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合集下载

大连历史简介(二)2024

大连历史简介(二)2024

大连历史简介(二)引言概述:大连,位于中国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大连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变迁。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大连历史的简要介绍。

主要分为五个大点,包括:明清时期的重要节点、俄国扎根大连、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解放初期的大连重建、以及近现代大连的发展。

通过梳理这些关键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变革,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连的历史演变。

正文:一、明清时期的重要节点:1. 大连作为渔村的起源:大连原本是一个小渔村,渔业一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

2. 筑垒防御:明代后期,为了防止外族入侵,明朝开始在大连地区修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大连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军事据点。

3. 正式被称为大连:清朝初年,大连正式被命名为“大连”,并成为辽东半岛的重要城镇。

4. 对外开放的起点:在清朝时期,大连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5. 创办机器制造业:晚清时期,大连引入西方的先进机器制造业,成立了大连新春机器制造厂,为大连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二、俄国扎根大连:1. 俄国租界的建立:19世纪末,俄国租赁了大连湾一带地区,建立了大连租界。

俄国人开始在大连建设港口、铁路和城市基础设施。

2. 重要的港口城市:俄国的介入使得大连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大连的经济和交通发展迅速。

3. 文化交融:俄国在大连租界建立了大量教堂、学校和文化机构,促进了中俄两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 重要的工业基地:俄国在大连租界建立了纺织、造船等工业企业,为大连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5. 被日本占领:由于俄日战争的爆发,俄国失去对大连的控制,大连随后被日本占领。

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 日本的殖民政策:日本占领大连后,实施了殖民统治政策,致力于推动大连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大连发展迅猛:随着日本的投资和引进,大连的工业迅猛发展,成为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殖民城市之一。

3. 重要的军事基地:日本在大连建设了大量军事设施,将大连打造为日本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东北地区胶辽官话重要研究成果——专著《大连方言语音研究》评介

东北地区胶辽官话重要研究成果——专著《大连方言语音研究》评介

040《名家名作》·评论汉语方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扬雄的名著《方言》发端,晋郭璞注《方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此后,历代文人对方言也都有一些零星的记录,至明清时期,汉语方言的研究更是如火如荼,各种韵书、韵图纷至沓来。

20世纪以来,以赵元任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家开创了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新范式,随之兴起我国调查研究汉语方言之风。

在汉语方言中,胶辽官话以其独特的地理分布和特性深受学术界的重视,它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胶东半岛和辽宁省的辽东半岛。

此外,在黑龙江的虎林和抚远,也分布着两个胶辽官话的方言岛。

李荣先生根据古入声字的演变特点首次将胶辽官话立为官话方言中的一个区,其基本特点是“古清入字今读上声”,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翻开了胶辽官话研究的新篇章。

近年来,在诸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胶辽官话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随着辽东地区方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胶辽官话的研究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罗福腾的《胶辽官话研究》是首篇专门以分布在辽宁、山东两省的胶辽官话为研究对象,从胶辽官话的特点、地域分布以及相关移民材料等方面,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胶辽官话的形成。

对于辽东地区胶辽官话的形成,罗福腾认为是清朝山东人从山东半岛迁入辽东半岛后,把胶东话带到辽东半岛而形成的。

辽东半岛的移民主要来自山东登州府和莱州府,迁入时间集中于清代早期和中期。

胶东移民的方言奠定了大连、丹东、营口方言的基础;清代后期和民国年间,山东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移民和辽东半岛二次搬迁的山东人口涌向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地区,奠定了桓仁、宽甸、通化、白山、长白、临江、抚松等方言的基础。

钱曾怡、张树铮两位先生也认为辽东的胶辽官话是山东人口大量往东北地区移民的结果,是胶东地区的胶辽官话跨海北渡的结果。

移民说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方言的渊源关系,但就大连方言而言,以近代北京官话(对北京官话区的界定与张世方一致,也包括东北官话,下文不再赘述)为背景的辽东方言在胶辽官话形成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能忽略。

满族介绍

满族介绍


八 旗 铠 甲
八 旗 铠 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语言文字
满族人初无文字,受契丹政权节制初期亦鲜通契丹语文。金
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 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 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 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 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 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 (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 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另外,满族姓氏已 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 为“叶”、“那”“钱”等。
姓氏的转变
满族历史上的八大姓是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
索绰络氏、祁佳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现代满 族的姓氏从历史上的八大姓基本冠以汉字姓为:佟、 关、马、索、齐、富、那、郎。 除了八大姓之外还有西林觉罗氏、伊尔根觉罗 氏,郭洛罗氏等等,当然最最尊贵的姓氏要数爱新 觉罗氏了 这些现代姓氏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 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 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马隹氏改姓 马,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 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 因巴颜在满族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 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金子之意。
宰羊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在开水锅内稍煮凝结 成血块,再将血块捣碎拌上血肠剁碎的羊油和洋葱末、盐、 姜粉、胡椒粉等调料后灌肠,扎紧捆实,放入锅中煮制即成。 切片乘热食用,味道浓香,油而不腻。

东北满族八大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氏

东北满族八大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氏

东北满族⼋⼤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东北满族⼋⼤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民集居的地⽅。

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中,满族集居地⼈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个满族姓⽒,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将其俗称谓“满洲⼋⼤姓”。

然⽽,现今俗称谓⼋⼤姓的清族著姓姓⽒,是⾃清代中期以后⾯冠⽤和改⽤的汉字姓。

⽽历史上,他们是⼥真⼈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满族的姓⽒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

“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

1辽东的满族⼋⼤姓⽒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如此。

《养吉斋丛录》记有“凡公私⽂牍,称名不举姓,⼈皆以其名之第⼀字称之,著姓然。

其命名或⽤满语,或⽤汉⽂.⽤汉⽂.准⽤⼆字,不准⽤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的满族各⽒族在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易到震惊,不得不下达如下谕旨“⼋旗满洲、蒙古有姓⽒,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

即如⽜呼纽⽒,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字为称,亦当⽈⽜,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

今若不整伤,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

”2然⽽,统治阶级的震惊与整饬,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甚⾄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

清太祖努尔哈⾚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时期,有⼀族⽀竟取汉字溥字为姓,⼀直沿⽤⾄今。

在这种不规范的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民族⽂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由原来的满洲姓⽒分别冠⽤和改⽤了汉宇姓,姓⽒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沿⽤⾄今。

佟姓宗族佛满洲佟姓⽒族成员遍布辽东每⼀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活过地⽅。

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姓,是为同⾳异字,皆源出佟佳。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浅析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的演变

浅析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的演变

浅析东北地区满族文化的演变作者:代伟男张心喃肖东平来源:《卷宗》2018年第31期摘要: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满族是继回族之后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尤其是东北地区。

满族有很多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除了本民族文化之外,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满族居民吸收了汉族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新文化,本文主要整理满族文化的演变过程以及主要内容。

关键词:满族文化;东北地区;演变1 满族概况满族,以前叫做满洲族,属于55个少数民族之一。

通常人们认为满族的发源地是长白山,因此长白山也被满族人称为自己民族的圣山。

东北地区是满族人主要分布的地区,此外北京、台湾、内蒙古也有满族人的分布。

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

现在的满族是由以前的多个部落汇集而来的,其中包括女真、渤海、勿吉等。

追溯到最开始,会发现满族的祖先是黑水靺鞨,后来由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靺鞨逐渐演变为女真。

我国少数民族建立中原政权的屈指可数,而建立过两次的只有满族。

2 满族相关历史发展公元前相关史书上便有了对肃慎的记载。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

”肃慎曾在周武王、成王时多次向中原进贡,并且贡品大都价值连城。

在周朝的时候,认为肃慎、燕、亳这三个地方都是他们国家的领土。

后来史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改变了对肃慎的称呼,将其与挹娄合并统称为挹娄。

在最开始的时候挹娄与肃慎二者相隔很近,但后来挹娄有的人移居到了吉林省附近。

在公元七世纪末的时候,为了躲避战争的伤害,靺鞨人不得不向东迁移,最后选择了在松花江上游生活,而“震国”也就是在这里成立的,“震国”的首领就是历史上的“渤海郡王”,并且将“渤海”作为该部落的新名字。

在辽代时,女真有许多的分支,其中包括生女真、北女真、南女真等实力较强的,除此之外还有长白山女真等相对较弱的,虽然他们都叫女真,都生活在东北一带,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不紧密。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满族民俗风情介绍

满族民俗风情介绍

满族民俗风情满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

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其中在辽宁省分布最多。

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人口总数仅次于壮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祖先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的的肃慎,其后裔一直生活在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我的家乡)以北、黑龙江的中上游以及乌苏里江流域等。

唐朝时的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黑水靺鞨族在五代宋辽时期逐渐发展为女真族。

1115年,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大金朝,相继灭掉腐朽不堪的辽宋两朝。

400多年后的1583年,雄踞关外的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自立为汗,建立后金政权,正式与与中原大明朝相抗。

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定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

1644年,大清八旗劲旅入关,定鼎中华。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满洲统治崩溃,随后满洲族改称满族,族名一直延续至现在。

满族原本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借用蒙古文字字母,创制于16世纪末。

17世纪四十年代后,满族人大量入关,逐渐与中原汉族融合,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今天,我们可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镇和富裕县找到会讲满语的人。

早期的满文著作有《满文老档》、《满州实录》和《异域录》等。

满族自古好歌舞,其创作灵感多来自于狩猎和战斗活动。

另外,满族人还钟情于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

历史上,像在清代电视剧中所展现的一样,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戴圆顶帽,下穿套裤。

满族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耳环,腰间常挂手帕。

随着满族入关,其服装与汉族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但是,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直至现在还较为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xx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其中复州(今瓦房店市)、金州皆属今大连市。

今大连所属的庄河县是从岫岩分出来的。

熊岳今虽不在大连市境内,但大连地区的满族人不少是从熊岳城迁来的。

乾隆二十九年又从凤凰城拨来九十名满洲兵。

大连地区古今政区的变化很大,所以无法统计今大连地区满人来此的时间和人数户数等。

据笔者采访调查所得,康熙年间迁来大连地区的满旗兵,多系“随龙入关”又“随龙出关”分来此地的,如瓦房店市胜利乡药庙下村的满族老人赵昌智,自称满姓伊尔根觉罗,祖籍长白山八道沟人,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于康熙二十六年又“随龙出关”到盛京,又分来复州西蓝旗驻防的。

道光年间因西蓝旗土薄年荒,乃大部移往双城堡(今双城县)。

赵昌智家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河患迁来药庙下村的。

又如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三家子村郭家,满姓郭路氏。

自云祖居长白山六道沟,属镶黄旗满洲付力户佐领下,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到**住于草帽胡同。

于乾隆年间拨来复州,后分居各地。

其始祖黑达色官骁骑校,二世祖白起官协领。

他家藏有乾隆十六年诰封广宁(今北镇)佐领白起及其妻佟氏的圣旨原件。

该圣旨长三公尺,宽三十一公分,用五彩龙纹图案的绫子书写装裱而成。

又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的满族苍家,满姓萨**拉氏,自云长白山二道沟人,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分驻于**草帽胡同及固安大王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其四世祖金太“随龙出关”拨来复州西蓝旗驻防,占地落户,繁衍至今。

金太的四世孙常平曾任开原防御。

他家保存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诰封常平本身及其妻室、诰封常平之父母等两道圣旨原件。

这两道圣旨均长2.5公尺,宽33公分,仍是用五彩龙纹图案的绫子书写装裱而成。

“圣旨”都是满汉文对照书写,汉文由右向左移行书写,满文由左向右移行书写,玉玺加盖在正中间,也是满汉文各一份。

(发贴者注:三道圣旨原件照片和汉文原件省略)。

又如金州七顶山满族乡老虎山村的满族文氏,自言祖籍长白山四道沟人,顺治初年“从龙入关”,属正黄旗满洲舒勒佐领下。

其祖先花色于康熙十年(1671年)由**马家胡同拨来金州驻防的。

其家族一小部分住在老虎山村,其余分居各地。

又如七顶山满族朱家,满姓都拉欢氏,自言祖籍长白山三道沟人,属正黄旗满洲宁康佐领下,顺治初年“随龙入关”。

康熙七年(1668年)其始祖索弘与夫人文氏自**草帽胡同拨来金州驻防的。

其族人定居于大朱家村及小朱家村(都是朱家定居以后才有村名),也有分居别处的。

又如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虎头村满族吴德厚家,自言祖籍长白山三道沟人,属正蓝旗满洲数易佐领下。

顺治初年“随龙入关”,驻**穆字胡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随龙出关”拨来复州驻防的,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其族人一部分拨往双城堡,留复州的一支分布于今老虎屯满族镇各村。

还有未曾“随龙入关”,直接从长白山迁居辽南的。

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的满族马家,自言祖籍长白山七道沟人,顺治年间直接从长白山老家拨来复州开荒的。

他们家族分别驻于驼山乡、马房身、西蓝旗、北海等地,至今已传十六世矣。

又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乡**所在地)百岁老人那永春(1985年)自言祖籍长白山头道沟人,顺治年间由长白山老家随军来复州,在康熙年间编入八旗的,他们家族分布在三台满族乡各村。

据《奉天通志》记载,复州最初的驻军是满洲兵635名、蒙古兵84名、汉军兵15名、巴尔虎兵55名。

都是八旗兵。

三、八旗xx的后裔八旗汉军的后裔,是今天大连地区“满族人”的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金州南门以南半岛上的全部汉族居民,都编入旗籍。

即今老虎滩、青泥洼、小平岛、营城子一带编为“正黄旗汉军”;金州城西南毛营子、南关岭、大连湾、革镇堡、辛寨子一带编为“镶黄旗汉军”;今长城、龙头、水师营、旅顺街、双岛、老铁山一带编为“正白旗汉军”。

这些人都是明末清初,主要是顺治十年(1653年)由山东登、莱、青等府迁来的民户(汉人)。

今天这三旗汉军(俗称汉三旗)的后裔,已布满大连市直属市区及瓦房店市、新金县等地。

如金州区石河满族镇的王家,原属正黄旗汉军。

他家祖籍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古现村人氏。

明末,由山东原籍迁于辽东宁远(今兴城县)落户,后对迁至海青岛(在金州城南,今新港西北)居住。

大清定鼎燕京后,王家又从海青岛迁到金州城,于康熙二十六年编旗时王家投入正黄旗汉军。

后世他家宗支繁盛,世代簪缨。

今其族人主要分布于石河满族镇、革镇堡、金州镇北三里庄及七顶山满族乡的梅家村、瓦房店市的长店村等地。

单只石河满族镇,王家的人口就占全镇一万多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王家宗谱记载其源流颇详细。

其谱序云:吾王氏原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古现村人氏。

当明末,迁来关东,先在宁远)落户,后来搬到海青岛居住。

至清朝定鼎后,始由海青岛徙于本城,康熙初,在满军八旗外增设汉军,是以我祖先投汉军正黄旗。

儿孙当差后,即有王连贵任汉军正黄旗佐领,于乾隆三十七年八月,在城北三里庄祖为其祖莹为其祖考永福公妣金太君、曾祖考有功公、曾祖妣唐太君立碑,以光祖德。

嗣有王连文孙王安邦、王安广兄弟俱任佐领之职,亦于该地产碑,纪念祖先。

我曾祖考玺公原任汉军正黄旗佐领、四品顶戴,同其胞弟廷瑶公(道光十四年甲辰高举人)共立龙头碑于祖莹。

此系不忘根本之谓欤,仅知梗概如此而欤矣,备作后人参考耳。

此谱序为石河满族镇居民王世捷所著,谱存王世捷家。

谱上始祖名王孝吾,原居福山县古现村者。

王永福为王孝吾第三世孙,王连贵为王孝吾第五世孙。

王安邦、王安广为王孝吾第七世孙,王廷玺为王孝吾第八世孙,王世捷王孝吾第十一世孙。

王氏谱书一厚册,其中载录数千人。

王氏祖莹碑文中叙其世代繁衍情况更详细,都是研究旗人——今“满族”源流的宝贵资料。

又如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大莲花泡村的满族周家,为正白旗汉军之裔,他家祖籍云南,后移至小云南(在山西),又由小云南移至山东登州府大水泊(今文登县治),又由大水泊迁来旅顺,于康熙五十三年被编入汉军正白旗,今其族人仍多居旅顺。

又如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大朱家村的满族夏家,为镶黄旗汉军之裔,他家祖籍山东省,后迁来金州城西南毛营子,康熙五十三年被编入镶黄旗汉军的,其中一支后迁来大朱家村。

此外庄河县桂云花满族乡有镶蓝旗汉军的后裔,主要分布于该乡二道岭、三道岭村。

如二道岭村书记曹希勇(1986年顷在任),祖籍山东省青州府安邱县(其祖莹碑上误作安秋)大曹家沟人。

曹希勇的前十六世祖曹邦远,约当明正德(1506年~1520年)年间自原籍迁来二道岭落户的,清初曹家依附于巴尔虎旗人,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顷,被抽出编入镶蓝旗汉军的。

二道岭村居民多为满族曹氏。

桂云花满族乡居民异口同声称曹希勇家为“老满洲”。

概曹家是最早开发桂云花一带的旗户之一。

因此笔者先后两次拜访了曹希勇同志,他家宗谱及祖莹碑对其家史记载甚详。

桂云花满族乡的满族四大姓——曹、刘、唐、张都是汉军旗后裔。

刘、唐、张三姓祖籍都是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人氏。

里姓亦桂云花满族大姓属八旗满洲。

四、其他原因成为今满族的①xx蒙古人的后裔:巴尔虎蒙古人于康熙三十一年编入八旗满洲后,拨到今大连地区的有三佐领,分驻于复州、金州、岫岩三城。

在岫岩的巴尔虎人有两支驻于庄河县吴炉乡的巴尔虎营子和太平岭满族乡的土城子等地。

他们现在多数报满族,少数报蒙古族。

如七顶山满族乡大莲花泡村的满族车家,就是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其始祖车三会是康熙三十一年拨来金州驻防的,由车家宗谱得知车三会是骁骑校。

又七顶山满族乡七顶山村的满族姓满的,也是巴尔虎旗的后裔,其祖莹有碑文为证。

巴尔虎旗的后裔,以完寇姓最多。

大连满族的冠姓,约占大连地区满族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大连满族以关、赵、寇、王为“四大姓”。

巴尔虎寇姓主要分布于庄河县的高岭满族乡的来宝沟、曲木房、老蚕场;太平岭满族乡的土城子;吴炉乡的巴尔虎营子;塔岭满族乡东瓜川;大营乡的四家子等地。

②旗人女儿的后裔: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取消旗、民通婚的禁令后,民国以来旗、民通婚已成普遍现象。

由于几千年来男权思想的作崇。

旗人男性的子女当然还是旗人,今天都报满族。

旗人女性的子女呢?今天也多报的满族,称为“随旗”,好象与父报满族的人有所差别似的。

③随旗的满族:这是指并非旗人的女儿的后裔,所谓“随旗”,是他们的父母都不是旗人,但他们的祖先都与旗人有长期密切的关系,从而加入旗籍的。

有的是其祖先从关内随旗人出关,或从关里逃荒到关外依附旗人为生,而成为旗人的佃户、农奴、世仆等。

因为长期依附于旗人,生活习惯均已“旗化”,所以今天也报了满族。

他们也自称“随旗”。

发贴者注:本文摘自“八旗源流”,大连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作者瀛云萍先生,著书时年近八旬,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著名学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