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简介

合集下载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彝族简介 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简介彝族有哪些支系主要分布在哪里导语: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 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有776.23万人,总人口位居壮、满、回、苗、维吾尔、土家之后的第七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人世代在云贵高原和康藏高原的东南部边缘地带的高山河谷间生产劳作,繁衍生息。

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土地江川养育了一代代彝族人,也孕育出彝族人悠远的历史和朴素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6种方言;彝族有自己的历法;彝族音乐富有特色,舞蹈多与歌唱相伴;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颇富民族特色;彝族人喜欢饮酒,席地而坐,围成一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

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

在彝族地区,最隆重的节日是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到夜晚,人们点上火把,火把行列从村头照到田野,人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尽情歌舞,云南巍山的“打歌”,弥勒的“阿细跳月”,楚雄的“打跳”,石林的“大三弦”,红河的“罗作舞”,凉山的“朵洛荷”等欢快的集体舞在这天都会大展风采。

彝族的节日很多,除火把节、彝族年等重大节日外,各地有不同的节日,比如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一带的“插花节”别具一格。

人们把绚丽的马樱花戴在头上,插在门前,表达对抗暴除恶英雄咪依鲁的赞美。

在马樱花盛开的时节,当地彝族人民唱歌踏脚,尽情欢乐,庆祝幸福生活常识分享。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少数民族彝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04
彝族的传统节日与习俗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传说
彝族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彝族先民的祭祀、庆祝活动,如火把节、春节等。这些 节日与彝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彝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多种多样,如火把节传说起源于古代彝族人民在田间劳 作时,发现有火虫破坏庄稼,于是他们点燃火把将火虫驱赶,从而形成了现在的 火把节。
教育普及
加强彝族民俗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普 及力度,提高青少年对多元文化的认 识和尊重意识。
创新发展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 时代需求对彝族民俗文化进行创新发 展,使其更具活力和吸引力。
06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的现实 意义与展望
彝族民俗文化科普对于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意义
增强民族认同感
通过科普彝族民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彝族的文化传统,从 而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语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文 字有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 。
宗教信仰
彝族信仰祖先崇拜和自然 崇拜,部分地区也信仰藏 传佛教和道教。
彝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彝族传说中认为其祖先是 远古时期从北方南下的部 落,经过长期迁徙和融合 逐渐形成现今的彝族。
历史记载
据史书记载,彝族在古代 是西南地区的土著民族, 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和战争。
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时期,彝族地 区逐渐形成了以土司制度 为核心的社会体系。
彝族的传统文化
服饰文化
彝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 特色,男子通常穿短装,戴帽子 ;女子则穿左襟大褂,戴银饰。 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略有差异。
饮食文化
彝族的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 辅以荞麦、薯类等杂粮。酒是待 客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必

彝族年

彝族年

洞房里的打斗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 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 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 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 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 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 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 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 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 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 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有一天,天王拨开云头,巡视人间,发现山头还剩下一座房子,房顶上还有一 只乌鸦正鸹鸹高叫。乌鸦高叫,是不祥的预兆,天王忙叫妻子翻看天书,他的 妻子开柜翻书时,发现耗子已把天书咬得破烂不堪。天王气愤地追击耗子,途 中被一条蟒蛇咬伤了脚趾,痛得他死去活来。这时,一只云雀飞来告诉天王, 青蛙能治好他的创伤。天王的妻子立即请来了青蛙,青蛙要他答应把女儿嫁给 老三,才给他治病,逼得天王没法,只好应允。青蛙眼见这个成全老三婚事的 计划圆满实现,便扑通一跃,跳进了池塘。天王抓不住青蛙,伤口越来越厉害, 就此一命呜呼了。
凉山型
社会习俗 (婚俗、节庆)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
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
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 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全寨男女老幼都去看赛马。马蹄声、挥鞭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冲天的音响, 把年节的气氛推向高潮。赛马结束,小伙子们又进行摔跤比赛,让自己得到锻炼、 让大家得到欢乐。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 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 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 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 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 “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 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 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 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 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一、彝族简介
•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 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 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 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 部。
二、服饰
•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 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 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 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 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 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 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 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 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 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 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 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 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 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 “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 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 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 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 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 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 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 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彝族的简介

彝族的简介

彝族简介彝族,历史记载为“夷”,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871万人(2010年),在官方承认的55个少数民族中为第六大少数民族。

中国彝族聚居区和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三省,其余各省市区也均有散居分布。

越南的彝族支系被称为“倮倮族”,人口3307人(1999年),为官方承认的54个民族之一,分布在河江、高平和老街等省。

缅甸、老挝、泰国等地亦有近百万彝族,部分居住地还留存有少许指路经和古彝文。

彝族内部有尼苏(崇尚黑色)、纳苏(纳苏颇)、罗武、撒尼、阿西、猡猡、米撒泼、等多种称谓,部分不同称谓代表不同支系,各个支系族群之间主要以方言和服饰区别。

彝族语言属缅彝语群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越南的倮倮族大多数属于说彝语南部方言的尼苏人。

彝语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75年的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了819个规范彝字,该方案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拥有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风俗习惯“左脚舞”传说彝族左脚舞有1000多年历史,三月会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康熙41年(1702年)就有左脚舞最早的文字记载。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在绿汁镇的彝族聚居的者拉、龙格利等地,数百年来每到农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阳西下之时,远远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众不邀而到,弹起龙头弦子,男女和声或齐声唱起左脚调,手牵手、肩并肩,围成一个个几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圆圈,欢跳左脚舞。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4)滇东南型
本型服饰流行于滇东南彝区及广西那坡等地。女装以右襟、对襟上衣及长 裤为主要款式,个别地区着裙;男装上为对襟,外套坎肩,下穿宽裆裤。广西 那坡、云南麻栗坡部分彝族还保留着贯斗方袍的古老款式,这款服装仅在节日 或举行仪式时妇女穿用。 本型衣装多以白、蓝、黑为底色,多饰动植物花纹 和几何图案。工艺有刺绣、镶补、蜡染等多种技法。分路南、弥勒、文西三式。
节”、“彝族年”、“拜本 主会”、“密枝节”、“跳 歌节”等
寨装节——彝族少女的时装表演:
楚雄彝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 三月二十八日。
赛装节为居住分散,平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难有机会相聚相识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
个表白爱情的机会。
• 宗教:流行多神崇拜;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
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土掌房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
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使用夹板 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平顶的制作也与石 楼相似,也具备晒场的功能。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 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诺苏”、“纳苏”、“聂苏”、“阿西”、“撒 尼”等(“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 族”)。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 统一称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 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区;不少彝族人通汉语; 彝文历史上称“夷经”、“罗罗文”等,今留有大 量彝文记载的文献。

彝族文化概述

彝族文化概述
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严 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行。 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 彝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活动惯俗 ,主要体现于公房社交、夜会社交、歌场社交、婚丧祭社交、节日社交 等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史 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文化 和艺术。

(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
彝族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支(彝语支语言还有纳西、哈尼、拉 祜、傈僳、基诺等语言)。彝语分北部、东部、南部、东南部、西部和中部6大方言26个土语 ,各方言内部还分许多次方言和土语,方言间差别较大,基本上很难相互通话和交际。
语言文字
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彝 语 称之为“诺苏补玛”、“乃苏讼 纳”、“聂苏索”、“纳苏缩”等。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汉文 史志称之为“爨(cuan)文”、“毕摩文”、“倮倮文”、“韪 文”、“夷经”。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彝文是一种古老的 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彝 文 字 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 意、指事、假借四类。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婚嫁习俗
打扮新娘
饮食习俗
() (八)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自 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源极为 丰富,虽无海味,但山珍较多。彝 族的饮食比较粗糙,以就地取材为 主。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卜、 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猪、羊为 主,同时畜养牛、马、鸡等。凉山、 昭通、毕节这些地方的彝族多食用 荞麦饼、米饭、玉米饭,无论猪、 羊肉做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 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彝族简介

彝族简介

地理: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

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

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

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之所在。

历史: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

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族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蛮夷,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

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起源:关于彝族的族源,迄今仍众说纷纭,尚无定论。

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氐羌说为主。

土著说又分西南土著说和云南土著说两种。

西南土著说认为,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祖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

这种主张的依据,除了汉文文献资料外,更多的是古彝文文献资料和神话传说等。

云南土著说认为,云南是彝族的起源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简介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人口为7,762,286人(2000年统计)。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

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和百越族群。

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

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最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土家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

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

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

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

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凉山是歌舞之乡。

凉山彝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

民间音乐
中的民歌和民间文学关系密切,很多普遍流传的抒情长诗,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丝牛牛》等。

都是用歌曲形式传唱的。

除叙事性的歌曲外,有结婚时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节唱的歌曲如《都火》、劳动时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学歌》等。

此外还有山歌,如布拖高胜山歌、儿歌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