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总复习-人教新课标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成长小档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成长小档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成长小档案(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1课时成长小档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及运用;2.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及运用;3. 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认识及运用;4. 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用图表展示数据,学会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度、质量、面积单位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质量、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及应用;2. 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以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练习本、尺子、砝码、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表示这些长度。

2. 知识回顾:复习长度、质量、面积单位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如:“教室的长是10米,宽是8米,求教室的面积。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高是8厘米,求它的体积。

”5. 数据收集与整理:让学生分组收集教室内的物品,如书本、桌子、椅子等,并记录它们的质量。

6. 成果展示: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并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及数据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的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题;(2)设计一个调查问卷,调查家庭成员的身高、体重和年龄,并将数据整理成图表。

2. 作业答案:(1)练习册中的题目答案;(2)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成图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十单元总复习的第2课时,主要复习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我们将回顾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基本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小明的一天:早晨7时起床,吃早餐,8时上学,下午3时放学,回家后写作业,晚上9时睡觉。

提问:小明一天中用了多少时间?他上学离家有多远?他体重多少千克?2. 复习时间单位:介绍时间单位:时、分、秒。

演示换算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练习:小明上学离家15分钟,他下午3时放学,回家后写作业用了30分钟,请问小明一共用了多少时间?3. 复习长度单位:介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演示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练习: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50米,他每分钟走5米,请问小明上学需要多少时间?4. 复习质量单位: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克。

演示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练习:小明体重30千克,他妈妈体重60千克,请问小明和他妈妈一共体重多少千克?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制作食品时如何计量食材等。

六、板书设计时间单位:时、分、秒,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克。

七、作业设计(1)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2)1米等于多少厘米?(3)1千克等于多少克?2. 情景应用:小明每天早晨7时起床,晚上9时睡觉,他每天睡眠多少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1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分析: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

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

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

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

)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标题: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0单元总复习第4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的分析: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问题的解决: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解决方案的检验:引导学生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学习新课: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5.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学习的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发展,适时给予引导和帮助。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3. 教师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2)-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2)-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质量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2. 时间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时间单位换算。

3. 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质量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复习本册所学知识,巩固基本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

3. 实践: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公式。

2.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的重要提示和总结。

九、课后评价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0 总复习(奇数与偶数)(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10 总复习(奇数与偶数)(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标题:10 总复习(奇数与偶数)——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奇数与偶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区分它们。

2. 培养学生运用奇数与偶数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奇数与偶数的概念2. 奇数与偶数的性质3. 奇数与偶数的应用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奇数与偶数的知识,如:1、3、5、7、9……是奇数,2、4、6、8、10……是偶数。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奇数与偶数有什么区别吗?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讲解奇数与偶数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奇数是指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偶数是指能被2整除的整数。

2. 通过举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奇数与偶数的性质,如: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奇数减奇数等于偶数,奇数乘奇数等于奇数,奇数乘偶数等于偶数等。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奇数与偶数现象,如:楼梯的台阶、衣服的扣子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奇数与偶数的知识。

2. 老师挑选几道题目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奇数与偶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四、拓展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较难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决,培养他们运用奇数与偶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发现奇数与偶数在数学中的其他应用,如:在数列中,奇数项和偶数项的规律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加深对奇数与偶数的理解。

2.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奇数与偶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布置作业5分钟)1. 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奇数与偶数现象,与家长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拓展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奇数与偶数的概念和性质,培养了他们运用奇数与偶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针对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的“整理和复习”部分,按照人教新课标的要求,对前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内容涉及整数加减法、乘除法初步、几何图形的认识以及时间的读法等。

通过整理和复习,旨在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掌握整数加减法、乘除法初步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巩固对基础几何图形的认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加强时间观念,能够准确读取和表达时间。

4.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自我复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加减乘除法运算中“进位”和“借位”的理解和应用。

2. 几何图形的识别及其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3. 时间单位的换算和时间的准确表达。

教具学具准备1. 数学课本及练习册。

2. 教学挂图,包括加减乘除法运算示例、几何图形、时间表等。

3. 实物模型,如时钟、各种几何形状的物品。

4. 白板、白板笔。

5. 学生自备学习用品,如铅笔、橡皮、尺子等。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回顾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如“数学接龙”,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数学概念。

2. 回顾:让学生翻开课本,共同回顾整数加减法、乘除法初步、几何图形和时间的相关内容。

第二阶段:知识整理与讲解1. 知识整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整数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规则,并在白板上展示。

2. 讲解:针对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具体例题进行讲解,如展示“进位”和“借位”的具体运算过程。

第三阶段:实践与应用1.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数学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找零、测量物品长度等。

2. 应用:结合生活场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房间布局图。

第四阶段:总结与反思1.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

板书设计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整理和复习2. 主要内容:整数加减乘除法、几何图形、时间3. 关键点:进位、借位、图形识别、时间表达4. 示例题目:加减乘除运算题、图形识别题、时间计算题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10整理和复习二 (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10整理和复习二 (教案)-2022-2023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10整理和复习二教案-2021-2022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复习加法、减法;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2.继续巩固整十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运算。

3.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整十数加减法运算及其混合运算。

2.通过练习掌握复习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教师复习加法、减法的概念和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小游戏锻炼学生心算速度和记忆能力。

(二)整十数加减法1.教师通过图示、实物等教具让学生认识整十数的特点,包括个位数为零,数字结构规律等,加深学生对整十数的印象。

2.教师通过单项练习和例题演练让学生掌握整十数的加减法运算,包括向下凑整、补数法、调整法等方法。

3.教师通过练习题和讲解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规律,提高其计算能力。

(三)练习反思1.小组或个人练习,督促学生巩固加减法运算知识点。

2.学生交流经验,归纳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算速度。

四、教学评价1.学生口算速度及正确率。

2.学生口算中使用的运算方法是否规范,并体现巩固知识点的效果。

3.学生对于整十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4.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教学反思1.教师需要督促学生自主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运算能力。

2.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普遍规律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

3.反复练习和巩固是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有效方法,教师需要加强复习与训练,落实基础知识的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米;以毫米为单位进行测量;较长路程的单位;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 吨的认识 常用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物体;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及换算;吨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1.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巩固测量长度的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概念。

2.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3.运用知识估计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和质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性理解与理性理解,准确地换算和应用。

难点:整体把握长度和质量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过程】、复习梳理1.这节课我们复习“测量”,想一想,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板书: 长度单位: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1 厘米 =10毫米 1 分米=10厘米 1 米=10厘米 1 米=100厘米千米的认识1 千米 =1000米质量单位:吨的认识 1 吨=1000千克 1 千克 =1000克 你能描述一下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吗?2.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巩固下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长度单位: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测量总复习认识毫米、 质量单位:、基本练习1.填上合适的数。

一个玻璃杯子高约 1 一根短绳长约长江长约 6200 ____ 。

北京到武汉的铁路约长 3315 一只大熊猫重约 70 一只小狗重 6 蓝鲸重 60三、解决问题:1.一根长 1 米 8 分米的木料,据成同样长的三根,用作桌子腿,这个桌子高多少? 2.小明坐车去奶奶家玩,途中要走 306千米。

他早上 9 时出发,汽车每小时行 85千米,中午 12 时能到吗?3.一辆载重 3吨的货车,装 4台 700千克的机器,超载吗?四、画一画把图中相距 1200 米的两地沿路线画出来,并写出具体路线,列出算式。

1 米— 3 分米 =( )分米 9000 米=( )千米 16 6000厘米+54厘米 =( 米+4000 米=( )分米)千米 6 千米 =( )米 4 吨 =( ) 千克 2.填单位。

2200千米— 3000 米=(千克— 200 千克=( )吨)米一把尺子厚约毫米。

小明的身高是 厘米。

150米,她早上忘记代数学书了,她回家去拿书,一共要走多少米才能把书拿回?2.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30吨40千克 3040 千克 30 吨400千克 3004 千克 8米2毫米8米2分米8千米2米8米2厘米3.小红七点半从家出发去科技馆,11: 30才到达,她每小时行6千米。

沿原路返回,每 小时只行4千米,需要行几小时?计算的综合复习1.万以内数的加减法:(1)两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减法的估算; (2)加减法的验算:意义;方法;培养习惯【教学目标】1. 使孩子进一步加深巩固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算理,方法,验算和估算的知识。

2. 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万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运用加减法的计算作为解决其他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

【教学重难点】重点: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估算的意义和方法;验算的重要性。

难点:从计算的意义上理解加减法的原理,并熟练地应对各种进位和退位加减。

I 卿迥 13Q0g3五、知识拓展:1.小红的家里和学校相距教学过程】、复习梳理1.这节课我们复习“万以内的加减法”,想一想,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板书:万以内数的加减法:(1)两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时,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一直加到最高位为止。

517-348=169 507-348=159 500-185=315方法: (2)加减法的估算: 当不需要精确计算时,就可以把一个数估计下,看成一个大概的数。

然后再进行计算。

(3)加减法的验算: 加法的验算有两种方法: 加法:调换加数的位置,或者和 - 另外一个加数。

减法:被减数 - 差 或者 差 +减数2.同桌间互相说一说,巩固下知识体系。

、基本练习1.竖式计算。

带 #号的要验算。

638+93 265+596 476+128 532+407# 168+450594-129 610-456 705-245 900-325 306-189# 2.解决问题:(1)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厦, 它高 209 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 196 米。

你知道中央电视塔约高多少吗?(2)食品店运来 410千克的苹果,上午卖出了 154 千克,下午卖出了 178 千克,还剩多 少千克? (3)科技馆上午来了游客 852 人,中午有 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 402位游客,这时馆 内有多少人? (4)小红和小明家以及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红家距学校316 米,小明家距离学校只有例子: 方法:例子:98+26=124 785+849=1634 计算时,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不够减了就向前一位借一, 借一来十, 再进行减。

159米。

小红家到小明家多远?(5) 养鸡场上午孵了 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了 118只,一天大约孵了多少只?3. 看图题。

(1)问:1.大理到丽江有多少千米?2.从昆明到大理比大理到丽江远多少千米?有余数除法【教学内容】意义;名称;表示;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解决问题【教学目标】通过巩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

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1. 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

2.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知识点梳理:有余数除法昆明大理丽江517千米师:谁能说一说有余数除法你学到了注意哪些知识? (组) (3)(盆) 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

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余数 <除数。

有关余数和除数关系习题:-()=7……6,()最小应为几? ()* 9=8 ....... (),被除数最大是()。

被除数最小是()。

一个数除以6等于8,余数最大是( ),这个数是( );一个数除以6等于8,余数最小是(),这个数是()□里最大能填几?□ X 4V 378X^< 70 54> 8X^□ X 6< 3934个梨,每盘装5个,可以装满几盘?至少几盘才能装满?……,这样重复下去,第40个是()2,解决开放性问题重点理解: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吗?师:你可以怎么想(1) 4X9=36 (人)35( (2) 求余数 35- 4=8 (张) (3)因为都坐:8+1=9 (张) 求彩带的长度。

一个8边形,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 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 (画图解决,总结思路)多位数乘一位数横式:23- 5 = 4 信息提炼:35只小动物,4人一桌,9张桌子人)<36(人)(人)9 张=9张教学内容】1 .口算乘法:( 1 )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2.笔算乘法:( 1 )计算方法;熟练计算(不进位的、进位的、连续进位的、连续进位叠 加的、中间带 0的、末尾带 0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

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正确, 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 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乘法处处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位数乘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了解乘法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教学过程】、整理和复习乘法计算1 .听算: (只写得数 )2.口算下面各题.3. 计算、解决问题类注意:先算乘除, 一列火车有 9节车厢,前 8节有 1 1 8个座位,最后一节车厢有 1 1 0个座位,这列火车一共 有多少个座位?明明从家到学校大约 755 米,如果他往返两趟大约要走多少米?水果店买回苹果 1 50千克,买回梨 1 20千克。

买回的桔子是苹果和梨的总数的 4倍,水果 买回桔子多少千克?500X 7 21 X 4 320X 3 1000 X 9 430 X2 20X 41000X 5 6X 30500X 3 140 X 2 800 X 6350X 4 898 X 6 793 X 3 609 X 5后算加减。

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学校买来4 盒乒乓球,每盒18 个,买来的羽毛球数正好是乒乓球的6倍,买来羽毛球多少个?三、找规律类981+982+983+984+985+986+987归纳:几个连续自然数的和(自然数的个数是单数)等于中间加数乘加数的个数。

找规律填入数字56 92 208常见的量:时间单位及时间计算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加深对 1 秒的体验,2.能够掌握同一小时内和不在同一小时内的时间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不在同一小时内的时间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难点:灵活解决生活中时间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复习梳理1.这节课我们复习“时、分、秒”,这学期我们学会了时间的哪些知识?板书:时间单位:时分秒进率:60秒针走一小格是分针走一小格是时针走一大格是1 秒,1分,1 时,走一大格是5秒,走一圈是60秒(1 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1 时)走一圈是12 时14 23 52 71 315 803 920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 1 秒的观念;单位之间的换算;时间的计算能够熟练的化聚时间单位,进行时间的计算。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基本练习1.化聚时间单位及时间计算1 分=( ) 秒5分=(240 分=()时1 时=( ) 分)秒180 秒=()分7时=( )分3 时24 分=() 35秒+ 25秒= 80分+ 40分= 分25秒=()秒)秒=()分=()分)小时1分—40秒=(2时—30分=()秒)分2.比较大小填上“ >”<”3 时( ) 300分250 分()5 小时60 秒( )60 分10分()600秒3.选择120 分)2时70 分( )7 时(1) .秒针走一圈就是(A.60 分B.1 小时C.60秒(2) .分钟走30 分钟,走了)个大格A.B.30 C.5(3)名呢?(.在1 分钟跳绳比赛中,小菊跳了50 个,小梅跳了56 个,小桃跳了48 个。

哪位第一A .小菊B.小梅C.小桃4.一列火车上午8:00 从甲站开出,15:20 到达乙站,这时火车行了A .7 小时20 分B .7:20C.5 小时20 分D.5:205.亮亮天天吃早饭大约要16 ( ),上学路上大约需要30(约9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