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满族那木都鲁氏考证
清军入关前满族人的历史

清军入关前满族人的历史(一)满族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
1、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居民之一,他们生活在长白山以北以及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以狩猎游牧为主业,擅骑射,性勇猛。
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初),肃慎部曾向周朝进献“楛矢石砮”。
《左传》记载:“肃慎、燕、亳”为周代的“北土”。
2、战国后,肃慎人改称挹娄,种五谷并长于养猪,能织麻布,会造小船。
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裔相继以勿吉、靺鞨的名称出现,人口发展多达数十个部落。
靺鞨后来发展为粟末、白山、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等七部。
3、唐代,大祚荣(粟末靺鞨首领)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在松花江上游、长白山北麓一带,建立地方政权“振国”。
唐开元元年(713年),大祚荣被唐朝册封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从此便以渤海为号。
渤海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均按唐制建立,文字采用汉字。
4、辽亡渤海后,南迁渤海部民,而黑水靺鞨取代渤海兴起,称为“女真”,一直沿用到明代末年。
辽代女真人可分为三部分:居住在辽东的被称为*** 真或系辽籍女真;居住在松花江以北的被称为生女真;居住在两者之间的被称为回霸(一作回纥)女真。
生女真中的完颜部,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建立金朝,先与北宋联合灭辽,不久又南下,与南宋并立。
5、明代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明称野人女真),已经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阶级。
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中说:“满洲有稼穑,有城堡世居之民”“数十巨族,则各踞城寨,小族亦自主屯堡,互相雄长,各臣其民,均有城廓。
土著习射猎,知稼穑”。
(二)八旗军队是清政权基石1、明中叶以后,女真各部互争雄长,长期征战。
具有卓越政治军事才能的努尔哈赤(清太祖),用30多年将女真各部统一起来。
期间,他对狩猎组织牛录进行创造性改造,建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
满族兵丁参加了有清一代几乎所有战事,为战争付出巨大的牺牲。
八旗制度作为一种社会与政治合一、兵民合一的组织,对清统一全中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清代玉牒】

【清代玉牒】皇族的族谱称作玉牒。
清代玉牒,即清代皇族的族谱。
中国历代王朝,均修玉牒。
可惜清代以前各王朝玉牒,均未流传于世。
清代玉牒是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清代各类玉牒二千六百余册,辽宁省档案馆也保存大体相同的一份。
这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于清代的典章制度、宫廷历史、皇族户籍,以及人口学,谱牒学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纂修族谱,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修族谱,始终是豪门望族维护其族权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正名分、别远近,并作为承袭爵产的依据。
而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更将纂修玉牒视为关系王朝政权统治的一件要事。
每逢修玉牒之年分,即设立专门机构——“玉牒馆”,并由皇帝钦派大员充任总裁,专司其事。
清代玉牒的纂修及其规则顺治十二年议准,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
但实际情况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因计算方法不同,将上届纂修之年计算在内,所以每次纂修递减一年,实际只隔九年,乾隆朝才改为不计算上届纂修年分。
还有两次例外情况:一是乾隆七年重修后,应十七年再修,但事隔五年,即乾隆十二年又提前重修一次。
再一次是清朝被推翻后,溥仪小朝廷于一九二一年最后修了一次玉牒。
从顺治十八年初次纂修玉牒开始,有清一代,共修玉牒二十八次。
每次修玉牒,要用红笔在上次玉牒末尾添加上新生者,在修上次玉牒后死亡者,要用墨笔将红名改为黑色,即史书上所言“存者朱书,殁者墨书。
”从现存玉牒内容分析,后期所修玉牒较比前期内容要多些;两次玉牒纂修时间相距愈近,其内容差别就愈小。
例如以光绪、宣统年间所修各次玉牒相对照,除每次在末尾增加几个新名和个别红名改黑外,内容基本一致。
玉牒修成后,要举行隆重的恭贮仪式。
顺治十三年题准,将玉牒缮写三部,皇史窚、宗人府、礼部各藏一份。
乾隆二十五年改为缮写西部,分别存于皇史窚和盛京。
送贮之前,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于宗人府搭设彩亭,用黄盖龙旗仪仗,乐部奏乐;玉牒馆总裁率纂修官员,俱穿朝服,恭奉玉牒,行三跪九叩礼,满汉文武官员于午门外跪迎;皇帝阅毕,内监捧出,再由王公于太和门外金水桥跪送,彩亭由东华门出,护送至皇史窚。
《清史稿》卷225—230考证

《清史稿》卷225—230考证作者:王静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以《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为底本,以《清史列传》、《满汉名臣传》等参校,对《清史稿》大臣传中的讹误加以考证。
关键词:清史稿清初大臣传《清史稿》是一部记录清朝历史的未定稿,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但由于《清史稿》成于众手,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校改,以致年月、事实、地名等错误往往可见。
清初大臣在清朝人关前后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就《清史稿》卷225-230有关大臣传中发现的讹误,考证如下。
《劳萨传》“崇德元年。
偕吴松等赍书谕明松鹏路潘家口诸戍将。
”(P9197)按:《满汉名臣传-劳萨列传》:“崇德元年,偕参领吴拜等赍书入边。
”(P80)《太宗实录》卷27天聪十年二月:“戊子,遣前锋将领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吴拜、苏达喇……赍书往明松棚路、潘家口、董家口、喜峰口四处书。
”(P353)本传下文有“五年五月,与吴拜侦敌广宁边境”。
《清史稿》卷230有吴拜传。
据以上文献记载,《清史稿》本传“吴松”误,当作“吴拜”。
又,据《太宗实录》,劳萨等赍书人边发生于天聪十年二月。
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四月十一日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本传与《满汉名臣传》均称崇德元年,但此时尚未改元崇德,故此处当称“天聪十年二月”。
《图鲁什传》“闰八月乙酉,遇大弼侦卒十五人,图鲁什单骑驰击,矢中其腹,犹力战不巳,斩二人,俘十三人。
图鲁什创甚,上亲迎视之。
丁亥,卒于军。
”(P9200)按:《满汉名臣传·图鲁什列传》:“单骑先驱,遇大弼侦卒十五人,接战,矢中其腹,犹力战不已。
我兵至,生擒二人,余皆歼之。
”(P51)《太宗实录》卷20天聪八年八月:“前锋将领图鲁什往宣府侦探,遇明哨卒十五人,单骑冲击之。
矢中图鲁什腹,犹力战不休。
我军继至,斩十三人,擒二人。
图鲁什被创危笃。
”(P260)《八旗通志初集》卷144《图鲁什传》同(P3741)。
满族始祖神崇拜嬗变研究

交流满族始祖神崇拜嬗变研究辛梦梦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摘要:世界上各个民族都存在始祖崇拜的现象,满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始祖崇拜现象历史悠久。
一直被满族奉为始祖女神的“佛托妈妈”是一位渊源深厚,地位显赫的女神。
它根源于原始思维的图腾崇拜,发展于母系氏族社会。
随着社会的分工发展,其意义变得多元。
“佛托妈妈”所呈现的图腾崇拜、始祖崇拜、生殖崇拜等观念,不仅在纵向上有一个内在的发展过程,而且在横向上和谐统一。
以“柳”为核心贯穿始终的原始信仰,在不同的语境下呈现多元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满族;柳图腾;女神崇拜;生殖崇拜一、柳图腾——始祖崇拜的思维之源图腾崇拜是一个氏族相信他们和一个神幻动物或植物有血缘关系,并以此为自己的来源,它是远古氏族的宗教。
在采集渔猎实践阶段,满族先民的思维受“互渗律”支配,表现出基础的、神秘的、原逻辑特征。
人神不分、物我同一,满族原始先民相信自己与柳同源,并通过柳崇拜支配、控制柳神。
因此产生了主要解释自然及人类起源的柳图腾神话。
柳图腾的神话反映了满族早期的图腾崇拜观念。
根据珲春满族喜塔拉氏的萨满神谱记载,在阿布卡赫赫与恶神耶鲁里的鏖战中,死了很多的善神,阿布卡赫赫只好往天上飞去,耶鲁里紧追不舍,一把抓住了阿布卡赫赫的胯,将他围在胯上的柳枝抓下,柳叶飘落人间,这才生育出人类及万物。
珲春满族那木都鲁氏神谕记载:世界上刚刚有天地的时候,阿布卡恩都里把围腰的柳叶摘下了几片,柳叶上便长出了爬虫、飞虫和人,大地上便从此有了人烟。
这两个有关柳的古老神话是没有任何逻辑性的,正是原始先民“万物有灵”观念的体现。
在他们看来人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和无生物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人与柳在先天本性上存在相似性。
正是这种原始的思维使得满族先民把柳树当做自己的“氏族树”,并把柳树作为了“我从哪里来?”这一哲学问题最直接的答案。
在以采集、渔猎为主的远古时代,满族先民生活的河谷山林之中,柳树到处生长,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更是用途颇多,狩猎、捕鱼、编织用具等都离不开柳树。
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

满族汉字姓寻根大全(1)A[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B[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清末棋圣巴吉人。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该姓著名人物有:白志文(1903—1986)河北省易县人。
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为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马加:本名白永丰,辽宁省新民县人,曾任辽宁省文联主席。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等。
[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鲍化南(1876—1926)辽宁省凤城人。
清末绿林英雄,后组织国民革命军,从事革命活动。
[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毕拉达克氏(赫哲姓)等。
[边]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满族介绍介绍一个少数民族民族

●晚辈对长辈不准触犯,进长辈房间,须面对长辈者垂手而立。长者赐座,只可半坐于北炕稍,双手扶膝。晚辈不得与长辈同桌共餐。路遇长辈或兄长,须问安,并站立路边,让其先过,自己方能动身。
满族的体育运动
射 箭
射箭练习弓箭有“弓力七斗,箭发如凿,入辄不可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竞技时不仅要射击死靶,还要射击移动目标,命中率高者为胜。
●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
建筑示例
●大清门是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俗称午门,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此门庄严富丽,与整个宫殿建筑混成一体,显得十分协调。
二、人口与分布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550万人,占满族总人口的51%。另外,满族人口在100万左右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
三、语言文字
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满文是1599年清太祖命满族语言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满文进行改写,称为“达氏满文”。满族人在入主中原之后,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逐渐学习汉族年代久远的语言、文字。对汉字学习和应用的普遍性,使提高书写艺术性成为必然趋势,一批满族书画爱好者随之出现。到了康、乾盛世,直至嘉庆年间,满族上层社会书法家以群体规模登上文坛。后经辛亥革命、新中国建立至今,满族书法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文化的一部分,长盛不衰。
满族 历史 介绍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满族
Man Zu
满族的历史
Man Zu De Li Shi
满族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7000千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 。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 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 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 族号,改称“满洲”。 •辛亥革命后被称满族。
满族的贡献
Man Zu De Gong Xian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最早把几何原本翻译成满 文。 在东亚历史上满族人最早用满文翻译了周身 血脉图。 满族先人世界上最早驯化了大豆这种农作物 。满族先人最早利用大豆酿造大酱。
满族人最早用白菜腌制酸菜。
谢谢
Man Zu De Jian Zhu
• 满族住房继承了传统的 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 墙,院内有影壁。住房 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 上屋,设南、西、北三 面炕,以西炕为尊,俗 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 神板。
火坑
满族Zu De Ti Yu Yun Dong
满 族 的 分布
Man Zu De Fen Bu
• 满族散居中 国各地,以 居住在辽宁 的为最多, 其他散居在 吉林、黑龙 江、河北、 内蒙古、新 疆、甘肃、 山东等省区 和北京、天 津、成都、 西安、广州 、银川等大 、中城市。 2000年统 计的满族人 口数为 1,068万。
•
满 族 的 八旗制度
• 射箭
• 摔跤
• 珍珠球
满 族 的 节日
Man Zu De Jie Ri
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

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薛虹《北方民族》1992年第1期我是从事明清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而且对满族先史,清前史有较多的探讨兴趣。
但对满族萨满教和它的宗教仪注、跳神活动以及祭祀祷祝神辞(或日神谕、神歌),向来看作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即民族学)、俗文学和民间艺术的研究领域,因此从来未曾问津。
这次石光伟、刘厚生二位先生编著的《满族萨满跳神研究》一书稿成,责我为序,缘此就读书稿,才涉足这一文化遗产的领域。
作为史学工作者的我,过眼后觉得满族萨满教的宗教仪注、跳神活动及其神辞,对于满族先史,清前史研究来说是一个极待拓展的新的史料领域,它展示了满族的丰富多彩的先史画卷,提供了珍贵的口碑传承史料。
我想从这一视角,来谈谈满族萨满教的史料价值。
从事中国古史研究的工作者,均有少数民族先史史料缺乏之憾。
许多在历史舞台上曾经扮演过威武史剧的少数民族,都没有留下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先史史料。
只有当他们在即将影响中国历史过程时,引起中原汉族史家的关注,才在汉文文献中留下来一些简略传闻先史史料。
当然,就满族来说,其先史史料的传世是要好一些,但仍是比较少难足征信的状况。
满族先世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的史料,在《明实录》中仅仅记载其某年月日来朝贡或抄掠。
到万历时努尔哈赤崛起,引起明廷朝野的忧虑,才出现若干种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私记。
满族先史史料领域的拓展,首推孟森、吴晗两先生,他们摘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研究清代前史为发端,许多中外学者才跟踪而来,在清史研究上重视朝鲜史料。
这在清前史史料学的发展上,可视之为一展疆理。
其后是《满文老档》、《旧满洲档》的先后公于世,使满族先史和清前史的史料领域再展疆理。
但是,现今传世的满文档案所记最早年代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史事,其中记述前此时限的事情甚少。
近年来满族宗谱的发掘,显示了满族先史史料范围又扩展了一个新的领域。
近六百八十个满族姓氏中,现已发掘出来并且披露于史学界的满族牒谱虽然为数甚微,但运用于史学研究上已现成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清代满族那木都鲁氏考证
作者:王凯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3期
摘要:清那木都鲁氏是清代八大姓之一,为满族古姓,世居于那木都鲁、珲春、绥分、长
白山一带。从康古礼“率部来归”伊始即受到皇族重视,康古礼第四子赖塔更是屡立战功被封为
一等公。本文试以那木都鲁氏源流、旗藉考证,及其重要人物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及评价。
关键词:那木都鲁 旗藉 赖塔
中图分类号:H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69-02
一、那木都鲁源流及旗籍考证
那木都鲁,为满族古姓,世居于那木都鲁(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城附近)、珲春、绥分、
长白山一带。从世居之地可以看出,其原属于东海女真。那木都鲁氏是以地为名“那木都鲁,
本系地名,因以为姓”。清初,各部来归,编于正白、正黄、镶红三旗。正白旗人康古礼,“国
初率族众来归,尚公主,封为额驸,授三等子,编二佐领。十六大臣之列,历任户部尚书、护
军统领”。该姓在东北的后代并不多,满族入关后,他们在北京地区繁衍了众多后人,因其祖
上与皇家结亲,又多有军功,该姓成为民初北京地区满族八大姓之一。“辛亥革命后那木都鲁
氏冠汉字姓白,那,南,傅,沈等”。清官方纂修的所有旗人传记,有相当一部分传主旗籍错
乱,原因是清初的八旗中,有五个旗的旗人之旗籍经过几次变更,至顺治八年(1651)才基本
固定。镶白旗旗主多尔衮曾把他与正白旗旗主多铎的旗色调换,镶白旗改为了正白旗,正白旗
改为镶白旗。值得注意的是,换旗之前,多尔衮夺了多铎所属的15个牛录并把镶白旗阿济格
所属的15个牛录给了多铎。记载为后人所记,赖塔为康熙时期人士,此时旗籍已不再改变。
按其为正白旗人推测,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从正白旗来到镶白旗,后改为正白旗。第
二种情况是原属于镶白旗,后改为正白旗。而康古礼在太祖天命朝是隶属于镶黄旗的,在皇太
极继位后改为正白旗,则说明其子嗣是属于被多尔衮从多铎手里夺去的15牛录之内的。可见
那木都鲁氏康古礼这支的旗籍从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白旗的依次转变,并且此支在清
太祖时期为镶黄旗。
二、那木都鲁氏后裔及任官
赖塔的爵位由其孙承继,并且其孙死后,由赖塔兄之子舒灵阿承袭一等公“原事革退,其
(指赖塔)兄之子舒灵阿承袭一等公”。由此推测费叶伦应早亡,所以在康古礼后代中只有费
叶伦没有职位。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那木多鲁氏仅康古礼及其分支的五世44人中就有一等公
一人,尚书两人,都统两人,副都统一人,参领八人,其余大多数也是侍卫或者佐领,可见那
木都鲁氏在从清朝建立到乾隆时代一直为整个国家作出巨大贡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那木都鲁氏主要人物及其功绩
康古礼:国初来归,太祖努尔哈赤将其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康古礼,号和硕额驸,授予
子爵。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建立诸多军功,为十六大臣之一。“天命三年,从上伐明,取抚
顺,克抚安,三岔儿等十一堡,入鸦鹘关,破清河。六年,复从伐明,下潘阳,数云梯先登,
遂克其城。太宗即位,列十六大臣”。天聪元年(1616)随贝勒阿敏征朝鲜,天聪三年亦建军
功,“三年,从上伐明,入洪山口,克遵化”。
喀克都理:国初来归。在天命十一年(1626)设立的八大臣中,喀克都理为其一。八大臣
地位极其重要,“凡议政处,与诸贝勒谐坐,共议之;出猎行师,各领本旗兵行。凡事皆稽
查”,可见喀克都理之地位。喀克都理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赐巴图鲁称号。“赐号嘎思哈巴图
鲁,言其勇敢善战,疾如飞鸟也”。
达理善:长白那木郭鲁氏,隶满洲正黄旗人,崇德三年(1638)以闲散隶骁骑营,随多尔
衮(1612—1650)征明济南,后转战锦州、太原、江西、杭州、云南屡立战功,授一等骑车都
尉,晋三等男,赴西安署本旗副都统。康熙二年(1663)寻以老乞休,康熙十三年(1674)陕
西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达理善请往军前效力几次交锋,均获大胜,后因病卒于军中。
绰和诺:世居东海窝集艾满。其为康古礼族人,初为佐领。太宗朝屡立战功,列十六大臣
之一,佐镶红旗。一等轻车都尉世职。那木都鲁氏在有清一代人才辈出,在众多人才中最为有
名的当属赖塔。最初,赖塔并无官职,仅为“废员”而已。此后在战争中立下诸多功勋,并逐步
成为前锋侍卫。“攻新城,高阳,霸州,寿光,博兴,皆先登,身中五创。被赏赖,授前锋侍
卫。”此后随多铎转战河南、陕西,克扬州,下江宁,又随吉尔哈朗取全州。在平定三番的战
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受封平南大将军,与赵良东平定云南。康熙二十三年卒,谥襄毅。雍正念
赖塔不朽之功,加封号为褒绩公,并祀贤良祠。赖塔在平定吴三桂的战争中,为保护地方治
安,击败吴三桂余部多次,并全歼临安土匪。东山土司官为感谢赖塔的功绩,把平南大将军赖
塔的画像挂在宗堂中央以示怀念,让后人永远铭记赖塔的功德。
值得注意的是,满族自入关以来受儒家文化影响,使得满族人在伦理生活方面有了很大改
观,而那木都鲁氏可以为代表。如《桃园诗文集》所记载:“成魁死,那木都鲁氏殉。成芳不
能语,数含泪视烈妇。烈妇泣日:天乎!君乎倘不讳,妾请从君,从君姒报吾祖父恩也。成芳
且额泪且堕,成芳死烈妇,首抢柱,血涔涔发间滴,凝地如脂。家人相戒那木都鲁氏,尽藏室
中刀剪,带巾诸物,环守之。烈妇视含毕,杨饮食如平时,守者懈。也四鼓,皆寐,猎妇裂襟
为缳窗柩间,旋而揣其肮喉中,声啯啯然。一小婢惊觉,急呼守者,解救之,气已绝。死以乾
隆二十四年正月十八日,去那木都鲁氏仅三十五”。夫死妻殉情的做法虽然过度,但是却足以
看出那木都鲁氏受到儒家文化影响而作出的改变。在文化方面,木都鲁氏的后代亦有才人辈
出,岳礼是其中佼佼者。他在康熙五年(1666)的科举中中了举人,曾在朝中任职多年,后创
办汉南书院,工诗文和绘画,有《蓝雪堂集》留世。
四、结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那木都鲁氏为清代开创和巩固的安定立下犬马之劳。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那木都鲁氏
其中之一康古礼及其分支的五世44人中就有一等公一人,尚书两人,都统两
人,副都统一人,参领八人,其余分支亦有多人在清廷任高官。那木都鲁氏虽没不如另外
几大姓氏地位显赫,但他们亦为国家的开创和稳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二十一卷。
②《清朝通志》第二卷,氏族略二。
③《满族姓氏寻根辞典》。
④参见杜家骥:清初两白旗主多尔衮与多铎换旗问题的考察。
⑤参见杜家骥:清初旗人之旗籍及隶旗改变考。
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272页。
⑦⑧《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七。
⑨《清太宗实录》,卷一,天命十一年九月丁丑。
⑩《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七。
B11 《清史稿》卷二百五十四。
B12 《桃园诗文集》,第53页。
参考文献:
[1]清朝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2]赵力.满族姓氏寻根辞典[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2.
[3]杜家骥.清初两白旗主多尔衮与多铎换旗问题的考察[J].清史研究,1998.
[4]杜家骥.清初旗人之旗籍及隶旗改变考[J].民族研究,2013.
[5]弘昼.鄂尔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6]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清太宗实录[M].北京:华文书局,1985.
责任编辑:韩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