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水土资源的破坏,直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工农业的发展,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大敌。

3.1 破坏土地资源,威胁人类生存基础。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得基本元素。黄土高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持续性破坏,进一步导致地表支离破碎,地表物质沙化。由于流失冲击使基岩裸露,造成土地大面积损失,从而直接威胁黄土高原人民群众的生存基础。

4.1.2 土壤

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侵蚀产生影响。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有适宜的水、气热条件,利于作物的生长;反之结构不良的土壤中,其水、气、热条件差,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土壤容易遭受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土壤分散,二是土壤的透水性不良,雨水的入渗速度慢,使地面极易形成径流。黄土高原大部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厚度一般为100~200m。土壤中砂粒及粉砂粒含量多、粘粒少、颗粒间粘结力弱、稳定性差,易遭水蚀和风蚀。黄土高原线状侵蚀,特别明显和强烈,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强弱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研究其抗冲性和抗蚀性,对水土流失的制约因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常人们利用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做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土壤愈粘重,胶结物愈多,其抗蚀性愈强,腐蚀质能把土粒胶结成稳定团聚体,因而含腐殖多的土壤抗蚀性强。凡植被较好和梢林茂密的地方,枯枝落叶层厚,结构松软其土壤抗冲刷能力极强,抗冲刷系数均在98L. s/ g 以上,土壤质地较粘重,小于0. 01mm 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为30 %~45 %,土体不易在水中分解,土壤抗冲性较强,土壤抗冲刷系数介于0. 262L. s/ g~1. 412L. s/ g 之间,多

见黑垆土与土娄土土壤;凡植被稀疏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土壤质地松散,土壤抗冲性较差,小于0. 01mm的物理性粒含量仅为5 %~10 % ,土壤沙化严重,土壤抗冲刷系数仅为0. 010L. s/ g~0. 047L. s/ g。

4.1.3植被

植被对地面起着保护伞作用,与土壤类型与质地相比,植被覆盖程度对土壤入渗速率有

更为重要的影响,植被覆盖的多少决定着土壤水土流失的程度。高大茂密的树木及草地可以截留大部分雨水,同时还可以削弱雨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能力,随着植物郁闭度的增加,使地面出现径流的时间推迟,并使入渗水量增多。土壤的入渗速率高,水就会迅速渗过土壤表面蓄纳入土体,从而不产生径流和泥沙,这不仅能减轻水土流失,还能缓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匮缺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多为黄绵土、黑垆土,土壤结构一般,入渗率最慢,黄土结构疏松土壤稳定,入渗率一般在0. 5mm/ min 以上,由于土壤类型、质地、结构、肥力水平、利用方式的不同,因而土壤入渗率在水平变化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土地在不同的利用情况下,土壤入渗速率有很大差异,当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土壤颗粒的水稳性程度高,不易破碎,结皮不易生成,土壤入渗速率快;林地在积累有大量植物落叶的情况下,灌丛草本植由于植物的茂密生长,软体的物的栖是繁,土壤疏粒,结构良好,稳定速率最大,由于植被对雨滴的拦截、枯落败叶对地表的保护、以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的组绕固结作用,提高了土壤抗蚀性和抗冲刷能力,因此,植树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黄土高原由于人为的收集薪柴,严重的破坏了地面植被,光山秃岭到处可见,由于燃料极缺新造林地的枯枝落叶也被搂扒干净,地面覆盖度极低,田间作物枝叶比较繁茂亦只有一个较短时间,土壤结构难以改良,不利于雨水入渗,因此,在黄土高原应推广作物间作套种和草粮等高带状间套等措施,以增加植物郁闭度。

4.1.4 降雨

降雨在黄土高原暴雨的发生频率最高,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式。由于黄土高原暴雨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密切相关,使黄土高原的暴雨具有历时短、强度高的特点,如陕西周至县的黑峪口和山西省太原市梅洞沟的历时5min 的降雨量均超过50mm ,为国内极值。降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动力,包括了直接打击土壤,形成击溅侵蚀,还可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以一种综合效应来影响侵蚀。严重的土壤侵蚀往往只发生在几场暴雨中,一次大的降雨有时可占全年侵蚀量的80 %~90 %左右,输沙量占全年的63. 4 %~94. 9 %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暴雨多,6~9 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 %~75 % ,大的降雨极易产生地面径流,径流极强的冲刷和搬运能力,使土壤遭受强烈侵蚀,每次大的降雨过程,加剧了河流的淤积。

2 影响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

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规模逐步在扩大建设,不合理利用土地,毁林毁草、滥垦滥牧、开荒扩种、陡坡耕作、开矿修路及不合理的弃土弃渣等都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4.2.1 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上文我们谈及,植被在减少水体流失方面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对植被的破坏,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地区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为加速侵蚀日益严重,人口的增长总要伴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人口的增长和对土地使用面积的增大,导致急骤开荒造田,使黄土高原成片的森林被砍伐,据统计,每隔10 年,森林资源就受到一次破坏,其结果是诱发严重的水土流失。众所周知,植被在防治水土流失上的作用,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毫无蓄水功能,备逢大雨,产生千万条径流,破坏土壤,使黄土高原土壤疏松多孔、粘结力弱,长此以往,把整个黄土高原切割得支离破碎,致使沟壑纵横,土壤越来越贫瘠,农牧业严重减产。黄土高原植被锐减,伴随而生是气候干旱、降雨减少,使得黄河总水量减少,造成近20 年连续断流,1997 年断流时间达226 天,1998 年为142 天,严峻的事实

引起全国极大的关注。

4.2.2超载过牧

黄土高原地处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草场面积较大,是中国重点畜牧业基地,全区草场总面积842. 23万hm2 ,其中可利用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3. 72 % ,在草场总面积中,天然草场占91. 19 % ,人工草场与改良草场占8. 8 %。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失控,以及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程度,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

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 81t/hm2 ,但是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的比例过小,加上人为

的超载过牧严重制约着黄土高原蓄牧业发展,超载过牧不仅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使草地利

用不平衡,而且还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4.2.3 陡坡开荒

由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造成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并且随着人口的膨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民群众为了增加粮食生产,根本不顾脆弱的生态环境,在陡坡上开垦荒地,致使坡耕地愈来愈多,越开越陡,导致水土流失愈加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面积的比例,随着人均山丘面积的减少而增加。因坡地开荒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旱灾在黄土高原地区发生比较频繁,据过去500年间的资料,黄河流域隔年或隔两年出现1 次旱灾,近1000 年间,黄河流域曾多次出现连年持续的大范围干旱,造成严重灾难。由于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地区都是广种薄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减少,为了维持生活,便不顾自然条件大肆毁林造田、开荒种粮,结果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水土流失加剧。位于无定河流域的坡地,坡度在25°以上的就达到了70 %~90 %。据测定,地面坡度为5°的耕地,年水土流失为714t/ km2 ,15°为9260t/ km2 ,20°为15 137t/ km2 ,25°为21 334t/ km2 ,可见坡耕地坡度的增加,水土流失量将成倍地增加。

4.2.4工程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采石及其它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致使水土流失面积达1 万km2 。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乱采、滥挖的随意滥倒、弃渣现象严重。由于该区地处水蚀交错地带,社会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侵蚀强烈,干旱、沙暴、暴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现象十分严重,年均沙化灾害率为0. 6 %~0. 7 % ,年均输沙总量3 144 万t ,输沙模数为10 394t/ km2 . a。特别是近几年来煤炭开发中剧烈的人为作用,诱发和加剧环境灾害的发生,严重的干扰了能源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4.2.5 城市发展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步伐,由于人为因素以至当今城市水土流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城市水土流失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大规模土地开发或基于建设发生负效应所致,这是一个新的地貌灾害问题。城市水土流失是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由于人为活动如开发、采石、修路和架桥中因不注意水土保持而引发的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灾害等。由此可见城市水土流失已不完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而是以人为因素的影响为主,具有发生原因复杂、隐蔽的特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严重的障碍,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已经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水土资源的破坏,直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工农业的发展,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大敌。 3.1 破坏土地资源,威胁人类生存基础。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得基本元素。黄土高原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资源遭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持续性破坏,进一步导致地表支离破碎,地表物质沙化。由于流失冲击使基岩裸露,造成土地大面积损失,从而直接威胁黄土高原人民群众的生存基础。

4.1.2 土壤

土壤是侵蚀的对象,又是影响径流的因素,因此,土壤的各种性质都会对侵蚀产生影响。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有适宜的水、气热条件,利于作物的生长;反之结构不良的土壤中,其水、气、热条件差,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土壤容易遭受侵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土壤分散,二是土壤的透水性不良,雨水的入渗速度慢,使地面极易形成径流。黄土高原大部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厚度一般为100~200m。土壤中砂粒及粉砂粒含量多、粘粒少、颗粒间粘结力弱、稳定性差,易遭水蚀和风蚀。黄土高原线状侵蚀,特别明显和强烈,黄土高原土壤抗冲性强弱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研究其抗冲性和抗蚀性,对水土流失的制约因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常人们利用土壤的抗蚀性和抗冲性做为衡量土壤抵抗径流侵蚀的能力。土壤愈粘重,胶结物愈多,其抗蚀性愈强,腐蚀质能把土粒胶结成稳定团聚体,因而含腐殖多的土壤抗蚀性强。凡植被较好和梢林茂密的地方,枯枝落叶层厚,结构松软其土壤抗冲刷能力极强,抗冲刷系数均在98L. s/ g 以上,土壤质地较粘重,小于0. 01mm 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为30 %~45 %,土体不易在水中分解,土壤抗冲性较强,土壤抗冲刷系数介于0. 262L. s/ g~1. 412L. s/ g 之间,多 见黑垆土与土娄土土壤;凡植被稀疏气候干旱,生态脆弱、环境恶劣,土壤质地松散,土壤抗冲性较差,小于0. 01mm的物理性粒含量仅为5 %~10 % ,土壤沙化严重,土壤抗冲刷系数仅为0. 010L. s/ g~0. 047L. s/ g。 4.1.3植被 植被对地面起着保护伞作用,与土壤类型与质地相比,植被覆盖程度对土壤入渗速率有 更为重要的影响,植被覆盖的多少决定着土壤水土流失的程度。高大茂密的树木及草地可以截留大部分雨水,同时还可以削弱雨滴对地面的击溅侵蚀能力,随着植物郁闭度的增加,使地面出现径流的时间推迟,并使入渗水量增多。土壤的入渗速率高,水就会迅速渗过土壤表面蓄纳入土体,从而不产生径流和泥沙,这不仅能减轻水土流失,还能缓解黄土高原的资源匮缺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多为黄绵土、黑垆土,土壤结构一般,入渗率最慢,黄土结构疏松土壤稳定,入渗率一般在0. 5mm/ min 以上,由于土壤类型、质地、结构、肥力水平、利用方式的不同,因而土壤入渗率在水平变化上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土地在不同的利用情况下,土壤入渗速率有很大差异,当土壤较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时,土壤颗粒的水稳性程度高,不易破碎,结皮不易生成,土壤入渗速率快;林地在积累有大量植物落叶的情况下,灌丛草本植由于植物的茂密生长,软体的物的栖是繁,土壤疏粒,结构良好,稳定速率最大,由于植被对雨滴的拦截、枯落败叶对地表的保护、以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的组绕固结作用,提高了土壤抗蚀性和抗冲刷能力,因此,植树造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之一。黄土高原由于人为的收集薪柴,严重的破坏了地面植被,光山秃岭到处可见,由于燃料极缺新造林地的枯枝落叶也被搂扒干净,地面覆盖度极低,田间作物枝叶比较繁茂亦只有一个较短时间,土壤结构难以改良,不利于雨水入渗,因此,在黄土高原应推广作物间作套种和草粮等高带状间套等措施,以增加植物郁闭度。 4.1.4 降雨 降雨在黄土高原暴雨的发生频率最高,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式。由于黄土高原暴雨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密切相关,使黄土高原的暴雨具有历时短、强度高的特点,如陕西周至县的黑峪口和山西省太原市梅洞沟的历时5min 的降雨量均超过50mm ,为国内极值。降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动力,包括了直接打击土壤,形成击溅侵蚀,还可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体,以一种综合效应来影响侵蚀。严重的土壤侵蚀往往只发生在几场暴雨中,一次大的降雨有时可占全年侵蚀量的80 %~90 %左右,输沙量占全年的63. 4 %~94. 9 %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强度大、暴雨多,6~9 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60 %~75 % ,大的降雨极易产生地面径流,径流极强的冲刷和搬运能力,使土壤遭受强烈侵蚀,每次大的降雨过程,加剧了河流的淤积。

高中地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方法

高中地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方法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同时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为此,点滴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 1.气候因素 黄土高原虽属季风气候区,但距海洋较远,大陆性气候又有一定的表现。由东南向西北大陆性程度逐渐增强,东南属半湿润气候,中部为半干旱气候类型,西北部属干旱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的特点主要是位于西风带内的地面低压系统活动频繁,从而造成多暴雨天气。夏秋降雨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雨量及降雨强度均大。暴雨多、强度大的这种气候特点,极易产生水土流失。 2.土壤因素 黄土是典型的粉砂沉积物,其主要成分是粉砂,尤其是粗粉砂,其次还含有一定量的极细砂及粘粒,使黄土的抗冲性很差。。黄土的空隙度虽较大,但空隙很小,大多数乃至绝大多数都属于毛管空隙,雨滴击溅后极易堵塞,很不利于黄土的透水入渗,易产生超渗产流,导致水土流失。 3.新构造运动的影响 黄土高原大体上可分为陇西高原、陕北高原和山西高原三个部分。以六盘山为界,东西分异明显。新构造运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可分为直接作用-----地震和间接作用-----地壳抬升两种侵蚀基面变化。地壳抬升引起的侵蚀基面变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变化,是构造运动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4.毁坏植被,陡坡耕种 黄土高原地区绝大多数是自然地理条件很差的贫困地区,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速度快,为解决起码的粮食及温饱问题,不惜毁林开荒,陡坡耕种。 5. 过度放牧,减少植被覆盖率 长期以来,由于放牧强度的增大,严重影响了草地的覆盖率,限制了草场资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产草量最高的草地,可达7.81t/hm2。由于改良草场与人工草场所占比例相对于自然草场要小得多,因此超载放牧对草场的破坏程度十分大。 6. 各项工程建设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开矿、修路、建厂以及其他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大量弃土、弃渣进入河道,增加新的产沙来源。黄土高原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多,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导致开采过程中滥倒弃渣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及治理措施 作者:杨秀梅 摘要: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资源将无机界和有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连接起来,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人类社会发展。如果离开水和土壤,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文明也将难以继续。但是黄土高原上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关键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东西千余千米,南北700千米。包括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跨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省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总面积为64万km2,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现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比较大 黄土高原气候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平均每年减少 2.5mm左右,下降速度高原东部明显快于西部,年降水存在2~4年左右的年际振荡;年、季气温的年际变化全区以一致变暖为主,高原中部变化幅度大于周边,气温上升速度年平均气温为

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生态修复 水土流失是指在农业、林业、牧业和水土保持措施不当等因素的影响下,土壤 表面的肥力和结构不断丧失,最终形成荒漠化、沙化等现象。而黄土高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本文将探讨水土流失与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可以有效修复水土流失的措施。 一、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首先,水土流失导致黄土高 原土壤的肥力丧失,进而影响农田产量。土壤的流失不仅带走了营养物质和有机质,还降低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和通气性,使黄土高原的土壤质量进一步下降。其次,水土流失还导致土壤表层被冲刷,形成了深沟和裸露的地表,进一步加速了水土流失的速度。这些都使得黄土高原的土地变得贫瘠,不适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恢复。 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对于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态修复 可以重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通过植被的恢复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以增加有机物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肥力,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农业的发展。其次,生态修复可以减轻水土流失的速度。植被的恢复不仅可以减缓水流的速度,还可以有效防止土壤的冲蚀,降低水土流失的风险,增加水源的有效利用。此外,生态修复有助于恢复生物多样性,提高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三、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措施 为了有效修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实施植被 恢复计划。植被是保持土壤稳定的重要因素,植被的恢复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种植抗旱、抗风、抗寒的植物,如沙棘、胡杨等,来改善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其次,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在黄土高原地区,可以修建沟渠、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 黄土高原是中国境内面积最大、地势最高的黄土丘陵区,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水土流失区之一。长期以来,过度的人类活动导致黄土高原的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致力于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 一、生态恢复是关键 黄土高原的土地贫瘠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所导致的。为了保护土地资源,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根据统计数据,从1999年到2019年,中国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了3200多万公顷,成功地恢复了大量的森林和草地。这种生态恢复不仅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还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问题,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前者主要是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造林工作,以抵挡风沙的侵蚀;后者则通过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如梯田、沟壑治理等,来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 三、科学耕种与生态经济发展 除了恢复生态和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外,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还需要与当地农民的生计密切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耕种方法,如轮作休耕制度和农田水利建设,来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此外,政府还积极推动黄土高原的生态经济发展,如发展旅游业和生态农业,为农民提供新的收入来源,从而促进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的长远发展。

四、民众参与与环保意识的提高 除了政府的努力外,中国社会也逐渐提高了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和环保组织参与到黄土高原的生态保护工作中,开展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宣传活动,引导民众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在教育方面,中国政府也加大了环境保护的教育力度,通过学校课程和社会宣传,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从小学习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中国在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持续推动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健康的家园。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黄土高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地区之一。由于地貌特殊和气候干旱,黄土高原的土地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蚀,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因此,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长期以来致力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黄土高原地区特别容易发生水土流失。长期以来,过度的开垦和不合理的大规模农牧业经营方式导致了水土流失问题的恶化。而水土流失不仅仅导致了土地的肥沃度下降,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和水质的恶化。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是当务之急。 二、水土保持的措施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恢复和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其次,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完善水资源的规划和分配,防止水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再次,加强土壤保护和改良措施。采用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地质量和抗风蚀能力。 三、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与水土保持一样,荒漠化防治也是黄土高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荒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荒漠化不仅仅是土地退化的过程,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荒漠化也会增加沙尘暴的频率和强度,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 四、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荒漠化问题,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通过改变农牧业经营方式,扩大森林和草原的面积,减缓土地退化的过程。其次,加大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力度。及时掌握荒漠化的趋势和范围,制定针对性的防治计划。再次,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公众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 五、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挑战 尽管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和创新,探索适应当地特点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技术和措施。 六、结语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是黄土高原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综合的措施,才能实现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的目标。希望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 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朱燕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钙质。受长期内外营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降水虽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为暴雨,使得黄土高原发育成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观。 1.2 气候差异较大 黄土高原的气温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黄土高原深居内陆,气候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日较差在10℃~25℃之间。就降水来说,黄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间,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其他季节降水少而蒸发强烈,干旱问题比较普遍。 1.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黄土高原的特性决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1.4 山地丘陵面积大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加之该地区贫穷落后,人口增长速度快,农业单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保护这片宝贵的土地资源,许多科研人员进行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研究。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降水量较少,且土地层次简单,土壤较为松散,这些因素导致其水土保持形势严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崇山峻岭被过度开垦和过度伐木,长期以来的林木覆盖率明显下降,致使土地裸露程度增加,易发生水土流失。 为了探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水土保持工作,许多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一方面,黄土高原地区需要加强固土造林工程,通过植被恢复来减少水土流失。根据研究,适宜的树种和植被的引入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持水土。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发现,黄土高原地区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例如,通过修建沟渠,设置坡面保护结构,以及控制畜牧放牧行为等措施,都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 此外,在黄土高原地区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也是十分关键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系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植被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科研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合适的生态恢复和保护措施。例如,通过引入适宜的植被,加强土壤保水保肥,以及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等方式,可以改善土壤质量和水源的稳定性。 此外,还有一些科研人员致力于寻找更加环保的土地利用模式。他们提出了一种叫做“生态农业”的理念,旨在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广有机农业和精细农业,以及采用生态恢复技术等手段,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黄土坡塬水土流失问题及水土保持方案

黄土坡塬水土流失问题及水土保持方案 摘要:黄土坡塬地貌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而黄土高原是中国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近年来,国家开始重点关注 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问题,土壤恶化的面积正在逐步改善,但是仍未取得有效成果。本文通过对黄土坡塬地貌类型的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分析,提出一些关于如 何加强水土保持的对策。 关键词:黄土坡塬;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1.引言 黄土坡塬是中国西北地区人民对黄土平台和黄土桌状高台地貌类型地区的俗称。黄土坡塬一般是顶面平整宽阔,坡度约为1—5度,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黄土高原农民的耕地主要集中在黄土坡塬上[1]。黄土坡塬因为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侵蚀,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严重阻碍了黄 土高原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近些年来,虽然开始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但是仍未 达到有效改善。 2.黄土坡塬水土流失现状、特点 2.1 黄土坡塬水土流失的现状 黄土坡塬地貌类型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北部,海拔在1000米以上。主要覆盖省区为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 回族自治区以及河南省部分地区。面积约占62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地区都被50—100米厚的黄土层覆盖[2]。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植被覆盖较少,水土流失是全世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中国的黄土坡塬地貌大约有35573km2,大约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5.54%,沟壑密度为1.0-3.0km/km2,,切割 深度大约为100-200m,植被覆盖率为20—30%,人口密度约为180人/km2,侵蚀 模数为2000-5000t/km2.a[3]。大量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土地耕种 面积急剧减少,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同时大量的泥沙被冲进黄河,对下游地区也 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2 黄土坡塬水土流失的特点 黄土坡塬水土流失因为其特有的地貌特点,主要有一下三个特点: 2.2.1 土壤恶化面积大,侵蚀类型多。 黄土高原的特有型地形地貌、土壤和气候,造成黄土坡塬的土壤侵蚀类型较多,包括重力侵蚀、水里侵蚀和风力侵蚀。坡塬周边的沟壑地形在雨季会因为水 力侵蚀带走大量土壤,又在重力的影响下,出现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而因为 植被覆盖面积小,坡塬上种植的大多数都是低矮的草本农作物,难以抵抗风力的 侵蚀。多种类型的侵蚀作用下,黄土坡塬的土壤恶化面积已经很大,已经占据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30%以上,土壤侵蚀模数已经达到了2000- 5000t/km2.a。 2.2.2 重力侵蚀现象多,沟壑受侵严重。 黄土坡塬地形虽然坡面较缓,但是周边都是沟壑切割。纵横交错的沟壑是造 成黄土坡塬水土严重流失的重要原因。根据相关机构研究,在黄土高原地区,这 种沟壑帝乡约占高原面积的50%以上,1km长度以上的沟壑越有30余万条[4]。 一次偶然的暴雨就会引起重力侵蚀中的滑坡、崩塌。根据调查,由于强烈的沟壑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01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目前,水土保持的措施有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三大类。黄土高原一般是三种措施并用,三种效果互补,成效较好。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重点在于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综合防治,着重防治风沙的危害、预防水土的不断流失、严格监管有严重污染的工业生产,改良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民脱贫的步伐,推动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符合以发展促治理、以治理保发展的防治理念。治理生态环境的措施有林木草皮等植被的种植、农耕方式的改良以及各项工程的建设等,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林木草皮等植被的种植,而植被种植的主体工程又是乔木、灌木林的广泛种植。

0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一是土质,黄土高原的土质呈粉砂颗粒状,极其疏松,且发育结构是垂直向下的,抗蚀能力很低。

二是地形,黄土高原一直受雨水河流的切割侵蚀,形成了梁峁、残塬以及深沟深谷等特殊地貌,加之受强降雨的冲刷影响,导致陡坡地形变得更陡,进一步加重了对地表土壤的不断侵蚀。一般来说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往往地面坡度更大更陡。

三是降雨,黄土高原降雨的特点是雨水分布集中、降雨强度大、多暴雨,其中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频发的主因是暴雨的反复冲刷。 四是植被,黄土高原的植被生长环境差,导致覆盖率极低,缺乏足够的涵养水源的能力,导致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2.人为破坏加重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相对较为贫穷,为了能够多种地多打粮而大量砍伐木、破坏植被进行耕种,同时过度放牧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极大的减缓了草木植被的再生速度。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步加大了对基建工程的投入,修路开矿、建设工厂等产生的工业废料以及废弃土石被随意堆放在河道内,一旦发生暴雨,势必会使水土流失的局面进一步加重,最后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无法提高。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 水利治理 简介:黄土高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治理前每年流入黄河泥沙16亿t,流失严重程度是世界罕见的。这里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的3种主要形态,即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关键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灾害和防治效果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7个省(自治区)的46个地(盟、州、市)、306个县(旗、市、区),总面积约64万km2,总人口8700多万人。本区地处我国中部,历史上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今天这里的水土流失灾害十分严重,是我国著名的低产贫困地区,又是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灾害的根源。多年来,如何防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举世瞩目的重大课题。水土流失灾害严重黄土高原有水土流失面积45.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1%,治理前每年流入黄河泥沙16亿t,流失严重程度是世界罕见的。这里的水土流失,包括土壤侵蚀的3种主要形态,即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水力侵蚀有面蚀和沟蚀,面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其次是荒坡;坡度越陡流失越严重;流失的结果,使土地肥力降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沟蚀则以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3种形式,向长、深、宽3个方向发展,使沟壑数量日益增多,面积日益增大。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沟坡和沟头,常与水力侵蚀伴随而来,有崩塌、滑塌、泻溜、陷穴等形式,一般每处崩、滑土体数百立方米到数万立方米不等,是沟壑泥沙的主要来源;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长城沿线的风沙区和干旱草原区,有毛乌索和库布齐两

大沙漠,流沙面积6.5万km2,受风沙危害范围约2 0万km2。沙漠自西北向东南侵蚀,每年平均前进3m左右,吞蚀土地,埋压农田,破坏牧场,阻塞交通,威胁村镇,危害甚大。水土流失的危害,一在当地,二在下游。对当地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是面蚀,坡耕地上水、土、肥长期大量流失后,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很差,加剧了干旱的发展,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90%在坡上,一般坡度15-25度,每年每亩流失水量20-30m3,流失土壤5-l0t。在流失的每吨土壤中,含全氮0.8-1.5kg、全磷1.5kg、全钾2Okg。许多坡耕地表层土壤流失殆尽,种植作物的土壤接近于母质。据陕北有代表性的坡耕地土壤分析,含全氮0.027--0.03%,速效磷1.0-2.Oppm,有机质0.32-0.35%,远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一般年景,粮食亩产只有25-30或50余kg,一遇天旱,只有10-15kg,甚至颗粒无收。对下游的危害,主要是淤塞水库河道,引起洪涝灾害。据统计,黄河中、上游共建成大中型水库126座,总库容130多亿m3,现已淤40多亿m3,占总库容31%。陕西省历年共建大中小型水库1900多座,总库容40多亿m3,平均每年被淤掉约1亿m3 山西省汾河水库,总库容7.3亿m3,1961年建成,到1983年已淤积3.0亿m3,占总库容的42%,严重影响了太原市的防洪、工业用水和150万亩农田灌溉。内蒙古达拉特旗的西柳沟流域,面积1147km2,1998年7月5日,一场山洪,河里冲下的水稠得像是芝麻酱,冲出的泥沙在黄河干流上形成一道水下沙坝雍高水位,迫使黄河水倒流,向北泛溢,淹地12000亩,还淹没了包钢的取水设施。陕西省有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km2,占全省总面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危害和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山东省东营市河口一中朱燕#TRS_AUTOADD_1260496048409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496048409 P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496048409 TD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496048409 DIV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TRS_AUTOADD_1260496048409 LI {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 /**---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 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 "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 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黄土高原位于东经100°24′~114°,北纬34°~40°20′之间,在全国地貌格局中属于第二阶梯。自北而南跨我国温带和暖温带,从东南向西北包括半湿润地带、半干旱地带、和干旱地带。其范围东界为太行山西侧,西界为乌鞘岭、日月山、拉脊山一线,南界为秦岭—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线,北界为长城。地跨青、甘、宁、蒙、陕、晋、豫七省(区)。总面积为64万km2。 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黄河流域自古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但是由于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固有的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使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近二三千年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1.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