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满族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

【满族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公元17世纪初,女真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叫努尔哈赤。
他用了30年的时间,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
在统一过程中,他把女真各部先后编成了八支队伍,每支队伍分别用八面不同颜色的旗帜作标志,合称“八旗”。
努尔哈赤指定他的儿子和侄子来分统八旗,实行全民皆兵。
八旗既是军事组织,又是生产组织和政治组织。
正是凭着这支劲旅,努尔哈赤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打败了明朝十多万军队的围剿。
后来,满族政权又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公元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清帝国。
这是满族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满族人民有着维护诅国统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
在鸦片战争中,驻守在浙江乍浦观音山天尊庙里的八旗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276名满族官兵,几乎全部战死在阵地上。
守卫镇江的八旗兵,面对十倍于我的敌军和洋枪洋炮,浴血奋战,寸土不让,表现了中华儿女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也出现了许多满族的英雄和烈士。
著名的抗日英雄、抗日联军二师师长陈翰章,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八路军一二O师政治委员关向应,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我国满族有982.1万多人。
由于历史原因,他们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有一半以上的满族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散居在河北、内蒙古、北京等地。
此外,在西安、成都、昆明等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满族居住。
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满族也涌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个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学者。
他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都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到了近代,满族中有造诣的文学家。
艺术家也很多。
被旨为“语言大师”的著名作家老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关肃霜,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等,都是满族中的杰出人物。
【习俗】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辽宁城市的满语

辽宁城市的满语
辽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有着丰富的满族文化。
满语,作为满族的传统语言,是辽宁省满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辽宁城市的满语,展示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辽宁省内有许多城市保留着满语的痕迹,如沈阳、大连、铁岭等。
这些城市曾是满族的聚居地,因此满语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使用。
满语作为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拥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体系。
在辽宁城市中,满语常常能够在一些传统场合或者民间活动中听到,例如满族传统婚礼、节日庆典等。
其次,满语不仅仅是满族人民的交流工具,更是满族文化的载体。
满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历史和传统知识,通过满语的使用,满族人民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遗产。
例如,在一些满语歌曲和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满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对祖先的敬意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满语所独有的文化特点。
然而,由于现代化的影响,满语在辽宁城市逐渐面临着挑战和衰退的局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汉语作为主要语言在辽宁城市中流行起来,而满语的使用则逐渐减少。
这对于满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辽宁省政府和各级机构积极推动满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活动,希望能够使满语在辽宁城市重新焕发生机。
总之,辽宁城市的满语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满族人民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满语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满语在辽宁城市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为满族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东北满族八大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氏

东北满族⼋⼤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东北满族⼋⼤姓的演变及现在他们的姓⽒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民集居的地⽅。
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中,满族集居地⼈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个满族姓⽒,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将其俗称谓“满洲⼋⼤姓”。
然⽽,现今俗称谓⼋⼤姓的清族著姓姓⽒,是⾃清代中期以后⾯冠⽤和改⽤的汉字姓。
⽽历史上,他们是⼥真⼈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满族的姓⽒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
“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
1辽东的满族⼋⼤姓⽒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如此。
《养吉斋丛录》记有“凡公私⽂牍,称名不举姓,⼈皆以其名之第⼀字称之,著姓然。
其命名或⽤满语,或⽤汉⽂.⽤汉⽂.准⽤⼆字,不准⽤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的满族各⽒族在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
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易到震惊,不得不下达如下谕旨“⼋旗满洲、蒙古有姓⽒,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
即如⽜呼纽⽒,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字为称,亦当⽈⽜,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
今若不整伤,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
”2然⽽,统治阶级的震惊与整饬,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甚⾄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
清太祖努尔哈⾚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时期,有⼀族⽀竟取汉字溥字为姓,⼀直沿⽤⾄今。
在这种不规范的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民族⽂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由原来的满洲姓⽒分别冠⽤和改⽤了汉宇姓,姓⽒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沿⽤⾄今。
佟姓宗族佛满洲佟姓⽒族成员遍布辽东每⼀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活过地⽅。
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姓,是为同⾳异字,皆源出佟佳。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

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满洲风情:领略东北的满族文化东北地区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地之一,而满族文化作为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带您领略满族文化的独特风情,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和传统艺术等方面展开。
一、满族的历史起源满族起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根据史书记载,满族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左右,是女真族的子孙。
在元朝时期,满族统治者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王朝,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满族文化。
二、满洲建筑的独特魅力满洲建筑是满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富丽堂皇的装饰而闻名于世。
满洲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位于沈阳的古建筑“沈阳故宫”。
这座宏伟的宫殿由清朝皇帝康熙在17世纪初建造,凝聚了满族建筑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瑰宝之一。
其特点是整体布局庞大而宏伟,建筑造型雄伟而高大,充满了浓厚的满洲文化气息。
三、满族的民俗习惯满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群体,他们积极继承和发扬着独特的满族民俗习惯。
满族喜欢舞龙舞狮,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寓意着吉祥和团结。
满族的服饰也是其民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子常常穿着长褂和马褂,女子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旗袍。
此外,满族还有丰富多样的婚嫁习俗和饮食文化,如“开瓮捧喜”、宴请亲朋好友等,这些习俗都展现了满族人民热情豪爽的一面。
四、满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满族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而闻名于世。
著名的满族传统音乐有“操胡曲”和“锣鼓大景舞”,这些音乐作品充满了东北风情,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
满族的传统绘画也是其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他们常常用特殊的绘画技法描绘山水、人物和花鸟等主题,作品色彩鲜艳而富有生活气息。
满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优美的舞曲而备受赞誉,如“广场舞”和“满族舞”。
总结满族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瑰宝。
从满族的历史起源、建筑特色、民俗习惯到传统艺术,满族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情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

满族的历史由来及其渊源满族简介满族全称满洲族,因为以红缨为传统帽饰,故有红缨满洲之称,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支系,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
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
满洲族的始祖是肃慎,属于古代通古斯族。
满族由来满洲本来是满珠,源自梵文对于满洲的称呼译音,两个字都读平声。
清朝开国之初,每年西藏来的文书上款都写“曼珠师利大皇帝”,“曼珠”是美妙吉祥的意思。
也写作“曼殊室利大教王”,曼殊室利即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师傅毗卢遮那的师傅。
殊、珠发音相同,室、师是同一个音。
当时建国号的用意即本于此。
后来汉字书写记作满洲,因为洲的意思近于地名,指当时满洲人所居住的地方。
实际上满洲是部落名称而不是地名。
满洲部落的.姓是爱新觉罗。
满语称“金”为爱新,觉罗即汉语中“姓”的意思。
爱新觉罗即姓金的意思。
与金国原来是同一个族。
在金国末年,有一个叫布库里雍顺的人,相传是仙女佛库伦食朱果而生,长大后平定三姓之乱,众奉为贝勒,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一带俄朵里城(宁古塔西南三百余里),成为后来满洲人的始祖。
又过了数代,传到孟特穆,在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他向明朝皇帝进贡,皇帝封他为建州左卫都督。
孟特穆的长子充善生了三个儿子。
充善最小儿子名叫锡宝齐篇古,锡宝齐篇古的儿子叫福满。
福满有六个儿子,四儿子叫觉安昌,他继承了祖宗的事业,住在赫图阿拉。
福满的另外五个儿子,各自建筑城堡,分布在赫图阿拉周围,近者相距四五里,远的相距二十来里,总称为宁古塔六贝勒(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贝勒意为大官、高官,女真用以称各部强有力的酋长)。
觉安昌的四儿子名叫塔克世,塔克世的儿子就是努尔哈赤。
朝鲜文献多记作“老乙可赤”。
学术界认为其意为“猪皮”,也有人认为这个名字源于回鹘语,“努尔”即光明,“哈赤”即圣裔。
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
满族

满族的各种习俗也很多,最有 意思的是“满族三大怪” 窗户纸糊窗外、 大姑娘叼烟袋、 养孩子吊起来。
服 饰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 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 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直筒旗袍,梳 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 帕,天足,着花鞋。但现今的“旗袍” 并非历史上满族女子的服装, 而是吸 收了西方服装裁减方法的时装,和过去 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爱新觉罗· 载淳:清穆宗同治皇帝
爱新觉罗· 载湉:清德宗光绪皇帝
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 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 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 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 女中通用。满族人的服饰主要是一种襟式长袍, 因满族人皆为旗人,所以这种长袍称为旗袍。满 族男女皆喜穿旗袍。 此外,满族妇女喜穿木质高底鞋,称为“旗 鞋",亦称“马蹄底鞋”,但是现在,这种鞋已不 多见。
人口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 人,其中:男性554.78万人,女性513.45万人;性别比为 108.05。与10年前的'四普'相比,满族人口增加了83.55万 人,增长率为8.48%,平均年增长率0.79%。 在满族人口中,城镇人口有376.54万人,占总人口的 35.25%;乡村人口691.69万人,占总人口的64.75%。与 10年前相比,满族城镇人口比率提高了7.15个百分点。 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 主要集中聚居在辽宁省,共有101.84万人,占满族总人口 的9.5%。另外,满族人口在1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 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吉林。
满族的饮食习惯与东北地区的动植物资 源及民族宗教信仰有着直接关系。在以 狩猎和采集为主要衣食来源的时期,他 们的饮食以兽、禽肉及山林里的干鲜果 为主。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后,虽然改 为以粮食为主食、以肉菜等为副食的饮 食结构,但在很多方面依然保持着某些 狩猎民族的传统特征。 面食是满族人喜吃的传统主食,过去统 称为“饽饽”。大多是用黄米面为主料, 包以小豆馅蒸制而成。在城镇里,还有 一些满族风味的点心,北京称为“满洲 饽饽”。
宁是满族的发祥地

摘要: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在全国满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辽宁满族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满族传统体育是其中的一部分.挖掘、艇理、研究辽宁满族传统体育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与弘扬,是民族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辽宁满族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辽宁满族;传统体育;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辽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51个少数民族(2000年),其中满族人口为538.53万,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占全国满族人口的5O%以上.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在全国满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辽宁满族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和地位,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源源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满族9O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新宾、岫岩、凤城、恒仁、本溪、清源、宽甸满族自治县以及大连地区11个满族乡(镇);锦州地区74个满族乡(镇)等.这些地区主要是山丘陵地带和大小凌河流域,满族同胞从古至今,祖祖辈辈将这里视为自己民族的故乡.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造就了多姿多彩、风格迥异的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狩猎、珍珠球、赛威呼、双飞燕、雪地走、跳骆驼、骑射、举重等.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寓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挖掘、整理、研究辽宁满族传统体育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将其传承与弘扬,是我们民族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增进民族团结,促进辽宁满族地区的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现状分析辽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竞技体育运动,是从2O世纪8O年代初期开始的.民族政策得到了落实,广大的满族同胞和许多有识之士,对满族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了一批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关资料,并推广到满族聚居地区,受到了满族群众的积极响应,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率先在全国对满族传统体育进了可行性研究,并有组织地进行培训和比赛,很快使辽宁满族看到了自己民族的珍珠球、狩猎、赛威呼、雪地走、双燕飞、跳骆驼等传统体育项目,深受满族同胞的喜爱.在清朝和民国以及建国初期,辽宁满族的体育活动基本上分为3大类:(1)军事类.表现的形式有:①跳马、跳骆驼.是清代八旗军事切I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锻炼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时,从奔跑的马或骆驼其侧或后面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技术,以提高士兵的体质和战斗力.今天已将跳骆驼演变成一种锻炼技巧和胆量的传统体育项目.即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或多队,以相等的距离排开,前面所有的人屈背弯腰,双手扶膝,最后一名先起跑依次跳过后,接做好骆驼姿势,依次循环进行,先到达终点为胜.②骑马、射箭.骑马射箭本是满族狩猎生产的本领,顺治元年(1644)正式满族人关征战频繁之时,为了训练士兵们精骑善射的技能,在清朝初期辽宁凤城建有箭亭,现称西箭亭,就是当年八旗子弟骑马射箭的地方,主要是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骑射不仅能射定位靶,还要能射移动目标.为了训练骑射移动目标的本领,士兵们就采用拉弓射兔的办法,将左冲右突的野兔击毙是高手.八旗在征新兵时,也要考试马术和射箭,骑射均佳者可重用,带兵打仗.骑射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手段,在军事建设中有过特殊的作用和地位,立过汗马战绩.③举重、摔跤.举重是拉弓射箭增强臂力的主要锻炼手段,因而受到格外的重视.八旗军队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举石担、耍石锁是El常训练功课,.摔跤是八旗军队作为军事体育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培养士兵机智、勇猛、顽强、果断的精神和空手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这项举重活动至今仍然流传于民间,在岫岩、凤城等地仍能看到青年小伙子们在田间地头相互比赛举石头或抛远,展示着勇气和力量.④滑冰.滑冰是世居辽宁省的满族人民很早就喜爱的一项运动,起初只是民间的一种冰戏活动,用兽骨绑在鞋底下滑冰,后演变成用一根直铁条嵌在鞋底下进行滑冰,也就是最早的冰刀.清朝八旗子弟对此非常熟练,并列为收稿日期:2007—08—11作者简介:栾桂芝(1957一)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学院教授.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4期栾桂芝等:辽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现状与对策527军事训练项目之一,以此提高滑冰技术和速度,争取作战时间.乾隆皇帝在《冰戏赋序》里把这项运动称为“国俗”,俗称跑冰鞋,可见当时滑冰运动的普及程度.(2)生产生活类.表现的形式有:①采珍珠.满语称“尼楚赫”.起源于满族渔猎时代,是满族先人们在捕捞鱼虾和采集珍珠之余进行的一种游戏.这种活动方式是双方人数相等,各有一人手持一网兜,为接“珍珠人”,另有一人手持蚌壳进行阻挡,其他人争先把兽皮做成的口袋掷向接“珍珠”人,接到多一方为胜.②狩猎.满语为“阿巴兰比”.狩猎曾是满族氏族生活中的大事,它不仅仅是人与野兽之间搏斗,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配合.所以,严密的组织是成功必不可少的保障,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选好狩猎头领,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围猎.今天的狩猎比赛就是从过去围猎中所获猎物与族邻共享的美德中演变而来的,这项运动现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技项目之一.③木马、爬犁.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冰雪封路,木马、爬犁就成为当时满族的传统交通工具.木马,满语称“恰尔奇克”,俗称滑雪板,是狩猎者翻山越岭追杀猎物最便利的雪上交通工具.清朝初期,木马多用木棍制作,后来逐渐改为金属制造,轻巧结实,并形成当今的“雪撬”,最终走向世界,成为当今盛行的滑雪运动项目之一.爬犁,满语称“法喇”.有马爬犁、狗爬犁、人爬犁都是满族先人们当时最为迅速、快捷,飞驰于冰天雪地拉人载物的交通工具.爬犁是用两根丈余长的硬杂木杆,前端用火煨成弓形,高高翘起.杆上架一副车架子,靠两根杂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这些项目在近年沈阳的冰雪节上都能见到,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活动项目之一.(3)游戏类.表现的形式有:①踢形头.亦称“蹴鞠之戏”,是清朝几代皇帝都注重的对抗性比赛活动之一.据《满洲老档秘录》记载,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就曾在沈阳城南浑河冰上举行盛大的“踢形头”活动,所踢的球是内装棉软,外用兽皮缝成的.比赛分为两队,可在冰上踢,也可在陆地上踢.冰上比赛是双方谁把球踢过对方人墙并且穿过3道线谁得分.陆地比赛是双方以将球踢进对方“营房”的寨门得分.两种方法都是以得分多者为胜.今天的足球运动就是由蹴鞠活动演变并发展而来的.②赛威呼、雪地走、双飞燕、踩高跷、打冰嘎、老鹰抓小鸡、跳绳、跳房格、踢毽子等,这些活动形式主要流传于民间,以消遣娱乐为主.今天这些项目仍在辽宁满族地区流传,已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1.1 竞技类比赛的项目有:(1)珍珠球.今天的珍珠球比赛,正是从过去采珍珠的玩法发展和演变而来的,1988年正式定名为珍珠球,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一种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深受满族同袍的喜爱.这项运动是集篮球与手球特点于一体的运动,比赛规则不断完善,并在辽宁省满族地区得到了推广.丹东市的凤城满族自治县是第一个组建珍珠球队,在辽宁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得到省民委、体委的高度重视,并多次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珍珠球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推动了辽宁省其他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2)狩猎.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这项运动的最大特点是运动员身着民族服装,每人身背一个柳条篓,并各持一个球(象征猎物).比赛开始后,双方争相把球放入对方篓内,同时极力保护自己,不让对方将球放入自己篓内.在规定时问内,以放入筐内球数少的一方为胜.这项运动表现运动员机灵、果断地将猎物多分给他人,少留给自己的高尚美德.(3)雪地走.是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女子竞赛项目.这项运动是由清代宫廷妇女在降雪后,在雪地里行走,看谁速度快还不湿鞋演变而来的.比赛时运动员身穿旗袍,头戴旗顶,脚穿木制高底花盆式寸子鞋急行,要求运动员既要掌握身体平衡和竞走技能,叉要有一定的速度.先到达终点者为胜.1.2 娱乐类表现的形式有:(1)适合青少年活动的项目有赛威呼、跳骆驼、踩高跷、拉杠子、举石旦、双燕飞等.(2)适合少年儿童活动的项目有老鹰抓小鸡、滑冰车、踢毽子、跳皮筋、抢高山、打冰嘎、跑马城等.(3)适合老年和妇女活动的项目有掌上旋球、嘎拉哈、棋类游戏等.上述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至今仍然流传辽宁省民间,深受满族同胞和其他民族人们的喜爱.这些娱乐性体育活动都紧密地联系着满族人民的生活,反映了本民族特征,即矫健、耐劳、活泼、质朴、淳真、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例如,踩高跷就是把表演性、娱乐性、艺术性融为一体,通过独特的形式、强烈的动感、美丽的姿态、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不仅让人们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而且还给人们带来强烈的震撼和美的享受.这项活动今天仍在辽宁省满族地区盛行,是春节、庆典等喜庆活动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再如,棋类游戏、掌旋球、嘎拉哈这些项目一般不太适合于在大厅广众面前表演,而突出的是自娱、自乐、其根本目的在于消遣、放松,并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操,以健康、高尚、文明、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时间.所以,保护和发展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人们的一种需求,也是必然趋势,理应代代传承.2 发展对策满族是一个强悍勤劳的民族,文化底蕴高,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人口多,统治过全中国大江南北,孕育许多体育项目,人们自幼喜骑学射,体壮身健,从军卒到皇帝都提倡“弩强善射”.做为民族体育工作者,应为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发展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尽一份义务,将其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一历史文化遗产.2.1 发展精品传统项目精品则是在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矛盾之时意识到的问题.纯粹的现代体育项目会使民族体育文化所失太多,纯粹的传统体育又易使体育整体发展裹足不前.人们希望在既保持民族传统体育精华又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52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O卷能让体育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情形下,试图使民族体育文化沿着一条“精品艺术”的大道往前走.例如,满族的珍珠球是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一个代表,参赛人数多(每队7人),比赛场面活泼激烈,锻炼价值高,人们便于学习、比赛和推动,在辽宁省满族地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可做为满族传统体育的精品项目向全社会推广,让国人了解.特别是辽宁地区的大、中学校体育,应将珍珠球这项运动进入体育课堂,使其传播的更快,更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大力宣传,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竞赛活动,这对继承、保护和发扬满族珍珠球这项运动都将起到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体育的精品项目,走出国门,推向世界.2.2 发展民问活动空间这里的民间是指城市与乡村的广大领域,在城市包含操作各种职业的市民,在农村包含以农为主,亦农、亦工、亦商的农民都是新民间的构成部分.做为人类文化重要部分的民间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它伴随着人类体育活动的出现而适时产生的,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民间各种因素的影响,显示了它独具的特征.就辽宁满族传统体育项目而言,它产生于民问,流传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民间久盛不衰,其主要原因是具有“就地取材,简单易行,文明健康,贴近生活”的特点和优点,深受不同层面,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的喜欢.生活在城市里的体力劳动者、普通职业为主的蓝领阶层、知识型为主的白领和专门知识群体的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余暇时间,都可采用以个人、家庭和周邻在街道、公园等地互相自发组织一些简单易行的满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如踢踢毽子、跳跳绳、扭扭秧歌、打打陀螺、下下棋、拉个杠子、扳扳手腕等,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运动,既锻炼了身心又促进了人们相互的交流,结识了朋友和增加了友谊,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活在辽宁满族地区乡村的人们渴望各种娱乐活动,其运动形式主要以简单易行的体育项目为主,在这些地区至今人们还保留着田间地头三五成群的小伙子们展现自己的力气,进行举石旦、摔抱跤等活动.特别是在农闲时节、有纪念的节日和丰收的季节里,这里的民众会自发地组织文娱体育相结合的活动形式,其中包括跳彩带舞、腰鼓舞、走高跷舞等,队伍走门串户,热闹非凡,其乐融融.这只是满族传统体育在民间体育项目中的几项,还有些代表性的体育项目,如蹴球、赛威呼、双燕飞、跳骆驼等已在全国广泛流传.建议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问体育活动的空间和场所还应进一步地完善,给人们创造一个开展活动的良好空间和环境,使这些起之于民问的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必须用之于民间,让其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下去.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一、坐地户的后裔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
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
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
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
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
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
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
其中复州(今瓦房店市)、金州皆属今大连市。
今大连所属的庄河县是从岫岩分出来的。
熊岳今虽不在大连市境内,但大连地区的满族人不少是从熊岳城迁来的。
乾隆二十九年又从凤凰城拨来九十名满洲兵。
大连地区古今政区的变化很大,所以无法统计今大连地区满人来此的时间和人数户数等。
据笔者采访调查所得,康熙年间迁来大连地区的满旗兵,多系“随龙入关”又“随龙出关”分来此地的,如瓦房店市胜利乡药庙下村的满族老人赵昌智,自称满姓伊尔根觉罗,祖籍长白山八道沟人,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于康熙二十六年又“随龙出关”到盛京,又分来复州西蓝旗驻防的。
道光年间因西蓝旗土薄年荒,乃大部移往双城堡(今双城县)。
赵昌智家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河患迁来药庙下村的。
又如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三家子村郭家,满姓郭路氏。
自云祖居长白山六道沟,属镶黄旗满洲付力户佐领下,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到**住于草帽胡同。
于乾隆年间拨来复州,后分居各地。
其始祖黑达色官骁骑校,二世祖白起官协领。
他家藏有乾隆十六年诰封广宁(今北镇)佐领白起及其妻佟氏的圣旨原件。
该圣旨长三公尺,宽三十一公分,用五彩龙纹图案的绫子书写装裱而成。
又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的满族苍家,满姓萨**拉氏,自云长白山二道沟人,于顺治初年“随龙入关”,分驻于**草帽胡同及固安大王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其四世祖金太“随龙出关”拨来复州西蓝旗驻防,占地落户,繁衍至今。
金太的四世孙常平曾任开原防御。
他家保存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诰封常平本身及其妻室、诰封常平之父母等两道圣旨原件。
这两道圣旨均长2.5公尺,宽33公分,仍是用五彩龙纹图案的绫子书写装裱而成。
“圣旨”都是满汉文对照书写,汉文由右向左移行书写,满文由左向右移行书写,玉玺加盖在正中间,也是满汉文各一份。
(发贴者注:三道圣旨原件照片和汉文原件省略)。
又如金州七顶山满族乡老虎山村的满族文氏,自言祖籍长白山四道沟人,顺治初年“从龙入关”,属正黄旗满洲舒勒佐领下。
其祖先花色于康熙十年(1671年)由**马家胡同拨来金州驻防的。
其家族一小部分住在老虎山村,其余分居各地。
又如七顶山满族朱家,满姓都拉欢氏,自言祖籍长白山三道沟人,属正黄旗满洲宁康佐领下,顺治初年“随龙入关”。
康熙七年(1668年)其始祖索弘与夫人文氏自**草帽胡同拨来金州驻防的。
其族人定居于大朱家村及小朱家村(都是朱家定居以后才有村名),也有分居别处的。
又如瓦房店市老虎屯满族镇虎头村满族吴德厚家,自言祖籍长白山三道沟人,属正蓝旗满洲数易佐领下。
顺治初年“随龙入关”,驻**穆字胡同,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又“随龙出关”拨来复州驻防的,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其族人一部分拨往双城堡,留复州的一支分布于今老虎屯满族镇各村。
还有未曾“随龙入关”,直接从长白山迁居辽南的。
如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西蓝旗村的满族马家,自言祖籍长白山七道沟人,顺治年间直接从长白山老家拨来复州开荒的。
他们家族分别驻于驼山乡、马房身、西蓝旗、北海等地,至今已传十六世矣。
又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乡**所在地)百岁老人那永春(1985年)自言祖籍长白山头道沟人,顺治年间由长白山老家随军来复州,在康熙年间编入八旗的,他们家族分布在三台满族乡各村。
据《奉天通志》记载,复州最初的驻军是满洲兵635名、蒙古兵84名、汉军兵15名、巴尔虎兵55名。
都是八旗兵。
三、八旗汉军的后裔八旗汉军的后裔,是今天大连地区“满族人”的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将金州南门以南半岛上的全部汉族居民,都编入旗籍。
即今老虎滩、青泥洼、小平岛、营城子一带编为“正黄旗汉军”;金州城西南毛营子、南关岭、大连湾、革镇堡、辛寨子一带编为“镶黄旗汉军”;今长城、龙头、水师营、旅顺街、双岛、老铁山一带编为“正白旗汉军”。
这些人都是明末清初,主要是顺治十年(1653年)由山东登、莱、青等府迁来的民户(汉人)。
今天这三旗汉军(俗称汉三旗)的后裔,已布满大连市直属市区及瓦房店市、新金县等地。
如金州区石河满族镇的王家,原属正黄旗汉军。
他家祖籍山东省,登州府,福山县古现村人氏。
明末,由山东原籍迁于辽东宁远(今兴城县)落户,后对迁至海青岛(在金州城南,今新港西北)居住。
大清定鼎燕京后,王家又从海青岛迁到金州城,于康熙二十六年编旗时王家投入正黄旗汉军。
后世他家宗支繁盛,世代簪缨。
今其族人主要分布于石河满族镇、革镇堡、金州镇北三里庄及七顶山满族乡的梅家村、瓦房店市的长店村等地。
单只石河满族镇,王家的人口就占全镇一万多满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王家宗谱记载其源流颇详细。
其谱序云:吾王氏原籍山东登州府福山县古现村人氏。
当明末,迁来关东,先在宁远)落户,后来搬到海青岛居住。
至清朝定鼎后,始由海青岛徙于本城,康熙初,在满军八旗外增设汉军,是以我祖先投汉军正黄旗。
儿孙当差后,即有王连贵任汉军正黄旗佐领,于乾隆三十七年八月,在城北三里庄祖为其祖莹为其祖考永福公妣金太君、曾祖考有功公、曾祖妣唐太君立碑,以光祖德。
嗣有王连文孙王安邦、王安广兄弟俱任佐领之职,亦于该地产碑,纪念祖先。
我曾祖考玺公原任汉军正黄旗佐领、四品顶戴,同其胞弟廷瑶公(道光十四年甲辰高举人)共立龙头碑于祖莹。
此系不忘根本之谓欤,仅知梗概如此而欤矣,备作后人参考耳。
此谱序为石河满族镇居民王世捷所著,谱存王世捷家。
谱上始祖名王孝吾,原居福山县古现村者。
王永福为王孝吾第三世孙,王连贵为王孝吾第五世孙。
王安邦、王安广为王孝吾第七世孙,王廷玺为王孝吾第八世孙,王世捷王孝吾第十一世孙。
王氏谱书一厚册,其中载录数千人。
王氏祖莹碑文中叙其世代繁衍情况更详细,都是研究旗人——今“满族”源流的宝贵资料。
又如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大莲花泡村的满族周家,为正白旗汉军之裔,他家祖籍云南,后移至小云南(在山西),又由小云南移至山东登州府大水泊(今文登县治),又由大水泊迁来旅顺,于康熙五十三年被编入汉军正白旗,今其族人仍多居旅顺。
又如金州区七顶山满族乡大朱家村的满族夏家,为镶黄旗汉军之裔,他家祖籍山东省,后迁来金州城西南毛营子,康熙五十三年被编入镶黄旗汉军的,其中一支后迁来大朱家村。
此外庄河县桂云花满族乡有镶蓝旗汉军的后裔,主要分布于该乡二道岭、三道岭村。
如二道岭村书记曹希勇(1986年顷在任),祖籍山东省青州府安邱县(其祖莹碑上误作安秋)大曹家沟人。
曹希勇的前十六世祖曹邦远,约当明正德(1506年~1520年)年间自原籍迁来二道岭落户的,清初曹家依附于巴尔虎旗人,后在雍正四年(1726年)顷,被抽出编入镶蓝旗汉军的。
二道岭村居民多为满族曹氏。
桂云花满族乡居民异口同声称曹希勇家为“老满洲”。
概曹家是最早开发桂云花一带的旗户之一。
因此笔者先后两次拜访了曹希勇同志,他家宗谱及祖莹碑对其家史记载甚详。
桂云花满族乡的满族四大姓——曹、刘、唐、张都是汉军旗后裔。
刘、唐、张三姓祖籍都是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人氏。
里姓亦桂云花满族大姓属八旗满洲。
四、其他原因成为今满族的①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巴尔虎蒙古人于康熙三十一年编入八旗满洲后,拨到今大连地区的有三佐领,分驻于复州、金州、岫岩三城。
在岫岩的巴尔虎人有两支驻于庄河县吴炉乡的巴尔虎营子和太平岭满族乡的土城子等地。
他们现在多数报满族,少数报蒙古族。
如七顶山满族乡大莲花泡村的满族车家,就是巴尔虎蒙古人的后裔,其始祖车三会是康熙三十一年拨来金州驻防的,由车家宗谱得知车三会是骁骑校。
又七顶山满族乡七顶山村的满族姓满的,也是巴尔虎旗的后裔,其祖莹有碑文为证。
巴尔虎旗的后裔,以完寇姓最多。
大连满族的冠姓,约占大连地区满族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
大连满族以关、赵、寇、王为“四大姓”。
巴尔虎寇姓主要分布于庄河县的高岭满族乡的来宝沟、曲木房、老蚕场;太平岭满族乡的土城子;吴炉乡的巴尔虎营子;塔岭满族乡东瓜川;大营乡的四家子等地。
②旗人女儿的后裔: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取消旗、民通婚的禁令后,民国以来旗、民通婚已成普遍现象。
由于几千年来男权思想的作崇。
旗人男性的子女当然还是旗人,今天都报满族。
旗人女性的子女呢? 今天也多报的满族,称为“随旗”,好象与父报满族的人有所差别似的。
③随旗的满族:这是指并非旗人的女儿的后裔,所谓“随旗”,是他们的父母都不是旗人,但他们的祖先都与旗人有长期密切的关系,从而加入旗籍的。
有的是其祖先从关内随旗人出关,或从关里逃荒到关外依附旗人为生,而成为旗人的佃户、农奴、世仆等。
因为长期依附于旗人,生活习惯均已“旗化”,所以今天也报了满族。
他们也自称“随旗”。
发贴者注:本文摘自“八旗源流”,大连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作者瀛云萍先生,著书时年近八旬,大连大学师范学院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