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2、我们的营养

4、水变咸了

5、怎样加快溶解

7、水里有什么

9、植物的根

11、植物的叶(二)

12、植物的茎

13、热气球上升的秘密

13、充气玩具里的科学

16、瓶“吞”鸡蛋的秘密

17、水流有力量

18、杯子变热了

19、水变热了

20、它们会生热吗

21、谁热得快

22、太阳能热水器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有的性质。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卫生纸、胶带、水槽、水、干抹布;空饮料瓶、气球 实验步骤:方法一 1、将一团卫生会紧塞在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 2、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尽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 3、慢慢竖直提起杯子,并把杯口和外壁上的水用抹布擦干; 4、慢慢取出杯底的纸团,纸团会湿吗? 注意事项: 1、纸团应该塞紧在杯底,以免杯口朝下时落下,必要的话可以用胶带固定一下。 2、实验过程中杯子始终都是倒立杯口朝下,并保持竖直。 方法二: 1、将气球皮放进一个空饮料瓶中,用力吹,气球吹得大吗? 实验结果: 方法一:纸团。 方法二:气球。 实验结论: 空气有的性质。 年班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虽然很轻但是。 实验材料: 细木棍一根、空气充得同样多且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胶带、针 实验过程: 1、将两只空气充的同样多的气球分别用细线绑在细木棍的两端; 2、调节细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其左右平衡; 3、用针在其中一只气球口附近扎几个小眼,使气球慢慢漏气。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3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具有。 实验材料: 1、气球 2、扇子(书) 实验过程: 1、让充满空气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口,有什么感觉? 2、用扇子或书在自己的脸旁扇一扇,有什么感觉?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4 实验目的: 认识到空气。 实验材料: 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 实验步骤: 1、用手压一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有什么感觉? 2、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活塞,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1、塑料袋; 2、注射器。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全册)

声音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步骤: 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首先取一支温度计,然后用线把温度计悬挂起来,离地面1.5米左右,不能靠拢,在室外注意通风,阳光不能直射温度计。接着读数,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我们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发现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选择两个地点:阳光下和背阴处来测量它们的温度。然后测量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包括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和傍晚。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因此在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背阴的地方。 实验名称:测量降水量活动 实验器材:雨量器

实验步骤:首先用喷水壶模拟降水,记录好时间。然后把雨量器放在水平桌面上,读出刻度,并换算成24小时,核对雨量等级。 实验结果:通过24小时内测的降水量,我们可以对照等级表,确定下雨的等级。 实验名称:观察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首先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并记录下观察结果。接着取一小匙淘洗干净的沙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并记录下观察结果。最后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而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实验名称: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首先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食盐)溶液三份。 实验步骤:首先折叠过滤纸,然后将折叠好的过滤纸放入漏斗中。接着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漏斗下放好接盛滤液的烧杯。分别倾倒食盐溶液、沙和水的混合物、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过滤,观察比较滤纸,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过滤后,食盐没有出现颗粒,沙留在滤纸上,而面粉也留在滤纸上。 实验名称: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1根、水。 实验步骤:首先轻轻地往杯中的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1、将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克数的食盐,一个加入热水,一个加入冷水。 2、用搅拌棒轻轻搅拌,观察食盐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溶解 速度。

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四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第2课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植物的叶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说明】 1、凤仙花俗称:指甲桃。 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 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 改进:选用带树皮细的枝条比较好,能明显的区分茎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部分。 第6课:秋季星空——制作观星箱 制作步骤:1、准备一个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2、将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或右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洞不宜太大; 3、再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可以用胶带固定再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 4、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再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利用观星箱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 【基础知识】 1、观察方位的确定:观察南面的天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观察北面的天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2、北斗七星的位置: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东 3、()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 4、()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著名的()就处于这个星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 实验名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科学教材第页 实验目的把面粉、盐、沙放入水中,观察是否能被水溶解,并进行过滤实验 实验器材及药品面粉、盐、沙子、玻璃杯、玻璃棒、滤纸、漏斗、方座支架、烧杯4个 实验物质放入水中搅拌后的情况用滤纸过滤后,滤纸上有无残留物 面粉食盐沙 我的发现 实验中我们发现食盐在水中()了,而面粉、沙在水中没有(),也就是说物质在水中有的能溶解,有的不能溶解。 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的微粒,()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的方法分离出来

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 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记录表 高锰酸钾的状态 高锰酸钾进入水 中时的状态 搅拌后高锰酸钾 的状态 高锰酸钾水溶液 的状态 溶解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记录表 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 颗粒大小是 怎样变化的 在水中的分 布是否均匀 是否有 沉淀出现 能用过滤的 方法分离吗 是溶解还是 没有溶解

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 活动名称: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 ()毫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克一包的食盐? 2、研究的准备 杯里装()毫升的水 ()克一包的食盐()包 筷子、水槽、记录纸 3、研究方法 4、研究结果 我们小组发现:()毫升的水能溶解()包食盐,即()克食盐。 ()毫升的水溶解食盐的分量 第一次加入食盐()克第二次加入食盐()克 第三次加入食盐()克第四次加入食盐()克 合计累计后加入食盐共()克

班级第小组记录员日期 实验名称: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任务及要求:用蒸发皿蒸发浓盐水,得到盐的结晶,并进行观察 材料准备:蒸发皿、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浓盐水、放大镜、烧杯 比较的物质蒸发皿中的结晶盐溶解前的食盐 它们的样子(可以用 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我的发现(两种盐的 区别可以从大小、颜 色、形状等方面进行 描述)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1.实验名称: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实验目的:测量室内外温度实验器材:温度计、线、笔 实验步骤: (1)取一支温度计用线拴好。 (2)将温度计悬挂。 (3)读数。 (4)比较。 实验结果:室内外温度存在差距,通过对大气温度的测量,可以了解当地的气温。 2.实验名称:气温的测量 实验目的:测量温度的变化实验器材:温度计 实验步骤: (1)阳光下和背阴处测量温度. (2)测量一天中,清晨、商务、中午、下午、傍晚的气温。 实验结果: (1)阳光下的温度高,背阴处的温度低。 (2)一天中,中午的时候气温最高,清晨的时候气温最低。 3.实验名称: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2个、搅拌棒2根、沙、食盐、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轻轻搅拌。 (2)观察实验结果: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4.实验名称: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实验目的:面粉能否在水中溶解 实验器材:烧杯1个、搅拌棒1根、面粉、水。 实验步骤: (1)取一小匙面粉,放入盛水的烧杯内,用搅拌棒搅拌。 (2)你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果: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5. 实验名称: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 实验器材:铁架台1个、漏斗一个、烧杯6个、玻璃棒3根、滤纸三个、(面粉、沙、食盐)溶液三份。 实验步骤: (1)折叠过滤纸放入漏斗中。 (2)将漏斗放在铁架台上,漏斗下放好接盛滤液的烧杯。 (3)分别倾倒食盐溶液、沙和水的混合物、面粉和水的混合物过滤。 (4)观察比较滤纸。 实验结果:过滤后,食盐没有出现颗粒,沙留在滤纸上,面粉留在滤纸上。 6.实验名称: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目的: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吗 实验器材:烧杯、高锰酸钾、钥匙、搅拌棒、水。 实验步骤: (1)水里放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并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2)用搅拌棒搅拌,再观察、描述高锰酸钾和水的变化。 实验结果: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7.实验名称: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目的: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 实验器材:烧杯2个、钥匙、搅拌棒2根、水。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做小吊车 一、实验题目:做小吊车 二、实验要求:制作一个小吊车 三、实验器材:纸盒、木板、生物、、重物、线、剪刀、胶水、锥子、小刀。 四、操作步骤: 1、用小刀把木板裁成长15cm,宽3cm的木板条一块,长5cm,宽3cm的木板条两块,边长6cm的正方形木板一块。 2、把裁好的材料按图组装成一个小吊车模型。 3、分别拉或放线,看看小吊车车臂是怎样升降的。 2、记忆游戏 一、实验题目:记忆游戏 二、实验要求:记忆游戏01 三、实验器材:手电筒、橡皮、笔、文具盒、风车、塑料盖等。 四、操作步骤: 1、在桌上摆放所有物品。 2、在10秒钟内尽可能地记住桌上各个物体的位置。 3、转过身,由另一个同学迅速改变桌上物体原来的位置。 4、再转回来,看看桌上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哪些变化。 3、玩滚轮 一、实验题目:玩滚轮

二、实验要求:玩滚轮 三、实验器材:剪刀、泡沫塑料板、胶、胶水、长30cm的小木棒、小盘、线、重物、线轴。 四、操作步骤: 1、用泡沫塑料板剪两个圆轮片。 2、把线轴用胶水固定在圆轮片中央。 3、将一根木轴插入线轴中央,再把一根拴有小盘的丝线,固定在木轴的一端。 4、往小盘内放进重物,放开手,滚轮运动起来。 4、制作地球模型 一、实验题目:制作地球模型 二、实验要求:制作地球模型 三、实验器材:旧报纸、一个旧皮球、颜料和颜料刷、一张世界地图、粘土、胶水。 四、操作步骤: 1、用报纸制作一个底座。 2、将旧报纸撕成条,用胶水贴在皮球上,至少要贴3层。 3、用粘土在球上做出高山、平原的形状。 4、给自制的地球模型涂上颜色。 5、观测一天中影子方向和温度的变化 5实验题目:影子方向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使学生知道,影子的方向是随着光照方向的变化而变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0个实验报告汇(可用于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0个实验报告汇(可用于填写实验报告单) 第一单元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

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一? (1)实验步骤: 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 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 (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实验四:固体能否传播声音二? (1)实验材料:大水槽、音叉(带橡胶锤)、水。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5篇范文] 第一篇: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实验报告 新教科版四上第二单元实验报告呼吸和消化单元实验报告 实验十五:借用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 (1)实验材料:塑料管、小气球、玻璃瓶、橡皮膜戒气球皮。 (2)实验步骤: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②把皮球皮吐上顶起时,观察小气球的变化,思考此时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 (3)实验现象: ①吐下拉动皮球皮时,小气球会鼓起,此时是吸气过程。 ②吐上顶起皮球皮时,小气球会瘪下去,此时是呼气过程。 实验结论:膈肌收缩时,位置下降,气体迚入肺完成吸气过程;膈肌舒张时,位置上升,肺中的气体排出完成呼气过程。 实验十六:建议利用肺活量测量袋测量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实验步骤: ①展开测量袋。 ②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③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 ④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测得的肺活量。 ⑤用肺活量测量袋依次测量5 名同学的肺活量,每个人分别测量 3 次,取平均值计入下表中。 ⑥比较男、女生的肺活量,说说肺活量不性别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论:肺活量不性别可能有关,男生的肺活量般比女生的肺活量大。 实验十七: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1)实验材料:塑料盒、一块馒头、一块土豆、碘酒、滴管。

(2)实验步骤: ①在馒头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馒头的颜色变化。 ②将土豆切开,在土豆上滴一滴碘酒,观察土豆的颜色变化。 (3)实验现象:土豆、馒头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 (4)实验结论:土豆、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十八:辨别脂肪的方法。 (1)实验材料:一张白纸、食用油、一粒花生、一小块肥肉、干净的水、棉签。 (2)实验步骤: ①用棉签蘸一点清水,涂抹在白纸上。 ②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油迹并丌会消失,这是食物中存在脂肪的证据。 ③再用肥肉、花生挤压,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不清水、食用油的痕迹比较。如果接近食用油的油迹,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3)实验现象:肥肉、花生在白纸上留下的痕迹不食用油的油迹相同,不水留下的痕迹完全丌同。 (4)实验结论:食用油、肥肉、花生等食物中含有大量脂肪。 实验十九: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材料:一块馒头、小盘子。 (2)实验步骤:从馒头上取下三块大小、形状相同戒近似的馒头,分别放入口中咀嚼一次、三次、五次,然后将口中的馒头吏在小盘子中,观察、描述馒头的变化,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 (3)实验结论:口腔中的牙齿、舌头、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不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实验二十: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实验材料:硬纸板、大塑料口袋等。 (2)实验步骤: ①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四年级作文之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作文之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篇一: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四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篇二: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有的性质。 实验材料: 透明玻璃杯、卫生纸、胶带、水槽、水、干抹布;空饮料瓶、气球实验步骤:方法一 1、将一团卫生会紧塞在一个透明玻璃杯杯底; 2、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水面淹没杯底为止,尽 量避免水槽里的水溢出来; 3、慢慢竖直提起杯子,并把杯口和外壁上的水用抹布 擦干; 4、慢慢取出杯底的纸团,纸团会湿吗? 注意事项: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苏教版小学科学4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实验报告3 实验目的: 认识空气具有。 实验材料: 1、气球 2、扇子(书) 实验过程: 1、让充满空气的气球口对着自己的脸,松开气球口,有什么感觉? 2、用扇子或书在自己的脸旁扇一扇,有什么感觉?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实验目的: 认识到空气。 实验材料: 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

1、用手压一只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有什么感觉? 2、注射器吸满空气,用手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活塞,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果: 1、塑料袋 2、注射器 实验结论: 空气。 年班 实验目的: 认识到压缩空气。 实验材料:塑料袋、注射器、橡皮(手指) 实验步骤: 方法一: 1、将塑料袋装满空气,扎紧口; 2、用手压,再用力压一压,松开手后你看见了什么? 方法二: 1、拉注射器活塞,装满一管空气, 2、用手指堵住注射器的口,另一只手推动活塞,直到推不动为止,松开推活塞 的手,你看到了什么?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声音的变化与物体属性的关系 实验材料:钢尺、直角梯形木板或纸板、木棒、橡皮筋、塑料瓶、吸管、气球、橡皮泥、格尺、小刀、铅笔 方法和步骤: 实验一: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厘米,用一只手压住尺子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尺子的另一端。 2.先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尺子发出的声音,并观察尺子是怎样振动的。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3.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对比,尺子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4.重复做上面实验3次~4次,体会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准确描述。

观察到的现象: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轻轻拨动钢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小),用力拨动钢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大)。 实验结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实验二: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准备一把钢尺、记录单。 2.先确定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 3.按照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进行实验,尽量用相同的 力度去拨动钢尺。 4.做好记录,画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与音高变化的柱状图。 观察到的现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震动就越慢,发出的声音也就越低,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震动就越快,

发出的声音也就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时,音高分别为高、较高、较低、低。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实验三:制作我的小乐器(弹拨类) 1.在木板一侧边缘上用格尺等距离画出3个点,然后用小 刀在这三个点上削个小槽。 2.把3个橡皮筋分别通过小槽套在木板上。 3.在直角的一侧把小木棒穿过橡皮筋放在木板上,小木棒 和直角腰平行。 4.弹奏,看看它是否能发出有规律、高低不同的声音。调 整和校对音准,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乐器。 实验结论:制作自己的小乐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变化。 实验四: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已填好)(2020新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已填好)(2020 新苏教版)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制作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教师:XXX 班级:XXX 姓名:XXX 等级:() 实验时间:月日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脊椎的作用。 实验器材:线轴6个、圆纸片5张、棉线、胶带、剪刀。实验步骤: 1.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

2.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 3.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 试一试: 1.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侧倾斜。 2.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讨论:如果脊椎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整根,那我们的身体会是什么样的情况?明确:身体不能自由活动。 实验现象:脊椎模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结论: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注:实验装置简图应在实验步骤栏体现。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 教师:XXX 班级:XXX 姓名:XXX 等级:() 实验时间:月日 实验目的:研究水进出鱼身体的情况。 实验器材:水槽、鲫鱼、小烧杯、红色液体、滴管、水等。 实验步骤和方法: 1.把鱼放在一个狭小的水槽里。 2.在一个小烧杯里装上清水,用红色食用色素把清水调成 红色液体。

3.用滴管吸取少量红色液体,滴到鱼嘴前方。 4.观察红色液体是从鱼的什么部位流出来的。 温馨提示: 1.鱼停在水中不动时实验现象比较明显,所以要尽量将鱼 控制在比较狭窄的空间里。 2.使用颜色较深的红色液体,能达到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实验现象:鱼的口部和鳃盖的交替开闭,红色液体从鱼的()中进入,再从鱼的()下流出来。 结论:水进入鱼的口腔后与鳃丝接触,鳃丝中充满毛细血管,吸收水中的氧气,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然后由鳃孔排到外面,完成鱼的呼吸作用。 注:实验装置简图应在实验步骤栏体现。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全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全 册] 实验一: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1]实验材料:橡皮筋、实验记录表等。 [2]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将听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②如图2所示,轻轻弹拨橡皮筋(可将橡皮筋的一端系在或套在一个固定物体上),注意听一听是否有声音。能听到声音时,观察橡皮筋是否振动。将听到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③让橡皮筋停止振动,注意听一听此时是否还有声音,将结果记录下来。 [3]实验现象: ①拉伸橡皮筋、按压橡皮筋、用手揉搓橡皮筋时,没有声音。 ②轻轻弹拨橡皮筋时,有声音出现,此时,皮筋是在振动着的。 ③橡皮筋停止振动时,声音消失了。 [4]实验结论:声音的产生和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的方式(振动)有关。

实验二:空气及真空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材料:闹铃、玻璃罩、真空泵等。 [2]实验步骤: ①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②让空气进入玻璃罩中,注意声音的变化。 [3]实验现象:随着空气被抽出,闹铃的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闹铃的声音了;空气又进入玻璃罩后,铃声逐渐增大。 [4]实验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三:固体能否传播声音? [1]实验步骤: ①两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长桌子的一端,并用耳塞或手堵住另一侧的耳朵。 ②另一个同学非常轻地敲击桌子的另一端或用手指轻轻抓挠桌面,记录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声音情况。 ③将耳朵离开桌面,记录此时听到的声音情况,比较两次声音的不同之处。 [2]实验现象:耳朵贴在桌面上时可以清楚地听到敲击桌面或抓挠桌面的声音,耳朵离开桌面后,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弱,甚至听不到声音。[3]实验结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