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有光》阅读题附带答案
《知者乐,仁者寿》阅读练习及答案

知者乐,仁者寿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已经109岁了。
数字在年龄上的叠加并未使这位文化老人不堪重负,他反而因宽仁的心态而愈显睿智,筋骨亦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健康。
“97岁去体检,医生以为我写错了年龄,给我改成了79岁。
”难怪医生自作主张,周有光老人除了耳背眼花,其敏捷的思维和健康的体态与真实年龄形成的反差的确令人惊叹。
自从过了80岁生日,周有光便从头开始计算年龄了。
92岁时他收到小朋友寄来的贺卡,上面写着:祝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周有光的学生、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回忆说,1981年去探望周先生,一进门,地板就咯吱咯吱响起来,我们说,没想到像周先生这样世界知名的大语言学家的住房条件竟这样差,他笑着说:“如果地板不响,我怎么知道你们来了呢?”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有光调到北京工作后就住在位于沙滩的文改会宿舍,那是民国时期给北京大学德国教授住的小洋房。
“当时人家听说我住在德国教授的洋房里,以为一定是很好的,想不到这个房子破烂得不得了。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
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
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
书橱兼做菜橱,菜有书香……使尽吃奶力气,挤上电车,借此锻炼筋骨。
为打公用电话,出门半里,顺便散步观光……”周先生这篇戏仿的《新陋室铭》乐观豁达地描述了生活环境的窘迫,其健康智慧的生活态度跃然纸上。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遇到难题,周有光就搬出古人的话来应对。
他说:“遇到困难,你要找一个缝缝,从这个缝缝里面可以走出去。
‘文革’时,下放‘五七干校’,只许带一本书,可我带了不同文字的《毛主席语录》一共20本,开始做比较文字研究。
”周有光八九十岁高龄仍有许多著作不断问世,许多人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其实我一早就开始研究了,材料早弄好了,就差整理了。
”1969年,周有光被下放到宁夏,当时同去的许多人以为再也回不来了,非常忧愁。
“我觉得很有趣味,假如不是‘文革’,宁夏这个地方我可能不会来。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有光先生访谈实录2017年1月14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享年112岁。
本次访谈完成于2010年1月21日。
访: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但今天已经是需要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您以前进私塾时,经常吟诵吗?周:我们那时读古书,都喜欢吟诵,那是一种比较初级的音律,用不到教就会的,因为常常听到某个人吟诵。
每个人吟起来不完全一样,它是很自由的,等于是唱山歌啊。
唱山歌有一个音乐的调子,这调子用不着教,他就会了。
唱起来每一个人都有一点改变,没有很严格的标准的。
访:我们现在要把这种吟诵传承下来,要教孩子或去学习,有没有要掌握的规则呢?周:什么东西开头都是没有规则,到有规则。
我看你们可以自己创造吟诵的规则,但首先要把它保留下来,甚至可以用五线谱把它记下来。
我做了一次试验。
苏州的评弹非常有名,我就想用科学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将来失传了,可以根据记录来恢复。
记录它的语言呢,要用汉字,要用国际音标,还要另外设计一种吴语拼音,可以方便打字;记录音乐呢,要用五线谱,用简谱。
每一句都有5个方法记录下来。
隔了许多年以后,完全失传了,学者可以根据这个东西把它恢复。
访:我们也可以做这个工作。
周:现在世界上语言共同化很厉害,许多语言都失传了,中国许多方言都失传了。
怎样来保留文化,保留古代的东西,很值得研究。
访:周先生,诗的体裁不一样吟诵就不同吗?律诗和绝句它的吟诵是否一样?近体诗和古体诗是不是不同?周:调子跟文字的内容没有绝对的关系。
文字的内容,你吟诵时,会感觉到对于这种意义有共鸣的时候,可以用调子表达。
可是你的表达人家不一定理解。
所以说吟诵主要是给自己听的。
小时候,我父亲有个小书房特别雅致,常听到他一个人在那边吟诵古书啊。
他念给自己听,自己觉得舒服。
访:周先生,刚才您在吟诵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您这有摇晃,这个摇,是该前后的摇,还是左右摇?周:是很自然的。
唱山歌的时候自己会手舞足蹈,就这个道理。
《周有光》阅读题附带答案

《周有光》阅读题附带答案《周有光》阅读题附带答案试题内容:(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材料一: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夏普公司根据周有光提出的“从拼音到汉字自动变换不用编码”的设想,研制出中西文电子打字机,并送给周有光试用。
那个时候,85岁的周有光刚刚离休,他回到家中,开始“弃笔”写作,写文章、写信、编辑书稿都用这种打字机完成,他说“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
周有光很早就接触了打字机,对语言文字也早有研究兴趣。
他回忆说,上世纪20年代初,“那时在圣约翰大学,都是用英文,用打字机,太方便了,这给我印象太深刻了。
我也学了一点语言课程,后来在外国,特别到英国,我买到许多字母学的书。
字母学在中国没有人研究的,我看了觉得很有趣味。
那时候我们的银行在美国经常跟英国联络,因为业务的关系,我要到英国丢,那时候是业余的爱好,想不到后来会用上。
”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再次风行,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西方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
在周有光看来,这也是一种中国人惯有的自欺罢了,“文化的流动哪里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呢?文化的发展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
”他再次向记者强调了自己的“双层文化”论,“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国际现代文化,这个文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大家共同的现代文化,一个是各国的传统文化。
现代人是同时在这双层文化中生活的,每个国家的透明性都更强了。
”在他的朋友陈章太眼中,周有光是真正的现代学者,“从不与世界为敌”。
材料二:眼前的小书桌,黄色的漆掉了大半,露出木头纹理,但磨得久了,也不觉得粗糙。
眉毛已经全然没有,两道眉骨泛着红润的光,105岁的周有光老人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讲笑话,他说:“很有趣味。
”一笑就用手挡在嘴前,好像不该笑得这么开心似的。
“人老了,牙不大好。
”他调皮地说,“我不讲究吃,可是有好东西我要吃。
”“资本主义是腐朽的,我这种从外国回来的人腐朽思想是很多的,你们听我讲话要小心了。
周有光《窗外的大树 》阅读答案

周有光《窗外的大树》阅读答案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
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大家不妨来看看推送的周有光《窗外的大树》阅读答案,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周有光我在85岁那年,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看报、看书、写杂文。
小书室只有9平方米,放了一顶上接天花板的大书架,一张小书桌,两把椅子和一个茶几,所余空间就很少了。
两椅一几,我同老伴每天并坐,红茶咖啡,举杯齐眉,如此度过了我们的恬静晚年。
小辈戏说我们是两老无猜。
老伴去世后,两椅一几换成一个沙发,我每晚在沙发上屈腿过夜,不再回到卧室去。
人家都说我的书室太小。
我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
”有人要我写“我的书斋”。
我有书而无斋,我写了一篇《有书无斋记》。
我的坐椅旁边有一个放文件的小红木柜,是旧家偶然保存下来的遗产。
我的小书桌桌面已经风化,有时刺痛了我的手心;我用透明胶贴补,光滑无刺,修补成功。
古人顽石补天,我用透明胶贴补书桌,这是顽石补天的现代翻版。
一位女客来临,见到这个情景就说:“精致的红木小柜,陪衬着破烂的小书桌,古今相映,记录了你家的百年沧桑。
”顽石补天是我的得意之作。
我下放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裤子破了无法补,急中生智,用橡皮胶布贴补,非常实用。
林彪死后,我们“五七战士”全都回北京了。
我把橡皮胶布贴补的裤子给我老伴看,引得一家老小哈哈大笑!聂绀弩在一次开会时候见到我的裤子,作诗曰:“人讥后补无完裤,此示先生少俗情!”我的小室窗户只有一米多见方。
窗户向北,“亮光”能进来,“太阳”进不来。
窗外有一棵泡桐树,20多年前只是普通大小,由于不作截枝整修,听其自然生长,年年横向蔓延,长成荫蔽对面楼房十几间宽广的蓬松大树。
我向窗外抬头观望,它不像是一棵大树,倒像是一处平广的林木村落,一棵大树竟然自成天地,独创一个大树世界。
它年年落叶发芽,春华秋实,反映季节变化;摇头晃脑,报告阴晴风信,它是天然气象台。
学会“拐弯”的智慧 阅读答案

学会“拐弯”的智慧林来生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
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
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
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说:“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
”他还提醒人们,“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
”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拐弯是主动适应。
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
车子拐弯了,而人不随着车子拐弯,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发现有人从车子上掉下去。
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
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
”“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
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潮流,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生存、发展和前进。
③拐弯是清醒舍弃。
人生在世,工作中的拐弯是经常遇到的,有了这样的认识,这个弯才能转得清醒,才能在舍弃中更新和发展自我,去开拓新的领域、创造新的天地。
周有光早年专攻经济学,曾经留学日本并在美国工作,解放后回上海任经济学教授,连美国国会图书馆都藏有他的著作。
1955年,中央邀请精通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周有光参与设计“汉语拼音方案”。
从金融经济转到语言文字,对年已49的周有光来说,这弯拐得很大,但他服从需要,放下前半辈子熟悉的经济学,全身心地投入到陌生的语言文字研究工作中去,并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④拐弯是理智选择。
有人说得好,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
《周有光: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阅读题及答案

《周有光: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阅读题及答案(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以下的文字,完成4-6题。
周有光: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马国川:现在学术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
为什么会这样?即使是名牌大学,对于教授抄袭事件也装聋作哑,既不进行调查,也不回应。
您怎么看待?周有光:我看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告诉我,学术抄袭、教授造假,是大学的“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他们为了一个学位头衔大批进入大学,创造了“在职博士生”这个怪现象。
官员有时间读书写论文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抄的或者别人替他们写的,当然是虚假的。
这样就产生了大批没有知识的博士和空头教授。
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呢?我想,办法就是“非官僚化”。
上海一个教授告诉我,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交一笔钱,大学给你一个客座教授之类的聘书;还有一种是“假的真教授”,一个系升格为学院,来了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一定是教授,其实不学无术,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
至于名牌大学的教授抄袭,我们要研究整个现象。
名牌大学面对抄袭事件装聋作哑,是非常不正常的。
马国川:假文凭泛滥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假如最近的唐骏假文凭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会假文凭泛滥?周有光:唐骏是我的老乡,常州人,还有一个糟糕的事,我是常州中学的毕业生,他也是常州中学毕业的,只是前后差了几十年。
报纸上说,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
可见今天的风气是坏得不得了了。
学问和管理能力是两码事。
有的人有管理能力,能办事,可是不能搞学问;有的人有做学问的天赋,可是不能搞管理。
唐骏这个人有管理能力,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制度之下,有了社会地位还要一个文凭。
怎么办?只有造假了。
后来报纸上不是登了吗?只要给多少钱,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给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
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假文凭泛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
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文凭越高越发达,当然假文凭就出来了。
《人间有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人间有光》,完成下面12-15小题。
①他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通晓汉、英、法、日四种语言;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朝元老”。
他就是周有光先生。
②周老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字。
周有光不喜欢别人以“汉语拼音之父”称呼他,他认为这是个虚妄的名头。
“我仅是汉语拼音制作人之一!”“事实上,他在学术生涯中所获得的成功和成就,达到了近乎圆满的境界。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如是评价。
③“文革”时期,周先生被下放到宁夏,“我觉得很有趣味,体力劳动竟把我的失眠治好了。
”周有光如是说。
当时,65岁的周有光和林汉达被派去看守高粱地,他们仰望星空,高声交谈,热烈讨论中国语文大众化问题……好像对着几万株高粱在演讲。
④退休之后,周有光走出语言学专业领域,乐此不疲地搞起了创作。
周老曾对朋友说:“我是认真思考了这个世界的。
”他写的每一本书都是他思考内容的缩影,他写作的出发点是传播常识。
“我每时每刻只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
”他认为在学理的层次上应该把心中要说的话都说出来,20世纪90年代曾有位名人热烈地鼓吹“国学”,周有光就明确指出,弘扬华夏文化不能离开国际现代文化,决不能变相复古。
周有光对一些学术权威反对拼音、汉字简化和古书今译的谬论也给予不留情面的抨击。
他指出,利用拼音不是废除汉字,而是帮助汉字。
⑤周老学问大,但他不只是躲在象牙塔里啃书本的书呆子。
他研究语言,搞拼音,也没有让一串串字母,将自己纠缠..在一个狭小天地里。
《群言》杂志几乎每期都刊登他议论社会现象的短文。
他其实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却具有杂文家惯于挖掘社会病的特质,但不赤膊上阵。
他把自己的“愤”,化在平实睿智之中,常以机智独特的方式针砭时弊,文字读来别有不愠不火、绵里藏针的风味。
拐弯阅读答案

拐弯阅读答案拐弯阅读答案「篇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题。
学会“拐弯”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
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
”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
”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
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
”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
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
”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
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
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
“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
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有光》阅读题附带答案
试题内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一: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夏普公司根据周有光提出的“从拼音到汉字自动变换不用编码”的设想,研制出中西文电子打字机,并送给周有光试用。
那个时候,85岁的周有光刚刚离休,他回到家中,开始“弃笔”写作,写文章、写信、编辑书稿都用这种打字机完成,他说“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
周有光很早就接触了打字机,对语言文字也早有研究兴趣。
他回忆说,上世纪20年代初,“那时在圣约翰大学,都是用英文,用打字机,太方便了,这给我印象太深刻了。
我也学了一点语言课程,后来在外国,特别到英国,我买到许多字母学的书。
字母学在中国没有人研究的,我看了觉得很有趣味。
那时候我们的银行在美国经常跟英国联络,因为业务的关系,我要到英国丢,那时候是业余的爱好,想不到后来会用上。
”
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说法再次风行,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西方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
在周有光看来,这也是一种中国人惯有的自欺罢了,“文化的流动哪里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呢?
文化的发展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
”他再次向记者强调了自己的“双层文化”论,“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国际现代文化,这个文化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大家共同的现代文化,一个是各国的传统文化。
现代人是同时在这双层文化中生活的,每个国家的透明性都更强了。
”在他的朋友陈章太眼中,周有光是真正的现代学者,“从不与世界为敌”。
材料二:
眼前的小书桌,黄色的漆掉了大半,露出木头纹理,但磨得久了,也不觉得粗糙。
眉毛已经全然没有,两道眉骨泛着红润的光,105岁的周有光老人端端正
正坐在椅子上讲笑话,他说:“很有趣味。
”一笑就用手挡在嘴前,好像不该笑得这么开心似的。
“人老了,牙不大好。
”他调皮地说,“我不讲究吃,可是有好东西我要吃。
”
“资本主义是腐朽的,我这种从外国回来的人腐朽思想是很多的,你们听我讲话要小心了。
”待在桌前坐定,他摘下哏镜,合上书,将台灯推开些,戴上助听器,手不抖,气不喘。
”我们要讲老实话,你们记录的时候,有些话少记录一
点好了
“我计算过,用电脑写文章之后,我的收入增加5 倍。
”他举着一只手,手指揸开,很认真。
105岁的周有光,完全跟得上时代脚步。
他知道“谷歌”的纠纷,还差点去看了《阿凡达》;我们用惯电脑,“提笔忘字”,他也会忘;当年他推行简体字,现在却经常忘记简体字怎么写,记得英文怎么说,却记不得中文怎么说。
他完全有资格跟记者讲古:“我看着私塾变成了洋学堂,从留辫子到剪发;看着家里面从原来点洋灯变成点电灯,用上了电脑;还有手机,万里之外的人跑到耳朵旁边了。
不是过上神仙生活了吗?”
1956 年,周有光刚从上海来到北京,住在沙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他自己写了个《新陋室铭》,“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
书桌不平,更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
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
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
材料三:
2013年4月28 日下午,我们走进了周老的书房。
眼前这位著名的长者,正坐在蒙上蓝布的沙发上,后背有点佝偻,看上去行动不便,但眼睛依然很有神采。
当我们说话时,他会专注地倾听,等到他开口说话,却屡屡使人吃惊,缓过神来却觉得大有深意。
谈到这个国家,周先生很认真地说,“我对中国是抱有希望的,只是不能急,要慢慢来”。
他说别人不懂,以为美国只有二百年历史,这是不对的,美国继承了欧洲的思想传统——尤其是在英国的政治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样说来,中国有五千年历史,美国是五千二百年历史。
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未来要有耐心,中国的进步也是明显的。
只是别的国家可能三十年就能达到的目标,我们或许需要五十年、一百年或更久才能达到。
《周有光文集》责任编辑曾拜访周老,周老说自己年老了,记忆力衰退了,但思维还没有衰退。
如果思维衰退就会得老年痴呆,那生活质量就很差了。
“不过老年痴呆者大概最后都不会承认自己是痴呆症患者,我也认为自己不是,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也痴呆了?”一席话说的大家都笑了——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啊!这就是周有光式自嘲。
自嘲,乃最高之幽默,往往代表着智慧、勇气和深刻的内视。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有光对语言文字很感兴趣,并提出了“从拼音到汉字自动变换不用编码”设想,使得中西文电子打字机得以研发成功。
B.不少人认为,随着美国经济衰退,西方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中国崛起象征着东方文化将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导。
周有光对此看法持反对的态度。
C•文中引用了周有光写的《新陋室铭》,表明周有光是一个热情好客、简朴大方、放浪不羁的学者。
D.周有光认为应该用长远的目光看待世界各国的历史,应放眼看到其他国家的发展基础,并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周有光先生使用打字机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与材料二中写周有光先生
“用电脑写文章之后,我的收入增加5倍”这两个内容都说明了周有光做事讲究效率,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的前沿。
B.材料二开篇两段对周有光描写细致入微,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突出周有光老态龙钟、幽默风趣又谨慎。
C.材料一与材料三中关于周有光对中国与美国发展的看法的叙述,表明周有光看问题客观公正,同时也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D.周有光式的自嘲,恰恰是他智慧的象征,思想的呈现,是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在。
E.三则材料虽然取材不一.详略处理各有所特点,但表达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
9.我国近代哲学家李石岑在周有光的大学毕业证书上写着一句话:“为人
格而战,为真理而战。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阐述这句话的内涵。
(5分)试题答案:
7.【参考答案】C (3分)
8.【参考答案】B、E (4分,选对一个给2分)
9.【参考答案】李石岑这句话是对周有光一生的高度评价。
(1分)
①为人格而战:周有光在生活上朴素节俭,居住环境简陋,安贫乐道;对语言文字的研究专注、执着,思想前卫,与时俱进;他幽默自省,不人云亦云,注重思考,提出并强调“双层文化论”。
(2分)
②为真理而战:周有光是时代发展的启蒙者,他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发展的现状,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是真正的现代学者,注重与人为善、与邻为友。
他智慧、敏锐,充满了为真理而战的勇气。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