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

合集下载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峨山县境内的土著民族,彝族村寨多居于依山傍水,周围有树,背风向阳的地方。

以前彝民住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俗称“土掌房”,土掌房冬暖夏凉,平顶上可凉晒衣物及农作物。

彝族喜欢喝酒,用高粱、大米、包谷等粮食烤酒,自酿自喝,当远方宾客来时,主人取出陈年佳酿,杀鸡宰鹅款待,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男子嗜吸水烟筒。

烟筒用一节小碗口般粗细的龙竹制成,客人进家,主人先换净烟锅水,用布揩干净后,恭敬递给客人吸用。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新街、祭山神、火把节等。

另外也有与汉族相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

近年来,彝族最有特色,活动面最广,人数最多的重大节日即为“火把节”。

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称为“贝玛”文。

彝族舞蹈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性舞蹈。

峨山居住的彝族常以花鼓舞、四弦舞、烟盒舞、跳大娱乐等自娱自乐。

逢年节日、红、白、喜、丧事都请花鼓队来跳。

四弦舞是一种彝族非常喜爱的舞蹈,俗称“大娱乐”,无论场地大小,人员多少都可跳舞,舞者伴和着乐曲在胸前击掌,脚步在拍节中移动,轻快悠扬。

烟盒舞是用双手手指夹住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舞蹈活泼优美,节奏感很强,表演特点明快。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彝族风情饮食习惯

•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 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 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 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 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 “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 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15岁以后, 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 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 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一、彝族简介
•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 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 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 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 部。
二、服饰
•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 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 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 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 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 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 精美多采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 目。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 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 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
•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节日期间,人们 弹着大三弦,跳起“阿细跳月”,同时举 行摔跤、斗牛等活动;楚雄、弥勒等地的 彝族,也举行传统的“祭火”仪式。节日 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处,到处是 “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 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 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 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 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 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 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 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的地区,拥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四川凉山地区的主要风俗:
1. 火把节: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神灵保佑,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 彝族舞蹈:凉山彝族舞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披毡舞》、《大刀舞》、《跳月》等。

这些舞蹈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3. 婚俗:凉山彝族的婚俗非常独特。

传统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求婚、送聘礼、迎亲等。

在婚礼上,人们会唱歌、跳舞、喝酒,以表达祝福和喜悦。

4. 饮食文化:凉山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彝族人喜欢吃烤肉、荞麦面、酥油茶等传统食品。

此外,凉山的酿酒文化也非常悠久,著名的有“凉山酒文化博物馆”。

5. 毕摩文化: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摩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主持祭祀、卜卦、治病等活动。

以上是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些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这些风俗和传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展示了凉山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彝族主要是在四川地区,他们的主食主要是土豆、玉米之类的为主,稻米也会吃但是比较少。

那么彝族的风俗习惯你具体都知道都知道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传统节日(5篇)

彝族传统节日(5篇)

彝族传统节日(5篇)1.花脸节: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

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

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

花脸节即由此得名。

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论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节日期间,村民都不准劳动,不准春碓、推磨。

2.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

据彝族太阳历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做喜庆的日子。

六月是稻谷抽穗、包谷扬花、各种作物接近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庄稼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燃火把除虫灭害,以保丰收。

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指定场地,斗牛、赛马、赛歌舞;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戏,以表示亲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烧去相互身上的邪魔。

此外,举着火把巡绕住宅周围、田间地头以灭虫除害,然后成群的人们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各支系活动形式及含意有所不同。

阿扎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至二十六日过2天半,除每天早晚献祖宗外,第1天祭“苍龙”,第2天献“房神”,第3天献“庄稼神”,有的还到地里献“雷神”,祈求保佑。

节前每家都砍嫩松树,并楔A木楔晒干,制成火把,每天晚上献祖宗饭时都点燃。

晚饭后青年男女汇集空场,耍火把、弹弦子、跳弦舞,精神抖擞。

火把打碰声,愉快的欢笑声,使村寨一片欢腾。

青年人兴致越来越高,深夜不散。

献“房神”极严肃认真。

在房后立祭台,由当家人祭献,献物有一小箩玉米,放1.65米麻布或白布、手镯、戒指;加1碗大米,放1个鸡蛋;箩前置1碗清水,3个酒杯。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文化对彝家民居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它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1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彝族风俗

彝族风俗

建筑习惯:彝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环境幽美。

村民一般都依照水流和山势的走向,选择向阳、背风、汲水和交通方便的平缓山坡建造房屋。

平坦地区的彝族房屋,一般为土木结构的瓦房。

住宅布局大多是三间正房,分别作为堂屋、卧室和仓库,左右各有两间耳房作为厨房和杂物间,俗称“三间两耳”。

正房正中一间是堂屋,内设俗称“锅庄”的大塘,上面置一个支锅的铁三脚或三块支锅石。

火塘是煮饭烧菜的地方,又是全家围火吃饭、谈天、休憩和待客的场所。

在彝族的传统住宅中,最具特色的是“土掌房”。

它以块石作墙基,用坯砌墙或用当地又粘又韧的红土夯墙,墙上架梁,染上铺以竹木,树枝以及茅草或稻草,上面抹一层稀泥,再铺以细泥土,洒水捶实、拍平,做成平台屋顶。

“土掌房”就地取材,简便易建,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生活在林区的彝民,他们的传统住宅是“垛木房”。

这是用破了口的原木,交叉堆垛为墙,屋顶盖以劈开的木板为瓦,再压上石块,俗称“瓦板房”。

饮食习俗:平坝彝区的老百性,平日以稻米、玉米小麦、洋芋等为主食,而高寒山区则以玉米、荞麦、洋芋为主食。

副食为蔬菜、豆类、瓜果和羊、猪、鸡等肉类。

逢年过节,或贵客登门,主人要杀鸡宰羊甚至杀猪待客。

同时,他们杀牲不用刀,杀鸡鸭用手捏死,杀羊、猪则用木棒等捶击头部,于是俗称“打牲”,或曰“打羊”、“打猪”。

有趣的是,宰杀之前,主人要请客人先验看牲畜,以示主人的城意和对客人的尊敬。

烹煮时,主人把剁成拳头大小的肉块下锅炖煮。

吃起来又鲜又香,十分可口。

因肉块似砣,又因用手托着吃,故曰“砣砣肉”。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关于彝族的风俗

关于彝族的风俗

关于彝族的风俗
(1)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端庄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

国内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一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中下旬选吉日过春节。

(2)火把节: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是每一年公历的六月二十四日,经历三天。

节日期限内,大伙儿穿着盛装,集中在村子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演唱、民族舞蹈、赛马会、斗狗、斗羊、跌倒、选秀节目等,主题活动的內容各种各样,热闹非凡。

⒉婚恋:彝族婚后生活的特性是同祖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姑舅表优先婚和姨表禁婚。

这一特性在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具体表现得更加显出,国民大革命前若异族通婚,按习惯法要处死或逐出家族。

严禁家支内婚,同宗、同宗联婚看作乱伦,违者惩治死刑。

严格执行等级内婚,剥削阶级的兹莫和诺合与被统治阶级的曲诺、啊娇、呷西正中间,禁止联婚,婚内出轨关系也在严禁之列,违者均要处死。

3.丧葬:绝大部分地区彝族实行土葬,四川大凉山彝族实行遗体火化,葬后,就地基坑开挖、石盖严,或将骨灰放进袋,用马驮藏于岩穴。

此后,要为死者举行“安灵”庆典,用一寸左右的竹子,项目外包白羊绒,缠道德底线,放入长五寸、挖有槽的棍子内,再用麻皮缠,削尖木棍两侧,挂在一
块竹篾笆上,灵牌便制作了,彝语称作“马都”。

“马都”置放屋子里梁下上面祖先牌位上。

祖先牌位是家中最高尚的地域,不可以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的忌讳彝族群众最恨别人叫他们“老彝胞”和“蛮子”,他们认为这种称呼是对他们的最大污辱。

到彝族群众家里作客,要坐在锅庄 (即火塘)的上方或右方,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觉的下方和左方。

忌用脚踏在锅庄上,更不准从锅庄上和堆放的柴上跳过。

彝族对待客人、一般都用酒肉盛情款待。

他们给你东西吃,你必须吃,即使不会喝酒也要少喝一点,表示谢意。

不然,就认为你看不起他们。

彝家给你吃的东西,只准在那里吃,不准带走。

否则,就会说你对人不讲义气。

忌戏耍动头;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扛于肩上;有孕之妇忌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装“天菩萨”又称“指天刺”。

是指彝族男子头顶上的头发编成的小辫。

习俗认为这是本人尊严的象征。

内藏“天神”,主宰着本吉凶祸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故他人不得随意触摸,如被人触摸了“天菩萨”。

本人会以为是件倒霉的事,是凶祸的征兆, 要与之相搏斗。

犯忌者也会认为是自己输了理。

如果双方是同等级的,要主动打酒赔礼。

如果犯忌者身份低下,轻则杀猪、羊宰牛,大办酒席赔礼请罪;重则还会被断臂,甚至被处死其是妇女,更不能乱摸男子的“天菩萨”。

如果妇女触摸了“天菩萨”,那是对“天菩萨”的亵渎和触犯,将对男子终生不利。

除了女士杀鸡买酒当众赔礼道歉外,“天菩萨”还必须剃掉。

否则死后不得升天。

彝族男子即使是仇敌相互械斗时,双方也严禁触动对方的“天菩萨”。

否则,也要砍去犯忌者的手臂。

宗教信仰①彝族是个崇火的民族,认为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温暖、熟食、摆脱了野兽的攻击等。

彝族堂屋的火塘在人们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他们一生都离不开火塘,于是便产生了对火塘的崇拜。

彝族把火视为驱邪消灾和带来吉祥幸福的神圣之物,在节日里,人们烧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尽情欢乐、对火的崇拜,还使他们离开人时,也要有火为伴。

在火葬中让魂归祖宗发源地,而家人为死者设置的灵牌,则要安放在火塘旁边的正面墙上。

②彝族还有崇拜黑虎的宗教信仰,并把黑虎视为本族的图腾和祖先。

彝民对黑虎的崇拜观念还扩大为对黑色的崇尚之俗,认为祖先灵魂喜欢黑色,于是盖好新房后,要把房子用烟火薰黑方可迁入居住。

火葬俗:彝族葬法新异多样,有树葬、陶器葬、岩葬、火葬、棺木土葬等不同葬式。

尤以火葬和棺木葬为常见食俗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

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

蔬菜也较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

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

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

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

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

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

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

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

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

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

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

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

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

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

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

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

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

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

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

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民嗜酒,男女老少皆能饮酒,他们喝酒时,常先把酒倒进大碗里,你喝一口递给我,我啜一口传给他,大家依次轮流喝着这一碗酒。

于是,人称彝家这种喝酒方式为“转转酒”。

彝族热情好客。

他们宴客时,往往只有男主人陪客,或让客人先吃,女主人等客人吃完了才吃。

所以,作客彝家,切不可把酒菜都吃光了。

同时,就餐后告辞时,客人要赠送一些礼物或留下一些钱,以示答谢。

“姑娘房”彝族男女的婚恋:“姑娘房”16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

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

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水,捉住拼命戏乐。

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

进门前,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像一粒"棋子"。

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逐渐改为上葬。

婚俗彝族是一夫一妻制。

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定亲及娶亲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

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

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

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

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

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

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

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

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二、迎宾礼彝族人十分好客,热情劝客人饮酒。

凡是到彝家作客,主人都要拿出酒来,相对举杯,席地而坐,一边倾心相谈,一边劝酒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的酒。

喝吧;尽情地喝!”直到客人醉倒了方不再劝。

每逢过年过节,彝家的阿妹子(姑娘、妇女)就抱着一坛酒,插上几支锦竹杆或麦杆,站在家门口的路边上。

凡是来往行人都要劝你拿着杆杆从罐里吸饮过酒后才让你走路。

人们称:“甜不过彝家一杯酒,好不过彝家人的心!”服饰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创造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服饰习俗,在彝族物根据彝族服饰民俗的地域、支系表现,可将彝族服饰划分为介绍其中几种。

凉山型凉山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

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男子发式为传统的,即蓄,左耳戴蜜腊珠、银耳圈等饰物。

下着长裤,并因语言,地域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佩饰最富特色即为“图塔”,是斜挎于身上的佩带,用细牛筋编织成带,带面镶以白色砗磲片。

妇女着裙,戴头帕,生育后戴帽或缠帕。

双耳佩银、珊瑚、玉、贝等耳饰,重颈部修饰,戴银领牌。

下着百褶长裙,成年裙分为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成筒状,下节多皱褶。

多在腰际佩挂一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下端缀以五色飘带,用于盛物。

另在胸前佩戴口弦、针筒以及装饰过的獐牙,信能以之辟邪。

其衣饰的传统衣料以自织鸡冠帽鸡冠帽是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再用1200多颗大小银泡镶绣而成,戴在头上像一只“喔喔”啼鸣的雄鸡。

鸡冠帽是彝族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征。

因此,每年过“尼这两”节时,红河地区彝家姑娘都要绣制一两顶鸡冠帽。

鸡冠帽戴在头上,表示雄鸡永远伴着姑娘,帽上的大小银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远光明和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