补的碱基之间通过_________连接的。 (3)基因的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______ 、______ 等。质粒主要存在于许多____ 和_______ 等生物中,其作用是将______送入受体细胞。 质粒:是或外,能的状DNA分子,通常含有,如大肠杆菌中的质粒。 4. 基本步骤 (1)过程:__________→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___________。 (2)成功的标志:获得_______________。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 1.作物育种 人们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获得了___ ___、稳产和具有____ __的农作物,培育出了具有各种__ ____的作物新品种。如: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奶牛等。 2.药物研制 利用基因巩固才方法,能够地生产出、的药品,如、、、、、等等。 3.环境保护 可利用转基因细菌降解______化合物,吸收环境中的______,分解泄漏的_____,处理__ ____等。 (三)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1. 认为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理由:从化学本质上看,转基因食品的构成与非转

精选论文之浅论转基因技术

浅论转基因技术 引言 转基因技术是生命科学前沿的重要领域之一。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过去的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的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而实现遗传改良。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有两点重要区别,第一,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摘要 转基因技术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之一,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转基因技术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科学技术手段让其他生物、植物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技术。从20世纪80年代末转基因植物在美国问世至今,十多年来,该项技术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迅猛发展,但由于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否存在潜在风险尚无定论,故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许多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通过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了解该技术的利弊关系,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规范管理,才能很好地利用该技术,使它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发展历程,利弊关系,转基因食品

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快速发展,转基因技术作为其中代表尤为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全球食物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转基因食品作为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产物,让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严峻问题的希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转基因技术发展迅猛,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与日俱增,转基因食品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技术发展必然带来异化,转基因技术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异化,主要表现在转基因食品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些隐患主要来源于转基因食品在人体健康、生太环境等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关键词: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biotechnology develop fas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bio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technology attract much attention. Now, the global problem about shortage of food is worse and worse as time goes on. As a product from transge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ive us some hopes that we can solve the problem, and play a more and more predomin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develops very quickly.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ting area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increase every day and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business plays a more and more predominant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sure to bring changes. Sothe transgenic technology inevitably brings some changes, of which are mainly about the potential safety concerns. These safety concerns mainly derive from the influe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on human health, environmental problem, and so on. Key words:transgenic technology;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ecurity problem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转基因作物是当今世界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究的热点,中国的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一、我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现状迅速,由于科学界对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年,是一境利与弊的争论,措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施对到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世纪年代,其进行安全管理。本文论述了转基因作物在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已逐渐成为各国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研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转基因作物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利与弊以及关于我国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究的热点。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在畜牧兽医中的应用 应用于动物抗病育种转基因技术可以用于动物抗病育种,通过克隆特定基因组中的某些编码片段,对之加以一定形式的修饰以后转入畜禽基因组,如果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能得以表达,那么畜禽对该种病毒的感染应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或者应能够减轻该种病毒侵染时对机体带来的危害。(其用于遗传育种,不仅可以加速改良的进程,使选择的效率提高,改良的机会增多,并且不会受到有性繁殖的限制。)例如Clements等将绵羊髓鞘脱落病毒的表壳蛋白基因转入绵羊,获得的转基因动物抗病力明显提高;丘才良把一种寒带比目鱼抗冻基因成功地转移到大西洋鲑中,为提高某些鱼类的抗寒能力做了积极的尝试。 2.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用于生产药用蛋白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生产重组蛋白(乳腺生物反应器)可能是转基因动物的最大应用,这也是世界范围内转基因研究的热点之一。Swamdom (1992)用β-球蛋白的4个核酸酶I的高敏位点与人的两个基因相连,融合基因产生的转基因猪与鼠的原型相似。目前,把转基因动物当作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用蛋白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不仅各国政府投资,一些私人集团也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加以研究和开发。 3.转基因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1)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 (2)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 (3)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 (4)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 (5)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缺点的存在就否定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配合其他相关的生物技术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这一技术日趋成熟,许多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

浅谈对转基因的看法

浅谈对转基因看法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够降低农药、肥料投入,对缓解资源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产品品质、拓展农业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把转基因生物技术作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选择,转基因技术已成为各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资源约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归根结底要靠科技创新和应用.推进转基因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重大发展战略,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重要基因发掘、转基因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果.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实施好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努力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加速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健康发展,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同样是为了防治病虫害,同样是为了满足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化学农药和转基因作物却遇到了公众截然相反的态度.化学农药问世后,人们欢呼人类在同病虫害的斗争中取得胜利.转基因作物问世后,争议声却一直不绝于耳,公众始终充满疑虑. 公众最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焦点集中在两个方面: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和哺乳动物有毒性?是否会引起过敏?事实是,在有关国际机构以及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严格监管下,转基因作物在全球大面积商业化种植13年来,从未发生安全性事故. 转基因食品尽管是个新鲜词,但“基因”一词已有100年历史,它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于1909年提出.基因能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基因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入到另外一种生物中,使被转入基因的生物产生人类需要的新性状.人类在文明进程中所做的作物品种选育,实质也属于“转基因”,目的是获得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农作物,使其更符合人类的需求. 有人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外源基因会跑进人体,进而改变人的基因.科学常识告诉我们,所有生物的所有基因都是由核酸组成的,进入胃肠后都要被消化、降解成小分子,不再是完整的基因,不会以基因的形态进入人体组织.我们每天食用的米饭、馒头、蔬菜、肉类等含有亿万个基因,有谁担心过这些基因对自己有害而不去吃饭? 转基因在争论中前行.转基因农作物自1996年在全球开始大规模种植以来,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着的社会与生态效益,其推广速度之快为近代农业科技史上所罕见.目前,美国市场上70%的食品中都含有转基因成分.据估计,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食用过转基因食品. 诚然,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转基因不可能十全十美,10多年时间虽然没有出什么问题,但也不能说今后百分之百的没风险,这就注定转基因还要在争论中前行.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争论在时刻提醒科学家和政府,把转基因的安全性始终放在重要位置,趋利避害,防范风险,确保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

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课程论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课程名称:生物工程原理 指导教师:教授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5月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人们将所需要的外源基因(如高产、抗病虫害优质基因) 定向导入作物细胞中, 使其在新的作物中稳定遗传和表现,产生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是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本文先描述了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对其基因问题的研究作了讨论,并列出转基因作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作分析,最后对此项技术作出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DNA技术;基因导入;安全性 前言 转基因植物(transgenic plant),是指基因工程中运用DNA 技术将外源基因整合于受体植物基因组、改变其遗传组成后产生的植物及其后代。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改变生长周期等提高其经济价值或实用价值。[ 1 ]其主要范围是在作物方面,如可食用的大豆、玉米等,或者可投入生产的棉花等作物。 从表面上看来,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似乎没有任何区别,它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从1983年以来,生物学家已经知道怎样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具有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 2 ]这个基因可以来自于任何一种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这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人们可以给某种作物注入一种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特性,这是人类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的一场空前革命。[ 3 ] 1 转基因作物的发展进程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全球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在美国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1996年,美国最早开始商业化生产和销售转基因作物(包括大豆、玉米、油菜、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浅谈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水稻转基因论文摘要]稻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水稻转基因研究在我国已取得显著进展。详细介绍转基因技术,并阐明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水稻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水稻分布极其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水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染色体组型和数目复杂多样,成为研究稻种起源、演化和分化必不可少的材料。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利用遗传工程手段有目的地将外源基因或DNA构建,并导入植物基因组中,通过外源基因的直接表达,或者通过对内源基因表达的调控,甚至通过直接调控植物相关生物如病毒的表达,使植物获得新性状的一种品种改良技术。它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与育种技术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育种技术体系。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稻基因库中不具备的各种抗性或抗性相关基因转入水稻,进一步拓宽了水稻抗病基因源,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一、国内外的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取得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是全球第4大转基因技术应用国。 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应用,大多分布在抗虫基因工程、抗病基因工程、抗逆基因工程、品质基因工程、品质改良基因工程、控制发育的基因工程等领域。中国是继美国之后育成转基因抗虫棉的第二个国家。现在河北省与美国孟山都合作育成33B抗虫棉(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由中国农科院生物中心、江苏省农科院导入Bt基因,由安徽省种子公司,安徽省东至县棉种场共同选育的抗虫棉“国抗1号”在安徽省已通过审定。国际水稻所将抗虫基因导入水稻,育成抗二化螟、纵卷叶螟的转基因水稻。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南农科院等许多科研单位和高校将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育成抗病转基因小麦、转基因烟草、转基因水稻等等。英国爱丁堡大学将水母发光基因导入烟草、芹菜、马铃薯等作物,获得发光作物,驱赶害虫。 至于油菜方面利用转基因工程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的研究,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利时为了提高菜饼粗蛋白质的含量,将一种草控制的蛋白质基因转移到油菜上来,选出高蛋白质含量的转基因油菜品种。瑞典Svalow-Weibull等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培育成抗除草剂油菜新品种;比利时PGS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创造出新的油菜授粉系统;法国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恢复基因引入甘蓝型油菜,充分利用萝卜不育细胞质不育彻底的特性,实现了萝卜不育细胞质的三系配套,对推动全球杂交油菜育种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二、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我国是农业超级国,因此,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关键是水稻问题(高产和抗性问题),而水稻问题的核心便是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成功应用。 近年来,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的技术路线已趋向成熟,国内外相继开展了水稻东格鲁病、条纹叶枯病、黄矮病、矮缩病等8种病毒病的转基因育种研究,将各病原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复制酶基因、编码结构或非结构蛋白基因干扰素CDNA等分别导入水稻,获得了抗不同病毒病的转基因株系或植株。在我国,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惊人的成果。(一)转基因技术在提高水稻植株的抗Basra除草剂的成果 王才林等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水稻品系“E32”,获得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能充分表达对Basta除草剂的抗性;通过对转基因植株后代PCR分析,证实bar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遗传分析表明,bar基因能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并在T代开始分离出抗性一致的稳定株系。段俊等利用转基因技术,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图文稿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 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 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七、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比较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 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 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基因工程技术 一、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依据 (1) DNA是遗传物质

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013633411.html, 我国作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作者:康国章李鸽子许海霞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第22期 摘要转基因技术是作物分子生物学的核心,在降低资源投入、保护环境安全、保障粮食 供给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已成为现今应用最为迅速的作物生物技术。本文着重阐述了转基因的概念及其与以往相关技术的异同、现今应用程度、不同时期的转基因方法、我国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我国转基因的管理政策及加强科普宣传的重要性等方面,以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转基因技术、更加科学地对待转基因的应用和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作物;转基因;概念;发展历程;管理政策;科普宣传 中图分类号 S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22-0027-03 Abstract Transgenic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crop molecular biology,and plays important and potential roles in reducing the inpu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protecting environmental safety,ensuring food supply,etc. This paper introduced its concept and differences from other crop breeding technologies,present utilization,its methods,its development history during China,its strict management policies,the importance of its 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etc,in order to help public peoples deeply understand transgenic technology,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ts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future. Key words crop;transgenic;concept;development history;management policies;popular science propaganda 转基因作物已在全球一些国家大面积种植,在降低资源投入、保护环境安全、保障粮食供给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1-2]。但是转基因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它带来了全球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转基因的突发事件,造成公众对转基因产生误解,这可能与科研工作者注重转基因研发工作,而忽视转基因技术的信息传播与普及推广有关。因此,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研究生是科研人才的 最主要后备军,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是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随着研究水平内容的持续深入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分子生物学在作物学各个领域已得到了广泛应用[3-4]。河南农业大学拥有河南省高校唯一一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2010年以来,作 物分子生物学已成为该校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业学位课程。转基因是作物分子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基因功能、创制优异作物种质资源等的重要手段[5-6]。近年来,笔者一直担任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学科研究生的作物分子生物学课程,围绕其中重要的转基因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讲授,取得了较好的授课效果。在本文中,笔者结合在研究生授课中教学内容,介绍了我国转基因的发展历程及现状,以提高人们对转基因的认识与了解。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完整版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 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浅析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关系

浅析转基因食品与人类健康关系 摘要: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农作物的生产,转基因食品在其营养成分方面占有明显优势的同时它的安全性问题又使人担忧。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都开始重视转基因食品,并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对其进行管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还不够,引出了很多争议。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现状安全性人类健康 转基因食品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转基因生物就是按照人类的意愿,把不属于一种生物的外来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上,使其出现原来不具有的性状、功能,如抗虫、抗病毒等。这些外来基因可能采自病毒、细菌或其他生物身上。正因为此转基因食品近年来引起了很多争议。 一、转基因食品概念 基因是决定一种生物性状、颜色和功能的遗传物质,而转基因技术是指使用基因工程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遗传物质导入活细胞或生物体中,产生基因重组现象,使之表达并遗传的相关技术① 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基因转移至其他生物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加特性,进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的目的② 二、转基因食品优点 1 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世界上估计有3O %的人口缺铁,从而使铁元素成为世界范围内迄今最缺乏的营养元素。最近通过转基因手段,在提高稻米中铁含量以及增加人体对铁的有效吸收两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Lucca等人将一个菜豆的铁蛋白基因导入水稻,使其铁的含量增加了2倍。然后,他们将来自As—pergillusfumigatus的一个热稳定植酸酶基因导入水稻,以降低水稻中的植酸含量,减少与铁的结合。最后,进一步是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内源类金属硫蛋白超表达,使半胱氨酸残基提高了7倍,植酸酶含量提高130倍。在模拟消化实验中,植酸酶活性已足够完全降解植酸。这样,由于铁含量的提高,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有利于极大的改善食用大米人群中铁的营养,解决世界人口缺铁问题③。 2 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 盐碱、干旱、病虫害是造成农作物绝收、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DNA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基因工程技术将多种抗病毒、抗虫害、抗干旱、耐盐碱的基因导人农作物体内,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转基因新品系,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许多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技术可以把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率提高25 ,困扰人类的缺粮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同时,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或避免使用农药、化肥,极大地减少了农药、化肥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人畜伤亡等事故。 3 延长蔬菜水果产品的保鲜期 蔬菜、水果传统的保鲜技术如冷藏、涂膜、气调保鲜等,在储藏费用、期限、保鲜

转基因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1.1转基因技术的定义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或DNA导入到生物体的细胞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稳定地整合、表达并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技术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2]。 1.2.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植物转基因技术是通过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将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中分离的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使之正确表达和稳定遗传并且赋予受体植物预期性状的一种生物技术方法[3]。 遗传转化的方法[4]按其是否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可分成两大类,第一类需要通过组织培养再生植株,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法;另一类不需要通过组织培养,目前比较成熟的主要有花粉管通道法。 转基因技术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突破,转基因食品更是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基因食品具有以下特性[25]:(1)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生产产值。通过转移或修饰等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基因达到增产效果,促进生产的效率,节省成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带动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经过基因改良的大豆和普通大豆相比较,转基因大豆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大豆;(2)增强食品特殊性能,强化食品功能;(3)节约能源,保护环境,防治病虫害。通过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仅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大大减少了除草剂和农药的使用量,这既减轻了使用大量化学物质对农业工人与害虫天敌的毒害,又维护了农田生态环境平衡,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和不可逆转的趋势;(4)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合理补充所需营养;(5)具有保健功能,提升食品在价值,起到了预防疾病的作用。

对转基因的理解和看法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对转基因的理解和看法 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学系:生态学系 专业:生态学 课程名称:生物安全___ 学生姓名:魏西诺 学号:2015053974

对转基因的理解和看法 生态学魏西诺 2015053974 1.生物安全与转基因 转基因涉及到了生物安全领域,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发展兴兴向荣的这个时代,许多不同功能的转基因生物被研发创造,其中有些转基因动植物和微生物在农业及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给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于改善人类的生活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然而人们对转基因生物还是缺乏足够多的认识,对于他们的安全性还是有很大的担心,因此到目前为止有不少国内外的学者认为生物安全就是指“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的不利影响”。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种观点无疑是十分片面的,因为在事实上有很多事情都能够影响生物安全,而并非只有转基因生物,对于人类而言,生物安全不仅仅是指我们自身的安全,还应该包括地球上其他生物的安全。影响生物安全的因子是多方面的,除了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之外还需要包括:对外来入侵生物、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各类生物及非生物的控制和管理,因此这应该是一门研究影响生物安全主要因子的发生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的科目。 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担心,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项困难,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与评估是消除消费者心理压力的最佳途径之一。自从转基因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疑问无非分为以下几种:转基因被释放到环境中后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抗虫植物体内的转基因因子是否会对人体产生毒害?是否会致癌?是否会干扰食用者的遗传基因?这些问题目前虽然尚未能被解答,但是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研究来使这些谜题逐渐浮出水面。 2.转基因的定义 转基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是指遗传物质和结构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的生物。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微生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等。基因是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携带有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特性,已经发展成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核心研究之一,特别是人们可以将有利于生物自身或满足人类需要的特定外

高考生物知识点:基因工程及其应用.doc

2019湖南高考生物知识点: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概念 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 基因重组 3.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④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浅谈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浅论转基因食物的利与弊 摘要:转基因食品自面世来一直受到热议,最近更是上升到了舆论的尖端。转基因食品应用广泛,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安全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危害。本文主要讨论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更好的面对转基因食品,在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使转基因食品真正造福于人类。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利弊关系,安全性 引言:转基因是指运用科学的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之能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的性状,培育新品种。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类型大致分为6种:(1)增产型;(2)控熟型;(3)高营养型;(4)保健型;(5)新品种型;(6)加工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分为4个等级,即安全等级I (尚不存在危险);安全等级II (具有低度危险);安全等级III (具有中度危险);安全等级IV (具有高度危险)。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国内外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直到今天还存在巨大的争议和悬念。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东区、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构建成功,从此解开了转基因食品的序幕。美国是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研究的国家,至1998年底,美国已经有30例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也逐步开始了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进入21世纪,转基因食品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产生了种种疑惑。 1 基因食品的定义 从狭义上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特定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等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直接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叫作转基因食品。这里所指“外源性基因”,通常为受者生物体中原本没有的。因此转移了外源基因的生物体会因产生原来不存在的多肽或蛋白质而出现新的生物学和生理特性(专业上叫新的表型)。一种生物体新的表型的产生除可采用转基因技术外,还可采用对生物体本身基因修饰的办法。一个基因经修饰后会改变模样,其表达产物与不修饰时不同,在效果上等同于转基因,这是广义上的转基因食品。因此,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制造转基因食品已非难事。迄今为止,转基因牛羊,转基因鱼虾、转基因粮食、转基因蔬菜和转基因水果在国内外均已培育成功并已投入食品市场。仅以转基因农作物为例,全世界每年播种的面积大约为4000万公顷,我国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基因修饰农作物全球每年播种面积超过2500万公顷。在美国,据估计有6 成加工食品为转基因食品。在英国则有几千种加工食品(包括粮、肉、奶、糖等)含有转基因或基因修饰产物成分。在我国,有6种转基因植物已被批准商品化,进入市场的转基因食品有柿子椒和西红柿。 2转基因食品的利 2.1 改变育种方式 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较长,杂交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也差,性状不能稳定遗传,所以必须一次次的进行选育。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选择目的基因转入植物细胞中,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新品种,缩短育种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