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概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是指原发于脑、脊髓、眼或软脑膜的淋巴瘤,70%PCNSL 为 B 细胞起源,少数为 T 细胞型淋巴瘤, 形态及病理特征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相似,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的分类方法将其归为Ⅲ~Ⅳ级。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CNSL)是指仅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恶性淋巴瘤存在,发病率低,发病机制不清。因其好发部位以及肿瘤「嗜血管」的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其组织来源可能为脑组织血管、脑膜血管外膜周细胞;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的使用增多、AIDS 患者的增多,多发原发性脑淋巴瘤(MPCNSLS)发病率增高。

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相对均匀一致,有侵袭性特征,可坏死。

临床特征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占颅内肿瘤的 1%,近年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器官移植等情况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多有关。

多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位置较深,多中心起源及弥漫浸润周围脑组织,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肿瘤,且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对脑深部的淋巴瘤患者多倾向局部放疗加全身化疗,经正规放化疗后肿瘤病灶可缩小或消失,但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

部位:深部灰质和白质;脑表面亦可见

密度和信号:肿块在 CT 上呈高密度;T1WI 呈低/等信号,T2WI 呈高/等信号

边缘:边缘锐利,呈圆形或椭圆形

水肿:轻至中度

脑室炎:病变易累及室管膜、脑膜

囊变:极罕见

出血:极罕见

钙化:少见

强化:明显均匀强化

多发:常见

case1:男,47 岁

胼胝体膝部占位,T1WI,T2WI 呈等高信号,信号尚均匀 DWI 高信号,ADC 值减低;增强可见明显均匀强化,冠状位示「蝴蝶征」,矢状位见「尖角征」,边界清晰;周围见斑片状水肿。MRS 显示脂质峰(Lip)升高,呈双峰改变。

诊断:胼胝体膝部弥漫大 B 淋巴瘤

case2:男,55 岁

T1WI 等稍低信号,T2WI 等稍高信号,DWI 高信号,ADC 值减低,增强可见明显较均匀强化,血脑屏障破坏所致;病灶周围见水肿信号影。

诊断:左侧顶叶弥漫大 B 淋巴瘤

case3:Case 3 男,47 岁

右侧额叶区占位,T1WI 呈等稍高信号,T2WI 等低信号,DWI 示病灶周围稍高信号,中央低信号,ADC 值中央明显减低,考虑出血(黄色箭头所示),较罕见。增强边缘呈明显强化,中央无强化。MRS 脂质峰(Lip)明显升高,呈双峰样改变。

诊断:右侧额顶叶区弥漫大 B 性淋巴瘤

病理基础及 MRI 特征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好发于大脑半球、胼胝体、丘脑及基底节区,发生其他部位少见。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水分少,T1WI 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等或稍高信号,DWI 为高信号,ADC 图为稍低信号。

肿瘤细胞以血管为中心呈「袖套」状生长,血管壁受侵蚀,血脑屏障破坏;肿瘤血管无明显的内皮细胞增生,缺乏新生血管生成,是一种乏血管肿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与血脑屏障破坏,对比剂渗到血管外的组织细胞间隙中,引起病变组织强化有关。肿瘤单发或多发,呈局灶或弥漫型分布。肿瘤大多数呈结节状、团块状及不规则条片状,并表现为特征性的「尖角征」、「脐凹征」。

•「尖角征」是肿瘤强化在某一个层面呈尖角样突出。

•「脐凹征」为团块状或结节状肿瘤强化边缘出现脐凹样或勒痕样缺损,考虑为肿瘤在生长过程中遇到较大的血管阻挡或肿瘤各部分生长速度不均引起。

•累及胼胝体的肿瘤可呈「蝴蝶」状且无明显坏死,边界清晰。肿瘤出现囊变、坏死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

鉴别诊断

多发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ultiple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MPCNSLs)具有较特异性的 MRI 表现,但仍需与其他颅内多发病变进行鉴别:

•多发转移瘤:转移瘤一般都有脑外原发肿瘤病史,散在多发,大小不均,好发于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皮髓交界区, 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更明显,呈典型的「小结节大水肿」。

•多发性恶性胶质瘤:形态多不规则,多数有分叶,呈浸润性快速增长,因此境界较淋巴瘤不清,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淋巴瘤更明显,囊变、坏死及出血较多见。MRI 增强后呈环状边缘强化或不规则强化,但不及淋巴瘤明显。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呈弥漫性分布,T2WI 呈弥漫脑回样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或仅有轻度线样强化,而淋巴瘤无T2WI 脑回样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

•多发脑结核:好发于灰白质交界区及基底节区,病灶小于淋巴瘤,未成熟的结核结节呈长 T1 长 T2 信号改变,灶周水肿较淋巴瘤明显,结节性强化;成熟的结核结节中心呈低信号,外周呈高信号,呈典型的「靶征」,灶周水肿较轻,结节状或环形强化;颅外其他结核感染征象有助于鉴别诊断。

小结

依据影像学资料并结合临床特征,对颅内原发淋巴瘤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特殊表现,如下:

1.大多位于脑实质深部、靠近中线或脑表面,80% 幕上,80% 单发;

2.尽管形态不一,但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3.多均匀、明显强化;水肿明显

4.脑室周围的病变常侵犯室管膜;

5.「尖角征」、「脐凹征」、「握拳」「蝴蝶征」;Lip 峰升高;

6.脑血管造影可显示淋巴瘤乏血管特征;

7.对全脑放疗、化疗敏感;

8.有自行消退的表现,认为可能与病人自身免疫功能改变有关。颅内原发淋巴瘤

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作者 | Shirley

编辑 | 小雪球

责任编辑 | 彭龙

插图来源 | 作者提供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 概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是指原发于脑、脊髓、眼或软脑膜的淋巴瘤,70%PCNSL 为 B 细胞起源,少数为 T 细胞型淋巴瘤, 形态及病理特征与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相似,WHO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的分类方法将其归为Ⅲ~Ⅳ级。 原发性颅内淋巴瘤(PCNSL)是指仅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恶性淋巴瘤存在,发病率低,发病机制不清。因其好发部位以及肿瘤「嗜血管」的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其组织来源可能为脑组织血管、脑膜血管外膜周细胞;与免疫功能关系密切。近年来,随着器官移植等免疫抑制的使用增多、AIDS 患者的增多,多发原发性脑淋巴瘤(MPCNSLS)发病率增高。 组织学上,肿瘤细胞相对均匀一致,有侵袭性特征,可坏死。 临床特征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占颅内肿瘤的 1%,近年发病率增加,可能与器官移植等情况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艾滋病的发病率增多有关。 多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位置较深,多中心起源及弥漫浸润周围脑组织,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肿瘤,且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对脑深部的淋巴瘤患者多倾向局部放疗加全身化疗,经正规放化疗后肿瘤病灶可缩小或消失,但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 部位:深部灰质和白质;脑表面亦可见 密度和信号:肿块在 CT 上呈高密度;T1WI 呈低/等信号,T2WI 呈高/等信号 边缘:边缘锐利,呈圆形或椭圆形 水肿:轻至中度 脑室炎:病变易累及室管膜、脑膜 囊变:极罕见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脑转移瘤的MRI鉴别诊断要点(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脑转移瘤的MRI鉴别诊断要点( 原发性脑淋巴瘤与脑转移瘤的MRI鉴别诊断要点 影像园 像学表现存在差异, 可提供正确诊断依据 1. 好发部位不同脑转移瘤多发生于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尤其在大脑半球的分水岭区。这种分布特点一方面由于血行转移的肿瘤栓子较易进入大脑中动脉末梢分支;另外,受脑内动脉血液供应的特殊性的影响, 大脑皮层的血供为皮层下白质的 3- 4 倍, 故在解剖结构上供血动脉在灰、白质界面上突然变细,使转移性瘤栓大多被阻于此。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基底节和胼胝体或近脑表面。特别发生于胼胝体部位者,形如“蟹足状”较具特征性,有时病灶可较大,常可侵及多个脑叶,甚至可以跨叶生长,肿瘤可局限性生长或弥漫性生长。 2. 数目、大小、形态不同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单发多见(72%),多发较少(28%);而转移瘤多发多见(64%),单发略少(36%)。且有些转移瘤平扫只显示指状水肿而瘤体增强后方能显示。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多呈类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团块状。转移瘤具有病灶的“多形性”,其一,在同一患者MRI表现形态表现多样,可见结节状、环状、囊状或年轮状的瘤灶同时存在,这种形态“多样性”可能与转移瘤多伴坏死有关,坏死程度不同可表现环壁厚薄不规则及中间低密度区大小不一,若多种形态幕上及幕下同时出现则诊断更明确;其二,“多形性”的

瘤灶周围水肿程度不同, 病变存在解剖部位不同,出现水肿的程度各异,而致形态不一。而多发淋巴瘤形态无明显差别。 3. 内部信号特点不同原发性恶性淋巴瘤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环壁呈稍低信号, T2WI呈高信号,边界较清;肿瘤很少钙化及出血。而转移瘤T1WI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合并囊变者50%;合并出血者5%,于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脑转移瘤出血以肺癌脑转移最常见,黑色素瘤次之,脑转移瘤出血的机制为:转移瘤生长迅速, 因瘤内血供差而发生坏死出血;瘤内新生血管发育不良,壁薄易受肿瘤牵拉、扭曲而破裂出血;另外, 还可能与高血压、凝血机制异常、肿瘤内末梢血管丰富及化疗、放疗有关。 4. 增强特点存在差异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呈明显均匀强化, 少数为环状或不规则轻度强化, 如肿瘤成缺口的环形增强则有利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转移灶不会发生增强环不完整、缺损的表现;脑转移瘤增强后可显示为环状、结节状或囊状强化。转移瘤多无血脑屏障, 环壁及壁结节呈中等程度强化,但多不均匀。由于环内容物为坏死组织、出血、囊变等, 因而增强后无强化;转移瘤无包膜,呈膨胀性生长,其外缘较光整清晰,而环壁厚薄不一,可见壁结节,另环壁可见脐样凹陷, 这与壁结节相对固定不易向外膨胀,而余壁相对较薄易向外膨胀有关。另外动态MR增强扫描的增强比率 (contrast medium enhancement ratio,CER) 对颅内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帮助。转移瘤的CER 显示快速上升缓慢下降,较早出现强化峰值;而淋巴瘤在注射对比剂180s 内其CER呈缓慢上升而无明确的峰值。 5. 周围水肿程度及占位效应不同转移瘤水肿呈大片指状水肿, 大多数明显,Ⅱ- Ⅲ度水肿多见,瘤体大小常与瘤周水肿程度不成比例, 即“小病灶大水肿”的征象,为其较特征性的表现。其实转移瘤的瘤周水肿与解剖部位密切相关, 位于皮层下分水岭区的转移瘤瘤周水肿最明显。脑干转移瘤常无明显瘤周水肿。而淋巴瘤的瘤周水肿相对较轻。转移瘤占位效应明显。而淋巴瘤占位效应较转移瘤为轻。由于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对放疗、激素治疗十分敏感, 对于多发病灶、脑实质深部的病灶,可直接行放射治疗,及早准确地诊断病变对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有

[神经影像]“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MRI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神经影像]“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表现、MRI 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临床表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 PCNSL),好发于30~70岁的成年人,免疫系统缺陷者更易患病。男性多见。临床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多急性起病,病程短,常发展迅速,常见颅内压增高和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嗜血管性淋巴瘤常引起进行性痴呆。肿瘤对激素及放、化疗敏感。 【MRI表现】 (1)局灶性者多表现为大脑深部如脑室周围白质、基底核区、丘脑等部位的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分叶状病灶,位于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病灶呈蝴蝶状,部分病灶可累及单个皮质。弥漫性病变则为边界不清、弥漫浸润的病灶,跨脑叶生长,灰质常累及。肿瘤还可侵及室管膜、软脑膜,并沿其播散。 (2)肿瘤未经治疗时囊变、坏死少见,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少数表现明显),且肿瘤的大小与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并不相称。肿瘤有“此消彼长”交替生长现象。 (3)病变在T1WI上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T2 FLAIR上多为稍高信号,有些可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信号较均匀,很少有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 (4)DWI上呈明显均匀高信号,ADC上呈低信号,明显低于正常脑白质。 (5)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的团块状强化,呈“握拳状”或“棉花团状”。有些表现为不均匀性强化或不完整的环形强化,呈“脐凹陷征”“缺口征”特征性强化。累及皮质时出现局灶性皮质异常强化(图1)。 图1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A.右侧顶叶深部及胼胝体见分叶状实性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周边水肿呈明显低信号; B.T2WI呈等信号,周边水肿广泛,累及左侧半球; C.DWI,示肿块呈较均匀的高信号; D.增强扫描,示病灶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可见“缺口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好发于中老年人的幕上深部白质区或中线结构处的实体性或弥漫分布的占位性病变,信号多均匀,且与脑灰质相近,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的棉花团状或呈“凹陷征”“缺口征”,对放、化疗敏感,必要时可进行诊断性治疗后短时间复查。 2.鉴别诊断 (1)恶性胶质瘤:多呈长T1长T2信号,易出现坏死、囊变及出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斑片状或花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并有壁结节。DWI多为等或稍低信号,ADC值明显高于正常白质。 (2)脑膜瘤:需与邻近脑膜且浸润脑膜引起脑膜尾征的淋巴瘤区分,脑膜瘤属脑外肿瘤,宽基底,可见“皮质扣压征”,邻近颅骨多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钙化或流空血管的低信号影。 (3)转移瘤:多表现为皮髓交界处的散在分布的多发性病灶,“小病灶、大水肿”为特征性表现,中心易出现坏死、囊变,出血亦多见,增强扫描呈均匀结节状或厚薄不一的环形强化,多有原发肿瘤病史。

脑淋巴瘤与脑膜瘤鉴别要点有

脑淋巴瘤与脑膜瘤鉴别要点有: (1)脑膜瘤以广基底与脑膜相连,相邻颅板:增厚,肿瘤有假包膜征;(2)典型脑膜瘤的MRI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 (3)脑膜瘤血管造影可见肿瘤染色,表现为均匀团状影,而淋巴瘤与此相反表现为乏血管特征,可见肿瘤对血管造成的压迫和推移,但无肿瘤血管出现,此特征有助于与脑膜瘤的鉴别; (4)脑膜瘤多位于脑表面邻近脑膜部位,形态圆形,边界清楚,有周围灰质推积征象,而脑淋巴瘤少见这种现象; (5)脑膜瘤的T1信号与脑灰质信号相当,其内可有部分无信号的钙化区,而淋巴瘤常无钙化; (6)脑膜瘤瘤体增强效应较淋巴瘤更明显,MRI多维扫描和重建图像可显示瘤体与脑膜的关系密切,常有“脑膜尾征”。 (7)颅内淋巴瘤浸润性生长的病理特点可能是它出现较高的脑膜尾征与毛刺征的主要因素,靠近脑表面的淋巴瘤侵犯脑膜时出现脑膜尾征,向脑内浸润性生长时,出现较高机率的毛刺征。而脑膜瘤出现毛刺征较少可能因脑膜瘤多数位于脑实质外,明显的脑组织侵犯罕见。

“毛刺征”与“脑膜尾征”在MRI鉴别靠近脑表面的恶性淋巴瘤与脑膜瘤的价值 脑肿瘤的边缘特征一直被广泛用于肿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DTS)或脑膜增厚征,是脑膜瘤较特有征象,脑膜瘤出现DTS的比例较高,达52%~60%[1,2],也有报导增强扫描DTS出现率高达67%[3],而且与肿瘤的大小与位置无关。本脑膜瘤组病例脑膜尾征的出现率甚至达到91.43%,与本脑膜瘤组选择靠近脑表面的脑膜瘤为研究对象有重要关系,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帽细胞,与硬脑膜粘连,靠近脑表面的脑膜瘤紧邻硬脑膜,因此出现脑膜浸润、出现脑膜尾征的的机率较高,现阶段对脑膜尾征出现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最常见的是肿瘤对脑膜的侵犯、脑膜结缔组织和血管增生及血管扩张造成[4,5,6]。Weingarten等[7]根据38例脑膜瘤术后MR 增强扫描,提出薄层、光滑的脑膜强化可以有或没有肿瘤的残余或复发, 而对于厚的、结节状强化则强烈提示肿瘤的残余或复发,因此DTS在与其它颅内肿瘤鉴别方面有重要作用,但DTS并非脑膜瘤所特有,文献报道[8]其也可见于绿色瘤、转移瘤、淋巴瘤、胶质瘤,甚至垂体病变等,本文中不仅靠近脑表面的脑膜瘤具有较高的DTS发生率,而且靠近脑表面的淋巴瘤同样具有较高的DTS发生率,DTS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均未发现组间差异。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DTS并非脑膜瘤所仅有,对靠近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是指起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未累及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占到所有脑部肿瘤的3%-4%,具有高度的恶性程度和病理异质性。MRI成像是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MRI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病变部位、大小和形状,提供病变组织学和生物学特征的信息。本文将着重介绍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 MRI表现 MRI信号表现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信号表现因其组织学异质性而有所不同。大多数病变呈现为高信号强度,但少数病例的信号强度可为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T1WI表现 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强度,但亦有少部分因有钙化而呈现高信号强度。 •T2WI表现 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在T2WI上呈现为高信号强度,但少数病例可表现为低信号强度或混杂信号。T2加权成像可以显示病变的大小、轮廓和边缘特征,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但其特异性有所限制。 •FLAIR表现 在FLAIR成像中,脑室周围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表现为高信号强度。在FLAIR 影像中,病灶的轮廓清晰,并且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对比度更为明显。 MRI形态表现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形态表现因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浸润特点而异,可呈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病变、弥漫性浸润、局部水肿等不同形态。 •单发或多发性病变 大多数原发性脑内淋巴瘤表现为单发病变,少数病例可表现为多发病变,在MRI上显示为多个病变分布于两个或更多个区域。 •弥漫性浸润 罕见的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可表现为弥漫性浸润,MRI监测可显示白质水肿和弥漫性信号改变,边缘欠清晰。

原发性脑膜淋巴瘤

原发性脑膜淋巴瘤 患者,女,62岁。无明显诱因间断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3年余,自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自发病以来,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无恶性肿瘤病史。 体检:神志清楚,语言流利,伸舌居中,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Babinski征阴性。皮层脑电图显示:右额区痫性放电。脑脊液检查:生化指标基本正常,未见瘤细胞。 影像检查:头颅CT平扫右侧额叶可见脑回状稍高密度影,边界模糊,病变边缘可见斑点状钙化,邻近脑实质内可见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图1)。MR平扫:右侧额叶可见脑回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界模糊,病变主要累及皮层皮质,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邻近脑实质内可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WI呈高信号(图2)。增强MRI:右侧额区蛛网膜软脑膜呈明显粗线样强化,边界清楚,部分脑膜强化影明显增厚(图3),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强化影。影像诊断:右侧额叶病变,考虑Sturge-Weber综合征,不除外炎性病变。 手术及病理所见:术中见右侧额叶蛛网膜增厚,局部瘢痕形成,与硬脑膜粘连紧密,肿瘤位于右侧额叶表面,血运丰富。病理检查:肉眼管,肿物大小7.5x6.0x1.0cm,灰红色,质地韧。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带状排列于脑组织表面,并沿血管周围间隙向脑实质内延伸(图4)。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 原发性脑膜淋巴瘤(PLML)罕见,1991年Lachance等首次将仅累及脑膜,而不伴有脑实质何其他系统病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命名为PLML。本例患者术后行胸腹部检查,均未发现恶性肿瘤征象。PLML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免疫缺陷患者发病年龄较小。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为头痛、复视、颅神经麻痹、脊神经刺激性疼痛等,10%患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可发现瘤细胞。 影像学诊断:CT、MRI平扫常无阳性发现。部分患者因肿瘤细胞阻塞脑脊液循环而表现为脑积水;MR增强检查显示:病变所在区域的脑膜明显强化,同时还可以发现硬膜下血肿等并发症。本例中右侧额叶皮层灰质明显肿胀,呈脑回状异常密度信号,结合病理镜下所见,考虑为肿瘤细胞向脑实质内浸润所致。 本例需要与Sturge-Weber综合征、脑膜炎等疾病相鉴别。Sturge-Weber 综合征属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种,多发生于婴幼儿,且病变区域脑组织多有局限性脑萎缩;脑膜炎患者临床常有高热、脑膜刺激征,腰穿脑脊液压力常增高,白细胞数量增高,与本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不符。

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 目的:研究脑原发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淋巴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0例患者中,单个病灶14例,多个病灶6例;幕上病灶17例,幕下病灶3例;共28个病灶,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MRI平扫表现为T1WI为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少数为等信号;8例病灶内可见坏死囊性变,瘤周水肿相对较重,占位效应较重,中线结构移位较明显。MRI增强扫描,病灶大多呈明显均质强化。结论:原发性脑淋巴瘤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真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可以给出倾向性诊断。 标签:脑淋巴瘤;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T2加权像;DWI 脑原发性淋巴瘤是指仅在脑内发现恶性淋巴瘤而无全身其他脏器淋巴瘤,是颅内较为少见的肿瘤,约占原发性脑肿瘤的1%~3%,占全身淋巴瘤1%以下[1],该病常出现在免疫缺陷患者,但近年来在无免疫缺陷人群中,其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2]。由于其对放、化疗特别敏感[3],临床及实验室各项检查缺乏特异性,因此影像学检查对提高本病诊断率、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患者,女12例(60%),男8例(40%),年龄22~75岁,平均39岁,全部经病理证实为弥漫性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偶尔可伴有精神方面改变,如性格改变和嗜睡等;局部体征取决于肿瘤的发生部位和累及范围,可出现肢体麻木、偏瘫、共济失调和失语等,抽搐少见。本组所选患者均未发现免疫缺陷病史。 1.2 检查方法MRI扫描采用Siemens公司1.5T短磁体核磁共振仪,采用SE 序列T1WI,T2WI行矢状位、冠状面及横断面扫描,层厚5.0 mm,层间距5.0 mm,所有患者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0.1 mmol/kg),对病灶的平扫及强化特征作分析。 2 结果 2.1 病灶的发生及发展征象20例患者中单个病灶14例(70%),多个病灶6例(30%),其中4例原发,2例复发。共有病灶28个:其中颞叶6个,基底节区5个,顶叶4个,胼胝体4个,枕叶3个,小脑半球3个,额叶2个,脑干1个。幕上病灶17例,幕下病灶3例。最小病灶大小约 0.25 cm×1.40 cm×1.71 cm,最大约3.10 cm×2.15 cm×3.10 cm,平均约2.14 cm×2.16 cm×2.65 cm。水肿程度以水肿最大径与肿瘤最大径的比值为标准分为3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与脑胶质瘤鉴别

一、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PCNSL是一种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它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1%~3%。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每年每100000人中0.47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1%,而其中大多数为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就是弥漫大B细胞型。病人的临床表现与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由于其最常发生于胼胝体及额叶深部,故病人常表现为认知、行为及性格的改变,其他症状包括颅高压,最常表现为头痛及脑积水。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其发病的高峰年龄是70岁左右,男性略多于女性。脑内PCNSL以幕上多见,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半球、胼胝体及基底节、丘脑,其次为小脑和脑干等。 1.淋巴瘤的病理: 颅内原发性淋巴瘤是指仅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现有淋巴瘤存在,而未发现其它部位的淋巴瘤。脑原发淋巴瘤十分少见,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1.5%,主要与脑实质内无淋巴组织有关;多起源于血管周围间隙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临床表现: PCNSL占脑肿瘤的3%,好发于50~70岁,起病较快,起病至就诊时间多在3个月以内。PCNSL 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的改变,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及视乳头水肿以及局部压迫症状,包括癫痫、记忆力减退、行走不稳、视物模糊、视野障碍、言语模糊及轻偏瘫。除了脑部受累,还有10%~20%患者眼部受累,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诉有“漂浮物”。 3. 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好发部位:肿瘤主要围绕血管周围间隙浸润性生长,故好发于含血管周围间隙(血管入脑处)较丰富的近脑表面脑实质或中线区近室管膜周围深部脑白质,多表现为类圆形、结节状及不规则形肿块,肿块相对较大。

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表现特点

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表现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CT和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我院2018年1例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CT及MRI表现特点。结果:CT检查结果 显示右侧脑室内三角位置有明显的肿块影,显示为稍高密度,形态较为规则,边 界清晰,增强扫描结果发现病灶有不均匀强化情况。MRI检查结果显示T1W1、 T2W1扫描结果显示右侧脑室内三角位置有稍长信号肿块影,信号不均匀,内部 有囊变情况。增强扫描发现有均匀强化现象,囊变部位无明显强化,病灶周围有 明显水肿。患者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显示无异常。检查结束后对患 者实施脱水治疗,治疗后2周进行MRI复查。结果显示右侧脑室内三角位置仍存 在不规则信号肿块影,且与之前相比有所增大,肿瘤周围水肿情况加剧,疑似恶 性肿瘤。结论:CT、MRI检查对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检查具有一定的效果,表现 特点也有所区别,临床中可适当采用联合检查的方式,提高诊断准确性,为临床 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CT;MRI;表现特点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 01-0259-01 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临床中较为罕见,有报道显 示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的发生率为0.8%~1.5%。该疾病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早 期的诊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但目前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特异性较差,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进行诊断,如CT、MRI。本次研究对比 了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CT、MRI的表现特点,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例脑室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年龄56岁,临床症状表现为左侧肢体无力、麻木,入院时处于清醒状态,病程 36d。询问患者后,发现无胃肠道、头晕等症状,睡眠、精神状态良好,存在食 欲下降情况。患者无脑部手术史、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严重脏器疾病等情况,常 规体检结果显示无异常。 1.2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第2d清晨实施影像学检查。CT检查方法如下:通过螺旋CT机 进行检查,参数设置如下:电压120kV,电流120mA,层厚5mm,层间距 5~10mm,矩阵设置为512512。引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头颅实施常规扫描,观察 患者病灶位置、病灶形态等,并通过高压注射器在肘静脉注射2ml/kg碘海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00593,通用电气药业有限公司)造影,注射速率控制在 3ml/s,再实施增强扫描,分别进行动脉期与静脉期扫描。 MRI检查方法如下:通过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参数设置如下:层厚 10mm,层距10mm。先通过头线圈进行扫描,扫描时引导患者取坐位,先进行 常规扫描。再通过高压注射器在肘静脉中注射钆喷酸葡胺(国药准字: H19991368,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0.1ml/kg,注射速率控制在3ml/s,实 施增强扫描。分别进行SE序列横断面扫描,获取T1W1、T2W1加权图像,再行FLAIR序列扫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弥散加权成像等。

【读片时间】第0422期: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读片时间】第0422期: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临床资料】 患者女,61岁。入院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不伴咯血,服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出现白细胞降低,服用“利血生”后好转。入院前5d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数次,无发热,双下肢无力,视力下降。 查体:左侧视野同向偏盲,右视可见水平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 a. CT:平扫,右侧顶枕叶可见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肿块,肿块边缘呈等密度,内部呈稍低密度;b~d. MRI:增强检查,肿块呈不规则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病变周围水肿与占位效应明显【影像学检查】 1. CT 右侧顶枕叶可见类圆形占位,密度不均,病变边缘呈稍高密度,内部呈稍低密度,病变周围可见大片低密度水肿(图a)。 2. MRI 增强检查,上述病变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其中心部分无强化,环壁厚薄不均。病变累及皮质及皮质下区白质,边界清楚。病变周围水肿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图b~d)。 【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例为右侧顶枕叶单发占位性病变。病变呈明显环状强化,占位效应和周围水肿明显。鉴别诊断应包括下列病变: 1. 脑脓肿患者多有明确的感染、发热病史,抗感染治疗有效。病变于增强检查呈规则的环状强化,环壁厚薄均匀,内壁光滑,本例可以除外该病。 2. 单发转移瘤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病变于增强检查呈明显强化,边界清楚,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强化区。

3. 胶质母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深部,但位置表浅者也不少见,病变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增强检查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内壁多不规则,常见壁结节。 本例诊断:右顶枕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转移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不除外。 【手术记录与病理】 脑组织张力较高,脑表面黄染,脑表面下0.5cm可见肿瘤组织,呈紫红色,质地中等,体积约4cm×3cm× 3cm,病变血运丰富,中央部有坏死,无包膜,周围脑组织水肿,沿水肿带分离切除病灶。 病理诊断:B细胞性中心母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讨论】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大多数为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本病起源不明,可能起自血管周围间隙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好发年龄为45~55岁,可单发或多发;病变好发于近中线的深部脑组织,以幕上分布为主,最常见于额叶深部,其次为枕、顶、颞叶深部、丘脑和小脑半球,部分病变还可经胼胝体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影像学表现:病变呈稍高密度,边界清楚或不清楚,钙化、囊变坏死及出血均少见,MRI上多呈T1稍低、T2稍高信号,占位效应和瘤周水肿相对较轻,增强后明显强化。由于肿瘤细胞排列紧密,DWI上多呈高信号。 本例误诊的原因是病变单发且呈环状强化。环状强化的淋巴瘤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表现 概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是一种仅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约占所有原发性脑肿瘤的1%(有的文献报道占2%,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起源于脑血管周围的未分化多功能干细胞,所以在无淋巴组织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发生淋巴瘤。分为何杰金淋巴瘤(HL)和非何杰金淋巴瘤(NHL)。☞颅内绝大多数是非霍奇金B 细胞淋巴瘤(T细胞型罕见)。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进展快、治疗后恢复也快。▌治疗因其对放射治疗和药物化疗敏感,若术前能够明确诊断,患者可避免外科手术之痛苦,而且局部手术切除亦是导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不良预后的因素之一。 ▌PCNSL的影像病理及生长特性 ☞其组织生长方式主要围着血管向外浸润形成袖套状; ☞无明显新生肿瘤血管,为“乏血供”肿瘤;但其沿血管周围间隙生长,通过破坏血脑屏障导致造影剂外漏至血管间隙表现为均匀的中等强度增强。所以往往是:均匀一致显著强化、延迟强化。PWI (外源性灌注:对比剂首过毛细血管床)为低灌注。 ☞ PCNSL细胞密度较高,有很高的细胞核/细胞浆比(CT高密度,ADC与核浆比成负相关—--高DWI,但是胶质瘤、转移瘤大部分也都是高信号的,对PCNSL并没有特异性)。 ☞Cho升高与肿瘤细胞增殖时细胞膜上的磷酸胆碱脂酶升高密切相关。NAA中度降低,与肿瘤细胞沿组织间隙浸润性生长,单位体积内的神经元数目减少有密切关系。 ☞Lac (1.33PPm),为两个共振峰,TE144时双峰向下,TE288时双峰向上。升高与肿瘤组织的无氧代谢有关,此外,肿瘤局部低灌注以及局部微循环障碍也是造成Lac升高的原因。(短TE时1.31ppm处常常出现宽大的LIP峰,往往会遮掩位于1.33ppm处的乳酸峰,因此乳酸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

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式本组共11例,男7例,女4例。术前均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本组11例其MRI表现病灶位于脑组织深部,边界清楚,大小不等,圆形或卵圆形,周围无或有轻~中度水肿,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注射造影剂Gd DTPA后有明显增强。结论 MRI 对脑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必然的价值。 【关键词】脑内淋巴瘤诊断 MRI 0 引言 本文搜集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明的11例脑淋巴瘤,分析其MRI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熟悉。 1 材料与方式 本组患者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8~66岁,平均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4例,口角歪斜1例,走路不稳、共济失调3例,意识减弱、经历消退2例,突发肢体偏瘫1例。 11例在术前均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均进行平扫和增强检查。

MRI机为以色列Elscint 型,常规行横轴位扫描,T1WI:TR/TE=500/16ms,T2WI:TR/TE=2000/104ms。层厚为6mm,间距为。矩阵为252×256。必要时行冠状位、矢状位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广州康臣公司生产),其要紧成份为Gd DTPA,静脉注射,剂量为kg。强化后常规行横轴位扫描,必要时行冠状位和(或)矢状位扫描。 2 结果 数量及散布本组11例共15个病灶,单发病灶7例,4例为多发(2个)病灶。多数位于脑深部,幕上多于幕下,具体散布如下:①7例单发病灶中,其中右基底节区1例、胼胝体压部2例、左顶叶2例、右小脑1例及左基底节区1例;②4例多发(2个)病灶中,其中右颞叶、左顶叶各1例(均为2个病灶),左基底节区和左顶叶1例,左基底节区和右颞叶1例。 边界及形态各病灶及边界清楚,信号均质,未见坏死、液化、囊变及钙化或出血等改变。5个病灶为圆形,4个病灶为卵圆形,2个为蝶形(均位于胼胝体压部),其余病灶为不规那么形。 大小各病灶大小不等,小者直径约,最大者约×且位于右颞叶。 周围水肿及占位效应 6个病灶周围无水肿带散布,其余病灶周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表 现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术前行MRI 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资料,主要研究PCNSL的发生部位、信号特征、强化方式、瘤周水肿、室管膜播散以及胼胝体累及情况。结果 26例中7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其中基底节、脑室旁、胼胝体区16例,半球周边白质区7例,同时伴室管膜下结节13例;仅发生于脑室内者3例。累及胼胝体时,均可见典型“蝶翼征”。常规平扫实性部分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增强实性部分表现为明显均匀强化24例,2例表现为边缘环形中度强化。 脑室内病灶或室管膜下播散结节,均未见坏死区,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瘤周水肿因部位而异,基底节、脑室旁、胼胝体区病灶水肿多轻度到中度,以轻度为主;半球周边病灶水肿多较明显,呈中度到重度。结论绝大多数PCNSL表现较具特征性,MRI检查有助于提高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I features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 (PCNSL). Methods MRI findings of 26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proved PCNS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the study emphasized on the location, signal feature, contrast-enhanced type, perilesional edema, ependymal seeding, and infiltration of corpus callosum. Results On the 26 cases (7 of them were solitary, the others multiple), 16 of them were located in the corpus callosum, basal ganglia and periventricule region, 7 cases encephalic surface and white-gray matter junction region, 3 cases intraventricule,. 13 cases of them associated with ependymal seeding lesions. Typical “butterfly sign”was found in the corpus callosum cases. Plain scan displayed hypointensity on T1WI and iso- to hyperintensity on T2WI. After the infusion of paramagnetic contrast material, 24 of them demonstrated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in the solid portion, while there was ring enhancement in 2 cases. Intraventricular and ependymal seeding lesions all showed as homogeneous masses and intensive homogeneous enhancement. Perilesional edema differented with the locations. There was mild to moderate edema in the corpus callosum,basal ganglia and periventricule region lesions, while moderate to high in the encephalic surface and white-gray matter junction region lesions. Conclusion Most PCNSL have typical MRI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PCNSL preoperatively.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磁共振诊断 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类型,通常发生在脑组织中的淋巴 细胞。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对脑部结构和病变的详细信息,对于淋巴瘤的诊断和 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介绍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诊断特点及临床 意义。 一、MR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MRI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 高对比度图像。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中,MRI可提供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相比 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异对比度,能够清晰地显示脑部解剖结构和病变区域,对于早期发现和定位肿瘤具有重要的意义。MRI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成像序列和增强方 式来对肿瘤的生物学特征进行评估,如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强化程度以及与周围结 构的关系等,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二、MRI诊断特点 1.肿瘤的位置和形态 在MRI扫描图像上,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边界清晰,局部可见水肿,一般位于脑室周围、脑实质内或脑膜表面。肿瘤的形态在T1WI和T2WI成像上有所不同,T1WI上肿瘤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有时可见到囊变。MRI还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如肿瘤的侵犯程度、血管与神经的受累情况等。 2.肿瘤的强化特点 在MRI增强扫描中,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通常表现为肿瘤的强化明显,并且强化均匀 一致。增强扫描可以帮助区分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对于肿瘤的形态和侵犯范围进行 更加准确的评估。 3.脑积水和脑膜受累 部分患者伴有脑积水和脑膜受累的表现,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室扩张和脑膜增厚的 情况,有助于判断肿瘤对颅内结构的影响程度。 三、MRI在评估疗效和预后中的应用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征分析

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相关病理特 征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及其相关的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淋巴瘤的MRI表现,结合病理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15例患者都为单发实质性病灶,病理类型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MRI表现为等或长T1等T2信号,FLAIR像呈等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团块样或握拳样强化,存在的水肿与病变大小不成比例。结论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信号强度、增强方式以及占位程度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淋巴瘤原发性脑内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imate MRI features and their pathology characters of primary intracranial lymphoma, and to improve the cognition of the disease. Methods MRI findings in 15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d primary intracranial lymph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pathology character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lesions were solitary in all 15 cases, pathologically, all lesions were non-Hodgkins lymphoma of B cell type. MR imaging revealed intermediate- to low-signal-intensity tumor on T1-weighted images and either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 目的:分析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提高对本病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结果:14例患者的MRI表现均为单发病灶,位于幕上大脑半球较深部,呈等或稍长T1、等或稍长T2信号不规则团块状肿块或类圆形团块状肿块,D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病灶较大,未见明确钙化、囊变及出血,边缘尖角征6例、脐凹征4例,瘤周见轻、中度水肿带。结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少见,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认识其MRI表现可提高诊断水平。 标签:脑内;原发性;淋巴瘤;MRI 脑内原发性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是脑内少见肿瘤,占颅内肿瘤总数的0.2%~2%[1],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及免疫功能缺陷患者群中均明显上升。笔者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进修期间收集该院2010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无自身免疫性疾病、无器官移植史和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淋巴瘤,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内原发性淋巴瘤患者14例的资料,分析其MRI表现,旨在提高脑内原发性淋巴瘤MRI表现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4例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年龄43~76岁,平均61岁;所有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无器官移植史,无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淋巴瘤;临床症状以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癫痫、肢体障碍为主。14例患者均手术病理证实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1.2 方法MRI检查使用GE signa 1.5T及PHILIPS Achieva 3.0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头颅表面线圈,常规行横轴面、矢状面、冠状面扫描,采用SE T1WI 和FSE T2WI序列,层厚4.5~6 mm,间距0~2 mm,增强扫描使用Gd-DTPA 0.1 mmol/kg 静脉快速注射后行横、矢、冠状面T1WI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部位、信号特点、内部结构、边缘、周边水肿及强化特点。 2 结果 14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共发现14个病灶;病灶呈不规则团块状11例,呈类圆形团块状3例;病灶大小在 3.1 cm×3.8 cm× 4.2 cm~4.6 cm× 5.4 cm× 6.5 cm之间;病灶位于基底节区3例,基底节-丘脑区2例,胼胝体区2例,额叶3例,颞顶叶1例,枕叶3例,部位较深,近侧脑室边缘或接近中线;10例MRI平扫检查表现为稍长T1信号、稍长T2信号,4例MRI平扫检查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DWI序列上均呈高信

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及误诊分析

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及误诊分 析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淋巴瘤MRI表现,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颅内原发 淋巴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 例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 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颅内原发淋巴瘤 T1WI 多呈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FLAIR呈稍高或高信号,DWI多为稍高或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多呈明显 强化。病灶形态可为多发结节状、团块状或不规则形,侵及胼胝体时可呈“蝴蝶征”。14例中MRI正确诊断5例,误诊9例,误诊主要原因是颅内淋巴瘤发生部 位的不确定性及MRI表现的多样性。结论 MRI能较好地分析颅内淋巴瘤的形态学 改变及信号特点,可跟踪分析病情变化过程,但误诊率高,需进一步提高此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颅内;淋巴瘤;磁共振成像;诊断;误诊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MRI diagnostic level of intracranial primary lymphoma, we discuss the MRI findings and analyze misdiagnosis reason. Methods 14 cases of intracranial primary lymphoma MRI finding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Primary intracranial lymphoma mostly showed slightly hypointense on T1WI, isointense or slightly hyperintense on T2WI, slightly hyperintense or hyperintense on FLAIR and DWI. The lesions were mostly significantly enhanced after Gd-DTPA enhancement scanning. The shape of lesions was multiple nodular,masslike or irregular, when encroaching corpus callosum it appeared “butterfly sign”. Among 14 cases of MRI da ta, correct diagnosis 5 cases, misdiagnosis 9 cases. The mainly misdiagnosis reason were the uncertainty loc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primary lymphoma and the persity of MRI findings. Conclusion MRI can better analyze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and sig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racranial lymphoma, and follow-up analysis the condition of the disease change. However, MRI mistake diagnose rate are still high, we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diagnosis rate of this disease with MRI. [Key words] intracalvarium;lymphoma;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diagnosis;misdiagnosis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约占淋巴瘤的1%左右,脑肿瘤的0.3%~1.5%[1]。近年来,PCNSL发病率 不仅在爱滋病等免疫缺陷患者中逐步增加,在正常免疫功能的人群中也明显增加[2]。由于PCNSL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表现多样化导致误诊率极高。笔者回顾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