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

1、《兰亭序》的作者和书写者是王羲之。

2、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法则是师法自然

3、名画《踏歌图》的作者是马远,朝代是北宋。 4.《草书洛神赋》的书写者是宋朝的赵构。5.最早提出“大同”思想的著作是礼记中的礼运篇。 6.《辋川图》的作者是王维。6.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是距今6000年前的在今天河南省濮阳地方发现的蚌壳龙。

8.《海国图志》的作者是魏源朝代是清代。 9.《资治通鉴》的编撰者是司马光。10.《齐民要术》的作者是贾思勰。11.书法名作《勤礼碑》的书写者是唐朝的颜真卿。12.《松风阁诗帖》的创作者是宋朝的黄庭坚。 13.中国文化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黄帝。13.《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南朝的刘勰。 14.中国古代农业种植生产特征是北粟南稻。

15、《救荒本草》的作者是明朝的朱橚。 16.《针炙甲乙经》的作者中国古代西晋朝的皇甫谧。

17、晋代著名的道家哲学和医学的代表作《抱朴子》的作者是葛洪。18.《山水清音图》的作者是石涛。

19、儒家文化的“六艺”指的是哪六个方面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20.书法名作《玄秘塔碑》的书写者是唐朝代的柳公权。21.《墨葡萄图》的作者是明朝的徐渭。22.《伤寒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他是历史上东汉朝代的人。23.《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24.《送子天王图》名画的作者是唐朝的吴道子。25.《荷花双鸟》名画的作者是明末朝的朱耷。26.著名书法名作《胆巴碑》的作者是元朝的赵孟頫。27.《茶经》的作者是陆羽朝代是唐代。

28、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六经”具体是指史、书、礼、乐、易和春秋。29.《自叙帖》的创作者是怀素。30.《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瑞,朝代是宋。 3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32.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是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33.佛教所说的“三宗”,包括了哪三个佛教派别:天台、华严和禅宗。

34.《文史通义》的作者是清朝的章学诚。41.《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唐朝的高僧玄奘。35.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具有形、音和义的三个要义。 36.马铃薯(土豆)的原产地是南美洲。37.《富春山居图》这幅旷世名画的作者是元朝代的黄公望。38.《野菜谱》的编撰者是明朝的王磐。39.儒家文化的“四书”,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名词解释

1.因材施教:答案: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对情况各异的学生必须有充分了解,而后才能给予不同的诱导。

2.诗眼:答案:诗眼既指创造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句中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字眼,更指诗人观察生活,体会人生,说理、抒情等方面所独具的智慧和巧思。

3.文野之分:答案:在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反对野蛮而赞扬文明。《书》中把“文明”当成一种美德,孔子也为“文明”规定了人们应当遵守的若干道德规范,并认为人们经过学习,可以成为讲文明的君子。

4.天人相分:答案:荀子建立了“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指出人除了具有自然物的一般属性以外,还有不同于“物”的属性。

5.“天人交相胜”观:答案:按照刘禹锡的解释就是,天与人虽然都是物质存在,是“万物之尤者耳”,是万物中最优秀的部分,但是天与人各有所长,不能相互取代。

6、史德:答案:中国古代史学十分重视史学家的品德修养,将其作为编纂史书的必要条件,主要是指编纂历史的过程中要具备忠、信的品德,不能违背历史的真实,要坚持“直笔”精神。

7.“中体西用”:答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节略语,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近代科技与文化,作为治国的辅助物。

8.学思结合:答案:学与思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离开思考的学习只能是知识的堆砌,而脱离学习的思考则无异于虚妄的空想。只有把学与思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学生学业的真正进步。

9、自然精神:答案:主要是道家的思想,提出要如实的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强调人们应当

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同时利用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发展人类自身。

10、天人合一、形神一体的整体观:答案: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整体,提出天人相应、天人感应等思想。认为天地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中医学也同样主张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同时人体本身也是有机整体。11、人文精神:答案: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它具有以下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礼仪形式,特别重视社会的细胞——家庭,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企求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世界。“人文”精神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美德:积极进取、坚忍不拔、敬老养老、救济孤残、勤俭持家等等。

12、私学:答案:私学是在中国古代官学衰弱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办学形式,出现在春秋晚期,私学的出现繁荣了学术文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直接导致中国诸子百家学说的形成。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3、循序渐进:答案:作为教学上的一个重要原则,循序渐进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实践中逐渐领悟出来的。从教学理论上讲,循序渐进必须考虑到教材难易程度、编排逻辑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一致性,且在教学上需注意由浅而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层层推进原则。

14、“防重于治,未老养生”:答案:中医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喻示人们从生命开始就要注意保健,防衰和防病于未然。这种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告诉人们必须自幼注意调养,平时主要调养,尤其在生命的转折关头,更应该高度注意调养。如能持之以恒,即可防衰抗老,预防衰老疾病的发生。这种防病抗衰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

15.官学:答案:官学是古代统治阶级筹办的教育机构。官学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模式,其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相当密切。官学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学校考试制度,定期考核以检验学生成绩;官学的皆由专门教育行政机构和专官管理学校。

16.“全球意识”:答案:主要是针对民族文化发展来说。主张“全球意识”的学者认为,文化的发展趋向应该有全球眼光,因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极为迅速,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十分快捷。所以文化的发展有一个综合的趋向,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都不可能不考虑整个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7.启发诱导:答案: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十分重视观察和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并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其心智,使之学习效果更好。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倡导者,他从不急于灌输知识,而是引导他们怎么学习,并善于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去激发学生开动脑经,取得良好效果。

18.天道自然:答案:天道自然是道家老子提出来的哲学观。所谓“自然”是对各种自然想象的理论概括,即是“道”。在老子看来,天既然是自然之物,那就没有必要崇拜它;人是自然之物,人与天使平等的。“天道自然”把人作为独立的因素,从“天”的束缚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中华民族是以一个哲学化的民族屹立于世界。

17.和而不同:答案:有道德的人胸怀宽阔,能容纳百物,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博采众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是,讲道德的人以“和”为准则,但不肯盲从附和,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不正派的人处处盲从附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18.“全盘西化”:答案:指文化的充分世界化,即遵循民主与科学的文化原则,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改造它。这不是毫无辨别的一切事物西化,是有选择的西化。

简答题

1.简要说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参考)一崇拜与信仰,不过越是到后来,金银器所反映的宗教内容就越少。二等级观念,代表占有者的社会地位。三反映出非常明显的民风民俗,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四金银器所反映的艺术水平也很具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价值。

2.简要说明孔子儒学“仁”的主要内容。

答案:孔子所说的“仁”乃是儒家道德的总称,主要包含了五种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孔子讲道

德并不止于这五种,其他德目如:俭、让、温、良、恭等也可以称之为“仁”。

3.简要说明中国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参考)一可以看到青铜器所反映的宗教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特色。二可以看到青铜器的礼制特征,反映出商周不可逾越的尊卑贵贱的等级,以及维护等级秩序的礼制观念。三要看青铜器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其纹饰、造型、铭文,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它给后来的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简要说明这个古代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含义。

答案:(参考)“大同”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达到高度的和谐,有才能的人能有所发挥,人们都具有仁爱之心,社会关怀触及每个孤苦残弱。在这个世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人们都乐于为社会繁荣贡献力量,这里不再有盗窃,不再有战争。“大同”是儒家的理想世界。尽管这个理想带有空想的色彩,古代哲人也找不到通向“大同”的路,但是她毕竟表现了古代人对当时剥削社会的抗议,向往一个美好的世界。

5.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教育的书院制度。

答案:(参考)书院是我国唐末以后逐渐兴起的具有独特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机构。第一,注重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结合,形成了学术研究的自由争鸣风气。第二,注重学生自修与教师指导的结合,着眼于学生独特研究能力的培养。第三,注重优美的自然环境(校园建设)与和谐的人文环境(师生关系)的结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尊师爱生动优良传统。

6、简要说明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答案:(参考)特点有三:一是历时最久。从两汉之际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元明清,近2000年的时间里都有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另外参与这一活动的僧侣都有三、五年、十几年,甚至长达二三十年的求法、传法经历。二是影响最深。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入和输出活动,在佛教流传的同时,中外各种文化发生碰撞,进行快速融合。三是化得最好。佛教传入中国后即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7.简要说明中国文化人文始祖炎黄二氏的主要功绩。答案:(参考)炎帝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原始农业,另一个功绩是发明了医药;皇帝部落的发明很多,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等的发明。

8.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瓷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答案:(参考)瓷器是我国重要的文物,是中国人民的独特创造。从瓷器的造型和装饰来看,它较完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面貌。它精致地表现力中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文思想。它充分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纯真的感情和潇洒的风度,使人成为真正优美的形象。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历史的尊重。

9.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医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

答案:中医学家在千百年的行医实践中形成了良好的医德医风。他们把不为名利,全力救治,潜心医道。认真负责作为自己的医德标准。名医孙思邈指出,医生的首要出发点应当是维护和保障病人的健康与生命,把人的生命价值看作是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挽救病人的生命看作是医生的最可宝贵的财富。

价值。

10.简要说明儒家中庸之道。

答案:(参考)孔子提出道德的最高标准,主张道德与行事结合,人们分析问题恰到好处,不过头、不误时,这才是道德的及至。中庸是一种认识方法,他能较为全面的观察事物;中庸作为道德教育理论,能鼓励人们去追求完善的人格,鼓励人们去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

11.简要说明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内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同时也吸收了外国的优秀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善于学习各种文化的先进之处,加以消化吸收,用以丰富自己,这种文化精神就是“会通”精神。(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思考题(有部分答桉)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化”的含义是( D ) A.人的品德 B.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 C.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 D.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2.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出现“文化”一词的是( A ) A.《说苑》 B.《论语》 C.《易》 D.《荀子》 3.“文化”中的“文”,在古代汉语中的本义是( B ) A.品德、修养 B.花纹 C.文治教化 D.人文,即社会现象和规律 4.“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A)A.《易·贲卦》 B.《荀子》 C.《论语》 D.《诗经》 5.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叫做(B) A.文化事象 B.文化现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内涵 6.我们平时经常讲“筷子文化”、“扇子文化”、均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人文精神属性而言的这一般被称为(D) A.文化产品 B.文化现象 C.文化事象 D.文化内涵 7.中国沟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形成于(B)A.魏晋 B.隋唐 C.宋元 D.明清8.位于阴山以南的从来都是中原人群与草原人群的必争之地是(D) A.山西高原 B.秦岭山脉 C.汾河谷地 D.河套地区 9.古希腊文明的经济发展主要归功于( B )A.农业 B.海上贸易 C.牧业 D.渔业10.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其中底层文化是指(B) A.精英文化 B.民间文化 C.大众文化 D.市民文化 11.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其地形呈阶梯状分布,总体来看,地势的走向是(A) A.西高东低 B.东高西低 C.北高南低 D.南高北低 12.吐蕃开始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D)A.唐朝 B.汉朝 C.宋朝 D.南北朝13.在中国境内,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地势最高的高原是(B) A.云贵高原 B.青藏高原 C.黄土高原 D.帕米尔高原 14.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古代在此地区杂居的人是(B )A.东夷 B.西南夷 C.南蛮 D.西羌15.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A) A.温带季风性气候 B.热带雨林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沙漠性气候 16.在历史上,最早提出把整个中国的疆域分为“九州”的说法出现在(B ) A.《国语》 B.《尚书》 C.《山海经》 D.《史记》 17.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B)中国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竺可桢将此期称为 A.温暖期 B.方志时期 C.寒冷期 D.仪器观测时期 18.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是(C ) A.太行山 B.河西走廊 C.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处 D.秦岭山脉的缺口处 19.公元前770年率众东迁,开始了东周时代的君主是(C) A.周幽王 B.周宣王 C.周平王 D.周公旦 20.春秋战国时期,成为文化中心的诸侯国是(C) A.秦国 B.楚国 C.齐国 D.赵国 21.于1553年以晒晾贡物为名,赖占了澳门的是( C ) A.荷兰人 B.西班牙人 C.葡萄牙人 D.英国人 22.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使者是(D) A.张骞 B.司马迁 C.唐蒙 D.班超 23.根据《史记》记载,五帝中进行了深刻的宗教革命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单选题 1.____,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 B、黄河文化向各地幅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幅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徒 2.“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这里的秦政指的是____. A、贵族政治 B、古代民主政治 C、古代官僚政治 D、以上三种政治的混合状态 3.中国传统的“和”的起点和基础是____。 A、存异 B、趋同 C、守一 D、无异 4.____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创造出来的景观 A、自然景色 B、文化景观 C、奇异地貌 D、沙漠绿洲5.中国文化的进化是____,遣传因素较多,变异因素较少。 A、直线性 B、跳跃性 C、渐变性(传承性) D、突变性 6.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特征是____。 A、智圆行方 B、行规守矩 C、极尽浪漫 D、融汇贯通 7.中国文化充满理性,这是一种“制天命而用之”的____。 A、分析理性 B、实用理性 C、非实用理性 D、创造性 8.____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最要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D、宗产继承 9._________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A、贵族制 B、世袭制 C、宗族制 D、宗法制 10.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__朝的____。 A、魏九品中正制 B、秦三公九卿制 C、唐三省六部制 D、宋三省六部制 11.中国哲学发展的高潮期是在____时代。 A、殷周 B、近代 C、宋明 D、先秦 12.人性论是中国__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A、道德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人本主义 13.战国时的墨家和名家提出的理论,标志中国曾出现____。 A、形式逻辑 B、辩证逻辑 C、伦理学 D、自然哲学 14.中国古代较为全面概括系统思想的观念是________。 A、道德观 B、逻辑观 C、阴阳观 D、五行观 15.佛教汉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____。 A、改变全部原来教义 B、分化为大、小乘

中国文化复习纲要

中国文化复习纲要一 第一章简论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中国文化的特点:外在特点(4)和内在特点(3) 第二章地理概况 世界屋脊四大盆地四大平原西藏在()归入中国的版图。明代设()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从秦汉到隋代实行(),从唐宋到辽金实行(),元明清三代实行()。汉武帝将国分为(),属于监察性质,还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唐代将一些比较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在边疆地区设()。元代初年,以()为中央政府。 第三章历史发展 ()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从()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最能反应母系氏族文化的是(),又称(),最早发现于();最能反应父系氏族文化的是(),又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三皇五帝。()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三王。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卜辞;从()即公元前()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西周通过实行()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西周农业生产已有了()之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王嬴政建立()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五胡。草木皆兵出自()战争。南朝均以()为都。()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朝建立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朝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的殖民地史。清朝政府在()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南京条约》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洋务运动。《马关条约》割让()等地。辛亥革命。 第四章姓氏和名、字、号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的符号。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姓。氏。姓氏最初的区别(3)。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而得来的,这时,()已经是()的标志。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时代。姓氏的主要来源(11)。郡望。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的反映。姓氏混杂的原因(4)。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全国姓氏中以()最多,其次()和()。名有五。名和字的关系(6)。号的流行是在()以后,()时为盛。 第五章汉字 ()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认得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和()。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和()。甲骨文最早是由()首先发现的。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和()。金文(钟鼎文)。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宋代主考经义策论。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 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 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总复习重点(全面)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 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 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 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7.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 史称“永嘉之乱”。 8.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 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9.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 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10.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 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11.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12.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13.赌胜:实质是打赌,碰运气,刺激人们从感官上接近神、共享神佑的愿望。如触摸某寺庙 山门前的某一动物形状或形态殊异的一小块建筑物,表示能得到一种定向的神赐。 14.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 完备。 15.分封制:是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封建制度。简言之就是分地以封诸侯。国王将土地分封给 诸侯,诸侯将所得的土地分封给大夫,大夫又将它分封给士,士则直接组织庶人进行生产活动。 16.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 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其重要原则,就是重视心理动机的判定。以善恶动机论罪,为人们的主观臆断打开了方便之门。 17.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 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18.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19.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20.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其含义是指可常行常用的最高的德。 二.选择题知识点。 1.文化的界定。文:①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②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③ 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④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化”的本义是改易。

《中国传统文化》(本科)复习资料及答案

期末练兵多选题 1、天人之辩的主要观点(ABCD ) A、重人事,轻天道 B、天道自然 C、天人相分 D、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2、中国传统艺术的民族特色(ABC ) A、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追求 B、重言志,追求美善合一的审美旨趣 C、圆融贯通的表现手法 D、较强的功利性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 ABCD ) A、以人为本 B、强大的延续力 C、以和为贵 D、重道德 4、造成中国文化近代转型迟滞的原因主要有( ABCD ) A、腐败的专制制度和残酷的经济剥削 B、腐败专制的官僚政治 C、禁海锁国,画牢自封 D、文化专制,扼杀异端 5、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ABCD ) A、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B、有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C、有助于祖国统一、振兴中华 D、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6、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包括( ABD )

A、实用功利性 B、辨证整体性 C、科学实践性 D、经验直观性 7、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ABCD ) A、侧重于人生哲理的探讨 B、哲学与政治、伦理含融不分 C、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 D、注重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较少做细部论证;注重对道理的直觉体悟,而较少做逻辑分析 8、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 ABCD ) A、天台宗 B、唯识宗 C、华严宗 D、净土宗 9、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 ABCD ) A、造纸术约在唐朝中期传入西亚,再到欧洲 B、火药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很快被应用于军事 C、中国美术、绘画、陶瓷对欧洲人来说不仅实用,而且是有价值的艺术品 D、在学术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由传教士传播到欧洲 10、中国优秀的史学文化传统包括( ABCD ) A、求实精神 B、惩恶扬善的批判精神 C、以史为鉴的经邦致用精神 D、融贯诸学,吸纳百家的会通精神 1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仁爱孝悌、谦和好礼 B、诚信知报、精忠爱国 C、克己奉公、修己独慎 D、见利思义、勤俭廉正 12、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有哪些方面( ABC )

文化导读

1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 (先秦子学) The philosophy in Pre-Qin times was marked by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ancient philosophical views.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were Confucianism (儒家):benevolence and justice, allegiance and forbearance (仁、义、忠、恕), the doctrine if the golden mean (中庸) and values the ethical(伦理的)relations of men. Taoism (道家):achieving good government through non-action”(无为而治) Mohism (墨家):In politics and ethics, Mohism proposes honoring virtuous people, opposing fatalism (宿命论) and aggressive wars, and upholding thriftiness and simple funerals. Universal love(博爱) Legalism (法家):espouses (主张) laying down laws to unify the thought of people, promoting agriculture to achieve affluence (富裕), waging (进行) wars to gain strength and power, and establishing a system of bureaucracy (官僚制度). 2 The orthodox philosophy during the Han Dynasty (两汉经学):banning all schools of thought except Confucianism(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human behaviuour finds responses in Heaven(天人感应) the power of the emperors are authorized by Heaven(君权神授) ma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天人合一) 3 Metaphysics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魏晋玄学): 4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隋唐佛学) 5 Neo-Confucianism in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宋明理学) 6 Application philosoph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实学) 1 Stress on spiritual existence(精神的存在):Nirvana(涅槃) 2 Stress on practice(实践):To prefer it is better than only to know it.To delight in it is better than merely to prefer it(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 Stress on morality(品德) 4 Stress on harmony(和谐)Opportunities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errestrial advantages,which in turn are less important than the unity among people(t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 Stress on intuition(直觉)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Ethics(伦理) and Morality(品德) The 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三从四德) the three basic rul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三纲五常) Seeking harmony and maintaining equilibrium寻求和谐和保持平衡 The Taoist Religion(道教):Taoism is the indigenous (土生土长的) relegion in China.Taoists revered (尊崇) Lao Zi as the originator of the Taoist religion and called him “Taishang Laojun”(太上老君). Three pure Gods(三清)of Jade Pure(玉清) who has a pearl within his fingers,Upper Pure(上清)who holds the universe in his arms and Great Pure(太清)who has a feather fan in his hand. Sakyamuni(释迦摩尼) When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 the sea,each demonstrates his/her divine power(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The most sacred Taoist mountain—Dragon-Tiger Mountain Buddhism(佛教):Buddhism originated in India in the 6th century B.C. Sakyamuni is said to be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The theory of Buddhism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amsara (轮回),meaning that living beings orbit around the six spheres of heaven, hell and earth, just like an ever-turning wheel. Four Noble Truths(四谛):life is suffering,the cause of suffering is desire,the answer is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一、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及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三、“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四、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

中国文化概论简答题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习 1.简述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 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 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2.简述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项成就 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 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3.区域文化是由哪些因素共同构成的?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 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 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区域文 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4.请说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的著作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 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 5.简要说明传统语文教育的风格 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 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6.简述中国建筑的特点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 的思想观念。 7.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简述中国古代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①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 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④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是指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9.简述汉代察举制与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区别 答: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考试只对任职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士族的政治特权。 10.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答:科举考试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两点: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是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_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导论期末复习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考题题型及要求: 1.单项选择题(20题,每题1分) 2.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 3.案例题(1题,30分) 4.拓展题(2选1, 30分) 复习重点: 道德无为礼乐仁义兼爱 名士外儒内法孝法隐 琴棋书画意境茶中庸君子和恕恭敬佛禅 市民文化洋务运动“五四”西学东渐 《中国文化导论》资料 一、单选题(按第一个字的拼音字母排列) A 1、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 2、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史记》)。 C 3、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人本思想)。 5、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外儒内法)。 6、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宋元时期)。 7、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南方亚文化圈)。 8、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神仙家)。 9、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蜕变时代)。 10、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洪秀全)。 D 11、《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12、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人的作为)。 13、“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宋代)。 14、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15、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董仲舒)。 16、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F

中国古代文化要藉导读期末考试复习辅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0XX年7月中国古代文化要藉导读期末考试复习辅导 各位学员,期末考试临近,为了帮助大家做好期末复习工作,现将考试的题型以及复习的重点内容做一说明:分,题型以及考查目的如下:100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总分为 1、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需要注意的是要将答案填入表中,否则不予计分。选择题主要考查大家对这门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品的特点、作家与其注释作品的关系。分。主要考查注释的体例、注释的名篇。255分,共 2、名词解释。每题 3、问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要求对重点学习的注释作品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知道它们的特点。考查的范围见考试大纲,其中以省校直播课讲授内容为主。 复习的时候请注意以下内容: (一)、选择题部分要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参考挂在省电大网上的练习题: 1、《礼经》在汉代“五经”中指的是《仪礼》,而同时还有两部讲“礼”的书《周礼》和《礼记》。 2、“春秋三传”是指《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3、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命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一批儒臣编纂《五经正义》。 4、“十三经”中的《孟子》是到宋代才升格为“经”的。 5、《三国志注》的作者是裴松之。 6、《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7、《世说新语注》的作者是刘孝标。 8、唐代子书的注释,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子疏》等是后人推重的注本。 9、把儒学经典哲学化,是宋明理学对经学发展的贡献。 10、首先提出四书并行的是北宋的程颢、程颐,他们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11、明清时代出现了李贽、冯梦龙、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评点大家。 12、“十三经注疏”中的《春秋左传正义》是[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等正义。 13、“十三经注疏”中的《论语注疏》是[魏] 何晏等注,[宋] 邢昺疏。 14、《十三经注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疏不破注,即疏必须维护注的观点。 15、南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是为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作补注。 16、“清人十三经注疏”中焦循的《孟子正义》是专为东汉赵岐《孟子章句》所作的疏证。 17、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是补注体式注释古籍的精品。 18、《离骚纂义》的作者是当代楚辞研究大家游国恩。 19、评注体古籍的评,记于书页正文之上端空白处者,称“眉批”,记于正文和注文之侧者,称“旁批”。 20、陈桓先生在《校勘学释例》中,把校勘法归纳为四种,即“对校”、“本校”、“他校”、“理校”。 21、《诗经》三百零五篇之外,还有六首只有题目没有正文,通常称之为“笙诗”。 22、从孔子开始,一代代学者相继进行了一场把《诗三百》诠释为儒家经典的学术运动。新近问世的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应当是这场运动的第一批重要成果。 23、汉代治《诗经》的学者,有今文三家,另有古文一家,就是传<<毛诗>> 的毛亨。和毛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4、汉代治《诗经》的今文三家指传《鲁诗》的鲁国申培,传《齐诗》的齐国辕固,以及传《韩诗》的燕国韩婴。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填空题 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 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 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 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 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 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 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 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 二、名词解释 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9、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文化观念。 10、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12.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三、简答题 1、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答:①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②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教学文案

中国传统文化复习题

第一讲绪论 1、名词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答: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与“新文化”相对】 2、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两者有何区别? 答:文化本义:文,纹理。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化,教化,使人与人和谐融洽。 文化定义: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总之,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3、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 A、时代性——承传与变异B、地域性——差异性C、民族性——与地域性紧密相连D、阶级性——E、同一性——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4、文化有哪些作用?请简单分析。 答:A、满足需要的功能。B、认知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 D、凝聚的功能。 分析,暂略 5、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基本特点?请简单阐释。 答:(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非宗教性、泛道德性、内倾性、重乡土情谊 第二讲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一)

《周易》的哲学观 名词解释:《周易》 1、《周易》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中的地位。 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源头活水。 2、《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 答:《易经》和《易传》 3、《周易》卦形中的两种基本符号及其代表意义。 答:阴阳二爻 阴(--)代表阴、柔、女、妻、臣、弱、小、暗、偶数等,代表静态的。阳(——)代表阳、刚、男、夫、君、强、大、明、奇数等,代表动态的;阴阳爻象的形成,本于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直接观察,象征着广泛的相互对立的种种事物、现象。 4、《周易》的核心思想及其变化观是什么? 答:变化观: 1、矛盾观 2、发展观 3、内外因结合的动力观 核心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并在阴、阳的作用中向前发展。“三易”:变易、简易、不易 (上面四个小问题,可以成为该名词解释的主要内容) 5、“三才”指什么? 答:天—人(君子)—地 1、人取法天地之性,与自然相融合。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一.简答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1)伦理中心 (2)中庸务实 (3)人文传统 (4)尊君重民 (5)延绵韧性 2.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3)激烈的兼并战争,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 (4)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5)宫廷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3.春秋时期私学兴起的意义和影响: (1)“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表明文化教育不再为少数所垄断; (2)使学术下移,促使政与教的分离,官与师的离,从而使教育成为一门专业; (3)为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扩大,社会进步创造了条件。 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 (2)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 (3)春秋战国时期的“选贤任能” (4)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 5.农业自然经济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强化了人们重土、思乡的情感,培养了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文化心态。(2)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精神。 (3)造就了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民本主义传统。 (4)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6.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中国史学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本内容之一。 其次,我国古代史著数量相当可观,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系统而完整的记载。 最后,中国古代史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7.简述唐代文化的特征? 第一,唐代文化具有开放性。它不断地吸纳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毫无保留地输出去,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唐代文化具有兼容性。在唐代文化的各个层面,深深打上了外来文化的烙印:舞蹈、审美观、思想文化方面等 第三,唐代文化具有典范性。1、对当时周边地区而言,唐代文化成为别国竟相效仿的样本2、唐代文化对后世的垂范作用。 制度文化:三省六部制、史官制度、科举制度 思想文化:宗教、书画、哲学思潮 8.简述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 1、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2、“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