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有关资料

满族有关资料
满族有关资料

满族有关资料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通古斯: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语族。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17世纪40年代,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清"。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求清入关镇压,清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着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妇女则多喜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经过不断改进,旗袍的样式逐渐成为直领、窄袖、右大开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后既能体现身姿,又可显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此外,还有八旗兵训练中的跳马和跳骆驼。跳马就是在马飞跑时,骑手纵身跳到马背上;跳骆驼有所不同,骑手要从奔跑的骆驼后面纵身而上。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帝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水利专家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陶瓷专家唐英在清代创立了"唐窑",其工艺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复旦大学教授满族人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满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是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后的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入关之前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入关之后,吸收汉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我们熟悉的有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节日

满族在岁时节日及风俗上受汉族影响最多,因而其节日与汉族大同小异。

春节

满族历来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至翌年正月初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都要请灶王爷上天、写大字、做豆腐、吃猪肉、宰年鸡、把面发、贴道西(对联、挂彩、福字),支油炸小食品,同时还要大扫除,做萨其玛,贴窗花、挂笺、送荷包。三十日是除夕,是日,下午祭祀,晚上一宿不醒,谓之“守岁”,接“财神”,挡恶鬼。民间院内于二米高的灯笼杆上挂红灯。宫廷中则从腊月

廿四开始挂“天灯”。午夜,全家一起包饺子,饺子中放铜钱,吃到者象征来年吉利。正月初一,合家穿戴一新,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二至初五相互串亲访友,问候新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满族人家在这一天里要挂彩灯、制作冰灯。农村有“蒸面灯”预测来年旱涝、冷暖之俗。东北地区还有做冰灯与闹冰灯的习俗。正月十四至十六一般多举行灯会,并有踩高跷、跑早船、闹秧歌、演灯官戏等各种表演。此外,元宵节,满族也有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与“照贼”

走百病是满族特有的岁时风俗。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日暮结伴至空地,连袂打滚以脱晦气。入夜,满族的习俗是点燃灯火,提起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据说是由金代女真人在这一日纵偷习俗演变而来。

添仓节

正月廿五,满族人家将高粱秸扎成马、锄,放在粮囤上。有的将一盆干饭放在仓里,连添三日,谓之“添仓”,以求丰年。

领龙节

又称中和节。二月初二,满族人家清早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从水缸洒至井边,谓之领龙治水,可保风调雨顺。院中撒五谷杂粮,谓之“打灰囤”,祈求五谷丰登。妇女用棉布制成鸡形挂于室中,以驱虫避害。这一天,男子剪发,谓之“龙抬头”,是以此日又称“龙抬头日”。满族这天要吃的食物通常有龙鳞饼、龙须面、猪头肉。

清明节

满族接受汉族家祭扫墓的节日,每到三月的一天,他们抬供果上祖坟烧纸,添土,此外,“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有后之意”,祭佛托妈妈是满族的特色。

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因为是五月初五,所以又称五月节。“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避瘟防疫,并不是纪念屈原。这天“人家檐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女劲腕缠五色丝线。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佩胸际”。角黍即粽子。有的地方还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元节

又称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满族人家扫墓祭奠先人。按佛教中此日为超度亡灵之日,各寺庙举行“盂兰盆会”,燃灯诵经。

七月七节

相传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满族妇女晚上供巧姐,意为七夕乞巧。有的满族人家“卡巧馃”、生豆芽、做发面包子。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又叫八月节或团圆节。晚上,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吃瓜果月饼,拜月赏月。有的地方还玩一种兔面人身、面贴金、穿盔插旗、黄泥捏成的“兔儿爷”。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满族无论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腊八粥源于佛教,因而也叫“佛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稷米、绿豆、小豆、枣、粟子、果仁等熬煮成粥。“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寓意为获得丰收。

过小年

腊月廿三为过小年之日,这天灶王上天述职。当晚满族家家设桌案摆放米制之糖祭灶神,将饴糖抹在灶王像嘴上,用火烧掉,谓之送灶王爷上天,盼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种糖又称关东糖,是东北满族特产。

除上述重要节日外,满族的岁时习俗还有:正月初五“破五”,全家吃面饺曰“捏破”;正月十四“跳跶”;正二月“打油千”(即秋千);三月三日“踏青”,等等。

颁金节

近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民族文化事业兴起,满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欢度本民族的节日。各地的满族同胞将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作为满族的节日。1989年10月,将此节日名称定为“颁金节”。“颁金”来源于满语“颁金毕”,意为“生成、生机勃勃”或“新生、欣欣向荣”之意。这个节日的名称,既是为了纪念本民族称谓的命名,又含有反映满族——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充满勃勃生机之意。1993年11月23日,北京满族同胞首次欢庆本民族的节日“颁金节”

满族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题目:满族风俗文化 满族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满族是“满洲族”的简称,其祖先早在四千年前就聚居在长白山上,辽阔的东北大地,白山黑水之间,是满族的故乡。目前,满族的后裔散居于全国各地,以辽宁省为最多,北京、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也有分布。随着时代的发展

变化满族的风俗习惯传承至今,发展为多姿多彩的满族风情。 一、家庭、婚姻和丧葬 过去满族家庭妇女地位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甚至下田犁田打耙,结伴赶场做生意,调解族中纠纷,告状打官司皆由妇女所为,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现在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的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的。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 解放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婚,严格实行本民族内部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男女长到十六七岁时,一般要订婚。过去结婚的程序很复杂,提亲时,媒人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如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礼物同意订婚,随后男方家又携礼去认亲,先后去五次。满族结婚兴选“良辰吉日”。接娶之日,母亲和家人等内亲属都要唱送亲歌,意为让女儿到婆家后,要孝敬父母长辈等。拜堂时不许未婚姑娘在场。次日新娘在新郎姐、妹、嫂陪同下,拜访族人亲友,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且在娘家短住后再回到夫家长居。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和外族通婚已很普遍,并且摒弃了旧俗,婚事都简办了。 满族过去盛行木棺土葬。其丧葬习俗有二种。第一个习俗是“做嘎”。做嘎程序有五道:一是骑马转房;二是献酒,称“踩葫芦”,过去由彝族布摩进行;三是起经;四是打黄牛蒙鼓;五是跳竹竿。在起经、打黄牛蒙鼓、跳竹竿时,要念经文。丧事另一习俗是“陪嘎”。“陪嘎”对象往往是那些相互隔膜而又做得起嘎的人家。被选定的“陪嘎”户,近的可在家里进行,远的要在孝家附近另设“嘎房”,内置灵房、厨房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族的狩猎习俗 满洲素以城郭射猎之国著称,满族先世都有精于骑射之传统,他们生息繁衍的白山黑水地带,山高林密,泽深水阔,草丛萋萋,野兽成群:山中百兽俱有,虎豹为常兽,不甚可畏,往住与人相望而行,人苟不伤之,亦不伤人。熊最猛,苟遇之,无不伤人者,且善与猎人斗。盖虎豹背枪而走,熊则迎枪而扑,失一枪不中,猎人无不肢裂。其次猛兽为野猪,亦多伤人。狼最险,其害人能出人不意(1)。此外,山中还有野牛、狐狸、猞猁狲、獾子等,石砬子上的毒蛇也经常在森林和草丛中出没,伤害人畜。满族先人为了安全、生存,为了利用野兽的皮肉为衣食,进行了大规模的射猎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满族先世勿吉人就人皆善射,以射猎为业,角弓三尺,箭长尺二寸,常七、八月,造毒药,赙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2)。金代女真人,更以精于骑射著称:每见野兽之踪,蹑而求之,能够潜伏之所。又以桦皮为角,吹呦呦之声,呼麋鹿而射之。……哨时,吹穆喇库,能哨游牡已惫之声,则牡者牲性来(3)。上京之地(现在黑龙江省阿城县):冬极寒,非皮不可御寒,所以无贫富皆服之。富者秋冬以貂鼠、青鼠、狐貂或羔皮为裘;贫者秋冬亦衣马猪羊猎犬鱼蛇之皮,或獐鹿皮为衫,夸蔑皆以皮(4)。女真人通过狩猎活动,不仅得到了充足的肉食,同时也得到了御寒用的毛

皮。因此,狩猎活动是当时女真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四季狩猎,已成习俗。自过滨、辰州,东京迤北,绝少麦面,每晨及夕,各以射到禽兽莺食(5)。此时的女真社会全国酷喜田猎,昔会宁四时皆猎。海陵迁燕,以都城外皆民田,三时无地可猎,悠冬月,一出必逾月,后妃、亲王、近臣皆附焉。每猎,则以随驾军密布四周,名曰\'围场\'。待狐、兔、猪、獐、麋、鹿散走于围中,国主必先射之,或以鹰隼击之,次及亲王近臣。出围者许诸余人捕之。或随处而进,或以亲王、近臣共食。遇夜,或宿于州县,或宿于郊野无定。海陵以其子光瑛十二年获獐,取而告太庙。熙宗尤甚,有三事令臣下不谏:曰作乐、曰钦僧、曰围场,其重田猎如此(6)。从这段记载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女真的田猎风貌,而且也看出狩猎已经发展成为全民族的活动,并且开始出现典制。到努尔哈赤时期改变了长期形成的凡遇行师出猎,不论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7)的方式,把围猎作为战争训练和预演,企图把狩猎与战争融为一体。努尔哈赤虽然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令满族人取代先年以族寨而行的旧习俗,把狩猎纳人国家统治的轨道。但在事实上,满族民间的狩猎方式仍然是多种多样的:有朝出暮归者,有两三日而归者,谓之打小围。秋间打野鸡围。仲冬打大围,按八旗排阵而行,成围时,无令不得擅射。二十余日乃归,所得者虎、豹、猪、熊、獐、狐、鹿、兔、野鸡、雕羽等物…。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 大连地区满族的来源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坐地户的后裔 坐地户就是清代以前就住在这个地区的渤海、辽金等国的后裔,他们都先后被编入八旗,主要是八旗满洲之中。由于东北是他们的故乡,史书上对他们的居留情况都很少记载。只有渤海后裔的迁来辽南,史书是有记载的。 第一次是辽太祖国天显元年(926年)正月,辽国攻下渤海西北边疆的重镇扶余府(其故址在今四平市或农安县),即迁其民的一部分到今复州、金州一带在今复州镇(复州古城地置)地置“扶州”以居其民,旋改为“迁民县”。 第二次是天显二年辽灭渤海国,当时渤海国人口总十余万户,由渤海太子大光显率二万多户投奔新罗,旋归于王氏高丽,得赐姓王,附宗籍;辽取渤海国的名宗望族数千户来辽南,置于今盖县地方,后又迁之于迁民县,置曷苏馆女真国大王府以统治之。 第三次是辽圣宗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辽征王氏高丽,克开京(今三八线上的开城),俘得前投高丽的渤海国人众,置于今盖县与复州古城之间,置归州刺史(治所在今熊岳城西南归州满族乡)以统治之。辽兴宗时(1031年~1054年)于迁民县置复州怀德军,始有“复州”之名,沿用至今。金朝亦置曷苏馆领有今大连地区。然由于年湮代远,渤海后

裔已很少能自知其为渤海遗民矣。 在笔者抽访的大连满族万余人次中,只有瓦房店市三台满族乡三台村的赵氏(西林觉罗)尚能记忆其祖先是渤海遗民,是从岫岩城南十三公里许的杨家乡杨家村迁来三台的,现在他们宗族仍多住在杨家村故地。 二、八旗满洲的后裔 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金州就地编成的576名丁的八旗满洲的后裔仍多分布于金州以北地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 又从**开回一批佛满洲到盛京,在盛京就地编成一批旗兵分驻于“内城十五、路九、边门十六”合计四十处。其“十五城”为盛京、兴京、辽阳、开原、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牛庄、锦州、广宁、义州、抚顺、铁岭等,分设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统辖之。 雍正年间(1721年~1735年)将熊岳、锦州两处原设城守尉的,改设副都统,又扩大了旗兵的编制。其中复州(今瓦房店市)、金州皆属今大连市。今大连所属的庄河县是从岫岩分出来的。熊岳今虽不在大连市境内,但大连地区的满族人不少是从熊岳城迁来的。乾隆二十九年又从凤凰城拨来九十名满洲兵。大连地区古今政区的变化很大,所以无法统计今大连地区满人来此的时间和人数户数等。 据笔者采访调查所得,康熙年间迁来大连地区的满旗兵,多系“随龙入关”又“随龙出关”分来此地的,如瓦房

满族风情

满族风情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其先世曾以传奇般的弓穹骑猎,开拓并繁衍于广阔丰饶的白山黑水地带,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满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它蕴藏着满族共同的心理感情,表现着满族人民共同的风尚、志趣意识和性格;体现了满族剽勇、骁悍的特点。 柳琴组曲《满族风情》,选取四个最具典型的满族风俗场景,表现了满族人欢度节日的喜庆场面,以及对图腾的崇拜,对孩子的深情和宗教活动(萨满教)的虔诚与神秘。 (一)《上元夜》:快板 史书载:“正月上半月的夜晚,好事者辄扮秧歌,燃冰灯,放花爆阵、高跷秧歌、旱船竹马,诸杂剧”表现了满族人欢庆节日的热烈场面。 在很久前,满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庆之日,便官兵一致,军民一体,同行歌舞,“舞毕而歌,歌毕再舞,达旦而已。”此种娱乐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队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超百人,参与者多,观看者众。 1、曲式特点 2、节奏特点 乐曲是4/4拍子,中速。 3、旋律特点 屋外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屋内炉火正红、春意盎然,年轻的母亲将小宝宝轻轻放入“睡摇车”内,然后在热乎乎的炕上盘腿而坐,一边悠闲地做着针线活,缝补衣服,纳鞋底子,纺线绣花,一边时而用手轻轻地悠荡着“睡摇车”。为了让小宝宝尽快进入甜美的梦乡,母亲还要轻声地哼唱着“摇篮曲”给小宝宝催眠呢: 悠悠喳,巴不喳,小阿哥,睡觉吧。 悠悠喳,巴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啦。 宝宝睡,盖花被,盖上花被早早睡。 ……

母亲那轻柔的催眠曲不仅充满了对孩子的爱,更含有对孩子未来的希望,希望小宝宝长大成人后为国家建功立业: 悠悠喳,巴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啦。 领银喳,上档子,上了档子吊膀子。 吊膀子,拉硬弓,要拉硬弓得长大。 长大了,骑大马,随你阿玛出兵啦。 骑大马,挎大刀,拉弓射箭武艺高。 大红顶子亮喳喳,挣下功劳是你的。 …… 母亲那轻柔的歌声不充满了对孩子浓浓的爱,更含有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摇着熟睡的孩子以满族民谣《摇篮曲》 刘锡津选取 以及对对孩子的深情和 艺术只有通过由时代发展变化形成的形式承载了时代赋予的内容时,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风俗 1.服饰 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广泛,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长、短袖之分之外,还分皮、棉、单、夹数种,便于在不同季节穿用。经过不断改进的旗袍,一般样式大致为:直领,窄袖,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叉;讲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边上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如此既衬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显得文雅大方。具有东方色彩的旗袍现已成为中国妇女普遍喜爱的中式服装。 旗袍和“旗头”、“旗鞋”等搭配起来,就构成了满族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装束。 “旗头”指的是一种发式,也称发冠。类似扇形,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长约30厘米、宽约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上即可。上面还常绣有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旗头”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身体挺直,显得分外端庄稳重,适应于隆重场合。 “旗鞋”款式独特,是一种高木底绣花鞋,又称“高底鞋”、“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穿这种高底鞋走起路来显得姿态优美。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满族的帽子种类较多,主要分为凉帽和暖帽两种。过去,满族人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

满族

满族,原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等,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2000年统计的满族人口数为1,068万。 一、民族概况 满族(满文:拉丁转写:Manju),旧称满洲族,之前亦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满族旧称女真,后改名满洲族。目前满族人口超过一千万(据2000年统计满族人口为1,068万),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其他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福州、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伊通、岫岩、新宾、青龙、丰宁、宽城、清原满族自治县及滦平、隆化等民族县,和若干个满族乡。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 二、宗教 满族人信仰佛教和萨满教。满族人的家中供奉着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在满族人家中院里,迎着大门立着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顶是风磨铜顶,包一块红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块石头,俗称“神石”,传说,这些是为祭祀努尔哈赤的。满族人以鸦为“神”,把它供为“神鸟、圣鸦”。祭祀时要把杀下的猪锁骨挂在神竿上让乌鸦吃,以示祭祀乌鸦。满族人原始信仰敬狗,不杀狗,不吃狗肉,到满族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坑上,因为满族人多用西炕供奉祖先,有北炕为夫。 三、语言 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和东北地区部分村落的满族老人之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新疆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人大多数是锡伯族人。另外,满族姓氏已经融入汉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叶赫那拉”改为“叶”、“那”“钱”等。满语来源于古代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典型的黏着语。 目前全国逾千万满族人基本不会说满语。不过,近些年来通过互联网,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年轻满族人开始学习满语,并且正在逐步扩大范围和影响,同时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也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满语学校(政府建立)、哈尔滨阿城区的公办学校了组建了满文中专,黑龙江大学也建立了满文专业等。哈尔滨工程大学也成立了满通古斯语言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满族文化交流协会。 四、建筑 影壁:满族传统住宅的一部分。亦称影壁墙。其式多为一字型。高约5尺,宽6尺,厚1尺有余。一般为石、砖结构(亦有土墙外镶砖者),以石为基,用大青砖砌壁身,壁顶多呈马鞍型瓦顶。 满族宅院:满族传统的住宅型式。乡间宅屋多为草顶土墙,房顶茅厚尺许,居室多为敞间,颇似口袋,故俗称口袋房。室内北、西、南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窗户多为南、西向,用高丽纸外糊,藉以御雪雨。住房多为3间,中室开门,并设有厨灶,门皆外闭,以防野兽撞入。山墙两侧外一米处设有满洲烟囱。多无院墙及东西厢房,仅以木栅或秫秸围之,并饲以猪羊牛狗。 万字炕:满族传统居室中之火炕。满族传统居室为口袋房,一般为3间,中间开门,俗称外

青山沟大型满族风情歌舞《八旗山水谣》震撼启幕

青山沟大型满族风情歌舞《八旗山水谣》震撼启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是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5月26日晚19时,我省首个重量级满族文化旅游品牌,中国东北景区首台大型满族歌舞《八旗山水谣》,在青山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华满族风情园启幕开演。它的问世,是我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转折点,也将成为拉动丹东及至辽宁旅游的又一引擎。 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青山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其幽峻变幻的山势、明丽旖旎的江色、善良朴厚的民风、相承不绝的满俗,总体集合了形态完整、浑然天成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赢得了中外游客的交相赞誉,每年游览人数达几十万。2012年5月,值青山沟旅游开发25周年之际,由青山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中华满族风情园共同斥资3000万元,历两年精心策划,集合了国内一流编导、作家、作曲、服装和舞美设计师,倾情打造了一台大型满族风情歌舞表演《八旗山水谣》,即将上演,值得期待!该演出以全方位的艺术形式涵盖了多种特点: ●风情万种——《八旗山水谣》的舞蹈体现了原生态和现代性的完美结合,形体语汇丰盈,内容诠释新奇,提纯了满族古老的历史、文化、军事及民俗的代表性演绎,全剧节奏讲究,衔接圆融,高潮迭起,华彩不断,具有婉约、奇崛、清新、震撼之美,是一幅不可多赏的溯源民族之根和民族之魂的活动版画卷。

●风采独具——《八旗山水谣》的音乐制作体现了在满族漫长的音乐长河中披沙沥金、含英咀华的特点,优美大气,荡气回肠,整台演出融满族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宫廷音乐、萨满祭祀音乐和民歌音乐于一体,其旋律设计、音程效果、调式变化等等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让人耳为之新,历久难忘。 ●风格高端——《八旗山水谣》的演员服装设计既体现了尊重历史的古朴,又照应了现代的流行审美特质,或灵秀简约,或华美堂皇,配以前卫的灯光和一流的舞美效果,让人美不胜收;更为难得的是,专为《八旗山水谣》演出而新建和投入使用的满族风情大剧院,占地3500平方米,内设1000只斜坡式观众座椅,环绕拱卫着集升降、推移、吊挂、水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舞台,形成最佳视距和观演效果,置身其中,直让人产生“今夕是何夕,得见此良戏”之独特感受。 ●风尚普及——两千三百年前,庄子道:“吾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当代社会,人们欣赏、参与和娱乐于某一事物,已经成为“学”的化身,在本质上拓展人的精神及生命历程。同样是两千三百年前,孟子感慨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八旗山水谣》在数目繁多的民族风情歌舞中,可谓江入荒流,独树一帜。朋友,当你疲惫孤独的时候,请记得青山沟;当你欣逢快乐的时候,也请记得青山沟。《八旗山水谣》邀请你来!它提供给人们的,必将是听觉的黄钟,视觉的石光,身体的憩园,心灵的牧场!

女真满族的发源地在哪里

女真满族的发源地在哪里 历史上清朝满族人的发源地是哪? 在黑龙江一带。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当年努尔哈赤一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和叶赫部女真便全是在黑龙江,后称"后金",定都阿拉木图,伐明至宁远城失利悲愤而死。直至其子皇太 满族人是哪里来的? 在我国历代史书里都有明确的记载,不存在争议。目前通过考古发现满族的祖先来源于女真---满洲一系,即为我国本土内发源并繁衍于东北地区的原住民族,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 满族文明发源地? 他们在那里循序渐进地完成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最初的所有的发展阶段。在满族的先世--女真人中的一位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完颜阿骨达的领导下,击败了辽国,在阿什 满族发源地是什么地方?要具体地点 满族发源地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一带,直系祖先黑水鞠,后发展

为女真人。后由女真人的一部分成为满族。 乌拉古城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 同时,乌拉街镇是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清代十二任皇帝,有五任在这里祭祖朝拜,留下过足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逐渐崛起,其中乌拉部相继吞并了附近的女真诸部,建立了乌拉王 56个民族汉族起源是哪里?比如满族起源于女真族在早就不知道 直接族源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民族很少,满族的渊源女真是在宋辽时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但目前的分布范围仍然远远超出当初的东北和蒙古地区。发祥地在辽宁的锡伯族、发祥 满族的发祥地是乌拉古城吗 满族主要发祥地之一长白山不仅是满族的发祥地,而且满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人不敢杀。"与肃慎、女真、满族,是同一民族,不过居地更稍北一些。这段话里是讲,漠河 满族的发源地在哪

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十二世纪,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 摩天轮里面的任务:辽宁满族文化发祥地是哪个? 发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败于宫廷之争流亡至此,在山上建立高句丽第一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军挺进辽宁,便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也是满族文明 我姓陈,镶黄旗满州,请问满族姓氏可能是什么?最早发祥地可能 ,满族姓氏,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西林觉罗多分布在镶蓝旗,小部分在正蓝旗,还本黑龙江流域女真尼马察部一支,姓益克德里氏.后迁徙定居于辉发河,其始祖昂古里,星古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的研究

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游商业化运作的研究 在我国东北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满族,它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满族文化遗产,凝聚了丰富的满族人民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等价值,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吉林市乌拉街是其鲜明的代表,现本文就乌拉街满族风情游的商业化运作进行研究,目的在于保护和弘扬乌拉文化,促进吉林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风情概况 (一)吉林省乌拉街镇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材料创造之后随着历史留 下来的物质环境。 满族的乌拉街镇曾有“四祠”、“八庙”、“八大胡同”“四府”、“古街”等古建筑,但现在仍然现存的只有魁府、后府、萨府、清真寺和百花点将台等旧址。人工环境存在的景区有限,在此方面的旅游商业投入应当适当减少。乌拉镇现在存在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乌拉街 镇的历史变迁,明清时代遗留的历史建筑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研究性和观赏性。 (二)吉林的乌拉街镇人文环境 1、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精神层面的物质存在,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体现。乌拉街镇的满族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既有泥墙火炕的满族原始民居、又有水团子、粘豆包等满族传统美食,这些都能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旅游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还能欣赏满族的大秧歌、东北二人转,还可以看到萨满“腰铃”舞等节奏鲜明的舞蹈。以上这些民俗文化来源于人们的不同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为满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世代代影响着满族同胞。 2、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拉街镇是满族祖先乌拉部的重要聚居区,清十二代皇帝大多在这里留下过足迹,皇室八旗及乌拉部族在此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乌拉满族萨满音乐、乌拉满族秧歌、乌拉满族猎鹰习俗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虽然有的已经在日常生活中不再存在,但是其中的萨满文化已经为世界人熟知,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3、满族文化的继续 满族的祖先起源于白山黑水,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就住在这里,一直以来乌拉街镇都是满族人民聚居的地方。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出现了很多骚客名人,丰富的人文资源构成了乌拉街独特的名镇特色。乌拉街镇不但记录了中国东北少数民族的发展史,也是满族人民的文明史。 4、节日种类繁多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

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

满族有关资料

满族有关资料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通古斯: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语族。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17世纪40年代,满族人大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清"。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求清入关镇压,清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听着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着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妇女则多喜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经过不断改进,旗袍的样式逐渐成为直领、窄袖、右大开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后既能体现身姿,又可显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此外,还有八旗兵训练中的跳马和跳骆驼。跳马就是在马飞跑时,骑手纵身跳到马背上;跳骆驼有所不同,骑手要从奔跑的骆驼后面纵身而上。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帝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水利专家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陶瓷专家唐英在清代创立了"唐窑",其工艺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复旦大学教授满族人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满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是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后的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入关之前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入关之后,吸收汉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我们熟悉的有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节日 满族在岁时节日及风俗上受汉族影响最多,因而其节日与汉族大同小异。 春节 满族历来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至翌年正月初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都要请灶王爷上天、写大字、做豆腐、吃猪肉、宰年鸡、把面发、贴道西(对联、挂彩、福字),支油炸小食品,同时还要大扫除,做萨其玛,贴窗花、挂笺、送荷包。三十日是除夕,是日,下午祭祀,晚上一宿不醒,谓之“守岁”,接“财神”,挡恶鬼。民间院内于二米高的灯笼杆上挂红灯。宫廷中则从腊月

满族历史 满族有怎样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满族历史满族有怎样的历史又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以爱新觉罗家族为代表的满族之所以能统一东北,最后入关夺取全国政权,并维持268年的统治,原因很多,首先是由于明朝末年政权的腐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另一重要原因是满族的八旗制度,加上稍后组建的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大约十万铁骑,形成一支能征惯战、斩关夺将的威武雄狮。努尔哈赤初创时期并没有满族一词,从明朝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还称女真人。 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矢石?”。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粟末??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 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灭亡。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乱伦。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喜鹊登科满族风情园

风光无限情满天下 -----喜鹊登科满族风情园 喜鹊登科满族风情园是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休闲农业特色发展项目,是满族风俗得以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 喜鹊登科满族风情园位于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对角沟门村,111国道旁,是去丰宁坝上草原的必经之路,于2007年初开始建设,同年11月份投入使用。此园自有基地500亩,是怀柔区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以合作社+基地+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形成养生体验、科普教育、满族文化、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满族风情园区。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主要产品有各种花茶、农家杂粮、野生菌、柴鸡蛋、怀柔板栗、核桃、野生杏仁油、核桃油、西洋参、蜂产品、鹿产品、精品特菜等十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关于它有很多好听的神话传说。相传牛郎织女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每年的七月七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喜鹊登科的名字就是借用这个典故。以前山区农村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大量的优质农产品剩余,得不到利用。到了现在随着人们营养饮食观念的建立,“粗粮、有机、纯天然无污染、营养全面”的农产品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如何利用农村的优质农产品,同时又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饮食观念呢?喜鹊红娘拉线,借助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实现农产品从农村走向城市,全面推广。带着这样的美好愿望,喜鹊登科合作社于2007年成立,先后与北京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业推广站、北京市农广校、天津农科院合作,引进黑小米、黑玉米、金莲花、金花葵等138个新品种。合作社带动入社成员239户,带动区内6580户农民,安置剩余劳动力就业286人,从07年至今逐年调整结构,现已形成规模。 园内四大功能区:生态种植观赏区、亲子农事体验区、有机果蔬采摘、登山户外露营区,成为沟门小学的学生的实践基地,变成学生动手实践、体验生活的理想场所。

清代满族那木都鲁氏考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416955.html, 清代满族那木都鲁氏考证 作者:王凯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3期 摘要:清那木都鲁氏是清代八大姓之一,为满族古姓,世居于那木都鲁、珲春、绥分、长白山一带。从康古礼“率部来归”伊始即受到皇族重视,康古礼第四子赖塔更是屡立战功被封为一等公。本文试以那木都鲁氏源流、旗藉考证,及其重要人物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及评价。 关键词:那木都鲁旗藉赖塔 中图分类号:H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69-02 一、那木都鲁源流及旗籍考证 那木都鲁,为满族古姓,世居于那木都鲁(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城附近)、珲春、绥分、长白山一带。从世居之地可以看出,其原属于东海女真。那木都鲁氏是以地为名“那木都鲁,本系地名,因以为姓”。清初,各部来归,编于正白、正黄、镶红三旗。正白旗人康古礼,“国初率族众来归,尚公主,封为额驸,授三等子,编二佐领。十六大臣之列,历任户部尚书、护军统领”。该姓在东北的后代并不多,满族入关后,他们在北京地区繁衍了众多后人,因其祖上与皇家结亲,又多有军功,该姓成为民初北京地区满族八大姓之一。“辛亥革命后那木都鲁氏冠汉字姓白,那,南,傅,沈等”。清官方纂修的所有旗人传记,有相当一部分传主旗籍错乱,原因是清初的八旗中,有五个旗的旗人之旗籍经过几次变更,至顺治八年(1651)才基本固定。镶白旗旗主多尔衮曾把他与正白旗旗主多铎的旗色调换,镶白旗改为了正白旗,正白旗改为镶白旗。值得注意的是,换旗之前,多尔衮夺了多铎所属的15个牛录并把镶白旗阿济格所属的15个牛录给了多铎。记载为后人所记,赖塔为康熙时期人士,此时旗籍已不再改变。按其为正白旗人推测,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从正白旗来到镶白旗,后改为正白旗。第二种情况是原属于镶白旗,后改为正白旗。而康古礼在太祖天命朝是隶属于镶黄旗的,在皇太极继位后改为正白旗,则说明其子嗣是属于被多尔衮从多铎手里夺去的15牛录之内的。可见那木都鲁氏康古礼这支的旗籍从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白旗的依次转变,并且此支在清太祖时期为镶黄旗。 二、那木都鲁氏后裔及任官 赖塔的爵位由其孙承继,并且其孙死后,由赖塔兄之子舒灵阿承袭一等公“原事革退,其(指赖塔)兄之子舒灵阿承袭一等公”。由此推测费叶伦应早亡,所以在康古礼后代中只有费叶伦没有职位。从下表中可以看出,那木多鲁氏仅康古礼及其分支的五世44人中就有一等公一人,尚书两人,都统两人,副都统一人,参领八人,其余大多数也是侍卫或者佐领,可见那木都鲁氏在从清朝建立到乾隆时代一直为整个国家作出巨大贡献。

满族起源

满族起源 满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有高度文化的少数民族,它在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纪)叫肃慎,秦汉时挹娄,三国时勿吉,隋、唐称靺鞨,宋,金又改为女真,明,清才叫满族。 它先祖的发源地是在松花江,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这个性情剽悍,善于骑射,勤劳勇敢的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生息繁衍,开发了这里广阔肥沃的土地,无论是唐朝的渤海政权的靺鞨人,RY型高温导热油泵还是金代的女真人和明、清的满族人,它们在开拓我国的边疆,保卫中华民族的神圣领土方面,都做出过伟大贡献,可以说满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很杰出的民族。导热油循环油泵 我国的满族人口,据统计有五百万,它们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市较多,全国各地都有八旗的后代。保温沥青泵 满族的姓氏齿轮沥青泵 满族人民在同汉族的融合过程中,满姓大多数已经汉化,这给考证满族姓源流带来一定的困难,况且,满姓的族谱姓氏比较繁杂,但总体上看,满姓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括号为汉姓):其一是皇室家族的姓氏,金皇室家族姓完颜氏(汪),包括女真,契丹等满族人,BWCB沥青泵清皇室家族姓爱新觉罗氏,是“肇”之意,因努尔哈赤六世祖蒙哥帖木儿曾被封为肇祖原皇帝“肇者起始也”。故清开国皇族姓爱新觉罗氏,爱新觉罗另一中说法,爱新觉罗汉译为“金族”,因其先祖与金代统治者同一部族,故姓“金”。其二是以“部为氏”,即以部落的名称为姓,如那拉氏(那,安,南),伊尔根觉罗氏(伊,赵),乌苏哈拉氏(吴,穆,孙,戴等八姓同宗),苏木里氏(高),呼锡扎哈拉氏(胡),尼马察氏(张),沙察氏(白)等,其三是以“地为氏”,LQB保温沥青泵即以居住的山川河流名称为姓,满族八大家均以地为姓,有佟佳氏(佟),瓜尔佳氏(关),马佳氏(马),索尼氏(索),齐佳氏(齐),富察氏(富,付),那拉氏(那),钮钴禄氏(郎),其四是满族以汉语之意变衍,如钮钴禄氏,是因其部落居住在长白山一个叫钮钴禄的地方而得姓,汉语意思是“狼”。CLB系列沥青泵满姓改汉语即取谐音为“郎”。 满族婚姻 婚姻是一妻一夫制,过去男女年龄到十六、七岁,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带一瓶酒,lqb沥青输送泵第三次才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话“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功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全部为姑娘的财产。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桌子放两个酒壶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YHB齿轮润滑油泵绕桌子三周后饮酒,炕上点燃一对蜡烛,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数人唱喜歌,名曰“拉拉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热闹一小时YHB立式齿轮泵后自散,三日后新郎,新娘回娘家。 满族礼节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风情园报告

目录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1.2 工程规模和特征 1.3 勘察目的与任务 2、勘察工作 2.1 勘察依据 2.2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划分 2.3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2.4 工作量完成情况 2.5 工作时间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质构造及地形、地貌概述 3.2 地质岩土概述 4、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1 水文地质条件及有关参数 4.2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5、场地类别及稳定性评价 5.1 场地抗震设防参数 5.2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5.3 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分析评价 5.4 建筑抗震地段的划分 5.5 场地稳定性评价

6、场地中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及承载力特征值6.1 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统计表 6.2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变形模量综合成果表 7、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8、结论与建议 附图表 1、钻孔一览表1页 2、标准贯入试验成果表3页 3、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参数统计表2页 4、勘探点平面布置图1页 5、工程地质剖面图11页 6、代表性钻孔柱状图5页 6、土工试验成果总表4页 7、压缩曲线成果表41页 8、地下水水质分析报告表1页 9、场地土剪切波速测试报告1份

呼和浩特富邦满族风情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接受建设单位呼和浩特市富邦新技术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我单位对其投资建设的“呼和浩特富邦满族风情城”进行详细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勘察场地位于呼和浩特市海拉尔中路路北,公主府公园的对面原橡胶厂院内。 1.2 工程规模和特征 根据委托单位提供的建筑物平面图,本次勘察工作内容为西区:包括拟建高层住宅楼、多层商业、内院,总体上地上1~30层,地下室2层,均拟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筏板基础。其中:主楼有住宅D座,地上13-18层,东西长111.35m,南北宽15.40m;住宅C座,地上30层,东西长103.80m,南北宽15.40m;西侧商业、内院,地上1-4层,东西宽60.90m,南北长153.60m;拟建物位置、规模及尺寸见平面图。 1.3 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次勘察工作为详细勘察阶段,依据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及甲方、设计要求,勘察工作主要目的和任务是: 1.3.1 查明场区内地形、地貌,拟建物范围内地层结构、岩土性质、厚度、分布,提供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承载力特征值及设计所需各项岩土 工程参数; 1.3.2 查明场区内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埋深情况、类型和地下水的腐蚀性,并提供地下水有关参数; 1.3.3 查明场地内有无不良地质作用,分析其成因、分布范围、程度等,提出治理措施; 1.3.4 判定场地土有无饱和砂土地震液化存在,并提供处理方案; 1.3.5 判定场地地基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场区的标准冻深。 1.3.6 对场地的稳定性、地基土的均匀性做出评价,提供合理适宜的地基基础建议方案。 1.3.7 为预测地基沉降、差异沉降等变形,提供相应的岩土设计参数。 1.3.8 根据场地钻孔揭露的地层情况,提供基坑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参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