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史 学 史》绪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

一、《中国史学史》研究目的及对象

(一)研究目的:通过历代史家和史著的分析和研究,阐明史学的源流演变进程,揭示史学的发展规律。

(二)研究对象:①史官与修史机构②史家及其史学理论③史籍与史体演变。

(一)中国古代史学

1、古代史学的萌芽创始-先秦时期史学

2、古代史学史的确立和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

3、古代史学繁荣兴盛-隋唐五代宋元史学

4、古代史学的缓慢发展-明清史学

●1、《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

●“春秋三传”是指《左传》和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等三部

传《春秋》著作。三传之中,《公羊传》、《谷梁传》以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而《左传》在性质上完全是一部由作者独立编撰的新史书。

●2、属辞比事

●把资料收集起来,进行严密对比,精审的辨别(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索出内部的

关联之处,用语言概况出来。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出处:《礼记·经解》:“属辞

比事,《春秋》教也。”《春秋》在史学意识上的突出反映之一是“属辞比事”。“比事”,就是在编写史书的时候要编年纪事,按年、时、月、日的顺序排比史事。“属辞”,则是指在表述史事时讲求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锤炼。

●3、《尚书》

●《尚书》为孔子删定。它上起唐尧(《尧典》),下讫春秋前期秦穆公伐郑(《秦誓》),

长达1300多年。共含《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58篇。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长期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

史书,但是清华简证明传世的《尚书》为伪书。该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二、简答

1、简述中国史学的起源。

(一)文字、历法的出现-历史记载的重要条件

1、史学的诞生,只能在比较完备的文字和一定的记时方法通行之后。我国上古文字和历算方法产生较早,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显示出殷商时代已经有了相当完备和成熟的文字。

2、至于历法,传说自有夏就已产生,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殷商甲骨卜辞中以干支记日,以及记载月份已十分普遍,唯在纪年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这种缺陷到周代依然延续。(二)史学意识

在追忆往事而渐次形成文字撰述的早期阶段,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造成较普遍的自觉记史意识与记事求真的强劲理念,并且此种理念得以立足于社会,历史学才能真正破土萌发,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2、简述《春秋》的史学价值。

①开创了编年体史书的撰写方法。

②为后世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最早可信的文献资料。

③开创了私人著史与私人讲史的先例。

3、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1、畏天命重人事的天人观。

2、历史变化的损益论。

3、“惩恶劝善”的史学功用观。

4、详近略远、多闻阙疑的史学方法论。

第二节巫瞽史官与史官制度

●巫瞽是最初的史官。

●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

●商代史官:作册、贞人、太史等。

●周代史官: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史官还有左、右之分,左史记事,右

史记言。

一、史书编修在内容上的逐渐扩大

甲骨卜辞包括四部分:①序辞②命辞③占辞④验辞

《尚书》文体主要有:典、谟、训、诰、誓、命。

《春秋》以记事为主,但记事过于简略。

二、史书编修在记时方面的发展

●甲骨文记事方法:干支记日,置于文首;记年、月用数字,置于文后,顺序是日、月、

年。如“癸巳,卜贞,王□亡□?十二月,在齐□,隹王来征人方”。

●金文记事也是干支记日,数字记年月。如《大盂鼎》铭开端只记月,最后才记年。如:

“隹九月,王在宗周,命盂”,到了最后才记“隹王廿又三祀”。

●《春秋》记时,时以鲁国隐公以后十二代国君的先后为次序,按年、时(季)、月、日

排比史事。

一、历史观的演变

1、商代的天命史观

2、西周信天命而重人事的观点

3、春秋时期对天命观的怀疑和对人事的重视

《尚书》的体例及学术地位

●《尚书》的体例: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

史籍的雏形。

●《尚书》的学术价值:①史料价值极大。②编纂方法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尚书》每

一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全书按朝代先后进行编排,每一朝代又按帝王顺序进行排列,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开创了后世地理志的先例。

《周礼》

●《周礼》是一部记载西周政治制度的书,原名《周官》,也称《周官经》,西汉末年改称

《周礼》。

●全书六篇,按六官分述。六官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

寇,冬官司空。冬官全亡,汉儒以《考工记》补之。

一、名词解释

1、《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2、《竹书纪年》

出自于汲冢书,其书记事上讫夏商周三代王事,无诸国别,唯记晋国,晋灭后,唯记魏国历史。下讫魏哀王20年。一般认为是魏国的国史,史料价值突出。

《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凡十三篇,按年编次,叙夏、商、周三代,接以晋国、魏国排次,而周平王东迁后以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以魏国纪年。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秦简相吻合,可见其史料价值。

3、《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4、《战国纵横家书》

出自于湖南长沙马王堆,共27章,其10章见于《战国策》,有8章见于《史记》。它的内容、性质大体与《战国策》相同,它避免了汉以后2000年间传抄的错误。更近于原始原貌可校正后代史籍的缪误,为战国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

5、《战国策》

它是一部战国游士言论资料汇编,由西汉刘向整理,北宋曾巩编订。记事上“继《春秋》之后,讫汉楚之起”,全书记述12国,共33卷。东周一卷,西周一卷,秦五卷,齐六卷,楚四卷,赵四卷,魏四卷,韩三卷,燕三卷,宋和卫合为一卷,中山一卷。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6、《禹贡》

《尚书》夏书中的一篇。中国最早专论贡赋制度的著作。篇中假托夏制,详述了夏禹时代的贡赋制度。作者已不可考,成书年代亦无定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系战国时代的作品。

《禹贡》论述了夏朝各类土地的区别,贡赋的等级,进贡物品的名称,以及进贡的路线等。将九州的田地按肥沃程度,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其赋税也根据各州农作物的品种、自然资源及特产等,划分为三等九级。《禹贡》中关于征收贡赋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贡土所宜,二是负担均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