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工艺学

合集下载

生物制药工艺学5章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5章生物制药工艺学
设备选型建议
优先选择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的设备,同时要考虑设备的 可扩展性和升级潜力。
车间布局规划原则和实例展示
车间布局规划原则
遵循工艺流程顺畅、物料搬运便捷、空间利用高效、安全卫 生等原则进行车间布局规划。
实例展示
以某生物制药企业的生产车间为例,展示如何根据生产工艺 流程、设备尺寸和产能等因素,合理规划车间布局,包括设 备摆放、物料存放、人员流动等方面的设计。
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医药需求的增长,生物制药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未来 ,生物制药将在疾病治疗、预防保健、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健康和 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02 原料选择与预处理
原料来源及选择原则
动物源原料
选择健康、无疾病、品种明确的动物,确保 原料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资源管理
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监控和持续改进方法论述
过程监控
建立过程监控机制,对关键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确保过程稳定和 受控。
数据分析
运用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机会。
持续改进
采用PDCA循环等方法,对过程进行持续改进,提高过程效率和 质量。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建立
设备维护和保养的重要性
设备是生物制药生产的核心,良好的维护和保养制度能够确保设备稳定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故障停机 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设备维护和保养制度建立
制定详细的设备维护和保养计划,明确维护周期、保养内容和责任人;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记录设备维护历史和 故障处理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预防性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

第一章绪论1. 生物药物:以生物材料为原料或用生物技术、方法制造的药物。

2. 简述生物制药的发展历程及每个时期的代表产品。

1929年,英国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1944年,美国的放线菌专家瓦克斯曼发现链霉素。

20世纪50年代,维生素、氨基酸、酶制剂等生物药物发酵迅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抗肿瘤维生素、抗病毒维生素、抗虫维生素和农牧业用抗生素等发展迅速。

20世纪70年代,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领先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中心的现代生物技术体系。

主要的生物技术包括:重组DNA技术、原生质体制备与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突变生物合成、组合生物合成、选择性生物催化合成、代谢途径工程、基因工程疫苗、单克隆抗体、组织培养技术、基因治疗等。

3. 生物制药工艺的改进与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1)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发展发酵生产由最初的表面培养法发展到深层培养法,生产力大大提高。

微生物培养方式有补料发酵、连续发酵、固体发酵、高密度发酵(2)发酵控制技术的发展各种发酵参数(如温度、搅拌转动、通气量、灌压等)从最初的人工测量与控制,发展到自动化仪表测量与控制,再到目前的计算机控制(3)生物反应器制造技术的发展(4)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在生物药物生产中,提取和精制是最终获得商业产品的重要环节,也是生物制药产业核心技术之一。

4. 生物制药行业现行的分离纯化技术分类。

基于溶解度差异的分离纯化技术、基于分子大小差异的分离纯化技术、基于选择性吸附差异的分离纯化技术、基于电荷不同的分离技术、基于对配体亲和力差异的分离技术。

5. 生物制药产品的分类(1)微生物发酵产物(种类最多)①微生物菌体药物:传统的菌体药物有酵母菌体、单细胞蛋白,新型有灵芝、冬虫夏草菌、茯苓菌、香菇、猴头菇等②微生物酶制剂:如从动物胃膜和胰腺中提取蛋白酶、从植物麦芽中提取淀粉酶等③酶活调节剂:包括酶的抑制剂与酶的激活剂,如用于治疗糖尿病和单纯性肥胖的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米格列醇);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合成酶抑制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④微生物代谢产物:初级代谢产物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酶类、糖类、脂类等;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色素、生物碱、酶的抑制剂、植物生长素等。

生物制药工艺学 2工艺基础

生物制药工艺学  2工艺基础

僧袍芋螺
海鞘来源的抗癌肽 Didemnin B
Didemnin B是一种由7个氨基酸和2个羧 酸组成的带有分枝的环缩肽,既能抑制蛋 白质的合成,也能抑制DNA、RNA的合 成,对黑色素瘤B16细胞周期作用的研究 表明,它可杀伤各期细胞,尤以G1至S期细 胞敏感 ,它可快速完全介导HL-60细胞 凋亡。目前Didemin B已能够人工全合 成,该药完成了临床Ⅱ期实验,最有希望 开发成治疗癌症的新药。此外第二代 didemnins-脱氢didemnins B(aplidine)现 也已进入临床实验。
流体 CO2 SO2 N2O 水 氨 苯 甲苯 甲醇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乙烯
临界温度(℃) 31.06 157.6 36.5 374.3 132.4 288.9 318.5 240.5 —88.7 —42.1 10.0 36.7 9.9
临界压力(105Pa) 73.9 79.8 72.7 224.0 114.3 49.5 41.6 81.0 49.4 43.2 38.5 34.2 51.9
第二章 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
Basis of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第一节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
天然生化药物:
以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海洋生物为原料, 应用生物化学的原理、方法与生物分离工程技术加 工制造的一大类天然生物药物。
生物制药的主要流程: 生物材料的获得——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 —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后处理及制剂
反胶束相
混合器1 分离器1
进料 前萃取
混合器2
出料
分离器2
后萃取
应用
(一)蛋白质类药物 如蛋白酶、脂肪酶等
(二)、氨基酸 亲水性不同,疏水氨基酸主要在反胶束界面;亲 水性氨基酸在反胶束内部极性水中

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一、离心技术1. 制备超离心三种转子P3182. 制备超离心三种离心方法P3203. 沉降速度和沉降系数 P328 ①沉降速度:即在离心力作用下,物质粒子于单位时间内沿离心力方向移动的距离。

②沉降系数:即物质粒子在单位离心场中的沉降速度,量纲为秒。

一般所说沉降系数为S 20,w 。

4. 分析超离心的两种方法 P331 Svedberg 方程式:测分子量实质是用不同方法测其沉降速度。

原理测量量沉降速度法根据沉降速度测出沉降系数以推出分子量。

界面位移量与离心时间。

沉降平衡法特定平衡下,离心力与扩散力平衡,液面浓度为0,池底浓度为2c 。

任意两位移处的浓度。

5. 超离心的其他两种应用P334①对生物大分子的均一性估计;②生物分子形状、大小及水合度的判断。

二、膜分离技术1. 各向同性膜与各项异性膜P341①各向同性膜:厚度大,孔隙为圆柱体。

流速低,易堵塞。

②各向异性膜:1)正反两面结构不同:功能层是孔径一定、薄的“皮肤层”,支持层为孔隙大得多、更厚的海绵层;2)喇叭口滤膜,孔隙为圆台形。

2. 截留分子量P343分子量截留值是指阻留率达90%以上的最小被截留物质的分子量。

3. 浓差极化现象P346超滤是在外压作用下进行的。

外源压力迫使分子量较小的溶质通过薄膜,大分子被截留在膜表面,并逐渐形成浓度梯度,产生浓差极化现象。

✘害处:引起流速下降、影响膜的选择透过性。

✔解决方法:振动、搅拌、错流、切流等技术。

4. 五种微孔滤膜P3555. 三种测微孔滤膜孔径的方法P3566. 微孔滤膜的应用P361①mRNA的测定以及纯化:使用硝酸纤维膜吸附与mRNA配对的DNA单链,然后将放射性mRNA样品溶液过膜使目的mRNA与DNA单链配对结合。

最后洗涤游离RNA,并用胰核糖核酸酶处理除去残留RNA。

②环状DNA的纯化环状DNA链打开后,变为一条环状链和一条单链。

用硝酸纤维膜结合单链,而环状链过膜,即可纯化得到环状单链DNA。

生物制药工艺学(王徐整理版)

生物制药工艺学(王徐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1、生物药物:生物药物是指运用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综合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和药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等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2、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菌群体,促进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选出少数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菌株。

3、盐析法:是利用各种生物分子在浓盐溶液中溶解度的差异,通过向溶液中引入一定数量的中性盐,使目的物或杂蛋白以沉淀析出,达到纯化目的的方法。

4、吸附法:指利用吸附作用,将样品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杂质吸附于适当的吸附剂上,利用吸附剂对活性物质和杂质间吸附能力的差异,使目的物和其它物质分离,达到浓缩和提纯目的的方法。

5、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

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6、双水相萃取: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生两相或多相系统,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

7、生物分离技术:从动植物或者微生物的有机体或者器官、生物工程产物及其生物化学产品中提取、分离、纯化有用物质的技术过程。

也称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8、絮凝: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在悬浮粒子之间产生架桥作用使胶粒形成大的絮凝团的过程。

9、相对离心力:由于各种离心机转子的半径或者离心管至旋转轴中心的距离不同,离心力而受变化,相对离心力就是实际离心场转化为重力加速度的倍数。

10、亲和吸附剂:由载体及配基偶联构成,在亲和层析中起可逆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为配基,与配基结合的层析介质称为载体。

11、细胞破碎:是指利用外力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使细胞内容物包括目的产物成分释放出来的技术,是分离纯化细胞内合成的非分泌型生化物质(产品)的基础。

12、亲和层析:在生物分子中有些分子的特定结构部位能够同其他分子相互识别并结合,这种结合既是特异的,又是可逆的,改变条件可以使这种结合解除。

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是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物理化学与工程学和药学的原理与方法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用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保健的制品。

生物药物四大类型:?基因重组多肽、蛋白类治疗剂?基因药物?天然生物药物?合成与部分合成的生物药物3、生物技术制药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及发酵工程),尤其是重组DNA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生产多肽、蛋白质、激素和酶类药物以及疫苗、单抗和细胞因子类药物等。

4、生物技术药物理化性质:?生物材料中的有效物质含量低,杂质种类多且含量相对较高?生物活性物质组成结构复杂,稳定性差?生物材料易染菌,腐败?生物药物制剂有特殊要求 1、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法:?酸碱盐水溶液提取法?表面活性剂提取法与反胶束提取法?有机溶剂提取?双水相萃取?超临界萃取技术。

2、生物活性物质浓缩与干燥方法:?盐析浓缩?有机溶剂沉淀浓缩?用葡聚糖凝胶浓缩?用聚乙二醇浓缩?超滤浓缩?真空减压浓缩与薄膜浓缩3干燥常用的方法有膜式干燥、气流干燥、减压干燥4、菌种保存法:?斜面低温保存法、?液体石蜡封藏法、?冷冻干躁保藏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甘油冷冻保藏法、?其他干燥保藏法。

5、固化酶是指借助与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把酶束缚在一定空间内并具有催化活性的酶制剂酶的固定化方法: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共价键结合法1、细胞培养液的预处理:?细胞及蛋白质的处理,包括加入凝聚剂、加入絮凝剂、变性沉淀、吸附、等电点沉淀以及加入各种沉淀剂;?多糖的去除;?高价金属离子的去除,包括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

2、细胞破碎方法:机械法(匀浆法、珠磨法、超声法);物理法(干燥法、冻融法、渗透压冲击法);化学法(化学试剂处理、制成丙酮粉、酶解法)生物法(酶解法组织自溶法)3、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原理,1根据分子形状和大小不同进行分离如差速离心2根据分子电离性质差异分离如电泳法3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及溶解度不同分离如溶剂提取法盐析法,4根据物质吸附性质不同如吸附层析法5根据配体特异性如亲和层析法1、料液与萃取剂接触后,料液中的溶质向萃取剂转移的过程称为萃取,达到萃取平衡后,大部分溶质转移到萃取剂中,这种含有溶质的萃取剂溶液叫做萃取液,而被萃取出溶质的料液称为萃余液 2、影响萃取的因素:?乳化和破乳化?PH ?温度和萃取时间?盐析作用的影响?溶剂的种类、用量及萃取方式的选择3、双水相萃取法是不同的高分子溶液相互混合可产生两相或多相系统,利用物质在互不相容的两水相间分配系数的差异来进行萃取的方法4、影响双水相萃取因素:?成相高聚物的分子量?成相聚合物的浓度(界面张力)?电化学分配(盐类的影响)?疏水效应?温度及其他因素6超临界萃取操作方法:恒温萃取,恒压萃取,吸附法。

生物制药工艺学19章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制药工艺学19章生物制药工艺学
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 指药物直接与靶点结合,如酶抑制剂、受体拮抗剂等;间接作用 是指药物通过调节体内某些生理过程来发挥作用,如激素类药物 。
生物药物的合成途径
生物药物的合成途径是指利用生物技 术手段,通过微生物发酵、细胞培养、 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生产生物药物的 过程。了解生物药物的合成途径有助 于更好地掌握其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
生物制药工艺学19章

CONTENCT

• 生物制药工艺学概述 • 生物制药工艺学的基本原理 • 生物制药工艺学的主要技术 • 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生产实践 • 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未来展望
01
生物制药工艺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制备药物的方法和过程 的学科。
特点
生物制药工艺学具有高度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涉及生物 学、化学、药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生物制药工艺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生物制药工艺学与化学工程的交叉融合
在生物制药工艺中,涉及到大量的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需要应用化学工程的理论和技术 。例如,在抗体药物的制备中,需要用到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这些技术就涉及到物理 化学和传递过程的理论。
生物制药工艺学与数学的交叉融合
在生物制药工艺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如反应动力学模型、过程控制 模型等。这些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将极大地提高生物制药工艺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生物制药工艺学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疾病治疗药物
生物制药工艺学在开发治疗癌 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 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方面 发挥着重要作用。
疫苗研发
通过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方法, 可以研发针对传染病病原体的 疫苗,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件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件

基因突变与蛋白质改造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蛋白质进行定点 突变,以改善其功能或提高其稳定性 。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导入病 变细胞,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
基因诊断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检测基因突变、单 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疾病,为疾病的 预防和诊断提供依据。
细胞工程技术
细胞培养技术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实现细胞的 大量扩增和生产,用于药物筛
采用先进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如超滤、纳滤、色谱等,降低下游 处理的成本。
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培养
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实现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培养,提高单位体积 内的产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
副产物利用和废物处理
通过合理利用副产物和有效处理废物,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物 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05
CATALOGUE
特点
以生物技术为基础,涉及微生物、细胞、酶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具有高度 专业化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
生物制药工艺学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抗生素生产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抗生 素等药物。
疫苗制备
利用微生物或细胞培养技术制 备疫苗。
重组蛋白质药物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重组蛋白质 并生产药物。
基因治疗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治疗遗传性 疾病和癌症等疾病。
生物制药工艺学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生物制药工艺学概述 • 生物制药工艺流程 • 生物制药工艺中的关键技术 • 生物制药工艺的优化与改进 • 生物制药工艺的法规与伦理问题
01
CATALOGUE
生物制药工艺学概述
生物制药工艺学Leabharlann 定义与特点定义生物制药工艺学是一门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制备药物的方法和过程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制药工艺学》四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705060课程名称:生物制药工艺学英文名称:Bio-pharmaceuticals课程性质:专业课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36学时)学分:2.5学分适用专业:药学、药物制剂专业预修课程:有机化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建议教材:《生物制药工艺学》(吴梧桐主编,中国医药出版社出版)课程简介:生物制药工艺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从事各种生物药物的研究、生产、制剂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当前生物制药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重点讨论各类生物药品的来源、结构、性质、用途、制造原理、工艺过程与生产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旨在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品研究、生产和开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 掌握生物制药所需的基本理论和技术2. 掌握各类生物药品提取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技能3. 熟悉各类生物药品的来源、结构、性质、用途4. 了解本学科的成就、新进展本课程总教学时数为 48 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为 36 学时,实验课教学为 12 学时。

大纲的使用说明:凡本大纲所列各章节项目中划有横线“”的,表示必需掌握熟识的重点内容.注明“*”的,一般课堂上不作讲授,供学生参阅或学有余力的自学提高,其余均为应当了解的理论和知识.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生物制药工艺基础第一章生物药物概述(一)目的要求:掌握生物药物的含义及特点;熟悉生物药物的分类;了解生物药物研究范围,用途和研究趋势。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物制药;生物药物;特性;分类2、主要教学内容:(1)概述生物制药的含义(2)生物药物的研究范围。

(3)生物药物的特性、分类与用途(4)生物制药的研究发展前景第二章生物制药工艺技术基础(一)目的要求:掌握生物材料的来源,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方法及生化物质分离纯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熟悉影响生物活性物质提取的因素,生物活性物质分离纯化的特点和分离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

了解生物活性物质的存在方式,存在特点;生物活性物质的浓缩与干燥;生化物质分离纯化方法的综合评价等。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材料选择;提取;分离纯化2、主要教学内容:(1)生物材料与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材料的来源、生物活性物质的存在方式、存在特点、生物材料的准备(2)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影响提取的因素、常用的提取方法、提取方法的选择(3)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与干燥(4)生化物质的分离纯化方法分离纯化的特点、分离制备方法的基本原理、分离纯化的基本程序和设计、分离纯化的综合评价、制备物均一性的鉴定*(5)生物制药中试放大工艺设计中试放大特点、中试放大方法与内容第二篇生物分离工程技术第三章生物材料的预处理、细胞破碎和液-固分离(一)目的要求:掌握生物材料的预处理、细胞破碎和液-固分离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预处理;细胞破碎2、主要教学内容:(1)生物材料的预处理选择预处理方法的依据、生物材料和细胞培养液的预处理方法(2)细胞破碎选择破碎方法的依据、常用的四种方法(3)液-固分离过滤、离心分离及影响分离的因素*第四章萃取分离法第五章固相析出分离法(一)目的要求:掌握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掌握结晶的条件和方法;熟悉固体析出法的分类和等电沉淀法;了解其他沉淀方法。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盐析法;有机溶剂沉淀法;结晶法2、主要教学内容:(1)概述固相析出法分类(2)盐析法盐析法的特点和原理、影响盐析的因素、盐析用盐、盐析操作(3)有机溶剂沉淀法原理、操作条件的控制(4)等电点沉淀法原理与特点、操作注意事项*(5)其他沉淀法(6)结晶法结晶和晶体、结晶的条件、结晶的方法第六章吸附分离法(一)目的要求:熟悉常用吸附剂,了解影响吸附的因素,吸附色谱的溶剂和洗脱剂。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吸附作用;活性炭;大孔网聚合物吸附剂2、主要教学内容:(1)吸附的原理(2)影响吸附的因素吸附剂的特性﹑性质;吸附的条件;吸附物浓度与吸附剂用量(3)常用吸附剂(4)溶剂与洗脱第七章凝胶层析(一)目的要求:掌握凝胶层析的含义;掌握葡聚糖凝胶和琼脂糖凝胶的结构和性质;熟悉凝胶层析的实验条件和操作;了解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和凝胶层析的应用。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原理;凝胶;应用2、主要教学内容:(1)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分离原理、凝胶层析特点、凝胶层析含义(2)凝胶的结构和性质葡聚糖凝胶、修饰葡聚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多孔玻璃微球、疏水性凝胶(3)凝胶层析的实验条件和操作凝胶的选择和处理、凝胶层析柱的设计和制备、凝胶层析操作、主要参数测算、凝胶层析的某些扩展*(4)色谱峰变宽的问题峰宽的表示方法、溶液通过色谱柱造成的峰宽、溶液在柱外产生的峰加宽、分离效果问题-分离度(5)凝胶层析的应用脱盐和浓缩、分子量测定、凝胶层析在生化制药中的应用第八章离子交换法(一)目的要求:掌握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命名及主要理化常数;了解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和离子交换的选择性,掌握多糖基离子交换剂;了解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离子交换的动力学;熟悉离子交换操作方法。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离子交换树脂;动力学2、主要教学内容:(1)基本原理(2)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和分类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命名和骨架(3)离子交换动力学离子交换平衡、离子交换速度、离子交换运动学(4)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离子交换树脂的基本要求、影响树脂性能的因素、主要理化常数及测定(5)离子交换的选择性离子的化合价与水合半径的影响、离子化合价与离子浓度的影响、交换环境的影响、树脂结构的影响、偶极离子排斥作用(6)离子交换操作方法树脂的选择、树脂的处理和再生、基本操作方法(7)新型离子交换剂大孔﹑均孔树脂;多糖基离子交换剂(8)应用实例*(9)离子交换聚焦色谱第九章亲和纯化技术(一)目的要求:掌握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熟悉亲和层析的常用载体和载体的活化与偶联。

了解亲和配基;了解亲和层析的吸附和洗脱,其他亲和层析技术和亲和层析的应用。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原理;载体;洗脱2、主要教学内容:(1)概述亲和层析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亲和层析的特点(2)亲和层析载体亲和层析对载体的要求、常用载体(3)亲和配基配基的选择、配基的浓度、配基偶联的位置、配基的分子的大小(4)载体的活化与偶联亲和层析载体的活化、配基偶联的方法、用于固定配基的凝胶衍生物(5)影响吸附剂亲和力的几个因素*(6)配基与间隔臂的连接(7)亲和层析的吸附和洗脱影响吸附的条件、亲和层析的洗脱、亲和吸附剂的再生*(8)亲和过滤、亲和萃取、亲和沉淀、其他亲和层析第十章离心技术(一)目的要求:了解沉降和离心分离的基本原理;掌握离心力,沉降速度的基本概念;熟悉制备性超速离心技术;了解分析性超速离心法及其应用(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制备性离心方法;沉降速度;沉降平衡2、主要教学内容:(1)沉降和离心分离基本原理沉降与离心、离心力与沉降速度、离心机类型*(2)工业型离心机及其应用离心澄清机分离原理、高速管式离心机及其应用、碟式离心机及其应用、离心过滤机及其应用、螺旋卸料离心机(3)制备性超速离心技术沉降系数与沉降时间、离心设备、密度梯度技术、制备性离心方法(4)分析性超速离心法及其应用沉降速度法、沉降平衡法、超速离心技术的基本应用第十一章膜分离技术(一)目的要求:了解透析超滤微孔膜过滤技术;熟悉超滤的操作和应用及微孔膜的过滤设备和操作;掌握透析方法及装置。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透析;超滤;微孔膜2、主要教学内容:(1)透析透析膜、透析方法及装置(2)超滤的操作和应用超滤的特征和用途、超滤膜、超滤过程和装置、超滤的操作和应用(3)微孔膜过滤技术微孔膜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微孔滤膜、微孔膜过滤设备和操作、微孔膜过滤的应用第十二章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一)目的要求:掌握HPLC 的概念和特点;熟悉HPLC 分离方案的设计及实验条件的选择;了解HPLC 操作变量的确定及HPLC 的应用。

(二)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HPLC;制备型2、主要教学内容:(1)HPLC 的概念和特点分离机理和分类、色谱的重要参数及相互关系、柱色谱的有关参数(2)分离方案的设计色谱方法之间的组合、分离条件的最佳化、制备型HPLC 中常遇到的情况以及处理方法(3)实验条件的选择柱的选择与装填、柱填料、洗脱溶剂、仪器设备(4)操作变量的确定样品的进样量、制备产率、回收率计算和纯度的鉴定(5)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第三篇重要生物药物制造工艺第十三章生化药物制造工艺(一)目的要求:了解氨基酸类药物的基本知识及应用;了解氨基酸类药物的生产方法,掌握水解法。

了解氨基酸输液的有关知识。

熟悉蛋白类药物的分离与纯化,了解主要氨基酸和蛋白质药物及其生产工艺。

了解核酸类药物及其分离提取,发酵生产的生产工艺。

了解酶类药物的来源、提取和纯化,掌握酶的纯化方法;了解重要酶类药物及其生产工艺。

了解糖类药物及其制备的一般方法,掌握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了解重要糖类药物的生产工艺。

了解脂类药物的生产方法及重要的脂类生化药物的分类、性质、生产工艺。

了解维生素及辅酶的一般生产方法,主要的维生素及辅酶类药物的生产工艺(二)学时安排:理论课:11学时(三)教学内容1、基本概念或关键词:生化药物;制备2、主要教学内容:(1)氨基酸类药物氨基酸类药物的概述及分类;氨基酸类药物的生产方法;氨基酸输液(2)多肽及蛋白质药物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概述;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的制造方法;重要的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的制备(3)核酸类药物核酸类药物概述;核酸类物质的分离提取及其发酵生产;重要核酸类药物的制备(4)酶类药物酶类药物原料来源;酶类药物的提取纯化;重要酶类药物的制备(5)糖类药物糖类药物概述;糖类药物的一般制备方法;重要糖类药物的制备(6)脂类药物脂类药物概述;脂类药物的制备方法;重要脂类药物的制备(7)维生素及辅酶类药物维生素及辅酶类药物概述;维生素及辅酶类药物的一般生产方法;重要维生素及辅酶类药物的制备(四)实验内容:1、银耳多糖的制备及含量测定*第十四章微生物药物制造工艺第十五章生物制品制造工艺(一)目的要求:掌握掌握生物制品的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基础;了解生物制品的制造方法及其检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