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通信技术综述

合集下载

卫星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综述

卫星通信系统安全技术综述

关键词 : 卫星通信 系统 ; 网络 安 全 ; 抗损 毁 ; 抗 干扰 ; 密钥 管 理 ; 认 证 机 制 d o i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0 — 0 8 0 1 . 2 0 1 3 . 0 7 . 0 1 9
A S u r v e y o f S e c u r i t y f o r S a t e l l i t e Co mmu n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G u a n H a n n a n , Y i P i n g , Y u Mi n j i e , L i J i a n h u a 。 ’
( 1 . S t a t e E n g i n e e i r n g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C o n t e n t An a l y s i s T e c h n o l o g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4 0 , Ch i n a ; 2 . S c h o o l o f I n f o ma r t i o n S e c u it r y En g i n e e i r n g , S h a n g h a i J i a o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S h a n g h a i 2 0 0 2 4 0 ,C h i n a;
卫星多播通信中为了保障前向安全性即节点退出后就?能再获取多播通信信息和后向安全性即新加入的节点?能获知加人前的多播信息必须在任何一个通信节点退出或加入后
一 综 述
卫星通信 系统 安全技术综 述
关汉 男 1 , 2 。 易 平 1 , 2 1 俞敏杰 1 , 2 , 李建华 1 , 2 , 3 ( 1 . 信 息 内容分 析技 术 国家 工程 实验 室 上 海 2 0 0 2 4 0 ; 2 . 上 海 交通 大 学信 息安 全 工程 学 院 上 海 2 0 0 2 4 0 ; 3 . 上 海鹏 越 惊虹 信 息技 术发 展 有 限公 司 上 海 2 0 1 2 0 3 )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

浅谈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卫星通信技术利用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通信,无论是在军事、航空、航海、电信、广播电视等领域,卫星通信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卫星通信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随着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960年美国通信公司第一次利用卫星实现了跨洋通信,标志着卫星通信技术得以实际应用。

此后,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通信行业也迅速壮大,成为现代通信技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技术性能持续提升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的技术性能得到了持续提升。

从最初的低轨卫星到如今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卫星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传输范围等性能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随着卫星技术的进步,高通信容量、高频段的卫星通信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更多领域的通信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2.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卫星通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航空、航海、军事通信、广播电视、地理信息系统等。

在航空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实现飞机与地面之间、飞机与飞机之间的通信,提高了航空安全和管理效率。

在军事通信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远程指挥和联合作战等功能,提高了作战效率。

在广播电视领域,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跨国传输、覆盖范围广等优势,为广播电视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1.高通信容量未来,卫星通信技术将会朝着高通信容量的方向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通信带宽和速率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卫星通信技术需要不断提高通信容量,以满足未来信息传输的需求。

2.多频段通信未来,卫星通信技术将会朝着多频段通信的方向发展。

多频段通信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提高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和能力,适应多样化的通信需求。

3.智能化未来,卫星通信技术将会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超表面辅助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综述

智能超表面辅助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综述

智能超表面辅助低轨卫星通信技术综述
何俊岩;赖海光;赵鑫杰;刘子威;张更新
【期刊名称】《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年(卷),期】2024(22)3
【摘要】卫星通信能够提供超视距、大容量的通信服务,但在城市区域、峡谷森林等视线受遮蔽严重的区域,会出现视距衰落严重、多径效应显著等问题,影响通信质量。

近年来出现的智能超表面(RIS)可以通过动态控制反射单元的电磁性质,构建可控电磁环境,为改善低轨(LEO)卫星通信质量提供新的思路。

本文基于RIS基本原理与优势,对RIS用于LEO卫星通信中信道建模、信道估计、波束成形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最后分析了目前RIS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以期为LEO卫星场景下的RIS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9页(P240-248)
【作者】何俊岩;赖海光;赵鑫杰;刘子威;张更新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卫星通信研究所;南京控维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927.2
【相关文献】
1.星载GPS辅助低轨卫星运动学定轨方法综述
2.面向智能高铁的低轨卫星通信发展综述
3.智能超表面辅助通信感知一体化系统研究综述
4.基于数据和知识驱动的低轨卫星资源智能调度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工程化应用综述

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工程化应用综述

㊀第32卷㊀第4期2023年8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S P A C E C R A F TE N G I N E E R I N G 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 o l .32㊀N o .4㊀㊀㊀㊀81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工程化应用综述田栋1,2㊀温正2㊀魏鑫2㊀苏宏博2(1北京理工大学,北京㊀100081)(2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北京㊀100094)摘㊀要㊀结合主流离子和霍尔电推进技术特点,介绍其用于地球同步轨道(G E O )卫星和低地球轨道(L E O )卫星的不同优势.从空间任务定位㊁产品特点㊁不同轨道高度空间环境差异等角度,分析电推进技术发展在轨道转移㊁高精度推力矢量控制等方面的总体需求及应用特点.提出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工程化应用在指标㊁布局㊁卫星匹配性等方面的系统设计思路,以及产品化㊁电磁兼容性设计㊁可靠性和长寿命验证等方面的发展建议,可为后续电推进产品研制提供参考.关键词㊀通信卫星;电推进技术;任务剖面;匹配性设计中图分类号:V 43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D O I :10 3969/ji s s n 1673G8748 2023 04 012O v e r v i e w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A p pl i c a t i o no f E l e c t r i cP r o p u l s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fo r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S a t e l l i t e s T I A N D o n g 1,2㊀W E NZ h e n g 2㊀W E IX i n 2㊀S U H o n g b o 2(1B e i j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c h n o l o g y ,B e i j i n g 100081,C h i n a )(2I n s t i t u t e o fT e l e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a n dN a v i g a t i o nS a t e l l i t e s ,C h i n aA c a d e m y of S p a c eT e c h n o l og y ,B e i j i n g 10009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B a s e do n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a i n s t r e a mi o na n d H a l l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t e c h n o l o gi e s ,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t a d v a n t a g e s f o rG E O (g e o s y n c h r o n o u s e a r t h o r b i t )a n dL E O (l o we a r t h o r b i t )c o m Gm u n i c a t i o n ss a t e l l i t e si sd e s c r i b e d .T h eo v e r a l lr e q u i r e m e n t sa n da p pl i c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e r m so fo r b i t t r a n s f e ra n dh i g h Gpr e c i s i o nt h r u s t v e c t o r c o n t r o l a r ea n a l y z e d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o fs p a c e m i s s i o n ,p r o d u c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 s p a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a t d i f f e r e n t o r b i t a l a l t i t u d e s .T h e n t h e s y s t e md e s i gn i d e a s f o r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n t h e f i e l do f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a t e l l i t e s a r e p r o p o s e d i n t e r m s o f i n d i c a t o r s ,l a y o u t a n ds a t e l l i t em a t c h i n g ,a n do t h e r a s p e c t s ,a sw e l l a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 p r o d u c t i z a t i o n ,e l e c t r o m a g n e t i c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d e s i g n ,r e l i a b i l i t ya n d l o n g l i f e v e r i f i c a t i o na r e g i v e n ,w h i c hc a n p r o v i d e r e f e r e n c e s f o r t h e s ub s e q u e n t d e v e l o pm e n t o f e l e c t r i c p r o pu l s i o n p r o d u c t s .K e y w o r d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s a t e l l i t e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m i s s i o n p r o f i l e ;m a t c h i n g d e s i g n 收稿日期:2023G07G26;修回日期:2023G08G10作者简介:田栋,硕士,研究员,从事航天器总体技术研究工作.通讯作者:温正,博士,研究员,从事航天器电推进总体技术研究工作.㊀㊀我国自从2012年首次开展电推进空间飞行验证任务后,便开始加紧推动电推进技术的工程应用.2020年6月,银河航天公司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首次采用霍尔电推进系统实现在轨应用,卫星采用电推进技术执行入轨调整㊁大范围轨道转移㊁长期轨道保持及离轨等任务,电推进系统额定功率215W ,额定推力10m N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集成度高㊁质量小㊁成本低等特点.2020年7月,离子电推进系统实现首个地球同步轨道(G E O )高通量卫星的商业化应用,电推进系统用于执行卫星15年的南北位置保持任务,同时兼顾轨道机动的救援能力㊁轨道位置调整及卫星末期离轨任务.该电推进系统额定功率1000W ,额定推力40m N ,额定比冲3000s,采用多冗余可调推力矢量设计方案,具有比冲高㊁运行寿命长㊁自主位置保持㊁自主故障检测及处理等特点.目前,越来越多的高低轨卫星采用电推进作为其主要的动力系统,标志着电推进已经进入到一个大规模工程应用阶段.电推进具有高比冲㊁高总冲优势,而且可以满足位置保持㊁轨道转移㊁大气阻力补偿等几乎所有空间动力需求.因此,配置电推进系统已经成为衡量通信卫星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卫星任务剖面的不同,以及卫星平台功率的差异,对电推进系统的推力㊁比冲等的需求是不同的.主流的霍尔电推进与离子电推进相比,具有推功比高㊁供电电压低㊁绝缘耐压设计及电路模块设计相对简单㊁整体系统结构相对简单㊁系统质量较小㊁卫星布局相对灵活等特点,适用于全电推进卫星轨道机动及维持,以及轻量级低轨卫星星座轨道保持等任务.主流离子电推进具有推重比高㊁比冲高㊁寿命长㊁微推力精确调姿㊁效率高等特点,比较适用于具有长寿命要求的大承载比G E O 卫星的姿态控制㊁轨道维持和轨道转移㊁位置保持等任务;对于提升卫星的承载能力及通信载荷精确指向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同样也适用于全电推进卫星及低轨卫星平台.目前,霍尔及离子电推进的技术发展型谱很广,能覆盖从百瓦至几十千瓦功率需求的通信卫星在轨应用.本文重点结合高低轨通信卫星任务特点,从卫星载荷对平台配置的需求㊁空间任务定位㊁离子和霍尔电推进技术产品特点㊁高低轨空间环境差异等角度分析了电推进技术发展和应用重点应该考虑的设计要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发展,提出有我国电推进规模化应用的发展建议.1㊀通信卫星的电推进应用特点按照轨道高度的不同,卫星可以分为:低地球轨道(L E O )卫星,轨道高度300~2000k m ;中地球轨道(M E O )卫星,轨道高度2000~36000k m ;G E O 卫星,轨道高度为36000k m .导航卫星大都运行在M E O ,运转周期在2~24h ,导航卫星定点之后对位置保持和姿态精度的要求不高,对轨道维护的需求相对较小.虽然导航卫星上也有采用电推进执行轨道转移等任务的案例,但暂不在本文讨论范畴.本文重点分析运行在G E O 和L E O 的通信卫星任务需求.表1统计了近几年电推进技术在相应通信卫星平台上的典型应用情况.表1㊀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平台上的典型应用情况T a b l e 1㊀T y p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n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s s a t e l l i t e p l a t f o r m s 卫星平台发射日期卫星名称卫星制造商电推进生产商发射质量/k g变轨推力/m N 变轨时间/天B S S G702S P2015G03G02A B S G3AB o e i n g B o e i n g 1954165ˑ21772015G03G02E u t e l s a t G115W e s tB B o e i n g B o e i n g 2205165ˑ22082016G06G15A B S G2A B o e i n g B o e i n g 约2000165ˑ22082016G06G15E u t e l s a t G117W e s tBB o e i n g B o e i n g 1963165ˑ21282017G05G18S E S G15B o e i n g B o e i n g2302165ˑ21582022G10G04S E S G20,21B o e i n g L o r a l S p a c e 1650170ˑ20E u r o s t a r G3000E O R 2017G06G01E u t e l s a t G172BA D S F a k e l 3551265ˑ21722018G01G25S E S G14A D S F a k e l 4423265ˑ21902018G06G04S E S G12A D S F a k e l 5384265ˑ2约2002021G01G08T ür k s a t G5A A D S F a k e l 3500265ˑ21142021G12G19T ür k s a t G5BA D SF a k e l 4500265ˑ2-2021G12G22I n m a r s a t G6GF 1B o e i n g F a k e l 5470265ˑ2约1802023G02G21I n m a r s a t G6GF 2B o e i n g S a f r a n 5470300ˑ243S S L G13002019G06G20E u t e l s a t G7C L o r a l S pa c e F a k e l 340083ˑ2-S p a c e b u s GN E O G1002020G01G16E u t e l s a tK o n n e c t T A S S a f r a n 3619300ˑ21572021G10G24S y r a c u s e G4A T A S S a f r a n 3852300ˑ2-S p a c e b u s GN E O G2002021G10G24S E S G17T A S S a f r a n 6411300ˑ32002023G06G18S A T R I A T A S S a f r a n 4600300ˑ3200S p a c e b u s G4000B 22022G06G29S E S G22T A S L o r a l S p a c e 3500170ˑ2-28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2卷㊀续㊀表卫星平台发射日期卫星名称卫星制造商电推进生产商发射质量/k g变轨推力/m N 变轨时间/天E x p r e s s G1000N 2020G07G30E x pr e s s G80I S S R F a k e l 211083ˑ2+2651522020G07G30E x p r e s s G103I S S R F a k e l 228083ˑ2+2651602021G12G13E x p r e s s GAMU G3I S S R F a k e l 215083ˑ2+265592021G12G13E x p r e s s GAMU G7I S S R F a k e l 198083ˑ2+26556S G E O2023G07G05H e i n r i c hH e r t z O H B F a k e l 340883ˑ2-O n e W e b 2023G01G10O n e W e b G0532A D SF a k e l200~50015ˑ1-S t a r l i n k2023G01G31S t a r l i n k G5492S p a c e X A po l l oF u s i o n 227~125018ˑ1-注:B S S 为波音卫星系统卫星平台,A B S 为亚洲广播卫星,E u t e l s a t 为欧洲通信卫星,S E S 为欧洲卫星公司卫星,B o e i n g 为波音公司,L o r a l S pa c e 为劳拉空间公司;E u r o s t a r 为欧洲星卫星平台,T ür k s a t 为土耳其卫星,I n m a r s a t 为国际海事卫星,A D S 为空中客车防务航天公司,F a k e l 为俄罗斯火炬局,S a f r a n 为赛峰公司;S S L 为劳拉空间卫星平台;S p a c eb u s 为空间客车卫星平台,S y r ac u s e 为锡拉库斯卫星,S A T R I A 为印尼卫星,T A S 为泰雷兹公司;E x p r e s s 为快讯卫星平台,I S S R 为卫星信息系统列舍特涅夫有限股份公司;S G E O 为德国航天中心的通信卫星平台,H e i n r i c hH e r t z 为海因里G希赫磁卫星,O H B 为奥托液压不莱梅空间技术集团;O n e W e b 为一网卫星平台;S t a r l i n k 为星链卫星平台,S p a c e X 为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截至2023年1月,O n e W e b 卫星在轨634颗,S t a r l i n k 卫星在轨3778颗,它们运行在L E O ;表中其他卫星均运行在G E O .1 1㊀G E O 通信卫星电推进应用特点通信卫星按频段大致可分为宽带通信卫星和窄带通信卫星.宽带卫星具备全球覆盖区域内的大容量㊁高速率通信能力,可提供C 频段㊁X 频段㊁K u 频段及K a 频段的高质量语音㊁图像㊁视频㊁数据等通信传输服务,实现高速双向通信和信息广播服务.窄带通信卫星可支持话音和数据移动通信,实现移动通信终端手持化.该类卫星一般配置大型可展开多波束天线,通过星地一体化实现全球覆盖,多个终端用户通过极高频(UH F )向卫星发送信号,地面站则采用K a 频段与卫星通信.目前,商业市场主打K u 频段或K a 频段的高通量卫星,这是未来扩大卫星带宽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带宽超过吉比特每秒吞吐量量级,每个终端通量超过百兆比特每秒量级.G E O 通信卫星通信的全球性㊁多频段㊁多用途㊁多系统㊁星间组网是未来卫星通信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可全面用于不同海陆空各类固定和移动终端的大容量双向通信和信息广播服务.可见,载荷多任务特点对卫星承载能力及平台姿态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电推进技术在提升卫星平台载干比及精确指向调节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G E O 通信卫星领域,依据卫星平台系统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采用混合推进的平台配置和采用全电推的平台配置2类.其中:混合推进平台卫星发射质量一般在5~6t ,载荷质量较大且功能全面.采用混合推进的卫星全生命周期内的位置保持任务一般是由电推进来完成的.相对以往采用纯化学推进方式的卫星平台,这种混合推进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卫星的载荷质量,且对卫星微振动影响很小,能满足激光终端等各类复杂载荷工作和长期在轨稳定运行的要求;而全电推进卫星平台发射质量一般在2~5t ,最大的优点是大功率㊁高承载比㊁轻量化,即卫星平台质量降低,载荷质量可以大幅提升.相对于化学推进系统,采用全电推进系统可将卫星干质量占比提升至75%,有效载荷质量还能进一步提升,而且卫星平台可以小型化,实现一箭多星.如E u t e l s a t G172B 采用全电推进,整星质量仅为3551k g;若采用化学推进,质量至少为6000k g .因此,全电推进使得卫星发射质量减少40%以上,发射成本降低约30%,卫星总的研制费用降低近10%.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之后,2~5t 在轨应用的主流全电推进卫星就超过了30颗,占比日益提升,而混合推进模式通信卫星占比则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目前,比较成熟的全电推进卫星平台包括:中国的东方红三号E ;美国B o e i n g 公司的BS S G702S P ;欧洲A D S 公司的E u r o s t a r G3000E O R ;俄罗斯I S S R 公司的E x p r e s s G1000,2000;法国T A S 公司的S pa c eb u s GN E O ;德国O H B 公司的S G E O [1G5].另外,日本三菱公司的工程试验卫星G9(E T S G9)也是全电推进卫星.全电推进卫星的应用近几年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初始变轨的轨道高度随着运载能力的增强而不断得到提高,全电推进卫星的快速入轨时间日趋缩短.G E O 通信卫星方面,本文将重点针对全电推进卫星的系统设计及应用进行阐述和分析.1 2㊀L E O 通信卫星电推进应用特点L E O 通信卫星星座是多颗卫星组成的具有广播功能㊁以互联网应用为服务对象的互联网卫星群.星座具有通信覆盖广㊁容量大㊁不受地域影响㊁传输延时短㊁路径损耗小㊁频率复用更有效等特点,作为地面通信的补充手段实现用户接入互联网,可有效解决偏远山区㊁海上㊁空中等用户的互联网服务问题.38㊀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田栋等: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工程化应用综述L E O通信卫星星座带来了一系列的颠覆性技术变革及商业变革,不仅带动了物联网接入等地面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军事海事通信㊁航空机载㊁无人机等隐形市场的技术突破.同时,引入的模块化轻量化集成㊁商用现货(C O T S)元件应用㊁智能装配应用等智能制造技术,进一步降低了L E O通信卫星的研制成本和商业门槛.这些技术变革也影响了电推进技术发展路线的转变,需要更快适应星座规模化的需求,真正实现电推进系统商业化.以S t a r l i n k卫星星座为例,近期的卫星配置为:每颗卫星配备K u频段和K a频段有效载荷,且包含多副高通量相控阵天线,采用激光星间链路和数字处理技术,使信号能够在轨道上的卫星之间高速传输,且每颗S t a r l i n k卫星上的所有K u频段下行链路点波束都可以实现在地球覆盖区的独立调整,即便多颗损毁也不影响全局通信,这为卫星的军事应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此外,L E O通信卫星星座在军事导航增强㊁多目标跟踪功能㊁频率复用能力及多用户支持㊁生存能力等方面优势也很显著.在全面部署后预计可提供高达约ʃ57ʎ纬度的信号覆盖区域,加上极地轨道上的卫星,可轻松实现低成本全球覆盖.由此可见,L E O通信卫星星座可以实现经济㊁有效㊁快速的部署.S t a r l i n k卫星最主要的动力系统是采用300~500W功率的霍尔电推进执行轨道提升及离轨等操作.L E O通信卫星星座投产数量巨大,需要在短时间内部署很多颗卫星,这就对电推进系统批产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电推进而言,需要简化试验㊁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模块化㊁集成化设计水平,还需要有很高的可靠度和成熟度.目前,除了S t a r l i n k卫星星座技术迭代快㊁相对成熟外,其他星座仍在解决批产化及低成本制造问题.截至2023年年初,S t a r l i n k卫星在轨总量已超过3000颗.L E O空间环境具有大气阻尼大且波动范围广㊁原子氧浓度高等特点,电推进系统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全任务周期内的自主大气阻尼补偿㊁超精细定向和高精度控制等要求.2㊀电推进系统设计思路根据上述通信卫星任务特点,电推进系统设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环节.2 1㊀任务剖面匹配性设计2 1 1㊀G E O通信卫星飞行任务剖面分析从图1的全电推进G E O通信卫星飞行任务剖面来看,可以从3个角度展开分析.(1)星箭分离点设计很关键,需要在运载包络允许的整星质量和体积约束的前提下去设计电推进入轨周期,早期任务设计受限于运载能力,更多地考虑全周期从L E O至G E O的轨道转移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变轨时间周期较长(8~10个月),这就带来一定的设计防护负担,比如太阳翼为了降低范艾伦辐射带损伤所额外的加固设计,以及功率衰减预算等多因素变量的设计.随着上面级技术的日趋成熟及运载能力的提升,近几年的轨道转移策略更多通过上面级送至地球静止转移轨道(G T O)或者更高的轨道高度,再通过电推进实现从G T O至G E O的变轨任务,大大缩短了卫星入轨周期并降低了系统设计的复杂度.例如:2020年俄罗斯一箭双星发射的E x p r e s sG80和E x p r e s sG103,通过上面级将卫星送至近地点16600k m㊁远地点54900k m的超G T O,随后通过电推进将卫星送至目标轨道[6]. (2)不管采用哪类电推进系统,其功耗基本正比于推力器推力和比冲的乘积.卫星能提供给电推进的功率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进行卫星电推进系统设计时,必须在推力和比冲之间进行权衡.全电推进卫星在执行大范围轨道转移期间载荷不工作,而卫星需要在轨道高度较低的区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穿越范艾伦辐射带,减少质子等高能粒子冲击,同时开展低轨碰撞规避的测轨保障设计,前期的抬升半长轴就需要通过大推力高功率工作模式进行长期工作来实现.通常来说,2t以上卫星的上述任务需要采用5千瓦量级的多模式电推进系统,目前国际上的全电推进卫星平台可采用的主流推力器包括离子推力器X I P SG25和L I P SG300,以及霍尔推力器X RG5㊁P P SG5000[7]或S P TG140[8].轨道转移期间不仅需要电推进系统在非地影期具备持续工作的能力,而且因为很多不可见弧段轨道的存在,还需要电推进系统具有自主测定轨㊁自主飞行的能力. (3)在抬升半长轴㊁调整轨道倾角期间,卫星需要经历不同的光照环境及轨道空间环境,电推进系统长期自主飞控和姿态调整还需要依据整星功率变化,以实现连续变推力补偿,通过流率㊁电流组合调节实现宽范围㊁高精度推力连续调节;卫星定点前,电推进系统还需要执行偏心率调整㊁漂星㊁轨道位置调整等任务,卫星在定点后长期的位置保持及动量卸载等任务也需要电推进来完成,而且整星功率大部分分配给星上载荷,需要电推进系统工作在低功率㊁高比冲模式,以降低功率需求并最大程度地节约推进剂.48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2卷㊀图1㊀G E O 通信卫星飞行任务剖面F i g 1㊀G E O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a t e l l i t e f l i gh tm i s s i o n p r o f i l e 2 1 2㊀L E O 通信卫星飞行任务剖面分析㊀㊀L E O 通信卫星飞行任务剖面如图2所示.从任务剖面看,在星箭分离后,卫星需要通过电推进系统进行轨道抬升(含半长轴㊁偏心率偏差修正)和倾角修正.随后,进入停泊轨道,卫星开始进行在轨测试和自主健康诊断.在完成测试后,再次通过电推进执行轨道机动任务,直至进入工作轨道,期间卫星经历相位调整㊁轨道抬升㊁倾角修正㊁升交点赤经修正和位置捕获等.卫星在工作轨道上还需要通过电推进执行占位保持,即保证每颗卫星在一定精度范围内保持沿参考轨道运行,从而保证整个星座构型不变;或者根据任务需求通过半长轴偏置实现对相位角偏差的控制,进而实现同轨道面卫星相位维持;或者通过倾角偏置实现对升交点赤经偏差的控制,从而实现异轨道面卫星相位维持.最后,到任务末期,对轨道的近地点高度和远地点高度进行调整,采用电推进降低卫星的轨道高度,实现卫星离轨再入大气层烧毁.图2㊀L E O 通信卫星飞行任务剖面F i g 2㊀L E O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s a t e l l i t e f l i gh tm i s s i o n p r o f i l e ㊀㊀L E O 空间环境具有大气阻尼大且波动范围广㊁原子氧浓度高等特点,轨道高度200k m 与300k m 相比,大气密度大将近2个数量级,大气阻尼差异明显,而且同一轨道高度波动也较大,地磁风暴造成不同时刻阻尼特性差异,这就需要动力系统的响应敏感,而且具备一定的可变推力调整能力及闭环控制能力.采用电推进系统配置,可以满足卫星任务全过程的大气阻尼补偿㊁超精细定向和高精度控制等要求,显著增加有效载荷质量,延长卫星寿命.由于卫星任务剖面复杂多样,只有充分了解全周期使用场景,识别所有的可能工况和环境条件变化,才能有效判断出产品在卫星上应用的特点和风58㊀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田栋等: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工程化应用综述险.通常的卫星任务剖面分析要求全面梳理产品从交付后到寿命末期各环节经历的所有使用工况㊁工作模式㊁环境条件等,具体包括:①使用工况应覆盖产品使用时可能出现的所有工作状态,并考虑正常和非正常使用工况,覆盖最恶劣工况.②工作模式应包括静态和动态㊁稳态和非稳态,以及不同功率㊁不同频率等情况.③环境条件应覆盖产品使用的所有环境因素,包括地面贮存㊁测试㊁发射㊁在轨等全部环节.例如:应区分不同轨道高度空间环境的差异, L E O空间环境为稀薄大气,具有空气阻尼大㊁原子氧浓度高等特点;G E O环境具有高能等离子体及季节性㊁复杂表面充放电㊁单粒子效应等特点,对产品原材料㊁元器件㊁生产工艺等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卫星飞行任务剖面完整的裕度剖析,有针对性的安全边界设计,是决定任务成败的关键.2022年2月,S t a r l i n k卫星在210k m轨道高度受地磁暴等因素影响,受低高度大气阻力作用,氪工质霍尔电推进系统无法脱离安全模式执行轨道抬升任务,从而导致部分卫星再入大气层烧毁.推测该故障原因,一方面,爆发高能电子暴时,G E O和M E O大于2M e V的高能电子通量一般会比平静状态下高2~3个数量级,这就会加剧高能粒子沉降和焦耳加热等过程,使低层大气受热膨胀,引起高层大气密度增加,通常在210k m高度的大气密度昼夜变化幅度可达到20%,叠加小地磁暴(地磁爆强度指数为5),阻力上升约10%;另一方面,S t a r l i n k卫星面质比约为0 0733,比一般L E O通信卫星高出约10倍(卫星日均轨道衰减量与大气密度㊁面质比均呈正比关系),因此轨道衰减量偏大,导致对大气阻力敏感度进一步增加.上述2个因素导致推进与控制策略对复杂工况下的裕度设计存在不足,加上故障预案存在缺陷,最终导致卫星的陨落.2 2㊀电推进与整星匹配性设计电推进与整星的匹配性设计主要考虑电推进供电电源及推力器工作过程的电磁兼容性,电推力器工作产生的羽流等离子体对通信等载荷链路的影响特性,以及电推进瞬态工作的一些动态特性(例如闪烁(放电扰动)㊁启动浪涌),还有对供配电及控制系统的影响等.霍尔推力器以S P TG100为例,其阳极与励磁采用串联设计,如果内磁极磁场强度存在偏小问题,有可能会引起放电电流和励磁电流工作模态耦合问题,从而加大阳极振荡,形成放电扰动,导致一些系统性的故障关机问题.另外,霍尔推力器长期工作在放电室通道内壁的陶瓷结构还会累积受高能等离子侵蚀影响,磁约束的设计差异会加剧刻蚀过程产生的沉积物,沉积物脱落会在放电通道内与等离子体碰撞,也会产生放电扰动,从而导致推力器阳极电流出现瞬时的大电流冲击,易触发电源保护,甚至影响到整星供电安全及姿态控制精度.据了解, F a k e l在设计霍尔电推进系统时,对放电扰动进行了精确测量,给出了瞬态峰值电流及响应脉宽,供电电源输出输入端进行了软硬件的保护电路设计.对于离子推力器而言,栅极间的放电闪烁是离子推力器栅极间强电场的局部瞬时畸变引起的,属于离子推力器的固有工作状态,会受温度梯度带来的间距变化㊁材料出气产生的局部低气压区,以及放电室材料溅射㊁栅极表面微突起㊁多余物等因素影响,影响因素多会加剧出现相对频繁的非预期性闪烁问题,闪烁瞬间同样产生大电流冲击,从而可能会影响整星供电安全.电推进羽流对卫星的影响主要包括:羽流等离子对卫星表面的力矩干扰㊁热辐射㊁溅射腐蚀㊁表面电位影响,以及对星敏感器的光干扰和对通信频段的影响等,因此需要在卫星研制初期开展电推进电磁辐射发射与卫星兼容性分析,并辅助必要的试验进行电推进羽流的综合评估.2 3㊀布局设计一方面,卫星的布局优化要求电推力器工作时的综合效率尽可能高,以减小推进剂的携带量;另一方面,当实施轨道控制任务时,电推进工作时的干扰力和干扰力矩要尽可能小,才能保证电推力器工作期间卫星的姿态控制精度满足卫星指标要求.通常,G E O通信卫星电推进系统的主任务是执行位置保持,为了提高综合效率,电推进系统一般选择在轨道的升交点和降交点附近工作,点火过程产生向南或者向北的速度分量与卫星轨道倾角方向的速度分量合成的最终速度使得轨道倾角下压,同时卫星在轨道面内产生的法向分量会因为升降交点对称工作而得到相互抵消,以消除卫星轨道偏心率的漂移.这种对称点火的方式还需要通过矢量调节机构保证点火推力器推力矢量经过卫星质心,从而避免电推力器工作带来的姿态扰动.电推进系统布局设计还需要保证卫星表面的光学敏感器和太阳翼等不受电推力器的羽流污染,且羽流对太阳翼的附加干扰力矩尽量小,推力器布局时应避免其工作时的热量对周围部件造成不利影响.单一位置保持任务的典型布局设计如图3所示,推力器对称布置在卫星南北板,推力矢量方向指68㊀航㊀天㊀器㊀工㊀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32卷㊀向卫星质心.典型应用包括中国的东方红四号增强卫星平台㊁美国B o e i n g公司的B S SG601H P卫星平台㊁L o r a l S p a c e公司的S S LG1300卫星平台[9]㊁欧洲A D S公司的E u r o s t a rG3000卫星平台㊁法国T A S公司[9]的S p a c e b u sG4000卫星平台,以及A D S公司和T A S公司联合开发的阿尔法平台(A l p h a b u s)等.图3㊀G E O通信卫星电推进布局方案一F i g 3㊀L a y o u t s c h e m e o n e f o rG E O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s a t e l l i t e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为了兼顾轨道转移任务需求,还有一种布局方案是采用多自由度机械臂,在提高卫星收拢状态的高收纳比㊁提高整流罩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在轨大范围推力指向的调整能力和推力效率,通过高精度㊁微推进技术实现卫星载荷的高精度指向调整.例如,美国L o r a l S p a c e公司设计的可展开式推力矢量调节机构,电推力器在完全展开状态下推力器指向-Z方向(如图4所示),可以用于变轨任务的同时兼顾位置保持任务.E u r o S t a rN E O卫星平台配置的P P SG5000霍尔推力器也采用这种布局方式,多自由度展开式矢量调节机构的优点是可以降低电推力器对整星集成的影响,降低羽流对太阳翼的干扰力矩㊁溅射沉积等影响,可以实现轨道倾角和偏心率控制及动量轮卸载,较大程度提高电推进效率;缺点是增加了系统复杂度及失效风险,热控系统较为复杂,而且电推进管路变长,管路氙气工质的流阻增加,对比冲等系统性能指标存在一定的影响.第3种布局方式是将电推力器布置于背地板上,4台推力器成对对称安装在背地板4边,2台推力器在北侧,2台推力器在南侧,如图5所示.这种方案较多应用在混合推进的卫星平台上,便于实现轨道倾角(南北位置保持)㊁漂移率和偏心率控制(东西位置保持)功能,同时也可以较好地兼顾辅助轨道转移任务.典型应用有中国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美国B o e i n g公司的B S SG702H P卫星平台及B S SG702S P卫星平台.其优点是在升降交点执行南北位置保持时可以在倾角控制的同时控制偏心率和东西漂移,还可以实现角动量卸载功能;缺点是冗余备份能力不足,当其中1台推力器失效时,推力器提供的速度增量需求需要增加约1 5倍.图4㊀G E O通信卫星电推进布局方案2F i g 4㊀L a y o u t s c h e m e t w o f o rG E O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s a t e l l i t e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n图5㊀G E O通信卫星电推进布局方案3F i g 5㊀L a y o u t s c h e m e t h r e e f o rG E O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s a t e l l i t e e l e c t r i c p r o p u l s i o n一些特殊的布局方式(如图6所示),因为特殊的载荷布局限制等原因,将推力器布置在南北/东西板的4个侧棱上,例如洛马(L o c k h e e d M a r t i n)公司A2100M卫星平台的先进极高频(A E H F)系列卫星,以及俄罗斯的E x p r e s s卫星.这类布局方式需要依据卫星质心来布置推力器安装的Z向高度,用于消除或减少径向分量的影响,当用于变轨时,卫星飞行方向为+X向.该布局方式的优点是对整星整体布局有利,尤其对于复杂星外载荷及敏感器布局而言,羽流对背地板及对地板的载荷影响最小,载荷工作区域包络大;缺点是尽管兼顾了方案3的功能,但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受质心在轨不确定度影响较大,控制算法较为复杂.78㊀㊀第4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田栋等:电推进技术在通信卫星领域工程化应用综述。

空天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

空天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

空天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综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空天通信网络已经成为航天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

空天通信网络是一种用于空中和太空中的通信网络,具有高速、高效、可靠的特点,是实现航天器之间、航天器与地面之间信息传输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综述空天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高速数据处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空间无线通信技术是空天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空间飞行器之间或航天器与地面之间的信息传输问题。

由于空间环境的特殊性,空间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地面无线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难度。

常见的空间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微波通信、激光通信、毫米波通信等。

微波通信是当前空间通信的主流技术,具有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稳定等特点。

激光通信具有高速、高带宽、低延迟等优点,适合用于高速数据传输。

毫米波通信具有极高的频段和传输速率,能够提供极高速的无线通信服务。

卫星通信技术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实现地球站之间的通信。

卫星通信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距离远、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在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卫星通信系统通常采用多个卫星构成星座,以实现对全球的覆盖。

常见的卫星通信技术包括多路复用技术、数字调制技术、信道编码技术等。

卫星通信技术还涉及到卫星平台设计、天线设计、功率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空天通信网络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需要采用高速数据处理技术以提高数据传输和处理速度。

高速数据处理技术包括并行处理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

并行处理技术是一种同时处理多个任务的技术,能够提高数据处理速度和效率。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数据中心技术,能够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适合用于大规模数据处理。

大数据技术则是一种针对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技术,能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做出有价值的预测。

空天通信网络涉及到大量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需要采用网络安全技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包括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火墙技术等。

卫星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综述

卫星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综述

卫星通信中的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综述卫星通信作为一种重要的通信手段,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以及民用领域。

然而,在卫星通信中,由于信道受到多种干扰和噪声的影响,信号传输容易受到损耗和失真,因此需要采用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来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旨在通过添加冗余信息来改善信道通信的可靠性。

卫星通信中常用的信道编码技术包括:卷积码、纠错码和Turbo码等。

这些编码技术通过在发送端添加冗余信息,在接收端通过解码来还原原始信息,从而提高通信系统对信号传输错误的容错能力。

卷积码是一种常用的前向纠错编码技术,通过使用滑动窗口滤波的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编码。

在卷积码编码时,输入数据中的每一个二进制位都会与码器中的特定组合系数相乘,然后求和输出。

接收端使用Viterbi解码算法来从接收信号中恢复原始信息。

卷积码以其简单的实现和较好的性能在卫星通信中被广泛采用。

纠错码是一种常见的线性块编码技术,通过在输入数据中添加校验位来实现错误检测和纠正。

最常见的纠错码包括海明码、RS码和BCH码等。

海明码在卫星通信中被广泛应用,它能够检测和纠正多比特错误。

RS码和BCH码则适用于更高的错误纠正能力要求。

这些纠错码可以通过校验矩阵和生成多项式来实现编码和解码过程。

Turbo码是一种具有较高编码效率和解码性能的迭代编码技术。

Turbo码由拜耳斯-法尔科迭代编码器和Max-Log-MAP算法组成。

Turbo编码器使用两个并行运行的卷积码,通过交替迭代传递交织数据来获得较好的性能。

接收端使用Soft-In Soft-Out (SISO)算法来迭代解码,从而降低误比特率。

Turbo码以其出色的纠错性能和较低的误比特率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以上常用的编码技术,还有其他一些编码与解码技术在卫星通信中被研究和应用。

例如,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具有较好的编码效率和解码性能,已被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和数字电视等领域。

卫星通信技术综述

卫星通信技术综述

卫星通信技术综述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内涵卫星通信是地球上多个地球站(包括陆地、水面和大气层)利用空中人造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地球站和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

通信卫星由若干个转发器、数副天线与位置和姿态控制、遥测和指令、电源分系统组成,其主要作用是转发各地球站信号。

地球站由天线、发射、接受、终端分系统及电源、监控和地面设备组成,主要作用是发射和接受用户信号。

跟踪遥测指令站是用来接收卫星发来的信标和各种数据,然后经过分析处理,再向卫星发出指令去控制卫星的位置、姿态及各部分工作状态。

监控管理分系统对在轨卫星的通信性能及参数进行业务开道前的监测和业务开通后的例行监测与控制,以便保证通信卫星的正常运行和工作。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卫星通信技术的具有明显的有点和缺点:优点:(1)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

因为卫星距离地面很远,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便可覆盖地球表面的1/3,因此,利用3颗适当分布的地球同步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以外的全球通信。

卫星通信是目前远距离越洋电话和电视广播的主要手段。

(2)卫星通信具有多址联接功能。

卫星所覆盖区域内的所有地球站都能利用同一卫星进行相互间的通信,即多址联接。

(3)卫星通信频段宽,容量大。

卫星通信采用微波频段,每个卫星上可设置多个转发器,故通信容量很大。

(4)卫星通信机动灵活。

地球站的建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建在边远地区、岛屿、汽车、飞机和舰艇上。

(5)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

卫星通信的电波主要在自由空间传播,噪声小,通信质量好。

就可靠性而言,卫星通信的正常运转率达99.8%以上。

(6)卫星通信的成本与距离无关。

地面微波中继系统或电缆载波系统的建设投资和维护费用都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卫星通信的地球站至卫星转发器之间并不需要线路投资,因此,其成本与距离无关。

缺点:(1)传输时延大。

在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系统中,通信站到同步卫星的距离最大可达40000km,电磁波以光速(3×108m/s)传输,这样,路经地球站→卫星→地球站(称为一个单跳)的传播时间约需0.27s。

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展望现代社会对于通信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卫星通信技术就是在人类对于高效、安全、便捷通信需求下得以发展和应用的重要一环。

卫星通信技术具备全球性、无线性、强鲁棒性、大容量等特点,能够对于全球通信进行全面覆盖,使得其在国防、军事、航空、航天、遥感、气象、电视新闻、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与展望进行探讨。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现状卫星通信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通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的有线通信方式,卫星通信技术可以对全球进行广泛、稳定、高带宽的通信,具有无法代替的优势。

目前,全球主要的卫星通信系统包括美国的GPS、卫星电视和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欧洲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天地一体机系统;俄罗斯、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导航卫星系统等。

这些卫星系统都具备着非常高的技术含量,能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通信需求。

卫星通信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航空器需要对于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监控和通信,卫星通信技术能够使得飞行器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上网、接收最新资讯、进行通信等操作,为民航运输、高空作业以及加强航空安全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航天探测领域,卫星通信技术也能够实现深度探测、实时信息传输和远程控制等操作。

在社会生活方面,卫星通信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大型活动现场、远程灾害救援、电视播放、互联网接入等方面都可以用到卫星通信技术的处理方式,这些操作都能够获得更好的通信体验和更高的安全保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卫星通信技术方面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以期望能够更好地发挥卫星通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深化应用领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展望卫星通信技术具备着广泛的前景与应用,未来发展下仍有很大的空间与挑战。

未来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1、高速、高容量卫星通信随着数字媒体和互联网等高带宽应用的不断出现,对于卫星通信的容量需求显得越来越大,于是高速化、高带宽化、高容量化成为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星通信技术综述
一、卫星通信技术的内涵
卫星通信是地球上多个地球站(包括陆地、水面和大气层)利用空中人造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而进行的无线电通信。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通信卫星、地球站和跟踪遥测及指令分系统和监控管理分系统。

通信卫星由若干个转发器、数副天线与位置和姿态控制、遥测和指令、电源分系统组成,其主要作用是转发各地球站信号。

地球站由天线、发射、接受、终端分系统及电源、监控和地面设备组成,主要作用是发射和接受用户信号。

跟踪遥测指令站是用来接收卫星发来的信标和各种数据,然后经过分析处理,再向卫星发出指令去控制卫星的位置、姿态及各部分工作状态。

监控管理分系统对在轨卫星的通信性能及参数进行业务开道前的监测和业务开通后的例行监测与控制,以便保证通信卫星的正常运行和工作。

二、卫星通信技术的特点
卫星通信技术的具有明显的有点和缺点:
优点:
(1)卫星通信覆盖区域大,通信距离远。

因为卫星距离地面很远,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便可覆盖地球表面的1/3,因此,利用3颗适当分布的地球同步卫星即可实现除两极以外的全球通信。

卫星通信是目前远距离越洋电话和电视广播的主要手段。

(2)卫星通信具有多址联接功能。

卫星所覆盖区域内的所有地球站都能利用同一卫星进行相互间的通信,即多址联接。

(3)卫星通信频段宽,容量大。

卫星通信采用微波频段,每个卫星上可设置多个转发器,故通信容量很大。

(4)卫星通信机动灵活。

地球站的建立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建在边远地区、岛屿、汽车、飞机和舰艇上。

(5)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

卫星通信的电波主要在自由空间传播,噪声小,通信质量好。

就可靠性而言,卫星通信的正常运转率达99.8%以上。

(6)卫星通信的成本与距离无关。

地面微波中继系统或电缆载波系统的建设投资和维护费用都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而卫星通信的地球站至卫星转发器之间并不需要线路投资,因此,其成本与距离无关。

缺点:
(1)传输时延大。

在地球同步卫星通信系统中,通信站到同步卫星的距离最大可达40000km,电磁波以光速(3×108m/s)传输,这样,路经地球站
→卫星→地球站(称为一个单跳)的传播时间约需0.27s。

如果利用卫星通
信打电话的话,由于两个站的用户都要经过卫星,因此,打电话者要听到对方的回答必须额外等待0.54s。

(2)回声效应。

在卫星通信中,由于电波来回转播需0.54s,因此产生了讲话之后的“回声效应”。

为了消除这一干扰,卫星电话通信系统中增加了一些设备,专门用于消除或抑制回声干扰。

(3)存在通信盲区。

把地球同步卫星作为通信卫星时,由于地球两极附
近区域“看不见”卫星,因此不能利用地球同步卫星实现对地球两极的通信。

(4)存在日凌中断、星蚀和雨衰现象。

三、卫星通信技术的应用
(1)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宽带卫星通信是指利用通信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面站之间转发高速率通
信业务,是宽带业务需求与现代卫星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当前卫星通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是与互联网技术相联系的,运行TCP/IP协议族的卫星通信系统。

它是数字多媒体、卫星广播、互联网的
有机结合,为一系列新的应用提供了统一的服务平台,是卫星通信宽带化的一个方向。

宽带卫星通信网络结构是地面宽带IP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演变
和应用,是适应卫星分组业务和降低系统复杂性的一种尝试,目的在于廉价地提供用户满意的大流量分组数据业务,而无须ATM的干预。

它以卫星系统为基础,以IP为网络服务平台,以Internet应用为服务对象。

宽带是通信的发展方向,卫星通信在卫星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宽带卫星通信对卫星应用产业来讲可为举足轻重。

目前正在使用的宽带通信卫星,包括泰国的PSTAR、美国的Wildblue-1和SpaceWay-3,加拿大的Anikf2/3,欧洲的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系统Amerhis等。

(2)卫星固定通信系统
固定通信作为卫星通信的传统业务,主要用于电信服务、广播电视、内
部专网、数据采集等领域。

近年来。

各类卫星宽带业务发展较快,尤其是基于IP的业务,如电视会议、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流媒体等。

大部分静止
轨道卫星通信系统都能提供固定通信业务,比较著名的系统有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系统、欧洲通信卫星公司(Eutelsat)、俄罗斯联邦国际卫星
组织(Intersputnik)、美国泛美卫星(PanAmsat)、新天空卫星(NewSkies)等。

2009年发射的Intelsat-14卫星,携带了思科公司为美国国防部研制的太空路由器(IRIS)有效载荷,将地面基于IP的路由器搬上了太空。

固定通信系统地面设备中VSAT小站作为一种体积小、重量轻、组网灵活方便的站型,在信息广播分发、采集与远程监视、因特网接入、村村通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卫星移动通信是指利用卫星实现移动用户与移动用户或固定用户间相互通信的方式。

利用静止轨道提供全球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有Inmarsat 系统;提供区域覆盖的有MSAT系统ACeS系统、Thuraya系统。

通过非静止轨道卫星提供全球覆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Globalstar、Orbcomm和Iridium 系统等。

Inmarsat系统的第四代业务BGAN系统可通过手持终端向全球同时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业务,兼容3G系统,可以为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最高达492kb/s的网络数据传输、移动视频、视频会议、传真、电子邮件、局域网接入等多种业务。

Thuraya系统是个区域性静止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全球1/3的区域,系统终端整合了卫星、GSM、GPS三种功能。

可以向用户提供语音、短信、数据、传真、GPS定位等业务。

2009年7月,最新一代静止轨道移动通信卫星——“TerreStar-1”发射升空。

该星携带的S频段有效载荷天线展开直径达18m,星上利用地面波束成型技术产生点波束数量超过500个。

另外,该星通过与“辅助地面组件”(ATC)相结合,融合了地面网络与卫星网络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了移动通信的无缝覆盖。

四、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1)卫星通信产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面向大众消费市场的卫星多媒体广播(DMB)业务的快速发展。

从卫星音频广播(DAB)到卫星视频广播(DVB),再到DMB,通过卫星广播的数据量越来越大。

目前,DMB发展趋势最好的是欧美、日本和韩国。

(2)卫星电视直播成为卫星应用的支柱产业。

随着各国数字电视进程的加快、卫星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推广应用以及大型体育和媒体盛事的催
化,付费卫星电视平台得以迅速增加和发展。

在美国,卫星直播电视用户已达到2160万户,欧洲是3500万户,日本也达到了1200万户。

目前卫星直播产业是唯一能与地面有线电视网络进行竞争,并拥有一定优势的产业。

(3)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正在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宽带多媒体卫星通信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卫星通信,是商用卫星通信业务的主要发展方向。

随着卫星终端设备费用的不断下降,以及用户对高速因特网接入需求的迅速增长,宽带卫星通信用户数量不断增长。

(4)移动卫星通信仍然是目前卫星通信发展较快的业务之一。

(5)卫星通信在军事通信、环境数据采集和监测、国家应急救援和救灾通信等政府、军用业务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在不断加强。

五、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开发新频段,提高现有频段的频谱利用率。

使用频率向高端发展,使用Ku、Ka、V(40/50GHz)波段。

(2)开展卫星通信网与其它异构网的互通、互联、网络同步与交换技术,完成卫通网与异构网协议变换,信令呼叫接口技术等;
(3)移动卫星通信网将积极发展与同步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相关的技术,如同步卫星上的大天线的制造与展开、折收技术;小型多模卫星通信手持机技术;星上多波束切换技术和信关站技术,在中低轨道移动卫星系统中的星上交换、星上处理、星间链路技术、越区切换技术和信关站有关的技术;
(4)网络管理和控制及网络动态分配处理的自动化技术;
(5)卫星通信网的网络安全、保密技术;
(6)与我国卫星通信设备产业化发展有关的生产、工艺加工技术等等。

展望未来,卫星通信将获得重大发展。

各种新技术,如光信息处理、智能化星上网控、超导、新发射工具和新轨道技术的实现,将使卫星通信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卫星通信将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对产业信息化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卫星通信技术—百度百科:/view/297238.htm
2、《国内外卫星通信产业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肖跃秦红祥卫星与网络2010年第0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